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景帝可以轻松平灭七国之乱而建文帝却无法平定燕王朱棣?

汉景帝其实也挺悬的,主要是那七国没有一个老大像Judy那么能打,还有一个人关键是汉景帝有周勃和梁王刘武,建文有啥,自己兄弟比他还小还有个永乐功臣李景隆,Judy有打了几十年的蒙古的经验包,建文的中央军基本上都是维持治安的货,




汉景帝身边,好歹还有周亚夫、梁王刘武这样的铁杆粉丝。你看看朱允炆身边有啥?全都是一帮坑货。

所以说汉景帝削藩,其实心里是有底气的。一方面老爹汉文帝给他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府库殷实,也就是兜里有钱。另一方面,汉景帝手下忠臣良将并不少,周亚夫和刘武就是典型。

反观朱允炆削藩,其实就是小孩子过家家。黄子澄整天在他身边嚷嚷着要削藩,结果朱棣造反了,黄子澄两手一摊表示:这是武将的事情,我管不着!

那么看看朱允炆身边有没有出色的武将呢?不好意思,像样的武将都被他爷爷朱元璋给砍了。而且老朱在位时,一言不合就要株连上万人,谁还敢给你们老朱家卖命?因此朱允炆身边出色的武将十分匮乏,这是他必败的原因之一。


一、黄子澄想做第二个晁错?那就要看看阁下有几斤几两了!

晁错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他不光文章写得好,而且善于分析国家大事。削藩的事情,也是晁错提出来建议汉景帝这么做的。

这事儿本来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汉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自然会按照晁错的办法去做。

你以为晁错只会打嘴炮吗?当然不是。晁错既然能提出削藩,自然是有善后的底气。他知道汉景帝有能力平息叛乱,所以削藩势在必行。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

这句话其实就看得出晁错的心思,那可真是高瞻远瞩。他早就料到了藩王会起兵造反,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早点面对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大。


晁错这是胸有成竹地解决藩王的问题,其实晁错可不是在瞎掰。我们看看晁错的经历就知道,他对军事上的事情,也有一定涉猎。

早年汉文帝时期,匈奴老是南下骚扰。汉文帝多次发兵,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晁错给汉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办法。

此后,晁错又上了《守边劝农疏》,主要观点是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敌。所以说晁错提出削藩,那是在通过充分调查后,所得出的结论,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反观黄子澄呢?他一直以来就是陪着朱允炆读书,从来没有调查过大明朝的军务。也没有提出过像样的削藩对策,只是一味地强调要削藩。

傻子都知道削藩是好事,你以为朱棣不知道吗?他当然也知道削藩的好处。可是关键问题是,怎么削?如何善后?这才是黄子澄应该要考虑的,结果黄子澄一推三二五,啥也不管。


二、汉景帝能平定七国之乱,多亏了有个好弟弟。

在不少影视剧中,梁王刘武都是一个反面角色。为啥?因为梁王刘武觊觎哥哥汉景帝的皇位。这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不过整件事还真的要怪汉景帝。

他们俩都是窦太后的亲生儿子,有一回汉景帝喝醉了,居然承诺等他百年之后,就把大位传给弟弟刘武。这事儿窦太后和刘武都放在了心上。

刘武自然很高兴,更高兴的是窦太后。因为这么一来,窦太后可就有两个儿子都做皇帝了,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可是酒醒了以后,汉景帝就不认账了。这张臭嘴真该扇两巴掌,刘武他们也不敢提,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远没有电视剧里讲得那么夸张。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晁错提出削藩以后,汉朝立刻爆发了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王们,纷纷要诛晁错清君侧。


汉景帝这个怂货二话不说就把晁错给杀了,大哥啊,你也不听听晁错的对策?结果人家压根就没有退兵的意思。

无奈之下,汉景帝只好选择平叛。这回是周亚夫带队前去平叛,不过周亚夫一直躲在暗处不肯动。为啥?因为他在等待战机。

诸侯王们又不是傻子,难道坐着给周亚夫找到空子吗?这期间叛军疯狂猛攻梁国,一直都是梁王刘武在前面顶着。到了最后刘武甚至打算为国捐躯了,这个时候周亚夫才冒出来一举击溃了叛军。

所以说没有梁王刘武在前面顶着,这事儿还真的挺难办的。刘武最后也没能熬得过汉景帝,在汉景帝驾崩之前就去世了。


三、朱允炆身边都是一帮坑货。

朱元璋没给朱允炆留下什么大将,唯一比较出色的耿炳文,也只是个善于防守的大将,所以他在野外作战就吃了朱棣的亏。

为此朱允炆就把大军都交给了自己的发小李景隆。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虎将,可李景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投降派。

这家伙手握五六十万大军,每次跟朱棣交锋,都大败而归。不仅被击败了,还把五六十万人的装备、粮草辎重全都留给了朱棣。

人家是去平定叛乱,你小子是去送装备的吗?所以说朱允炆的主力大军,在这家伙手里,简直把朱允炆给坑惨了。

徐达家的三个儿子,那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老大徐辉祖表示坚决支持建文帝朱允炆,老二徐膺绪则表示,我不表态,你们打完了再说。老四徐增寿则整天给朱棣传递朱允炆这边的消息。鸡蛋放在了三个笼子里,还是你们会做买卖。

黄子澄、齐泰这些人,一个个忠贞不二倒是不假,可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朱棣大军杀来以后,他们的态度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你说这么一个凑拢班子,怎么去跟朱棣的精兵强将们斗呢?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朱允炆手里的这帮大臣们,没一个管用的,所以手里军队再多也没啥用。


总结:朱元璋需要负责任。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农民起义军中走出来的领袖人物,他们也都在自己的王朝实行了分封制。刘邦我们能理解,毕竟他刚从灭秦大战中走出来,秦朝是郡县制,对宗室非常差,结果被诸侯们灭了。因此刘邦打算用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的方式。

而朱元璋还搞分封制,这就有点开历史倒车的意思了。而且汉武帝的推恩令放在那儿,那么好的政策,朱元璋也不愿意用。为啥?因为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真正掌权,真正做地方上的土皇帝。

朱元璋的心态是:就算后世再乱,那也是老朱家的天下,哪个子孙来做这个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呢?

参考资料:《汉书》、《明史》




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役都是中央与地方藩王之间爆发的战争,那么为什么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而建文帝却无法平定靖难之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吴王刘濞,经过汉初多年的经营,吴国已经很强盛,结果在文帝时,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因为弈棋失手砸死了吴国太子刘贤,吴王刘濞因此心存不满,萌生反意,不再入朝觐见。汉景帝继位以后,任用晁错开始削藩,吴王刘濞担心吴国被削,遂勾结其他诸侯王以“清君侧、朱晁错”的名义造反,历时三月,七国之乱平定,我们看看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采取了怎么样的应对策略,取得了战争胜利:首先,七国之乱的借口是“清君侧”,好,汉景帝就腰斩了晁错,你七国要清的人我自己给你清了,你该退兵了吧,结果,刘濞觉得汉景帝软弱,加上吴国国力强盛,就扬言自己已经是东帝了,这下坐实了造反,舆论上已经过不去了。其次,汉景帝用人得当,任用周亚夫率军抵御七国,我们知道周亚夫这个人军事能力很强,著名的细柳营就是周亚夫治军所在,周亚夫战略应用得当。再次,汉景帝胞弟梁王的誓死抵抗,以一城之力拖住七国之力,与周亚夫形成战略互援。那么,在这里梁王作为诸侯王,为何如此拼命保护汉景帝的中央呢?原因在于一方面他和汉景帝是亲兄弟,另一方面就是对皇位的渴望,他们的母亲窦太后非常宠爱梁王,想梁王继承汉景帝的皇位,出于对皇位的渴望,梁王也要奋力保住汉景帝的皇位。最后,汉景帝的中央政权很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所以在对付七国之乱的叛军时,没有妇人之仁,直截了当的斩杀,免除后顾之忧,所以,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

再看朱棣的靖难之役,同样的,建文帝继位后任用齐泰、黄子澄等进行削藩,最终逼返了燕王朱棣,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经过四年,击败朱允炆的中央政权,夺取皇位。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央政权被一个封国大败,我们看一下:首先,朱允炆削藩之后,朱棣以《皇明祖训》为由,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算的上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朱允炆对此几乎没有应对,后来将齐泰、黄子澄等罢官,但作为智囊使用,并令这两人募兵。其次,朱允炆用人不当,朱允炆的智囊团几乎都是嘴子书生,打打嘴仗可以,没有实用价值。战争伊始,朱允炆听从黄子澄建议任用李璟隆为帅,李璟隆这个人不会用兵还骄傲自大,结果一败再败,葬送了六十万大军,自己灰头土脸的跑回南京,后来燕王朱棣进入南京,还是李璟隆开的城门,这不是笑话。再次,朱允炆为仁孝的虚名所累,在李璟隆跑回南京后,中央军换帅,有几次机会可以打败燕军,但朱允炆下令“勿使朕负杀叔之名”,束缚了将士的手脚,使得朱棣无性命之忧,甚至可以在中央军附近查看军情。最后,燕王朱棣一直镇守北平,军事造诣极强,用兵得当,后顾之忧甚小,有联合了宁王朱权,战略意图明显,最后建文帝朱允炆失败。




汉景帝虽然也削藩,但是他不弄死人啊。

而且削得有理有据。楚王刘戊违犯汉丧制,被罚削去东海一郡;赵王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私卖官爵,削去6县。

都没有整死人。

哪怕七国之乱后,景帝无非也是免除了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削减了王国官吏,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税。

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没有把人完全逼死。

算是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的典范和正确指导了。

看看建文帝的削藩,那真是拳拳见肉,刀刀见血。

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湘王被逼到自焚,齐王被囚禁了四年,还有周王被流放,到处有着捕风捉影的告密,人人自危。

明明有着汉武帝推恩令,这种成功案例可以以史为鉴,建文帝偏偏要急于求成。而且削藩只有开头,完全没有后备计划,直接逼得明朝藩王剩下的,要么也对建文帝下死手,要么死,比如朱棣。

其次就是不会用人了。

汉景帝周亚夫主帅,弟弟刘武和汉景帝都早有准备,叛乱一起,刘武硬抗叛军主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的同时,守住洛阳码头,保障了后勤运输。

怎么看都比建文帝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看看建文帝的武将,能打得铁铉守住济南又如何,人朱棣直接绕开济南攻打南京。

何况朝内还有个李景隆,第一时间开了南京城门,让朱棣都没有在南京打起消耗颇大的攻城战,就这就这,建文帝要能平了朱棣,那都得比我卖彩票一张就特等奖的几率低。




第一、性格失败:景帝有决心有谋略,更能隐忍,杀晁错没有妇人之仁;朱允炆优柔寡断,不想因公废私,妄想公私兼顾。第二、对手不同:老朱把善战的功臣都弄死了,留下了善守的徐辉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燕王   吴王   吴国   叛军   皇位   刘邦   武将   南京   太后   诸侯   大军   儿子   事情   身边   中央   轻松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