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官场究竟有多腐败?看看曾国藩的薪资和开销就知道了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书》

引言

在封建帝制亮起尾灯的时期,华夏民族曾受尽屈辱,而那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都与晚清政府脱不开干系!

清政府官场的腐败,几乎是深深刻在每个中国后辈的印象里的。

那么,究竟腐败到了什么地步呢?

据史料反映,光是曾国藩一人的年收入,就有一万六千两折合人民币三百万左右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写出“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的曾国藩,走上了“腐败”的道路呢?

非一人腐败

其实,曾国藩的年收入,是当时所有朝廷成员的正常收入:

据史料《清会典事例》统计

然而,这个所谓的正常水平,对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来说,简直是令人发指,要知道,当时的老百姓,连下一顿饭在哪里都还不知道。

所以,腐败的并非曾国藩一人,而是整个清政府。

仕途

曾国藩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宽裕,父亲曾麟书是秀才出身,在父亲的影响下,曾国藩七岁识千字、八岁熟读四书五经,自幼好学。

自道光六年至十八年,曾国藩一路从童子试考到进士,其中虽遇坎坷,但他秉持着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登第,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自此一步步踏上仕途之路。

从翰林院庶吉士一路打拼到工部左侍郎,步步升至二品,并封爵一等毅勇侯

届此,距他在京,已过去了十余年,这十余年间,他锲而不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并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位列第一,是四大名臣之首。——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而他却始终严以律己,还要求家人要拮据,不得贪图钱财、大手大脚。

影响、贡献

要说起曾国藩对清政府的贡献,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并发起洋务运动

大家都知道,洋务运动的首要,就是兴办军工业,所以,说曾国藩促进了中国军事工业的近代化,一点儿也不为过。

然而,他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

除促进中国军事工业的近代化外,他还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中国海军的近代化、中国科学技术以及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影响力横跨工业、军事、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

官场腐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说是清正廉明、书香门第出身且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为什么会被扣上“腐败”的帽子?

这就与他所处的年代分割不开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国家也是一样的,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官。

如果一棵树的根是坏的,那么它发出的枝桠,又能健康到哪里去?

晚清政府的腐败那是远近闻名、遗臭万年的,是中国历史上抹不去的黑暗。

清末是所有朝代中,比特殊更特殊的存在。

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标志,清末(晚清)是封建王朝向着民主共和制过渡的一个阶段。

中国历史自此进入一个前无古人的、崭新的社会制度,这其中的动荡、波折和复杂可想而知。

这种更改,不仅要从经济、制度、军事等方面改,而且要从思想文化上改。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培根《习惯论》

由此可见,思想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改一个人的思想尚且不易,更别说一个国家数万万人的了。

这种改头换面的时期、朝代末端的时期,激发出的,是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矛盾,当中最受影响的,莫过于离清政府最近的官员们了。

一瞬间,官官相护、金钱开道、把帝国主义列强当做靠山……成为晚清政府官员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

初入官场,时任翰林院从七品检讨官的曾国藩刚正不阿、严以律己,却一度要靠救济才能勉强度日。

他一度贷款上班,那里的俸禄,只够解决几个月的温饱,剩下的时日,全靠他自己倒贴。

他逐渐看清了时局,逐渐明白清正廉明,是没办法成就他内心大业的,于是便开始战战兢兢、磕磕碰碰地学起为官之道。

他开始突破自己内心的屏障,开始照猫画虎的接受贿赂,上下打点、登门拜客。

从一开始的辛酸难捱,再到立足官场,个中牺牲与辛酸,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每每及此,都不得不感慨一句,时势造人

即便如此,曾国藩在成家后,仍有一年,需靠借钱,才勉强过个新年。

可见,要想在晚清官场里大富大贵,光是立足还不够,还得要八面玲珑。

而曾国藩,似乎对这个词并不感兴趣,他的兴趣,在于成就他内心的大业。

艰辛的建功立业之路

曾国藩静静蛰伏,只为等待建功立业、一展才略的机会。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太平天国,就是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而他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集结一个真正能为他所用的军队。

曾国藩十分痛恨阿谀奉承的军营习气,他曾直言:“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所以在组建湘军时,他说什么也不肯用营兵,而是在家底清白、身强力壮的乡农中募兵。

然而,在万千人海中募几个精兵这样艰巨的任务他都完成得了,却唯独敌不过人性

阻挠

曾国藩在湖南一带操练湘军时,遭遇同僚的排挤

曾国藩时任二品在籍侍郎,虽说是个有名无实的空壳子,但好歹是个二品,却仍难逃被排挤的命运。

当时湖南一带,有另一支朝廷经制军在守:绿营军,绿营军一度将他视为入侵者,并多次寻事滋事,甚至一度让曾国藩命悬一线。

可当地巡抚骆秉章与曾国藩仅一墙之隔,分明可以避免此事,可骆秉章就是装作视而不见,直至曾国藩狼狈求救,他才装模作样的嘘寒问暖。

此风波过后,曾国藩毅然决然离开当地,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衡阳,继续操练。

他发誓,既然自己的生命被孕育于这片土地之上,那么自己的事业,也要从这里起飞。

其实在朝官员无不知曾国藩操练的军队,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而设的,不配合他的工作也就罢了,竟还对其百般阻挠,可见当时的晚清政府内部,嫌隙有多大。

然而,同僚的排挤,于整个军事活动而言,还算不得什么,最令曾国藩心酸的,莫过于皇帝的疑心。

多余的防备心

对当时的政府而言,心头大患莫过于势头强劲的太平天国,然而对当时的皇帝咸丰而言,心头大患却是曾国藩手中的湘军。

曾国藩初设湘军时,咸丰帝就因不信任给了他一个二品在籍侍郎的空壳子,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大败太平军后,咸丰帝又不情不愿地封了他一个湖北巡抚之职,然而事后,却又火速收回。

曾国藩那一仗,打得可谓是内忧外患、伤心伤神、不得安宁。

战争中,曾国藩孤立无援,他和他的湘军走到哪儿都不受待见,根本发动不了地方官,更别说祈求一些军粮和军饷,湘军伤亡无数,曾国藩自己也几次三番陷入险境。

好不容易顶着军费不足、同僚排挤、作战难度大等多重压力艰难取胜,迎来的,却是皇帝的质疑。

这给刚为清政府立了一大功的功臣来说,无疑是最寒心的。

真可谓,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个种辛酸苦闷,非你我所能感。

尾声

世事皆有因果。

时势造英雄,却也出蛆虫。

没有谁是圣人永不犯错,也没有谁能离群索居,还建功立业,更没有谁能登仙不问世事。

只要是双脚踩在地上行走的凡人,无不受时局影响,无不受环境侵蚀。

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善恶对错,就交给历史去评判吧。

Ps:同僚排挤等史实源于搜索,无法更改、‘我心向明月….’引用诗句、习惯决定命运引用名人名言、开头引用名人名言

Ps:镇压已改,其他的未加评判,只是用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翰林院   官场   太平天国   腐败   清政府   湘军   建功立业   侍郎   同僚   晚清   开销   薪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