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蒋介石懊悔不已:我最大的失策,就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一些军事爱好者和专家认为,决定了解放战争成败的,是时常被忽略的东北战区

就连蒋介石本人也承认,自己当年在东北的策略有着严重的失误,才最终导致了国民党的败退。

那么东北究竟是如何步步击溃国民党的?蒋介石又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呢?

撕毁协议,发动内战

1945年8月15日,是每个中国人民都难以忘记的日子。

从九一八事变得第一声枪响,到日本天皇在《波茨坦公告》上落下签名的最后一笔,饱经苦难的中国大地再次迎来新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号角也终于嘹亮吹响。

然而,此时的中国虽然驱除了“外患”,却依旧有着不小的“内忧”。

在抗战时期崛起的中国共产党,因为奉行着马克思主义的宗旨,高举共产主义的大旗,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声望。

而国民党从辛亥革命起就占据着牢牢的统治地位,并且凭借着早期积累,在装备和兵力上是共产党望尘莫及的。

谁能成为中国合法的执政党呢?

这是当时悬在所有中国人头上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面对着饱经战乱满目疮痍的土地,再看看衣不蔽体面黄肌瘦的人民,共产党明白,如果两党之间再产生冲突,受苦受难的只有人民。

因此面对国民党的和谈邀请,就算知道后面或许隐藏着阴谋诡计,周恩来等人依旧飞赴重庆,希望能达成双边合作,进行和平建国。

《双十协定》的敲定,给双方都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也饱含着人民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渴望。

可是和平的表面下,是国民党频繁暗中调动的主力部队,是蒋介石妄图一家独大的蓬勃野心。

重庆谈判本就是蒋介石为了能积累力量,迅速扑杀共产党主力的缓兵之计,也是他争取民心的政治手段。

所以在幕后操控者美国发出信号,并且把大量物资送达国民党部队后,这层虚伪的假面随着《双十协定》一起被悍然撕破了。

以有心算无心,还有美军的空军和海军部队协助进行军队的战略转移,国民党以摧枯拉朽之势,把全国大部分地区迅速收入囊中。

共产党被迫让出城市战场,在地形复杂适合游击的山区组建根据地,不和兵强马壮的国军硬碰硬。

当时国民党的重心一直在经济中心的中原战场,并重点打击西北区域的共产党主力。

相对偏远的东北地区就这样被弃之不顾,没有主力驻扎,没有战略部署,只靠一些鱼龙混杂的地方军自主行动。

但是不被重视并不代表着东北不重要,相反,东北一向是近代战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被忽略的“共和国长子”

东北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大基地,建国之后许多知名的重工企业和品牌都脱胎于东北。

得天独厚的矿产储藏和广阔的土地给了东北发展重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度担负着经济发展的“老大哥”角色。

东北重工业的发展可以说在抗日战争之前就有了萌芽,盘踞东北的张作霖利用肥沃黑土地上的高粱大豆等作物赚了个盆满钵满,也抓住了重工业的商机。

相比需求浮动较大的轻工业,战争时期,重工业完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东北被重工业带着进行了一波经济腾飞,霎时焕然一新。

张作霖能成为当时的军阀一霸,靠的就是东北几千家日夜不停的军工和钢铁产业。

不仅如此,倒卖出去的武器和其他重工产品带来的收益也蔚为可观,这也难怪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定在了松花江上。

但是如此富饶重要的东北,其经历可以说是命运多舛几经波折。

先是国民党实行不抵抗原则,使东三省成为日军枪口下第一个沦陷区;之后在苏联介入时,蒋介石本来有机会收回东北主权,却又果断选择了放弃。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东北都还处于苏联的控制下,解放战争结束,东北才终于投身祖国的怀抱,摆脱了被轮番割据的局面。

那么如此重要的一个战略重地,为什么会让蒋介石弃如敝履、避之不及呢?

一方面有来自地域的偏见。

东北苦寒,相比温和富饶的东南江浙地区,不仅气候恶劣,还路途遥远,在蒋介石眼里就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所以之前几次,他放弃东北才那么果断。

另一方面就是政治上带来的偏见了。

促进了国共合作,逼迫蒋介石不得不和共产党组成统一战线的“西安事变”,就是东北军出身的张学良一手策划的,这让蒋介石一想起东北就如鲠在喉。

而且在东北地区,共产党的势力以及名声显然比国民党高出不少。

蒋介石知道想要收复东北,必定要大动干戈,甚至会让国民党元气大伤,倒不如直接割让给他国,自己隔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能做出如此不顾全大局的自私自利之举,蒋介石对权力的追逐已经凌驾于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统一之上,如此行事,他的失败已经成为必然。

或许是苏联军队把东北的控制权还给共产党激起了蒋介石的危机感,又或许来自美方的命令实在过于强硬,他终于不得不正视起这个一直被他有意无视的地方。

1945年11月,国民党整整七个军的兵力开拨东北,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大显神威。

面对气势汹汹的敌军,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的?又是如何利用东北战区扭转战局的呢?

出兵东北连连受挫

共产党在东北的军队,其实也并不算多,为了防止后方空虚,能分给东北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十一万人。

而且虽然有着苏联遗留的资源支持,数量和装备上的天壤之别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填平的。这样的双重压制下,东北战区的统帅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此时就可以看到我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聪明才智是如何在逆境中发挥作用的了。

东北地区因为长期动乱,匪患泛滥,这些土匪平时作威作福,如今在共产党眼里,就变成了一个个资源供应点和可利用的兵力。

在一波清剿活动之后,共产党不仅收获了武器和先进工具,还在民众心中树立了光辉的形象,把兵力翻了一番,达到了将近三十万的数量。

虽然依旧在和国民党的交锋中处于下风,但配合着几位元帅灵活机动的指挥,战局终于不再是一边倒,共产党开始逐步夺回属于自己的阵地。

久攻不下的蒋介石心头急躁,不愿再拖延战局的他就要不计后果,靠主力军的数量优势荡平东北。

就在此时,大别山失守了!

这意味着国民党的老巢已经暴露在共产党的尖刀之下,更有华东和豫西相互策应,让国民党的南部战线寸步难行。

蒋介石投鼠忌器,只得暂停对东北区域的供应,把重心迁移回内地。

此时,刚开始的锐气褪去,国民党内部的问题也显露出来。

首先就是战略部署的缺点。国民党内部大多为江浙一带的将领,唯一比较熟悉东北战区的张学良还颇受蒋介石忌惮,成了没牙的老虎。

这就导致国民党在东北作战时如盲人过河,全凭直觉和之前的经验,作战时的效率和策略的准确度可想而知。

另一个问题就是气候和物资了。东北的冬季气温可以达到恐怖的零下几十度,对士兵们的意志是极大的考验,对衣物和食品的消耗也非常巨大。

共产党的作风一向艰苦朴素,又有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暗中支持,还在多年抗战中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面对这种情况依旧能保持高昂的斗志。

可国民党就犯了难。之前在内陆,物资运输方便,养成了他们在作战中肆意浪费的奢侈风气。

而且缺少作风建设的国民党内部,蛀虫简直一抓一大把,本来丰厚的物资经过层层盘剥,发到底层士兵手里的只有微不足道的一点,怎么会不影响士气呢。

错失了发动总攻的最佳时机,此时东北的国民党部队简直就像是挂在绳子上的蚂蚱,打也不敢打,退又不甘心,只能半死不活地困在东北,和共产党进行着小规模的作战。

此时的国民党依靠着之前的优势,尚且不至于一败涂地,等到局势缓解,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那么蒋介石又为什么要说,自己不应该把精锐部队留在东北,否则自己就不会失败呢?

野战军发威扭转战局

国民党的军力在一天天的物资短缺斗志消沉中停滞不前时,共产党的发展却是如火如荼。

背靠着广袤的粮食基地,野战军完全不用担心缺衣少食的问题,东北地区成千上万的百姓更是源源不断地流入军队。

而且进行了编制重整的东北野战军,其机动化和专业化作战的能力在所有解放军中是首屈一指的。

苏联的先进武器在专业兵种发展起来后终于发挥了应有的威力,炮兵、坦克兵、铁道游击部队在战场上大杀四方,如神兵天降般收割着国民党的部队。

在解放区里,更加民主的土地法也新鲜出炉。土地的公平合理分配大大解放了农民们的生产力,鼓舞了人民加入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斗志。

三十万、四十万、六十万、七十万……。在国民党看不到的地方,东北野战军正如一只猛虎,悄悄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豫东战役的大获全胜、西北战场的迅速反扑,再加上延安这个重要的根据地重回掌握,国民党颓势已现,再也没有之前耀武扬威的得意之态。

此时,撤回东北军区的战力支援其他地区,是国民党内部呼声最高的建议。

但是此时的蒋介石不知为何又变得优柔寡断起来,迟迟不肯下达撤退命令,还妄图大力围攻,消灭一直活跃在东北的共产党部队。

可是蒋介石不曾看到,当初在整个东北大地上肆虐的国民党部队,如今只能龟缩在长春和锦州苟延残喘,更别说主动出击了。

等到时机成熟,三大战役擂响战略决战开始的战鼓。这个时候,蒋介石骇然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军队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内陆战线的逐渐溃败终于击碎了蒋介石的自负和高傲,他此时再看向东北,更是肝胆俱裂!共产党的军队竟然已经增长了十倍不止!

东北野战军手握一百多万兵力,把东北守卫得固若金汤,而国民党的军队,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经过无数次消耗伤亡,缩水了将近一半。

这个时候的国民党军再想撤退,就要看共产党答不答应了。

摩拳擦掌的东北野战军迫不及待地开辟了辽沈战役的新战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什么叫人民子弟兵的力量。

不到两天拿下锦州,面对前来支援的廖耀湘兵团,不仅未曾败退,还调配兵力两面夹击,把援军也一网打尽。

如此神勇的东北野战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乐章敲下了震撼人心的最强音。

从此,国民党部队兵败如山倒,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抓住机会痛打落水狗,把国民党残部逼迫到渡江而逃,直到借助金门海峡的天险才堪堪保住小部分兵力。

这也是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的原因。

在蒋介石眼里,自己如果当初把主力部队及时从东北撤离,和其他战区回合,保住战斗力最强的精锐,那么如今胜利的果实落在谁手里还不确定。

小结

古语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国民党一开始的局面不可谓之不好,但是最后如丧家之犬般落荒而逃,真的只是因为东北战局的判断失误吗?

就算侥幸把东北的国民党军撤出,已经完成兵力积累的东北野战军同样可以加入战局。而且没有了国民党的掣肘,东北军力的发展只会更快,国民党或许连逃往台湾的机会都没有了。

只要国民党不曾领悟到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那么没有了东北,还会有华北,有东南,只要有亿万万的中国百姓在,和人民站在同一防线的中国共产党就绝不会失败。

而背叛了人民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无论再来多少次,失败都是他们无法更改的结局。

你赞同蒋介石的看法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蒋介石   东北地区   部队   苏联   野战军   失策   重工业   战局   精锐   兵力   懊悔   晚年   国民党   共产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