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样来的?

昆仑奴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曾有一段独特的历史,具体来说如下:

1.起源:昆仑奴可能来自于古代匈奴人中的一支,他们居住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大草原上。

2.衰落:在唐代以前,昆仑奴逐渐分裂成多个小部落,并且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势微。但在唐代初期,由于安史之乱后原代多部落聚集形成的大团体重新崛起,成为唐朝的一个强大势力。

3.迁徙为了逃避唐朝政府的打压,昆仑奴开始向西迁徙。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曾经通过与维吾尔、蒙古等少数民族结盟,互相支持,最终在新疆地区扎下了根。

4.灭亡昆仑奴在唐朝灭亡。他们的灭亡与唐朝治理少数民族的方式有关,唐朝时期采用的政策是分赐土地,分散少数民族人口,这使得各个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到汉族社会中,昆仑奴这个独特的民族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昆仑奴的历史发展中,他们曾经对唐朝政府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威胁。例如,唐玄宗时期,昆仑奴曾组织多次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是在安史之乱后,由尉迟恭率领昆仑奴联合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形成了大规模反唐军事行动

1.对唐朝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产生了影响。

昆仑奴为唐朝边疆的一支重要势力,与唐朝政府保持着一定的关系。但随着唐朝政权日益衰弱,昆仑奴也开始转向独立发展。此时,唐朝不得不采取策略缓和与昆仑奴的关系,这对唐朝边疆的安全、稳定和控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对唐朝时期的商业贸易和农耕文化传播产生了影响。

昆仑奴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中心,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之一。与此同时,昆仑奴作为牧民族群体,与唐朝渐行渐远,不再只是以游牧生活为主,逐渐开始耕种农田,这也有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3. 治安问题

昆仑奴地区长期处于唐朝与吐蕃等敌对势力的夹缝中,加上当地诸多部落间复杂矛盾,治安问题也十分突出。其中不乏恶性事件和冲突的发生,给当地居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也对唐朝统治带来了挑战和考验。

4. 文化交流与融合。

昆仑奴地区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与此同时,各个部落间也有着自己的文化的史、地理、民和信仰等内容,对于深入研究唐朝时期的文化演变与交汇、民族关系及区域发展等方向,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5. 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变迁。

昆仑奴地区的部落社会是一种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随着唐朝政府对边疆的宽容政策和商贸交流的开展,昆仑奴地区也逐渐被打开了局面,他们开始了解和吸收珍贵的中原文化,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和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得昆仑奴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6. 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昆仑奴地区位于中亚地区,与周边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昆仑奴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等方面与中亚地区相似,对于研究古代中亚地区的民族形态、社会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 形成伏尔加-乌拉尔山脉人慕列尔文化地带

昆仑奴地区不仅与西域连接,还与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存在文化上的联系,其中以人慕列尔文化最为突出。在唐朝时期,昆仑奴作为文化交流的枢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也为人慕列尔文化地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昆仑奴在唐朝时期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都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对于深入理解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及其与中亚、欧亚地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昆仑奴是唐朝边疆诸多游牧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发展与活动对于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昆仑奴本身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群体,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经验,对于近代民族主义运动、民族认同等方面也提供着有益的参考。




昆仑奴是黑人,曾被当成“动物”抓来中国。唐朝的有钱人,对他们趋之若鹜。凡是巨富之家,必有昆仑奴。可昆仑奴又矮又丑,还不穿衣服,为何唐朝贵族都抢着要?

据《岭外代答》记载,昆仑奴来自一个海岛,头发是卷曲的,皮肤是黝黑的,只要用食物引诱,就能抓住他们,一抓就是千万,可以卖去当奴隶。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岭外代答》卷三)

无独有偶,《旧唐书》里对昆仑奴的外貌,也有相同的记载。

据《旧唐书》记载,昆仑奴居住在林邑的南边,头发是卷曲的,身体是黝黑的。

“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旧唐书·南蛮传》)

唐代的昆仑奴俑来看,昆仑奴大多身材矮小,不穿上衣,只穿个羊皮短裤。

唐朝贵族、富豪对他们趋之若鹜,只要是因为昆仑奴大多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认准了主人,就会忠心耿耿。

据学者考证,唐朝人根本不区分奴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长得黑,都会把他们叫做 “昆仑奴”。

但时至今日,我们不禁要问,盛行于唐朝的昆仑奴,到底来自哪里呢?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答案。

第一种说法:昆仑奴来自北非。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

“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包括源自非洲来的黑人(昆仑奴)。”

可见,在一些学者的眼中,唐朝时期盛行的昆仑奴,就是非洲黑人。

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堪称国际大都市,拥有各色人种,黑人也并不少。

第二种说法:昆仑奴是东南亚人。

因为史料明确记载,昆仑奴生活在海盗上,并且身材矮小,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昆仑奴应该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尼格里托人。

尼格里托人,是小黑人,他们一直生活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这种说法,同样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将凡是在半岛上统治这些小黑人的国家,称为“昆仑之类”。

这个地方的人,同样皮肤黝黑。

第三种说法:昆仑奴是印度人。

之所以认为昆仑奴是印度人,和谭嗣同有关。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朋友写了一篇游记,里面提到“希玛纳雅山”(即喜马拉雅山)即“昆仑”。

而印度,恰好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

有人据此认为,昆仑奴是唐朝人对印度人的称呼。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称:昆仑奴在唐朝的身份,有狮奴象奴扮演、僧人弟子。

这2种身份,都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古印度。

第四种说法:昆仑奴是来自中国西部昆仑的原住民。

除了上述3种说法外,还有人认为昆仑奴是中国人。

在我国西部,有一座山叫做昆仑山,因此有人认为“昆仑奴”,就来自于昆仑山。

持有这种说法的人,是把“昆仑奴”中的昆仑,当成了现代的昆仑山。

他们认为昆仑奴,是昆仑山的土著居民,跟随丝绸之路进入到唐朝的长安地区。

以上4种观点,你认可哪一种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认定昆仑奴主要是东南亚人,可能夹杂着部分北非、印度人。

我做出这样的推断,并非信口开河,而是结合了史料和唐朝文物。

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在关于东南亚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昆仑黑人的记载。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不止是指昆仑山,还特指黑色的东西。

目前,有很多唐朝出土的昆仑奴陶俑。

这些陶俑,大多肤色棕黑,远比其他黄种人陶俑要黑得多。

昆仑奴的服饰,上半身几乎不穿衣服,下半身则穿着皮短裤。这种装扮风格,明显居住在炎热地区。

由此推断,昆仑奴是中国昆仑山土著居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天气来看,东南亚的天气炎热,和昆仑奴身上的服饰比较契合。

此外,唐朝提及东南亚的文献,大多直接提到了昆仑奴。比如:

《旧唐书·林邑国传》:“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旧唐书·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新唐书):“盘盘,在南海曲,北距环王,限少海,与狼牙修接,自交州海行四十日乃至……其臣日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日昆仑勃和,日昆仑勃谛索甘,亦日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

上述文献记载,足以说明,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有了被唐朝人称为“昆仑”的黑人。

第二,从运送途径来看,东南亚地区具备更大的可行性。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长安城拥有非常多的昆仑奴,许多大户人家为了显示地位,会争相购买。


唐朝其他城市,对新奇的昆仑奴,同样趋之若鹜

如此大批量的购买,昆仑奴的数量绝对非常多,不可能只有几百人、几千人。

如果要支撑起几万人甚至更大批量的人员运输,必须有发达的贸易线路。

结合当时交通、贸易路径,能完成这样大数量的人员运输,恐怕只有东南亚各国这一渠道。

唐朝所处的主要时期,是在公元7到9世纪。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还是奴隶制国家,和唐朝有着密切的邦交和海上往来。

他们需要向唐朝上贡,顺便进行奴隶贸易,在逻辑上成立。

不止是奴隶买卖,很多昆仑人,也跟着东南亚商人来到唐朝,留在了中原。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地下王国,那个皇帝,似乎就是昆仑人。

第三,史料以及唐朝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与东南亚人十分相似。

唐朝的小说、史料,均对昆仑奴的外形进行了描写,而东南亚人的外貌,和描述的非常接近。

比如,《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的记载表明,昆仑奴的外形是又短又小。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再比如,《太平广记》卷《甘泽谣·陶舰》中记载,昆仑奴非常善水,能在水里来去自如。

“(魄)曾有亲戚,为南海守,因往省焉。郡守喜其远来,蹭钱百万,遗古剑长二尺许,玉环径四寸,海舶昆仑奴名摩诃——善泅水而勇捷……及回掉,下白芒,入湘江,在每遇水色可爱,则遗玉环剑于水,令摩诃下取,以为戏笑也。”

这段话讲述的,就是昆仑奴摩诃的故事。当时,他的主人有一把剑掉在了水里,摩诃二话不说直接下水取剑,身姿十分矫健。

再比如,《一切经音义》直接点出,昆仑奴非常善水,下水可以待很多天,却不会死亡。

“善入水,竟日不死。”

小说的描述,或许会夸张,但一定有一些现实的根据。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推论出昆仑奴的外形,应该不高大,身材矮小,而且善于游泳,比较懂水性。

这些性格特征、外形特征,都符合东南亚沿海或者群岛国家人种的特征。

第四,唐代开凿的石窟壁画上,佛教黑人形象与昆仑奴非常相似。

出土的文物壁画,也给昆仑奴的来源,增添了方向。

比如,在开凿出来的唐朝佛教石窟中,可以找到许多黑人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兴建于唐朝的彬县大佛寺石窟。

如果这些黑人不是虔诚的佛教教徒,那么,他们怎么可能被雕刻在宣扬佛教的壁画之中呢?

要知道,封建时期,奴隶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但如果这些人,是跟随商队来到中国的昆仑人,就说得过去了。

可能提到佛家,大家都会想到印度。

但实际上,东南亚也是佛教传播和交流的一大中心,而且,东南亚与印度、唐朝都有不少交流。

所以,这些石窟中的黑人,极有可能是来自东南亚的昆仑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唐朝盛行的昆仑奴,大概率来自东南亚。

值得一提的是,“昆仑奴”虽然也是奴隶,但他们在唐朝的地位,还是比一般奴隶要好得多。

唐朝的昆仑奴,主要从事服务行业伎艺表演

服务行业的昆仑奴,是贵族们炫耀财力的表现。他们有的当管家、有的驯养牛马、有的则从事田间劳作。

从事伎艺表演的昆仑奴,要么被养在家里进行搏击表演、要么进行驯兽表演。

相比其他奴隶,昆仑奴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没有性命之忧,也会有较好的待遇。

相比十五世纪,欧洲人主导的黑奴贸易,昆仑奴的日子要过得好太多了。

当然了,昆仑奴的待遇,可能和他们的“忠心”“侠义”有关。

他们认准了一个主人,就会坚持到底,绝不背叛。

在很多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也都是忠肝义胆、飞檐走壁的强人。唐代小说《昆仑奴》,就被金庸先生称为中国第一部侠义小说。

中国人,是非常欣赏这种“忠义”品质的。

如今,昆仑已经成了侠义、忠心的象征。

比如,谭嗣同的《狱中提壁诗》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是在用“昆仑奴”故比喻革命义士、忠肝义胆的追随者。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昆仑奴,唐宋时期对昆仑地区被迫为奴隶的人的泛称。当时“昆仑”是对印度半岛与南洋群岛的泛称。

昆仑有黑色之意,昆仑人因皮肤黝黑,他们移居唐朝,成为黑奴。

唐代《咏昆仑奴》写到:指头十颞墨,耳朵两张匙,意思是:那个黑皮肤的长工,十个指头,又黑又粗就象十根墨棒,两只耳朵长得象两把小瓢勺。

唐代的文学作品,不但有昆仑奴的外貌描写,还有敢于他们的传奇故事:

据说,南海洲岛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驯伏猛兽犀象等。

唐代人裴铏,曾经以御史大夫为成都节度副使。著有小说集《传奇》,后人把唐代文言小说称为“传奇”,即来源于此《传奇》。

这部小说有四篇还保留,在宋代的《太平广记》中,其中有一篇题为《昆仑奴》的小说。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大历年间,崔生去看望父亲的好友,就是功勋盖世的郭子仪,在其家看上一名身着红衣的歌妓红绡,告别时,红绡向崔生竖起三个手指,又翻了三次手掌,然后指着胸前一面小镜子说“记住”。

崔生回到家里,便失魂落魄。

后来,他容颜沮丧,也不说话了,只是痴呆呆地想心事,整天不吃饭,他吟了一首诗:“误到蓬山顶上游,明挡玉女动星哞。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瑶芝雪艳愁,”

他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他家有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去看了看崔生说:“你心中有什么心事,竟这样抱恨不已?何不告诉老奴我”。

崔生说:“你们怎么能知道,而问我心里的心事”,磨勒说:“你只管说,我一定为你消解忧愁,不论别的地方的事还是眼前的事,我都能办成;”崔生觉得这话不一般,便把他这段经历告了他。

崔家的这个“昆仑奴”磨勒,居然顺利破解了红绡的手语哑谜:约定崔生十五月圆之夜相会。

事实上,红绡女本为富家女,他被某一品大员逼为歌妓。

后来,她为了争取婚姻自由,把幸福寄托于“容貌如玉,举止安详”的崔生。

崔生也为红绡女所颠倒,在老仆昆仑奴磨勒的协助下,两人终成眷属。

小说中的昆仑奴磨勒,能破解红绡的手势语,能知己知彼,从容自若地安排崔生与红绡相见。

而且他能够飞越重垣,毙犬救姬。

可谓智勇双全,不愧为唐代豪侠的本色。

据说诗人王昌龄在去长安时,船行至马当山,船家说要向水神祈祷,王昌龄请船家代为上岸祭献,且作诗一首。

青骢一匹昆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这位牵马的昆仑奴,大概就属于家奴。

从唐代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昆仑奴大都充当家奴。

那么,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由于丝绸之路的原因,唐朝时期昆仑奴被贩卖到中国是极有可能的,但昆仑奴到底出于何处,西域昆仑山真的是昆仑奴的家乡吗?

这一问题,至今无人能够给出唯一的解答。

事实上,古代有很多叫“昆仑”的地名。

比如,广西附近的昆仑关。

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荼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

南海附近的昆仑国,非洲东岸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等地,众说纷纭。

那么,”昆仑奴”的故乡”昆仑国”到底在哪里呢?

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代地理图志的验证。

其实,“昆仑”既不是指中国古代西域昆仑山下的”昆仑国”,也不是指今广西、福建等地。

无论昆仑奴出自何方,但唐朝时期有黑色种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昆仑有黑色之意,昆仑人因皮肤黝黑,他们移居唐朝,成为黑奴。

昆仑在我国古代泛指南洋地区,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也就是尼格利陀人。

另有少部分是黑人,是随阿拉伯人来华的,这种黑人昆仑奴很少,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

另外据有些学者推测,昆仑奴中也许还有达罗毗荼人,也就是印度的一个民族。

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

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作“昆仑奴,新罗婢”。

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

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

昆仑奴的来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指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唐代黑人来到中国,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长安。

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唐代的黑奴大部分是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矮黑人,属尼格里托人种。

昆仑奴也有一部分辗转来自北非,称为“僧祇奴”。一般认为“僧祇”是马来群岛和唐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僧祇”即桑给巴尔人

非洲黑奴是阿拉伯国家掳掠贩卖得到的,然后作为”贡人“或奴隶流入唐朝社会。

近年来出土的唐代昆仑奴俑,加以考证后,分为了来自南海诸国的昆仑奴,和非洲黑人僧祇奴。

如裴家小娘子墓,出土的黑奴俑就是僧祇奴。

但唐人不会去分辨黑奴的来源,在唐人眼中,一切皮肤黑或者较黑的人都是昆仑儿。

歌、典籍里也有关于黑人的描述。

如杜甫有诗说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里的乌鬼就是指黑人。

张祜有一首《昆仑儿》的诗,描写得更为详细,昆仑家住海洲中,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不绵裘。

这些非洲黑人是如何辗转来到中国的呢?学者们经过多方查证研究得出初步结论:非洲黑人是经阿拉伯人贩卖到中国来的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广州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言语嗜欲不通,性淳不逃徙,亦谓之野人。色黑如墨,唇红齿白。

唐代正当真腊强盛之时,尝役属南洋诸番部,故又以昆仑专属之真腊,此说,谓昆仑为南洋诸番之通称,名由昆仑岛而得,但昆仑岛居民约有八百口,地狭人稀,不能于唐时供给东西各国所用奴仆。

所以,昆仑奴就是非洲之黑人,为外人掠卖为奴,其国名桑给巴尔,今其名只限于一小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桑给巴尔之意,原义为黑人国。

事实上,中国历史记载,早於南宋时期,中国已经与桑给巴尔的居民有贸易往来,如《诸蕃志》称之为“层拔国”、《岭外代答》记曰“昆仑层期国”、《文献通考》、《宋史》记“层檀”、《岛夷志略》记“层摇罗”等,记载岛上居民有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人,还有来自非洲的黑人居民。

这个岛上曾发掘出中国古青花甆器,以及宋代铜钱。到了近代,才开始有来自印度的移民。

综上所述,昆仑奴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还是三个方面的来源:东南亚、非洲、土著“蛮鬼”。个人认为昆仑奴就是非洲黑人的称呼,即桑给巴尔人。




在唐朝炫富有三宝,新罗婢菩萨蛮昆仑奴

新罗婢”,指的是从新罗进贡过来的“婢女”。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当使唤丫头,端茶倒水,铺床叠被。

菩萨蛮”,指的是从“女蛮国”进贡过来的“歌女”,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跳舞唱歌,丰富大老爷们的娱乐生活。

昆仑奴”,是一群黑人奴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当奴才,打扫卫生,劈柴烧火,干一些下力气的活儿。

这三种奴隶,拥有任意一种,那都是有身份的标志,要是谁能集齐这三种,往家里一摆,简直可以召唤神龙了。

这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外国人,都是下等奴隶,都没有人身自由。

家里养个“新罗婢”和“菩萨蛮”,这都可以理解,毕竟都是美女嘛,看着养眼,用起来更是心情舒畅,但是,昆仑奴长的五大三粗,个子矮小,关键还是黑人,唐朝的有钱人,为啥会有这个癖好呢?

主要是昆仑奴太好用了,性格温顺,干活卖力,最主要的他们对主人有绝对的忠诚。

在晚唐文学家裴铏写的小说《昆仑奴》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说崔生去看望郭子仪,在府中遇到了婢女红绡,红绡对崔生一见钟情,但是府内人多眼杂,她便于表达,就对着崔生伸出手掌翻了三下,然后指指自己胸口的小圆镜。

“崔生”回去后,始终想不明白红绡红的手势到底代表什么意思,越想不通就越想,整天心神不宁。这个事儿,被他的昆仑奴“摩勒”看到了,就问他有什么事儿,说出来也许自己可以帮忙。

崔生就把红绡给自己比的手势说给了摩勒,摩勒说:“他这是请你在15天后,在她住的地方约会”。

15天后,摩勒陪着崔生去约会,他背着崔生翻过了高墙,然后在外面替他把风,还徒手干掉了一只乱叫的狼狗,之后又背着崔生和红绡俩人回去。

红绡在崔生家里生活了2年,最终还是被人给发现了,郭子仪府上的人派出50名甲士来捉拿摩勒,但是,摩勒翻墙逃走。

事后,郭子仪听说了,非要把摩勒从崔生手中要走,但是摩勒始终不答应,他再次逃出去,10年后,有人发现他在洛阳城内以卖药为生。

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黑人奴隶为主角的小说故事,收录在了《太平广记》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原文看。

那么,这个昆仑奴,到底是哪里的人?他们又是如何到中国来的呢?

关于昆仑奴的身份,有无数的专家去研究过,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总结下来无非有四种说法。

第一,来自东南亚马来半岛上的黑人。

第二,来自非洲的黑人。

第三,来自印度的黑人。

第四,来自西域昆仑山的“黑人”。

这四种说法,都有相关专家做出专门的论述,我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自然是没有资格去反驳专家的意见的,下面只是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唐朝时期的“昆仑奴”,应该指的是东南亚的黑人。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昆仑”的含义,很多人会望文生义,一看见“昆仑”两个字,就想起了太上老君修行的“昆仑山”,其实,这里的“昆仑”和“昆仑山”没有半毛钱关系。

《旧唐书·林邑国传》中记载:

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中记载: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林邑,在今天的越南南部,汉武帝征服南越国后,在那里设置了“日南郡”,日南郡下面有一个象林邑,后来简称为“林邑”。

这个地方的人是“占族人”,属于“波利尼西亚”人种,皮肤为“黑色”,头发呈“卷发”,《隋书》中描写他们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

因此,在唐朝人口中的“昆仑”,指的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

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身材矮小,普遍在1.3米到1.5米之间,比如,头发是卷的,肤色是黑的,比如,身材比较健硕,能干力气活儿。

当时东南亚一带还是未开化地带,这些黑人们过着原始的生活,没有衣服,有的用兽皮裹一下,有的干脆就不穿。《三国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日南郡男女衣不蔽体,不以为羞”。

综合史料的记载,东南亚黑人,是最符合昆仑奴的特征的。

那么,当时会不会有非洲黑人和印度黑人被带到大唐,成为奴隶呢?当然,也是有这种可能的。大唐盛世的时候,长安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城内云集了各种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大唐称之为“胡人”。

这些胡人,有来自西域中亚的,有来自欧洲的,他们或到长安做生意,或者作为使臣到长安进行外交活动。当时西方的奴隶贸易盛行,一些阿拉伯商人把非洲黑人贩卖到大唐,也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同样是黑人,但是大唐的非洲黑人,不叫“昆仑奴”,他们叫“僧祗奴”。

从非洲到大唐,路途遥远,这些黑奴都像牛马一样被运输过来,成本高,成活率低,因此,在长安城的非洲黑人很少,他们也被统一纳入昆仑奴的称呼里。

史学大师吴晗在他写的《昆仑奴考》中,也认为:

“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卷发黑身的人种。

另外,在多处出土的唐代壁画中,也可以发现,画中所体现的昆仑奴,身材矮小,肤色发黑,头发为卷发。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昆仑奴,就是特指生活在马来半岛的,卷发黑肤当地土著居民。

那么,这些昆仑奴是如何被运送到长安去的呢?大约有三种途径:

第一,沦为战俘。

从秦始皇征百越开始,中原政权的触角就已经延伸到越南北部。汉武帝平定了南越国之后,在那里设置了九个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南部,这里远离中原政权,与中原文化不同,因此经常发生叛乱。

比如上面提到的林邑,后来就发生了叛乱,建立了“林邑国”。

到了大唐时期,越南的中北部仍然属于大唐领土的一部分,由安南都护府管辖,山高皇帝远,这里照样是经常叛乱,在战争中被俘的一些黑人,就被送到长安,充当了奴隶。

第二,主动进贡

也不是所有小国都愿意叛乱,在大唐国威之下,还有有很多小国臣服的,对于这些臣服的小国,不是一句“我认你当大哥”就完了,每年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孝敬大哥的。

大唐盛世,好东西简直太多了,你拿普通的东西,根本无法打动大哥的心,但是,“昆仑奴”这东西,大唐没有,只有东南亚有,而且,这东西在大唐是个稀罕货,很抢手,只要一上市,立马就会被长安城的“首富们”给抢购一空。

因此,东南亚的一些小国,也会主动给大唐进贡昆仑奴。

第三,奴隶贸易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商机,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的,既然“昆仑奴”在长安这么抢手,光靠进贡那里够用,于是,一些国际大商人就看准了这个商机,在东南亚一带捕获黑人,然后转手卖到长安,获取高额的利润。

而且,这些黑人非常好捕获,给点吃的就跟你走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卷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一次就能捕获成千上万人,这些人卖到长安城,一个能获得3两黄金。这种方式,是长安城内昆仑奴的主要来源。

其实对于这些东南亚黑人来说,到大唐当昆仑奴反而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因为在他们当地,过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野人生活,而到了大唐,那就相当于是到了仙地,虽然是给别人当奴隶,但最起码能吃饱饭,有一个安稳的生活地,一步跨入文明社会。

这也是为什么,昆仑奴会对主人忠心耿耿。

最后说一下这些昆仑奴的结局吧,他们一般不会娶妻生子,也没有那个女人会嫁给他们,在唐末战乱的时候,这些昆仑奴被编入军队,冲锋在最前面,当“人肉盾牌”,死伤无数,最后留在中原的昆仑奴已经是极少数。

唐末以后,社会动荡,活命都够呛,谁还有心思去养昆仑奴,毕竟,当初在那些达官贵人眼里,昆仑奴就是个玩物,也只有歌舞升平的日子里,才有心情玩玩。




盛唐时期,显赫富贵人家的标配有三样:新罗婢、菩萨蛮与昆仑奴。

新罗婢,也就是来自新罗国的女子,她们容貌姣好性情温顺,很受欢迎。

菩萨蛮,也就是来自女蛮国的女子,她们能歌善舞妆容独特,有相当的异域风情。

至于唐朝时期流行的昆仑奴,指的是当时被贩至唐朝的黑人。

昆仑奴们体格健硕吃苦耐劳,而且对主家忠心耿耿,对于昆仑奴到底来自何方,主流认为是东南亚,也有说来自非洲。

昆仑,在古代其实不仅仅指西域的昆仑山,“昆仑”还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泛指东南亚地区,一个是指昆仑山以西所有黑色的事物。

唐朝时期,引申”昆仑“二字,将所有黑皮肤的人称作昆仑人,而不是说来自”昆仑“这个地方的人,所谓昆仑奴,就是黑皮肤的奴。

《旧唐书·南蛮传》: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也称: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

唐朝时期国力强悍,除了大量在唐朝经商谋生甚至是入仕的外国人之外,也有大量的黑人被贩到中土当做奴仆,或学习乐舞供人娱乐,时人称作“昆仑奴”。

这些昆仑奴来华,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作为年贡

唐朝取代隋朝,建立了东方的宗藩朝贡体系之后,西域与南洋等地的藩属入贡不断,而在诸多的外邦朝贡之物当中,就有大量的昆仑奴。

二,被贩至华

南洋等地,时常有土著被捕捉,然后以高价贩卖到唐朝的东南沿海与内地地区,当做奴仆以获取利润。

三,来华滞留

唐朝极其发达,因此来华谋生的外国人很多,有不少南洋黑人跟着使者商队到了唐朝,从此就留了下来,变成了昆仑奴。

近现代以来,对于昆仑奴到底来自哪里,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来自于非洲

唐代长安城之内,有大量的不同肤色人群,其中也有来自于非洲的黑人,不过事实上,根据后来的考证,唐朝来自非洲的黑人奴仆有另一种称呼,叫做“僧祗奴”。

所谓“僧祗奴”,是唐朝时期对于非洲黑人的一种称谓,与昆仑奴并不一样,僧祗奴来自于非洲北部与东海岸,也就是如今的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一带,他们被阿拉伯人掠卖到唐朝。

第二,来自于南洋

东南亚地区也有黑人,但不同于非洲的黑人,南洋地区的黑人纯粹是皮肤上相对比较黑,可与非洲黑人相比又比较浅,有明显的东方人的特征。

第三,来自于印度

印度被称作是人种博物馆,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就属于偏黑的棕褐色人群,而南印度有很多的尼格利陀人,他们都属于黑人。

第四,昆仑山一带原住民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昆仑奴说的就是西域昆仑山地区的原住人群,不过这种观点并不常见,因为历史上亚欧大陆腹地从来不是黑人的居住地。

主流上还是认为,唐朝的昆仑奴来自于南洋地区与印度,这两个地区的确有大量肤色较黑或者纯粹的黑人生活,而且与唐朝之间来往密切,有人被贩至唐朝可能性比非洲更高。

与唐朝同时期的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势力远至几乎整个非洲北部与东部,而阿拉伯人与唐朝之间商贸往来密切,唐代典籍中有大量阿拉伯人贩奴至唐的记载。

按照目前考古发现的昆仑奴人偶形象来看,昆仑奴打扮与南洋地区酷似,而与古代非洲黑人的打扮截然不同,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唐朝因为实力强悍,而且对外兼收并蓄极其包容,因此在唐朝生活的外国人非常多,长安城中的胡姬、胡商比比皆是,胡食、胡舞、胡乐盛行。

昆仑奴的出现,侧面也折射出了当时唐朝实力的强身,以及唐朝对外商业贸易之间来往的密切性,昆仑奴大多都是被贩到唐朝,如同商品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新罗   昆仑山   唐朝   南洋   西域   时期   大唐   东南亚   长安   非洲   印度   唐代   黑人   中国   奴隶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