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给万历皇帝的亲笔信,万历没收到,400年后才递交邓小平

曾经有一封信,出自400多年前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之手。收信人,是当时大明王朝的一把手——万历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没有收到这封信,倒是400年之后,邓小平从伊丽莎白二世手中看到了这封信。这封信为何耽误了400年的旅程,才到达目的地,它又折射出中国和英国之间怎样的阴差阳错?这篇文章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细节。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打赢了一手烂牌。

400年前的这个伊丽莎白一世,其实和刚刚去世的伊丽莎白二世没有什么关系。

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从“血腥玛丽”手中接过王位,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血腥玛丽”五年的统治,留下300万英镑的政府债务,输了英法战争,丢了重镇加莱,白白耗费军资无数。国内物价飞涨,居民大面积失业,瘟疫肆虐,民不聊生。还有她挑起的宗教矛盾。

面对一手烂牌,伊丽莎白一世选择了励精图治,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伊丽莎白一世剧照


第一步,为了缓和宗教矛盾,伊丽莎白一世废除了前任玛丽宗教改革中的过激部分。1559年伊丽莎白颁布《至尊法案》和《统一法案》,把天主教和新教拉到了一个板凳上。

第二步,重视商品经济发展,保护和发展本国纺织业和新兴工场手工业,并在英格兰设立了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如今的金融市场,还沿用着当时制定的一些规则制度。

第三步,鼓励造船和航海业,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海外市场。为此,她成立了“摩洛哥公司”和“几内亚公司”,英国王室就是大股东。说好听点,是公司,说难听一点,就是“海盗”。伊丽莎白一世专门对海盗打劫提出悬赏,鼓励他们抢劫西班牙商船。这一操作,不仅使得王室获利丰厚,而且锻炼了海盗力量,为英国海军打下基础,也打通了海外贸易通道。

第四步,利用联姻,平衡各国力量。这可以说是伊丽莎白一世最得意的操作了,她终生未嫁,被称为“童贞女王”。不嫁,既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姿态,也可以随时拿来,作为谈判筹码。

比如,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在伊丽莎白一世加冕后,就前来求婚。伊丽莎白一面答应,一面又以菲利普二世是天主教徒为由,表示为难,让双方人员就此问题讨论一个方案。这一讨论,就是好多年也没有结果。这一操作,不仅把英格兰和西班牙决战时刻,推迟了好多年,还让西班牙替英格兰挡了不少麻烦。

再比如,法国国王亨利三世的弟弟阿朗松,也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小迷弟”。20岁的阿朗松向伊丽莎白一世求婚时,伊丽莎白已经40岁了。伊丽莎白用自己的魅力,吊了他十几年,让法国牵制西班牙的扩张。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44年,求婚者数不胜数。她都如法炮制,把自己的魅力砝码作用发挥到极致。

通过伊丽莎白一世的努力,英格兰迅速崛起,资本和技术工大量涌进,工业迅速扩张,人口达到500万。

1588年,曾经来求婚的菲利普二世回过味儿来,组织了“无敌舰队”,五次征讨英格兰,结果,都遭遇惨败。自此,英格兰成为新海上霸主。

英国海盗船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在临终前,做了一个最伟大的决定: 把王位传给她的侄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这样一来,詹姆士一世成了苏格兰、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以前的战争阴影一下子消弭了,都一个国王了,还打啥,争啥?自此,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诞生,新的“日不落帝国”渐渐崛起。

去世七年前,伊丽莎白一世给万历皇帝写了一封信。

这就是给万历皇帝写信的伊丽莎白一世,她以过人的手段,平衡英格兰内外各种力量,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经过44年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伊丽莎白时期”,也称为“黄金时代”。

1603年,伊丽莎白去世,享年70岁。

在她去世前七年,也就是1596年,伊丽莎白一世还做了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决定——和大明朝通商。

而此时的大明朝,正攥在万历皇帝手中。伊丽莎白一世写信的时候,万历皇帝33岁,正值壮年。

历史对万历皇帝的评价,多有贬义,判定大明朝的衰落也是从万历开始。

明万历皇帝剧照


其实,万历小时候还真是个好孩子,聪明伶俐,有圣主之像。他10岁的时候继位,完全放手让张居正去改革,用“一条鞭法”改善了大明财政。万历前十年,吏治清明,社会经济发展较好,一度被称为“万历新政”。

万历20岁时,张居正去世了。万历亲政,一开始几年,很是勤勉,治理有度,很有继续中兴的苗头。而且,在军事上也不弱,打赢了“三大战役”,巩固了大明边疆。

可惜,在随后的近30年,由于立太子的事,和大臣掀了桌子,干脆称病,不再上朝,因此创下了历代皇帝不上朝的最高纪录。

而在这一时期内,江南一带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大明朝并没有抓住历史机遇,反而由于党争导致政治日益腐败黑暗,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伊丽莎白一世远闻有一个大明,是东方大国,物资丰富,人口众多,这在她眼里,当然是不可多得的市场啊。

于是,她就亲笔写了一封信,派遣使者约翰·纽伯莱出使中国,面呈万历皇帝。当时,大明国正是正是万历二十四年。

伊丽莎白一世写给万历的亲笔信


伊丽莎白一世的这封信中,有不少恭维的话,但说来说去,中心思想就是——我大英帝国和天下各国贸易,所得利益颇多。如果大明和我大英通商,陛下以及陛下臣属也能像别国一样,获得巨大利益。获利方式就是大英向大明出口我国富有之物,同时,进口我国所需之物。

一场风暴,切断了伊丽莎白一世和万历皇帝的联络

约翰·纽伯莱带着女王的亲笔信,押着一船琳琅满目的礼物,向着东方起航了。

但是,历史就是如此吊诡,这艘可能联通两个大国,碰撞出火花的商船,在前往中国的途中,不幸遭遇了海上大风暴。这场大风暴把这批商船掀翻,沉入大西洋。约翰·纽伯莱一行人统统葬身大海,伊丽莎白一世的这封信也一起被封入浩瀚的海洋。

历史在彼时彼刻,切断了这两个国家第一次官方沟通。

也就是在这一年,大明陷入了财政危机,钱不够花了。万历皇帝为了增加中央收入,派遣一批宦官到各地担任矿监和税监,意图压缩地方利益,多为皇室纳税。

但是,这一举措,却成了宦官集团横征暴敛的机会,地方被盘剥压榨,甚至随便说某乡绅家地底下有矿,就开始借机敲诈,激起士大夫阶层的激烈反抗。自此,中央和地方斗得不可开交,国家机器严重受损。这也是大明开始走向衰落的一个迹象。

大明朝那时候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贸易渐渐发达,如果,万历皇帝收到伊丽莎白一世的这封信,并且对中英贸易感兴趣的话,说不定会重视起海洋贸易,加强与西方的交流,大明王朝的走向也许还会向上,而非向下。

万历皇帝剧照


没有收到中国回音的伊丽莎白,继续励精图治。她之后的英国,不断地在海外扩张势力范围,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殖民地遍布全球,掌握世界霸权,愈发繁荣强盛,终于成为所谓“日不落帝国”。

197年后,第二次官方沟通被乾隆忽视,还有致命操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毫不留情。

伊丽莎白一世写信后的197年,也就是1793年,英国再一次向中国做官方沟通。当时中国处于大清王朝,乾隆在位。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特使马戛尔尼,率领一支舰队开拔。这一次,马戛尔尼不仅带着众多礼物,还带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蒸汽机、棉纺机、精致的怀表、航海望远镜、先进的火药和武器,乔治三世甚至还特地将英国皇家战舰——“君主号”的战舰模型送给乾隆。

英国借着给乾隆祝寿的机会,来商谈贸易,当然还有一个虎狼之心,就是顺便展示一下强大的武力,试探中国的反应。

马戛尔尼的船队于1793年8月21日抵达,在中国停留了47天。而当时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乾隆,一开始都没打算见这帮人。马戛尔尼费尽心机,终于在紫禁城见到了乾隆皇帝,但始终不能在一个频道上对话。

马嘎尔尼画像


乾隆答复是这样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意思很明白,我这里啥都不缺,没必要通商贸易,你们缺啥,我赏赐给你们!

对英国人带来的先进科技,特别是先进武器,乾隆也没有多看一眼,没有看到英国对大清的威胁。

而且,在英国使团向乾隆辞行的时候,乾隆还来了个“骚操作”。为了彰显大清朝的国力,乾隆竟然安排他们从北京由陆路前往广州,再由广州出发回到英国。这一路参观为大清日后被攻击,埋下无穷祸患。

一路游历让马戛尔尼看到,大清就是一个即将破落的国家!马戛尔尼回去后,立即向英王写了一封信,指出了大清帝国的腐朽没落,并言之凿凿说——这个国家绝不是大英帝国的对手。


果然,伊丽莎白一世写信后的244年,也就是1840年,英国人的舰队再次来到中国,借口鸦片贸易谈不拢,发动了鸦片战争。正如马戛尔尼预测的,大清帝国果然不堪一击。从此,中国进入了漫漫长夜。直到100年后,新中国诞生,才摆脱了列强们的欺凌,开始民族振兴。

390年后,伊丽莎白二世带着那封信交给了邓小平。

在中国跌入低谷的100年里,中国人不断求索,探寻救国救亡之路。终于由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终于从谷底慢慢爬了上来。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发展进入快车道。

巧合的是,那一年,英国对沉入大西洋海底的航船进行了打捞,目的是想捞一些列强们从各国抢劫的宝藏。却意外地,把当年伊丽莎白一世派出出使中国的那艘船给捞了上来。女王亲笔信重见天日,又被送到了英国王室手中。而此时,英王已经是伊丽莎白二世了。

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一世一封没有到达的信,沉睡将近400年,到了伊丽莎白二世手上,这真是命运的捉弄啊。

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和邓小平会面。她带着那封伊丽莎白一世写给万历皇帝的信,作为访华的国礼,递到邓小平手中。一封牵动两国的信,历经将近400年的波折,才最终抵达目的地。中国人终于看到了那封伊丽莎白一世亲笔信的原貌。

天命英格兰之女王伊丽莎白,致最伟大不可战胜之陛下:

我们通过各方的文献记录了解,以及有些游历过陛下雄伟帝国向商人倾诉,从而得知,陛下的伟大与对远方客人的仁爱,这鼓励我们去寻找比世界上大部分的航路线更短到达大明帝国的航海路线。

由于更近的航行路线,较近的通道提供我们两国直接贸易机遇和友好关系的增长,出于这种考虑,过去我们很多次开拓者穿过北部区域,寻找更近的通道,他们中的一些船只至今未归,也从未听到有关他们的消息。据推测,可能由于冰冻海洋无法忍受的寒冷,他们因此而回不来。

尽管如此,我们希望再次尝试并做好准备,在具有丰富学识和航行经验的总领航员乔治指挥下,驾驶两艘船只再次出发。我们考虑初航不应该太麻烦陛下,所以,这次带的商品样本比较少,因为船只航行于未知航线,并需要必须品来探索航线。

届时请陛下检验我们商船上带来各式各样的商品样本!并告诉乔治维莫斯哪些商品可以运来交易?我们准备在下一批商船舰队大量提供这类商品。我们希望仁慈的陛下能给予他们关照,并鼓励他们开通这个迄今为止,还没有被经常光顾的海洋贸易航线。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两国可以增强贸易合作,各取所需,并增进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

在此之际,我们祝愿上帝保佑陛下!

伊丽莎白一世于格林威治宫

伊丽莎白二世对邓小平打趣说,我们在390年前就想和中国通商了,但遗憾的是信使出了事,国书没有送到。还好,这次比较顺利到达。

信是送到了,但已经沧桑巨变,时过境迁了。中国已经崛起,而大英帝国风光不再。

就在两年前,针对香港的谈判,邓小平寸步不让,英国不得不交还香港。号称“铁娘子”的英国首相撒切尔,被邓公严厉措辞搞得神情恍惚,在人民大会堂台阶踏空摔倒。

邓小平


撒切尔的摔倒和伊丽莎白二世转递400年前的信,恰恰是大英帝国衰落的征兆。而那时的中国,则正是巨龙腾飞之势。此消彼长,情势更迭。


如今,中国早就摆脱了列强的欺凌,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和世界各国进行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在不会有,一封信阻隔400年而送不到的闭塞,中国也绝不再允许有用坚船利炮威逼下屈辱的交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伊丽莎白   大英帝国   万历   乾隆   大明   皇帝   亲笔信   英格兰   英国   陛下   中国   年后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