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公元1630年8月16日,46岁的大明兵部尚书袁崇焕被押往刑场,通往刑场的路边聚集了上万名百姓,人们嘴里不断咒骂着'汉奸','卖国贼',同时菜叶子,臭鸡蛋,各种杂物也往袁崇焕身上扔去。

行刑地点位于京城菜市口,行刑开始后,袁崇焕的肉被刽子手一刀刀割下,并遭到了百姓的哄抢,还被人生生吃下,刽子手在袁崇焕身上割了3543刀,被割到皮骨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袁崇焕是历史上有名的抗清将士,努尔哈赤,皇太极先后败于袁崇焕之手,曾经威名赫赫的袁崇焕,如今却落得皇帝痛恨,百姓唾弃,是什么原因将袁崇焕推入到万劫不复之地呢?

这一切都要从袁崇焕的性格,还有他经营辽东说起。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腾县),明万历47年(公元1619年),35岁的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他在任时,也没有做出什么耀眼的功绩,只是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老兵时,袁崇焕就与其谈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上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赶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在别人的推荐下,被破格提拔其在兵部任职。

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攻陷,于是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后,立马一个人前往关外勘察地形,回朝后言称,只要能给足够的兵马钱粮,自己就能守住山海关,朝中大臣这时也不断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袁崇焕又一次被破格提拔,成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开始经营辽东。

袁崇焕刚到辽东,京城一队人马也来到了辽东,来人正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时任大学士的孙承宗,他来的目的就是巡查辽东边事,更要见一见能力挽狂澜的袁崇焕。

那时的辽东形势,已经是岌岌,山海关以外已经全部沦陷。

但是在关外十三山有难民10万多人,随时都有可能被后金全部消灭,孙承宗见到袁崇焕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他该怎么办,袁崇焕说,在宁远驻扎5000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并调派将领带兵去救十三山,宁远距十三山只有200多里,可以轻易占领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绝不能放弃10万多难民。

孙承宗采用了袁崇焕的主张,孙承宗自镇关门,由袁崇焕带兵前往,而袁崇焕也不负所望,成功救援十三山难民,并开始安抚军民,整备边防,这让孙承宗对袁崇焕刮目相看,并更加倚重袁崇焕。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在4年的时间里,在孙承宗的教导下,他们保持着同一种理念,在这里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并构筑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宁锦防线,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与教导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都是幻想。

不久之后,随着东林党的垮台,东林党模范孙承宗也不得不走了,然后,高弟来了,很快,孙承宗与袁崇焕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全部被放弃,退守关内,只为保住高弟的性命。

但袁崇焕不撤退,他有保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我一人足守此地!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现在,是履行诺言的时候了。

宁远大捷

公元1626年1月14日,孙承宗走后仅仅两个月,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努尔哈赤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孙承宗在时,他从来不敢招惹,现在孙承宗走了,关外所有的据点也放弃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大军所到之处,无人可挡。

努尔哈赤的军队有6万人,全是骑兵,号称20万,浩浩荡荡向山海关扑来。

走到宁远城时,努尔哈赤惊奇的发现,这里的守军并没有走,而是在坚守一座孤城,守城的正是袁崇焕和1万多名孤立无援的明军。

努尔哈赤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他派出使者给城里送了一封信,我带20万人前来,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就给你们官做。

就一会功夫,城里回信了,你说你有20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就算是有20万人,我也不嫌少。

6年前,努尔哈赤用4万多人,在萨尔浒打败了明朝最为精锐的12万人,如今面对着一个无名小卒,胜负毫无悬念。

既然这样,那还等什么,打!

几天后,努尔哈赤就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在野外对冲,袁崇焕根本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于是,就死守宁远,任你怎么打,任你怎么骂,就是不出去,就是让你的骑兵发挥不了作用。

1月24日早晨,努尔哈赤带着轻蔑的神情,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后金的全部精锐涌向宁远城。

然而,等他们接近城墙时,只听见一声晴天霹雳的巨响,以及从天而降的不明物体,然后再把他们送入地府,这正是宁远城袁崇焕的制胜法宝-红夷大炮。

关于红夷大炮的效果,史书中的形容相当贴切且耸人听闻,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

虽然有人不断被炸上天空,后金还是冲到了城墙下,并开始架云梯,然而炮火实在是太猛,不仅有大炮,墙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抢也不停的打,片刻之间,后金已经尸横遍野。

没被轰死的,射死的,接着爬。

为了遏制后金的攻势,明军开始使用新战略-火攻。

除大炮外,万人敌,火枪,火球,火把,凡是带火的,都往城墙下扔,当时是冬天,一个人都穿几件棉衣,只要沾上火,就很难扑灭,就一会功夫,城墙下哀嚎声一片,终于扛不住了,努尔哈赤下令撤退。

努尔哈赤以13副盔甲起兵,打败过杨镐,刘璟,杜松,吓走了王化贞,几乎每一次战役,都是以少打多,如今兵强马壮,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难道就打不过宁远城的一个无名小卒,努尔哈赤怀着满腔的愤怒于第二天发起了新的进攻。

努尔哈赤已经近乎疯狂了,他要的并不是宁远,也不是辽东,而是脸面,所以,他发誓,一定要争回这个面子。

不想丢人,那就只能丢命。

就在后金疯狂的向宁远攻城时,袁崇焕看到一顶黄帐子,不用说,这里面肯定是一位大人物,袁崇焕下令朝向黄帐子开火,伴随着一片惊叫和哀嚎,大炮击中了这个目标。

接下来袁崇焕看到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景象,后金军撤退了,他坚信,自己创造了奇迹。

宁远之战到此结束,率领后金全部主力,拼死攻城的努尔哈赤,最终败给了1万多人驻守的孤城宁远,铩羽而归。

几个月后,征战半生的努尔哈赤逝世。


宁锦大捷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位没多久,皇太极立马就率领6万大军,兵分3路,朝辽东袭来。

皇太极先去的是锦州。

因为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关宁锦防线又建了起来,皇太极得突破这条防线,锦州也采取了袁崇焕守宁远的战略方针,不管你在外面怎么喊,就是不出来,接下来的几天里,皇太极的日程就是这样,进攻,死人,抬走,再进攻,再死人,再抬走。

骑兵只有在野外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现在的明军躲在城里不出来,他也实在是没办法,于是,他决定绕过锦州,前往宁远, 因为在他的日程里,第一目标锦州,第二目标就是宁远。

当皇太极率领着几万兵马到达宁远时,却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宁远守军并没有躲在城墙里面。

而是在城墙外排列整齐,等待着自己。

现在的袁崇焕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曾经1万多人的孤军,如今已被关宁铁骑所替代,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可以在野战中击败纵横天下的后金骑兵。

长期以来,在后金的眼里,这些明军很好欺负,一打就散,一散就跑,一跑就死,很明显,眼前的这些也是一样,于是,皇太极下令进攻。

但自从第一次交锋开始,自信就变成了绝望。

皇太极发现,自己的骑兵根本就不是这些人的对手,这些人拿的也不是马刀,而是当时明军最先进的三眼火铳,即能当枪打,又能当成狼牙棒使唤,人没冲到跟前就开枪,冲到跟前被这东西撞一下就皮开肉绽。

而且这些人个个都像打了鸡血,猛冲猛打,战无不胜的后金终于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崩溃。

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宁远前线。

锦州的明军从城里出来,对后金在锦州城边的大营,一阵乱砍乱杀之后,又回到了城中。

皇太极做梦都想不到,一向软弱的明军,竟然敢主动偷袭自己的后方。

于是,皇太极下令从宁远撤退,回援锦州。

皇太极走了,他原本以为能超越自己的父亲,却连宁远的城墙都没有摸到。

皇太极到锦州后,又开始对锦州进行围攻,然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去宁远这几天,明军竟然在城墙下挖了几条壕沟,后金军根本接近不了城墙,每到壕沟边上,不是被轰上天,就是被打下沟。

经过几次冲锋后,这几条壕沟都没有垮过去,更别说要攻陷锦州了,再加上粮草耗尽。

皇太极灰溜溜的撤军了。

战役至此结束,在20多天时间里,后金与明军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失败而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消息传来,皇帝很高兴,大臣很高兴,袁崇焕不高兴,袁崇焕提出辞职。

宁锦大捷后,论功行赏,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却是首功,就连魏忠贤时年四岁的从孙,都被封侯爵。

袁崇焕的奖励是,升一级,赏银三十两,这那是行赏,这简直就是侮辱,所以袁崇焕很生气,很愤怒。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袁崇焕是东林党,他的老师孙承宗更是东林党的模范人物,所以,在魏忠贤的指示下,御史李应荐上书弹劾袁崇焕,说他在战役中,故意不援助锦州,是作战不积极的表现,还用了一个专用词-暮气。

暮气就是快到晚上的气,跟没气了也差不多,用这个来损人,可见这些阉党心理是有多阴暗。

基于以上原因,袁崇焕提出辞职,基于同样原因,他的辞职被批准。

死了上万人,折腾20多天的皇太极绝对想不到,袁崇焕竟然败了,败在了一个连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太监手里。

崇祯皇帝登基,袁崇焕复起。

天启7年(公元1627年)8月22日,当了7年木匠皇帝的朱由校驾崩,年仅23岁。

8月24日,17岁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

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番作为,当他当上皇帝站在权力顶峰时,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

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也有史书云,实亡于万历,还有史书云,始亡于嘉靖。

应该说,这几句话都是有道理的,经过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折腾,大明基本上被折腾的差不多了,又蹦出来个九千九百岁太监,经过这么一折腾,大明就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朝堂一片混乱,边疆烽火连天,内部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民不聊生,干柴已备,只差一把火。

当崇祯登场时,浇的第一盆水就是袁崇焕。

其实崇祯是很喜欢袁崇焕的,在他眼里,也只有袁崇焕在辽东能力挽狂澜,能改变大明与后金的战争割据。

于是,在东莞的一介平民袁崇焕,接到了崇祯复起的任职通知。

而且给他的职务也很大,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这是一个很大的官,很大很大,也就是说袁崇焕是除了皇帝以外,管理面积最大的官,管辖范围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手下的巡抚就有五六个。

任职令到达的同时,也告诉袁崇焕,赶紧前往京城,皇帝急着要见你。

在紫禁城的平台上,怀着憧憬与希望,崇祯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召见,史称'平台召对'。

谈话一开始,崇祯就开始狠狠的夸奖袁崇焕,把袁崇焕说的是心潮澎湃,袁崇焕也是心里一激动,说出了下面的话。

计五年,全辽可复。

意思就是,五年时间,我就能收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崇祯听完很兴奋,连声夸赞,边上的大臣也猛添柴火,欢呼雀跃,以至于崇祯下令休会。

兵部给事许誉卿找到了袁崇焕,问他如何五年平辽。

袁崇焕的回答却让他大跌眼镜,我只是随口说说,安慰皇上的。

许誉卿当时就傻眼了,对袁崇焕说,皇上虽然小,但是比较较真,现在你忽悠他,到时候他按期收工, 你怎么办。

袁崇焕只有四个字-怃然自失。

就这样,袁崇焕在崇祯期望的目光中,走向了辽东。

崇祯为了平复辽东,极其看重袁崇焕,不管袁崇焕提出什么要求,崇祯都尽量满足,但袁崇焕却想杀掉毛文龙,而杀人动机只有四个字-看不顺眼。

毛文龙所在的皮岛,位于后金的大后方,他刚上岛时,与大明联系不上,就自立为王,时间长了以后,谁的话也不太听。

但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毛文龙驻守皮岛8年,在这8年里,把皮岛做成了贸易中心,无数的客商蜂拥而至,大大小小的走私船都从他那过,收钱就放行。

历任总督,巡抚对毛文龙都是睁一只闭一只眼。

但袁崇焕不行,在他眼里,连粒沙子都容不下。

几年前,四品宁前道的袁崇焕不经请示就敢杀比自己官大的副总兵,现在位高权重,你小小的皮岛总兵毛文龙算老几。

袁崇焕到辽东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凡是运往东江之物资船队,必须先开到宁远觉华岛,然后再运东江。

毛文龙立即上书崇祯,向崇祯诉苦,得到的却是崇祯的几个字,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怎么从长,岛上几万人难道要喝西北风。

就在这时候,毛文龙却收了袁崇焕的10万两军饷,而且这笔钱还是袁崇焕特批的。

拿钱的那一刻,毛文龙明白了,这是要自己听袁崇焕的话。

然而,袁崇焕的真实用意是,拿我的钱,我就要你的命。

袁崇焕想杀掉毛文龙,但绝不会在宁远,如果在宁远把他杀了,皮岛上的几万人万一反了,或者投敌,自己也完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皮岛上把毛文龙杀了。

于是,不久之后,袁崇焕的船队到达皮岛。

出乎意料的是,毛文龙见到袁崇焕时,显得很紧张,因为他的身边站满了拿刀的侍卫。

然而袁崇焕却是非常自然,到了晚上,毛文龙来到了袁崇焕的帐篷。

袁崇焕说:你在边疆这么久了,实在太劳累了,还是回你老家杭州西湖好了。

毛文龙却说,这里工作任务重,后金还在,我不能走。

袁崇焕说:可以找人替代。

毛文龙说:此处谁能替代。

正是这句话,更让袁崇焕起了杀心,谁能替代,意思就是这里都是我的人,谁能替我。

袁崇焕在皮岛待了三天,基本情况熟悉后,与毛文龙一起进了营帐。

这一天,袁崇焕是有备而来,当他进入营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毛文龙,本部院与你谈了三日,你现在回头也不迟,哪晓得你狼子野心,目中无本部院,国法岂能容你。

毛文龙的脑袋还在运算之中时。

袁崇焕抛出了重量级武器,毛文龙的十二大罪,其中包括,冒功,撒泼无礼,走私,干海盗,好色,给魏忠贤立碑,未能收复辽东等等。

其实袁崇焕的这些罪状,实在不太高明,无礼,好色,冒功,只要是人都干过,包括他袁崇焕,袁崇焕也为魏忠贤立过碑。

这时候的毛文龙总算是清醒过来,大喊文龙无罪,几千名自己的手下就在外面,且自己为一品武官,总镇总兵,除皇帝外,无人敢杀。

但袁崇焕敢,他是四品文官时,就敢杀副总兵,还有一个敢杀的原因是,袁崇焕拿出了尚方宝剑。

袁崇焕很执着,这一切的一切冲昏了他的头脑,让他说出了下面的话。

今日杀了毛文龙,本督师若不能恢复全辽,愿试尚方宝剑偿命。

然后将毛文龙拉出帐外斩首。

杀了毛文龙,接下来就是安抚他的亲信,毕竟岛上的几万人都是他的亲信,要保证这些人不跑,不投敌,不造反,袁崇焕花了很大心思,他先是安排了自己的亲信,驻扎皮岛,然后又任命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当部将,意思就是,虽然我杀了你爹,但是这件事跟你没关系,照用你,别在闹事。

胡萝卜加大棒一下去,效果很好,没人闹,也没人反,袁崇焕很高兴。

其实最高兴的是皇太极,因为毛文龙控制的区域,除皮岛外,还有金州,旅顺等地区,毛文龙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能力极强,此人一死,手下的几万人没人能管的了,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去攻打京城了。

皇太极对毛文龙可是如鲠在喉,打又打不着,跑又不敢跑远 ,时不时的毛文龙还在自己的背后来一下,只要自己出击,还要时刻防着毛文龙在背后偷袭。

这跟三国时候的曹操一样,不怕刘备,不怕孙权,就怕西凉马腾,就怕西凉马腾给自己背后来一下。

如今毛文龙以死,自己的后方没有了威胁,皇太极可以高枕无忧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毛文龙手下有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这三人后来投靠皇太极,为后来的灭明立下了大功,这一切都是袁崇焕造成的。

于是,皇太极率10万军队(包括蒙古军队),发动了决定袁崇焕命运的进攻。

他们在地图上画了个半圆后,从蒙古跨过长城,到达了大明重镇遵化。

决定袁崇焕命运的己巳之变。

这是皇太极第一次越过长城,没有了后顾之优的他,也许能创造后金成立以来最大的功绩,也有可能拿下京师。

袁崇焕知道皇太极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努尔哈赤死后,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举坐稳了大汗的宝座,此外,他还拉拢蒙古各部,有了很多盟友,与努尔哈赤不同,努尔哈赤就是烧杀抢掠,见汉人就杀,而皇太极则不同,不仅优待汉人,还招降了很多汉人。

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立刻急点了9000关宁铁骑,直奔京师而去。

此时的皇太极已经过了蓟州,在京师附近的三河,香河,顺义一带一路劫掠,而袁崇焕也不阻止,一路尾随,就这样,袁崇焕与皇太极的军队一直保持着距离,就在北京附近转悠。

在5天的时间里,袁崇焕一仗没打,放任皇太极烧杀抢掠,消息传回京师,百姓们大骂袁崇焕孬种,怂包,文武百官更是言辞激烈,直言袁崇焕不顾江山社稷安危,要皇帝捉拿袁崇焕。

其实袁崇焕不是不想打,而是害怕,虽然关宁铁骑是很厉害,但是人数太少了,而他自己也有自己的计谋,而这个计谋谁都没有看出来,只有孙承宗一个人看了出来,而且还看出来这个计谋的巨大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固定的战法就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时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是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 待其受挫后,再全力进攻,然后大获全胜。

但他忽略了一点,这里是京师,这里是北京,在这里说话算数的只有一个,但绝不会是袁崇焕。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地方,城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还位居前线,不用请示皇帝,能守就守,守不了就撤,在这里就不一样了。

皇上坐在京城里,叫你来护驾,敌人在眼皮底下转悠,你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你到底想干什么。

于是,孙承宗给袁崇焕指出了一条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然而,骄傲的袁崇焕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老师。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的准,袁崇焕最后也不得不为他自己犯的错买单。

袁崇焕前脚刚到京师城下,皇太极后脚就到,实在是像带路的,但袁崇焕更有个性,谁也没请示,直接带领兵驻扎在南城广渠门前,仅这一条,就是死罪, 因为没有皇帝的允许, 是不准私自在城下驻扎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袁崇焕太有个性了,不仅私自驻扎在广渠门前,还要求兵马入城休息,原因竟是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进城休整,本来大家就猜忌你,你还要带兵入城。

就算是崇祯在信任你,也不免让人起疑,一个堵前门,一个断后路,跑都跑不了,此时的袁崇焕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终于,皇太极也赶到了广渠门外,袁崇焕的9000关宁铁骑与皇太极在广渠门外激战了一天,转战十余里,袁崇焕横刀立马,冲锋陷阵,杀的是天昏地暗,广渠门大捷。

这一天对袁崇焕来说,是很光荣的,他凭借着自己的精兵良将,打败了皇太极。

几天后,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因为不能入城,袁崇焕背城布阵,在凛冽的寒风中,面对着皇太极。

皇太极带领着所有兵马,想证明自己能攻下京师抢一把的美好愿望,但关宁铁骑告诉他,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经过5个多小时激战,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的获胜而结束。

结束了,都结束了。

战事平息后,袁崇焕得到指示,皇帝召见,要求立即进城,召见的理由是议饷,意思就是发工资。

袁崇焕得知后非常高兴,当时已经是隆冬季节,关宁铁骑早已疲惫不堪,此时若能好好美餐一顿,再发发工资,好好睡一觉,军中士气定能大振。

当袁崇焕到了城墙下,没有人迎接,也没有人开门,等了半天,扔下来一个筐子,让袁崇焕蹲进去,然后拉了上来。

这种入城方式虽说比较寒碜,但好歹是进去了,在城内守军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平台。

一年前,在这个曾带给他无比荣誉和光辉的地方,他第一次见到崇祯,这一次来,崇祯很直接。

一,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二,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京师。

三,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

袁崇焕却没有回答,不知道是没反应过来,还是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反正就是没有说话,至于打伤满桂更是无稽之谈,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

但崇祯就不这么想了,袁崇焕不出声,就当是默认了,随即下令,脱去袁崇焕官服,投入大牢。

袁崇焕最终的结局。

怎么处理袁崇焕,这是个问题,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事实上,当时还是有不少人为袁崇焕说好话的,说不定过段时间就放了,但在9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真正想让袁崇焕死的是这两个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

更加讽刺的是,这两个人跟袁崇焕并没有仇,甚至都不认识袁崇焕,他们真正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

就是因为要除掉钱龙锡,袁崇焕必须死。

一直以来,这两个人都想除掉钱龙锡,可钱龙锡为人谨慎,势力很大,想要除掉,非常困难。

十分凑巧的是,钱龙锡跟袁崇焕关系很好,而且他们都是东林党,这次正好袁崇焕出了事,只要把事情闹大,就能把钱龙锡拉下水。

也有人说温体仁周延儒是阉党,因为被东林党整,所以借袁崇焕打击东林党,报仇雪恨。

其实并不是的,如果阉党有他们两个人才,也不至于倒台的那么快,他们真正的目的只有两个字-权力。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自己想要进去,就得把别人挤下来,所以,自从袁崇焕进去以后,这两个人小动作不断,此后连续半年时间,党羽的各种弹劾,从投敌再到生活作风问题黑材料不断,一个比一个狠,山东道御史更是直接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连钱放在那里都说的有鼻子有眼,这就更狠了,谁都能送,唯独袁崇焕不能送。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大明律规定,边帅勾结近臣,有谋反嫌疑,必死。

再加上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不得不辞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不久后也下课,温体仁周延儒先后入阁,成为了大学士,代替了他们。

而袁崇焕,只是他们进入内阁的一个牺牲品。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8月16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

袁崇焕虽然在牢中,没办法参与会议,却丝毫不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正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部门。

等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就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一年多了,什么都没干,却杀掉了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

发言完,崇祯问三法司如何定罪,没人支声。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袁崇焕被押赴菜市口,行刑。

后记,

袁崇焕从一个蛮荒之地的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的囚犯。

当他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时,看到沿途百姓不断的咒骂,他应该很失落,很绝望,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冤屈到什么时候才能被洗刷,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只留下了一个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也不完美,他也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最终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他都遇上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如今对于袁崇焕而言, 一切都结束了。

我们不能抹杀袁崇焕的功绩,但也不能不说他的缺点,至于他的功与过,就由历史来评论吧?

对于袁崇焕本人最后表现,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不管是恨也好,喜也罢,终归是曲终人散。




公元1630年,大明兵部尚书袁崇焕被绑于西市,刑官在袁崇焕身上割了3543刀,直到皮骨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袁崇焕被凌迟那天,通往法场的路边聚集了近万名百姓,嘴里不断咒骂着“汉奸”“卖国贼”。袁崇焕的肉被刽子手一刀刀割下,遭到了百姓哄抢,最终被人生生吃下。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遥想当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带领八旗铁骑进犯大明,辽东明军九战九败,十四名总兵阵亡,四位经略、巡抚被杀,大明官员无人敢去辽东。

只有袁崇焕带着关宁军困守宁远城,在山海关外建立起了一条绵延百里的关宁锦防线,将八旗十万铁骑挡在关外。

如今,曾经威名赫赫的袁崇焕此刻却被绑于菜市口,被皇帝痛恨,被百姓唾弃。是什么将这个抗清将士推入如此万劫不复之地呢?

这一切,还要从袁崇焕挥师辽东说起。

01

出关平辽

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清将士,被誉为“大明最后的长城”。

然而,在成为将军之前,袁崇焕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36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在分配职务时,还因为名次太低被漏掉了,只能去福建当个七品知县

当知县时,袁崇焕干得最漂亮的事就是上房梁给百姓救火。平日里,他最喜欢的便是同退伍的老兵谈论边境战况,从那时起,袁崇焕的心里便许下了平辽的愿望。

公元1622年,袁崇焕被破格提任为兵部职方主事,一人一骑便出关巡视去了。他跨在马背上,奔驰在辽东宽阔的土地上,耳边呜咽的风声仿佛是士兵的厮杀声和难民的哀嚎声。

辽东大地面目疮痍,被鲜血染红,他的眼中满是悲悯,这是一场生灵涂炭的人间惨剧。袁崇焕再也忍不住,悲呼道:“悲哉我大明,定要让努尔哈赤血债血偿!”

回朝后,他上疏陈说了关外形势,他说:“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文武百官皆避之不及。

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

许是袁崇焕的豪言壮志燃起了天启皇帝的熊熊怒火,袁崇焕很快便被派上了辽东战场。

公元1622年,京师一队人马来到辽东,来人正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时任大学士的孙承宗,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巡察辽东边事,更是想要见一见袁崇焕。

谁知,孙承宗一见到袁崇焕便向其问罪。原来,袁崇焕到山海关后不久,就与上司辽东经略王在晋在防线设置的问题上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王在晋部署的辽东防线大部分都集中在山海关附近,敌人一旦进犯,便直扑山海关而来,若山海关失守,敌军便可长驱直入,逼近北京。因此,袁崇焕建议将防线向关外推移,不直接将山海关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中,成为保护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可王在晋是文官出身,对军事一窍不通,胆子又小,虽然采纳了袁崇焕的建议,但是主张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修建一座新城防御,可袁崇焕认为只守八里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到屏障作用。

两人据以力争,谁也不愿妥协,无奈之下,袁崇焕只能越过上司,将奏章直接上报到了朝廷。

面对孙承宗的问罪,袁崇焕直接给出了答案:“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宁远,关外要害也!”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两百里,易守难攻,是十分重要的战略重镇。八旗铁骑想要通过山海关进犯中原,宁远城是必经之地。

袁崇焕的建议让孙承宗眼前一亮,他随即向天启皇帝上疏,力荐袁崇焕,并自请督师辽东。

宁远可战可守,臣奏请陛下,愿用崇焕指殚力瘁心以急公,不愿用腰缠十万之逋臣,闭门颂经之孱胆。

当袁崇焕带着军队来到宁远城时,映入眼帘的是茅草丛生,墙砖破烂,一片断壁残垣的景象,袁崇焕不禁有些失望。

此后,袁崇焕开始着手定制筑城计划,在他精心地部署下,宁远城成为了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可是,坚城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兵力的问题。

孙承宗从京城来时,听说此地有雄兵七万,可真查起来却足足少了一万之多。不仅如此,留下来的这六万士兵大多都是老油条,领饷时冲锋,打仗时后退,用时真就成了祸害。

可是,眼前情况如此紧急,又去哪里召集兵马呢?就在孙承宗焦急万分的时候,袁崇焕再次给出了建议,辽东难民

这些难民被贼兵追赶,家园被毁,妻儿被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他们去和辽兵厮杀,是最好的选择,这正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孙承宗闻言,立刻着手,从难民中挑选了数千人编入军队,多年后,这支军队以赫赫军功打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关宁铁骑

天启四年,宁远已被袁崇焕打造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他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12000名骑兵东巡广宁,此举大有主动挑事的意味。

在孙承宗的全力支持下,袁崇焕不断将前线向北推移,辽河以西的失地几乎全部收回。他带领着一众守辽将士修复城池堡垒,训练士兵,建成了绵延400余里的关宁锦防线

这条防线深入后金区域,令后金如鲠在喉,想攻攻不下,想绕开却又担心后路被明军断了。因此,在之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大明和后金相安无事,接连溃败的明军也得以休养生息。

可是,正当辽东战事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袁崇焕信任与依赖的孙承宗却辞官了。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终于制霸朝堂,将东林党人赶尽杀绝,而作为东林党人的孙承宗,身为天启帝的老师,地位超然,自然成了魏忠贤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将孙承宗赶出朝堂,魏忠贤唆使自己的亲信言官日夜不停地告黑状,孙承宗只能无奈辞官回乡。而接替孙承宗的人也很快就到位了,只不过这个人是被魏忠贤逼来的。

魏忠贤虽然权倾朝野,但是一介宦官很难将手伸到兵部去,为了能不让东林党人插手辽东战事,他在兵部里一阵扒拉,只有已经退休的兵部侍郎高第不是东林党。

同年十月,天启帝将高第召入文华殿,赐其蟒衣玉带,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经略蓟辽。高第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已经退休的他会被派来趟这趟浑水。

孙承宗走了,高第来了,可显然这位高经略对辽东战事有自己的看法,对于袁崇焕固守宁远这种稳扎稳打的方略嗤之以鼻。

上任的第二日,高第便火速下达了一条命令:辽东军民全部撤入山海关内,不给贼人留一粒米,一颗粮。此令一出,三军随即拔营撤入关内。

袁崇焕的内心无比悲愤,他苦心构筑的宁远城没有被贼斌摧毁,却被自己人弃之不用。外有强敌环伺,可朝廷内却是尔虞我诈,互不团结,这样下去,大明岂非要亡于自己之手。

袁崇焕不甘心,他与高第据以力争,他绝不后退,他要死守宁远,哪怕死也要死在宁远城。他说:

“宁前道,当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袁崇焕坚信,他定能实现守住辽东的壮志,他也不是图一时之勇,凭着他这四年来对辽东与宁远的经营,他确信自己能够打赢这场仗。

为了迎战努尔哈赤,袁崇焕开始了层层部署,打出了手中的一张张王牌。

第一张牌,据守坚城。

首先,他命令手下士兵坚守宁远城,他绝不会与努尔哈赤打野战,后金贼兵若是攻来,便只能将这宁远城的铜墙铁壁啃下来。

第二张牌,红衣大炮。

他将城外高山上的红衣大炮破天荒地全部搬到了宁远城的城墙上,他要以炮护城,以炮守城,炮在城在,炮亡城亡。

第三张牌,坚壁清野,清除内奸。

他命令祖大寿组织了锄奸队,每日挨家挨户的搜查,只要发现陌生面孔,全部抓起来,就地处斩,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而最后一张牌,则是袁崇焕的决心,他誓要与宁远共存亡,不退后金,绝不还朝。

此时的宁远城孤悬在关外,没有任何支援,袁崇焕想,若是这战失败了,那他便用自己的亡魂献祭在这辽东的土地上,让山海关内的军民看看,大明将士只可战死。

努尔哈赤也看清了袁崇焕孤立无援的处境,要拔除这根眼中钉肉中刺,此时是最好的实际。

努尔哈赤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以祖父留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兵,一举统一了女真部落,创立了八旗制度,在大明的眼皮子地下野蛮疯长。

史料记载:

女真满万,势不可制。

在辽东,努尔哈赤凭借着势不可挡的八旗铁骑,打下了自己的地盘。在萨尔浒一战,他用四万多人击溃了明朝最为精锐的十二万军队。

可努尔哈赤不知道,他即将面对的袁崇焕亦是战场上的雄狮,让他在宁远城一战孤军败走。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带着他的二十万八旗铁骑披坚执锐,浩浩荡荡而来,攻打仅有一万人驻守的宁远城,宁远大战爆发。

袁崇焕站在城墙上,看着汹涌而来的八旗铁骑,振臂呼道:“勇者生,弱者死!开炮杀敌!”

随着一声令下,宁远城头的红衣大炮一一点燃,冲天的火光伴随着一声声巨响砸向了后金士兵,炸声轰隆,将八旗铁骑炸得粉碎,无数后金士兵命丧宁远城下。

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

努尔哈赤不曾想到,曾经创造无数辉煌的八旗铁骑居然会饮恨宁远城,这是他从未有过的失败。

到处都是销烟和厮杀声,透过霭霭的血雾,他看到一个人站在宁远的城头上,手中不断挥舞着宝剑,发出一声声命令,他虽然听不懂,可也知道眼前的人不容小觑。

眼见八旗铁骑伤亡惨重,即便士兵们前仆后继,奋勇搏杀,可宁远城如定海神针般没有丝毫动摇,眼前那个挥舞着宝剑的身影不断浮现,他要碎牙齿,只能下令退兵

宁远大战胜利了!这是九年来的第一场胜利,百姓和朝廷都看到了希望。

努尔哈赤兵败后,身受重伤,没有攻下宁远城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此后,努尔哈赤的伤势一直未能痊愈,七月间到清河温泉疗养,最后死于返回沈阳的途中。

努尔哈赤是战场上的一头雄狮,宁远战败是他征战生涯绝无仅有的一次,他也许到死也没看清袁崇焕,为何他一来,八旗铁骑就败了。

努尔哈赤死后,儿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改国号为清,他要承继父亲的遗志。可是,此时的满清面对着重重困难,政权不稳,经济凋敝,辽东又发生了大饥荒,没有军需补给。

他虽有心要大展雄图,却也不免被这些问题掣肘,只能转攻为守,希望能与明廷议和来争取时间,扭转不利的局势。

而袁崇焕这边,在经历了宁远大战后,关宁锦防线的防御工事被摧毁殆尽,想要恢复成战前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

虽然袁崇焕与皇太极是敌手,可在议和这个问题上他们不谋而合。

明廷对议和向来都是敏感的,袁崇焕的提议很快就遭到了大臣们的否决,弹劾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到了天启帝的书案上,可袁崇焕仍然力排众议,坚持议和。

可是,在议和过程中,双方的条件怎么也谈不拢,既然谈不拢,那就只有打了。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带领八旗铁骑突袭锦州,袁崇焕再次率领大明辽东战士与其展开大战,这次,仍然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胜利后,袁崇焕向朝廷报捷: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于奴战,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一战挫之。

天启皇帝看后十分高兴,回复袁崇焕道

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

两次战争的胜利,让大明士兵与朝堂一扫阴霾,士气大振,而最大功臣非袁崇焕莫属。

然而,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袁崇焕却只升一级,赏银三十两。功劳最大的人成了魏忠贤,其次是监军太监,再其次是阉党大臣,甚至还有魏忠贤的从孙,时年四岁,封侯爵。

而袁崇焕,因为主张议和,得罪了一众朝臣,还被言官弹劾,在宁锦大战中,表现得暮气沉沉,全无王朝的威严。

袁崇焕失望了,他对这个被黑暗笼罩的朝堂失望了。在刚刚取得两场胜利的时候,他走了,他回到了家乡广东。

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

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

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

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从来都是英雄惜英雄,可惜,热情依然,却只怕无用武之地。都说时势造英雄,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英雄,可是袁崇焕身处的时代,却是一个英雄没落的时代。

也许离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吧,可袁崇焕不甘心,他始终放不下平辽的梦想。

02

斩毛文龙

天启七年八月,天启帝驾崩,终年二十三岁,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

刚刚上位的崇祯皇帝便以雷霆手段处置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逼得魏忠贤自尽于凤阳,大明朝纲为之一振,东林党重掌权柄,袁崇焕也因此复出。

年仅17岁的少年皇帝有一个梦想,他要做大明的中兴之主。他怀揣着这个梦想,在紫禁城的平台上第一次召见了袁崇焕,史称“平台召对”

崇祯皇帝见到袁崇焕后,先是大加赞赏,然后问道:“女真部落侵扰我大明边境已有数十年,以至于国土沦陷,民不聊生。爱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据实奏来。”

袁崇焕拱手回道:“臣所有方略已写在奏疏中,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崇祯皇帝看过袁崇焕的奏疏后,十分欣慰,更是对袁崇焕寄予厚望,当即就将他任命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之后,崇祯皇帝又问:“那依爱卿之见,何时能够收复辽东?”

袁崇焕不假思索回答道:“陛下,给臣五年时间,臣定能收复辽东,此乃我毕生心愿。”

五年复辽,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诺言,这次君臣之间的对策,虽不能说是风云际会,可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确实是委以重任,给予了极大的权利。

可是,袁崇焕面对眼前这个17岁的少年皇帝,并不是真的有五年复辽的计划,他只是看皇帝忧心辽事,出言安慰了一番。

事后,崇祯皇帝派遣给事中许誉卿询问五年复辽的计划,袁崇焕却哈哈大笑说道:“我不过是看皇帝陛下焦虑,给他一些安慰罢了。”

据《明史》记载:

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

袁崇焕的态度让人大失所望,可是许誉卿却明白,这个少年皇帝不是可以随便忽悠的,他提醒袁崇焕道:“皇帝陛下不是可以随便愚弄的孩子,届时,你五年未能平辽,又当如何?”

许誉卿的话让袁崇焕瞬间清醒了,他自知自己失言,可是说出口的话如何还能收回,更何况还是对皇帝陛下。

于是,袁崇焕开始认真制定起五年平辽的计划。此时,有恰逢崇祯皇帝再次召袁崇焕商议对策,这对袁崇焕来说,正是提条件的好机会。

见到崇祯皇帝后,袁崇焕奏道:“陛下,打仗离不开钱粮,更离不开兵力武器,这些都需个各部支持。”

崇祯皇帝立即晓谕各部,让其全力支持袁崇焕。

之后,袁崇焕又说:“以臣的力量,平辽是有余的。可臣在外领兵打仗,虽不怕流血牺牲,但是却害怕言官的嘴,所谓三人成虎,臣与陛下隔得远,到时候有嘴也说不清,不免也会扰乱臣的方略。”

为了打消袁崇焕的顾虑,崇祯随即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崇焕,朕相信你,你无需顾虑。”

随后,崇祯皇帝又赐下尚方宝剑,以示重用。

袁崇焕也深感崇祯皇帝复辽的决心,立下誓言道:“若到期无果,臣愿自动请死。”

这次召见,崇祯皇帝可谓是给足了袁崇焕权利,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蓟辽之内已无人可与之抗衡。

为实现“五年复辽”的目标,袁崇焕开始了他的全面部署。

  • 前线,整顿关宁锦防线,凭坚城用大炮先守后攻。
  • 中间,节制东江毛文龙。
  • 后方,加强蓟镇的防守,此地乃京师的前大门,辽东前线的后方,断不可有任何差池。
  • 左翼,赏赐蒙古金银,卖给他们粮食,拉拢他们牵制贼兵。
  • 右翼,联络朝鲜结成同盟,共同抗贼。

袁崇焕的部署可以说是非常全面,可操作性非常强,如果这些计划能够一一实施,那五年平辽指日可待。

可是,就在袁崇焕以为这个计划能够顺利执行下去的时候,他在毛文龙这里碰了钉子。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是大明在关外唯一的总镇级总兵,地位十分高,众人皆称他为“毛帅”。

虽然级别高,可毛文龙管辖的地方却很小,仅仅是鸭绿江口的一个皮岛。皮岛孤悬海外,是毛文龙自己抢来的,他在岛上召集流民,建屋垦田,开展贸易。

与此同时,他还拿着朝廷调拨的粮饷,成了正式编制,成为大明在后金后方的一支军事力量。他多次出击后金,使得后金不敢轻易带兵出征,总担心自己的老巢被毛文龙端了。

而对于毛文龙这位东江总兵,朝廷内部却是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他可以牵制后金;也有人认为,他飞扬跋扈,对朝廷不尊;还有人认为,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时任大学士的钱锡龙曾询问袁崇焕:“五年复辽,从何处着手?”

袁崇焕答道:“当自东江始,文龙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处之。”

其实,之前的历任的辽东军事长官如熊廷弼、王在晋、也好,孙承宗、高第也罢,都不太管毛文龙这个地方。可是,对于袁崇焕来说,想要实现五年复辽,必须拿下皮岛这个要塞。

于是,袁崇焕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动作。

他向朝廷上疏:

  • 第一、派出文臣监理皮岛粮饷。
  • 第二、改变朝鲜改变朝鲜贡道,经宁远到京师,切断其来自朝鲜的财路。
  • 第三、登州莱州实行海禁,通往东江的海上私船不许一帆出海。
  • 第四、凡是运往东江的钱粮器用,改由蓟辽督师衙门挂号,转运至东江。
  • 第五、更定东江营制,变只忠于毛文龙个人的“毛家军”为忠于朝廷的军队,使东江成为复辽的一块基地。

袁崇焕此举无异于切断了毛文龙的经济命脉,切让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掣肘。毛文龙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随即上疏表示反对。

他不仅拒绝接受袁崇焕的指挥,还以岛兵即将哗变为由,想要在登州登陆,索要饷银。毛文龙差人到宁远索要饷银,袁崇焕却故意当庭高声说道:“既缺粮饷,何不前来?”

然后,将从天津运来的粮饷拨给了毛文龙十船,还为毛文龙的下属杀猪宰羊,酒席犒劳,袁崇焕是想用激将法,将毛文龙激来宁远见面。

崇祯二年五月毛文龙与袁崇焕相约在旅顺口外40里的双岛见面。毛文龙想用钱财诱惑袁崇焕,却被袁崇焕拒绝了,随后两人一起共进茶饭。

席间,袁崇焕暗示毛文龙离开皮岛,早日回杭州享福,可毛文龙也不甘示弱,嘲讽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是一堆废物,若是交给他东江来打,早已驱逐贼兵。

毛文龙的话让袁崇焕心生不满,可碍于毛文龙年纪比他大,又名声在外,只得忍下这口气。

到了六月初三,毛文龙邀请袁崇焕前往皮岛赴宴。席间,袁崇焕再次暗示毛文龙将皮岛的兵权交出,可是毛文龙仍然不为所动,可谓是软硬不吃。

六月初四,袁崇焕再次提议,将旅顺一分为二,东边归毛文龙节制,西边归袁崇焕节制,可此时的毛文龙依然不肯听命,这不禁让袁崇焕怒火中沙,一时间杀心四起。

六月初五,皮岛之上,一场鸿门宴拉开帷幕。

袁崇传令三军,登岸摆围,让两军来一次射箭比赛。这场比赛,毛文龙带着随行的百余名官员参加,而军队则被隔在了营外。

观看比赛时,两人推背还债,并无异常。随即,袁崇焕让毛文龙带他认识一下东江诸位官员,言语间都是慰劳体谅的话,更是言明以后东江不会再受粮饷节制。

袁崇焕的一番慰问说的东江诸位官员感激涕零,可面对毛文龙时,袁崇焕却话锋一转,杀机毕现。

袁崇焕怒吼道:“毛文龙,本将披沥肝胆,与你谈了三日,希望你能回头是岸,可你却狼子野心,全部半句真话,你如此目中无人,全然不顾大明社稷,国法岂能容你,来人,将毛文龙拿下!”

此时的毛文龙预感到大事不妙,可他断定袁崇焕未必敢杀他,于是大声诘问道:“我乃东江总兵,你岂敢杀我。”

可袁崇焕也不怂,亮出尚方宝剑道:“尚方宝剑在此,我作为将首,岂有不敢!”

毛文龙此时才知大势已去,连忙跪地求饶,可袁崇焕不仅没有半分饶恕,更是当庭念起了毛文龙的十二项当斩之罪

  • 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
  • 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
  • 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
  • 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又半,侵盗军粮,四当斩;
  • 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
  • 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六当斩;
  • 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
  • 强取民间子女…八当斩;
  • 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九当斩;
  • 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
  • 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
  • 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

说罢,袁崇焕清出尚方宝剑,将毛文龙一刀斩杀。就这样,曾经叱咤辽东的毛文龙死在了袁崇焕的手里。

当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崇祯皇帝大惊失色。《明史》记载:

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

崇祯皇帝虽然对袁崇焕先斩后奏的举动十分不满,可是人已经死了,五年复辽还要依靠袁崇焕,只得无奈作罢。

为了安抚袁崇焕,崇祯皇帝还赦免了袁崇焕先斩后奏之罪。

毛文龙悬踞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声罪正法,事关封疆安危,不必引罪,一切布置遵照敕谕便宜行事。

毛文龙该不该杀,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争论不休。可是,当时的袁崇焕却在不经意间为自己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毛文龙被杀后,皮岛群龙无首,这里的明君也成为一盘散沙,对后金军队不再形成夹击之势,后金军队可以毫无顾忌地一路南下。

当时,皇太极见关宁锦防线坚不可破,宁远城有袁崇焕驻守也无法攻下,于是不再正面强攻,改成绕过关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破塞而入,直逼首都北京。

袁崇焕不知道,正是皇太极走得这一手高招,将袁崇焕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最终命丧京师。

03

大明悲歌

崇祯二年,毛文龙被袁崇焕一剑斩杀,至此皮岛兵权收归袁崇焕所有,他的五年平辽计划又再进了一步,可是,此时又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

那便是,蒙古的喀喇沁部请求大明开市卖粮。当时的袁崇焕,为了拉拢蒙古各部有意将粮食卖于蒙古。

可是手下将领祖大寿却认为,后金与蒙古都遇到了大饥荒,此前他们也曾私下勾搭,若是蒙古将粮食卖给皇太极,后果不堪设想。

袁崇焕何尝不知。当时,许多夹在后金与大明之间的蒙古部落采取了两面讨好的策略,若是不卖粮食给蒙古,一旦倒戈,这结果也是大明无法承受的。

于是,卖或不卖都成了棘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袁崇焕上疏崇祯皇帝,希望崇祯能下令开边市,卖粮给喀喇沁部。起初,崇祯皇帝言辞拒绝了,他认为,蒙古与后金勾搭,不可信。

可袁崇焕一再劝说,卖粮只是为了稳住蒙古各部,若是不卖,他们势必会倒向皇太极,到时候,他们带着皇太极长驱直入,京师危矣。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得同意开市,并回复袁崇焕道:

按人口卖粮,抚剿并重。

袁崇焕深知粮食是战略物资,可为了能实现五年平辽的计划,有些险是不得不冒的。五年的时间,迫在眉睫,崇祯皇帝不会再给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

而皇太极这边,毛文龙被杀后,后金不再忧心后方被截断,虽然与袁崇焕正面硬刚不过,但是绕道总是可以的。于是,皇太极下令,带领八旗铁骑绕道蒙古,直逼京师

崇祯二年十月,后金大汗皇太极率领十万八旗铁骑绕道蒙古袭击关内,这是后金军队第一次越过长城,史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立刻急点了9000关宁军,士不传餐,马不再秣,直奔京师而去。

袁崇焕知道,皇太极是个可怕的对手努尔哈赤死后,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举坐稳了大汗的王者地位,避免了努尔哈赤死后的政权动荡。

此外,皇太极还积极拉拢蒙古各部,多了很多盟友。与努尔哈赤在马背上打天下的理念不同,皇太极优待汉民,任用汉民为官,为此还创建了汉八旗蒙八旗

皇太极此时直逼关内,如果不及时赶到,大明危矣,还何谈五年复辽。

就在袁崇焕日夜兼程赶往京师的时候,朝廷也下达了命令,命袁崇焕到京郊布防,可是袁崇焕却不为所动,他一路追着皇太极的十万铁骑,想要侦查清楚他们的动机到底为何?

此时,皇太极已经率领十万铁骑绕过蓟州,开始在京师附近的三河、香河、顺义一路劫掠,而袁崇焕也不阻止,一路尾随追击。就这样,袁崇焕的部队与皇太极的军队就在北京周围转悠。

五天时间里,他们一仗没打袁崇焕放任八旗铁骑烧杀抢掠。消息传回京师,百姓们都大骂袁崇焕是怂包,孬种,文武百官更是言辞激烈,直言袁崇焕不顾江山社稷安危。

袁崇焕不是不想打,可是他不想打野战,他清楚,只有利用坚城大炮,才能让九千关宁军与之一战,所以,他将决战的地点定在了京师

十一月十九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京师的时候,袁崇焕也当即下令向京师进发,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边防部队未经皇帝允许是不得驻扎与北京城下的。

袁崇焕如此决策,依然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这一日,皇太极已然挥师到了京师北城,袁崇焕也在没有任何请示的情况下带兵驻扎在了南城的广渠门前。

如此反常的情况,任是崇祯皇帝再信任袁崇焕也不免起疑,一个堵前门,一个断后路,跑都跑不了,此刻的袁崇焕已然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的九千关宁军与皇太极的十万八旗铁骑在广渠门外激战了一天,转战十余里,袁崇焕横刀立马,冲锋陷阵,将士们浴血奋战,杀的昏天黑地,广渠门大捷。

三天后,崇祯皇帝下令袁崇焕进城。预感不妙的袁崇焕脱掉官服,身穿布衣,前去见了崇祯皇帝。可是让袁崇焕没有料到的是,崇祯皇帝并未怪罪于他,反而是对他一通安抚。

可就在袁崇焕提议,让关宁军入城休整时,崇祯皇帝却一口拒绝了。此时的崇祯皇帝虽然还要仰仗袁崇焕退敌,可也不再信任他了

袁崇焕带着无奈回到了城外的营帐中,他明白,此时城中谣言四起,百姓们都说清兵是他带来的,崇祯皇帝心存疑虑,他无法辩驳,那就用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忠心吧。

袁崇焕收拾一番后,随即下令,迎战皇太极。

在北京城凛冽的寒风中,袁崇焕和他的关宁铁骑再次与皇太极短兵相接,袁崇焕不知道的是,这是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中最后一战。

后金军队如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马背民族的悍不畏死,而关宁铁骑用不动如山的军阵,证明了护民守国的钢铁之志。

在长达五个小时的拉锯战中,皇太极最终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大捷。清军的节节败退让皇太极怒不可遏,他无时无刻不想至袁崇焕于死地。

就在他无可奈何之际,听闻城中传出的流言,不禁计上心头,他命人散布谣言,此次清军败退,乃是袁督师与皇太极密谋的,到时候,明军放松警惕,何愁大事不成。

此话一出,便被密探一五一十的报告给了崇祯皇帝。

战事平息后,崇祯皇帝再次召见了袁崇焕,想要为关宁军发放粮饷,袁崇焕得知后十分高兴。北京已是隆冬时节,关宁军露宿城外,无粮无草,早已疲惫不堪。

此时若是能好好美餐一顿,向来军中士气定能大振。袁崇焕不疑有他,带着祖大寿便入宫觐见崇祯皇帝。

可是,崇祯皇帝没问几句,便话锋一转,质问袁崇焕道:“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京师,你擅杀毛文龙到底为何?”

崇祯皇帝的厉声质问犹如一记重锤砸在袁崇焕心上,面对皇帝急风暴雨般的震怒,袁崇焕沉默了,他无法辩驳,他唯一能依靠的便是皇帝的信任。

大学士钱龙锡不愿袁崇焕被污蔑,为他说情,可是仍不能浇灭崇祯皇帝心中的怒火。见袁崇焕无法辩驳,崇祯皇帝随即下令,将袁崇焕打入大牢。

跟随袁崇焕入宫的祖大寿见此情形,心瞬间凉了半截。袁崇焕被下狱三天后,祖大寿率领关宁铁骑招呼也没打就撤走了。临走时,祖大寿留下话,要带着关宁铁骑回宁远。

这下,崇祯皇帝震惊了,他不得不承认,关宁铁骑是大明的主力部队,一旦撤走,京师无人可保,可眼下,祖大寿已经率军出走,该如何是好?

钱龙锡将崇祯皇帝的焦急看在眼里,他上奏道:“为今之计,只有袁崇焕的手谕才能让他们返回京师。”

饶是崇祯皇帝再不愿意,也只能派人去牢里让袁崇焕写下手谕。

当祖大寿接到袁崇焕的信后,他不禁悲从中来,他是个武将,他只知道,皇帝如此凉薄,为何还要保他,可如今,袁将军深陷大牢,也许打退贼兵,才能为袁将军杀出一条生路来

皇太极撤军时,一路而去占据了遵化、栾城、永平、迁安四座关内城池,以待来日。祖大寿率领关宁军会同其他辽军,用了五天的时间,就将四座城池拿下。

至此,后金叩关的“己巳之变”结束了。面对再次取得的胜利,崇祯皇帝兴奋不已,他直言道:“打仗还是要靠蛮子啊!”

此时的崇祯皇帝从未对袁崇焕起过杀心,在别人眼里,可能关一段时间就会放出来了,更何况,袁崇焕被捕时,崇祯皇帝只是将他解除职务,听候发落。

可是,大明朝唐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在那平静之下,总是深藏着暴风般的漩涡,将朝臣一一卷入。

崇祯二年十二月七日,袁崇焕被捕六天后,大明内阁次辅钱龙锡遭到了温体仁的弹劾,直言他与袁崇焕互相勾结,设计杀害毛文龙,致使京城差点失守。

温体仁知道,此时的袁崇焕如同崇祯皇帝的逆鳞,稍一触动,便有可能万劫不复。

温体仁上奏崇祯皇帝,毛文龙被杀乃是钱龙锡授意,钱龙锡还收受了袁崇焕的贿赂,所以他才力保袁崇焕主持辽东战事;另一方面,袁崇焕与皇太极私下议和,说不定早有叛国之心。

一句叛国,便让崇祯皇帝血冲脑门,再也顾不得其他了,随即派人去牢里将袁崇焕严刑审问,可是袁崇焕始终坚持,毛文龙乃自己所杀,与钱锡龙无关。

袁崇焕的证词在崇祯皇帝看来无疑是在包庇钱龙锡,温体仁的阴谋成功了,几个月后,钱龙锡被捕入狱,温体仁入内阁。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崇祯皇帝召见群臣,对袁崇焕下达了最后的裁决:罪臣袁崇焕,依律,磔之。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下午,一代名将,大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袁崇焕写下了最后的绝唱。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面对死亡他毫无半点畏惧,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那个他苦心经营的辽东还在等着他回去,可如今他就要命丧黄泉了,就让他的忠魂守着辽东的土地吧!

刽子手按律,将他的肉一片片割下,百姓们一边咒骂着“汉奸,不得好死”,一边涌上前去,抢食其肉。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袁崇焕悲惨而死,他没有死在辽东战场上,而是死在了朝堂倾轧,他没有马革裹尸,青山埋骨,而是死于闹市街头,无人收敛。

04

终章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无论得意还是失意,他始终坚持这个梦想,毫无退缩地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没有放弃。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毁长城,袁崇焕的死也敲响了大明的丧钟。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很多人都说袁崇焕该杀!

他为后金输入大批粮食,补充敌军军需,该杀!

他擅杀大将,致使敌军越过长城,直逼京师,该杀!

他擅自与皇太极议和,枉顾崇祯皇帝的信任,该杀!

更有人说,袁崇焕是国贼,他与皇太极狼狈为奸,大明亡国,他功不可没!

可是,袁崇焕真的是如此不堪之人吗?

历史是公正的,我们不能抹杀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更不能抹杀他保卫京师的功绩,至于他的功过,后人无法言说,只能任其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不朽篇章!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是袁崇焕的行刑日期。这一天的京师,雾霾笼罩,天空乌云如墨,行刑地点在京城菜市口。

四十六岁的袁崇焕被绑往刑场,等待袁崇焕的是一场凌迟处死的极刑。凌迟袁崇焕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多次遭受后金军队骚扰的京城民众,无不欢呼雀跃。

在京城民众们看来,袁崇焕这个引狼入室、勾结后金、阴谋叛逆的奸臣终于要遭到应有的惩罚了。

凌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千刀万剐,用刀把犯人的身体割上千刀、分离,最后枭首,头颅还要公开示众。

明朝的凌迟格外精细,有的要割到上千刀甚至几千刀,把犯人慢慢折磨至死,这是极刑中的极刑。

被割得遍体血淋淋的袁崇焕,仰天对着天空长啸,让人惊讶的是,强忍了很久的袁崇焕居然还吟诵了一首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到了这个时候,袁崇焕决定用吟诗的方式来表明对大明的耿耿忠心,这时候的他依然心系边关,铿锵有力的宣言催人泪下,可是在场一张张怒目圆睁的面孔都在盼其速死,有谁会理会袁崇焕的申辩呢?

这种行刑,本来已经够惨烈,然后比这还惨烈的,是围观百姓们的反应。

《明季北略》对袁崇焕受刑记载了两个细节,那是两个令人感慨万千的细节:

其一,袁崇焕被凌迟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

其二,“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这些看热闹的百姓们,大多是把袁崇焕当成了通敌卖国的奸贼看的,因此,看到袁崇焕被处以极刑,对他们来说是件振奋的事情。

围观的百姓们不停骂着,有的还冲袁崇焕吐口水:“奸贼!奸贼!……”刽子手动作麻利地用刀割着袁崇焕,众人蜂拥着从刽子手的手中争抢肉块,人太多,供应不过来,刽子手便开始收起钱来,百姓们争相用钱买肉,一边买肉,一边对袁崇焕痛骂不已。

袁崇焕蒙难时膝下无子,只有一女,袁崇焕七十多岁的母亲和妻子及一个女儿,被流放到福建,他的弟弟袁崇煜,被流放到贵州,袁崇焕的遗属和几个亲近部属,出于某种考虑,最终隐退。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夜,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当晚,袁崇焕的门人佘哥仔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趁着雨夜偷回了袁崇焕被弃置于地的细碎骸骨。

佘哥仔用袁崇焕生前所留的衣服裹了骸骨,让自己的妻儿做帮手,连夜在广东义园里掘了个墓坑,广义园属于广东会馆,专门用于收葬无钱下葬或无人过问的在世在世的广东人,佘哥仔就这样把袁崇焕的骸骨葬下了。佘哥仔发下毒誓,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

袁崇焕的军事天赋使得他成为一位军事家,军事能力得到明清两朝的认可,但是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及其自身性格的短板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

袁崇焕的悲剧,可以说是多因一果,日薄西山的大明朝和统治者无法容忍“五年复辽”希望的破灭,由此袁崇焕失去了帝王信任的根基,袁崇焕和崇祯的矛盾一直在拉大,而后金的反间计成为袁崇焕获刑的导火索。

袁崇焕之死,除了在后金军进犯京师时受过损失以及被流言蛊惑的那些人,因痛恨袁崇焕而觉得他罪有应得外,当时其他的有识之士都知道他是冤屈的,认为他是被崇祯皇帝枉杀的。

简述袁崇焕的一生很容易,而关于他有罪还是无罪,该不该杀,在当时就打下一个重重的问号,在后来漫长的时间里,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袁崇焕的死,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是崇祯皇帝昏庸听信谗言?还是袁崇焕真的通敌叛国?纵观明末的历史,袁崇焕的死,有客观原因,有崇祯皇帝的原因,也有袁崇焕本人的原因。

纵观袁崇焕的一生,就像明朝大多数官员一样,袁崇焕也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他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35岁中进士,随即被封为福建邵武知县。

袁崇焕原本是个知县,特殊的军事天赋让他在八年之内从一个小小知县迅速升职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相当于原来沈阳军区司令,他管山海关以外,还管今天的河北北部、天津、山东北部。

在当时明朝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使得袁崇焕成为了大英雄,因此,袁崇焕自荐守卫边关之时,得到了君臣的一致赞扬和支持,在他夺得几场关键胜利之后,被军民奉为“神明”也就不足为奇,这也为他日后的自负埋下了伏笔。

1628年四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1628年七月,崇祯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崇祯由此大加赞赏。

然而此次平台召问,再次暴露了袁崇焕的性格弱点,他不假思索地豪言壮语,成为日后遭受极刑的诱因之一。

袁崇焕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而恰好他的主子崇祯,同样也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崇祯皇帝和历史上的其他亡国之君不同,他继位以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是个年轻有为的君主,但是崇祯性格多疑,而且刚愎自用。

两个刚愎自用的人成为上下级,互相猜忌一定会随着时日的流逝而暗滋暗长,注定有一天会酿成不可避免的悲剧。

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话说得太满,后来到任以后,他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这都成为他后来被杀之“口实”,毕竟当时在崇祯看来,毛文龙这个总兵,只有崇祯本人才有权力杀,袁崇焕是蓟辽督师没有权力杀总兵。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时候已经被崇祯所怀疑了,当时的京城关于袁崇焕的谣言很多,说他跟皇太极有城下之盟。

但是当时的崇祯把袁崇焕确定为力挽狂澜的不二人选,因此并没有追究袁崇焕处死毛文龙之罪,毕竟当时的崇祯内心有一条基本底线,那就是袁崇焕必须兑现五年平辽的诺言。

如此,袁崇焕便把自己推上了绝路,而皇太极的离间计更是成为了他悲剧的导火索,当袁崇焕处死毛文龙时,皇太极已经抓住这一时机,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防守的宁远和锦州,由明军薄弱地带入侵。

直到皇太极越过喜峰口长城兵临距离经常只有两三百里的遵化,袁崇焕才如梦初醒,急忙率领主力增援。

这时的京城早已是人心惶惶,几个月前,崇祯对袁崇焕心存希望,因为,袁崇焕曾经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而今,不仅平辽成了泡影,后金大军竟然兵临城下,崇祯气恼之余,还多了一种被欺骗的愤怒。

而此时的京城再次有谣言,说皇太极此次入侵,是袁崇焕暗中降了后金,袁崇焕星夜赶往京城,本应该在京城以外和后金决战,没想到,他怕京城有失,于是直接率领大军直抵京师门外,并要求入城。

早就对谣言半信半疑的崇祯看到袁崇焕不在城外退敌,却想率兵入城的举动,深信袁崇焕果然没有和后金决战的意思,多疑的崇祯开始相信袁崇焕果然和后金有瓜葛。

这时候,皇太极仅仅套用了《三国演义》中一个高明的离间之计,就使得袁崇焕从封疆大吏一落而为阶下之囚。

与其说离间计是皇太极的高明,其实倒不如说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原本就是镜花水月,竟经不起一丝考验。

崇祯没有立即对袁崇焕动手,这倒不是他相信袁崇焕,而是因为当时的后金军队还在北京城外,

尽管已经对袁崇焕心生恶念,但是崇祯在平台召见时仍然故意做出了和蔼可亲的样子,还把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下来,亲自给袁崇焕披上,并简单寒暄几句。

然而仅仅过去几天以后,当崇祯安排好接替袁崇焕的人选以后,崇祯瞬间变了态度,十二月初一,袁崇焕被召进宫。

当袁崇焕来到平台以后,崇祯直截了当地问他和皇太极之间有何密约?袁崇焕认为这是莫须有的事情,无言以对。

但是崇祯却以为袁崇焕默认了,暴怒的崇祯下令:“着锦衣卫拿掷殿下!”锦衣卫蜂拥而上,将袁崇焕朝服脱去,押解到西长安门外的锦衣卫大堂,着手进行审讯。

接下来,就是前面所说的明末大悲剧,从袁崇焕被捕入狱到绑赴刑场处以极刑,其间长达九个月,九个多月的牢狱生活是艰苦难熬的,而这九个月的时间足以证明,崇祯一开始可能并不打算把这位久镇辽东的名将处死,更没想将他凌迟处死。

但是最终崇祯还是决定将袁崇焕凌迟,崇祯帝有着极强的自尊心理,使得他难以忍受臣下对自己的欺骗和愚弄。

或许,崇祯对袁崇焕的仇恨已经到达极点,仅仅下令斩杀袁崇焕,已经难消寡恩君王的心头之恨,在崇祯心里,袁崇焕必须死得很痛苦很难看,崇祯的内心的仇恨才会稍稍释然。

就这样,那场惨不忍睹的凌迟就这样发生了,当袁崇焕在刽子手冷漠无情的刀锋声和看客们兴奋的斥骂声中,慢慢承受死的煎熬时,大明帝国的毁灭已经不远了。

袁崇焕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大明朝的悲剧,崇祯错杀了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末抗清名将。

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以赐进士身出任福建邵武知县。

其人生轨迹迎来巨大转变,有一介白衣书生自此开始进入仕途。

(袁崇焕)

袁崇焕初入仕途为人谦虚谨慎,为官规规矩矩,清正廉洁,故深受邵武乡民的赞誉。

袁崇焕生逢晚明,此时的明王朝已是一副夕阳西下的残景。对内,贪污腐败盛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对外,东北方向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日渐强盛,开始对明王朝的东北防御产生巨大威胁。

乱世出英雄。

眼见国事日衰、边境狼烟渐起,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袁崇焕很早就立下匡扶社稷,拯救国家危亡之志。

像宋时抗金英雄岳飞一样,知识分子特有的家国情怀在袁崇焕身上亦被深刻赋予。

袁崇焕虽偏据福建一隅,但其内心并没有忘记国家此时正面临的严峻形势。故其在邵武期间即时刻关注辽东方面的一举一动,也为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率军出征平定辽东早作准备。

1622年(明天启二年),袁崇焕北上京城接受朝廷政绩考核。

考核期间袁崇焕孤身一人,千里走单骑,出山海关巡视辽东。

后在京被御史恂请破格提拔为兵部一主事。

袁崇焕初生牛犊不怕虎,曾当满朝文武夸下“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辽东)”的誓言,引发朝野震惊。

后袁崇焕果不负朝廷重望,很快就在辽东前线崭露头角。并得到其上司孙承宗的器重与赏识,故让其镇守宁远城。

在以后的几年时间内,袁崇焕凭借自己高超的军事才能在同后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袁崇焕虽屡获战功,但性情秉直,因此得罪了朝中不少人,故很快受到大太监魏忠贤等人的排挤,故愤而辞官归乡。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即诛杀了宦官魏忠贤一伙党羽,并重新启用袁崇焕。

初期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很是宠信,委以守辽重任,且亲赐“尚方宝剑”,有临阵生杀大权。

人红是非多。

魏忠贤余党并没有放弃对其仇恨迫害,他们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等罪名污蔑弹劾袁崇焕,此时崇祯皇帝亦开始对袁崇焕产生动摇。

后金大汗皇太极眼见此时的袁崇焕已成孤家寡人之势,故在大臣的策划下上演了一场反间计。

即故意向外放出风声说袁崇焕亦同自己私下签订降约。不料这传闻很快就传到崇祯耳朵里,这使得本来就刚愎自用、疑心颇重的崇祯帝立即信以为真。最终袁崇焕被崇祯即刻召回京师,以通敌卖国的罪名下大狱,不久即被除以磔刑。

——————————————————

(影视剧中袁崇焕受刑照)

据相关史料记载,袁崇焕服刑那一天,北京城人头攒动、百姓奔走相告,皆来目睹对这一“汉奸”的行刑过程。

袁崇焕被五花大绑,带于北京西市。

袁崇焕初面对刽子手大义凛然,一语不发,一副慷慨赴死之容。

在行刑的过程中,老百姓破口大骂其为汉奸,无不拍手叫好,称其合该有此下场!

据明《石匮书后集》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刻间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另据《明季北略》记载:后(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袁崇焕在行刑过程中,忍受剧痛吟诵出了自己生前的最后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代名将便就此含冤惨死。




1629年十二月初一的深夜,风雪交加。被清军重重围困的北京城城头垂下来一个吊筐。随后,千里奔袭前来解北京之围的袁崇焕孤身一人坐进吊筐被拉上了城头。

不料刚出吊筐来到平台,一抬头却见崇祯皇帝阴沉着脸坐在平台上,身边是一群手压刀柄严阵以待的锦衣卫。

就在袁崇焕愕然之际,崇祯直接喝令锦衣卫将其逮捕,即刻押送锦衣卫大狱。

八个月后,1630年9月22日,在锦衣卫大牢中受尽折磨的袁崇焕被崇祯下令凌迟处死。

行刑这天,当押送袁崇焕的囚车走上大街,早已等待多时的百姓一拥而上,纷纷往他身上扔东西,同时大骂着“奸臣、国贼”。

这一刻,袁崇焕一定想要大声呼喊:“我不是奸臣,也不是国贼”,但他深知,这样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只能一路紧闭双眼,默默承受这一切。

在被凌迟之际,监斩官宣布了袁崇焕的判决书,总体来说表达了三个意思:第一,袁崇焕要受千刀万剐而死;第二,他的妻女家小将被发配千里之外;第三,他的家财全部充公。

袁崇焕默默听着,没有求饶,没有辩驳,而是大声念了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好一个忠魂依旧守辽东,说这样的人是通敌的叛国贼,这不扯淡了么?

行刑之时,刽子手一刀一刀地在袁崇焕身上割肉,极致的痛苦让即使是他这样的铁汉也忍不住地哀嚎。

但荒唐的是,竟然有许多百姓用银钱从刽子手手中买下袁崇焕的肉,将其生吞,吃一口就骂一声。明末清初史料《明季北略》中就记载了袁崇焕受刑时的两个细节,令人感慨万千。

《明季北略》:“后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数千刀刑罚,数千声惨叫。在这样的酷刑之下,袁崇焕终于撑不住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他的内心一定是不甘的,他对遭流放的老母和妻女一定是忧心的,他对自己一手构筑的阻挡了大清数十年进攻的“关宁锦防线”一定是牵挂的......

但无奈的是,他无从辩驳,无法诉说,甚至没机会面对面问崇祯一句“为什么?”

以上,便是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的情况。当然,袁崇焕绝对不是国贼和汉奸,没有证据,更没有动机、没有理由。

那么,被称为“大明朝最后一道长城”的袁崇焕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到底是不是国贼?

他又为何会在清军兵临城下时被崇祯下令逮捕,最后惨遭凌迟处死,并落得被万人唾骂的结局?

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翻开这页历史,走进袁崇焕铁马冰河、慷慨悲壮的一生。

本是个文官,却也是唯一打败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对东亚最强父子档的人,被称作“大明朝最后的长城”。

1、“大明朝最后的长城”起点其实并不太高。

袁崇焕35岁才初入政坛,在这之前他虽有个举人功名,但一直没有得到做官的机会。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35岁的他才考了个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的七品知县

按明朝官场的惯例,像袁崇焕这种“同进士”出身被外派为官的,终其一生努力,充其量一个五品官就算天花板了,要想成为一部尚书、封疆大吏那是痴人说梦。

但当时,努尔哈赤率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了明军,从而成势,辽东战场主动权就此易手,明朝边疆烽烟四起,日益不宁。

而袁崇焕作为一个“军事发烧友”,在当知县时经常和同僚讨论兵法,和退伍老兵研究边境战事,所以对边境状况颇有了解,自认有镇守边疆之能。

所以,不久后万历皇帝驾崩,天启皇帝上台,袁崇焕便以其军事才能迈入了如坐火箭般的崛起之路,一跃而成为封疆大吏。

让后金就此崛起的萨尔浒之战

2、大明无一人敢去镇守辽东,唯袁崇焕孤身逆行。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进京述职时,其对边境战况的分析和见解深得御史侯恂的赏识,于是被侯恂保荐到兵部任职。

此时,后金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两年内又与明朝打了辽沈之战广宁之战,连战连捷,横扫数十万明军,席卷辽东七十余城。

此时辽东局势糜烂,近三百万难民涌向关内。辽东经略熊廷弼与广宁巡抚王化贞双双背锅下狱,当时大明朝堂最头疼的事,就是谁来接手辽东这个烂摊子呢?

当时,朝野上下都惶恐不已,生怕自己被选中,无人愿去辽东,更无人敢去。

而袁崇焕得知后,便只身一人前往关外查阅地形,分析战争形势。回朝之后便向天启皇帝上书:“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人就可镇守山海关。”

就这样,只身逆行的袁崇焕被朝廷破格提拔,督军关外。同时天启帝还给他拨了帑金二十万,让其招兵买马。

《石匮书后集》:“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

3、数十年征战无一败绩的努尔哈赤,最后栽在了袁崇焕的手中。

袁崇焕到任不久后,大学士孙承宗也自请为蓟辽督师,前往辽东整顿防务,并因袁崇焕在军事上展现出的卓越才能而对其深为倚重。而袁崇焕也不负所望,安抚军民,整顿边防,功劳显著。

同时,袁崇焕还重新修筑宁远城(今辽宁兴城),重建了宁远防线,并将宁远打造成了明朝的边防重镇,成了商旅百姓及流民心中的乐土。

明军也以宁远城为依托,触角不断向外延伸,开疆复土两百多里。这样的一个宁远,自然就成了努尔哈赤眼中必须拔除的钉子和一块大肥肉。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后金军兵临宁远城下。袁崇焕写下血书,与满桂、祖大寿等将领盟誓,以死守城。

最终,袁崇焕率宁远守军凭借坚城利炮,以一万余人的兵力,击退了努尔哈赤亲率的六万八旗精兵。此役中后金军死伤一万七千多人,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也惨遭挫败。

宁远之战让努尔哈赤遭遇了用兵40多年来最严重的惨败,回去数月后便郁愤而终。

同时,这也是大明朝在与后金军交战连战连败数十年后,历史上第一次战胜了后金军。让明朝举国上下重拾了战胜后金的决心的勇气。

而这场大胜的主角袁崇焕,也被整个大明王朝的掌声所包围,甚至被包装成了大明朝新出炉的名将军神。

当然,这也成了后来袁崇焕被大明上下千夫所指的原因之一,对他们来说,或许当初的希望有多大,后来的失望就有多大吧。

努尔哈赤

4、一败努尔哈赤,再败皇太极,父子双杀。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也因功升为辽东巡抚,正式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他继续坚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凭城固守、渐次进取的原则,加固和扩建宁远、锦州等城,又调集兵马,充实粮饷,大兴屯田,短时间内便构建了一道“宁锦防线”

宁远之战一年后,新任后金可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率八旗主力全员出动,再加部分蒙古仆从军一起,对宁锦防线发起了全力进攻。

袁崇焕指挥十万明军苦战二十余日,令皇太极始终无计可施。在最后宁远城决战时,明军更是给予皇太极迎头痛击,城头火炮城下骑兵互相配合,杀得后金军死伤累累。

济尔哈朗瓦克达等后金贝勒身负重伤,宗室拜山战死,就连皇太极的金帐都被炸毁。

见军队伤亡过大,又取胜无望,皇太极不得已之下只得下令撤军,返回了沈阳。史称此战为“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战果固然辉煌,但却被当时在朝堂一手遮天的魏忠贤及其党羽们一拥而上分润军功。凭借此功得以加官进爵,荫袭子孙的甚至不下百人。

而作为这场大捷的总指挥袁崇焕,却因曾被东林党大佬孙承宗所提拔,便被阉党视为东林党外围人员,不得魏忠贤的信任,仅得到一个官升一级的安慰奖。

于是,被乌烟瘴气的朝堂党争搞得郁郁寡欢的袁崇焕愤而辞官归乡。直到两年后,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他才得以重新起用。

袁崇焕与崇祯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1、向崇祯夸下海口“五年平辽”。

公元1627年,年仅23岁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吃着“仙药”驾崩了。由于他没有子嗣,所以“兄终弟及”,由他年仅16岁的弟弟朱由检继承了皇位,便是崇祯皇帝。

少年志高的崇祯一上台便力图要挽回明朝的衰落,实现中兴伟业。他先是火速清算了魏忠贤一党,然后将遭魏忠贤排挤迫害的官员重新任用。

而袁崇焕就在崇祯要重新启用的重要人员名单之列,因为他是大明朝的“名将军神”呀,唯一打败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抗虏英雄。所以,少年心性的崇祯当时对袁崇焕一定是非常崇拜的。

袁崇焕在重新启用后便被崇祯任命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然后与崇祯来了一场著名的“平台召对”。

在平台召对时,袁崇焕言之凿凿的向崇祯保证——五年平辽!对袁崇焕的这份豪言壮语,崇祯激动不已,对彻底收复辽东充满了信心。

之后,崇祯对袁崇焕提出的所有要求,不管是兵马钱粮还是人事任用等等全部照单全批,让户部、吏部、兵部、工部在辽东问题上全听袁崇焕的。

同时,崇祯还赐予袁崇焕尚方宝剑让他可便宜行事,给了他极大的权利。这时候的崇祯,对收复辽东一定是满怀憧憬,充满希望,并且还带着一点兴奋的。

下来后有同僚问袁崇焕:你五年平辽是说真的?袁崇焕回答:因为皇上期望太甚,所以先用这个话安慰安慰他。

殊不知,这却成了崇祯后来恨不得生吞袁崇焕的最大原因了,当初你给他的希望有多大,后来他失望后的愤怒就有多大。

2、杀了一个人。

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有一个小岛叫做皮岛。现在叫椵岛,属于朝鲜。

而在更早之前,这个岛叫平岛,只因1621年有个叫毛文龙的明朝总兵率兵上岛镇守,因为他姓毛,所以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意,将此岛更名为皮岛,意喻着要与岛共存亡。

毛文龙此人颇有才干,他当时在皮岛发展军事势力,就相当于在后金的背后悬了一把刀,如果后金大肆发兵攻击明朝,那他就可以出兵辽东攻击后金的后背。

因为有毛文龙的牵制,后金一直不敢尽出兵力去攻打明朝,怕被抄了老家。

毛文龙的位置如此重要,所以明朝廷对他极为倚重,还给他赐了尚方宝剑,加封了一大堆官衔。他的势力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个稳坐岛中享受荣华的海外天子。

皮岛地理位置

而袁崇焕任蓟辽督师主管辽事后却对毛文龙极为不满,因为毛文龙太过羁傲,不好控制,并且每年还要耗费大笔钱粮,相比起他所起的战略作用,袁崇焕认为憋大于利。

所以,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袁崇焕便用计擒下毛文龙,并将其私自斩杀。当然,这是一步大臭棋。

首先,毛文龙虽然长期盘踞朝鲜,几乎成了一方军阀,但不管怎样,有他在对后金就是一个牵制,让后金始终不敢放开手脚进攻大明。

其次,袁崇焕这是属于私自斩杀朝廷大员,哪个皇帝会对这样的事情心里没有芥蒂?

当然,崇祯当时忍了,就是因为袁崇焕给他画的那个“五年平辽”的大饼。但是,如果崇祯对五年平辽大失所望后,可想而知他的愤怒会来得多么猛烈。

所以后来袁崇焕在被凌迟处死时,两大罪状中的其中一个罪名就是“擅杀毛文龙”

3、后金军破天荒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大惊、大惧、大怒!

1629年,袁崇焕向崇祯允诺五年平辽两年后。皇太极尽起八旗精兵,绕过袁崇焕重重布防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突袭明长城防守最脆弱的龙井关和大安口,进攻北京。史称己巳之变。

崇祯闻听皇太极大军已突破关隘,兵锋离北京城只有两三百里地时,惊惧交加,瞬间就乱了方寸。

他首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孙承宗主持京城防务,然后强令京城内所有皇亲国戚、功臣勋贵们带着家丁上城守卫,同时令宫内的太监也都拿着武器走上城墙。

这个时候满京城的勋贵、百姓人心惶惶,脑中一定也是又

惊的是,后金军怎么突然就要打到北京城了,袁崇焕去哪了?不是说好五年平辽吗?

惧的是,如果北京城破,那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财富乃至性命就都没了。

恨的是,好你个袁崇焕,边境守不好,让后金军长驱直入,害得我担惊受怕,天寒地冻还要亲自爬墙守城,真是该死。

而崇祯除了惊惧恨之外,更多的肯定是愤怒吧,他感觉自己是被袁崇焕当小儿戏耍了,五年平辽,自己当初对他抱有多大期望呀,结果却被后金打到了北京城下,以前还只能偶尔在千里之外劫掠一下,而现在都窜到眼皮底下了,自己还说什么复土,谈什么中兴?

4、袁崇焕再败后金军,京师之危遂解。

而坐镇宁远的袁崇焕惊闻后金军入关的急报后心胆俱裂,立马将镇守关外的祖大寿、赵率教、何大刚三员大将全部调回,并亲率两万关宁铁骑马不停蹄地星夜驰援北京。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誓死保卫北京。

紧赶慢赶,并且途中与几路后金部队激烈交锋后,袁崇焕率领的关宁铁骑终于赶在皇太极的主力大军之前抵达北京城下,驻军城外布防,”背障神京,面迎劲虏“。

一天后,1629年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主力精兵兵临北京城下,迎面便撞上了袁崇焕严阵以待的关宁铁骑。

随后,激烈的战斗打响。在北京城广渠门外,袁崇焕指挥军队采用扇形布防、包围侧击的战术抵挡后金军进攻。在战斗中亲自上阵拼杀,险些丧命。

最后,袁崇焕率领的明军在广渠门之战再次击败后金军,而这次,是明军首次堂堂正正在野战对垒时胜过后金军队。

5、袁崇焕之死。

此役后,皇太极见不能占到便宜,于是率军撤退,转到附近地区劫掠去了,北京之危得以解除。与此同时,见不能在战场上战胜袁崇焕,皇太极决定使一招“反间计”

后金军活捉了两个明朝太监,然后又安排两名将领深夜在关押太监的隔壁房间中密语,在谈话中透露出袁崇焕已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订城下之盟,很快就会成功的信息。

两名太监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惊失色。随后后金军又故意放走了这两名太监,他们回去立马将窃听到的信息报告给了崇祯。

其实皇太极的这个计策并不高明,但本来崇祯一直隐忍着对袁崇焕的怒火,再加上京城中盛传袁崇焕已与皇太极私下议和,故意放后金军入关的流言蜚语,便决定对其动手。

公元1629年十二月初一的深夜,后金刚对北京城撤围仅两三日的时间,袁崇焕便被崇祯以“议饷”的名义召进城。之后便被逮捕下狱,八个月后惨遭凌迟处死。

崇祯杀袁崇焕之举,无异于自毁长城,从此大明朝再无一人能抵挡后金的进攻。此后,后金军先后五次攻入长城,其中就有两次打到北京城,都是大举劫掠而归。

其间就出了一个卢象升能打,但最后仍在崇祯对他的斥骂声中战死疆场。

《明史·袁崇焕列传》: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那么,袁崇焕到底是不是奸贼?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对他有那么大的恨意呢?

袁崇焕到底是不是卖国贼?

非常明显,不是!

1952年,毛主席在给他人回复的信函中,就曾明确批示,要保护好“明末爱国领袖”袁崇焕的祠庙。

“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2007年,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到位于广东东莞的袁崇焕纪念园参观时也亲手写下了“护国爱民、英名永辉”的题字。

袁崇焕之死,其实原因并不在于擅杀毛文龙,更不在于子虚乌有的私自通敌,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自视过高,而能力有所欠缺。

他虽然胜过努尔哈赤,胜过皇太极,但基本都是打的守城之战。其军事水平比起韩信、岳飞等兵法大家来说一定有着很大差距的。

如果袁崇焕真的能摆平辽东,那杀毛文龙也好,私通后金也好,哪怕再杀几个巡抚总兵,那都不叫事儿。甚至如果后金没有绕道蒙古打到北京城,也不会有事儿。

所以,袁崇焕是死于崇祯感觉被欺骗、被愚弄、中兴之梦破灭后的无能狂怒。

有人说,清朝后来修《明史》之所以写袁崇焕是明朝英雄,就是为了贬低崇祯说他识人不明,自毁长城。其实这种思维大为荒谬。

首先,崇祯的识人不明还需要用袁崇焕去贬低吗?

其次,清朝修《明史》和清《国史》,还说吴三桂和洪承畴是叛臣和贰臣呢,照这个逻辑,那岂不是他们二人才是明朝的大忠臣?

那么为何京城百姓也会对袁崇焕有如此大的恨意呢?

首先恨袁崇焕的,便是京城内外的勋贵们。因为后金军攻北京不成,便转而在京畿、京东地区大肆劫掠,令这些勋贵们损失了城外的大量庄园、财产,而他们认为这都是袁崇焕守边不力造成的,都怪袁崇焕。

其次恨袁崇焕的便是京城百姓,因为明朝廷的舆论导向和后金人的煽风点火,百姓普遍认为是袁崇焕通敌,放后金军入关,才导致他们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就这样,那场万人惨不忍睹的,万人狂欢的凌迟发生了,当袁崇焕在刽子手冷漠无情的一次次挥刀中,在围观群众兴奋的斥骂声中,慢慢承受死的煎熬时,灭亡的黑云已向大明朝越压越近。

袁崇焕一生虽负君王但不负天下,负袍泽但不负本心。虽好赌弄险,胆大妄为,但同时也坚韧不拔,至死心怀天下。虽不完美,但终究瑕不掩瑜,称得上汉家好汉,铁血忠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努尔哈赤   宁远   崇祯   东江   辽东   锦州   大明   明朝   太极   蒙古   京城   天启   京师   铁骑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