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万亿资产消失的启示


1950-1985日本经济的发展期

上个世纪50年代,二战战败国日本开始寻求经济复苏,重视教育,每年以6%的GDP作为教育经费,吸收海外技术,资源,管理方式,加强质量管理,创建了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国会,政府,企业协调经济发展的模式,建立加工贸易体系,当时日本的国策是“贸易立国”,即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同时限制进口贸易。再加上朝鲜战争爆发,日本经济快速恢复,世界大佬美国就成为了日本的首位“倾销目标”。刚开始,日本卖给美国的都是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轻工业商品,例如服装、玩具,直到70年代才逐渐开始把工业制品销往美国。

70年代中期,日本的国策改变为“科学技术立国”. 引进大量技术,日本信心满满的想要把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没想到直接遭遇了滑铁卢。日本人很纳闷,我们的汽车省油、实用还便宜,怎么就不行了呢?我们看看美国人喜欢什么车子,气派的、烧油的、结实的,美国人有钱,所以“经济适用型”完全入不了美国人的眼。

但是很快,剧情就发生了反转。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直接翻了三倍多,美国人开始想起了省油的日本车。此后伴随着日本车打入美国的,还有日本的重工业,比如机床、重型卡车、挖掘机等。

从1976到1986十年间,美日贸易逆差就翻了十倍多,年逆差额接近600亿美元。对日贸易逆差占到了总进出口贸易差额的4成,也就是说美国花钱向全世界买东西,其中有40%是向日本买的。

1986-1987日本经济的转折期

贸易逆差就是,美国一直在买日本的东西,而日本却不买美国的东西,这就造成了钱一直从美国流向日本,这样一直单向买买买的后果很有可能就变成美国买穷了,日本卖富了,所以怎么办?不买吗?那可不行,毕竟美国的各项生产成本都太高了。如何能够一边买一边少花钱?从汇率下手,让日元升值,美元贬值,那么花同样的钱就相当于省钱了。

当时,日本在美国手中买入大量国债,到1986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高达1300多亿美元。而美国经济在巨大的压力下运行,当年对外净债务高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通过日元升值还可以减少债务。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其实,“广场协议”不仅仅是美日之间的协议,也不是简单的逼迫关系80年代初期的美国,高通胀导致了财政赤字,贸易逆差又导致了贸易赤字,为了解决这棘手的“双料赤字”,综合了各种解决方案,最后只能选择从汇率入手,让美元贬值,使强势美元变成弱势美元,以求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而日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日本希望通过日元升值,增加日元的流动性,帮助拓展海外市场,同时又能增加日元的购买力,扩大内需。

当然,汇率的调控不可能单单通过美日两国来达成。于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德、日五国的财政部长齐聚纽约曼哈顿广场酒店,一起讨论五国联手干预汇率的事情。很快,五国就达成了共识:通过英镑、法郎、马克、日元的升值,来达成美元的贬值。而在资金干预分担方面,美、日各分担30%,德国分担25%,法国分担10%,英国分担5%。所以,“广场协议”主要就是针对日元和马克升值的协议。短短7个月,日元兑美元汇率就从1:237升到了1:168,日元升值了30%。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企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举个例子,一件出口商品在美国售价10000美元,假设利润率为10%,即卖出一件可获得利润1000美元,当汇率为1:237的时候可以获得237000日元,当汇率为1:168的时候,就只能获得168000日元的利润了。就因为汇率的变化,凭空就下跌了30%的利润率。面对如此困境,日本企业也是想方设法的开源节流,压缩成本。

“广场协议”的效果显然超出了日本政府的可控范围,美国找到了日本,并且让日本放开了金融市场,使得欧美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可以自由的出入日本金融市场,达到金融自由化,而日本却没有达到扩大内需的期望。

于是日本开始搞降息,降低日本央行的贴现率。降息的好处:第一,把借钱的成本降下来,鼓励企业多借钱去扩大投资,特别是海外投资;第二,希望能够打压汇率,让日元适当的贬值,不再一路飙升。因此,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短短一年间,日本就搞了5次降息,贴现率从5%降到了2.5%。相对应的,活期存款利率也从1.75%下调至0.26%,以刺激民众增加消费。

连续5次降息之后,日本企业真的拿着钱到海外进行投资了。尤其是中国当时正在改革开放,人力、物力、税收那都是白菜价,于是日本企业开始大举投资中国,在中国开厂生产。这似乎是好事啊,日本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可是日本本土员工也失业了。

中国廉价工厂的崛起,让日本的高成本工厂撑不住了,工厂一家家的倒闭,员工一批批的失业,失业和降薪,大大削弱了日本民众的购买力,然而越是买廉价商品又越是给中国赚钱,日本厂商赚不到钱又出现更大的倒闭潮,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紧缩螺旋”。

形势发展到这里,通缩螺旋都出来了,那应该直接表现出经济衰退才对呀,可是历史上的泡沫经济又怎么解释呢?刚才讲了实业,下面该谈谈金融了。

一部分亏损的商人、收入骤减的百姓开始寻求新的生财之道,他们猛然发现,“广场协议”根本就是一个保证,保证美元贬值,保证日元升值,那还干什么实业打什么工,直接炒外汇啊,简直没有比炒汇更能确定结果的事情了。

这时候,日本的大招出现,1987年,日本政府宣布《景气对策》,两个要点:对居民减税一兆日元;对公共事业投入五兆日元。所以这是一个六兆日元的刺激计划,但是刺激到哪儿了,刺激到金融市场了。至此,日本全面进入了金融虚假繁荣的时期。

1987-1989日本经济的泡沫期

5次降息加上六万亿的刺激政策,原本是为了振兴实业,万万没想到,这加速了实体经济的衰亡,以及金融市场的极度疯狂。


疯狂的银行业,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最佳缩影。

自从1873年日本第一家银行诞生开始,银行职员的本职工作便是筹集储蓄。筹集越多,能力就越被认可。在当时,银行里发放贷款的职员处于强势地位。“因为是我借钱给你,所以我可以跟你提要求。”宫本说。

然而,到80年代,变化开始了。银行的领导层开始发话:从现在开始,请转变思维。原来你们都是努力增加银行储蓄,现在,请努力增加贷款。

宫本告诉东方早报,这是因为那时日本政府开始喊“扩大内需”的口号。在此之前,日本经济一直靠向美国的出口支撑。但当美国市场开始衰竭,日本必须从本国找出路,“这需要在日本国内大量花钱。”

于是原本要慎重选择并评估贷款对象的时代过去了。银行迫切想着的是怎样才能把钱贷出去。银行负责贷款的职员成了“孙子”。

银行开始给每一个员工下指标:每个月必须贷掉多少亿日元。于是,成千上万的银行职员开始使出浑身解数把钱贷出去。

旅日华人记者徐静波讲了一则“银行和‘大鱼’”的故事。

唱红了《北国之春》后,千昌夫成为上世纪80年代日本最受欢迎的男歌星。于是,银行的职员上门了。当时,富裕的日本人流行到夏威夷去结婚,但那里还没有专门面向日本人的酒店。“于是,银行的人就对千昌夫说:‘你应该去夏威夷投资,建酒店。’千昌夫说:‘我没钱。’银行就说了:‘没钱没关系,只要你签个字就可以了。’但借多少呢,”

徐静波说:“打个比方,银行说:‘1000亿。’千昌夫说:‘不,500亿就够了。’银行就说:‘不,你这个一定要1000亿的。’于是,没有任何担保,1000亿就给了千昌夫。”

但故事没有结束。紧接着第二个银行又来了。他们这样劝导千昌夫:“听说您要在夏威夷建酒店,日本人去夏威夷,住酒店,在沙滩泡好澡,还要去打高尔夫球。你应该再建个高尔

夫球场。”虽然千昌夫说自己没钱,但是银行仍然不要担保就把钱贷给了他。“那时候,千昌夫这样的名人就被日本大的银行财团玩弄于股掌之间。后来,千昌夫的贷款总额达到了5000个亿。”徐静波说。

当然,银行对普通贷款者仍然要求具有担保,最开始贷款额只能达到担保物价格的70%。然而,这一原则到后来逐渐被漠视。

宫本告诉记者,最开始时,如果担保的一块价值1000万日元的土地,他们只会贷款700万。但是到后来当看到土地的价格几乎一天一个价时,银行的心理防线开始松动。到最后,1000万的担保一开始就会毫不犹豫地贷1000万给客户。而当土地价格上升到2000万时,他们会劝客户把多余的1000万也贷过去。

“神奇”的“土地活用”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千昌夫那样容易被劝服。而“土地活用”则成为当时的银行职员们屡试不爽的劝贷理由。“土地活用”一词亦成为当时的流行词。

所谓“土地活用”,是对于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人,银行会劝他们以该土地为担保,用贷来的款修一栋建筑或者在原有的建筑上加盖几层。”我们会给他们算账:你这块地块,盖这样一栋房子,租出去每个月可以收入多少,而这完全可以支撑你的还贷。”宫本说。

当年同样在日本银行系统工作的山本君则向记者描述得更详细:“有一天,我去总部的审查部去申请一项贷款。所谓审查部,就是审查贷款对象资质,以决定能否给他贷款,能贷多少款。当时,有一个客户拥有价值1亿日元的土地,原则上,他只能贷到7000万。但是,我向审查部建议说,贷1亿也可以吧,审查部一开始当然会说:‘发什么昏呢,别说蠢话~你不知道只能贷担保资产价值的70%么,’我一点都不心虚,理直气壮地就回话了:‘你说什么呢,这个土地虽然现在才1亿,但是明天就涨到1亿2000万了,后天就是1亿3000万了,大后天就涨到1亿5000万了~到1亿5000万的话,70%就是1亿零500万了,现在就是这个行情,反正马上就会涨的,不是很好么,’审查部负责人经我这么一说,沉思一会儿,把章就盖上了。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所有银行都这么干。就是那么一个时代。 ”

在当时,因经受不住“土地活用”的吸引力而贷款的平民不计其数。不仅有富人,更有穷人,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

“大银行的支店长、或者副支店长,或者课长,来到你贫困的家里,说能给你三四十亿,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你能受得了那诱惑吗,”宫本说。

宫本坦言,现在回过头来看,是如此不可思议。“现在的话,银行是怎么也不会想到把钱贷给那些靠养老金过日子的老人的吧,但是那时候,这些人也是银行放贷的对象。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些人说不定贷款第二天就去世了。而且,有些贷款的还款期限是30年,很有可能还没还完就过世了。但是那时候银行可不管这些,审查贷款的课长就说:‘那可不一定,日本人长寿着呢,活到一百多岁也不是没有可能~’”宫本告诉记者。

沉浸在赶超美国喜悦中

不仅如此,对于贷款者如何使用贷款,银行也从监督控制渐渐变为放任自由。

“只要你贷款了,银行只给你圈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随便你怎么花这个贷款。”宫

本说。甚至,银行只需要贷款人支付花的那部分钱的利息。“即使你贷款,一分钱不花,就那么放在那儿也行。只要你不花,银行就不会要你的利息。”在这种攻势下,被劝说对象的神经已经完全麻痹。从来没有贷过款的人,刚开始并不敢用。后来开始买股票。刚开始还比较胆小,可能只投进500万。然而,这就像赌博一样,胆子越来越大,到最后动辄就投进去几个亿。

一名要求匿名的时任日本住友银行的支店长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他的客户在贷款后,是坐着直升机在空中购买土地的。在空中,看到一块地交通不错,就决定来造高尔夫球场,直接在飞机上完成几十亿的交易。而实际上到底下一看,那块地根本不适合建高尔夫球场。然而,作为一名银行职员,他不用管那么多,只要能够把钱贷出去就是胜利。

宫本摊着手对记者说:“换作现在,金融厅绝对会否决银行的这种大胆行为。但是在那个时候,大藏省听完银行的汇报后,会点头说:‘是吗是吗,这样啊~对,要扩大内需,就这么干吧~’”

由于资金成本非常低,贷款环境非常轻松,当时日本的各个企业,不论大小,都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部门——“财务技术部”,主要工作:炒外汇、炒股票、炒期货。简直就是躺赚。根本就无需再开工搞生产。这股风气也从企业吹到了个人。

炒外汇稳赚我们理解了,可是炒股票又怎么知道买哪只可以稳赚不赔呢?这就要提到日本当时的“民营化大改革”了。以日本老牌国企“日本电信电话NTT”来启动的民营化改革,开启了群众“打新股”的浪潮。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打新股极少有破发的,基本也是属于抢到就是赚到的躺赢操作。于是全民炒股的时代也到来了。

到1989年底,日经225指数接近40000点,达到历史最高点。东京证券交易所平均股价达到38915日元,成为了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除了炒股,企业家们还炒房。为什么企业低成本借到了钱,就没人来好好发展实业呢?原因就是,从50年代起,美国一直有对日本开展贸易制裁,从纺织品、钢铁、彩电到汽车、半导体、电信、工业机械乃至全行业,基本都被美国采取了贸易制裁,偏偏只有金融和房地产被美国“遗漏”了。所以天量的资金不是流入股市,就是流入房市。

1985年,东京推出了“京都改造计划”,相对于大企业热衷于投资股市,普通老百姓更倾向于投资房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房市,房子的供求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供不应求的行情使民众的心理由理财转向投机,于是大家也不想工作了,整天想着如何炒房。

股市、房市的双重炒作下,日本是真有钱!有钱到什么地步?

当时,日本的竹下登内阁施行了“家乡创生一亿”的政策,直接分钱给各个市町村。然而,虽然分到了一亿,町村却依然不知道花在哪儿。于是,只有打造纯金偶人、纯金兽头瓦,装饰在办公室里。但是,这又导致了大家的争抢,以及对失窃的担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町村甚至把打造好的纯金物品直接扔到了海里。

人人都打高尔夫,夏天滑雪的人次多于冬天,就连日本经济倒数的“贫困县”也造出了一个号称拥有世界最大室内沙滩和和海滨浴场的度假中心,据说海水模仿夏威夷,雪山模仿阿尔卑斯。日本的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时的日本百姓没有谁觉得这会是一个泡沫。并且从1988年,日本开始反扑美国,跑到美国的地盘上天价收购美国的资产。也能理解这种操作,毕竟“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就是当时的泡沫巅峰。

日本的土地泡沫也越吹越大。日本人一直“定居”于“岛国”,是以种植大米为生的农耕民族。因此,在日本人的价值观里,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值钱的。正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土地是价值的源头,因此,当日本人手头的钱变得宽裕时,土地自然成为投机的对象。当时,“光东京23区的地价就能买下美国的国土,还能有找零”、“卖掉皇居的话能买下加利福尼亚一个州”、“日本国土的地价能买两个美国国土”等这样的说法层出不穷。在北海道空无一人的原野上,一块毫无用处的原本一坪(一坪= 3.30378 平方米)5日元的荒地涨到了一坪5万日元。涨了一万倍。

那么这段时间,国际资本再做什么呢?

由于1984年开始,日本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于是放松了金融管制,废除了金融领域对国际资本的限制,放开了外汇管制,这样就导致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日本股市和楼市,助推了股市和楼市的疯狂。

1990-2010日本经济的崩溃期

最后,戳破泡沫的不是别人,又是日本政府自己。也是一个大大的悲剧。日本政府无非也就是想紧一紧,控制一下节奏,5次加息,由2.5%逐渐加到6%,没想到这居然是个一碰就破的巨大泡沫。

“因为这时候泡沫加速的压力已经空前巨大。所以,采取缓和的紧缩政策是起不了作用的。” 日本银行原北京事务所所长濑口清之说,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行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1991年新增地价税,同时提高固定资产税的评估税额。这一行为导致楼市的泡沫急速破裂。

国际资本这时快速反应,做空股市,收回资金。后续控股日兴证券等。

1990年,由于5次加息,股市大跌,8个月内市值下跌近50%。最低下跌到高峰的63%

1991年,房价大跌,导致二手房,新房均无人问津,先暴跌,再阴跌,东京房价下跌70%,数万亿资产灰飞烟灭。

传递到实体行业没有信贷支撑,企业大量破产,没有破产的也裁员和减薪,导致消费意愿急速下降,导致产品过剩,企业进一步破产或者减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还叠加上一个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整个日本成为一个低欲望,低结婚率,低生育率社会。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为什么不能迅速复苏,最大问题在于日本政治混乱。 美国在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五年就开始复苏,因为它实行的是总统制。总统有很大的权限。 日本是国会内阁制,也就是说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只有提案权,没有决定权,最后提案要国会通过,所以日本为什么讲究在国会占多数议席还是少数议席,因为只有多数才能够保证执政党的任何决议都能够获得通过。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的政界也随之动荡。日本换首相跟走马灯一样,政局一动荡,人心就散了。政府也无法来实行一整套的经济复苏计划来指导日本企业、日本经济。

疯狂的繁荣过后,是日本的经济萧条,是日本消失的20年。但是日本科技转型的成功,非本土经济的发展等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发展的方向可能千差万别。

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合的选择。

日本经济泡沫的变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日本   夏威夷   美国   日元   汇率   日本经济   泡沫   启示   贷款   资产   土地   银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