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东交民巷,为何十万义和团打不下来?

言过其实了!若真有十万义和团包围使馆,就凭洋人手里那几百条单打一的枪,顶多打倒几百人,还有近十万人碾过去,踩也把洋人都踩死了!




讲个真实的故事,你看完就知道为什么攻不下来了。

二战结束了,日本投降了,只留下一部分伤、残兵散落在各地。

二战期间,我同学的爷爷,当年曾帮助过赤卫队、游击队,后来遇上了大扫荡,被另一村民向日本人供出,由于拒不提供赤卫队或游击队联系人,更不愿意带日本人前去抓捕,最终被日本人用开水灌入喉咙致死。所以他儿子非常憎恨日本人。

日本人落败了,大部分战俘被优待,撤回了集中地,等待撤回或以撤回日本。也有一部分伤、 残兵来不及或是被掉队,只能三五成群地自行想办法撤退。

这个故事应该就发生在那个时间段。冬天,三个日本伤兵,一条三八大盖,(懂点军事的人应该知道,三八大盖属于单发步枪)。在往南撤退时经过这里被发现。当年日本气势如虹时对付不了,难道三个伤残还对付不了么?

同学的老爸当即找了八九个村里年轻的小伙,据说当时都热血上头,感觉打死几个伤残兵跟打死几只狗没什么区别。没有报告当时的政府,也没有告诉民间其他抗日组织。没有枪,就拿了砍柴刀、锄头、扁担等,准备痛打落水狗。

那个冬天有点冷,好像天空还在飘着雪花,三个日本兵把破旧的柴门虚掩,在里面烤火。我同学爸爸带头,其他人尾随,八九个壮汉蹑手蹑脚地来到破屋前,由于我同学老爸跟日本人有血仇,所以他一脚把柴门踹开,高举扁担!准备往屋内冲去!

日本伤兵用一幅藐视的眼神看着他,其中一个把那仅有的三八大盖拿起来,骂了声:“八GA”!

一阵风吹来,同学的爸爸打了个冷颤,感觉身后无比安静,回头一瞥,身后已无一人!其他人全跑了,全跑了!!!

同学的爸爸把扁担一丢,也跑了!

日本人没有开枪,可能是觉得自己国家已经战败,也可能是怕开枪后自己更难活命!

这个故事是在我发现同学很仇视另一同学时,她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被烫死的是她爷爷,而出卖者是另一同学的爷爷。

我无法去评定他们的对错,也无法去指责在当时环境下面的任何一个人。死了的属于惨死,而活着的据说也是内疚自责终身。

我只是想说,战争有时候不是人多就一定赢,有各方各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除了武器的悬殊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时候,看起来壮大的队伍,众多的人数,其实他们只是因各种原因聚在一起,并不一条心,如果顺风顺水,大家都愿意打打秋风,捡捡干鱼,喊喊口号,但只要出现逆境,不需要外部敌人有多强大,光是小团体意识、利已主义,就能将整个队伍拖垮、拖散。

这就像前些年某些火车站事件一样,一群人往往敌不过几个暴徒,一群大老爷们在昆明还得靠开快餐店的女主人拉下闸门救命!




世界上唯一向所有西方列强宣战的国家,就是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慈禧太后于1900年6月21日做出“万国宣战”的决定。

慈禧太后是多年的老政治家,为什么出如此欠缺考虑的决策呢?这跟维新变法失败后,洋人支持光绪帝,反对慈禧有关。

本来慈禧也不会这么冲动,毕竟枪炮不如人、军队素质差,但自从看到义和团的“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之后,她开始有了大胆的想法,“有如此神勇义士,定能灭洋人,保我大清江山。”

1900年前后,民间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把矛头对准帝国主义,迅速在中国北方壮大声势,用暴力手段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

西方来的传教士一旦被义和团抓到,往往就会被凌辱、酷刑甚至处死,他们寄回家的信件让欧洲人倍感惊慌,中国人被他们想象成为残暴嗜血的民族。

哪怕义和团运动结束之后,西方国家依然丑化中国人,甚至产生“傅满洲”这样的文学形象人物,这个虚拟人物连续100年被称为“最邪恶的中国人”。

回到慈禧太后的“万国宣战”现场,一面是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荷、比、西十一国接到宣战,另一方面清军、义和团开始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

当年的东交民巷使馆区被吓坏啦,各国使馆人员约500人、守军约500人、避难基督徒约400人,武器只有枪支没有大炮。

而进攻方具有碾压性优势,清军的主力是枪炮齐全的甘军,义和团有超过10万人包围使馆区。然而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这么多人硬是打不进去……

清军拥有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大炮,按道理几发炮弹就能把使馆区砸出大窟窿,可是炮兵就是怎么也打不中目标。清军里的洋枪也没发挥作用,只听到阵阵枪响,就是不见洋兵倒下。

每天的亮点就是义和团冲锋,他们穿着红衣红裤,焚香礼拜后,一人一道符,高喊口号冲进巷子……洋兵发现后,一通射击,义和团留下一批尸体后撤。

更蹊跷的是,在战斗的间歇,慈禧太后还派人送西瓜、蔬菜、面粉、鸡蛋、肉类进东交民巷,生怕里面的人饿死。

杀洋人最积极的义和团感觉很沮丧,把更大的精力用在杀北京城内的“二毛子”。他们还认为老百姓的“不洁”让神功失效,北京的义和团下令破解“令人家烟囱上盖以红纸,又令将粪桶倒置,插纸花于上。”

结果没有丝毫改变,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清兵怎么也打不到要害,义和团冲锋总是被击退……65天过后,义和团伤亡惨重,仅取得打死43个洋兵,伤152人的战绩。

为什么10多万义和团打不下500洋兵防守的东交民巷?答案就在慈禧那里,她后来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有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啥?

萨沙问大家,那种持刀劫持人质的歹徒,杀死人质困难不困难?

当然不困难了,刀架在人质脖子上,一抹就死了。

然而歹徒非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杀死人质的。

清军能否打下东交民巷?

在整整56天内,自然是能打下的。

当时东交民巷防御力量并不强,被团团包围时使馆区有3000人。其中2000人是中国教民,其余都是洋人。其中包括400名男性平民,147名女性平民,76名儿童。

负责保护使馆区的,是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

他们的武器装备也不怎么样,重武器仅有3挺机枪(柯尔特-勃朗宁1895)和4门小炮。

这里要介绍一下M1895重机枪,该枪可不是马克沁重机枪,而是一种美国军队装备的气冷式重机枪。

该枪最大问题是持续射击性能较差,而且射速低。况且以使馆区这么大的面积,区区3挺重机枪根本没用。

清军和义和团稀里哗啦打了2个月,结果使馆区洋人仅有43人死亡、152人受伤。

平均到每一天只有3个人,也就是清军一天才打死打伤3个洋人。

如果说,进攻使馆区的只是拿着大刀长矛的义和团,这种伤亡倒也可以理解。

关键在于,使馆区洋人都认为进攻的一直都是清军,包括董福祥的甘军武卫后军以及荣禄率领的武卫中军。

这两支军队总兵力就有2万多人,装备大量先进武器。

所谓装备差劲的甘军,也有新式快枪数千支,汉阳枪炮厂造的57毫米快炮12尊。

照常理来说,己方两支军队的兵力就是洋人的五六十倍,还有不少火炮。就算采用人海战术硬冲,怎么也攻下来了!

之所以攻不下来,主要是慈禧太后不愿意攻下来。

使馆区只是慈禧太后劫持的人质,只要不攻下来才有威胁的价值,一旦将人质杀了就没价值了。

使馆区在慈禧太后的武力威胁下,洋人才会局促不安,甚至有可能服软。

如果攻破使馆区,将几百洋人们斩杀,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况且根据国际法,使馆本来就是受到保护的中立区,攻打使馆等同于对别国宣战,更别说你还敢杀光使馆里面的人。

李鸿章他们一再警告慈禧不能屠杀使馆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洋人必定十倍报复,而且自己在法理上先输了。

清军将领都明白这个道理。

以董福祥为例,他的甘军自6月20日至6月23日一连四天每日发炮三百多发,轰击使馆区。

照常理来说,就算对着某个目标瞎打,也能造成洋人一定上网了。然而这1000多发炮弹,造成洋人伤亡极小。为啥?火炮刻意瞄不准,只是通过炮击进行威慑。


说起来,慈禧这伙傻鸟,这么多年来根本没长进。

当年慈禧老公咸丰,将巴夏礼一伙使团抓捕起来,弄死了一半,美其名曰擒贼擒王。结果洋人直接十倍报复,一把火把圆明园都烧了。

到了慈禧上台执政这么多年,还以为扣押住别人外交官就能吓唬住洋人?简直就是荒谬。

这说明慈禧对于国家政治不了解,甚至到了无知的地步。

洋人不会真的顾虑到使馆区的自己人,不然早就向慈禧服软了。而庚子事变,洋人压根没有任何录服软的意思,一味硬碰硬。就算使馆区被慈禧屠杀光了,洋人来了最多只是报仇而已。

话又说回来,清军和义和团想要彻底攻下使馆区,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义和团基本是没用的。他们拿着大刀长矛冲锋,洋人当时的枪械精度和射速都是比较高的,一个洋人步兵班较远距离,打死打伤人海冲锋的几十个义和团当然没有问题。

而义和团连民兵都不如,一般前面的中弹到底了,后面的见刀枪不入没效果,就吓跑了。

至于甘军虽然兵力不少,作战也比较勇敢,并不懂现代战争。他们即便能够攻下使馆区,肯定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不过,洋人们也认为清军是可以攻陷使馆区的。

英国人朴笛南姆威尔写有一篇《庚子使馆被围记》的文章,他说:“中国以大军围攻区区之使馆,而不能克,可见兵力之弱。众口一词,其意坚不可拔。不知此亦大误……盖中国人乃在能杀之时,而掣其刃,非其力之不能也。当时之中国政府,意见不一,其主持和平者,当事势决裂之后,犹暗中竭力挽回,以施拖延之政策,减轻其事之结果。”

慈禧太后出逃期间,曾向怀来县知县吴永解释道:“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这败家娘们!




关于数万义和团攻打东郊民巷而没有打下来这个事情,无数专家、学者都发表过各种各样的文章说明过了。我再来补充一点:当时攻打东郊民巷的不光有义和团,还有大清朝的军队。坏就坏在,大清朝军队的手上了。

劫后余生的洋人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义和团外加上大清朝的军队拥有数万人之多,洋人的防守军队不超过千人,可是围攻了两个多月硬是没有打下来。这就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了……

义和团运动这个事情大家已经是人所共知了,目前对其看法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是正确的、勇猛的、反帝的爱国运动;另外一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是愚昧的、盲目排外的、是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灾难的一场运动。

不过我对义和团的评价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蛊惑,然后又被慈禧给利用了,最终造成了一场巨大悲剧的发生。

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那是非常简单的:能利用就利用、不能利用了就丢弃之。一开始的时候,慈禧是坚决主张剿灭义和团运动的,后来由于列强干涉慈禧换掉光绪,慈禧又转而利用义和团来攻打洋人。

可是慈禧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庚子事件中八国联军把慈禧打败了以后,慈禧在逃跑的路上就彻底翻脸了:下令剿灭义和团。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件事情可是看到慈禧的态度,一开始把主和的大臣给杀了、后来又把主战的大臣给宰了。反正也没有准话,边打边看了。

不过在整个义和团运动和庚子事件中,慈禧的本质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大位可以随时牺牲一切人和一切利益,慈禧真正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权力、自己的大位而已。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义和团围攻东郊民巷的事件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二是,为啥数万义和团加上大清朝的军队就没有打下:只有几百洋兵防守的使馆区呢?

围攻东郊民巷这个事是偶然中的必然

前面分析过了,慈禧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对待洋人的态度那都是非常复杂的。慈禧一方面是非常痛恨义和团和洋人的;另外一方面又是想着利用义和团去教训一下洋人;还有一方面慈禧又是非常害怕洋人的。

慈禧痛恨洋人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洋人干涉了慈禧换掉戊戌变法失败的光绪帝,洋人这是典型的干涉慈禧的内政、触碰到了慈禧的核心利益了。

1900年6月17日,这一天决定了庚子事件的最终走向。因为在这一天八国联军攻占了大沽口的炮台,开始浩浩荡荡地往京城进发了。

同时也在这一天,慈禧收到联军进军京城消息的同时,得到了一个情报:外国列强和洋人们要求她归政于光绪帝。

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的话,慈禧得出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联军到达京城以后,会逼着慈禧交出权力的。

于是乎,四天之后也就是1900年6月21日,慈禧一怒之下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十一国列强宣战了。宣战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德国的公使克林德被杀了,这也是导致慈禧和列强矛盾加剧的原因之一了。

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跑去围攻东郊使馆呢?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

1、对于义和团来说这是必须要完成的使命,他们本来就号称要灭洋的,他们认为使馆里面的洋人当然是最多了。

2、慈禧当时对待使馆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是想教训一下洋人;一方面又想不能伤了洋人,最好是把使馆里面的洋人扣起来当人质,这样就有了谈判的资本了。

于是乎,一场轰轰烈烈、持续数月的围攻东郊使馆的战斗打响了。

为什么数万义和团战士外加上万清军打了几个月就没有打下防守薄弱的东郊使馆呢?

东郊民巷内部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不仅有500洋人的士兵,还有400多使馆工作人员和大约2000中国教民,大约总人数有个2800人左右。除掉一些老人、小孩、妇女以外,能够战斗的人员大概在1000人左右。武器装备除了洋枪以外,重武器大概是:武装有3挺机枪及四门小口径火炮。

当时义和团的进攻人数并没有十万人,大概人数在2—3万左右,不过还要加上清军的几千人。义和团的装备虽然差点,可是清军的装备还是比较先进的,例如:洋枪是人手一把、还有克虏伯大炮多门等等。

试想一下,这样的兵力对比、这样实力悬殊之下,义和团和清军要是全力以赴、不计生死的进攻的话,估计十个东郊民巷都打下来了。我认为最简单的打法就是:围而不打、每天用大炮轰就行了,洋人就是被炸死、困也给困死了。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为什么打了两个多月,东郊民巷就没有打下来呢?

原因一:义和团的战斗力实在是有点差

义和团发展到后来的时候变成了:乱七八糟的存在了,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统一的战略、基本上就是各自为战的存在。

洋人的武器装备与义和团也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面,义和团往往发起的都是盲目的冲锋,洋人排枪一放就不敢再次攻击了。义和团里面都是搞的:刀枪不入、神功护体这些东东,在洋枪面前简直就是无所遁形、充当靶子的角色了。

东交民巷义和团士兵在与洋人士兵交战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场景就是:一众的义和团士兵身穿红衣红裤,焚香祭拜每人持有一道黄符,拿着大刀长矛高喊着口号冲锋,然而面对义和团士兵的冲锋,洋人一通射击之后,义和团便只能溃败而逃。

毕竟义和团人员不是真的“刀枪不入”,根据相应的史料记载,近乎六十余天的攻击,义和团自身伤亡异常的惨重,而洋人仅仅才被打死四十多个人而已。

原因二:慈禧并没有真的打算和洋人彻底的翻脸

慈禧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以及庚子事件中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她一面想着要教训一下洋人、一面又不敢彻底的得罪洋人。

慈禧原本的打算是把东郊民巷完好无缺的攻下来,把里面的洋人当作人质的。这样的话,等到八国联军到了之后,慈禧就可以用这些人质来进行谈判了。

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慈禧后来说了一段话:

“依我想起来,还算是有主意的,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但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这也可以看得出来,慈禧当时并没有下死命令给义和团和清军——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攻下东郊民巷的。

通过后来事件的发展轨迹来看,慈禧估计是非常庆幸的,如果当时把洋人都打死了的话,估计慈禧这个“祸首”就会被八国联军惩处了。

原因三:当时装备精良的清军不但没有真打,还积极帮助洋人脱困

当时攻击东郊民巷的有好几千的清军,这些军队的装备是非常靠谱的:人手一把洋枪、另外还有几十门克虏伯大炮等等。如果这些清军誓死攻击洋人的话,估计洋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守不住的。

不过当时打的不是真正的战斗,而是“政 治仗”了。此时的清军统领是慈禧的心腹荣禄,这哥们早就看出了慈禧的心理了——不是真打、而是假打。于是乎,荣禄开始打起了世界上最奇葩的战斗了,每天放放空炮、枪也是基本上对天开……

荣禄也是没有办法,他一面接到的指令是攻打东郊民巷、一面又知道慈禧不想和洋人彻底翻脸。荣禄自己肯定知道:慈禧无比强大的“甩锅”能力的,万一事后洋人追究起来的话,慈禧一定第一个把荣禄甩出去。

除了假打以外还有更加搞笑的事情:荣禄与使馆里面的洋人还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清军不断多次停止进攻使馆,还不断地向使馆里面送去米、面、蔬菜和西瓜等物资。

说白了就是:荣禄知道慈禧是什么人、对洋人是个什么态度,所以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彻底地打下东郊使馆的。

这场持续六十多天的战斗应该是这样一种场面: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清兵怎么也打不到要害,还不断地送补给;义和团的冲锋总是被击退的。大家在这里不是打仗,而是在进行一场表演而已。据后来当事人回忆说,这六十多天的仗打得很是无聊。

65天过后,义和团伤亡惨重,可是仅取得打死43个洋兵,伤152人的战绩。一直到八国联军的大军打到京城为止,东郊民巷还是牢牢掌握在洋人手里。

我想原因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义和团是真打,可是实力太差;清军不光没有真打,还不断地送补给给洋人,估计这仗再打两个月还是一个样了。慈禧对打不打洋人兴趣不大,能不能保住江山、保住慈禧自己的大位才是她最核心的目的——荣禄那是毫不保留的贯彻了慈禧的战略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   洋人   光绪   洋枪   重机枪   使馆区   列强   东郊   日本人   联军   人质   使馆   慈禧   士兵   军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