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儿子吴王李恪是个怎样的王爷,为什么千百年后还人为他惋惜、嗟叹?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唯一一个被册封为王的儿子。他曾被封为吴王,因为他曾经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被誉为战神,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尽管李恪是皇子,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却非常谦虚和勤奋,深受人民喜爱。他善于军事和政治,曾经在唐高宗时期担任过丞相,对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李恪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悲剧结局。唐高宗死后,他的继承人唐玄宗登基,却对李恪怀有疑虑,担心他谋反篡位。唐玄宗下令将李恪流放到遥远的岭南地区,随后又派人暗杀了他。这一事件深深地震撼了当时的社会,许多人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和悲痛。

千百年后,人们对李恪的评价仍然很高。他作为一位有才华的王子,为唐朝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又因为朝廷政治斗争而遭遇悲剧。他的故事令人感慨,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腐败和政治黑暗。因此,李恪的命运也被人们视为一种历史悲剧,令人嗟叹。




李恪(619年-653年3月6日) 爸是唐太宗,妈是公主,出身高贵,又帅又有才。有道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公主是前朝的公主,自然成不了皇后。这李恪简直就是唐朝版的刘如意,妈(位)不给力,不过这位王爷,虽然死很窝囊冤屈,N多年以后,他还被追尊为皇帝——唐定宗。下面请随福垊一起走入那波澜壮阔的大唐,来感受他到底是怎么个冤枉,又是怎么圆了“皇帝”的梦想的吧!

德才兼备,比不上弟弟强大的妈妈

唐太宗最喜欢和最像自己的儿子。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他最喜欢的儿子是老四李泰,但认为最像自己的却是老三李恪。如同刘邦曾说:刘盈不类我,如意类我,唐太宗对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说:“公岂以非己之甥邪?且恪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虽然李恪的母亲是公主,但她是前朝皇帝杨广的女儿,这也就决定了她当不了皇后,她的儿子也很难夺嫡,尽管前朝公主和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还是亲戚。李世民即位后就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因为他更喜欢嫡次子老四魏王李泰,不少待遇高于诸王甚至超越东宫。这样一来弄得大臣们胡思乱想,李泰更胡思乱想,太子更胡思乱想,于是太子先出事了,出大事了!

太子是冲动的惩罚。其实唐太宗对太子不够好,还因为太子不够检点,人缘也差,相当的差!太子盖房于志宁告密说奢华;太子和太监玩藏猫猫,于志宁又打小报告说是秦二世哥哥。孔颖达更是对太子不客气,太子就像穿小鞋,气的太子经常捡肥皂,哦,那时没肥皂。气的太子分桃断袖,结果分到桃子的帅哥,被李世民给宰了。而李泰写了一本《括地志》,太宗高兴的奖个不停,儿子太有才了。不仅奖赏超过太子,为了平衡太宗就取消太子花费限制。可太子的表现越来越差,太子竟然派自己的卫士老外纥干承基刺杀于志宁、李泰,当然,都没有成功,绝望之时又谋反。于是谋反者如侯君集、游文芝、刘兰、李元昌(唐太宗七弟)、城阳公主的老公杜荷等被杀,而李承乾只是被废为庶人,而纥干承基却高升了。请问为什么?福垊答曰:卖主求荣!

鹬蚌相争,妹夫损人害己命断白绫

魏王是装13的代价。太子被废后,轮到次子了吧。次子是楚王李宽,不仅妈不给力——级别低,而且很早就过继给李世民的五弟李智云为嗣。魏王李泰有才又很帅,关键还是皇帝父亲老爸的最爱。为了讨好里李世民,李泰表态:他日即位后,杀子传弟(李治)。情令智昏的唐太宗忽悠住了,感动的一塌糊涂。大书法家褚遂良清醒的很,当时就说:他会杀子传弟?传子灭兄弟还差不多。陛下,还记得想当年吗?李世民一下就想到了玄武门之变,吓了一头汗!他活着别人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别人以后不能的活的人,他的下场也可以看到李泰就这样与太子位说拜拜了。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长孙无忌看李泰没希望就全力劝唐太宗立嫡三子李治。但唐太宗对李治非常不放心,他说:“公劝我立雉奴(李治小名),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 意思是你光叫我立老九,老九老实无能,把我大唐玩完咋办?福垊想大概长孙无忌说有外戚有功臣有皇子共同辅政,河清海晏,天下昌隆之类的话。唐太宗要知道以后出了个武则天,他一定不会选李治,武则天也去不了感业寺,只能去黄泉路,也就极可能立李恪为太子。唐太宗当时就说了:“公岂以非己之甥邪?且恪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长孙无忌就说老三李恪的各种不是,最关键的还是其母的问题。

“房谋杜断”是唐太宗两大名臣,一个杜如晦,一个是房玄龄,他们家的老二闯下大祸了!杜如晦家的老二杜荷娶的是城阳公主,前边说了杜荷死于李承乾谋反,让公主一下子成了小寡妇。同样地房玄龄家的老二房俊更惨。方俊字遗爱,高阳公主的老公,高阳公主非常博爱——爱尽小鲜肉,她最爱的不是她的老公,而是辩机和尚。辩机和尚的师傅就是唐僧(唐三藏玄奘),您说孙悟空该叫辩机师兄还是师弟啊?她和辩机偷情多年,因为盗贼的赃物而被曝光,辩机就这样被人超度了。等到李治即位后,高阳公主还想让自己的老公继承房玄龄的爵位,因为爵位被老大房遗直继承了。高阳公主就诬告房遗直非礼她,经过长孙无忌审理,却有意外的惊喜。原来高阳公主他们正与江夏王李道宗、九江公主驸马执失思力、丹阳公主的老公薛万彻、平阳公主的儿子柴令武(妻巴陵公主),准备废掉高宗拥立李元景(李世民的六弟)的大事。


房遗爱就这样被坑了。高阳公主一家被捉之后,长孙无忌忽悠房遗爱:你想不想像纥干承基不仅不死还能升官发财啊!房遗爱太想做纥干承基了!长孙无忌就让房遗爱诬告吴王李恪也参与其中。然后房遗爱就拿告密之事向大舅子李治邀功赎罪升官发财。李治说:你尚公主,你什么身份,他什么身份,你怎么能跟他比呢?再说现在告发早就晚了。李治曾想赦免李恪、李道宗等王室人员,但为臣下所拒,他们拿管蔡说事。福垊认为这事根本就是他和他舅的阴谋,一切都为了宝座。公主、房遗爱、李恪等人一并被处死,李恪在死前曾对长孙无忌说:你这样作——弄权作恶,迟早会家破人亡的。

雪冤多年尊为帝

长孙无忌的下场我们都知道,唐太宗的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最终武则天篡唐建周。659年,长孙无忌被处死后,李恪初步被平反。684年天后武则天掌控大唐时,李恪的儿子才能继承郡公的爵位。706年中宗复位后,才彻底平反,恢复王爵。939年三月,庚戌日,南唐皇帝李昪以吴王李恪为祖(乱认)并追尊其为定宗孝静皇帝。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李恪并非嫡子,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

李治最终能够上位,也并不是本人有什么过人的才智,而是两个兄长两败俱伤的结果。不过李世民对于李治始终都是不放心的,他觉得李治过于仁厚,害怕他难当大任,所以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过一句话:“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新唐书·濮王泰传》,雉奴就是李治的小名,可见李治当时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形象不好。

【陈宝国饰演李治】


李恪是太宗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出身非常高贵,加上李恪本人文武双全,所以太宗“常称其类己”(《旧唐书·吴王恪传》),在李承乾和李泰失宠之后,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太宗又对李治不满,因此“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一度有改立太子的念头,是长孙无忌反对才作罢,“密争之,其事遂辍”(《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这自然为日后李恪不得善终埋下了隐患。

【《大唐情史》中的吴王恪】

但李恪真如电视剧中所描述的那样受宠吗?我看未必。

首先,以李恪生母的地位而言,这位杨妃虽然生育了两个子女,但并不在正一品的四夫人序列,当时四夫人为贵德贤淑四妃,贞观年间这四位妃子都是很明确的:韦贵妃杨淑妃(不是吴王恪的母亲),阴德妃(阴德妃受儿子叛乱牵连后由燕贤妃升为德妃),郑贤妃

其中根本没有杨妃,所以当时杨妃应该在四夫人之下,这种情况不能称为受宠。

【傅艺伟饰演杨吉儿】

不仅如此,李恪的封地安州也不如四妃的三个儿子,因为安州这个地方并不重要。而吴王李恪在安州都督任上多次出去打猎,损害百姓的庄稼,被御史弹劾之后,太宗毫不留情地罢免了他的官职,削减他的俸禄,李恪被召回京城之后,还被太宗当面训斥,不敢相信这样的李恪在当时能有什么好名声,又拿什么获取太宗的宠爱。

反观纪王李慎,他在管理襄州的时候,由于政绩突出,当地的百姓为他立碑(《旧唐书·纪王慎传》),太宗对他非常满意,还特地地下诏进行褒奖。

太宗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性情中人,经常也喜欢说些过头话,动不动就泪流满面,偶尔闹闹自杀,所以发牢骚说要让李恪做太子,说完了就算了也是很正常的,更何况又是和长孙无忌私下谈起,可信度也不高。

【英明神武唐太宗】

总而言之,李恪没有出身,没有功绩,并不受到太宗的特别宠爱,只是高阳公主房遗爱谋反一事,他应该并没有参与,被长孙无忌构陷而被处死,比较冤枉,但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也没有特别值得惋惜、嗟叹的地方。

不过,《大唐情史》什么的还是挺好看的。




有人说他是“关陇勋贵”的最后一滴血;他的父亲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当世及后世有太多的人为他婉惜,说他英而贤,说李治懦而朽,直到最后他落得个迫于时势丢了性命的下场。

李恪,祖父李渊,外祖父杨广,两朝帝王的姨表兄弟。李恪,高祖父李虎,西魏八大柱国之一,高外祖父杨忠,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都是关陇勋贵集团中的重要人物。隋杨灭亡,李唐代之,作为前后两朝唯一的共同血脉,又是李世民的爱子,如果李恪继承了皇位,可能是世人所希望的,最终成了泡影,李恪也被逼死,这是世人为之扼腕的主要原因。

贞观元年,李恪以皇子身份封汉王。贞观八年,十六岁的李恪被改封为蜀王,并拜益州大都督。皇子亲王兼大都督属于开通先例。贞观十七年,二十五岁的李恪被推上风浪之巅。这时候李承乾被废,李泰谋储,李世民考虑的立储人选中有李恪和后来的高宗李治。

李世民问李勣,李勣说这是陛下家事。李勣的圆滑在这一句话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李勣既让李世民觉得他可以确定自己宠爱的儿子李恪为储君,又不会让虎视眈眈的长孙无忌忌惮,说了等于什么都没说,不表达观点又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问题在于李世民,做事不够坚定果断。已经立了晋王李治,后来又表达了想立李恪的想法。既然有这个想法,肯定不是一天两天才有的,早有为什么不早实施?种种考虑立了李治,难道不知道立而又废是大忌?为什么还要表达其实是想立李恪?这不是和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又怜悯长子一样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还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表面上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实际上当然是因为李治是自己唯一可能上位的亲外甥。不过不知道李世民是不是也考虑过李恪有前朝隋杨血统,立李恪一定程度上等于恢复隋杨,这应该是他没立李恪的最大理由。

最后结果就是长孙无忌一直钳制李治,到废王立武事件之后才让上位的武后找机会逼死长孙无忌。高宗朝的长孙无忌已经成了阻碍朝政的最大障碍。

房遗直案牵连李恪使之受冤,这是长孙无忌弄权而致。高宗泣而求放过自己兄长被拒绝,按李治的懦弱性格也不像是编的。于是两朝帝王血胤,原本的储君人选,父死而无人护佑,兄弟泣而无力,落得一个被人冤死的下场,这是李恪超级吸粉而令人心中不平的原因。




吴王李恪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有关李恪的文字大体相似,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李恪很有才干。《唐会要》、《旧唐书》本传、《新唐书》本传、《资治通鉴》等著作众口一词,都指出了李恪“有文武才”。

第二、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女,这实际上一定程度给李恪带来了正面影响,各个著作在介绍李恪的时候,都不曾遗漏他母亲的身世,证明大家都认可这一点。《新唐书》本传干脆说:“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第三、太宗对李恪的珍爱和推奖,最常见的说法是唐太宗说李恪于自己相似,称其类己,《唐会要》、《旧唐书》本传和《资治通鉴》都这么说。而《新唐书》更是直接引述唐太宗的话叫做“英武类我”。《大唐新语》的表述方法稍有不同,称作“太宗尤爱之”。

这三方面,都使得吴王李恪的声望很高,逐渐累积成为了一种政治威信。比如《唐会要》就说其“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更夸张地说“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而这些能够给他带来声望的因素,却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能文能武,而且出身还不错,还得老爹喜爱,朝野风评极好,这么完美的人设是否真的那么完美呢?

关于李恪的生平,比如在政治上的展现,史料中记载得是相当得少,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大家不爱提及李恪,而是因为李恪在两朝的任职经历十分简单,一点都不复杂。唐朝的皇子,虽然可以进封亲王,但不代表他就能够参与政治,掌握权力,这要看他皇帝老爹怎么安排。

李恪在贞观二年时,封为蜀王,五年时,授秦州都督、七年,授齐州都督、十年、改封吴王,授潭州都督。十一年,代袭安州都督。哇看起来,能够做地方军政长官都督从政经验必定十分不错,但实际上,贞观十一年做安州都督的李恪才19岁呀。

而在所有历史文献中,李恪的记录也是从他19岁这年做安州都督才开始出现的。而出现的内容,主要讲了这么一件事:

贞观十一年十月,李恪因为经常打猎过度了,损害居民的利益受到御史弹劾,太宗因此处分了他,削去了封户三百。《资治通鉴》中说这次事件李恪被“免官”,《新唐书》中说是被“罢都督”,大概都指的同一件事。

而这一件事情后,历史文献中再也见不到李恪担任任何官职的记载,直到高宗即位。由此可见,此后的十余年间,李恪不过享受亲王待遇而已。

所以,说道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点,李恪的政治才能,在历史记载中,是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的,他在整个贞观朝虽然名声好,但是能够拿得出手的事情几乎没有。

在李承乾造反,以及腹黑李泰的夺嫡过程中,他是个小透明,彻底的边缘人物,虽然他的母亲是隋炀帝女,但是这个身份其实也注定了他与皇位无缘,何况从血脉上讲,嫡子继承制在唐代无可撼动,除非嫡子死光了,遗憾的是,李治活奔乱跳的。所以在李承乾和李泰先后丧失继承权之后,李治毫无意外毫无阻力地成为了太子。

尽管《贞观政要》中记载李世民有点不喜欢李治懦弱的性格,提及李恪像己,有改立太子的心思,但这种心思很快就被长孙无忌劝阻了。实际上李世民自己也是清楚的,昨天才立的太子,今天就废掉,这不是儿戏么,何况李恪庶子身份,天然缺乏继承法理。

我不知道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他李恪惋惜,但就历史资料所展示出来的李恪,他的形象是比较模糊的,几乎没有任何具体事例来证明李恪其人的才干,都是用一些溢美之词来赞扬,毫无实锤。仅仅记录的一件事情,还是因为打猎扰民被罢官的,说明李恪同学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又政治头脑。

其后在唐高宗永徽四年,卷入房遗爱谋反案,被赐死。而这其实就真的很冤枉,他虽然在永徽二年授太子太师,拜安州都督。但实际上唐高宗早期朝堂谁说了算,还不是长孙无忌。把闲散王爷李恪重新授官,其实就是要对他动手的信号了。不然没官没职没权力,以谋反定罪,说出去也没人相信啊。

而大部分人惋惜,大概是受影视剧,以及一些史料影响,觉得李治是个窝囊废,被女人骑在头上,所以李世民的大唐江山或许交到李恪手中,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一系列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大唐将会走向更加强盛。

可问题是,李治真就是个窝囊废?唐高宗可是个被“黑”得很惨的人呀,人家明明很个狠人,连亲舅舅说赶下台就赶下台,杀兄弟吴王李恪毫不在意的人,他才真的是隐藏在长孙无忌背后的权谋家啊。只是李治这个人,身体不好,病多,后来才会被武则天钻了空子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吴王   长孙   贞观   儿子   大唐   前朝   都督   皇子   王爷   唐朝   太子   惋惜   下场   皇帝   年后   母亲   公主   政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