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都有谁?

从作战对手,以及作战难度角度看:明太祖朱元璋最能打仗,也最会打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如朱元璋。老朱的全盘谋划能力,以及心思之缜密,令人敬佩。

一、对手实力,自身情况:朱元璋处境最差,却逆袭成功

“开局一个碗,建立大明江山”,朱元璋的确不容易。大一统王朝的创业者,朱元璋出身最卑微:为地主放牛,出家当和尚,外出乞讨要饭,靠“淮西二十四将”起家,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胜出,成为王者。

出身卑微,意味着可以依靠的“资源”或者“背景”几乎为零,白手起家。汉高祖刘邦,虽说也是参与农民起义,却是秦朝的亭长,在底层官吏中有影响力,否则萧何也不会投奔他。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得益于祖宗打下的基业,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加持,秦国的实力首屈一指,碾压东方六国,即便他们联合起来,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汉武帝,得益于“文景之治”的强大国力支撑,国库中用来串铜钱的绳子都烂掉了,经济实力没得说。此时,匈奴走下坡路,卫青、霍去病又能打,横扫漠北。

但是,卫青、霍去病之后,汉朝出征漠北,屡次战败,阵亡精兵二十多万,连主帅李广利都投降匈奴。“文景之治”一去不复返,匈奴依旧活跃,汉武帝下罪己诏,不再出兵。

光武帝刘秀,号称“位面之子”,却有皇室宗亲身份加持。此时,人心思“汉”,光武帝重新统一中原,主要是豪强的支持,这是东汉王朝的支柱,刘秀实行“度田制”失败,原因就在这里。

唐太宗李世民,主要是关陇集团支持,他在隋末战争中占尽了优势。正如近代史学家吕思勉所言:“李世民不过中等之才,还不如宋武帝刘裕、陈武帝陈霸先,甚至不如梁武帝萧衍。”

赵匡胤就不说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感觉“宋祖”就是来押韵的。赵匡胤没能统一中原,能力不如老东家柴荣厉害。成吉思汗时代,没有遇到一流对手,金国、南宋、西夏都已经衰败,“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清太祖努尔哈赤,号称“十三副铠甲”创业,实则是辽东总兵李成梁支持,否则他都不知道死多少回了。况且,努尔哈赤的身份是明朝建州卫指挥使,早年有明朝庇护,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朱元璋有什么呢?乞讨要饭,皇觉寺出家,只身投奔郭子兴,典型的白手起家。朱元璋离开郭子兴外出,身边只有徐达等“淮西二十四将”,这是他在家乡招募的队友,也是家底。

1355年,朱元璋渡过长江,夺取南京,建立一小块根据地。此时,朱元璋的战略环境非常险恶,稍有不慎,全盘都输掉。

朱元璋的基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理位置很差,兵力又少,情况很糟糕。长江中上游,是强悍的陈友谅,兵力是朱元璋的五倍。长江下游,是位于江苏的张士诚,兵多、钱多,且深得民众支持。

浙江、福建,是方国珍、陈友定的势力范围,兵力强大,水师更是一流。河南则是拥有“政治优势”以及强大军事实力的刘福通、韩林儿集团,他们是义军的“精神支柱”。北方则是元朝,蒙古铁骑雄风不减当年。

论兵力,朱元璋不如陈友谅;论政治、军事,朱元璋不如刘福通;论财力、富裕,张士诚碾压朱元璋。论地理位置,朱元璋处在群雄包围之中,如同一个“饺子”,随时可能被陈友谅和张士诚团灭。

二、下游击败上游,南方北伐获胜:朱元璋开了先例,创造历史

糟糕的地理位置,周边强敌林立,自身又没有资源,一切都靠自己,朱元璋很不容易。李世民出征打仗,李渊、李建成在后方,确保他粮食无忧,况且还有关陇集团支持,朱元璋是啥都没有。

以弱胜强,统一全国,足以说明朱元璋能打仗,会打仗。但是,朱元璋最大的“亮点”并不在这里,而是创造了历史、创造了奇迹:南方北伐获胜,下游击败上游,都开了先例,令人敬佩。

中国古代史数千年,王朝统一战争有一个特点:北方军团南下,渡过长江,横扫江南,统一全国。或者,北方王朝取道长江上游,顺路而下,灭了“偏安江南”的朝廷,完成统一。

北方统一南方,西部吞并东部,是古代战争的一个“规律”,即便达不到目的,也能压着对方吊打。南方打北方,东部征讨西部,一般都会输得很惨,损兵折将,狼狈不堪。

秦始皇统一全国,从函谷关出兵,横扫“六国”,建立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属于西部统一东部。刘邦从关中出兵,参与“楚汉战争”,情况与秦始皇类似,都是以西打东。

魏国攻灭蜀国,以北打南;西晋最终完成统一,是建立强大水师,从上游杀向下游,灭了东吴,俘虏孙皓。北周灭北齐,宇文邕东征,也是西部打东部。

隋朝取代北周,在四川建立水师,从长江上游出兵,从北方出兵,一举灭了“陈朝”,典型北方统一南方,上游打下游。

唐朝统一过程:李世民从关中出发,攻灭东边的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李靖从北方、四川出发,顺着长江东征,灭了萧梁、杜伏威等,也是按照“历史规律”。

北宋基本统一,也是北方打南方,灭了南唐,俘虏李煜。元朝灭亡南宋,从荆州、襄阳东征江南,横扫宋军,谢太后、宋恭帝投降。清朝统一全国,也是如此。

北方统一南方,上游打下游,这是“历史规律”,却被朱元璋给改了。朱元璋的基地位于南京,处于长江下游,典型的“被灭”之地。

历史上南京经常被攻克,且敌人几乎都来自北方或者上游:晋灭吴、王敦之乱、苏峻之乱、隋灭陈、宋灭“唐”,元朝东征,等等。

朱元璋的强悍在于,他“逆势而行”,在下游击败上游,以南方击败北方,给人们上了一堂课。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下游击败上游,灭了陈友谅,横扫长江中上游各地。

朱元璋、陈友谅相互厮杀时,张士诚也经常出兵,袭击朱元璋的后方。耿炳文、吴祯等挫败对手攻势,守住了长兴,守住了南京的大门。鄱阳湖大战关键时刻,张士诚再次出兵袭击南京,朱元璋火速调徐达回援,击败对手。

灭了陈友谅,朱元璋随即东征江浙,攻入苏州,搞定张士诚。1368年,朱元璋以徐达、常遇春率兵北伐,25万大军分三路出征:先横扫山东,后取河南、潼关,燕京成为一座孤城,元顺帝逃回草原,明朝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统一中原。

北伐的同时,朱元璋派李文忠、汤和、廖永忠、朱亮祖率兵南征,进入福建、广东,平定陈友定。北伐、南征同时获胜,朱元璋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也创造了历史。

三、帝王军事素养:不轻易动怒,不好大喜功,却克敌制胜

帝王的军事素养,也是评判能打仗,会打仗的一个重要标准。相对汉武帝、杨广、李世民、忽必烈等帝王而言,朱元璋的军事素养很高:不轻易动怒,不好大喜功,却克敌制胜,保持优势,这很不简单。

宏观层面看,汉武帝、杨广、李世民、忽必烈、朱元璋都是大一统王朝的帝王,都是以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典型的“农耕帝国”君王。

相对游牧文明而言,农耕文明的优势非常明显:定居生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很滋润,不用颠沛流离。但是,农耕文明也有缺点:经不起折腾,以小农为基础的帝国,其实很脆弱。

汉武帝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有“文景之治”加持,一味出兵漠北。卫青、霍去病时代,汉军横扫匈奴,此后汉军屡战屡败,多次全军覆没,汉朝的国力被耗尽。汉武帝时代,西汉达到鼎盛,也走向衰败。

杨广也是如此,好大喜功,三次远征高句丽,结果耗尽了隋朝国力,便宜了李渊。高句丽是强国,可以长期跟隋朝拼消耗,杨广劳师远征,得不偿失,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还葬送了祖宗基业。

李世民打仗确实厉害,晚年也犯了杨广的错误,亲征高句丽,遭遇挫折。唐朝时,高句丽已经过了鼎盛时期,被杨广打得奄奄一息,但唐军在安市城下损失惨重,李世民很没面子。

为了灭亡高句丽,李世民继续筹备东征,征调民众。此时,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吐蕃等经常袭扰边境,人民负担很重,难以支持远征高句丽,群臣也是强烈反对远征辽东。李世民死后,高句丽尚在,但国内很快就爆发陈硕真起义。

忽必烈也是一代雄主,他灭亡南宋,压着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吊打,以“汉军”为主力击败蒙古诸侯王,着实不简单。但是,忽必烈长期用兵,在安南(越南)、交趾、爪哇、日本,屡战屡败,又继续征兵,从而激化了国内矛盾,元朝走下坡路。

汉武帝、杨广、李世民、忽必烈,都是“不服输”,好大喜功,无奈国力承受不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如果李世民活久一点,继续大规模征兵,也许就是下一个杨广了。

相对而言,朱元璋就谨慎很多,大局观很强,但懂得抓住机遇,克敌制胜。1372年,明军分三路北伐,结果没能如朱元璋所料,达不到预期目的,明军损失很大。

西路冯胜、傅友德大获全胜,夺取河西走廊,建立“关西七卫”。东路李文忠杀到科布多,明军、蒙古兵损失相当,属于惨胜。中路徐达,进入漠北,前锋受挫,损失一万余人,但主力返回,主要将领都没事。

单纯从阵亡将士看,明军15万大军远征,死伤三万,蒙古骑兵的损失更大,貌似明朝获胜了。但是,明朝缺乏马匹,作战中又失去了许多优良的战马,骑兵更是雪上加霜,经不起折腾,尤其是远征漠北。

朱元璋很清醒,没有跟汉武帝、杨广、李世民、忽必烈一样,非要“复仇”不可,而是保存实力,先稳住阵脚,寻找合适的战机,再一击致命。此时,四川有“明夏”政权,云南有梁王,辽东有纳哈出,都是劲敌,容不得明朝“动怒”。

岭北之战后,明朝“暂停”远征漠北,将战场转移到漠南,消灭北元的盟友。1380年,沐英北伐,进入内蒙,俘虏蒙古兵数万。1381年,徐达北伐,突袭灰山,斩杀数万,三路都获胜。

1384年,傅友德、沐英、蓝玉远征云南,十几万蒙古军溃败,梁王自尽。1387年,冯胜、蓝玉出征,纳哈出率25万人投降,辽东平定。至此,北元的盟友所剩无几,对明朝构不成威胁。

1388年,蓝玉出征,15万大军杀向漠北,在捕鱼儿海大获全胜。此战,北元宗室、大臣被俘虏3千余人,士兵被俘虏8万,获取牲畜20多万匹,车辆5千,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北元行政的根基被动摇,被彻底打残,堪称元朝版“靖康之变”。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建立大明王朝,他以弱小的兵力,劣势的地理位置击败群雄:以下游攻灭上游,以南方攻取北方,都创造了历史,创造了奇迹。朱元璋在位31年,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被“仇恨”所激怒,击败强敌的同时,国力不受影响,这叫能打仗、会打仗。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13次北伐、平定“明夏”、远征云南、降服纳哈出,洪武时代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明朝的国力不受损,民众安居乐业,朱元璋堪称最能打仗,也最会打仗。

参考书目:《明史》




对于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选择都不一样,但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如秦始皇、朱棣、隋文帝等等。但我下面举例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创造的赫赫战绩与军事奇迹的皇帝,或许有的朋友对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第十名:刘知远

刘知元(895年-948年),五代十国后汉开国皇帝,其祖先原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后晋开运四年,契丹军进攻汴京,后晋灭亡。

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的高祖年号“天福”,契丹军灭掉后晋后在中原烧杀抢掠,刘知远抓住战机,率军南下汾水,快速收复中原。

天福十二年六月,刘知远进入汴京,自称东汉显宗八子淮阳王昞,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天福十三年正月改元乾佑元年,更名为刘暠,同月因病去世。

刘知远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不可一世的耶律德光打的四处逃窜、客死异乡,避免了中原大地落入契丹人之手。

第九名:陈霸先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汉族,高祖武皇帝。吴兴郡长城县人,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天成元年,杀僧辩,立敬帝,自位相国。败北齐,排僧辩党羽,受百姓爱戴,后来受禅称帝,国号“陈”,都“健康”,在位三年,谥“武皇帝”,庙号“高祖”。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他志气高远、恭俭勤劳。中国历代的皇帝中,贤明的帝王不多,陈霸先却是其中一个。

陈霸先出现贫寒,担任过里司、油库库史,广州暴动时,他率三千精兵解围,受到梁武帝重视。后任交州司马,讨伐地方藩镇分裂势力。陈霸先后又任大都督,总摄梁朝军国大事。陈霸先从一个村官到大将军,之后黄袍加身,撑起了支离破碎的江山,实在是难道的明君。

《南史》记载:“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

第八位:柴荣

柴荣(921年-959年),五代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人,父亲柴守礼,祖父柴翁乃当地望族。柴荣年轻时曾跟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卖茶,对百姓困苦有所体,长大后跟随郭威从军。

史料记载柴荣:“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

他是周太祖郭威的样子。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在军事领域,柴荣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天才,他整顿骄兵惰将,亲自率兵南征北战,且战无不胜。北方由他统一、契丹被他赶跑,幽云十六州的关南十七县是他收复的。

他一生没遇到对手,但却奈何不了老天爷,属于比较短命的皇帝。

第七位:赵匡胤

赵匡胤,宋太祖,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涿州人,军人家庭出生,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账下,屡建奇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为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拜殿前都点检;951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兵南进,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称帝。

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十六年。掌权期间,他加强中央集权制,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这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是推动了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

赵匡胤成为皇帝后,在赵普的策划下,首先击溃了后周的残余势力,在采用“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塘等割据政权,同时加强对契丹的防御。

赵匡胤作战的能力非同凡响,所以部下都愿意跟随他、奉他为王,他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将领。

第六位:拓跋焘

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北魏第三位皇帝。公元422年,拓跋焘被立为太子;公元423年登基,改元始光。

拓跋焘在位期间,亲自率军灭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统一北方。北伐柔然,让其不敢南侵;南灭刘宋,占河南之地。公元452年,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杀害,享年四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带兵讲究战法,指挥灵活,为南北朝时最杰出的骑兵统帅。

第五位:朱元璋

朱元璋,明太祖(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年贫苦,曾为地主家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是藏家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抗元组织;1368年,朱元璋被属下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在击败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结束了蒙元的通知,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统一全国的政权。

第四位:刘裕

刘裕,宋武帝(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彭城县绥舆里人。曾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南北朝时期宋朝建立者,史称宋武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的开国皇帝。

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他在隆安三年参加起义,内对平定战乱,先后灭刘毅、卢循、司马休等政权,是南方出现统一;对外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家。

第三位:慕容垂

慕容垂乃是晋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手创立了后燕,中兴燕室,被称为“战神”。他败桓温、灭刘牢之、灭西燕,威震北魏十六国。

第二位: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开国之君,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拥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起兵。公元3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在河北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

在十二年的战争中,刘秀先后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的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刘秀可以说是历代皇帝中战斗最勇敢的,昆阳大战,他身先士卒,带领十几人冲出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包围去搬救兵。冲出包围的人中没有损伤一兵一骑,最后用三千军士大破王莽军队,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奇迹。

刘秀也是参与和指挥战争对多的皇帝,他的对手有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朗、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刘秀战斗善于把握战机,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他勤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战术;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刘秀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在运用军事打击的同时,注重灵活多变的手段争取用和平的方式降服敌人,可谓仁至义尽,这在古代帝王中不多见。

第一位:李世民

李世民,唐太宗(598年-649年),祖籍陇西,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与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贞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后,被立为太子。唐高宗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




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当属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绝对的带头大哥,就连千古一帝秦始皇都有所不如。

牛得不是一般的牛。

骑牛上阵

大家都知道,凡是跟牛沾上边的历史人物,多少都有点故事。

骑牛出函谷关的老子,放牛娃朱元璋,创火牛阵的田单,借蜀国之力修金牛道然后借路灭了蜀国的秦惠文王,而刘秀,起家的时候就是骑牛上阵。

刘秀是汉高帝刘邦的九世孙,9岁时父亲刘钦去世,兄妹成了孤儿,最后被叔父刘良收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刘秀与大哥刘縯,基本上是唐朝李世民和李元霸的翻版。

大哥刘縯性格直爽好武,倾尽家产也要广交天下豪杰,过的是今日有酒今日喝,明日愁来明日忧的爽快日子。

刘秀则精于谋略,胸藏大志,喜欢谋而后动,他选择了与大哥完全不同的路,跑到长安入读太学。

刘秀的姐夫名叫邓晨,家住南阳新野,与显赫的阴氏家族有亲缘关系,所以来姐夫家玩耍的刘秀有幸见到了南阳第一美人阴丽华。

刘秀入读太学,在长安曾见执金吾率军出行,一下就被威风威风凛凛的场面深深震撼到了。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左手执剑,右手揽美,成为了学子刘秀的努力目标,当然这时只能是个向往,或者叫梦想。

只是连刘秀都没想到,机会来的如此之早。

王莽篡汉后,推行的改革太超前了,不仅触动了豪强地主的资本,更损害了平民的利益,加上天灾不断,赤眉军、绿林军、铜马军等纷纷揭竿起义,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刘縯趁乱在舂陵联合绿林军起义,而刘秀看天下大乱已经势成才决定响应,于宛城起义后前往舂陵与大哥会合,原本摇摆不定的宗族才定下心追随刘家兄弟率领的舂陵军。

刘家早就沦为平民,起义后要粮没粮,要武器没武器,而作为领导者之一的刘秀,只能骑牛上阵。

杀掉新野尉后,刘秀终于得到了战马,这才把牛放回去干回耕地的老本行,人与牛这么一段时间都累坏了!

果然牛人都是与牛多少沾点关系。

崭露头角

舂陵军只是一支杂牌军,没有大氏族的支持,一直缺兵少粮,导致战斗力薄弱,当刘秀遭遇到由甄阜率领的新莽正规军时,一接击溃。

刘秀最后只能单身骑马突围而去,在途中遇到了正在逃命的亲姐妹刘元、刘伯姬。

姐姐刘元知道新莽军很快就会追击而来,为了不拖累刘秀,嘱咐他骑马带妹妹刘伯姬走,自己和三个女儿继续步行,最后四人皆被追兵杀害。

这也成了刘秀心中一生中最大的悲痛和遗憾。

刘秀率领的舂陵军败了,其盟友绿林军开始动摇,不再支持被新莽军围剿的舂陵军。

没有氏族的支持,如今再失去盟友的支援,等待舂陵军的命运只能是毁灭!

刘秀决定向驻守下江的绿林军偏将王常求助。

王常的弟弟被新莽军所杀,与刘秀的遭遇相似,复仇的理念很容易让双方达成共识,只要得到王常的支持,其他两地绿林军就会响应,那么舂陵军就不会再孤军奋战。

一切皆如刘秀的盘算而发展。

王常决定加入,并用自己的影响力成功说动了新市、平林绿林军,四地联军,正式拉开了复仇之战。

随着新莽军前队大夫甄阜、梁丘赐等新莽将领被一一击杀,王莽在南阳的精锐之师宣告灭亡,彻底失去了对南阳的控制权。

绿林军乘战胜之威,挥师北进,兵锋直指宛城。

刘縯督率全军冲锋,悍不畏死与官军于城下展开激战,最终以少胜多,攻克宛城。

宛城之战,打响了舂陵军的名号,打出了刘縯、刘秀两兄弟的威名,在义军中崭露头角。

巅峰之战

随着绿林军节节胜利,已经壮大到了十万余人,这时出现了争帝的危局。

义军群雄崛起,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战,不但削弱了义军的战斗力,更难以凝聚起民众的支持,因此义军首领商议应该拥立刘氏宗室为皇帝,加大覆灭王莽政权的力度。

绿林军拥护多疑懦弱的刘玄为帝,舂陵军自然拥护刘縯为帝。

绿林军背后的宗族不希望强势的刘縯当权,只有皇帝软弱,才能在将来将家族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推举的是懦弱的刘玄。

刘縯不服,南阳刘姓宗室也极为不满,但义军中绿林军势力最为庞大,舂陵军此时真要强行推选刘縯争帝,义军必然内讧、分崩,面对新莽军的反扑,无论是绿林军,还是舂陵军,都有覆灭的危险。

这个亏,刘縯只能默默忍了。

为了抚慰南阳的刘姓宗室,登基的更始帝封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复用汉朝旗号。

王莽怎么甘心让绿林军就此壮大,下旨令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讨伐新生的更始政权。

刘秀最巅峰的一战就此展开。

1、搬救兵

面对来势汹汹号称百万的新莽军,刘秀不得不率兵撤回昆阳,而整个城里守军不到万人。

不管是打还是守,面对实际拥有四十万的新莽军,这点守军还不够新莽军塞牙缝的。

城里人心惶惶,汉军弃城转战的意见占了大多数,守将王凤也没信心固守。

刘秀分析了当下形势,指出汉军力量薄弱,面对几十倍强敌,如果退出城池各自分散归部,等于给新莽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只能抱着存亡与共的念头,固守城池待援还有一线生机。

得知王寻率领大军已经逼近城北,就算弃城也来不及了,守将王凤等人才勉强采纳了刘秀的策略。

守将王凤等人固守昆阳,刘秀率领十三骑乘夜出城搬兵。

新莽军一到昆阳,就重兵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并开始发动强攻,冲车、棚车冲锋撞城,机弩洒下滔天箭雨,城破是迟早的事。

王凤等人无奈选择投降,却被统帅王寻拒绝,刚愎自用的王寻要以攻破昆阳作为自己加官进爵的资本,根本不给汉军投降的机会。

守是死,不守也是死,反而激起了汉军拼死坚守的意志,而刘秀是他们惟一的希望。

2、攻心计:无中生有

刘秀率领十三骑到达定陵、郾城等地,但汉军将领心并不齐,有的想保存实力,有的畏惧新莽军,还有的舍不得自己的财物,因此都不肯派兵增援昆阳。

此时大哥刘稷正在攻打宛城,无法分兵,如果没有没有援兵,昆阳必然城破。

忧心忡忡的刘秀再次发动攻心战,对汉军将领详细分析了出兵的得失。

如果增援昆阳,打掉王莽最后的精锐部队,灭亡了王莽政权,到时什么功名利禄没有?

如果不出兵救援,昆阳城破,新莽军乘胜追击,谁也难以独善其身,掉脑袋是迟早的事。

汉军知道利害关系之后,这才齐心随刘秀前往昆阳,其实数量也就万人左右。

刘秀知道,要凭这万人解昆阳之围,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必须让每个人成为以一敌百的猛士,而且还得扰乱新莽军的士气,两管齐下,才可能翻盘。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刘秀派人射箭往昆阳城传书,声称刘稷已经攻下宛城,如今正率大军兵来援,自然有部分也会落在新莽军中。

新莽军四十万大军久攻万人不到的昆阳守军无功,已经军心不稳,如今得知刘稷率领汉军十万来援,顿时陷入了恐慌。次序混乱。

城中疲惫不堪的守军原本士气低迷,闻听消息士气大振。

善用兵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刘秀使出的攻心计奏效。

3、以点击面瞒天过海

刘秀搬来的救兵,也就一万余人,还是各部临时凑来的,面对新莽军四十万大军,无论作战还是指挥,都是个问题。

士气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唯一的机会就是以点击面。

利用骑兵速度的优势,机动灵活地突击,不贪功、不冒进,只需要小胜,削去新莽军无敌的光环,就能让汉军看到胜利的希望,树立起信心。

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刘秀带着自己的班底舂陵军和精挑的勇猛之士共千余人充当死士,猛扑新莽围军,一击即走,反复冲杀,斩杀新军数十人。

刘秀以点击面的策略成功,身先士卒的做法不仅提振了军心,战果更让汉军恢复了信心,诸将纷纷请战。

一轮轮冲杀,汉军全面开花,迫使对面新莽军丢下千余人性命缩回大阵。

如果真要将万余人压上,无异于是鸡蛋碰石头,刘秀决定分兵行使瞒天过海之计。

三千勇士迂回到新莽军侧后,渡河偷袭王邑大本营;刘秀从背面袭杀;城中守军出城正面施压,三军合围,2万人包围40万人!

一心贪功的王邑怕其他将领出兵抢了功劳,又担心被刘秀冲乱阵势让城中守军趁机逃了去,在朝廷失了颜面,于是命令众将不得擅动。

也正是这条命令,成全了刘秀的威名,让王邑陷入了死境。

刘秀一看新莽军大阵不动,反而是敌军主帅在与汉军乱战,时不可失机不再来,指挥汉军全力围攻上去,擒贼先擒王,只要拿下王邑、王寻任何一人,胜利的转机就出现了。

果然,随着王邑战死,新莽军大乱,昆阳守军乘势出击,与两支汉军会合,再在刘秀的指挥下,四面追杀新莽军,整个战场汉军就像一朵鲜花慢慢打开了花瓣。

新莽军夺路逃命时,那叫一个乱,马踏人,人踩人,此时又下起了大雨,上万的人被淹死在河中,此战,新莽朝精锐部队彻底被打残了。

刘秀率领的这场昆阳保卫战正式结束,刘家兄弟也为新莽王朝正式敲响了丧钟,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新朝覆灭。

孤身走河北

按常理,大哥刘稷攻克宛城,宛城成为了汉临时都城,可谓立下赫赫战功,但偏偏在刘秀继续南下攻城略地的时候,更始帝刘玄在李轶和朱鲔的鼓动下,将刘稷杀了,原因还是千古不变的功高震主。

刘秀惊闻这噩耗,已经无力回天!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深深的危机笼罩着刘秀。

刘秀赶往宛城面见刘玄谢罪自污,称兄长犯上大不敬,不服丧,不见刘縯旧部,终于让刘玄失了戒心,封其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一来表示恩宠,二来安定军心。

为了让刘玄一派彻底放心,刘秀迎娶了阴丽华,成家立业。

一旦刘秀出征,妻子阴丽华便是人质。

新莽王朝覆灭,更始政权面对着赤眉军壮大的危机,河北、西蜀等割据势力的威胁,即便是黄河以北各州郡,也都保持着观望的态度。

取河北定江山!

更始政权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拿下河北三王势力。

这时,就给了刘秀一个卷土重来的机会。

族兄刘赐上奏刘玄让刘秀出使河北招抚。

这自然遭到了朱鲔等人的反对,他们怕让刘秀重掌军权后,将来向他们复仇。

这时第三方意见就显得极其关键。

刘秀听取了部下冯异的计谋,厚礼结交左丞相曹竟及其子尚书曹诩,最终在两人的协助下,顺利出行河北。

新婚三月刘秀便与妻子阴丽华离别!

刘玄没给刘秀一兵一卒,给的是一把代表更始政权的节杖。

刘秀孤身走河北。

为了在河北立足,刘秀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用以分化河北王郎政权的势力,打通与幽州的联系。

王郎政权不灭,河北不定。

以少胜多的南栾之战,就此展开。

南栾血战

河北是大平原,无险可据,豪族大多心属王郎政权,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刘秀身上。

如果不是联姻得到了真定王刘扬以及所向势力的支持,刘秀根本无法在河北立足。

站稳脚跟的刘秀,劈里啪啦就是一阵快攻,不负众望征服了河北势力的忠心。

平定中山国、占据常山郡,收服巨鹿郡大部,最后剑指巨鹿城。

但是在巨鹿城,刘秀遇到了有可能灭亡的危机。

久攻巨鹿城不下,王郎派出了援军,刘秀面对的局面将是昆阳守城的翻版。

只不过这次是刘秀面对王郎的里外夹攻。

刘秀绝对不是软柿子,任谁都能捏两把,他最大的战略思想就是化被动为主动,把不利化为有利。

大平原的河北,总有一两处的适合小部队的突袭的地方,所以刘秀把目光投向了南栾。

南栾在大陆泽和漳水之间的最狭窄处,王郎的大部队无法从侧面进行包围分割,只能进行正面的小型遭遇战,如此一来,刘秀巧妙地利用地形化解了王郎兵多粮广的优势,精兵作战成为了取胜的关键。

刘秀率领猛将们以攻代守,正面冲击来袭的王郎军,直接将前锋刘奉打趴下了。

但王郎军的主帅倪宏不是饭桶,直接用车轮战化解了刘秀猛攻的战果,此消彼长之下,随着战斗减员,汉军败势已定。

刘秀率军后撤,王郎军追击,甚至攻陷了汉军的辎重营,“南栾贼迎击上营,得上鼓车辎重数乘。”

转折点就在这儿。

王郎军一旦接收了辎重,行军就不得不放慢速度,特别是在南栾这块狭窄之地,争夺辎重不但打乱了王郎军的阵型,并且占去了行军的位置,辎重变成了致命的累赘。

一直被刘秀雪藏在大陆泽后的渔阳、上谷突骑四千生力军杀出,快马利弓,一下子冲散了王郎军,导致其首尾大乱。

败走的刘秀马上重整阵型,反攻已经慌乱不堪的王郎军。

在夹击之下,王郎军感受到了昆阳保卫战时王邑、王寻的绝望,不知道围攻的汉军到底有多少,纷纷逃命,马踩人,人挤人,自相残杀造成大溃败。

南栾血战无异于给了不可一世的王郎军当头一棒,即便再次攻打巨鹿城失败,但同样将王郎军困死在了巨鹿城,成为了一支孤军。

当刘秀与谢躬从容会师,夹攻王郎军的都城邯郸。

邯郸守军屡战屡败,军心涣散,人心惶惶,少傅李立被刘秀策反,开门引入汉军。

邯郸城破,王郎身死,刘秀再度续写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称帝

原本刘秀攻克邯郸,对于更始政权来说又是大功一件,可是在更始帝刘玄和大臣眼中,就是第二个刘稷!

刘玄下诏封刘秀为萧王,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谢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防止刘秀兵变。

刘秀绝对不会走大哥刘稷的老路,直接以河北未平为由,拒绝了更始帝的任命。

实际上,谢躬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后,刘秀的兵力可谓捉襟见肘,要兵没兵,要粮没粮。

刘秀曾试探过谢躬,但谢躬忠诚于更始帝,不声不响地就拒绝了刘秀。

为了找兵,刘秀将目光投向了草莽势力。

谢躬剿匪,被尤来军大败,刘秀借机令吴汉袭取邺城,杀了谢躬,再次接收了幽州兵马。

羽翼丰满的刘秀终于腾出手对付更始帝洒在河北的钉子。

幽州牧、上谷太守、渔阳太守等人先后被杀,彻底拔出了更始政权设在河北眼睛,将上谷、渔阳精骑收入了囊中。

随后,刘秀带着幽州兵马,征带打收编了铜马、青犊、尤来、高湖、重连、五校等多股草莽势力,使军力增至数十万,农民军成为了刘秀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被人称为“铜马帝”。

幽冀两州近千万人口,落入刘秀实控之中。

如此一来,“跨州据土,带甲百万”,刘秀已经有实力与更始帝叫板。

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号建武。

十月,刘秀定都洛阳。

从此掀开了与以绿林军为主力的更始政权、赤眉军为主力的建世政权的争霸之路。

1、绿林军与赤眉军交战接连大败,最后更始帝向赤眉请降,获封为长沙王,后为缢杀。

2、赤眉军两度击败刘秀部队,崤底之战后赤眉军遭到重创,才扭转了不利的局面。

3、刘秀亲自率领大军驰援宜阳,阻击赤眉南下,于宜阳之战中将纵横山东十余年的赤眉军彻底击溃收编。

4、刘秀亲征海西王董宪,使用疲兵之计取得于桃城之战的大捷,平定关东。

5、历时4年,平定陇西,一年攻占成都,安定川蜀。

至此,刘秀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经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役,终于平定天下,结束了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乱不止的混乱局面。

刘秀能够统一天下,很伟大吧?

可伟大的男人身后一定站着一位厉害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阴丽华。

不当皇后

新婚三月,刘秀奉旨孤身出抚河北,无依的阴丽华只好回到了新野哥哥家,后来又随哥哥去了淯阳邓奉处寄居。

两年了,刘秀音信全无,阴丽华已经做好了当寡妇的心理准备。

刘秀派兵接她到了洛阳,她才发现一切变得让她一时难以适应。

那个仅仅三个月就离开了她的男人如今成为了皇帝。

该称为夫君的人又娶了个女人,而且他们还有了孩子,而那女人被封为贵人。

皇后的位置显然为她留着。

刘秀的良心,值得她等待两年甚至终身,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刘秀封她为皇后的心意。

建武王朝并非无患,此刻反而是四面环敌,这时不该为一个虚名而添乱。

刘秀当初在河北如果不是得到刘扬真定军的支持,那么将一事无成,如今皇朝新建,如果她当了皇后,不但众人不服,更会让真定军离心离德,随时会有分崩的危险。

绿林军、赤眉军这都是不可小觑的势力,安定皇朝内部才是一等大事,名分才是其次。

阴丽华含笑被封为贵人。

后来刘扬拥兵自重,犯下谋反大罪,顾全大局的阴丽华,再次劝止刘秀不能刘扬之罪牵连众人,不仅不能疏落郭圣通,还要以皇子为重,封其为皇后,安抚真定王室,里外一心对抗外敌。

刘秀于是册封郭圣通为皇后,其子刘疆为太子,刘扬之子刘得世袭真定王之位。

如此一来,建武政权君臣一心,最终平复陇西、安定巴蜀,天下一统,进入光武中兴的盛世年代。

刘秀平定天下四年之后,因郭圣通失德决定废后,封郭圣通为为中山王太后,改封阴丽华为皇后,时隔14年后终于实至名归。

说起打仗厉害的还有很多,比如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身经百战的唐太宗李世民、放牛娃明太祖朱元璋等等,但能够善于把握战机,审时度势采取合理战术,避实击虚,以弱胜强,将游击运动战达到巅峰的皇帝,当属的光武帝刘秀。

(图片均来自网络)




下面盘点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十位皇帝(演义中的不算)。

第十名:赵匡胤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在赵普的帮助谋画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军事能力还是可以的。

第九名:柴荣

在军事上,周世宗柴荣绝对是一位天才,他整顿骄将惰卒,亲率兵马南征北战,几乎战无不胜。但他一生最大的悲哀无外乎两字──短命,北方是他统一的,契丹是他打跑的,幽云十六州的关南十七县是他收复的,一辈子没遇到一个像样的对手,却偏偏争不过老天爷。赵匡胤打不过的契丹,柴荣就能打赢,所以柴荣的军事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第八名:李存勖

天佑五年(908年)继晋国王位,之后经过多年的征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西服岐秦,一步一步使得晋国逐渐强盛起来,就是死敌梁太祖朱温都不得不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世人论五代诸帝皆以庄宗武功最盛。攻灭后梁王朝,北方一统。灭前蜀,取两川,怀天府之地为一朝。创建鼎盛一时,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后唐王朝。但是他宠信伶官导致亡国,只能说军事能力强,政治能力一般。

第七名:朱棣

朱棣于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在对北元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不俗的战绩,后由于建文帝有意削藩,通过四年的靖难之战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江山。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五次亲征漠北,极大地保证了国家统一和长城以内社会环境的安定。“天子守国门”这份勇气就值得后世帝王钦佩!

第六名:刘裕

宋武帝刘裕,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于隆安三年(399年)参军起义,对内平定战乱,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分裂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致力于北伐,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虽然刘裕多次北伐失败,但是不可否认他“还于旧都”的心愿和野心值得肯定。

第五名:朱元璋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这个厉害,他让中华男儿从蒙元的铁蹄下解放了出来!

第四名:刘秀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阳大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十几人冲出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冲出重围却未折损一兵一骑,后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神话。 刘秀又是中国历史上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他的对手仅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郎、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在东汉王朝开国战争中,刘秀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善于把握战机;长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精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运动歼敌;勤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术;强调连续进击,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重视利用人和,唯才是举,使麾下将士能充分发挥才干,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刘秀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

第三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

第二名: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

第一名:汉武帝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而最重要的是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做到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高明运用骑兵战术,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后对匈奴发起三次战役,重创匈奴,后匈奴分裂为两部,南匈奴归服汉朝,北匈奴远遁漠北,再无力对中原王朝构成重大威胁,自此奠定了中原王朝四百年的安宁。

看到这个排名或许会很好奇的问:为什么没有成吉思汗呢?其实,成吉思汗只能算做蒙古帝国的大汗,并没有当上中国的皇帝。另外,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见仁见智。排名的顺序或许有调动的空间,但是大体上,公认最会打仗的皇帝差不多就是这几位了。




作为皇帝,他的身份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军事家。


毛主席指出,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而已。所以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往往能成为军事家,而成功的军事家成为政治家的很少。


从古至今,帝王中有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这几位都是帝王政治家+军事家的双料王牌。


毛主席认为“自古帝王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说明他认为至少这两人的军事能力在帝王中首屈一指,另毛主席也推崇曹操,其浪淘沙.北戴河云“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但就历史功绩而言,唐太宗,明太祖两人都缔造了大一统国家,明成祖朱棣靖难起兵夺位,平服安南,征服漠北,置奴儿干都司,开疆千里,考虑到自古统一战绩之奇者,首推汉光武帝,其次明太祖,如果以刘秀替补曹操,也未尝不可。


此外,未建立统一国家而武功赫赫的帝王,还有宋武帝刘裕,陈武帝陈霸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等,这些帝王排在第二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王莽   巨鹿   契丹   皇帝   明朝   王朝   汉军   漠北   军事家   汉武帝   匈奴   河北   帝王   政权   势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