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

朱棣

因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位,大肆诛杀迫害建文帝忠臣,对方孝儒这样的读书人代表实行诛十族的前所未有的酷刑,对其他坚守济南誓死不屈使得朱棣只得绕道而行的铁铉、还有齐泰、黄子澄等建文帝左膀右臂,都是大肆杀戮,用尽酷刑。对他们的家属,发往教坊司做性奴,甚至几岁的孩子也不放过。

尽管朱棣残酷镇压,但是当时反对朱棣篡位的读书人仍是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元璋的大明朝那时候已经亡了,士大夫的心气死了,很多人不愿意再为朱明王朝卖命,这也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明朝官员大部分积极迎接新主子的原因之一吧。

而且朱棣的穷兵黩武,也拖累了明朝,以至于后期难以为继。


所以鲁迅先生称朱棣为“坐寇”,相对于流寇来说的。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明朝是一个奇特的封建大一统王朝,自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明朝之后,这位出身贫寒的草头皇帝,凭着自己异于常人的远见,为明朝建立一整套政治制度。

从不费国家一粒粮的卫所兵制度到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开中法,为促进工商业发展将工商业税收定位十分之一的较低水平,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然,朱元璋自认为自己的安排已经把该考虑的都考虑了进去。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子孙未必会有自己的智商高。担心子孙会挨饿,于是便制定了国家优待宗室的规定。并制定了有功名之人享受优免政策的方式,以此希望这些士大夫们能够感念国家对他们的优厚待遇,拥护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

为此,他还特意将这些他制定的规定以极为严肃的法律形式发布确认,并明确后世子孙不得更改,这才安安然的离开这个世界。

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政策也制定的非常不错,但是关键是后来执行的人都是些聪明的文人,但自古以来都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朱元璋所写的好经书,慢慢的就被后来人给念歪了。

首先,卫所制开始腐朽崩溃

一开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到朱棣对卫所屯田制度执行的还是比较严格的,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卫所,确实为明朝初期的开疆拓土提供了大量合格兵员及后勤补给,也为明朝建立奴儿干都司将东北纳入明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但是自明成祖朱棣死在了第五次北征蒙古的路上之后,新继任的仁宗皇帝明显没有朱棣那么强烈的开疆意识,毕竟紫禁城比茫茫大漠来的舒服,而满朝文武也早已厌倦了常年没有带来实际利益的征战生活。

于是明朝对蒙古的战略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平衡,而从国家重点关注的卫所屯田部队,随着战事趋于平静,除边疆卫所由于战事需要卫所制还相对健全以外,内陆地区的卫所则开始逐渐腐朽,军田大多成为将领的私田,而卫所的士卒则成为了将领的佃农,卫所逃卒与日俱增,卫所制逐渐陷入崩溃状态,不堪大用。

其次,废除开中法导致边疆建设急转直下

朱元璋在一开始就考虑到边疆建设的不易,他很清楚单靠国家力量来建设边镇不是长久之计,为充分利用民间力量来建设边疆的屯田建设,他出台了“开中法”,即采用盐引来吸引民间商人协助国家将物资运送到边疆的方式,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成本,同时也促进了商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进而直接在边疆军事重镇附近开建商屯,由于商屯的兴起,平抑了边镇的物价,甚至使得边镇经济为之繁荣,大量内容民众大量迁居边镇,向九边之北开垦屯田,在无形之中将明朝的边界向北推进了数百里。

但是到了弘治初年,户部尚书为了解决国家财政问题,直接废除“运粮开中”改为“纳银开中”,这使得原本需要将军粮等物资运送到边镇才能换取高额利润盐引的运粮开中体系遭到破坏,天性逐利的商人们自然的选择了“纳银开中”这种省时省力的方式来获得盐引,边镇原本数量众多的商屯在无法获得持续投入的情况下,逐步荒废。

失去商屯辅助的边镇经济出现倒退,边镇物价也为之出现暴涨,各种军事支出成本随之增加,叶淇“纳银开中”为明朝短期带来了百万两盈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被不高攀升的边镇军费所吞没,而依靠国家持续投入军费维持的边镇也成了明朝率落的根源之一。

第三,宗室太能生,渐渐成为国家财政负担

朱元璋是个苦出身,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为了大明江山稳固,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二十六个儿子和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分封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疆分封了较为勇武的藩王为明朝开疆拓土。

但他估计到死也从没想到燕王朱棣会在他死后就起兵造反,最终依靠他给的军力推翻了自己心爱的皇孙朱允炆的皇位,取而代之。

本来宗室大多是有封地,自给自足不给国家增加财政负担的角色。但是自朱棣以藩王身份夺得皇位之后,在他的眼里这些原先的战友就成了最大的威胁。

于是他将朱允炆未完成的削藩事业执行的更加彻底,剥夺了这些藩王的军队、封地,规定藩王不能出藩王所在城池,但在剥夺他们权力的同时,朱棣还给予了他们大量的福利待遇。

在当时,宗室数量还不多,这点支出在朱棣眼中看来不过九牛一毛。但是,估计他如果知道不过百年各藩王宗室的规模就已突破百万的时候会后悔死。

而这庞大的宗室数量也成为了压垮明朝财政的一大重要因素。

第四,士大夫优免政策及极低商税造成国家过度依赖农业税收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吸引士人为其服务,所以给予了有功名的士人们一定的徭役优免权。

但是随着明朝文官势力逐渐发展,尤其是在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勋贵集团几乎覆灭的情况下,明朝的朝堂逐渐为文官集团所控制,这也就使得士大夫的优免政策开始逐渐扩大化和泛滥化,原本只是徭役优免的政策逐渐发展为连赋税都优免的地步。

为此民间田地开始出现诡寄、飞洒等滥用优免政策的土地吞并现象,比如明朝首辅徐玠在老家松江就拥有良田万顷,首辅如此那么其他官员又会如何,而那些广布乡间的秀才、举人又会有多少?

这就使得明朝可征收赋税及摊派徭役的土地急剧减少,在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清丈土地以前,明朝土地较朱元璋时期减少几乎将近一半。

而曾经疲弱的商业及贸易随着明朝经济的发展已然使明朝成为了东亚的贸易中心,但掌握这些贸易的大多为东南地区的大地主、大官僚阶级,这些人利用自己手中拥有的权利,已不得修改朱元璋不与民争利的祖制,抵制国家征收商税或将商税定义在极低的水平。

由于赋税土地数量的大量减少,以及繁荣的商业未能给明朝带来真正的财政收入,这使得明朝只好将增加财政收入的压力全部压在了剩余可征收赋税的平民头上,极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结语

以上四点原因,才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其实本来张居正改革可以为明朝逆天改命,但可惜张居正的改革过于刚直,触动了大多利益集团的利益,以致在他死后,改革成果大多被推翻,唯有加税权被统治集团所利用,自此明朝彻底陷入“无钱”、“无粮”、“无兵”的三无境地,在无法开源节流的情况下,明朝为了边镇军备对百姓加税,然后边镇军费越发高涨,继而继续向百姓加税的死循环,硬生生的将明朝拖入了灭国的悲剧之中。

所以,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不是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满清统帅皇太极,引狼入室的吴三桂,洪承畴,更不是用人不善的崇祯,说到底明朝的灭亡,是它两百年来利益集团负面影响不断积累的最终结果,无关个人,而在于国家根基已然腐朽。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朱由检(崇桢)




大明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首先是崇祯帝,其次是李自成,还有推波助澜的吴三桂




万历始,明衰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明朝   罪魁祸首   崇祯   大明   徭役   王朝   宗室   江山   赋税   军费   士大夫   边疆   土地   政策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