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别出风头

提起邓小平,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而对于邓小平身后的女人,即他的夫人卓琳,可能很多人都不是特别了解。

卓琳跟邓小平一样,是坚定的革命战士,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才识过人,能力出众,原本她也有机会到中央工作,不过因为丈夫的一句话,她甘愿退居后线。

这是怎么回事呢?

将时间拉到1952年。

这一年7月,邓小平被调到中央工作,而后不久他便特意对妻子卓琳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要到外面去工作,不要出风头。卓琳对此牢记在心,婉拒了一些单位团体邀请她工作的请求,一心当起了邓小平的秘书,甘愿做起了丈夫身后的女人...


卓琳的原名是浦琼英,后来因革命需要起了个别名——“卓琳”,时间久了也就没再改回去。

浦琼英的父亲浦在廷是云南宣威赫赫有名的“火腿大王”、实业家,他十分支持国民革命,不仅自己参加过北伐战争,也从来不阻止自己的子女投身革命。

他曾送自己的二儿子浦德三参加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班学习,送三儿子浦肇基留学日本攻读学业,后来二女儿浦代英、三女儿浦石英和小女儿浦琼英也相继离家到北方求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者。

此外,浦在廷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不仅请私塾先生到家里教三姐妹启蒙,还送她们上学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三姐妹也十分争气,相继考入昆明女子中学。

浦家是一个大家族,浦家三姐妹小时候没少见过浦家的女人深受封建思想荼毒,有的被继母虐待,有的不堪忍受丈夫娶小妾而自杀……从小接受教育的浦家三姐妹逐渐意识到封建思想对女人的迫害。后来在昆明女子中学,浦家三姐妹进一步意识到封建主义仍旧压迫着中国千千万万的贫苦人民。为此,她们想要反抗封建主义。

只是,该怎么反抗呢?此时浦家三姐妹还不能十分理解革命的含义。

直到中学的一位老师壮烈牺牲在她们眼前,早已深埋她们心中的革命种子破土而出,她们愈发坚定了要革命的信念。可以说,这位老师是她们革命道路上的启蒙老师。

这位教音乐的女老师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经常向学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革命道理。被捕后,这位老师在被反动派押往刑场的路上,慷慨激昂地高呼着共产主义的口号,全然不惧即将到来的死亡。这一幕,深深地刻在浦琼英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代表云南要去北平参加全国运动会的浦琼英被迫停在香港,不日即将返回昆明。浦琼英不甘心就这样回云南,她给家中写信表示要到北平求学,很快就得到了家里人的同意与支持。

就这样,浦琼英顺利抵达北平继续求学生涯。

浦琼英先是在北平春明女中补习文化课,次年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这里的革命氛围十分浓厚,学生们一腔热血,不畏列强,一心只想着要保卫祖国。

在这里,浦琼英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学生们上街游行示威,高呼爱国口号“不当亡国奴!”,抗议南京国民政府同日本签订的《何梅协定》等不平等条约。

南京国民政府的武力镇压并没有让学生们退缩哪怕半步,浦琼英经过这次学生运动,革命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革命信念也越来越坚定。

1936年,浦琼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学习理工科实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可现实告诉她,实业救国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很快就占领了北平。一时之间北平人心惶惶,人们纷纷出逃,浦琼英的二姐浦代英率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浦琼英和三姐浦石英也一路辗转从北平经由天津、济南,再到西安,追随二姐的脚步去延安。

11月,浦琼英和三姐浦石英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很快,浦琼英就考入了陕北公学。在学校里,浦琼英进一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群众运动等课程,革命思想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次年,浦琼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陕北公学毕业后,浦琼英被组织安排到抗日根据地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她改名叫卓琳,久而久之,也没再改回原名。

就像卓琳的女儿邓榕所说:

“从浦琼英到卓琳的道路,比起许许多多老革命家来说,也许不那么富于传奇色彩,不那么激动人心。但是,这条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道路,却是千百万个进步青年,为了追求光明,为了投身抗日,为了走向革命而走过的一条共同道路。”


邓小平与卓琳的成婚之路算不上顺利,因为卓琳曾经两次拒绝了邓小平。

卓琳曾回忆道:

“他(邓小平)是从前方回来的,和邓发住在一个窑洞里头。我是在公安部工作,他们经常到公安部来……他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块儿到延安的女朋友,让一个女朋友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不同意。那个女朋友和我谈了两次,我不愿意。”

卓琳十分坦率而真诚地表示过,她当时并不了解邓小平,担心他与当时很多工农干部一样文化程度低,害怕跟他结婚后没有共同语言,聊不到一块儿。说得很现实,毕竟卓琳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路从小学上到大学,直到去抗日根据地工作之前都还在学校学习。

不过邓小平没有轻言放弃,心想,不了解我那就让你了解我呗。

于是,邓小平不再托人说媒,而是亲自找到卓琳交谈,让她深入地了解自己。

他将自己之前所有的经历一股脑地全告诉了卓琳,怎么样到法国又到苏联学习,怎样回来又参加国内的革命斗争,还有在中央苏区和长征的革命经历...一点也没落下。

经过一番了解后,卓琳发现邓小平并不像之前自己以为的那样,他不是没文化,而是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卓琳也是一个干脆利落的人,她想,既然他还不错,那就结吧。

1939年秋,延安杨家岭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举行了一场极为简单却又热闹非常的婚礼。

这场婚礼有两对新人,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

婚宴的酒席没有山珍海味,平常吃的什么,酒席也吃什么,只是较平常摆盘更讲究一些。新郎新娘更没有西装革履、婚纱披身,只是简单穿着满是补丁的八路军军服。

虽然婚礼简陋,但在喜庆氛围的烘托下,一切都看着那么焕然一新。大家坐在用木板搭成的简易桌子上,推杯换盏,一杯又一杯地给新郎官灌酒,明朗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大家都为这两对新人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场婚礼,既是对两对新人的祝福,也是对几日后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们的践行。


几日后,卓琳跟随邓小平一同赶回抗日前线太行山。

出发之前,组织上曾找她谈过一次话,告诉她:“你的任务就是要把邓小平照顾好。”卓琳牢记着这句话,这一句话,一记就是58个春秋。

从1939年跟邓小平结婚后,卓琳就一直紧跟邓小平的步伐。

她跟着邓小平转战太行山,度过抗战时期反“扫荡”的艰苦岁月;解放战争中,又随刘邓大军过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到“三大战役”打过长江去,直到1948年向西南进军;后来战争平息,她也依旧一步不离地照顾着邓小平。

在出发赶往太行山一二九师师部驻地的路上,邓小平总是冲在前头,亲自确认前方是否安全,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把路上可能发生的危险一一告诉大家,教大家隐蔽和不得不交火的办法。

安排好一切后,邓小平才会叫上卓琳:“跟我来吧。”

就这样,部队一路上风餐露宿,时时刻刻警醒着日军的扫荡。卓琳也在邓小平的保护下,与部队一起有惊无险地上了太行山。到太行山后,刘伯承见到这对新婚夫妻,幽默地打趣道:

“欢迎卓琳从延安的‘娘家’嫁到太行山的‘婆家’来。”


而邓小平千里护妻的故事也成了太行山的一段佳话。

行军途中十分艰苦,但卓琳从不叫苦,很难想象一直与书为伍的她是怎样适应了艰苦的军队生活。为了尽快并安全地到达目的地,部队总是日夜不停地赶路。日军进山扫荡时往往会走大路,为了不与日军碰上,部队只能挑着些小路来走。

而夜里行军对卓琳来说是极为困难的。

有一次,卓琳的眼镜不小心打碎了,为了不耽误部队的行军速度,卓琳不得不请求走在她前面的同志帮忙,让她在头上缠一圈白布。黑夜里,前面的白布成了一个白点儿,白点儿高了就是上坡路,白点儿低了就是下坡路。卓琳就是这样一路摸索着走完全程的。

后来卓琳回忆起这一段往事时,不无感慨地道:“夜行军的时候,我简直不知道自己是睡着还是醒着。那时候我就想,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找一个平坦的地方好好睡一觉。”

在抗战期间,卓琳生了三个孩子。只是行军途中危险重重,根本无法带着孩子一起走,卓琳含泪将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中。这对卓琳来说,是行军路上最为痛心的考验。

1941年,卓琳在河北省涉县赤岸村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邓琳。

可初为人母的喜悦还没持续几天,卓琳就不得不将才7天的小邓琳寄养在老百姓家中,强忍母女分离的伤心,头也不回地随部队走了。

一年半后卓琳再次见到女儿时,邓琳又瘦又小,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像个小叫花子。只是老乡家中生活也十分艰难,卓琳搂着女儿哭得泣不成声。好在后来托人把女儿安全送回了延安,邓琳在延安保育院过了好几年。

1944 年和 1945年,在战火硝烟之中,卓琳又先后生下两个孩子:邓朴方和邓楠。

彼时卓琳常年奔波,身体总是补充不上营养,她竟是一点奶水也没有。卓琳看着孩子饿得嗷嗷直哭,十分难过,只是战事吃紧,俩孩子和邓琳一样被寄养在老乡家中。直到1945年10月在武安县安顿下来,才把三个孩子接到身边,一家五口终于在一起过了个团圆年。

艰苦的斗争环境,让卓琳从一个富家小姐真正蜕变成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


1952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7月,邓小平一家迁到北京。

也是在这时,邓小平要求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谨慎。”

卓琳本身也不是十分爱出风头的人,就做起了邓小平的秘书。

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时间长达10年之久,这10年间,卓琳一直兢兢业业地做着秘书工作,每每登记好邓小平阅读后的文件后,她就会坐着三轮车送到中央办公厅存档,行事干脆麻利又朴素。

邓先群(邓小平妹妹)这样评价她:“大嫂这个人从不给大哥添乱,就做好她的本职工作。”

邓小平逝世前的最大遗憾是没能亲眼看到香港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卓琳特意出席了香港回归盛典,弥补了邓小平的遗憾。

2009年7月29日,卓琳因病医治无效,于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值得一提的是,生前卓琳还签了角膜捐献志愿书,也一直告诫子女自己死后不要给国家添麻烦......


从云南一路到延安,从学生一路到革命战士,从与邓小平相识到结婚再到共度风雨五十八载,卓琳的一生历经波折却又美满幸福。

邓小平同志和卓琳同志的婚姻,是幸福圆满的、是相濡以沫的。

最后,以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在1990年出版的《邓小平传》中的一段话做结尾:

“邓小平于1939年7月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不久,与他的新婚妻子叫浦琼英(后来改名卓琳)结婚……她从来没有要求在政治舞台上发展,她只是专心待在家里,照顾她的丈夫,养育她在 1940 年到 1952 年为邓小平所生的 5 个子女。”

这位站在伟人身后的女人,值得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太行山   北平   延安   白点   工作   云南   日军   风头   交代   部队   中央   孩子   女人   卓琳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