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顺治帝福临真是因为董鄂妃病逝,看破红尘出家的吗?史实真相如何?

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给我们留下一段,他与董鄂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让历史记住了他。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母亲是孝庄太后,他能够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弱。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皇位,势均力敌,不得已选择了年幼的福临。福临六岁即位,摄政王多尔衮辅政,多尔衮有自己的打算,干掉豪格,然后就是取福临而代之。

多尔衮不允许福临学习治国理政,顺治这个皇帝当得憋屈,自然反感多尔衮给他安排的婚姻。以奢侈与善妒的罪名废后。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位最爱的女人!只不过,董鄂氏此时已经嫁人,是顺治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博果儿的妻子,福临横刀夺爱,导致博果儿自杀。博果儿死后,福临冒天下之大不韪,迎娶了董鄂氏为贤妃。这件事,埋下了危机,最后导致董鄂氏之死。很多人一定非常纳闷,福临是不是疯了?作为一个皇帝,至于去强抢弟弟的女人吗?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还真至于!此时的顺治,正处于叛逆期,他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彰显自己的存在,就是怎么看,都有点变态。从审美学的角度看,还真没毛病!

满清皇族从白山黑水入主中原,在婚姻上,要尊重制度。那个时代,蒙古的女人和女真女人,强健有力,一个个都是女汉子!董鄂妃是鄂硕之女,父亲是满人,母亲却是位江南女子,董鄂氏受到江南文化的熏陶,在宫廷里,绝对独树一格。最是无情帝王家,帝王作为最高领袖,婚姻都是不自由的,通过联姻完成政治利益合作,鄂硕是一个战功卓著的军人,拥有一定的兵权,因此是顺治能够拉拢的少数实力派。

爱情这种东西,始于颜值,忠于才华!也许一开始,顺治夺人之妻,是惊艳于董鄂妃的美貌,觊觎鄂硕的支持。但是相处下来,顺治彻底沉沦了!两个人爱得是死去活来。 但是,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得到老天爷的祝福,董鄂妃给顺治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很不幸,他们的儿子三个多月的时候就夭折了。在这种政治环境中,他们的儿子很难保存!为了一个女人,顺治废除了两任皇后,这是一个死结。儿子死后,董鄂妃的身体瞬间崩溃,董鄂妃死后,顺治整天想着出家。4个月后,顺治去世了。

顺治弥留之际,大学士王熙负责撰写遗诏。王熙说,遗诏是经过顺治认可的。但是,顺治遗诏公布后,王熙将有关的资料,付之一炬。

让满朝官员惊讶的是,顺治的遗诏变成了“罪己诏”,遗诏中居然提及,顺治和董鄂妃的关系,“端敬皇后(董鄂妃)于皇太后恪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未能以礼止情,诸事窬溃不经,朕之罪一也。”显然,来自孝庄太后的报复,要展开了!孝庄太后把儿子顺治的早死,归结于董鄂妃的原因。自古婆媳关系,就是难处,女人更具有战斗的欲望!董鄂氏一族,面临一场政治危机,从抄家灭族,在所难免!怎么办?贞妃董鄂氏(董鄂妃的堂妹),用为顺治殉葬,换取了孝庄太后对董鄂妃家族的宽恕。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福临法号就是“行痴”,与玉林秀同辈,因为福临是皇帝,玉林秀虽是高僧,但也不敢称师父。而后来出现的“行森”,是玉林秀的徒弟,虽然在名字上同辈,但一个是玉林秀的徒弟,一个是玉林秀的师弟,两个人如果互相称师兄弟,岂不是很奇怪?后来福临执意脱发为僧,于是孝庄太后请来了玉林秀,顺治帝与玉林秀之间还有过一段对峙,玉林秀说:如果以世法论,身为皇上,应该永居正位,上可以安圣母之心,下可以为万民之业。如果以出世法论,皇上宜永作国王帝王,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任一切大权菩萨之所住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做皇帝的还是要认认真真做皇帝,别去效仿他们,如果非要如此,选一些人代为出家也不是不可以的。

再说,当时大清刚刚建国到入京不过几年,旗权和皇权分离,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制度还有很大的权限,皇帝并没有完全的实权,他的行为会受到满族贵族统治集团的制约,很难恣意妄为,比如福临当时想修整宫殿,但是预算呈到“议会”,结果“议会”以赈灾为名给予否决了,福临都只好作罢。而像皇帝出嫁这样关乎国本的重大事件,就算皇帝执意如此,大臣议政王会议不通过,又有什么办法?

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1月31日,福临出痘,病重身亡,而据佛家记载,福临曾要求茚溪森为他办理后事,因为茚溪森是他倾心向佛的带路人,茚溪森表示要火化,所以后来他的灵柩被移至景山,茚溪森来京后,福临被火化,据史料得知,福临也是第一个被施以火葬的皇帝。因为具有传奇性,所以民间便传说顺治帝出家了。




顺治想出家,但一直未能如愿。之所以想出家,有信仰的原因,也有感情的原因。感情的原因里,也不仅仅因为董鄂妃。我来给读者们梳理一下这个过程。

福临自从亲政后,对佛学很感兴趣。顺治十三年(1656),在北京建了一个海会寺,并从南方请来了一个叫憨璞聪的和尚住寺主持。十四年(1657)的一天,福临心情不佳,便到南苑去狩猎消闲,途经海会寺,见寺内钟声悠扬,香烟缭绕,朝拜者络绎不绝,他一时兴起,令侍卫引导寺内观赏。谁知,他与憨璞聪一见如故。回宫后,他立即召见憨璞聪,向他请教佛法大意。此后,他又多次在西苑万善殿接见憨璞聪,共同讨论佛教问题。从此,福临对佛学更加感兴趣。他希望憨璞聪能介绍更多的高僧来北京论道。憨璞聪便将临济宗龙池派的在世僧人一一列出,供皇上参考。福临视憨璞聪为入门之师,特赐他“明觉禅师”的封号。

福临自从经憨璞聪的引介进入佛门后,他亲修圣谕、邀请南方的一些高僧如玉林琇、茚溪森、木陈忞、玄水呆等人到京城来。从此在福临宫中经常是法坛高筑,谈经论道,福临渐渐沉湎于佛教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诸位高僧中,对福临影响最大的是玉林琇、茚溪森和木陈忞。

玉林琇是临济宗著名的禅僧,自视清高,经过福临的多次邀请方才至京。福临对这位体貌言行超然脱俗的高僧毕恭毕敬,特请他给自已取个法号叫“行痴”’自称弟子,经常请玉林琇给他讲佛法。后来,经憨璞聪推荐,福临于顺治十六年(1659)九月,与高僧木陈忞在北京相识。木陈忞擅长于诗文书法,与福临很是投缘,两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天南地北。除谈佛法外,还谈诗词书画、八股文章、天文地理、治世经典、时势人物等等,福临对他的博学多识十分推崇。

木陈忞看到当时福临的心绪时好时坏,便劝他“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但遇大小事务,不防随机支应,事后返观。”福临对他的话反复琢磨,似乎心领神会。总之,自从福临结识了这些高僧之后,从性格到思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情异常地古怪起来。

顺治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的一天,福临突然宣布自已要剃发为僧,他不顾任何人的劝阻,竟自出西苑至万善殿剃发去了,一时引起了宫廷内外的轩然大波。福临为什么要这样做?

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福临的皇四子即董鄂氏所生之子,不满周岁即天折了。福临爱屋及乌,对皇四子平时也十分珍爱,视为掌上明珠。皇四子不幸天折,董鄂妃哭得昏天黑地,福临也悲痛欲绝。诸臣怕皇上过分悲伤有损龙体,劝谏要以国家大计为重。但是,福临从此心情不爽,日渐消瘦,精神不振,经常与高僧们呆在一起,对国家政务也不像从前那样勤勉了,而是得过且过。他曾与木陈忞高僧说道:“我现在再也不能与人同寝了。”木陈忞说道:“皇上是和尚转世,所以不忘禅门习气。”

福临听后认真地说:“我想我前身的确是僧。如今每次来寺中,见你们住的地方清简幽静,便徘徊久久不愿离去。”他此时对个人家庭生活及国家大业都看得很淡,心灰意冷,感慨万千地对木陈忞说道:“金银财宝,妻子儿女,本来是人生最贪恋、最放不下的。我身为君主,富有四海,对财宝向来是不在意的。对妻子儿女也觉得如天上浮云,说聚就聚,说散就散,不那么关心了。如果不是有皇太后在,让我一时放心不下,我早就跟老和尚出家去了。”木陈忞听后觉得福临的想法很是危险,便劝解说:“作为天子,只顾个人修行,追求清静无为的境地是违背佛法的。大乘教义、菩萨转换成人间的帝王或宰辅,是让他们保持国土,造福万民,弘扬佛法。只顾自己修行是不够的,帝王、宰辅的作用要比一个出家人的作用大得多,所以皇上千万不要有出家这个念头,而置天下众生于不顾。”福临听了木陈忞的一番话,觉得颇有道理,便将出家的念头放在一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福临最宠爱的董鄂妃因病而亡。这对福临是个致命的打击,他悲痛欲绝,气火攻心,寻死觅活,辍朝五日。皇贵妃死后,他简直就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终日精神恍惚,心不在焉。朝廷内外诸王、公等人对他这样子都非常担忧,常常开导劝解他。但此时,所有的劝解已无法打动他的心了,对于朝政大事也无心处置,悉听各诸王大臣为之。他终日里与茚溪森、旅庵、山晓等僧人在一起,谈经说道,完全沉湎于释道之中。

从爱子之死到爱妃身亡,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福临连受重创,心力交瘁,万念俱灰,一心向佛寻求解脱。他说服了茚溪森为自已剃度。这就是福临为什么突然宣布剃度为僧的心态变化。

这一天,在西苑万善殿的正堂上,众僧穿着法衣,肃列在两旁,福临虔诚地跪在正堂前,等候茚溪森为他剃度。正当茚溪森为他剃去一半头发时,只听得殿外有人大喊一声“住手!”。茚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身后跟着皇太后、皇后,诸王大臣也一起跟来。

玉林琇严厉地斥责茚溪森胆大妄为,并劝皇上回心转意,暂且回宫,开始福临只是闭目不语。玉林琇见此情形,便想让众僧徒举火将茚溪森活活烧死来逼迫福临回宫。福临被逼无奈,只好暂且回宫。十月十五日,福临再次来到万善殿,召见了玉林琇,此时福临身穿御服,却光头无发,两人相视而笑。福临向玉林琇再次申明想要出家。他说:“我想上古之人,只有释迦如来舍弃王宫而成正果,达摩亦是舍国位而成禅师之祖。我想要效仿他们,你看如何?”玉林琇极力劝道:“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并努力阐明福临应永做帝王,才能保护僧院,弘扬佛法的道理。福临听罢大师的一番解劝,才答应再不提此事。至此,福临求僧剃度的风波才渐渐平息下来。

两个月之后,即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临到悯忠寺看他的心腹内监吴良辅剃度为僧,回来之后,身感不适,不幸染上天花。病情日见加重,初七日,病逝于养心殿,时年24岁,正当年轻有为,风华正茂之时,却英年早逝,不禁令人惋惜。

福临一生曾虔诚地信奉佛教,几度想要剃度为僧,终未如愿。在他临终前,他对自已的丧事立下了遗命,他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争炬法语,如善果、隆妄法喜有素,可胜此任,若森和尚不日能至,法次长于两寺,可转命也。”意思是:“我死后要循祖制火化、行法事,如果善果、隆妄两僧能主持便由他们主持,如果茚溪森和尚过几天能赶到,他修行高尚,最好等他主持。”

皇太后同意了皇儿福临的临终遗愿,等待茚溪森来主持火化仪式。四月十六日,茚溪森日夜兼程赶到北京,次日正值福临的百日之哀。四月十七日,由茚溪森主持,在景山寿皇殿为福临举行火化仪式。茚溪森睹棺思人,对灵泣诉。待皇灵升天之际,他转向众僧说:“你们看到了吗?皇上容颜甚为奇妙,光明遍四方。现在正在你们大家的头顶,开天上甚微妙正法眼藏。”意思是说皇上是佛,如今升天了。

茚溪森为福临秉炬时的法语是:“释迦涅槃,人天齐悟,先帝火化,更进一步,大众会么,寿王殿前,官马大路。”遂投炬火化。福临一生信佛,死后也按佛法升入天堂。




顺治福临同其他皇帝区别很大,他能把江山社稷看扔在一旁,出家为僧,这一点是其他皇帝做不到的,这位皇帝的性格独特,一心向佛,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顺治13年,福临在北京建了一个海会寺,从南方请来了一个叫憨璞聪的和尚当主持。有一天,福临到南苑狩猎经过海会寺,看见去海会寺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他也来了兴趣。来到寺内观赏,这次的到来,他与憨璞聪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宫后,他立即召见这位和尚,向他请教佛法。回到宫中,福临又多次接见他,一起探讨佛教问题。

顺治福临一生有19个妃子,其中董鄂妃是他最宠爱的,1656年年纪。十八岁的董鄂氏嫁给了19岁的顺治福临,这也是福临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候,一年后,董鄂氏生下了四皇子,这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福临把四皇子似为掌上明珠,但好景不长,四皇子出生108天就夭折了,董鄂氏为失去爱子哭的死去活来,福临内心也是脆弱的,爱子的离世给他的心里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顺治17年,董鄂氏因病而亡。死时不足22岁,和顺治只有四年的婚姻。爱子和爱妃在短短的两年相继去世,使顺治连受重创,此时他万籁俱灰,只能向佛寻求解脱,寻找一丝安慰,此时他已下决心剃度出家为僧。




历史上的顺治,普遍认为没有出家,而是死于天花;《康熙王朝》中的顺治,却跑去当了和尚。顺治贵为天子,好好的皇帝不当,为何会出家为僧呢?

汉朝之后的朝代,统治者都有比较推崇的宗教。尤其是清朝与元朝,他们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全盘儒化肯定难以做到,因而,他们对佛教也有几分敬意。

统治者推崇佛教的事虽然经常出现,但是除了像梁武帝那种极个别之外,很少有皇帝真的跑去当和尚。任何一位帝王,推崇佛教是为了稳定统治。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藏传佛教已经传入满洲人的统治区。努尔哈赤一边攻城掠地,一边信教,他经常手持佛珠,并在赫图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极时,盛京又兴建了实胜寺,藏传佛教在满清的影响越来越大。顺治的生母孝庄太后是蒙古人,从小就受到佛教影响,又年轻寡居,以信佛解脱内心苦闷。

由于顺治的爷爷信,生母也信,在宫廷内外就自然形成一种佛法的氛围。再加上太监的怂恿,顺治帝从小就有“佛缘”。

但是,顺治皇帝亲政之初,受到儒家学术影响,想以文教治理天下,对佛教并没有情有独钟。顺治十年,顺治与大学士讨论天下治乱时说过:

“喇嘛竖旗,动言逐鬼,朕想:彼安能逐鬼,不过欲惑人心耳。”

到了顺治十四年,顺治一反常态,先后召见一批高僧进京。这其中,憨璞聪、玉林秀等僧人,对顺治百般诱导,想将其引入佛门。

《康熙王朝》中,也有一位和尚,对顺治影响甚大。他就是行痴,一位政治和尚。行痴为了一己之私,利用顺治的信任,不断地蛊惑他出家。

顺治年纪轻轻,涉世未深,很轻易就被行痴“洗脑”,从此对佛法极为热衷,开始萌生出家的念头。

痛失爱妃

顺治是一位情圣,对董鄂妃情有独钟,这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小两口心中只有彼此,但天不遂人愿,董鄂妃没能逃脱天花的魔爪。即使爱妃身患重病,但顺治不信医生,却迷信佛法,错过了医治董鄂妃的芨芨草。

董鄂妃去世了,顺治的心也死了,他觉得人间已经没有任何留恋,唯有遁入空门才能解脱。

无可奈何

顺治虽为一国之君,但从未有过安稳日子,许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小时候,他稀里糊涂地登上皇位,却总是被多尔衮压制;好不容易长大,又要受到孝庄的干涉,还要和臣子博弈,和妃子周旋。世间种种不如意,只会加重顺治的厌世情绪。

作为儿子,顺治没有体会到母爱,因为他和孝庄一直处于隔离状态。从母子太庙对话可以看出,在孝庄心里,顺治的个人感受比起祖宗江山社稷显然微不足道。尤其是孝庄为了保全江山而牺牲儿子的做法,让顺治对家庭彻底失去眷恋。

以索尼为首的大臣,联合起来逼顺治就范,这让作为帝王的顺治倍感无奈。堂堂帝王,眼看师傅遇难,自己又无能为力,那种歇斯底里的苍茫感,只有他能明白。他只想逃避现实,到佛门去寻求心灵解脱。

此外,常年被现实压制的顺治,必然也会产生逆反情绪,你们越不让我当和尚,我越想当和尚,看你们能将我怎么样?

已经超脱,没有后顾之忧

皇位是天下第一美差,也是天下第一苦差,强人坐上去能够苦中作乐,并大展鸿图;弱者坐上去,简直就是如坐针毡,还会将社稷带入万丈深渊。顺治天生就不是那块料,他是被皇帝耽搁的情圣,坐在皇位上,害人害己。

最后,顺治自己也看破红尘,在口述完传位诏书后,便只身隐退。剧中,顺治之所以看中玄烨,一来是因为行森对玄烨的高度评价,出于对行森的信任,顺治也高看玄烨一眼;二来是因为玄烨智商、胆识确实出类拔萃,有帝王气象;三是因为玄烨受到孝庄宠爱,在政治上有强大的背景,能够坐稳江山。

秋媚说:帝王的职责庇护世人,佛家的追求普渡众生,虽方式不同,彼岸却是一致。顺治是佛系青年,终生追求的是解脱,当皇位成了禁锢他的牢笼时,他会不惜一切地挣脱,去寻求内心的岁月静好。不爱江山爱美人,不当帝王当和尚,这是顺治的个人选择,无所谓是非对错。只要心忧天下,顺治在野为僧,一样可以济世救民。




顺治帝福临到底是为爱心灰意冷而削发为僧?还是真心向往青灯黄卷?亦或是做傀儡累到了极致才放弃皇帝之位?

《康熙王朝》中,作家二月河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被行森催眠了18年,且在爱妾董鄂妃去逝之后,而心灰意冷,对尘世间了无牵挂,选择遁入佛门,以求四大皆空,洗礼内心的怨恨与悲痛。

二月河给我们展示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下面由我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来给大家捋一捋详细的脉络关系。

其一,母亲(孝庄太后)对顺治帝的幼年的影响,导致顺治帝从小把佛教看做人间天堂。

为什么说是孝庄太后影响了顺治帝的思想呢?

首先孝庄太后是佛家僧徒,每次丈夫(皇太极)遇到战事或者烦心事孝庄太后都会为跪在佛祖面前为其祈祷,每每多次被顺治帝看到,其年纪虽然尚轻,但是在福临眼中知道佛祖就是万能的,只要你向其祈祷,他就能满足你的心愿。

不仅如此,在皇太极驾崩后,豪格和摄政王多尔衮的政事争夺中,孝庄太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福临登基,也是日夜拜佛,这些礼佛参拜的事情都被幼年的福临看在眼中,记在心坎里。

其二,受摄政王多尔衮的傀儡压迫,导致福临更加相信佛祖能够让其从这些苦难中解脱出来。

福临在母亲孝庄的襁褓中艰难登基后,终日看到以泪洗面的母亲,只能以参拜佛祖来自求度日,外加摄政王多尔衮的后台干政,自己仅仅是其台面上的傀儡,无所事事,整日仅仅是上下朝,其军事大权均在皇叔多尔衮手中,其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像母亲一样向佛祖请愿,希望这一切的噩梦早日结束,早日皈依我佛,“早登极乐”。

在多尔衮去逝后,刚从噩梦中惊醒的顺治帝福临,又再一次失去心中挚爱——董鄂妃,其最终形神俱灭,脱掉皇袍穿上袈裟?

顺治帝一生拥有19个老婆,几乎一年有一个儿女出生,也算的上是对得起先祖了,没有背上悖祖忘宗骂名。

董鄂妃在嫁给顺治帝之前已然有过一任丈夫,其夫死后进宫后被顺治帝看中,嫁入宫中,曾为顺治帝生有一子,可惜早年夭折,此子死后董鄂妃一直萎靡不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患天花不药而终。

顺治帝在董鄂妃死后,整日郁郁寡欢,对日不理朝政,出家成了其唯一的出路,只有佛祖才能洗刷其内心的怨恨和苦痛。

正史揭秘:

正史上顺治帝并未真正出家,仅仅是让内宫太监替其削发为僧,自己却是在旁观摩出家削发剃度受戒的全过程而已。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遗诏   太极   王朝   佛教   江山   皇位   顺治   史实   看破红尘   高僧   佛法   太后   佛祖   皇上   帝王   康熙   和尚   皇帝   真相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