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帝王御驾亲征成功?

中国历史上,一共408个皇帝,真正御驾亲征,还成功了的,也不过一二十个。

既然是说是“御驾亲征”,那么,打仗的时候,一定已经是皇帝了。像刘裕和朱元璋这种,在帝王里打仗能力算是一流,但是登基之后就坐镇后方,再也没有亲征过的,自然不算。

既然是要“成功”,那么像杨广和朱祁镇这种因为亲征失败而大名鼎鼎的皇帝,自然也不列在其中。

如此一来,能满足“御驾亲征成功”这一苛刻条件的皇帝,并不多,而且这些皇帝通常名气都不小。

本文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一下御驾亲征成功的皇帝们,并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为大家解释一下,御驾亲征的皇帝,通常都有哪些特点,一般来说,皇帝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御驾亲征。


一、御驾亲征成功的皇帝们

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一下,那些御驾亲征成功的皇帝们,以及他们取得的战果。

  • 01、两汉

汉朝是一个武德充沛的朝代,但是真正御驾亲征过的皇帝,也就是刘邦和刘秀两人而已。

那些比较著名的皇帝,比如汉文帝刘恒,面对匈奴入侵,曾经想御驾亲征,却被大臣们劝回去了;汉武帝刘彻,则把打仗的事交给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自己不曾率军亲征;汉宣帝刘询,更是自始至终坐镇长安。

  • 其一,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刘邦登基之后,打过最著名的一仗,就是白登之围。他因轻敌冒进,率领先头部队进入了匈奴单于大军的包围,被困7天7天,从此开始了汉朝和亲匈奴、猥琐发育的进程。

但是,刘邦登基之后,也是打过胜仗的。西汉建立之后,异姓王几次造反,都是刘邦御驾亲征解决。

其中,英布造反的那一次,刘邦由于年老多病,并不想亲自出战,而是想让太子刘盈率军出征。

可是,刘盈只有15岁,且性格柔弱,从来没有去过军队。吕后一听这事,立刻跑到刘邦面前痛哭流涕,求刘邦收回成命。

刘邦叹口气,说:罢了罢了,就让我为你这混蛋小子再打一仗吧。

遂躺在马车上,带病亲征,解决了异姓王问题,并在打完仗回来之后病情加重,于第二年病逝。


  • 其二,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的经典战役,比如“天降陨石”的昆阳之战,大多是发生在他登基之前。

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登基,依然沿用“汉”的国号,建立东汉,随即打响统一的战役。他采用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后扫平关中、收取关东、平复陇西、攻略川蜀,一统华夏。

在这些战争之中,刘秀大多是派遣手下将领出击,他坐镇后方。但在与赤眉军决战的时候,刘秀亲率六军,亲临前线,对阵对方的十几万大军。

赤眉军已经人困马乏,又缺乏粮草,面对御驾亲征的刘秀,实在无心无力再战,遂向刘秀投降,并献上了传国玉玺和更始帝的宝剑。

此战之后,纵横十几年的赤眉军被刘秀打败,刘秀一统江山的趋势,已势不可挡。


  • 02、南北朝

南北朝,这个持续了169年的乱世,诞生了许多御驾亲征的帝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里最以能征善战著称、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从来没有以皇帝的身份御驾亲征过。他登基的时候,已经58岁了,把精力都放在内政上,并在登基后2年就去世了。

南北朝御驾亲征能获胜的皇帝,基本都是北朝的,北魏皇帝尤其多。而北魏皇帝御驾亲征的对象,大多数针对是他们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还有不少是针对南朝。

  • 其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是北魏的开国皇帝。他是代国世子拓跋寔的遗腹子,等他出生的时候,代国已经被前秦灭了。

拓跋珪15岁那年,在舅舅和其他拓跋族人的帮助下,即位为代王,恢复了代国基业,并在不久之后改国号为“魏”。

拓跋珪复国的时候,身边强敌环伺,虎视眈眈。拓跋珪南征北战,用了5年时间,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之后击败后燕,称雄华北,登基为帝。

拓跋珪登基之后,又亲率大军,和后秦交战,击败后秦来犯之敌,生擒40多名后秦官员与2万多士兵。

不过,拓跋珪还没来得及乘胜追击,就因北边柔然犯边而提前退兵,之后很快遇刺而亡。


  • 其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作为北魏第二个皇帝,18岁登基,在位时间仅14年,却是北魏一个承前启后的皇帝,巩固了父亲拓跋珪的统治,拓土三百多里,为儿子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拓跋嗣在位期间的战争,大多是御驾亲征。

北面的柔然入侵时,拓跋嗣原本是派将领迎战的,无奈将领打了个大败仗,还被柔然围困。19岁的拓跋焘,只好御驾亲征,第一次登上战场,就大获全胜。

两次亲征柔然胜利,把北魏的领土拓展到和东晋接壤之后,拓跋焘开始南征,和南朝的刘宋交战,并亲自指挥作战,渡过黄河,打下虎牢关。

这场战役,号称南北朝时期的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大获全胜,得到了大片的领土。

然而,拓跋嗣由于征战辛苦,旧病复发,于同年年底,英年早逝,年仅32岁。


  • 其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嗣去世之后,他16岁的长子登基,也就是后来一统北方的拓跋焘。

和爷爷、父亲一样,拓跋焘也是大部分的战争,都是御驾亲征。他一生之中,南征北战,先后扫灭胡夏、西凉、北凉、燕国诸国,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的乱局。

随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南方。

此时南朝的皇帝,是刘宋的第3任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刘宋在他的治理之下,经济繁荣,生活安定,史称“元嘉之治”。志得意满的刘义隆,萌生了再创“封狼居胥”壮举的念头,下令北伐。

拓跋焘亲自率军,击败了刘宋的北伐军,一路打到了长江边上,成为少数民族第一个饮马长江的皇帝,与刘宋首都建康隔江相望。

不过,拓跋焘并没有打过长江。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军队缺粮,疫病爆发,在这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拓跋焘最终选择了退兵,刘宋逃过一劫。


  • 其四,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在北魏的历史上,拓跋濬算是个小透明皇帝。他13岁登基,26岁去世,在位期间,主要经历都在平息内乱和休养生息上了。

不过,拓跋濬依然有着御驾亲征胜利的经历。

他在19岁那年,亲率10万骑兵、15万战车,北伐柔然,旌旗千里,大获全胜,刻石记功而归。


  • 其五,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拓跋弘只活了23岁,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和嫡母冯太后争权,并为了把冯太后逼回后宫,不惜退位,传位给5岁的儿子拓跋宏,让冯太后当太皇太后去。

至于传位之后谁掌权嘛,横竖不是话都说不利索的小皇帝。于是,太上皇拓跋弘“勉为其难”,继续执掌朝政大权。

北边的柔然来犯,自然也是太上皇亲自披上戎装,御驾亲征,大胜而归。


  • 其六,北魏孝文帝元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后来改名元宏,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仰慕汉文化,推行汉化改革。这件事还写上了教科书。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推行汉化,是想做真正的华夏之主,让北魏成为大一统王朝。

元宏在迁都洛阳之后,3次御驾亲征,进攻南朝。这是北魏30年来,对南朝最大的胜利,也是最大的一次领土拓张。

然而,元宏在最后一次亲征之时,已经病入膏肓。由于前线将领不给力,被南朝军队围困,元宏只好抱病出征,并在胜利之后,病逝军中,年仅33岁。

这也是北魏最后一个御驾亲征的皇帝。在元宏之前,北魏的每一个皇帝,除了在位不到一年的2人,全都有过御驾亲征的经历,并全部取胜。

而自从元宏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姓为“元”,后边的皇帝,就突然变得柔弱起来,再也没有上过战场。


  • 其七,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本来有机会结束南北朝的乱世的。他去世的时候,统一的对手,只剩下羸弱的南陈和西梁了。

在此之前,宇文邕已经御驾亲征,灭了北齐,并亲自率军进入北齐都城邺城。

然而,就在宇文邕御驾亲征突厥的路上,突然病倒,随即返回长安,英年早逝。于是,一统南北的大业,要等到隋文帝杨坚来完成了。


  • 03、唐宋

唐和宋比起来,唐朝武德充沛,而宋朝羸弱。

然而,唐朝的皇帝基本是坐镇后方指挥,真正御驾亲征的,唯有李世民一人而已。

而宋朝的皇帝,赵匡胤、赵光义都御驾亲征过,就连宋真宗赵恒,也被臣子逼着上了战场,打了场平局。

不过,本文只说御驾亲征胜利的皇帝,就不提赵恒的二三事了。

  • 其一,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的第一功臣,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的。然而,这些都是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打下的,他登基之后,就只亲征过一次了。

642年,李世民亲率大军,出征高句丽,连下10城,杀敌5万,俘虏7万。不过,由于战略失误,军中缺粮,加上在天寒地冻里对安市久攻不下,被迫退军。

这一仗,打赢了,又没完全赢,让李世民相当郁闷。

不过,多年之后,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灭亡高句丽,为父亲出了这口恶气。


  • 其二,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不是唐朝的皇帝,也不是宋朝的皇帝,而是五代十国之一后周的第二任皇帝。不过如果没有柴荣,就没有宋朝,因此也把他放在这里说一说。

柴荣刚刚登基,北汉就趁着国丧来犯。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初期,战事发展并不顺利,后周一度落入下风,柴荣亲冒矢石,前线督战,最终扭转战局,大获全胜。

此后,柴荣吸取此战的教训,整顿禁军,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并制定“先南后北”的战略,决意一统天下。

之后,柴荣3次亲征南唐,夺得大片领土,逼得南唐皇帝去除帝号,自称“江南国主”。没了后顾之忧后,又回师北上,连壳燕云十六州的三州三县。

正当柴荣准备乘胜追击,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地带——幽州——之际,突然病倒,无奈班师回朝,并很快病逝。


  • 其三,宋太宗赵光义

柴荣去世之后,他的下属赵匡胤黄袍加身,篡位夺权,建立宋朝。之后,赵匡胤就开启了亲征之路,试图收回燕云十六州,一统天下。

赵匡胤登基之后,灭后蜀、南汉、南唐,都没有亲自领军。唯有出击北汉的时候,3次御驾亲征,都无功而返,不算亲征成功。

赵匡胤和赵光义哥俩,真正御驾亲征并取得成功的,居然是有着“高粱河车神”之称的赵光义。他继承兄长遗志,调遣超过10万兵马亲征北汉,最终灭亡了北汉,统一中原。

接着,志得意满的赵光义,再次御驾亲征,意在夺回燕云十六州。一开始,赵光义的大军势如破竹,连连告捷,却在高粱河惨败于辽军,赵光义腿部中箭,坐着驴车逃走,喜提“高粱河车神”称号。

之后,赵光义外战的势头便截然而止。又经过几次失败之后,他无奈地把精力转移到了内政上。


  • 04、明清

明清皇帝御驾亲征的故事,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电视上也演过多次,这里就简单提一提,不做深入讲解了。

当然,著名的明英宗土木堡之战,是惨败而不是胜利,就不在此列了。

  • 其一,明成祖朱棣

朱棣五征漠北,前2次的战果比较显著,后3次基本上等同于大型军事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战果。不过成功地震慑住了蒙古各部,保明朝边境十余年太平。

  • 其二,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两次御驾亲征,一次是叔叔朱高煦造反,他亲临城下,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件事;还有一次是在巡边途中,恰逢兀良哈犯边,朱瞻基亲率精骑3000人出击,大胜而归,他本人也在战场上亲手杀死3个敌人。

  • 其三,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虽然胡闹,打仗也是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出征,但他真的打赢过。在蒙古小王子犯边的时候,朱厚照避开文官,御驾亲征,大战几天几夜之后,击退了敌军,明朝的边境也安稳了一段时间。


  • 其四,清太宗皇太极

皇太极登基称帝之后,继续御驾亲征,占领了明朝关外除宁远外全部城镇。虽然终皇太极一生,没有进入山海关,但也为后来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

  • 其五,清圣祖康熙

康熙三征噶尔丹,都是御驾亲征,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版图,并为乾隆最终平定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二、什么样的皇帝会御驾亲征

细看这些御驾亲征的皇帝,我们会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01、大多数是王朝前期的皇帝

开国皇帝,御驾亲征打天下,这是理所当然。也有些非开国皇帝,遇事也自己上的,但是基本上都是王朝前期的皇帝。越到后期,皇帝就越是锁在深宫,莫说御驾亲征,可能连自己的军队,都没见过几次。

北魏算是御驾亲征的皇帝最多的王朝了,前8个皇帝,除了2个在混乱时期在位不足1年的皇帝外,全都御驾亲征过,并取得胜利。然而,从第9个皇帝开始,就躲在深宫,没再亲临前线了。

唯一的例外是朱厚照这个奇葩。他性格飞扬跳脱,在宫里闲不住,想方设法往宫外跑,打仗,也算是他游戏人间的一部分。

这大约是开国初期的皇帝,还比较武德充沛,到了后期,养于深宫,就和军队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吃不了行军打仗的苦,也没有前线指挥作战的能力了。


  • 02、大多数不是大一统时期的皇帝

大一统王朝,御驾亲征的皇帝,并不多。两汉400年,只有刘邦和刘秀和两个这开国皇帝在当上皇帝之后亲征过,隋朝只有杨广三征高句丽,没有打赢,唐朝只有李世民,清朝除了尚未大一统时期的皇太极,就只有康熙御驾亲征过。

唯有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御驾亲征的皇帝人数,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居然有朱棣、朱瞻基、朱祁镇、朱厚照4个皇帝亲征过——当然,有人没打赢。

而乱世之中的皇帝,像南北朝,五代十国,御驾亲征的皇帝就相当多了。光北魏一朝,就贡献了6个。

这大概是因为,大一统时期,很少需要皇帝冒险亲征。而乱世之中,皇帝作为大老板,不能亲征,就难以服众,也难以扩张。


三、在什么情况下皇帝会御驾亲征

皇帝也不是不管什么战争,都要御驾亲征的。从古至今,农民起义,就没见一个皇帝御驾亲征过——他们大约也拉不下这个脸,不好意思攻打这些被自己逼反的普通百姓。

皇帝御驾亲征,一般是如下3种情况:

  • 01、开国之战

开国皇帝,马上打天下,这是最常见的御驾亲征。

刘秀、拓跋珪、赵匡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柴荣和赵光义,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他们的前任尚未完成开国重任,因此他们的御驾亲征,也是属于打天下性质。

不过,也有不少皇帝,本身军事素质很高,但是登基之后,为了稳妥起见,也不再亲临前线,而是坐镇后方,把打仗的事交给手下将领。

刘裕、朱元璋,都是如此。


  • 02、两国交战

外敌入侵,皇帝御驾亲征,这也是常见的场景。北魏6个御驾亲征的皇帝,大部分都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入侵而亲征的。

朱棣和康熙,也都是为了边境安宁出征。

  • 03、宗室叛乱

内部战争,像农民起义,皇帝是拉不下脸亲征的。但是如果是宗室叛乱,或者异姓王作妖,皇帝也经常亲自镇压。

刘邦亲征各异姓王,朱瞻基亲自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都是这种情况。


写在最后

皇帝御驾亲征的情况,并不多见。历史上400多个皇帝,御驾亲征的,也不过一二十个。

毕竟,就算皇帝本身骁勇善战,出去打仗,也是有一定危险的。一旦皇帝战败,对朝廷的自信心,以及接下来的工作,都是沉重的打击。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全军覆没,自己也当了俘虏,就害得明朝差点弃北京南迁,成为第二个南宋。幸好于谦和明代宗朱祁钰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守北京,才保住了明朝的基业。

周武帝宇文邕,后周世宗柴荣,都是在打仗的路上病倒,留下孤儿寡母,导致王朝覆灭,继承人被篡位。

朱棣在御驾亲征的途中病逝,也差点引发一场继承人危机。当时太子朱高炽远在北京,而汉王朱高煦野心勃勃,想要趁乱夺位。幸好朱棣身边的大臣处理得当,才让朱高炽成功继位。

皇帝御驾亲征,危险系数实在是太高了,还是坐镇后方,把打仗的事情交给前方将领,才比较稳妥。

你觉得是不是呢?

你又知道哪些关于皇帝御驾亲征的事迹呢?都来说一说吧。




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之后,到清朝灭亡前,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422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能够御驾亲征的皇帝本来就屈指可数,而御驾亲征并且成功了的皇帝更是寥寥无几。

所谓的御驾亲征指的是皇帝亲自率军作战,并且还能成功的,必须要说明的是,皇帝在称帝前四处征战不算,称帝后征战才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南朝宋武帝刘裕、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是在称帝亲自征战的,称帝后就没有御驾亲征了。

被追封为皇帝的不算,比如魏武帝曹操、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两人终生没有称帝;幕后指挥的皇帝不算,比如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这四位都是幕后指挥战争的皇帝。

皇帝

御驾亲征失败了的不算,比如汉昭烈帝刘备、前秦世祖符坚,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得大败,符坚在淝水之战中被谢安打得大败。

这样算起来,御驾亲征并且成功了的皇帝只有六位。

1、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垓下之战结束后不久,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布衣天子,刘邦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称帝前后都曾四处征战,并且成功统一天下的皇帝。

虽然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了项羽,但是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并不稳固,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异姓诸侯王图谋不轨,刘邦在称帝后,采取外和内征的战略,对待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对待异姓王的叛乱采取了严厉打击的战略。

刘邦

刘邦称帝后第一个发动叛乱的是燕王臧荼,刘邦听说后御驾亲征,几个月时间,刘邦就打败了臧荼并杀死了他,这是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很成功。

刘邦第二次御驾亲征是讨伐发动叛乱的陈豨,陈豨是西汉开国功臣,是诸侯国赵国的相国,统领赵国与代国的边防部队,陈豨手中有兵权,心中有野心,再加上又有人向刘邦密告陈豨有违法行为,于是陈豨发动了叛乱。

刘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喜欢御驾亲征的皇帝,当时刘邦手下将领人才济济,周勃、樊哙、曹参、灌婴等人都可以率军讨伐陈豨,但刘邦还是自己御驾亲征,最终陈豨被樊哙手下斩首,陈豨从叛乱到被杀,将近一年时间。

刘邦第三次御驾亲征是讨伐韩王信,这个人跟淮阴侯韩信同名,为了区分,所以史书上叫他韩王信,韩王信驻守代地,被匈奴打败,因为害怕刘邦追究责任,就投靠了匈奴。

刘邦亲征

刘邦为了打击韩王信,开始了第三次御驾亲征,此次刘邦亲自率领步骑32万军队,很轻松地打败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由于轻敌冒进,刘邦被匈奴单于冒顿率领40万骑兵包围在白登山,最终刘邦依靠武力与计谋脱身,并与匈奴和亲,而叛乱的韩王信则被汉军将领柴武所杀。

刘邦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御驾亲征是讨伐淮南王英布,英布是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时期的猛将,靠着个人勇武与胆识,被项羽封为九江山,楚汉战争时期,被刘邦成功策反,彭越、韩信先后被杀,英布也担心自己被杀,再加有人告密,于是在刘邦的暮年发动叛乱。

英布叛乱时,刘邦已经生病了,原来不想御驾亲征的,可经不起吕后的请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率军亲征,很快刘邦与英布大战,英布是屡战屡败,刘邦是愈战愈勇,英布最后被长沙王吴回诱骗杀死。

皇帝御驾亲征

刘邦的四次御驾亲征,每一次都成功了,只有白登山之战不胜不败,算是平手,这说明刘邦是有军事才能的,而且还不弱,至少在秦末汉初,刘邦的军事才能仅次于项羽和韩信。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北魏是鲜卑人政权,出身游牧民族,拓跋焘骁勇善战,12岁还没有即位时,就上前线与柔然人作战,15岁时,拓跋焘即位为帝,几个月后,柔然人大举入侵北魏,并且攻陷了北魏旧都盛乐,一时之间,北魏政权处于危机之中。

15岁的拓跋焘率领北魏轻骑迎战柔然骑兵,面对柔然的6万骑兵,拓跋焘并没有退却,而是御驾亲征、拼死作战,迫使柔然退兵,几个月,拓跋焘还做出北伐柔然的战略,想要一举解决北方的威胁。

在拓跋焘的数次北伐之下,柔然人被打败,被迫向北方逃走,据说木兰从军就是发生在拓跋焘北伐期间,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拓跋焘北伐柔然的战争是成功的,北魏军队一度打到了瀚海,其势力到达了整个蒙古高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在位期间,先后13次攻打柔然,把柔然从强大打成了一蹶不振,成功地解除了北魏的北方威胁。

打击了柔然之后,拓跋焘率领北魏军队开始攻打胡夏政权,胡夏政权是匈奴别部铁弗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拓跋焘第一次攻打胡夏只是抢劫了一番就回军,第二次攻打胡夏采用了诱敌之计,以弱兵示敌,引诱夏军出城作战,以强兵埋伏,一举攻占了胡夏政权都城,俘虏了胡夏皇帝赫连昌,灭亡了胡夏政权。

北伐柔然与西灭胡夏都是拓跋焘御驾亲征,除此之外,拓跋焘还御驾亲征灭亡了北燕和北凉政权,这是十六国时期的两个割据政权,在一系列征战之下,拓跋焘统一了整个北方,稳定了北魏的势力范围。

拓跋焘还亲自率军平定了关中地区匈奴别部卢水胡人盖吴的起义,拓跋焘时期的北魏是其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刻,拓跋焘作为北魏皇帝,不断开疆拓土,这一切都是在拓跋焘成为北魏皇帝之后完成的,而且绝大多数是御驾亲征。

北魏军队

3、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是沙陀人(西突厥一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李克用是唐朝的河东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李克用是朱温的头号敌人,李克用去世后,李存勖继承了李克用的爵位与职务,并与后梁继续为敌。

李存勖在称帝前,亲自率军在潞州之战大败后梁军队,在柏乡之战又歼灭了后梁军队的禁军精锐,李存勖在不断南征北战中,统一了河北,还在幽州保卫战中,打败了契丹军队。

李存勖称帝后,仍然御驾亲征与后梁作战,仅几个月时间,李存勖夺取了郓州,打败并杀死了后梁名将王彦章,成功突袭后梁都城汴州,后梁皇帝朱友贞自杀身亡,李存勖御驾亲征灭亡后梁。

后唐庄宗李存勖

两年后,李存勖死于后唐内部的兵变,他是为数不多战死沙场的皇帝之一,虽然如此,仍然不能抹掉李存勖灭亡后梁政权的巨大的功绩,这仍然算做李存勖御驾亲征的功绩,李存勖也是为数不多的个人勇武与谋略具备的皇帝。

4、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由于开国皇帝郭威没有儿子,于是把帝位传给侄子柴荣,柴荣即皇帝位仅仅一个月后,北汉与辽国联合进犯后周,柴荣虽然身为皇帝,仍然决定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中,柴荣亲自督战,大败北汉军队。

几个月后柴荣打到了北汉都城,但未能攻下,柴荣在位总共只有五年时间,却花了三年亲征南唐,三战三胜,打得南唐割地求和,成为后周的藩属。

柴荣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亲征辽国,用了42天的时间,攻取了17座县城,这次亲征因为柴荣突然患病而终结,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死的时候只有38岁,如果他多活十几年,哪有后来的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

后周世宗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文武双全,勤政爱民,虽然是商人出身,但是柴荣当了皇帝之后喜欢御驾亲征,在位五年时间,先后打败北汉、辽国、南唐,以当时后周实力的,柴荣不死,统一整个华夏也不是不可能。

5、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是通过靖难之役打败朱允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的,朱棣的军事才能很高,在靖难之役中以800亲兵起家,打败了占有绝对优势的大明王朝的数十万军队,成功当上皇帝。

朱棣当上皇帝后,先后五次御驾亲征北伐,攻打盘踞在漠北的蒙古,第一次北伐,朱棣率领的明军在飞云山大战打败蒙古鞑靼五万骑兵,第二次北伐,朱棣打败瓦剌首领马哈木,第三次北伐,朱棣打败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第四次北伐,逼降鞑靼部首领也先土干,第五次北伐,成功抵御鞑靼的进犯。

明成祖朱棣

这五次北伐都是朱棣御驾亲征,通过五次北伐,明军打败了蒙古鞑靼部和瓦剌部,彻底解决了蒙古人侵犯明朝边境的事情,朱棣是明朝除朱元璋之外,能力最强的皇帝,尤其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可比肩秦皇汉武。

6、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成为后金首领,他在没当皇帝之前,就一直跟随父兄长辈南征北战,是从战场上一路打出来的,有着极为丰富的战争经验与军事才能。

皇太极参与了萨尔浒战役,此战后金军大败明军,歼灭5万明军,后金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势力范围一步步扩大,皇太极称帝后,改国号为大清,仍然四处征战,称帝后的第一次御驾亲征是讨伐朝鲜,打败了朝鲜,并将朝鲜收为藩属。

皇太极

皇太极第二次御驾亲征是松锦之战,这一战战果辉煌,生擒明将洪承畴,逼降祖大寿歼灭明军五万多人,清军占领了除宁远之外的所有关外城池,为后来的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皇帝,也是能征惯战的一位皇帝。




苍茫大地今天介绍一位英主柴荣即位不久就御驾亲征,大败北汉国主刘崇的高平战役。

周太祖显德元年正月十七,郭威驾崩,二十一日,晋王柴荣奉诏继承姑父、干爹郭威的皇位,史称周世宗。

北汉国主刘崇,是个儿皇帝石敬瑭式的汉奸。他乘太祖郭威新逝,柴荣根基未稳,不惜向契丹纳贡,自称侄皇帝,借兵大举南下,试图灭了周政权。契丹派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率万骑直达晋阳。北汉国主亲率三万大军,以潞州为目标,从团柏向南疾进。



北汉兵抵后周国境线,屯梁侯驿。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闻讯,派穆令均率步骑兵二千人迎战,李筠在潞州西北太平驿筑垒坚守。穆令均有勇无谋,被北汉张元徽诱敌深入,包了饺子,令均被杀,被杀被俘千余人。李筠闻讯,尿了裤子,逃归上党,绕城布防,只求自保。

周世宗柴荣力排众议,在宰相王溥支持下御驾亲征。



三月初一,北汉进逼潞州。初三,柴荣令天雄节度使符彦卿从磁州固镇出发,抄北汉军后方,以郭崇为副帅;令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兵出晋州,进军东北,拦截北汉军归路,以韩通为副帅;令宁江节度使樊爱能、何徽、白重赞、史彦超、符彦能率军先至泽州集结待命,向训为监军。

十一日,柴荣率军出都城大梁(开封),十六日抵怀州。世宗下令全军疾进。控鹤军都指挥使私下对通事舍人郑好谦说:敌势正盛,我军应持重行事。柴荣大怒,调查情况下,把好谦、赵晁带枷镣押往怀州监狱。十八日,世宗过泽州。

刘崇不知柴荣亲征,部队过潞州,不攻李筠,向南直进,当晚屯高平县南。十九日,柴荣前锋与北汉军相遇,柴荣主动攻击,北汉军后撤。柴荣怕北汉军逃跑,催促各路追击。北汉刘崇中军屯巴公原,立阵,张元徽在东,契丹杨衮在右,军纪严明、军容整齐。此时,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所率后军未到,世宗柴荣的将士面对强敌,心生恐惧。柴荣意气奋发,令白重赞、李重进率左路军列阵西侧,樊爱能、何徽率右路军列阵东侧,向训、史彦超率精骑列阵中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禁卫军环卫世宗。世宗柴荣戴盔披甲,坐骑罩上防护服,亲自上阵督战。

刘崇见周军兵少,后悔带契丹兵来分一杯羹。他对将领们说:我北汉军就可大败周军,何必要契丹参战!今天我们要打出北汉的威风!君臣们得意洋洋,在他们眼里柴荣的脑袋就是金灿灿的猪头。杨衮亲往前线侦察后,劝刘崇不可贸进。刘崇置若罔闻,杨衮不悦。这时,东北风转成南风,司天监李义奏请刘崇进兵。枢密直学士王得中牵住刘崇的马疆绳劝阻:李义该杀,这等风势,哪里是老天助我啊!刘崇喝退王得中,指挥东边部队发动攻势,张元徽率千骑进攻周方樊爱能、何徽的右军。交战不久,大周樊、何逃跑,步卒千余人来不及逃跑,干脆缴械。世宗见军情紧急,亲往右军督战。禁卫军将领赵匡胤对其他将领说:皇上危险至斯,我等应去玩命!和张永德商定让张率兵从高处向下,以左翼冲杀北汉军,自己率兵以右翼冲杀北汉军。永德听令,两人率二千人投入死战。赵匡胤一马当先,直冲敌军前沿阵地,士卒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军溃散。后周内殿直马仁瑀也扬鞭跃马,拉弓搭箭,接连射死数十名敌人,后周士气大盛。殿前右番行首马全又率数百骑冲进敌阵。


刘崇得知柴荣亲临,就盛赞猛将张元徽,敦促进军。元徽阵前巡视,不料坐骑倒地(这个情节当年淝水之战中也有,历史常常重演。)元徽在地上未及爬起来,就被冲过来的周军所杀。元徽一死,北汉士气低落。南风渐盛,周兵以一当百,拼命厮杀,北汉军大败溃逃。契丹杨衮不敢救援,干脆率全军撤出高平战场。

樊、何二将率数千人马南逃,一路还抢劫财物,把运送军需的士兵民伕吓散,军用物资失散很多,世宗柴荣派侍臣、侍卫拿着诏令制止,但樊、何不听诏令,甚至杀掉部分使者。他们还散布谣言:官军大败,余部降契丹去了。他们甚至还阻止世宗后军统帅刘词进兵,刘词坚决北进。这时,刘崇剩残兵败将一万余人,隔涧水立阵,以防周军进击。傍晚,刘词赶至。柴荣令刘词和各路大军渡过涧水进击,北汉又大败,连枢密副使王延嗣也被杀。周兵追至高平城,北汉兵尸满山谷,北汉刘崇丢弃的物资堆积如山。

斯晚,柴荣抓到原来投降北汉的旧部步兵,一概宰杀。二十日,周军在高平休整,二十一日抵潞州。刘崇骑黄骝马,率百骑向晋阳狂逃,总算逃回老巢。

二十五日,世宗柴荣听从张永德谏议,收捕樊爱能、何徽及该部军使以上军官七十余人,一率宰杀。念何徽昔日有坚守晋州之功,杀了后给丧车一辆,把他棺材运回安葬。从此军纪整肃,二十六日封赏高平战役的功臣。

柴荣是最有能力统一天下的英主,可惜英年早逝,老部下赵匡胤和赵普等发动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大周变成了大宋,柴荣这位匡胤旧主成了奴才赵匡胤的最高级打工仔。历史老人很幽默,后来,赵匡胤又成了弟弟、阴谋家、色鬼赵光义的超级打工仔,到南宋赵构时代,被赵老二光义夺去江山又离奇地从赵老二家回到赵老大一脉!历史真是妙紧啊!




在历史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中,常常有着"御驾亲征"的剧情。所“御驾亲征”,顾名思义便是皇帝亲自披挂上阵,前往前线参与战争。当然,鉴于君王身份的尊贵性,他们很少真的参与两军的交战,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起到鼓舞士气,表达朝廷对将士们支持的作用。

当然,凡是战争就会有胜有负,即使是皇帝御驾亲征,也常常出现"翻车"的情况。比如刘邦亲征所遭遇的"白登之围",刘备亲征在夷陵惨败于东吴陆逊,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战败被俘等等。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帝王御驾亲征成功呢?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曾因轻敌而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这一败绩为日后汉朝对匈奴的屡次妥协和遣使和亲打下了基础,实在称得上是刘邦生涯的一大污点。

然而,在刘邦被困白登之前,他的御驾亲征是节节胜利的。

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将韩王信封到与匈奴接壤的北方,让他防备匈奴,然而,南下的匈奴骑兵十分强大,韩王信只好多次求和。这一举动被刘邦得知后,他认为韩王信与匈奴关系密切,有密谋背叛之心,于是派使臣前去责备。韩王信惶恐之下,竟然真的投降匈奴,并帮助匈奴攻打汉地。

刘邦见状勃然大怒,便在第二年的冬天亲自领兵征讨韩王信。汉军势如破竹,先是在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沁县的铜鞮大破韩王信的部队,又击败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带来的一万骑兵援军,一直乘胜追击到离石、楼烦等地,如果把刘邦征讨韩王信作为独立事件,不算上汉军胜利后的冒进,刘邦的御驾亲征算是成功的。

隋炀帝杨广常被世人所唾骂,他在位期间修筑运河、大兴土木,严重的消耗了国力。此外,杨广还好大喜功,三次出兵高句丽,都没能取得什么效果。不过,他大业五年(609)时亲征西北的吐谷浑汗国,靠着战斗力和数量占优势的兵力连战连捷。

隋唐之后,便是五代十国的时代,在这一时代,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其中便有一位杰出帝王——柴荣。他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但郭威的几个儿子都死于战争,所以郭威临死前就只剩下柴荣这个继承人。柴荣继位后,在郭威的基础上励精图治。

为了解决后晋石敬瑭割让北方幽云十六州的问题,柴荣在位期间多次亲自率军北伐辽国、北汉,试图收复失地。此外,他还击败西方的后蜀、三次伐南方的南唐,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可惜,柴荣在计划进一步攻取北方幽州的途中积劳成疾,年仅三十九岁就不幸病逝。

柴荣的基业,被他生前所倚重的将领赵匡胤所继承,他发动"陈桥兵变",灭亡后周,建立了北宋。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在宰相赵普的建议下,秉承"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大体完成了统一,作为武将出身的君王,在征伐过程中他也是多次亲自上阵。

赵匡胤去世后,其弟赵光义继位,他在哥哥的基础上持续进取,先是逼迫吴越、南唐等国纳土归降,又亲自北上太原,消灭了北汉。不过,赵光义在北伐辽国时两次遭遇失败,甚至在战场上不慎中箭。自此,北宋对辽的战争少有胜绩,态度也转为固守。

北宋后期,北方辽国的统治阶级契丹族进一步加大了对其它民族的压迫和剥削,女真族人团结起来,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起兵反辽。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大金政权,随后,他又带着金军连续攻克辽国多地,并于天辅六年(1122)灭亡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国。

明朝建立后,成祖朱棣多次御驾亲征。他在永乐八年(1410)至二十二年(1424)间五次北伐蒙古,既巩固了明朝的北部边防,也为迁都北京扫除了大部分威胁。此后,明朝的皇帝便时常有御驾亲征的举动,如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不过,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或许只有明武宗朱厚照的"应州大捷"了。

到了清朝建立后,清太宗皇太极御驾亲征,取得了"松锦决战"的大胜,他的孙子康熙帝则是三次亲征噶尔丹,奠定了西域和平稳定发展的格局,巩固了清政府对西北的统治。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着许多亲征成功的帝王,毕竟除去开国君主,帝王们敢于亲征往往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所以发生意外的状况并不算很多。




如果说还有一个皇帝是最喜欢亲征还每次都赢的,那一定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在位的时候,蒙古内部分裂为瓦剌、兀良哈和鞑靼三部。

其中鞑靼和瓦剌两部一直和明朝对抗。 朱棣开始是想与蒙古和平相处的。

永乐七年,朱棣给鞑靼首领本雅失里的信里写道:“朕主中国,可汗王朔漠,彼此可相安无事”,表达了和平共处的善意。

由于鞑靼当时颇有实力,大汗本雅失里也因此狂妄自大,不知好歹,竟然杀死了明朝使臣郭骥,朱棣勃然大怒,决定征讨蒙古。

第一次亲征

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成祖派淇国公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鞑靼,可是丘福轻敌冒进,中了蒙古人的埋伏,全军覆没。

为彻底消灭蒙古人,朱棣于永乐八年二月,调集50万大军亲征。

《明史》记载:“五月丁卯,更名胪朐河曰饮马。甲戌,闻本雅失里西奔,遂渡饮马河追之。己卯,及于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遁。

(亲征)

永乐八年五月,明军在饮马河得知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率军向西逃往瓦剌部,成祖亲率大军向西追击本雅失里,十三日在斡难河附近大败本雅失里。

本雅失里只带了少数几骑亲卫逃窜。

本雅失里被打跑后,朱棣又挥师东进攻击蒙古丞相阿鲁台。

六月甲辰,阿鲁台伪降,命诸将严阵以待,果悉众来犯。帝自将精骑迎击。大败之,追北百余里。

由于天气炎热,粮草转运有困难,朱棣班师回朝,结束了第一次亲征。

鞑靼就此臣服,每年向大明进贡。

第二次亲征

鞑靼被打服了,瓦剌蠢蠢欲动。

永乐十一年,瓦剌进犯胪朐河,朱棣决定再一次亲征。

永乐十二年二月,明军从北京开拨,“六月甲辰,刘江遇瓦剌兵,战于康哈里孩,败之”,六月初七,在勿兰忽失温,“马哈木帅众来犯,大败之,追至土剌河,马哈木宵遁”,朱棣亲率铁骑冲杀,杀敌数千,瓦剌受此重创,此后多年不敢犯边,朱棣“以败瓦剌诏天下”,完成了第二次亲征。

第三次亲征

鞑靼经过几年的休养,势力有所恢复,又不安份起来。

他们扣留明朝使节,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 永乐十九年冬,鞑靼围攻明重镇兴和,大明皇帝的第三次亲征开始了。

永乐二十年三月,北征大军从北京出发,在宣府东南的鸡鸣山,鞑靼首领阿鲁台闻风而逃。

据《明史》记载:“谍报阿鲁台兵攻万全,诸将请分兵还击,帝曰:“诈也。彼虑大军捣其巢穴,欲以牵制我师,敢攻城哉。”甲午,次阳和谷,寇攻万全者果遁去。”

朱棣识破了阿鲁台的牵制之计,于当年九月回师北京。

(阿鲁台)

这次出击由于阿鲁台闻风而逃,双方没有爆发大规模战斗,对鞑靼部的打击效果不大,为后来第四次亲征打下了伏笔。

第四次亲征

永乐二十一年,打不死的阿鲁台再次率部滋扰边境,成祖决定“秋七月戊戌,复亲征阿鲁台”。

九月上旬,明军到达沙城,阿鲁台的部下阿失贴木儿率部投降明军,汇报说阿鲁台已被瓦剌部打垮,朱棣命大军就地驻扎,静观变化。

果然,在明军的强大力量面前,蒙古各部发生了内讧,“冬十月甲寅,次上庄堡,迤北王子也先土干帅所部来降,封忠勇王,赐姓名金忠。庚午,班师。”

第四次亲征,明军完全是凭着强大的威慑力量,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取得了较大的战果。

第五次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打不死的小强阿鲁台又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等地。

朱棣打阿鲁台也是打上瘾了,于是“诏群臣议北征,敕边将整兵俟命”。

朱棣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个都司的兵马,用第四次出征时收服的也先土干为前锋,踏上了第五次北伐的征程。

当年五月,“次隰宁,谍报阿鲁台走答兰纳木儿河,遂趋进师。”朱棣和蒙古的这个首领可算是“老朋友”了,这次说什么也不放过,得知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朱棣令全军急追。

(追击)

途中经过威远时,朱棣在此大会诸将,亲自写了五首诗歌,让乐队谱曲传唱。

一直追击到答兰纳木儿河,搜遍周围300余里,都不见阿鲁台的踪影,朱棣只得遂下令班师。

当年七月,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世于榆木川。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结束了他最后一次亲征。

朱棣的几次亲征使得蒙古势力遭受严重打击,十余年内无力南犯,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直到后来蒙古出了一个超级英雄也先,才与明朝再次爆发战争。

这一次,明朝败得干干脆脆,皇帝都做了俘虏,如果不是明朝也出了一个超级英雄于谦,汉人的江山也许会再次落入蒙古人之手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御驾   契丹   后梁   明朝   太极   后周   蒙古   鞑靼   王朝   汉军   北魏   刘邦   叛乱   匈奴   帝王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