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25万越军“完胜”解放军,为何被一群新兵打得溃败?

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打响前,越军乃至黎笋集团内部所有人,要多狂妄就有多狂妄。时任越南外交阮维贞(1965-1980)曾多次在公开的场合叫嚣道:一个越南兵能对付三十个中国兵。不仅如此,越南《人民军队报》于1979年2月12日发表社论称:中国应该记取美国在越南的教训。

结果,战斗正式打响后,兵力多达25万的越南精锐部队虽然打得非常凶狠,但一直处在节节败退的状态,北部越军的表现与20万侵柬越军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要知道,当时解放军参战部队当中,连级以下官兵都是清一色的新兵,几乎都没有战斗经验,为何越军还是不堪一击呢?这事,得慢慢从头说起。

越军狂妄的资本

越军之所以在战前那么狂妄,那是因为他们确确实实做到了“知己知彼”。越军师从解放军,在胡志明时代北越大部分要员都有长居中国的经历,北越军队的中高级将领也都曾到中国深造过。

1977年以前,黎笋集团频繁派人到中国取经或从事其他工作,那时候的越南天天以做客的名义派人来中国打探消息,我们中国家里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放在什么地方,越南人了如指掌。中国哪个领域有什么厉害的人物,善于做什么事,越南人也了如指掌。而黎笋集团有什么图谋不轨,中国方面知之甚少。

1976年,越南刚完成南北统一不久,黎笋集团就暗中将枪口对准了中国。在用兵问题上,黎笋集团早就摸清了中国机械化部队的作战特点,从而充分利用中越边境地区的地形,在越南一侧构筑了大量野战工事。

当然,上述这些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越南士兵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手握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

有关越南兵实战经验丰富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的一个问题是,1979年参战的25万越军皆为当时越军最精锐的部队,即便是那些没有番号的民军,都不是什么二流部队。

黎笋集团最早部署在中越边境一带的越南正规军、地方部队、公安军和民军都是从越南战争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油子。越南完成南北统一后,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参战有功的武装人员才分散到各个领域。

起初,越南还不够资格与中国叫板,为了迷惑中国,黎笋集团刻意让大批原来在北越正规军中服役过的官兵退出现役,并以民军、公安军的名义向中越边境集结,所以不知情的人就误认为当时越南没有动用主力部队参战。

在武器装备方面,当时的越军比中国军队阔绰多了。早在70年代初,北越正规军就完成了现代化武器的换装中国,美国撤离南越后,越军又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非常先进的美制武器装备。

以普通步兵班为例,越军不论是正规军还是民军,每个班列装6支突击步枪,另外配有1支班用轻机枪、1具美制B41火箭筒、1具美制M79榴弹发射器,驻扎在重要地段的步兵班甚至还配有1支有效射程高达1200米的德拉戈诺夫SVD狙击步枪,所有武器都配有充足的弹药。

而解放军的普通步兵班只有4支56式半自动步枪、3支56式自动步枪、1支班用轻机枪,机枪副射手不配枪。其中,半自动步枪每支枪配100发子弹,自动步枪每支配200发子弹。

相比之下,仅仅是轻武器火力,解放军步兵班就差越军步兵班一大截。越军一个步兵班的火力强度,能顶得上解放军一个步兵排的火力。此外,越军的火箭筒手、机枪手都不设副射手,普遍存在“武器比人多”的现象。

在小口径火炮方面,解放军常用的65式82mm无后坐力炮和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只有步兵连以上作战单位才配发。因为82无后坐力炮整体质量大、体积大,一个炮兵班至少需要8名战士,不利于单兵携带。而解放军手中的40火箭筒,威力远远小于越军手中的美制B41火箭筒,且美制B41火箭筒是一次性武器,用完就可以丢弃炮筒,不占编制。

更要命的就是,越军士兵基本上都是一专多能的人员,步枪手和机枪手随时可以互换位置,也随时可以同小口径火炮射手互换角色,使得越军一个满编步兵师只需8000人到9000人。而中国一个满编步兵师的人数往往都超过12000人。

越军的淋巴结战术

中越边境地区属于丘陵地貌,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从中国边境地区通往越南的道路屈指可数。这些道路要么从山间峡谷通过,要么沿着山脉脊线蜿蜒,只要离开公路,就算是会飞檐走壁的猴子也是寸步难行。

因此,越军主要在越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可控制公路的战略制高点这些地方投入重兵。如,越北4号公路和越南1号公路交汇处、桂越铁路必经的越南同登镇,虽然只有两三平方公里那么大,越军却投入了第3步兵师下辖的步兵12团和越南公安部下辖的公安12团和地方部队、民军,总兵力约为5000人,后侧和左右侧还有大批越军的支援。

越军的兵力部署其实就是沿着主要道路呈散点分布,如果将主要道路视为人的淋巴管,那么越军的阵地就像一个个淋巴结一样,几乎在每一处淋巴管分叉位置,都有一个淋巴结,附近也有若干个淋巴结。

除此之外,越军充分利用天然石洞及其大量构筑山体坑道工事,在精心准备了数年后,这些工事拥有强大的防空防炮功能,坑道工事的射击口对着中国方向的开阔地,在某个阵地上,形成远近火力互补,火力密集交叉的坚固防御体系。

总而言之,越军在边境地区占据了地形优势和火力优势。为了保险起见,越军在每一处防线还将最精锐的特工部队和民兵部队设为机动兵力,计划利用善于打山地游击战的机动部队对付解放军执行轻装穿插运动任务的部队。

越军在中越边境地区构筑的阵地,要是换成解放军去防守,恐怕是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可以攻破,可偏偏越军这次遇到的对手是他们曾经的老师,也只能认栽了。

解放军各显神通

越军兵强马壮、武器精良、又占据着地形优势,解放军参战部队中,连级以下官兵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如何对付呢?

对此,解放军全军上下可谓是各显神通,中央军委的首长们负责谋略,以此保障战斗的突然性。在战术上,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则采取大规模大纵深突破战术,一开始就集中全军所有火炮,对着越军阵地实施大规模炮火延伸。

这种大规模炮火急袭战术,虽然对越军的坑道工事没有形成多大的破坏作用,但可以清除越军阵地外围的大部分障碍物,也可以驱散越军部署在一些阵地上的机动兵力,使得解放军突击部队可以借助炮火的掩护,快速突破越军的火力封锁。

西线总指挥杨得志则采取大规模纵深穿插战术,主力部队穿插时没有实施大规模炮火急袭,而是利用夜色掩护,秘密接敌,一举突破了越军设置的红河防线。

参战大部队突破了越军第一道火力封锁线后,接下来解放军东线和西线部队的进攻战术又殊途同归,各单位基本上都是采取炮火轰炸敌军阵地正面,步兵采取小群多方向多梯队突击的打法。

越军本就兵力不足,各处阵地都遭到解放军炮兵的猛烈轰炸后,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正面。这时候,解放军突击步兵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使得阵地上的越军没法集中火力,友邻阵地也无法互相支援,只能坐以待毙。

解放军攻坚步兵主要采取隐蔽接敌的战术,在越军躲避炮火的时候通常以班或组为单位,携带火焰喷射器、炸药包或者小口径火炮发起突袭,越军很难察觉,这样的战术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很多第一次上战场的解放军战士也能取得惊人的战绩。

在战斗打响后,解放军敌后穿插部队动用了大量便于小型作战单位携带的小口径火炮,死死地切断一线阵地越军的补给线和退路。而越军此前没有预料到解放军部队会有如此之多的兵力穿插至其阵地后方作战,大部分阵地的后侧防御薄弱,坑道就变成了他们事先挖好的墓穴。

结果就是越军的阵地只要被解放军包围,里面的越军就无路可逃,外围的越军想增援也无路可增。如,防守越南柑塘市的越军345师被解放军13军围困之后,越军精锐316A师疯狂进攻也无法与345师汇合。

而黎笋集团最开始的作战目的是在越军第一道防线范围内大量杀伤解放军有生力量后,越军部队开始发起反攻,所以第二道防线没有做好准备,当解放军兵临城下时,毫无还手之力。

如,位于第二道防线范围的越南高平省石安县县城(东溪镇),解放军5辆坦克杀入城中时,守城的越军官兵甚至还认为越军的坦克来增援他们了,结果,解放军只用区区5辆坦克就攻占了一座县城。

在作战过程中,越军并非听见枪炮声就腿软的怂包部队,而是比二战时期日本侵华军队更凶残的部队,尤其是在同登镇探某村、柑塘市、黄连山省沙巴县这些地方的战斗中,越军曾多次发起死亡冲锋,阵地几经易手。但越军因为兵力分散、指挥不灵活和后勤保障不到位,最终没能挽回全线溃败的局面。

经历了1979年惨败后,越军分别于1981年5月中旬对法卡山实施了军级规模反扑,1984年7月12日对老山实施了军级规模反扑,结果仍旧是指挥不灵活、后勤保障不到位而惨败。这也是黎笋至死也弄不懂越军精锐为何在解放军面前不堪一击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越军   解放军   火箭筒   越南   反击战   作战   步兵   新兵   火力   阵地   中国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