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大移民,山西方言为什么没有普及中国?

入乡随俗,少数服从多数,年代长了慢慢就被淡化掉了。




虽然山西话没有得到普及,但是现在的华北东北的方言有很多山西话的元素,比如水桶叫梢,筷子叫箸等等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需要专门进行调查研究,而在此之前,只能简单地说一说:

首先,从洪洞迁移出去的那些移民并不都是山西人,其中有很多人本身就是来自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灾民,他们因躲避战乱和天灾而来到了表里河山,形备完固,相对稳定的山西,他们说的本来就不是山西话。

其次,即使是山西人,也不是来自山西的一个地方。山西话的南北差异大了去了,这样的人们被随机地聚合到一起,被一串一串地送到到新的地方,无法形成一个同属于山西的语言。

第三,语音跟人一样,具有入乡随俗的特点,受当地水土和语境的影响,慢慢就演化成当地的语音了。

第四,与山西话的相对绵软相比,河南、山东、河北话相对比较坚硬有力,感染力和侵彻力相对更强,山西人反而容易受到改变。

第五,谁说山西话对各地方言完全没有影响?还是有的,现在各地的方言都不可能是自古以来就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演化融合的过程,只是痕迹不很突出明显罢了,这需要调查和研究论定。




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对语言改变影响力最大的不是时间,而是空间!有人说南方方言才是唐宋时期的汉语雅言,这是不对的。唐宋有大白话写的文章流传下来,与今天的普通话、北方方言区别不大,反而与南方方言区别极大。我们周围也有许多人因故离乡到外地生活,有的很快便学会了当地方言,把家乡话忘了。如我的两个姑姑,一嫁武汉一嫁巩义,同老家说话己怪腔怪调。

同理,说杭州老城区方言是北宋开封官话的也是瞎扯。

地域才是最能改变语言的最大因素,而且当年山西移民时,许多人并不会官话,不说各县方言都有区别,十里八村都会有不同,到了新地方,时间一长只会加大与原来相邻而今却分开不知多远的乡亲的语言差异。

而且农耕时代,人们文化水平普遍很低,识字率不高,做为唯一能统一全国汉语方言的汉字,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一个汉字,各地读音都有差异,更不要说方言了。




元末明初因战争使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减少,而山西没有遭受战火,人口密度较大。另外战乱时期很多河南,河北等地百姓为躲战乱也跑到了山西,一来二去山西就堆积了大量人口。明朝制定了从山西向中原强制移民的政策。移民们被迁去中原之前,先在山西洪洞县集中,然后分别派遣。洪洞县有棵大槐树,移民们将其作为怀念故土的标志,告诉后代子孙:先辈是从洪洞县大槐树来的。明初,大槐树移民共881个姓氏,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常见姓氏,人口百万之多。600多年过去,河南,河北,山东的大量地区还流传着大量的山西移民传说,洪洞县大槐树已经成了老家的象征,吸引很多人去那里寻根问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洪洞县   山西   方言   移民   汉字   官话   汉语   中原   山西人   槐树   河北   河南   山东   战乱   中国   语言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