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当时如果不杀晁错,七国之乱能够平定吗?

晁错的生与死决定不了七国之乱的结局,但是他的死可以揭露七国之乱的目的。

自古讲究师出有名,吴王刘濞有反叛之心也有反叛的实力,就是找不到反叛的理由。这时候晁错的削藩建议给了他口实,他向天下百姓说晁错的削藩建议是离间皇帝家族的关系,是他们兄弟之间自相残杀。皇帝身边出现了小人,但是皇帝被蒙蔽了,我们做臣子的就要清理这些小人,还朝堂清明。他就这样出兵叛乱了。

这时候汉景帝为了自己的舆论优势,杀掉了晁错。就是对天下百姓说,这个人我已经处理掉了,吴王刘濞出兵的理由已经被我解决掉了。现在他应该退兵,以免生灵涂炭。这时候吴王刘濞如果不退兵,最后的一点遮羞布也被扯了下来,天下百姓也确定了你这人就是想谋权篡位,所谓的清君侧只不过是你的借口。这样舆论就对他们不利了啊。

现在皇帝当的好好的,让百姓过的好好的人民也有认同感,你仅凭自己的私心就想出兵反叛,天下再次燃起战火,生灵涂炭。百姓怎么愿意,他就就会站在正义的一面。所以晁错的死只是人七国之乱师出无名。

但是叛乱还是实力第一,你实力不强大舆论对你在有力也不能打赢这一场仗。那时候中央的实力还是能够平定叛乱的。




汉景帝是“文景之治”的主要成员,必定有过人之处,况且,当时还有许多忠于刘氏王朝,支持汉景帝的名将、名臣,如灌婴、陈平、周勃、周亚夫等。

所以杀不杀晁错,“七国之乱”必定会被平定!但我们要了解“七国之乱”的起因,体味历史的崎岖奥妙!

汉文帝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经过垓下一战,逼死西楚霸王项羽,建立大汉王朝。汉初年刘邦大杀功臣,铲除异己,并大肆封刘姓王,前后共封11位刘姓王。

各王都有自己的封地与势力,其中最强的有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了刘氏天下的一半,这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吕雉专权,又大肆养植吕氏势力,大量启用吕姓娘家人,如吕禄、吕产等,这对社会也有不安定因素,因为,汉高祖曾言:“不是刘姓而称王,天下共击之”,吕氏封王,是违背此言的。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吕姓王欲起兵夺权,齐王刘襄以“率兵消灭不应为王者”为由,发兵西进长安,借助灌婴,周勃、王平的内部帮助,吕氏一派全部拿下,但封王势力进一步增强!

吕后去世,吕姓势力铲除,周勃、陈平等商谋迎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入京为帝,于是,汉文帝即位,大赦天下,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大力发展农业,开启汉朝“文景之治”盛世!

周勃

汉文帝在位23年,公元前157年,文帝去世,刘恒第五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在继承文帝政策的同时,还听从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举措,企图减少各刘姓王的封地,巩固中央政权。

动了刘姓封王的奶酪,这一下捅了马蜂窝,引起诸王的强烈反对,公元前154年,以齐王刘襄、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由,武装西进,其实际意图是想推翻汉景帝,史称“七国之乱”。

所以,当汉景帝听七国之乱发生,慌忙之中,竟真杀了晁错,以期平定叛乱。然而,并不见效果,晁错杀了,七国叛军还是继续向长安推进。无奈,汉景帝只好派周亚夫武力平叛。

没说,老将虎威还在,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击退七国联军,不出三个月,七国叛军做鸟兽散,诸王尽数被杀,“七国之乱”遂被平定!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解决了刘邦封刘姓王、以及吕后封吕姓王等历史遗留矛盾,加强了汉王朝中央统治力,将“文景之治”推向高潮,也为后面的汉武帝刘彻将大汉超推向鼎盛,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汉景帝杀不杀晁错,“七国之乱”都会被平定的,原因有三,一是汉景帝也算一代名君,能延续父亲开创的“文景之治”,必定有过人之处。二是大汉朝还有大批忠于汉的文武大臣,有些还是在汉高祖的战火之中走出来的,用他们来对付“七国之乱”,只是分分钟的事情,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三是七国叛军,实是乌合之众,各怀鬼心,毫无战斗力,在周亚夫的威力之下,不堪一击!

周亚夫

所以,可以说晁错真的是错杀了,支持“削藩”在孝文帝时,就大有其人,那就是袁盎,盎曾对孝文帝言:“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晁错是景帝当太子时的老师,对景帝帮助还是很大的。

“七国之乱”的目的并非晁错,《史记》言:“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晁错与袁盎有隙,但却是“削藩”的共同者,最后是袁盎与窦婴促使景帝杀晁错的!所以,杀晁错与“七国之乱”有关,但关系不大,主要是晁错的宿敌袁盎与窦婴要让他死!




晁错的生死在他提出削藩后已经不能影响大局了,也就是说他的任务完成了。做为忠臣看出问题,敢于提出来,也算尽了忠心,但他只看出了问题, 却没有更适合的解决方案,让景帝使用极端、暴力的方式去解决却不是智者所为。做为忠臣,他算忠义,但景帝在这种事上表现得却不够丈义,不能保护忠臣,还杀人全家,足见这位帝王品行不怎么样啊!晁错的忠心给错了人。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汉景帝杀晁错,绝对不是卸磨杀驴那么简单,你说汉景帝刻薄寡恩可以,但也是被人逼出来的,而且不是通常认为的那几个造反的王爷,吴王刘濞提出了“清君侧,诛晁错”,但他的目的只是为自己造反找一个口实,汉景帝杀不杀晁错都一样。但汉景帝不杀晁错,估计七王之乱很难平定,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有真正被推翻的危险。

因为表面的危机来自于七王之乱,内在的危机了来自于功臣勇将的威胁。汉文帝在临终前,曾经告诉汉景帝刘启,周亚夫是个人才,但不到危机时刻不能任用。实际上,这有两重含义:一是认同周亚夫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另一方面说周亚夫这个人飞扬跋扈,经常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加之他是太尉周勃的儿子,诸吕之乱的血腥场面还历历在目,令汉文帝刘恒不得不心存疑虑。

晁错身份特殊,他是太子洗马,实际上就是汉景帝刘启的老师。汉景帝年轻时跟从在晁错的身边,学习了很多本领。晁错和功臣勇将们的矛盾,本质上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因此晁错和丞相申屠嘉之间矛盾重重,申屠嘉又一次抓住了晁错的把柄,于是去汉景帝面前去告状。晁错事先得到了消息,抢先一步到汉景帝的面前主动认错,令申屠加无功而返。申屠加气的大口吐血,不久便离世,而这件事却令了一位申屠嘉的忘年之友,对晁错恨之入骨,这个人就是袁盎。

当七王打出的“清君侧,诛晁错”旗号,汉景帝如坐针毡,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大将军窦婴和袁盎找到汉景帝,他们表示罪过都是晁错一个人的,皇帝怎么可能有错?无非是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只要皇帝杀死晁错,七王就没有了口实,同时也可以团结内部的人心,以周亚夫为首的将帅便可以替汉景帝卖命。如果汉景帝不杀死晁错,那么不仅七王会继续进攻,周亚夫等人也不会听从汉景帝的指挥,去出兵评判。你说袁盎是公心可以,说他借机打击报复,要替申屠嘉报仇也没有什么错。

因此,如果汉景帝当时不处死晁错,那么结局就是七王攻破京城,汉景帝被杀,功臣们另立新君,曾经发生的“诸吕之乱”将再次上演,只不过这次是代王刘恒一脉的刘氏宗族被屠戮殆尽而已。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谢谢邀请。汉景帝不杀晃错,七国之乱也能平定。

晃错为西汉王朝长治久安提出“削藩”建议,以吴王刘濞为首七国发动叛乱,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的。就是打着反对晃错的旗号开始起事叛乱的。

汉景帝刘启听从袁盎之计,误以为杀了晃错七国之乱能自行平息;再加上晃错提出汉景帝亲自率军去平叛,由他留守京都长安,这也让汉景帝产生疑心,因此,同意派人骗出晃错,以腰斩方式处死了晃错。

晃错被处死后,七国之乱并没有自行停止。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率军平定了七国之乱。不过,反对晃错的人很多,周亚夫、窦婴等许多文武百官反对晃错,杀了晃错,能增强这些人团结;也能堵塞一些不明真相人造反的理由。汉景帝是牺牲了晃错,冤杀了忠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吴王   文景之治   王朝   目的   口实   汉高祖   叛军   忠臣   刘邦   叛乱   公元前   功臣   皇帝   申屠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