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囚禁尧帝然后继位,才奠定了夏朝的建国基础

摘要:舜逼尧,禹逼舜可能才是真实的华夏历史。史记传承的尧舜禹禅让制度有可能是杜撰出来的,每一次的首领更迭都充满了血腥和阴谋。

《史记·夏本纪》中关于中国华夏历史中最后一次禅让制(舜禅让禹)有这么一句话,原话是: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皋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罚。

从三皇五帝到大禹治水这段神话历史阶段,按照史书记载是一个非常淳朴的时代,每次禅让都是推举的天下最有德之人作为天下(部落)共主,因为天下人都信服这个人,所以这个人才会被推举。

但是禹继位后,为什么还会有不听从他命令的人呢?对于这些人为什么还要用刑呢?

《史记》一直被正史学家和野史爱好者共同认可,并且公认史记中的记载还是比较客观和真实的。

当大家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对于最后一句“不如言,刑从之”的分歧还并没有那么大,大家普遍认为这只是针对那些部落里的极个别人采用的措施。

但是,对于天下共主来讲,惩罚少数几个人还用在史书里专门记录下来吗?

我们来看一看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中的相关记载。

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古文(春秋战国时期文字)记载,史称"汲冢书"。其中有记载夏商周年间的史书十三篇,晋人初名之"纪年"(又称"汲冢纪年")。并用当时通用的文字考订释文,遂有初释本《竹书纪年》。又称"荀和本"。凡十三篇,按年编次,叙夏、商、周三代。

说实话,这本《竹书纪年》一直不被主流历史学家承认,不承认的原因也不是质疑它的真实性和来历,而是因为《竹书纪年》内记载的内容基本上和现在流行的《史记》传承内容背道而驰。

同一个历史事件,《史记》和《竹书纪年》记载的发生过程几乎全部相悖,其中关于舜和禹之间关于禅让的记载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舜囚禁尧,最后把尧杀死,夺取帝位;并且在舜继位后大肆消灭尧的拥护者,把他们称为四凶,其中就包括禹的父亲;

《尚书•舜典》记载的四凶结局: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其实通过这几句话我们可以大致猜测一下,在舜帝对所谓四凶的惩罚中,共工、欢兜、三苗是因为“作乱”而被杀的。他们为什么作乱?现在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三个人都是尧帝的拥护者。

他们在舜帝刚继位的时候就作乱,会不会有点说不通?如果舜的继位是天下共推的话,这三个人一定会被尧帝提前告知和安抚的,唯一的解释就是舜帝的继位也不像历史说得那么准确,是以不正常的手段继位的,所以这三个人才有可能联合起来反抗舜帝。

而在战国韩非子的著作中,也有关于舜逼尧继位的相关记载。

《韩非子》有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而他们也只是被流放了,但是作为四凶之一的鲧,却因为治水无方而被杀了。治水无方的话,换一个人治理就行,为什么一定要杀他呢?

四凶,其实是尧帝时期的四个心腹干将,只有三个作乱吗?往前想一下,正是因为鲧有头脑,所以才会被安排治理水患的工作。

所以,我猜测极有可能的是这三个人有兵力,鲧是幕后组织者。

反抗舜帝失败后,被舜帝流放和杀害。流放的是武夫,杀害的是谋士!

《竹书纪年》还记载:鲧被杀后,大禹开始治理水患,后来禹以自己的封地夏地为根据地开始抵抗舜,最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遂死在苍梧。

杀父之仇,在忠君爱国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思想之前,应该是天地间最大的仇恨了吧。所以鲧被舜帝杀死之后,大禹在心里没有仇恨那是不可能的时期。

还有人说《竹书纪年》的真实性存在疑虑,但是我认为竹书纪年的成书年代是在战国时代,那个时候各个国家都是独立编辑自己国家的史书,而《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自己国家的编年体史书,所以造假的可能性不大。

并且《竹书纪年》早早地就陪葬与魏襄王陵墓,躲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真实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我们对先秦时代的典籍持肯定态度,那么关于舜杀尧,禹囚禁舜的事实就是真实的历史了。是不是对大家的冲击性比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大禹   韩非子   苍梧   史记   夏朝   水患   华夏   纪年   史书   基础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