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授衔标准是什么?

军衔是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军人的职务,军事素养,业务素养,资历贡献以及军兵种或勤务区分,授予军人的一种衔称。给军人授予军衔,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当然,我军现役部队以及军事机关,现在也在执行军衔制度。不过,自人民军队成立以来,受到某些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实施这一制度(或者说只是临时有),直到1955年,全军系统才真正统一实行了这一制度。


当时全军总共有60多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2人。可能很多朋友都想知道,这些被授予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将领,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评定的呢?

首先,对于授予上将以下将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根据他们在军队中的现任职务来决定的。而正是由于这一条标准,许多参加了革命工作多年的老革命,以及曾经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的高级将领,实际上都没有参加那次授衔。


根据规定,正兵团级的将领可评为上将,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可评为中将,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的可评为少将。当然,在实际的授衔中,也会根据个人的功过,资历以及身份地位等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正军级干部中,个别的被评为了上将,有些被评为中将,也有些被授于少将,也有极个别的只授了个大校军衔。又比如极少数正师职人员,因其功绩或民族身份等原因,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而对于元帅,大将将军的评定,则有比较苛刻的要求。被授于元帅或大将军衔者,不但要看其现任职务,还要看他在我军各个时期的资历、功勋以及个人的能力,在军队中的威望,甚至还要看他,是否能代表的人民军队前期时的各个单位等。


根据这些标准要求,能授予大将者,①必须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红军师长以上级别的干部。②抗战时期必须是八路军旅长,新四军师长以上的高级将领。③解放战争中兵团级以上的高级将领。④授衔时必须是国防委员会委员,或者说需要出任解放军总部八大部的部长或者国防部长,以及军种、兵种司令等要职。

而能授予元帅军衔者,①必须是我军创建时,主要起义(南昌、秋收、黄麻、广州、百色起义等)的领导人或者重要参与人。②在土地革命时期,必须担任过红军军级上的高级干部。③抗日战争时期,必须是八路军师级或者是新四军军级以上的高级将领。④解放战争时期,担任野司级别的高级将领。⑤授衔时必须是中央军委委员等。


1955年全军大授衔后,又陆续对军队中,有特别功绩或因职务提升等原因的人员,进行了授衔或升衔。不过,因历史原因,我们的军衔制度又暂停了20多年,直到80年代才又恢复。但在这之后,我军再也没有授出元帅和大将军衔,最高的只是上将衔。










△元帅的标准: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九条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可以分解成这么几个条件:①是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②是总指挥部及各主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负责人;③是总指挥部及主要红军部队的创建者或领导人;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⑤是解放战争时期总指挥部及各大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⑥是解放后至授衔前的全军领导。

十大元帅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大将的标准:①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师长级别以上的红军干部:②是在全面抗战时出任过八路军旅长以上级别的高级干部;③解放战争中至少达到兵团负责人级别的职务,也就是兵团司令员或者政治委员;④在1955年授衔时,是任总部八大部的部长或者国防部长、军种、兵种司令等重要职务;⑤在授衔前至少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

解放军十大大将是: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

△上将的标准:1955年1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规定“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1955年5月,国防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规定兵团司令员的基准职务军衔为上将,兵团副司令员的军衔亦可为上将。

1955年萧克等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1958年,又有王建安、李聚奎两人被补授上将军衔。

△中将标准:①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团级干部的指战员;②在抗战时期,担任过团级干部的指战员。③在40年代后期,担任过主力师级或者军级干部的指战员;④在50年代初期,担任了主力军级或者副军区级的指战员。也就是说授衔前是正军级、准兵团级和兵团级将领。

1955年授予徐立清等177名将领为中将。

△少将的标准: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其中规定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多数可以评为少将。

1955年解方等798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1955年至1965年,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10年间,共分三批授予、补授、晋升少将军衔共1360人。

配图为元帅之首朱德、大将之首粟裕、上将之首萧克。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在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其中包括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802人。

55年授衔主要根据1952年军队级别平定作为授衔标准,同时参照授衔人员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资历来认定,也就是52年的平级是主要标准。

1.元帅标准:52年平级为野战军级正职,红军时期军团级以上,抗战时期八路军副师长以上,新四军正副军长以上。

元帅是以52年平级作为第一标准,红军时期与抗战时期是资历参照标准。

2.大将标准:52年平级正兵团级以上(野战军副职及兵种司令),红军时期师长以上,抗战时期八路军旅长新四军师长以上。

3.上将标准:52年平级兵团级正职,红军时期师级以上,抗战时期八路军团级新四军旅级以上。

4.中将标准:52年平级正军级以上。

5.少将标准:52年平级副军级以上。

55年授衔时将官标准是副军级以上,只有极个别师长授少将衔。这次授衔主要偏向于一线军事主官,参谋长与政治部主任授衔相对下滑一档,比如野战军参谋长只是授中将军衔。




五五授衔,绝对是一件大事,拉开了我军的新纪元,促进了我军的现代化,在我军的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非常独特的历史意义。那么,在当时,评定军衔最终是按照什么标准呢?

标准有很多,也不算特别统一,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根据1952年全军将领评定的级别。1952年,组织上将我军将士们进行了级别评定,按照评定的结果,在授衔时,第一级别授予元帅,第二级别是大军区司令级,授予大将,第三级别是正兵团级,授予上将。

然后分别是副兵团级,原则上授予中将,部分授上将,准兵团级,原则上授予中将,正军级别,原则上授予少将,部分授中将,以此类推。

当然了,这第一条只是个大脉络,实际操作起来,就要看第二条,那就是资历。比如说第三级别的正兵团级,资历如果超高,就可以授予大将,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树声大将了。王树声大将1952年评定级别时只是正兵团级,按理说应该授予上将,但他资历太高,毕竟是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嘛,于是乎便授予了大将军衔。

然后是第三条,德才。才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功勋。在副兵团级将领中,就有十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才”较好,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四野的李天佑、韩先楚、刘震、洪学智,三野的韦国清等人,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再就是德,级别资历差不多,德较好者可以破例高授,比如说一野的许光达,按照级别和资历标准上将,却授了大将,就是因为德较好,又比如说一野的贺炳炎,准兵团级竞然越两级授了上将,也是因为德较高。

最后是第四条:平衡。平衡,意思就是平衡各个系统。我军在红军时期创建过多个根据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陕甘宁四个系统,

这四个系统,在各个军衔中都要有代表人物。

另外就是红一、红二、红四、红二十五军,四个独立完成长征的独立部队,四支部队中,自大将以下,都要有代表人物,所以徐海东虽然解放战争基本没有参加,却依然被授予大将军衔,就是因为他代表着红25军这个系统。

而阎红彦在授衔时甚至已经不在军队任职,但依然被授予上将军衔,也是因为他代表着西北红军这个系统。另外,贺炳炎之所以授上将,也是因为他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湘西苏区这个系统,而许光达,也可以说是洪湖苏区的代表人物。所以,这几位将领,实际上都是高授了,就是因为要尽量保证每个系统都要有代表人物嘛。

最后一条,特殊情况下可以灵活运用,进行授衔。比如说皮定均,按照资历,皮定均是标准的少将资历,但是由于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表现极为突出,在评定军衔时,领袖特意在皮定均的名字下用红笔批注:皮有功,少晋中。于是,皮定均就被破格授予了中将军衔。

另外,少将中的陈沂,按照级别是准兵团级,妥妥的中将军衔,但因为他在军中任职的时间很短,几乎都是在宣传部门工作的,所以最终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在准兵团级将领中,除了段苏权和陈沂、解方,其他人都是中将及以上军衔。

陈沂授少将,是因为军内资历低,解方授少将,则是因为参加革命太晚了,他1936年才参加红军,原来是东北军的,做过张少帅的副官,能力出众,但是革命资历太低了,所以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说实话,解方是志愿军参谋长,只授少将,实在太低了。

另一位就是段苏权,他只授少将有两个原因,第一,他在红军时期曾经离队两年多,影响了日后的升迁,第二,他在辽沈战役中未能及时领会野司命令,差点影响了战役进程,所以只被授予少将军衔。

综上所述,我们要说,授衔是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的,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也不是非常草率就决定的,他是评衔委员会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上报组织,最终经过领袖拍板,才最终决定的,是经过多方面的反复斟酌的,每一位将军的军衔,都是完全符合标准的,就是这样。




1955年元帅硬标准只有一条。

也就是1954年中央军委委员。11人只有邓公没有授予元帅,其余人员及顺序位置都是一样的。

还有软条件,比如说1952年定级为野战军级,大战略区司令员政委级。

1937年8月改编八路军,1938年改编新四军前已经担任红军,军/军团长与政委以上职务。

八路军的师,新四军的军级以上。

大将的硬标准,也是一条。

1952年军委委员级。第3级。

也有软条件,比如红军师长,八路军旅长新四军师长以上。

陈赓比较亏。南昌起义是营长,林彪是他手下排长,粟裕是班长。可惜随后受伤到周公手下搞特科远离战场4年,1931年去鄂豫皖当团长师长,1932年9月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可一个月又受伤,只能离队去上海治疗。1933年被捕,5月逃出到中央苏区当红军学校校长,1934年10月任干部团团长,这也就是师级。1935年12.月才任红1师师长。

而他的同学徐向前,1927年仅仅只是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长,1929年6月任副师长,1930年任第一军副军长,1931年任第四军参谋长,11月就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4军军长。

上将以下,调剂与照顾山头比较少。基本按照1952年行政定级为准。

上将:正兵团级。比如许世友。

许世友将军是比较亏的。他是红军时期的主力军长,因某些原因被耽搁,1938年才任386旅副旅长。但解放战争时期却是山东兵团司令。若1948年评军衔,铁定是最低大将资格。

中将:副兵团,准兵团级。比如王近山。

少将:正、副、准军级。比如亮剑里已经表述了,李云龙孔杰丁伟,都是少将。他们的副手甚至参谋长,一部分资历深的师长,也都是少将。

东北野战军12纵司令钟伟少将:

大校:正师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少将   抗战时期   元帅   上将   大将   中将   标准   军衔   师长   我军   资历   将领   兵团   红军   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