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2022年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发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人口出生率出现了负增长,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那么扣除战争和自然灾害之外因素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口一直是呈现增长的态势,并将人口的增长数据,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人口负增长是综合因素形成的,出生率低于预期是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持续数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生活卫生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有较大的关系,人均寿命明显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那么养老问题就成为家庭,社会,政府要面对的迫切问题,夕阳工程,夕阳产业因此而起。城乡养老体系建设和完善迫在眉睫。

农村养老问题更趋复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多。自古以来实行家庭式的养老模式,养儿防老。而70 80 90后独生子女的出现,也使养老问题面临的新的困难,50后60后退休养老已经提上了日程。

城市的职工有退休金,可以提供经济上的支撑,解决财力的问题。农村面临的养老问题缺乏经济的支持,依靠子女依靠孩子。

而政府养老基金资金缺口,难有财力解决和照顾农村养老问题。实行子女轮流照顾老人,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出现了千差万别。明显存在政府和社会的缺位,在资金设施和机制建设方面是空白。

部分地区推出了社区养老的机制和尝试。但是农村仍然是维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和困难,造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家庭相对富裕,子女相对多,修养品质较好的老人,孩子们孝顺,照顾得较好,或雇佣保姆或护工照料,老人晚年过得相对平和。而那些家庭相对较弱,孩子孝敬意识不够强,老人的晚年相对差一些,甚至比较凄惨。

农村出现了居住人口空心化的现象,大部分的老年人待在村里,年轻人搬到城里。农村养老问题成了普遍性的难题,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合作,共同探索农村养老的新模式,新路径,以村或几个村为单位,实行集中化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推动农村养老新的发展,解决老人子女家庭的后顾之忧。




应尽快提高农民的基础补助养老金,60周岁后每人能领取养老补助500元以上,合作医疗实行全民免费,才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现在社会上的企事业人员都有退休工资,每月能领几千至上万元退休金,能够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唯有农民没有退休金,这是极大的不公平。


有些人认为,农民没有交养老保险,就不能有退休金,这是不对的,90年代以前的企事业人员也没有交社保,而是工作年限视同缴费,60周岁后享受退休待遇,为什么农民不能呢?

有人认为企事业人员为国家建设贡献大,农民对国家建设贡献小,这是对农民的弃视。不要忘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以农养工的,农民为了国家的工业发展,每年要交公粮,交农业税,交三提五统,解决了非农业人员的温饱问题,充实了国家的财政。农民还义务根治海河,修公路修水库,为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做出了贡献。

现在我国是工业大国,经济发展了,应该工业反哺农业,提高60岁以上农民的待遇,让为共和国做出贡献的老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一碗水端平,首先必须考虑农民养老问题,跟工人一样,保证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让农民伯伯们安安心心的种粮食,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全国人民的衣食无忧。

农业强则国强!农民富则国富!




六十岁以上的农民养老问题国家必须提到日程上重视起来。五零六零后的农民已经进入老龄化,他们的子女也同时进去重负荷时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亘古不变的一个国家对国民的承诺。所以国家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解决农民的养老已经义不容辞。每个月不低于一千元的养老金国家要发给他们,而且还要保障他们的医疗费全部免单,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稳定,百姓才能安心。




要想解决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根本办法。建议以下有三点做法。

1.大力宣传条件具备的农民,积极参加社保。条件不具备的农民继续精准扶贫,让他们富起来后再参加社保。

2.建议国家稍微增加一点各个行业部门极其个人所得费费收。然后再增加农民的养老金达到1000元左右。

3.大病医疗费全免,这样避免了因病返贫的人群出现。

以上三点能做到的话,就基本上解决了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农民   退休金   养老金   企事业   子女   人口   老人   贡献   农村   模式   人员   家庭   农业   政府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