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前期这么推崇对外战争,而明朝、宋朝一直采取守势?

任何朝代的前期其实都是攻势的

这个题目本身就存在问题,提出的唐朝前期推崇对外战争,而将宋朝,明朝一直列为守势,这种对比方式本来就是不公平对等的。任何朝代前期对外都是采取攻势的,毕竟王朝前期都是在发展期,而中后期走向衰落了才会有守势出现,就是唐朝到了中后期国都都有被吐蕃攻破,甚至晚期连南诏这样的小国都能狠狠的咬唐朝一口,所以只以前期对比并不太公平。

明朝前期将元朝逐出中原,并数次远征大漠。到了朱棣时期都还五次亲征大漠,并且在南方收复交趾,这不能算是守势吧,而且哪怕到了后期的万历时期,明朝都还有出兵帮助朝鲜对抗日本的战例。

宋朝相对来说军事实力被嘲笑的居多,但很少有人知道,宋朝前期与辽国作战的时候,实际上基本是宋朝在进攻,辽国在防守(当然多数宋军没打赢就是了,但胜负不影响攻守关系)。比如著名的杨家将金刀令公的原型杨业,他战死的一战其实就是宋朝伐辽的战争之中,这是宋伐辽并非是死于防守之战中。而宋太宗也曾经率宋军围攻燕京,险些收复燕云。宋辽之间的战争,事实上前期主要是宋在进攻,太祖太宗两个马背上皇帝死后,辽国进攻了一次,缔结了檀渊之盟,宋辽基本休兵了。后来北宋末年还联合女真伐辽了一次,虽然整体来说宋对辽是输多赢少,但如果纯看攻守,事实上是宋进攻的次数更多。

宋对于西夏,前期西夏反叛,宋朝吃了三场大败,改为稳守的策略。在和辽国休兵之后,宋凭借国力的优势,不断的向西夏发起攻击。到了北宋末年,宋已经完全取得了对西夏战略的优势,占据了横山青塘完成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如果不是女真的崛起北宋崩溃使得西夏满血复活,下下绝对挣不了太久,这战果也不能说宋对西夏是一直采取守势的。

金灭了北宋,宋朝南迁之后于金国交锋,南宋也曾经组织其了数次北伐,南宋对金国可以算是互有攻伐,不能算是完全的守势。恐怕只有对上蒙古的时候,宋才基本全是守势。但那已经是两宋后期了。宋其实不乏对外采取攻势,只不过宋军野战一般败多胜少,所以一项少有人提起而已。

所以总体来说,宋与明在前期的时候都是采取的攻势,而哪怕到了中后期也不乏攻势的战例,所以说唐朝前期采取攻势,而宋明守势的说法并不对。最多只能说唐朝前期对外战争获得胜利要比宋明大,但获胜与是否采取攻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

以文制武造成的印象

既然宋明实际上并非以守势为主,那么为什么又会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看法呢?

这其实和宋明采取的以文制武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汉唐以来,武将的地位都很高。就以唐朝为例,唐朝最终走向衰亡是因为地方手握兵权的节度使不受控制,换言之可以理解为武将拥兵自立。武将的地位高,那么武将的功勋是从马背上获得,所以在唐朝前期,朝廷还能掌控的时候,就必然更看重对外用兵,毕竟不打仗,武将就没有功绩。

但到了宋明却是以文制武,这就导致了武将的地位普遍的低下,而文官又普遍的提防武将。要知道不管武将地位再怎么低,打仗还是要武将的。而战争无论古今其实都是一个吞金巨兽,所以一旦开战,大量的资源就会向武将手中集结,这导致了武将更不好控制。而且战功大部分文官是捞不到好处的,这就导致了文官对于打仗不热衷。

从总体的表现来看就给人的感觉是,汉唐喜欢对外用兵,而宋明不喜欢对外用兵,这个是整个朝堂大方向给人的感觉,但就朝代整体而言说是守势并不准确,毕竟很多时候朝廷只是不愿意打,并不代表要打就一定只能守啊。




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因为唐朝也并不喜欢对外战争,可以说中原王朝自地域和权力确定以来,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片固定的土地以外,对其他的地方都不大感兴趣。

理由很简单啊,除此以外的蛮荒之地(是的,我们称之为蛮荒之地),不仅种不了什么粮食,也不是非常适合人居住,你要扩展还得派人去打,你要镇守也得派驻军队吧,这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这些土地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当然在玉米、番薯、土豆这三样神一般的植物在明末传入东亚以前至少是这样的。

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能看到我们祖先的领土一点点扩大呢?而且到了唐朝甚至直接搞到了中亚地区。因为唐朝人的逻辑很简单,为了保卫长安必须占领河西呀,可是河西过去一片平原,那就把青海拿下来吧,青海拿下来之后,怎么办呢?西藏和新疆成为了帝国最为头疼和担心的地方了,反正有的是国力,那就一块拿下来吧,于是帝国的兵力就不断向外延伸……为此,唐代名将郭远振就做过很好的解释,他跟吐蕃大相论钦陵曾商议你放弃青海,我就不打西域,让青海作为地缘政治的缓冲区。可惜当时论钦陵并没有很好的理解这句话,于是唐朝又多了一块土地……而我们再去说宋明两朝,谁说宋朝一直采取守势了,从北宋到南宋,宋朝每任皇帝心心念念的就是燕云十六州。可惜没办法啊,零零碎碎打了快百年了都打不过人家啊,人家又答应不会因为燕云十六州趁机打我们,如果不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都城东京和临安(拱卫京师),谁想要这毛都不长的燕云十六州啊。于是宋朝就愉快的决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而明朝也一样,天子守国门,再往外,没意义了,都是自己的属臣,别人孝敬进贡总比去打别人花钱好(没毛病)

所以其实我们看到,自从汉代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人便从来不善于说去主动侵略别人,就是不会说去掠夺别人的资源。而我们地界这么一块一块大起来,其实无非都是为了保护两条母亲河罢了。




隋末战乱持续七八年就建立了唐朝,因此国力民生元气恢复是比较快的,大唐李家夺得天下时间是比较迅速的,这样的情况下国力资本就比较兴盛的快一些。大唐李世民采取的对外进攻方式反而成为了最好的防守方式,第一个原因就是他有国力、军力、民力等资本支撑,有条件以攻代守。

元末战乱持续了二十多年,朱元璋夺得天下历经将近三十年,坐上皇帝之后还在继续消灭其他势力残余威胁。国家经历战乱的摧毁比较严重,民生民力需要恢复元气,国力资本需要积蓄;这样的条件下是没有对外举行大举扩展进攻的,只能是采取一定范围内的防守之势。

而宋朝建立之前的战乱时期更是长,自唐朝末期到宋建立历经了五代十国,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分裂局面达到五十多年,整个国家意识形态、民生国力都非常弱化了;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可以说并没完全统一天下,从地盘、国力、民力民生等,他都没有持续发动进攻统一天下的实力,所以,只能局限在一定势力范围之内,能采取守势自保就不错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国力资本、民生民力这些内在实力才是决定军事行动的根本;外围其他国家的国家实力也有很大关系。(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此有三方面理解。中国历来朝代思想保守,保守来源于春秋末兴起百家争鸣而统在士大夫阶级(多为掌权者智襄或权者夲身)的儒,道两教思想(佛教从东汉才传入,多植民间,并未影响统治阶级)。因此从认为"春秋无义战"起,即多反对"出师不义"的侵略之战。这是对外族的思想限制。也同时对称为夷,蛮,戎,胡等蔑视外族的不削去战领(其实都是华夏的少数民族)。如汉宣帝时疆土大到近1500万平方千米,而多外族政权是臣属于汉,却自称"以夷治夷",或结盟保平安。即使早期打跑匈奴,都班师回朝。唐的高句丽,西涼因叛唐侵略才去东,西征的,特别高句丽已侵占到中原多郡,才去义战平乱收服。体现了儒家的和为贵。其二,历史的中华均为防御为主。如秦修长城,汉末的屯田,只设了护内防线,即使唐时的都护府也是一亩三分地的自家管理行政机构。中国最富却是宋与明,清明上河图是真实写照,仅在南宋都占了世界经贸的50%以上,到明的隆庆开关,贸易收入达三亿两白银,占到当年世界的70%,外国惊呼,中国皇帝最会攒钱!从宋就有浩大船队,且发明有远航的陀螺仪,直到明郑和率多达三百余大船七下西洋都居然只商贸,不求占领。更甚者东西亚,南亚,从唐起有十数国欲加入国号,被历代朝拒之门外,只纳贡,讨封王号而不得入藉。从汉宣帝时的疆土最大,以后的起伏多为收缩,说明了历朝均是防御的例证。其三,要讲宋的成就,确实是"文进武退"反差巨大。具有院派书画精深代表且开创瘦巾体书法的钦徽二皇,竟然沦为金人俘虏,且经济最发达于世界的朝代被蒙古人所灭,惊人地印证了儒家仁政思维的局限性而令人婉息。




唐朝前期啊的扩张趋势其实和当年美国的西部大开发策略类似!

特点如下:

第一:征兵不出什么钱

第二:雇佣军大把还都不花钱都愿意跟你干

第三:有利可图。

美国西部大开发也是,都是农民自主进行,还拖家带口到处拉人一起干,目的当然是那无限的西部土地和财富,只要你打地就是你的。这个真的和唐初时候很像。

那么这三点如何解释我们一个个看!‘

首先看军队不花钱。

初唐时期的军队组成主要是均田制下的府兵,均田制度至古以来就有但是在唐初施行的最为彻底,原因很简单因为唐代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土地够多啊。

当时唐初的人口也不多,在大地主阶层的妥协之下,这个制度在唐朝得到最深入的推广,直接结果就是农民阶层力量大。农民普遍比较富裕!

国家政策好,即使不给钱当兵热情也高吗!

于是不要钱的兵员也多,不光不要钱,还自带粮草和武器参军你说初唐时期病院多不多!而且隋唐时期民间尚武成风,个个都是练家子,也因此初唐军队兵员多,单体战斗力强大还不花钱!

其次看雇佣军一大把。

唐朝无疑是一个民族政策非常开明的朝代,这从李唐皇朝的血统就可以看出来,也因此唐太宗才有天可汗的名声啊!

所以唐朝在每一次扩张战斗中,几乎都有游牧民族的参与,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你们不交税跟我打仗去,打赢了有你们好处!

所以我们可以无数次在史书上看到唐朝军队作战都是少数民族士兵更多,比如消灭西突厥一战,唐朝出军不过5万人,其他盟军比唐朝军队更多,回纥出兵五万,还有十来万的突厥协从军。

这些军队战斗力强大不说,关键点还是他们也不花钱,那的报酬就是消灭敌人之后的战利品。

最后我们看看第三点有利可图!

之前我们说了,唐朝府兵参军积极是因为国家政策好,民众响应,雇佣军积极帮助唐军作战是因为战胜了有战利品能抢劫。

这都是有利可图的表现,农民战斗是因为有土地有财富,雇佣军是因为战利品,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唐朝丝绸之路的兴盛。

因为丝绸之路的兴盛。唐朝时候的游牧民族其实都是很有钱的,不想汉代时候匈奴那是穷的拉荒,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交叉路口。西域的掌控对于唐朝而言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何唐朝一直要控制西域的关键!

控制西域就是控制财富,进而有军费让别人帮你干仗!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丝绸之路啊,以上三个调节条件之后,唐朝初经常出兵的条件也就成熟了!

当唐朝说,哥几个我要打仗谁要去的!

府兵会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还可以赚取军工保家卫国为自己我愿意。

雇佣军会说:唐老大,这次打谁,他们富裕不富裕,比列怎么分。

你看看吧,还没出证积极性就这么高,再加上战斗力不俗,打胜仗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以说,初唐能打仗,关键点就是当时国家土地够多,养得起农民还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因此军费少。再加上作战的对象都是富裕的对手,还有商业贸易利润在,去打劫都有人响应。

那么明朝和宋朝为什么不能打咧?

先说明朝:原因也很简单,他们过了好时候,明朝初年其实还是很能打的,当时明朝也是施行卫所制,征兵成本也很低,也因此才有朱元璋无数次北伐还有朱棣的无数次北伐。

但是卫所制崩溃的也很快啊,土木堡之变之后,卫所制就渐渐糜烂。最后尾大不掉,兵员都成了农奴,那有作战积极性?而且明朝开始丝绸之路也死了,因为海运商贸开始代替陆运商贸。无利可图谁帮你打仗?

再说宋朝:宋朝就是另一个奇葩呗,他们一直都没有打通过河湟故地,如何有丝绸之路的便利?而且宋朝时期也是海运贸易繁荣。丝绸之路重要性在下降,在加上宋朝军制不一样,为了防止武人势力,施行强干弱枝政策,中央禁军一大推,地方没军队,你养兵要花钱吧?在打仗不是更烧钱?宋朝再有钱也没办法如此烧钱啊!最后只能少打仗呗。

那么为何如此强盛,政策如此好,时代如此好的唐朝最后还是出问题了!

原因也很简单,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大地主阶级越来越强大,原本富裕的农民变成了农奴,当兵积极性没有了,不仅如此,大唐在后期也经常打败仗的,比如对吐蕃就是,这败仗打多了,跟你一起干仗的雇佣军要核算成本啊。只见死人没见钱,他们也不干了啊!

所以吗,战斗力越来越低下,而盟友也越来越不配合!

怪谁?

还不是分配不均匀呗!

不管寡而患不均!

古人诚不欺我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明朝   守势   宋朝   吐蕃   唐朝   西域   雇佣军   作战   西夏   武将   丝绸之路   国力   朝代   攻势   军队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