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

火炮比较陈旧,不少上百年历史。火药质量差。火炮射程不够,实心弹,威力小。火炮机动性也不够。

主要原因是,嘉庆到道光,通货膨胀,财政困难,没钱更新武器。国家腐化只能抓首恶,浪费金钱,例如军队欺骗镇压白莲教作战获得收入,浪费2年财政收入。

清朝需要现代化财政制度。清朝是古典财政,轻税负,量入为出,国家财政收入4000万两左右。乾隆到末期,国家战争财政也是逐渐困难。和坤负责筹钱 ,开设几十个钱庄,吸收存款,估计8亿两,把钱用于乾隆政治、军事和奢侈开支。这种方式又属于非法方式。

清朝在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向国外贷款,开拓税源,财政收入达到8千万两。此时,可以建立现代工厂,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后,建立现代财政,发行公债,到清末,国家预算达到4亿两。已经全国建立新军。




康熙时期,大清的火炮水准至少在表面上依然与西方非常接近。

然而,100多年后,当英军来攻时,大清的装备却与对手完全不在一个时代。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康熙时期的火器水准与西方已有差距,但差距不大

康熙二十五年,荷兰国王遣使来华,进贡“璠肠鸟枪”,康熙令火器家戴梓仿造10支,回赠荷兰来使。

由此来看,当时的西方火器虽然先进,但大清要制造出来并没有问题。

“引进+改造”,正是康熙朝火器发展的实际反映。

与后来的历代清帝不同,康熙是比较开放的,他十分注意通过西方传教士来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同时,严峻的国防压力,也使康熙对火器的制造和装备十分重视。

当时,康熙的对手们都有一定的火器水准。

吴三桂、耿精忠都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红衣大炮。

郑氏政权则保持与荷兰、英国的长期联系,保持着相对先进的火炮能力。

准噶尔也曾聘请瑞典人(当时瑞典的火炮水准是欧洲最先进的)制作火炮。

为了应付这些对手,康熙深知“军中火器,甚属必要”,十分重视火器的研制和制造。

自康熙十一年至康熙六十年,仅中央制作的各种火炮就达905门。

由于康熙朝的战事既发生在南方山地,又在沿海岛屿,既在茫茫草原也在雅克萨这样的坚城,因此,康熙朝的火炮种类丰富,其中,既有红衣大炮,也有冲天炮、字母炮及奇炮等新型火炮;既有大口径重炮,也有各类便于携带的轻型火炮。

总体上,康熙朝的先进火炮,已主要是“引进+改造”,虽与西方最先进水准有稍许差距,但总体上在同一水平线上。

然而,康熙年间的火器水准,却已是鸦片战争前大清火器的最高水准了。

停滞、倒退

如前所说,康熙重视火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部压力。

三藩之乱,直接要推翻大清;噶尔丹则提出了对北方的统治权,这些都是“伤及国本”的威胁。

然而,在击败噶尔丹后,虽然大清与准噶尔的战争仍持续了数十年,大小金川、张格尔之乱、白莲教起义都威胁着大清,但其威胁与吴三桂、噶尔丹已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自康熙晚年开始,对火器的态度已经由积极发展转为防范。

不但新的研制停了下来,各军,各地,要装备何种火器,需要朝廷在指定,按照前朝留下的样式、尺寸铸造。

可以说,火器的研制、发展基本停滞了下来。

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这一年,齐齐哈尔请求造炮,道光帝下谕按照《皇朝礼器图式》中“神威大将军炮”的样式尺寸“详细估计”。

神威大将军炮是康熙二十年制造的铜炮!

可见,大清除了重制160年前康熙时期的火器外,已经拿不出任何新东西了!

当然,根据作战需要,大清此后仍然研制了一些“新型装备”,比如抬枪等,但基本上都是在康熙朝装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没有实质突破。

到乾隆年间闭关锁国后,与西方的联系基本上维持在最低水准,大清不但落后了,还不知道自己落后了。

更可怕的是,不单只是停滞,大清的火器水准还出现了致命的滑坡。

首先,是制造能力的滑坡。

清代的火器制造,此后都要按照南怀仁等人铸造的“模”铸造,不但完全没有创新能力,而且,翻铸的次数越多,误差越大。

到道光年间时,“头尾周径不能算合,任意大小,一位一式”,康熙朝的火炮连抄都抄不会了。

其次,是大量先进装备的“失传”。

由于只是按照规定“复制”,因此,许多没有被“抄”的装备,大家连知都不知道。

比如,大清很早就研制出了爆炸弹。

可是,由于在演习和实战中较少使用,后来大家都不知道大清还有这样的装备!

因此,鸦片战争时,英人有多种炮弹,清军只能使用实心弹,至于威力较大的爆炸弹,连林则徐都不知道大清有这样的炮弹!

再比如,戴梓曾发明了“连珠火铳”。然而,由于被“器藏于家”,没有正式装备,在“乾隆中尤存”,后来居然就失传了。

100多年间,大清的火器水平在停滞、滑坡。

而这100多年,西方的火器水平,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西方火器突飞猛进的160年

1690年,康熙取得了乌兰布通之战的胜利。

提出北方统治权的噶尔丹败亡,大清压力顿减,此后,康熙朝,乃至大清的火器发展停滞了下来。

就在2年前,法国人发明了管套式刺刀。

1703年,法军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管套式刺刀,此后,这成为西方军队的标配。

这是拉开中西方步兵差距的一次发明。

此前,由于火器需要近战掩护,因此,军中需要大量的长枪手等冷兵器。

这种情况下,中西方的火器比例差不多,都是冷热兵器5:5上下。火枪,本质上只是弓弩的替代品。

管套式刺刀普遍装备后,西方的火枪兵近战能力大增,已能脱离冷兵器掩护独立作战。

由此,西方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迅速提升,由此带来了军队结构和火力密度的革命性变化。

1818年,英国研制了火帽,1835年,德国研制成打击点火药,引燃火焰,发射弹头的机柄式步枪,也就是击针枪。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装备博克式步枪,就是这类击发枪。

用这种火枪,射手可以以任何姿势(卧倒、跪地,或者在行进)射击!

这也就意味着,在对射时,只能站立射击的清军根本无法与之对抗!

枪上的差距拉开了,火炮的差距就更大了。

同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冶炼技术、生产的飞跃。

十八世纪末,西方开始用搅炼工艺锻铁,可以锻铸铁,到1829年,可以用鼓风炉的余气进行预热鼓风,使熟铁产量增加到3倍。

因此,西方的铸铁、锻铁产量迅速提高。

1720年,康熙年间,英国的铁产量为2万吨,1806年为25万吨,1850年达到250万吨!

到19世纪初,欧洲各国都已经能用生铁、铜铸造各种滑膛前装火炮,并依其口径、长度之比例和性能特征,区分出加农炮、榴弹炮等;炮身由几百斤、几千斤直至万斤;口径从几英寸到十余英寸;炮弹有实心弹、燃烧弹、散弹,火炮射程一般在1000-2000米,每分钟2至3发炮弹。

这使中西方的火炮完全拉开了差距。

不仅在质量、工艺上差距明显,即便在数量上,双方也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如前所说,康熙朝四十六年铸造各类大炮905门,此后,大清的数量急剧下滑。

而在1812年的博罗季诺,一天之中,法军投入587门火炮,俄军投入640门火炮!

质量、数量,双方的差距彻底拉开了!

有差距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这种差距不能迅速追赶上。

再难以追赶的差距

其实,康熙年间的火器水平能与西方在“同一水平线”,是一轮“追赶”的结果。

火药、火器都是我国发明的。

火药、火器传入西方后,东、西方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火器。

然而,到嘉靖年间时,当葡萄牙的“佛朗机”、“鸟枪”进入时,大明已意识到需要向西方学习了。

通过学习,大明很快就掌握了这些先进火器,并能结合传统火器的特点加以改造。

因此,直到康熙时期,大清的火器水准仍然能比较轻松地与西方保持同一水平线。

然而,这一次落后所形成的差距,却再难以轻松追赶了。

因为,明代火器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对火器的需求。

自大明正统年间后,天下承平日久,没有发展火器的迫切需要,外加统治者“恐传习漏泄”,因此,传统火器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相比之下,西方各国间及内部则争战不已,火器迅速发展,因此,到嘉靖年间时,大明反倒要向西方学习了。

当时,双方在基础科学、制造能力上都差距不大,大明自然拿来就能用,毫无压力了。

然而,大清这一次,却很难追赶上。

这一次的差距,源于西方科学技术、工业能力的大发展!

大明拿着缴获的火炮,就能改出各种佛朗机,然而,大清即便拿着英军的武器,也是制造不出来的。

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冶金技术,双方都有决定性的差距。

更可怕的是,由于技术发展的加速性,西方的技术实际上仍在加速发展,装备的革命性变化仍在继续,因此,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内,大清与西方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仍然在拉大。


在火器上,康熙时期,大清就已经是“追随者”了。

当时,西方的技术虽有优势,但不足以克服“客场劣势”、“规模劣势”,成功侵略大清。

因此,在解决了几个主要威胁后,在清统治者看来,西方技术虽好,但并不足以威胁大清,反倒是内部统治的压力比较大。

因此,大清放弃了“跟跑”,转而通过束缚手脚来维系自己的统治。

结果,在工业革命后,当西方的技术优势足以使其克服“客场劣势”、“规模劣势”时,大清根本无力阻挡了!




在19世纪中叶大清朝败得体无完肤的鸦片战争里,一桩比丢城失地更叫后人捂脸的事实,就是鸦片战争战场上的奇葩现象:清军精锐部队的火炮,竟然比17世纪康熙收台时,清军当时的火炮还要烂!

说起这桩丢脸事,好些历史爱好者们,都对落后挨揍的清王朝连锤带踩,大骂“清王朝只重弓马骑射轻视火炮”。但这里却要澄清下,历史上的清王朝,真没这么缺心眼。清朝能取天下,本身就是尝到了火炮的甜头,以雍正帝的话说,火炮一直是“军中最紧要之利器”。哪里敢不重视?于是顺治帝时,八旗每个旗都有火炮厂,康熙帝在养心殿设立了御制火炮厂,火炮研发热火朝天。

而最代表清朝前期火炮水平的,正是康熙收复台湾前后,即公元1683年前后,清军装备的各式火炮。

当时的清王朝,正是火炮研发登峰造极的年代,以中小火炮说,清军装备有四尺长的“金龙炮”,五尺长的后装“子母炮”,木制三脚架发射的“奇炮”,全是可以在草原上轻便携带的凶悍野战炮。重炮却更狠,有重千斤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重八千斤的“永固大将军炮”,可以发射二十斤重的重磅炮弹。而且由于承袭了明代的“铜心铁胆”技术,这些吸取东西方精髓的火炮,清朝炮厂完全可以用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生产出来,批量装备部队。

而随着清王朝平定台湾,当时玩命更新火炮技术的清军,更收到来自台湾明郑政权的投降大礼:南明军队的“台湾炮”。这类技术迥异于清王朝的南明军火炮,学透了当时荷兰英国的加农炮工艺,其中威力强大的千斤重炮,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上,就曾暴砸荷兰“热兰遮城”堡垒,差点把这“东亚第一堡垒”砸塌。清军接收的十八门“台湾炮”里,也有威力更强的“七千斤重炮”。这些火炮此后被清朝收缴入武库,成了压箱底的装备。

如此利器在手,对于当时清军炮兵来说,也好似双剑合璧。把康熙年间清军的火炮水平,助推到世界领先位置。

但当时为大清强悍火炮自豪不已的康熙帝,绝不会想到近二百年后的奇特现象:1841年,当鸦片战争打得一败涂地时,焦头烂额的道光皇帝紧急下令铸造火炮。谁知清朝造办处拿出来的样品,竟都是康熙六年时宫廷里留存的火炮,比康熙收台时的火炮水平都差得多。而且就这惨淡水平,当时清军前线的火炮,竟都达不到。欧美各国的火炮都在突飞猛进时,大清的火炮,就是这么越活越抽。

为何会“抽”?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工艺的退步。

清朝火炮的凶悍火力,虽说有学习西方火炮的因素,但根子上却来自明代的铸炮工艺。诸如“铜心铁胆”等领先世界的技术,成就了高质量的大清火炮。但自清朝开国起,一轮轮“文字狱”越演越烈,吟诗造句写错一个字都要被办罪,诸如《天工开物》《军器图说》等军工科学典籍,自然也全数被焚毁封禁。这些珍贵资料,直到清末时才陆续重见天日。清朝的火炮铸造技术,也就剩了工匠们手把手传承,然后,就是一拨不如一拨。

所以,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曾经领先世界的清朝铸炮工艺,也就越发成了笑话。比如嘉庆四年(1799)时,嘉庆帝就曾下令改造清朝武库里留下的明朝火炮,还更名为“神枢炮”,本想露一把脸,谁知这改造后的“神枢炮”,开火的威力,竟远远不如二百年前的明朝火炮,闹得灰头土脸。

而在鸦片战争开打前夜,大清朝低劣的火炮铸造水平,也到了叫人抓狂的地步。《筹海初集》记载,1835年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铸造火炮,一番卖力苦干铸造了四十门,谁知一试放就当场炸膛了十门。低劣工艺简直是“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炮火连天的鸦片战争战场上,武器本就落后对手上百年的清军,就是用这工艺坑爹的火炮,抗击着武装到牙齿的英军。

更可笑的是,明明因为火炮低劣挨了打,挨打后的清王朝,当时还浑然不觉。到了近二十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的火炮依然是花样摆烂。以至于大学士瑞麟还大声疾呼:不如把当年缴获的十八门南明“台湾炮”再拉到前线去,好歹比清军现在的火炮好用,没准还能多打死几个洋鬼子——都被揍成这样了,还没想着奋起直追,只想着抱老祖宗的大腿。

而比起这原地踏步的工艺来,另一个触目惊心的原因,就是清王朝的腐败。

康熙年间,清军火炮强大的火力,来自于靠谱的铸造。而在康熙晚期起,随着清朝腐败的越演越烈,最不应该偷工减料的火炮生产,竟也偷工减料严重。特别是养心殿建造的御制火炮,更成了偷工减料的重灾区。以《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做成活计清档》形容,当时清朝的“御制”火炮,只能摆个样子,发射一下空火药。一旦发射实弹就露馅。清军的炮弹与火药生产,官员都中饱私囊,质量极其低劣。

这样越演越烈的腐败风气下,生产出来的火炮,就算是工艺靠谱,战斗力又如何能靠谱?

于是,也就有了鸦片战争战场上,英国侵略者以个位数伤亡,杀得成千上万清军一溃千里的悲情景象。落后就要挨打,固然是个耻辱。但一个强大的国家,怎么沦落到落后挨打,却是更刻骨铭心的反思。清朝火炮近二百年“越活越抽”的一幕,就是生动说明。

参考资料:《清史稿》《大清会典》《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做成活计清档》《中国古代火炮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康熙时期的火炮威力谈不上有多猛。十七世纪的火炮能有多猛?不过,清朝初期的火器技术相较明代是有进步的,并且军事理论方面比明代提升不少,对于火器的战略和战术方面的认识一直与西方差别不大。不存在说明朝的时候很厉害,清朝“开倒车”的情况。

清朝的火炮被欧洲甩开,落后欧洲整整一个时代,是在嘉庆时期。由于当时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火炮技术和军事理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清朝由于承平日久,周围也没有强敌陪练,加之国政腐败,生产的火器偷工减料,于是清朝才被欧洲甩开了整整一个时代。



很多人说清朝不重视火炮,开历史倒车。其实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清朝能拿下中原,靠得就是火炮。清军对火炮的依赖性非常大。没有火炮,清军根本不会打仗。截止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火器总保有量是惊人的大。

根据资料统计,截止至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共拥有火炮十一万四千零九十一门,火绳枪二十六万两千三百六十五支

114091门火炮,262365支鸟铳,这个数字并不低了。约相当于清廷一半的武装都装备了火器。装备率是50%。

并且,清军的火炮也不是都仿制欧洲炮。清军也有自己的创新。比如打准噶尔,由于原有的大型火炮难以运输和部署,因此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就发明了大小85种规格的轻型火炮,这些适合快速部署的火炮在消灭准格尔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

而在同时期的世界各地,由于都没有骑兵长途跋涉携带火炮的需求。所以我估计当时清朝的轻型炮应该是十八世纪最先进的。



那么,为什么清初的火炮还能跟同时期的欧洲炮掰掰腕子,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就突然不经打了呢?

这个原因说来也是很搞笑——就是清军过分依赖于火炮。没了火炮,清军不会打仗

康熙时期,清朝虽然用兵频繁。但是除了准噶尔之外,没有一个能打的。俄罗斯的整体虽然强大,但沙俄西伯利亚开拓团的实力很弱,没有像样的火炮。两次尼布楚战争,清军在轻武器方面都被俄军狠狠吊打,但俄军被清军的火炮打得不要不要的。

第一次尼布楚战争时,俄军与清军用的都是工艺水平差不多的鸟枪。清军干不过了,就拉神威大将军炮出马,几炮下去,俄军立马就开城投降。

第二次尼布楚战争,此时俄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换代,八百多支枪里面有七百多支都是燧发枪。这种燧发枪不仅射程很远,而且更加机动灵活,射速也领先鸟枪,打得清军不要不要的。不过最后神威大将军炮出马,什么都摆平了。

这两次战争本来已经暴露出了清军火绳枪的落后的问题,不过有大炮兜底着,所以清军从这两场战争中悟出的道理,不是改进火绳枪,而是造更多的大炮。

注意,是造更多的大炮,而不是造出更多的改进型大炮。清军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



这相当于是一群臭棋篓子下棋,玩的倒是挺开心,但是棋艺得不到长进。输的人不认为自己的水平不行,而是认为自己的棋子不够多。

后来乾隆征讨准噶尔和缅甸时,准噶尔和缅甸人都使用了燧发枪,把清军打的很惨。但是清军吸取的教训依然是——火炮不够用,所以我要造更多的大炮。

纵观整个康雍乾三世,清朝没遇到任何一个体量和军事实力能与他匹敌的对手,因此即使帝国的武器已经老旧,帝国庞大的体量也足以局部碾压任何一个对手,所以大清的江山就在炮架子上越坐越稳。对火炮数量的迷恋不仅导致武器技术的落后,更滋生了军队不愿近战的毛病。

如果火器只是停滞的话,则清军的近战能力肯定是倒退了。迷信火器能解决一切的清军不在质量上求突破,而是寄希望于数量的优势,这就是清朝被欧洲远远甩开的起因。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有11万门炮,但全部都是破烂玩意。而曾经让八旗兵最引以为傲的弓马骑射和近战肉搏,则因为经过两百年的堕落腐化,完全不存在了。



虎门之战时,英军2400名陆军登陆后,攻入要塞,清军全军覆没。这一方面是清朝的火炮不如人,但更要命的是,清朝的肉搏战也打不赢英军。

前面说过了,清军没了火炮,就完全不会打仗了。之前削沙俄、削台湾、削准噶尔、削缅甸土著,靠得都是火炮。但是在面对英军时,清军的火炮不灵了。没有火炮支持,清军完全就是被动挨打。

反观当时的英军。由于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的军事技术有一波从量变到质便的进化。后膛枪、定装弹药、曲线线膛炮、后膛火炮等一系列高科技都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的。

当携带着这些先进武器的英军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此时东西方之间的武器,是真的存在了代差。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其实清朝在武器上的教训,对我们当代也有教育意义。

当年朝鲜战争,志愿军的装备要落后于联合国军,但是没有代差,只是稍微落后。而从朝鲜战争之后,整个西方世界的战争观念慢慢有了惊人的变化。机械化战争,人家不玩了,改玩信息化战争。

而反观我们呢?完全没有信息化的概念。对新鲜事物也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不过好在有伊拉克这个倒霉蛋,及时的用现身说法的方式给点醒了我们。

通过这二十多年的追赶,咱们也算是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所以说,闭关锁国是不行的。过分沉迷于历史上的辉煌,也是不行的。




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探讨:

一、清初由于客观现实的需要而重视火炮的制造

清初红衣大炮

明朝嘉靖年间,欧洲佛朗机炮和火绳枪(清朝人称鸟铳)随着西方传教士而传入中国,明末,当时欧洲最为先进的加农炮也被葡萄牙人带入中国,中国人不断的进行仿制并且取得极大的成功,史籍记载其射程最远可达七、八里,中国人给这种仿制后的武器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叫做红衣大炮。

清朝在与明朝交战中见识到这种武器的厉害,进而花重金进行仿制并且迅速超越了明朝的水平,明清松锦战役清军就是凭借优势的炮火而取得最终胜利,就连当时明朝重金聘请的军火专家西方人汤若望都感叹道:“彼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

入主中原后,为了抵抗南明政权和镇压各地的农民军以及考虑到要收复被郑氏占据的台湾,清朝统治者始终重视火器的制造,顺治帝在北京还设立了炮厂、火药厂;康熙年间传教士南怀仁奉命共计制造了566门大炮,这其中就有当时最先进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而台湾郑氏的火器制造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保持着明朝的水平,所以康熙收复台湾时的火炮显得相当凶猛。

二、中后期由于承平日久,思想上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最终导致火炮技术远远落后西方

马葛尔尼访华(中间最小者为中国人眼中的马葛尔尼)

清初,各地还有诸多的农民军和南明政权支持者需要剿灭,后来又有“三藩之乱”等等,清朝统治者始终重视火器的制造。

到了乾隆时期,平定准格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等,乾隆本人也志得意满地号称“十全老人”。乾隆之后,国内基本就进入到和平时期了,由于失去了战争的需求,武器的发展也停滞了;再加上清朝本身就是仿制西方火器,所谓的性能提高也仅仅只是在重量和数量上作文章,出现了重达万斤的“耀威大将军”炮,而没有实际的技术革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已经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多年,人为地阻断了东西方交流,视西方的武器发明为奇淫技巧,中国在火器制造方面远远被西方甩在后面。

乾隆年间奉英国国王之命出使中国的马葛尔尼就直白的对其随员们说:“只要我们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后来的历史验证了马葛尔尼所说的话毫不夸张,在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武器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的英国人面前,中国还停留在中世纪的这些火炮真的不堪一击,瞬间被秒杀成渣渣!历史的教训不可不吸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鸦片战争   火炮   准噶尔   康熙   乾隆   明朝   火器   欧洲   大炮   清朝   落后   差距   时期   装备   财经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