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孙中山的女儿晚年生活困难,遂致信中央:希望能得到帮助

1968年,一位远在澳门的老妇人收到了一封远渡重洋的信。

读到最后,她看到信的落款人竟是蒋介石,短暂地惊讶过后,便不急不慢地将信重新装在了信封里,没有回应。几天之后,又有人敲响了她的门,经过短暂的了解,原来这些人正是蒋介石派来的,目的也与这封信有关。

这位老妇人名叫孙婉,说起她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而提到他的父亲孙中山就无人不晓。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蒋介石才会给她写了一封诚恳的信,特地派人去看望她。这封信的内容就是邀请她到台湾居住,背后的目的是想通过拉拢一些政治、文化方面的名人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事后,孙婉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在此之前她从不承认蒋介石在中国的地位,她的一生都因为父亲的缘故跟政治扯上了关系,更不想在晚年还被人当成一颗政治棋子,卷入这种风波里。

“政治”、“革命”这些词,她从小就接触得太多。

1896年11月12日,孙婉出生了,这一天也恰好是她父亲孙中山的生日,然而,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孙中山却在英国伦敦的清公使馆被囚禁。一个在美国檀香山,一个在英国伦敦,异国异地,都离祖国太远。

后来,孙中山虽被释放,但他忧国忧民,四处奔走,也很少顾及到家人,所以一直跟着母亲寄居在檀香山的伯父家里,很少见到孙中山,对他的唯一印象就是妈妈口中的大英雄和报纸上的“反贼”、“逃犯”。

1907年,因为伯父孙眉一直在支持孙中山,导致破产,在美国呆不下去,于是带着一家人搬到了香港,过起了拮据的生活。

即使这时离孙中山不远,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见面的日子非常少,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才接回自己的家人。只可惜,团聚是短暂的,不久后袁世凯就用阴谋诡计夺得了大总统之位,孙中山又只得劳碌奔波,将自己的儿女也送出了国留学,孙婉就去了美国的加州大学。

当时,孙婉毕竟是年少不经事的女孩子,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孙中山也不放心,于是又托在哈佛的好友王伯秋多多关照。王伯秋与孙中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俩人关系很好,因此他也欣然答应了下来。

王伯秋有文化有学识,和孙婉有很多共同话题,生活上温柔细心,处处都能为对方考虑。这时的孙婉也正值青春,俩人很快就谈上了恋爱。

孙中山知道后十分愤怒。原来,王伯秋早已有家室,他不想看到女儿作为别人的妾室,而且,俩人年龄上的差距也很大,实在是不合适。

1914年,18岁的孙婉还是和王伯秋在美国秘密结了婚。孙中山虽然气愤却也无能为力,只能督促女儿尽快回国,一方面也要求王伯秋与原配尽快离婚。可是,直到3年后回国,王伯秋都没与原配离婚,而孙婉已有了一儿一女,毫不在意王伯秋已有妻室的事实。

作为一位反封建传统的革命者,孙中山坚决不想看到女儿成为妾室,可是,这时王伯秋还是没有和原配离婚,只能与孙婉分开。

面对这样的结局,孙婉自然对父亲憎恨不已,加上他和母亲离婚的事,关系也急剧恶化。哥哥孙科想让她尽快忘掉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于是,劝说她到澳门去陪伴母亲,在那里,她遇到了戴恩赛——她后来的丈夫。

戴恩赛是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同样到美国留过学,还担任了外交部委员等职位,孙科早有留意,于是,便将他介绍给了妹妹孙婉。

果然男人看男人的眼光最准,戴恩赛很得孙家人的喜欢,孙婉自然也沦陷了,不久后两人就结了婚,还生了一对儿女。这时的孙婉,也渐渐理解了父亲,知道父亲为了这个国家付出了多少,对父亲的怨恨逐渐归为平淡。

1925年,孙中山病重,此时,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想再见到女儿一面,可孙婉仍然心存芥蒂,没来看望,只委托戴恩赛好好照顾他。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戴恩赛不愿为日本人做事,此时的国民党也早就由蒋介石控制,他失去了职务,一家人虽远离了战乱,却过得十分拮据。

1955年,丈夫戴恩赛不幸去世,孙婉的生活更加艰难,于是特意写信给邓小平,信中提到:希望得到照顾。

得知此事之后,中央立马派人前去澳门问候,并接济了她,因此,孙婉对党中央是十分感激的,更不可能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去台湾,所以,以身体不好难以移居为借口婉拒了蒋介石的邀请。

孙婉生于战乱时代,虽一生坎坷,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但是,孙中山临终前给女儿孙婉的照片,她一直保存到去世当天,由此可见,孙婉对父亲的恨实际上早已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檀香山   女儿   澳门   原配   蒋介石   晚年   俩人   家人   困难   父亲   中央   政治   关系   孙中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