毛泽东和他的表哥,年轻时交情还不错,怎么就老死不相往来

说起毛泽东,就不免会提起他湖南的父老乡亲,那些人看着他从懵懂幼儿长成青壮小伙,接着一路披荆斩棘,直至成为事关国家命运的领导人。乡亲们有多骄傲呀,他们的小村庄里滋养出一个改写中国历史的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朴实勤劳的乡里乡亲,就不会有崭露头角的毛泽东。乡亲们用自己的农民道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给予这个年轻人最初的思想启蒙。

这一点,在毛泽东晚年的回忆里体现得尤为深刻。在他的回忆里,有对照顾过他的乡亲们真诚地感激,有对血缘关系亲近的兄弟们的殷切希望。这些言语里,或单刀直入、或含蓄隽永,都是毛泽东自己对那片曾生养过他的土地最深沉的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有一位比他年纪稍大些的表兄,两人年轻时关系好得像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在革命道路上互相扶持,为彼时尚处于积贫积弱的国家探索救亡图存的新路子。遗憾的是,因缘际会中,毛泽东与这位表兄渐行渐远,中间关系一度缓和,但最后两人弄得老死不相往来,真叫人唏嘘。

一、交情初起时;少时的体贴照料

毛泽东这个地道的湘娃子,生在以种地为主要生计的小村庄里,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还算平平稳稳,过的是中规中矩的小农生活。

在那个物质条件较为匮乏的年代里,新生儿的存活率并不高。没有现代化的医疗技术和养育观念,初临人世的孩子来到这世上的头几天就是一个大坎。


这一点在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她的前两个孩子都没有能够存活下来,这让她对刚刚降生的毛泽东不得不打起十二分警惕去照料,生怕这个小生命会重蹈前两次的悲剧。

不得已,毛泽东那爱子心切的母亲把毛泽东送回了自己的娘家照料,让她生养过众多孩儿的母亲去照顾毛泽东。

许多年后,我们再来看毛母文七妹的决定,深觉这位伟大母亲的当机立断。若是她固执地想把毛泽东留在自己身边,新中国的进程或许就没有这般顺畅。

毛泽东生命最初的八年,就是在他的外祖母家度过的,有和蔼慈祥的外祖母言传身教,有饱读诗书的舅舅们宣扬道义,有宽容和善的舅母们细心照料,更有与他嬉笑玩闹的表兄弟们无私谦让。

这八年里,比毛泽东大九岁的表兄文运昌,与他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得益于文书香门第的好教养,再加上长辈父母的谆谆教导,文运昌对这个表弟可谓是百依百顺,无时无刻不是以大哥哥的姿态去细心呵护这个远道而来的小表弟。

后来,毛泽东被父母接回了家,他和文运昌依旧保持着不错的兄弟关系,在大人们眼中俨然是一派兄友弟恭的和睦场景。

小小的毛泽东对书籍表现出了超乎常龄孩子的兴趣,可他家的藏书有限,这就用到了家里藏书颇丰的表哥。毛泽东时常会去文运昌家借书,表哥也会很大方地借给他看。

毛泽东读完六年的私塾后,心里想的是继续深造,去追寻更高层的学问境界。可是,毛泽东的美好愿景很快就被他父亲毛顺生生生掐断,他的父亲想的是毛泽东可以分担家里的压力,或是在自家的土地上辛勤耕作,或是去店铺里帮忙。

作为家里的当家人,毛泽东父亲的意见无疑是毛家的最高旨意,毛泽东的求学之路眼看前景黯淡。

这个时候,知道毛泽东心意的表哥文运昌坐不住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位表弟可是有大志向的人,怎么能困在这个小地方过着一眼就能望得到尽头的生活。

在表哥文运昌的斡旋下,文家的舅舅和毛泽东的母亲一起向毛父施压,这才保住了毛泽东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去读书学习的这座东山学堂,正是文运昌举荐给他的,文运昌自己也在这里学习。这座学堂,不仅仅传授学生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继承并发扬下去,也能够与时俱进,传授一些新知识,这对毛泽东来说可是莫大的惊喜。

表弟来自己的学校念书,文运昌的兄长风范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光热心地帮表弟前前后后张罗入学念书的手续,更是在入学后不厌其烦地照顾着表弟毛泽东。

在校期间,毛泽东还是幼年时喜欢爱书的湘伢子,恨不得看各类书籍来开阔眼界。于是,爱弟心切的表哥就动用各方关系,为表弟寻觅书籍来看。这些书,很多都是宣扬时兴的救国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精神世界。

可以这样说,在毛泽东迷茫不知前路的时刻,他的好表哥竭力让毛泽东见识到各类新潮思想,这才没让毛泽东成为一个只知随波逐流、没有自己主见的平凡人。从这个层面上看,文运昌对表弟毛泽东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功不可没。


文运昌对毛泽东的无私照顾,也包括对毛泽东家人的事事关心。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与世长辞,彼时的毛泽东还在北京,文运昌就替还在归途的毛泽东料理毛母后事。可以想见,两个人是多大的情分,有兄如文运昌,是毛泽东之幸。

1925年,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投入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为革命思想的传播而殚精竭虑。这时的文运昌也是鼎力支持,在革命运动中奔走效力。两人志同道合,革命运动经营地有声有色。

二、交情出嫌隙;动荡革命埋祸端

1925年冬天,毛泽东与表哥文运昌商讨完革命运动的事宜后,行踪被反动军阀盯上了。

万幸的是,这次的小插曲中,毛泽东侥幸逃脱,其表哥文运昌可就没有那般好运,被囚禁在监狱中,吃了不少苦,才辗转被人救出来。这件事,也让文运昌的革命决心被动摇。

紧跟着,1927年,韶山的反动派开始对亲革命人士进行监视,与毛泽东关系很好的文运昌被迫去外地避难,这般的颠沛流离,无疑让文运昌的革命意志大打折扣。

1929年,湘系军阀再度动手,直接抄了毛泽东的家,对同为姻亲的文家也顺便查处了一番。财产上的损失,文运昌或许还可以勉强接受,偏偏文运昌的父亲文玉钦在这次飞来横祸中被关押欺辱,被保释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的去世,给了文运昌不小的打击。

与文家的战战兢兢不同,毛泽东在革命道路上虽有波折,但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

在战乱中,毛泽东和文家很长时间都没有对方的音信,只能虔诚为对方的平安祈祷。好在老天庇佑,双方都还平安活着。

直到1937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了两党间的第二次实现合作,心系革命的文运昌会介绍进步青年去毛泽东所在的延安工作。一来一回,双方又开始了通信往来。

毛泽东这时在共产党内很有威信,文运昌自然希望自己和文家的子侄可以分一杯羹,谋求一个锦绣前程。对此,毛泽东显然并不能接受,他是个事必躬亲的主,时刻担忧国家的前程,自然不能为了文氏子弟破例。要是他给文家高官厚禄,底下的领导干部有样学样,革命怕是没法获得成功。

于是乎,文运昌虽然有毛泽东这个当官的表弟,但还是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此时的文运昌不是以前那边自在,他有需要他帮扶照顾的妻儿,生活的重担让他不得不挣扎向前。

抗日战争中的炮火倾轧,普通民众不得不在战火中四处漂泊,生活艰辛不说,还得时刻担忧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文运昌自然也未能逃脱战火的波及,作为一家之主的他在这段时间吃尽了苦楚。1938年的长沙大火,他在长沙的住所付之一炬,只能回老家安顿。

好在文运昌交际广泛,流离各地逃难时有友人的经济支持,只是生活窘迫,但未陷入绝境。

由于对中国命运的不同看法,毛泽东大半时间都在和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斗智斗勇,对于他有恩的表哥文运昌没有给予太多关照。而且,文运昌和毛泽东幼年时的亲密关系,让文运昌及其家人在动荡年代仍要提防反动派的清剿报复,日子过得是胆战心惊。

或许就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吃过苦、受过罪,文运昌为代表的文氏族人对毛泽东有着殷切的期望,希望毛泽东若干年后功成名就之时给予他们颠沛流离的补偿,让他们在故乡能够扬眉吐气。

三、交情毁灭时:活络心思终成祸端

1949年,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作为国家主席统筹全国事务,为还在风雨飘摇中的新中国日夜谋划。

让毛泽东没有料到的是,昔日通情达理的表哥文运昌,这时候的心思开始活络,期待在新中国谋个一官半职。文运昌不光考虑到自己,也在给毛泽东联络感情的信件中提出让毛泽东为文家的后辈铺路,让年轻的文氏子侄去北京投奔他去。

遗憾的是,文运昌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毛泽东给文家的回信只是对他和家人们的问候,并没有像文运昌畅想的那般邀请他去北京。

转眼到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文运昌的兄长文南松提出让毛泽东为文运昌谋个差事。这在文家人眼里显然是举手之劳,文运昌和毛泽东是打小的交情,况且文运昌本人知识文化水平在文氏族里当居榜首,去哪里也能发挥才干。

对于文运昌而言,去北京是他的志向。他渴望在北京发光发热,出人头地,要不对不起他一身学问。

可毛泽东却不是此般想法,这在他回复文南松的信件里就可以窥见。

毛泽东的意思是,文运昌应当留在地方上,这样既可以就近照顾族人,还可以为毛泽东提供地方工作的情报,便于毛泽东制定更为合理的地方政策。再说,毛泽东对表哥文运昌的能力也很认可,觉得不用自己出面,文运昌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为了安文家族人的心,毛泽东让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去湖南代为慰问。

面对毛岸英的造访,文运昌很给面子地热情招呼,领着族人带毛岸英四处闲逛,充分体现出文家书香门第的教养。

在毛岸英快要离开的时候,文运昌让毛岸英带上一份特殊的礼物给工作繁忙没有过来的毛泽东,表达对毛泽东的思念之情。

文运昌的这份礼物很是走心,里面不仅有毛泽东父母的遗像,还有毛泽东过往和父母的珍贵合影,让毛岸英很是感激。

1951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三年,国家事务逐渐走上正轨。此年的4月,思念亲人的毛泽东邀请文运昌等人来北京做客,叙一叙少时情谊。

毛泽东的邀请在文家看来极为重要,文家等人收到邀请的电报就着手去北京。他们大喜过望,毛泽东还记得他的母家,记得那些对他有惠的文氏族人。因而,文家人不免又起了让毛泽东提携族人的心思。

于是,文运昌等人很快抵达北京,与多年不曾见过的毛泽东会面。

出于对文家族人的礼重,毛泽东在三天后,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他们。

亲人见面,喜悦得很,文运昌等人在北京足足逗留了四个月之久,时常和毛泽东说些以前的事。这时候的毛泽东和文家,特别是文运昌,关系还较为融洽。

时移事易,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都不是无忧无虑的少年郎。毛泽东得时刻为国家的命运运筹帷幄,不敢踏错一步,而文运昌对毛泽东的处境显然并没有足够的认知,一心想着毛泽东可以拉拔一下文家。

变故来得很快,1952年6月,文运昌又来到北京看望毛泽东。这次的文运昌一改之前的拘礼,变得自由散漫起来,逮着机会就喝酒,喝完酒就发酒疯,说一些无稽之谈,搞得毛泽东面子上很是挂不住。

出于对文运昌长远发展的考量,毛泽东提议让文运昌成为湖南文史馆馆员。毛泽东思忖着,文运昌有了活计发挥才干,人也可以稳重些。

但毛泽东始料未及的是,文运昌并不是特别领情,他接过了文史馆馆员的工作,却成日里往北京跑,对工作并不上心。毛泽东念及幼年情谊,这才没出手料理不守规矩的文运昌。


文运昌越来越过分,终于在1953年的冬天引起了祸端。这时的几个毛家亲戚来为毛泽东贺寿,毛泽东觉得此般兴师动众不太好,就嘱咐他们下次不必这样做。结果,有个亲戚打趣毛泽东,说他对文家那边的亲戚更宽容,还搬出文运昌在毛泽东那里久住的事来说。

毛家的这个亲戚的无心之言,使得毛泽东觉察到文运昌带来的影响很不好。

事已至此,毛泽东还是想顾全情面,就婉转催促文运昌回家,谁知道文运昌在北京呆的得意忘形、乐不思蜀,压根就没有想回家乡工作的意思。

眼看文运昌得寸进尺,毛泽东不客气地对文运昌下了逐客令,请走了这个幼年跟他关系最好的表哥。

照理说,毛泽东发了那么大的火,寻常人早就夹紧尾巴做人,可文运昌偏偏一点感觉没有,还气恼毛泽东对他不讲情面。

1954年,文运昌又整出来个幺蛾子,他拟了一份文氏后辈的十五人名单,让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日后关照。秘书不敢擅自决定,只得请示毛泽东定夺。知道名单的毛泽东愈发生气,气表哥没了年少时一心为民造福的雄心壮志,一心只为自家后辈谋划,在湖南不思家进取、沉迷享乐,崇尚公平公正的他自然没让其他人对文氏子弟多多照顾。

毛泽东的不给面子,让他和文运昌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年少时的真挚情谊在利益的纠葛中愈加脆弱。

毛泽东在1954年4月29 日,放了一个大招,致信给家乡政府,让政府工作人员对他的亲戚不必特殊对待,还点名了文家也要照规矩办事,不能仗他的势随意行事。

就这样,毛泽东用他旗帜鲜明的态度,让绝大多数文家人安生了,老老实实办事,不谋夺特权。


遗憾的是,文家的清醒人里,没有文运昌的身影。文运昌自恃对毛泽东有扶持之恩,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理解表弟毛泽东的一片好意,不明白他的表弟为甚不愿意帮他行个方便,让他做了一个平凡的文史馆馆员。

也许,文运昌不是不明白,只是他固步自封,骨子里还是传统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老观念,没有领悟到他的表弟毛泽东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回顾文运昌这一生,年少时是热心兄长,结果在战乱中受尽委屈,最后沦为只知自身利益的普通人。而他的表弟毛泽东,在文运昌的熏陶下走上革命道路,最后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的推进而奋斗,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这很好地证明了,心思放在小我上,很难成就一番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庄里   表哥   文史馆   老死不相往来   湖南   表弟   交情   北京   年轻时   家人   母亲   关系   工作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