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北伐?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南北方三分的魏、蜀、吴三国时期,他所在的蜀汉为了夺取中原,进行了多次北伐战争,其中以第五次北伐最为著名。那么,为何诸葛亮会锲而不舍地进行北伐,亦或是说,他为何不放弃北伐呢?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政治需求

首先,北伐是蜀汉政治家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当时魏国处于势不可挡的局面,北伐被视为取胜的唯一途径。如果不进行北伐,蜀汉政府将失去进一步扩张和巩固自身实力的机会,积重难返。

2. 外交压力

此外,南方蜀汉与东吴之间的利益纷争本就存在,加上东吴曾经支持过蜀汉,对重视信义的蜀汉政治家来说欠缺北进中原的努力将打破东吴与蜀汉的之间的同盟彼此交流的一种信任,在政治上失去重要的盟友。

3. 时机迫切

其次,蜀汉北伐的时机十分逼切。当时魏国虽然经过曹丕多年的政治运作,已经稳固了政权,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诸侯反抗和东晋王室割据的问题。加上曹魏雌雄未定的能量,可蜀抢在魏未强盛之前就在魏国内战期间发动一次成功的北伐,取得中原,对于扩大疆土的蜀汉政府来说,意义非凡。

4. 战略考虑

最后,战略方面的考虑也是诸葛亮进行北伐的原因之一。根据中国古代的战略观念,有“困敌之将,乃为上策”的说法,即是寄希望于降住敌将来达成投降的目的。同时,如果魏国一旦被巩固实行,将来的围剿和打击,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把握和平时机的窗口最终也没有,完成统一集团的任务也将很棘手。


综上所述,诸葛亮锲而不舍地进行北伐战争,除了政治需求外,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信誉,考虑外交和战略方面的因素。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国家需要,北伐绝对是不可避免因素的促进,也是诸葛亮在保证自己国家利益的情况下作出的深思熟虑的决策。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历史上没有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所以你提问的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答案也就不会相同。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说的不好还请包涵。

刘备死后年幼的刘禅继位,备受刘备信任的诸葛亮自然也就成了托孤大臣。刘禅上台之后蜀国的各种实力都不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对魏国进行多次北伐呢?我感觉一是报刘备知遇之恩,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的伙计打得非常好,这么多年的个人感情就更不用说了。刘备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已经40多岁了,咱们现在40多岁正是壮年,可在那个医疗水平低下的年代,这个岁数已经不小了。诸葛亮可能想要用自己剩下有限的时间,去尽可能的为蜀国开疆拓土。二是当时蜀国朝内斗争形势也很复杂,也是有派系斗争的。诸葛亮也可能不愿参与其中,与其朝堂内斗,到不如出征北伐把所有注意力都引到北伐上,省得都闲的斗心眼。三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刘备始终打着匡复汉室的旗帜,一辈子都想打败曹操。可到死都没有完成这个遗愿,所以诸葛亮为完成刘备遗愿而北伐也是说得过去的。

至于说因为诸葛亮坚持连续北伐将蜀国国力耗尽,而最终使蜀国灭亡的这个说法,我个人感觉也不太对。在当时蜀国较弱的情况下,与其缓慢休养生息,被魏国主动打败。倒不如主动出击博一博,虚虚实实让敌人摸不清套路,北伐时虽然消耗蜀国国力,但战争都是两面性的,魏国应战也是要花钱的。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因为蜀国继承的是汉统,而曹魏是篡汉之国贼,岂能偏安一隅,讨贼则名正言顺,偏安则失去正统,人心也就失去了,蜀国也就亡了。

《后出师表》记载:“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蜀国相对封闭,被东吴与魏国重重包围,不北伐就只能等死,北伐则还有一线希望 ,如果再没有了这一点希望 ,就再没有一点动力了,蜀国将一片死气沉沉,最终只能毁于内乱。



刘备死后,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矛盾重重,他们不甘心诸葛亮大权在握,蜀国朝堂之上早已是暗潮汹涌,一触即发,诸葛亮只有不断地发动战争,才能化解蜀国之内部矛盾,把人们的心拉到对外战线上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不断的北伐,才能让人们心中始终存在忧患之感,才不会让人沉迷于安逸之中,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消磨殆尽。



最好的防守就是不断的进攻,让别人知道你的强大,敌人才不敢轻易侵犯。而且只有在不断的进攻当中,才能锻炼军队,成长为一支虎狼之师。如果不打仗,军队真的就废了。

如果北伐成功了,诸葛亮还是有可能反的,因为天下对所有人诱惑太大了。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答应协助刘备一片扶汉之心;自诸葛亮出山之日起就决定了他以恢复大汉天下为己任。也许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觉得诸葛亮有更灵活的选择,但实际上北伐的选择是诸葛亮无奈且必须的选择。


  • 强大的秦朝虽然是名义上的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但汉朝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且建立了长久封建统一文化的朝代。汉朝在长达400年的统治时期,涌现了几多昌明盛世之君与开疆拓土的英雄事迹。纵然到了盛世末年,民间对于汉朝的正统性还是没有过多的怀疑。诸葛亮祖辈世代汉禄,在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汉朝,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思想在士人当中是根深蒂固的。纵然诸葛亮是卧龙之才,忠于汉室的思想也很难逃出时代的局限。所以怀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恢复汉室江山是他心里的第一选择。


  • 历经赤壁之战,获得了荆州根据地。蚕食刘璋归降,站稳了川蜀龙兴之处。可惜了关羽大意失了荆州,刘备自大败于夷陵。此时如果蜀国伐吴,天下舆论上只会觉得这是自私泄愤之举;纵然胜了,天下也只会把蜀汉比于曹魏。更会觉得刘备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天下人面前装模做样,俘获天下人对大汉的同情之心,达到自己做皇帝的美梦。诸葛亮何其明白之人,篡汉的是曹魏,吴国虽然称王建国,那也是在刘备称帝之后。蜀汉并没有双线作战的实力,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所以伐魏的大旗更有利于蜀汉的远景战略。


  • 可能有人会说,事从易处着手。你分析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形势就知道,其实伐吴并不比伐魏容易。魏蜀吴三国很明显魏国实力最强,我们可以给魏国至少打个1.5分;蜀国次之勉强算1分吧!吴国得了荆州好歹能得0.8分吧!魏一直惦记着赤壁之仇,曹丕上台不久就制定了三路伐吴的大计。吴国夹在魏国与蜀国之间其实并不好做人。因为魏国有称霸天下的实力,蜀国有恢复汉室的民意。唯独孙吴两不沾,天生就是个陪练,吴国要想获得相对的安全,在这种环境之下,吴国就只能看谁对我有利我就联合谁。诸葛亮是个战略高手,连吴抗魏的这个加法他怎么能不知道。吴国也不乏人才,如果魏国再得1分,剩下的就是大人打小孩的把戏了。怎么可能去便宜了魏国呢?所以吴蜀联盟是必然。


  • 另外从魏蜀吴三国的地形图可以看出,魏国对于蜀国和吴国都是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位置,而蜀吴两国相对来讲,自己荆州丢失后,交界之地多有天险之隔,只要两国军队在相应的地方有适当的兵力布署,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反观蜀国与魏国的交界地带,可以用武之地也显得更多。理所当然从地利方面伐魏也显得更有利一些。


  • 还有一个促进的因素,就是诸葛亮开始北伐之时,正值蜀国平定南蛮,让士兵经过了实战的历练,士气正旺。加上魏国曹丕去世不久,再有孟达寄书蜀国有叛魏之意,同时吴国也已经同蜀国重修旧好;诸葛亮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天赐的良机,于是开始了既定的伐魏大计。


虽然有以上“地利”与“天时”的配合,可惜的是蜀国并无“人和”来搭台,马谡的失误,赵云老去,魏延的狂傲,李严的掣肘,再加上那黄皓的诬陷与后主的昏聩。虽然诸葛亮身怀经天纬地之才,鞠躬尽瘁之心,也难逃星落五丈原,天下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命运。诸葛亮的一生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奋斗的一生啊!


文章源自本人,图片来自网络,头条首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第一,形势所在,逼得他必须北伐。第二,实现自己当年志向,建立统一大业。第三,感激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以报先帝。下面我来分析下这三点。

第一,形势所在,逼得他必需北伐。我们来看这张地图。

曹魏集团占据中原,人口最多,地盘最大。曹魏: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州。蜀汉:益州。东吴:扬州,交州,荆州。诸葛亮制定的政策东边和孙权联盟,北边共同的敌人是曹魏。蜀国地盘最小,人口也最少,要想有作为,要想壮大,必须北伐。不北伐就只能等着曹魏伐你,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进攻。足球场上的策略,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况益州紧挨着凉州,凉州出产战马,古代行军打仗,马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军需。骑兵对步兵能形成碾压之势。凉州不像中原人口众多,容易拿下。所以诸葛亮只能北伐,出汉中,拿下凉州的话,得到优良战马,再依靠居高临下,长安就会唾手可得,想当年韩信就是发兵陈仓,取长安,席卷中原,最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诸葛亮这是在向韩信学习。

第二,实现自己当年志向,建立统一大业。

诸葛亮在和刘备的隆中对话就提出了自己的构想。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由于关羽失去了荆州,已经不能派一上将向宛洛。只能率益州之众出秦川。这个带头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准备亲力亲为。所以他一直要北伐。北伐出汉中,诸葛亮进退自如,想出兵,我把栈道一修,兵马粮草次序跟进,退可很快收拾行囊,曹魏追起来提心吊胆。

第三,感激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以报先帝。

刘备寻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委以大任。言听计从。待遇殊恩。刘备自解:孤之有孔明玩,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给予了诸葛亮充分信任。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到,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陛下也。诸葛亮小时候随着叔父在荆州避难 本不想闻达于诸侯。是刘备三次亲请诸葛亮出山。这份情谊让诸葛亮无以为报,怎敢不尽全力报答。

《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评价诸葛亮,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所以诸葛亮矢志不渝,一直坚持北伐。文中插图均来源网络。谢谢大家的支持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北伐战争   先帝   益州   魏国   蜀汉   东吴   荆州   知遇之恩   汉室   中原   蜀国   吴国   汉朝   锲而不舍   战略   财经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