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周总理收到一封信,不敢做主,转交给了毛主席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周总理收到了一封信,看完后,不敢擅自做主,就立即转交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到信后,也陷入了沉思,最后批示了四个字:“欢迎北上。”

这封让毛主席和周总理如此重视的信,是我党历史上一位很有争议的人写来的,名叫包惠僧。

包惠僧189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在青年时期,包惠僧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视为偶像。

一个偶然的机会,包惠僧有幸听到了陈独秀的演讲,等到演讲结束后,特地跑去拜见陈独秀,诉说自己的抱负和志向。

陈独秀也对这个有志青年非常欣赏,两人从此成为朋友。

1920年,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缺少人手,就邀请包惠僧去武汉,建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包惠僧也没有让陈独秀失望,出资出力,奔波忙碌,联络、接待各方人士,甚至还负责与共产国际的人接洽,最终在武昌建立起了共产党临时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包惠僧与毛泽东、董必武、张国焘等人一起出席,成为中共一大13位代表之一。

在国共合作时期,包惠僧非常活跃,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22师党代表,参加过北伐战争、东征战役,在国共两党都有着很高的地位。

但是,随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向共产党人挥起了屠刀,包惠僧却开始动摇了。

他出生于一个小资产家庭,从小没吃过什么苦,个性中缺少磨砺,因此,当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时,包惠僧的革命意志就开始松动了。

尤其是南昌起义的失败,成为压垮包惠僧的最后一根稻草,对革命前途彻底失望了,就选择了脱党。

周恩来曾派人与他联系,劝他继续革命,但是,包惠僧意志消沉,没有答应回归。

如果只是这样,包惠僧只能算是“脱党”,并不算是“叛党”。但是,到了1930年,包惠僧竟然投奔到了蒋介石的麾下,被任命为“海陆空总司令部参议”,公然投敌!

不过,蒋介石之所以接纳包惠僧,只是因为他曾经的身份,想利用他来招降更多的共产党人,瓦解共产党的士气,等到他的利用价值结束后,就弃之如敝履。

后来,包惠僧在国民政府只担任一些闲职,始终郁郁不得志,直到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包惠僧知道自己不会容于蒋介石,就带着家人跑到了澳门。

1949年10月1日,包惠僧从广播中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内心感慨万分,他当年脱党的时候肯定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包惠僧再三思索后,就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回去的愿望,希望中共诸公能不计前嫌,接纳自己。

因包惠僧的特殊身份,周总理不敢擅自做主,就把信转交给了毛主席,请毛主席决定。

对于这样的反复小人,理应置之不理,但毛主席还是出于大局考虑,同意了他的申请,欢迎他北上。

毛主席之所以批准他回来,其实也不难理解,首先,包惠僧毕竟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后来虽然选择了脱党、叛党,但实际上也并没有做什么损害我党利益的行为,情有可原。

其次,我党向来主张宽大为怀,即使是那些犯下累累罪行的战犯,也基本上一个不杀,都送到功德林接受改造,生活条件甚至比外面的人都要好,而包惠僧还算不上战犯,让他回来也不是什么坏事。

最后,这也是我党长期奉行的统战战略,对曾经犯下过错的人既往不咎,欢迎他们回来,以便争取更多的人回到祖国,早日实现国家统一,共同建设新中国。

1949年11月,包惠僧带着家人回到了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董必武等人的接见。

第二年,包惠僧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来担任过内务部参事、国务院参事。

后来,包惠僧以“栖梧老人”的笔名,撰写了很多回忆文章,记录了自己经历过的革命生涯,并出版了一本《包惠僧回忆录》。

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参考资料:《包惠僧回忆录》《炎黄春秋》《新京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北伐战争   董必武   南昌起义   新文化运动   叛党   我党   共产党人   战犯   蒋介石   中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