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不是,刘禅在位期间,他改革了财政制度,改善了民生,推行了文化改革,改善了军事制度,推动了经济发展,他的政绩是可圈可点的。

刘禅的政绩有:

1.实行“九品中正制”,改革官制,提高官员的素质;

2.实行“六畜兴旺”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3.实行“抚民治民”政策,改善民生;

4.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拓宽外交渠道;

5.实行“抗金”政策,维护国家统一;

6.实行“抗蒙”政策,抵御外来侵略;

7.实行“抗羌”政策,维护国家安全;

8.实行“抗倭”政策,维护国家尊严;

9.实行“抗清”政策,维护国家主权。




事实上,正史中的刘禅,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傻子!但要说刘禅有多么的英明,那也绝对是瞎说!不信我们看看诸葛亮死后,刘禅干了些什么?

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一说起刘禅,众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意思是说刘禅这人非常无能,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不过在奚落刘禅之余,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刘禅真的那么无能,他为何能成为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整个三国时期,共出现了十一位皇帝,其中不乏雄才伟略之辈,然而这些人都如同流星一般,快速地消失于历史长河,唯有刘禅,基本见证了三国的兴衰,他这一辈子在位时间长达41年,不仅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就算是放到华夏史上,这个时间也能够排进前十了。能有如此成绩,那绝不仅仅是因为刘禅身体比较好!如果刘禅真的是个愚蠢之辈,估计他早就被手下人给干掉了,他根本不可能当那么久的皇帝!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押解到了洛阳,司马昭有意试探刘禅,想看看刘禅想不想蜀汉,以此判断刘禅还有没有威胁,到底是否真心投降。结果面对司马昭的试探,刘禅憨憨地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话语,于是众人便以此断定,刘禅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简直太愚蠢了!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时的那种局面下,若刘禅真的表达了自己想念蜀汉的想法,司马昭能放过他吗?刘禅此举,又何尝不是一种自保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正史中的刘禅,绝对不是一个愚蠢之人,在治国理政方面,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信我们看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都做了些什么?

坚持诸葛亮的策略

诸葛亮活着时,蜀汉吏治清明,实力强大,而且诸葛亮数次率领蜀汉大军北伐,一度把魏国打得狼狈不已,连一向以闪电战闻名的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进攻,都只能坚守不出,不敢出战,可见魏国被压迫得有多惨。但不同的人,对诸葛亮的北伐评判,是完全不同的,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北伐,也有损耗蜀汉国力的嫌疑,于是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内便出现了反对诸葛亮的声音!

在诸葛亮尸骨未寒之际,就有人迫不及待地向刘禅进言,认为诸葛亮是豺狼一般的人物,长期欺压刘禅,以前大家惧怕诸葛亮的威势,现在诸葛亮已经死了,大家都不用怕了,应该普天同庆,甚至清算诸葛亮!

《华阳国志》: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李邈的想法,和现在很多网友的想法大同小异,认为诸葛亮是威胁刘禅的权臣,所以建议刘禅清算诸葛亮,然而刘禅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愚蠢,面对李邈的进言,他立即摆明了自己的态度,直接将李邈下狱诛杀!很多人认为,刘禅此举太过于残暴,然而真正明白了李邈的身份,我们才能发现,刘禅是多么的聪明!

李邈原本是刘璋的手下,是益州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说,他代表的是益州本土势力的利益!而刘禅和诸葛亮属于荆州外来势力,他们和益州势力天然不合。诸葛亮活着时,能力非常强,益州本土势力斗不过诸葛亮,所以他们只能暂时蛰伏。但是在这段时间,他们也发现蜀汉朝堂的奇怪之处,那就是大权集于诸葛亮一生,身为皇帝的刘禅,反而是个甩手掌柜,于是这些人便认为,刘禅这个人的能力不咋样,所以他们想趁着诸葛亮刚死,就去挑拨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

说白了,李邈只是益州势力的先锋人物,他是第一个去试探刘禅口风之人,一旦刘禅在清算诸葛亮这件事情上反应不大,那么接下来益州势力就会疯狂反扑,不仅要抹黑诸葛亮,而且要将诸葛亮的门生故里全部拉下马,离间刘禅和荆州集团的关系!也正是看到了这种危机,所以刘禅的反应才会如此之大,面对李邈的挑拨离间,他直接大怒,将李邈下狱诛杀,借此敲打李邈背后蠢蠢欲动的益州本土势力!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刘禅在这件事情上的果断处理,让大家看到了刘禅的睿智,自此以后,诸葛亮的旧部更加放心地辅助刘禅,而益州反对势力则再也不敢小觑刘禅!

可以看到,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并没有彻底推翻诸葛亮先前的一切,反而是将诸葛亮的政策都完美地实施了下去,使得蜀汉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中,仍然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强大。而且在北伐这件事情上,刘禅也是蜀汉国内少有的强硬者!

很多人诟病,姜维北伐耗费了大量的蜀汉国力,但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是谁一直在支持姜维北伐?当蜀汉国内的廖化、诸葛瞻等人都反对姜维北伐时,为何姜维仍然能够推动蜀军持续北伐?姜维有这么大的权力?事实上,姜维背后站着的人是刘禅,正是因为有刘禅的支持,所以姜维才能够力排众议,多次北伐!单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刘禅绝对是少有的有志气的君主!

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并没有将他的策略全部推翻,而是一如既往地执行诸葛亮的策略,使得蜀汉成功续命数十年,由此便可以看出,刘禅绝非愚蠢昏庸之辈!绝非大家想象中的那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么既然刘禅并不昏庸,是不是就意味着他是一代明君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评价刘禅这个人,也不能走极端,并不是说刘禅不昏庸,就是一个明君!


刘禅干的另外两件错事

诸葛亮死后,刘禅以雷霆手段处理李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使得蜀汉的权力得以平稳过度,但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刘禅却犯了一个错!他在明知道益州势力死性不改的情况下,竟然还放任其做强做大,最终威胁到了蜀汉的国本!

李邈的死,让益州本土势力察觉到了刘禅的聪明,荆州集团的团结,于是他们决定改变思路,以人心为突破口进行攻击,在这一前提下,《仇国论》出现了!《仇国论》的作者是谯周(益州本土士族,劝降刘禅的关键人物),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便是说曹魏太过强大,蜀汉并不是其对手,与此如此,不如放弃北伐,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种思想极其危险,直接动摇了蜀汉北伐的根基,以至于不少荆州人都赞同这种思想,希望姜维放弃北伐!

而刘禅作为蜀汉皇帝,面对这种思想的流行,不仅没有及时干预,反而任由其传播,导致蜀汉大批国民被洗脑,最终失去了与曹魏为敌的心理。当邓艾大军杀入蜀汉腹地时,这些失去了抵抗之心的蜀汉官员和百姓都纷纷投敌,导致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竟然轻松地就打到了成都。要知道当年刘备的百战之兵打益州,也用了三年啊!可见蜀汉的人心被腐蚀成什么样了!对此,刘禅应该要负极大的责任!

除了纵容谯周投敌思想的传播,在面对邓艾的进攻时,刘禅也缺乏远见,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如果说蜀汉的军队拼光了,那么刘禅投降,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问题是蜀汉的军队都还存在着,并没有重大损失,这个时候刘禅选择投降,就显得非常缺乏远见了!在不少人看来,刘禅此举,保全了蜀汉的百姓,使得他们免遭屠刀,但事实上,正是因为刘禅的快速投降,导致蜀汉军队、精英都成建制的存在,所以曹魏不敢放心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蜀汉众人在投降不久之后,便遭到了屠戮!

钟会之乱大家都是知道的,很多人只知道这次混乱中,钟会和姜维遭到了诛杀,殊不知,在此期间,成都城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兵祸,大量原蜀汉的精英都遭到诛杀,这其中就包括关羽的后人!试想一下,若刘禅坚守一下成都,又怎么会导致蜀汉快速灭亡呢?就算最终仍然打不过邓艾,那至少可以和曹魏谈谈条件啊,至少可以保证蜀汉那批人的性命,至少可以保证成都百姓的安全啊!

说白了,在谯周投敌思想的传播和蜀汉投降的这两件事情上,刘禅的处理,算不上是多么的英明,配不上明君的称号!而综合其在蜀汉存续四十年间的表现来看,其实刘禅更像是一个普通人,他并不愚蠢,有聪明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他也并不英明,并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明君,只能说他就是一个普通人!顶多算是一个守成之主!

结语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刘禅绝非 “扶不起的阿斗”!但与此同时,刘禅也和明君搭不上边,面对蜀汉内部的敌人,刘禅措施不足,面对蜀汉外部的敌人,刘禅过于乐观,这都是他作为皇帝的不足!所以说,整体来看,刘禅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他并不是非常聪明,也不是非常愚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希望刘禅能成为自己最喜欢的阿斗。

可见阿斗是如何讨人喜欢哦。

遗憾的是,阿斗不听话,让许多人失望。

也就有了“扶不起的刘阿斗”。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

两个方面可以说明,阿斗的所作所为,可圈可点。

其一,如果你是老板,得到诸葛亮这么能干的总经理,你会如何哪?

如果我是阿斗,我就啥也不干,放手让诸葛亮去做。

诸葛亮是千年一遇的宰相之才,干嘛要限制他哪?

诸葛亮既有先帝托孤的尚方宝剑,又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向,干嘛不让他尽情表现哪?

阿斗无为而治,做一个甩手掌柜的,是最合理地选择。

如果阿斗要与诸葛亮争权,斗得过诸葛亮吗?

如果阿斗想按照自己的意图治理国家,能得到诸葛亮的认可吗?

这么好的丞相,不信任,不放手,那就是昏君。

阿斗是明君,这不该否认。

其二,诸葛亮尚且不能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还会有谁能够做到哪?

既然知道不可为,何必一定要去做哪?

阿斗明智哦。

诸葛亮需要的是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历史上留下英名。

诸葛亮做到了,阿斗也配合他,成就了他,这就行了嘛。

接下来的事,阿斗就是考虑给自己和蜀汉选择一条出路。

投靠孙吴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再次受到屈辱。

最好的结局是归属曹魏。

他老子一代枭雄,忙活一生,不是刘禅的话,恐怕连个继承香火的人都没有。

就算阿斗比他老子更有志向,就凭一个益州,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刘禅(207--271年),在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已经五十七岁。

这一天恐怕是刘禅期待已久的。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日子并不好过。

如果刘禅对抗到底,不可能改变灭国的命运,唯一可能是刘备一脉灭绝。

除了陪上一些无辜的人,几乎没有区别。

刘禅是如何做的哪?

让力主对抗的战将去战死,成全他们的志向和声誉;

答应主降派的请求,满足四万多官吏升官发财的欲望。

至于百姓嘛,那就听天由命吧。

“此间乐不思蜀”谁能做到哪?

没人能做到,阿斗也做不到。那又能如何呢?

至于郤正教导的那些话,三岁的孩子都会,还需要他教给阿斗吗?

阿斗把郤正的原话说给司马昭听,就看出阿斗有多么聪明。

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这不是坏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也是曹操借用称赞荀攸的话。

如果认可蜀汉早晚要灭亡,阿斗选择投降是合理的话,那刘禅就绝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一定要鸡蛋碰石头,才是阿斗唯一的选择吗?

你可以说,我就喜欢鸡蛋碰石头,碰不碎石头也喷它一身鸡蛋黄子。

那就去喷好啦,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但我不希望都来喷阿斗,阿斗还是蛮可爱的。

做人、做帝王,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是委屈他了。

自己似乎是窝囊了些,但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还是很说得过去。

我不太确知,一大堆美女陪着,整天却想着匡扶汉室,能有几人做得到。

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喷别人,也不必喷阿斗。




祝大家新春快乐!


NO。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病死后,他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禅)被扶上了皇位,这位蜀汉后主为人懦弱愚钝,不思治国理政,诸葛亮等辅佐他的老臣们只好干着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蜀国朝政腐败、江河日下,最终兵败国亡,落得寄人篱下、苟且偷生的下场,流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

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加以艺术的虚构和渲染之后,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征之史乘,许多人认为并非如此。

从我们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刘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君主。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而且在缺少强人掌权的情况下,蜀国内部竟然没有出现谋反者,由此可见,刘禅能够在位41年,他自己还是很有一套的。

诸葛亮担任丞相时,刘禅对其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并亲切称之为“相父”。可是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一掌权就立马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了丞相一职,将相权分立,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防止了权利过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并且还可以互相制约,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这些谋略岂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理解的?

刘禅降魏后,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与他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地歌舞,随从们都触景生情,无限感伤,刘禅却依然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又间他:“颇思蜀否?”刘禅竟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对此,绝大多数论者认为,刘禅图吃喝玩乐,心甘情愿地当“亡国奴”,无耻和昏庸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据《汉晋春秋》记载,当年司马昭听后都直摇头,他对同僚们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刘禅的这段精彩表演,正说明他的智量过人。司马氏之阴险毒辣是路人皆知。刘禅降魏后,作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身家性命都操纵在别人手中,欲想保全殊非易事。他之所以用“此间乐,不思蜀”来回答司马昭“颇思蜀否”的询问,与其说是出于糊涂与昏庸,不如说是故作痴呆的韬略之计,是一种计谋和策略,企图以此来故意麻痹司马氏,让他掉以轻心,从而保全自身。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在表面庸懦、麻木的背后,潜藏着狡智和机谋。它瞒过古往今来多少人。不过也有人看出了其中奥妙,周寿昌便是一个。他在《三国志集解》中评论刘禅的这番良苦用心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扶不起的阿斗”作为民谚约定俗成,无可厚非,说他昏晕,但是还算不上一无是处的地步。所以用“扶不起的阿斗”来评价刘禅这个历史人物似乎是欠妥当的。




仅仅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刘禅,显然就太小看他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刘禅的表现都堪称“智者”。

提到刘备的儿子刘禅,很多人都会哈哈一笑,不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嘛,不仅放着大好的基业无所作为,并且主动献城投降,另外还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笑话。

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禅就是一个懦弱、昏庸、无能之人。

当然,主动投降也好,亦或是“乐不思蜀”也罢,这些均是刘禅所为不假,但如果仅凭这些就评定刘禅是个昏庸无能之辈,未免有些武断。

那么,刘禅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他在诸葛亮去世前后,所干的几件事再做评判。

刘禅是刘备的“老来子”,刘备在之前生的都是女儿,直到47岁的时候才有了这个儿子,因此他对刘禅的重视和疼爱程度可想而知。

但疼爱归疼爱,由于刘禅出生时,刘备正处于事业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忙着抢地盘建基业,所以在疼爱之余,却导致刘禅缺乏了一些成为合格君主该有的历练。

说得简单点,刘禅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并不似刘备那样一路摸爬滚打走出来的,他就像一个刚从名校毕业的富二代一样,还不具备接管蜀汉如此大的基业的能力。

假如刘备能多活几年,相信在他的调教之下,刘禅的能力会更上一层楼,但可惜的是,在刘禅17岁的时候,刘备就撒手人寰。

当然,对于自己儿子是个什么状态,刘备不是不清楚,他也知道刘禅的肩膀太过稚嫩,因此在临终前将军国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来辅佐刘禅。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虽登基为帝,但实际上蜀汉的国家大事以及大权,仍然是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而如果这种局势放在历史上其他一些皇帝身上的话,必然有人会不甘心大权旁落,从而想尽办法去夺回权力,但是刘禅却没有。

难道刘禅就没有一点权力欲望吗?当然不是。

当时的他就已经看明白,当下的蜀汉需要诸葛亮来主持大局,更需要诸葛亮来领航掌舵,不然的话,蜀汉危矣。

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在诸葛亮去世之前,刘禅心甘情愿的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也尽其所能的去维护好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并且,刘禅的做法还不仅仅是做表面工夫,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尊重诸葛亮。

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禅并非没有智慧,要知道古代不少皇帝一旦登基,马上就会把所谓的“遗嘱”丢至脑后,进而实施自己的想法,但刘禅能严格遵守刘备留下的交待,去尊重和信任诸葛亮,不仅说明其深有自知之明,更说明了刘禅有着非一般的肚量和格局。

而在诸葛亮死后,从刘禅所处理的几件事中也能看出他并非无能之辈。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而在其病逝后,蜀军内部随即就爆发了杨仪和魏延的内讧,双方不仅在大军撤退时互相攻伐,同时纷纷上书刘禅,声称对方有谋反之心。

这便是所谓的“魏延造反”事件,当然魏延最终因为此事被杀,不过在事后,杨仪也没有落到什么好处。

杨仪原本是想,通过这件事让自己继承诸葛亮的大权,但刘禅知道杨仪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因此在事后开始冷落杨仪,并最终将其流放,而是让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职责。

从处理杨仪和委任蒋琬这件事就能看出,对于下属,谁是什么样的人,谁又该做什么,刘禅还是心中有数的。

除此之外,刘禅也十分懂得权力的平衡。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掉了丞相制度,而是继承诸葛亮职责的蒋琬为尚书令,这样一来,蒋琬就不会再出现像当初诸葛亮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

换而言之,刘禅通过废除丞相制度,调整蒋琬的职位就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从而让他与蒋琬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正常的君臣关系。

并且,在委任蒋琬以重任的同时,刘禅还将费祎也封为了尚书令,如此举动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蒋、费二人相互协调之余,又能相互制衡,以防一家独大。

这种懂得如何平衡权力的刘禅,自然不仅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并且,对于蒋琬和费祎的任命中,也能看到刘禅还是颇具能力的,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得以亲政,但他并没有采取风雷之势将权力一股脑的收回,而是用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循环渐进去处理,比如先任命蒋琬接替诸葛亮,然后又提拔费祎来制衡蒋琬。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能在波动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权力分配,如果刘禅操之过急,那么依照当时蜀汉内部的情况,难免会引起一场巨大的风波。

而要是引起风波的话,对于当时的蜀汉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正是看到了其中厉害,所以刘禅才会采取这种循环渐进的方式,不仅分散了权力,又稳定了局势,这样既顾全大局又能沉得住气的做法,绝非是一个昏庸之辈会干出来的事情。

另外,从刘禅亲政不久后所下发的诏令中,也能看出他是个具有一定战略眼光的人。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下令征讨辽东,而当时辽东反抗强烈,加上因曹睿派出兵马过多,粮草后援一时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曹睿陷入两难境地。

得知该情况后,刘禅下令蒋琬率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意思就是说让蒋琬屯兵于汉中,与东吴形成犄角之势,只要等到曹魏对辽东之战失利,那么就可以适时出击,让曹魏“雪上加霜”。

当然,最终曹睿派去征讨辽东的大军还是得胜而归,因此刘禅的这个计划并未实现,但从他当时的安排来看,刘禅还是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的,虽说达不到诸葛亮那种程度,但是最起码也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上述这些便是体现刘禅能力的部分例子,不过个人认为,刘禅对于蜀汉的最大功绩,是他在亲政之后的“休战”思想。

众所周知,诸葛亮生前为完成刘备遗志,先后组织了数次北伐,对于诸葛亮的做法,我们不能说不对,正如有句话所说的那样,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该做的事情,而诸葛亮北伐,正是他该做的事情。

但连年的战争对于小民百姓是极其残酷的,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刘禅亲政后,意识到这一点的他很快便改变策略,开始休养生息。

简而言之就是,刘禅当时采取的是“佛系治国”,对外是能不打尽量不打。

这种策略,有些人会说十分窝囊,但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最起码一点,是百姓得到安宁了。

并且,从确定这种策略之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即公元235年至公元262年,蜀汉上下的小日子过的还是不错的,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上也没有太大的动荡,这段时间算是蜀汉难得的平静时光。

而从这几年刘禅的执政结果来看,显然刘禅并非是一个无能之辈。

只不过,他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是个能锐意进取的开拓之主,而更多的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因此,如果把刘禅放在大一统时代,那么依照他的能力和表现,未必就比历史上一些守成之君的政绩要差,极有可能他做的会更好。

只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刘备交给刘禅的蜀汉,第一是偏居一隅的割据政权,第二外部威胁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仅适合当一个守成之君的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能稳稳当当的做近二十年的皇帝,且没有太过胡作非为,已然是相当不错了。

当然,刘禅也不是没有为人所诟病之处,他一生最大的“污点”有两个,第一是信任宦官黄皓,第二则是未做抵抗便献城投降。

信任黄皓这一点,确实没得洗,尤其是在黄皓已经插手干涉朝政之后,姜维劝说刘禅除掉此人,但刘禅却自认为黄皓“乃一小人”也,不足以大动干戈,因此便将其放过,而刘禅的这般“仁慈”,也为确实蜀汉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不过,对于刘禅主动献城投降这一点,个人认为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丢掉荆州之后,蜀汉集团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进军中原、一统天下的可能,只能窝在蜀地,再也无法打开局面。

而诸葛亮数次北伐,其实正是想破除这种限制,期间若不是马谡失街亭,诸葛丞相几乎就要成功了。

但奈何时不待蜀,加上诸葛丞相病逝,就已经注定蜀汉只能是个割据政权。

而割据政权最终的结果便是被消灭,换而言之,蜀汉早晚有一天会被曹魏吞并,这是诸葛丞相去世后,已然无法更改的结果。

而当曹魏大军兵临成都之际,便是结果到来和验证之时。

这个时候,让刘禅该怎么做?以死战之姿迎敌吗?这样确实能让刘禅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不假,但是,遭殃的将是那些兵士和百姓。

刘禅主动献城投降,最起码让这些兵士和百姓免去了刀兵之灾,从这一点来讲, 也算是有可取之处的。

至于在投降后“乐不思蜀”,这点历来看法极多,有人说刘禅这样做事大智若愚,也有人说他纯粹是没心没肺和不知羞耻,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不少蜀汉曾经的官员,都是因为刘禅的这种态度得到很好的安置,如果当时刘禅反其道而行之,怕是难有此种结果。

总之,如何看待和评价刘禅这个人物,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大智如愚也好,或是没心没肺,均是后人加在其身上的标签,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如果抛开其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局势而去评价,那么得出来的结果便如“抛开事实谈道理”一般,明显有失公允,而依个人见解,结合刘禅生平事例,他绝非仅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阿斗   益州   蜀汉   辽东   荆州   皇帝   司马   昏庸   这一点   丞相   成都   势力   权力   百姓   能力   财经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