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军事能力比麦克阿瑟强?杜鲁门为什么要换他去朝鲜呢?

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撤职。

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的职务,由李奇微接任。

麦克阿瑟,是当时美国陆军中最具威望和功勋的名将之一。

若论威望和地位,大约只有后来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可与之比肩。

若论“传奇色彩”,大约只有当时已丧身车祸的巴顿可与之相提并论。

如此名将,美国人为什么不用了呢?

而当时名望、资历都稍逊一筹的李奇微,又凭什么能“换下”麦克阿瑟呢?

麦克阿瑟:美国陆军历史上最有才能的名将之一

麦克阿瑟的才能,是无需质疑的。

在遇到中国军队之前,麦克阿瑟几乎在所有的任务中都是最优秀的一个。


读书时,他各方面成绩都遥遥领先,以创西点军校毕业分数记录的成绩毕业。后来,他又成了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

作为体育达人,他曾以美国奥运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率队参加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而那届比赛美国代表团以22枚金牌遥遥领先(第二名德国代表团只有10枚金牌)。

而在二战后,麦克阿瑟驻日本,对日本的“民主化”也有着开创性的领导作用,至今日本人仍然对这位征服者非常怀念。

而在他的“主业”——战争中,他的表现也是最有传奇色彩的。

撤离菲律宾时,一句“我还会回来”的,成为美国在太平洋战场最灰暗时刻的强心针。

随后,在美军反攻阶段,他开创“跳岛战术”,有选择地选择有战略意义的岛屿推进,既减轻美军伤亡又加速战争进程。


最后,在日本投降仪式上,麦克阿瑟以盟军代表的身份签字,成为二战胜利仪式的主要象征性人物。

朝鲜战争时期,他又成功的组织“仁川登陆”,一举扭转战局,将朝鲜战场的战线由南部的釜山一举推过三八线,甚至一度逼近鸭绿江。

1952年6月25日,美国国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为他专门制造了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上面携刻着他的肖像以及以下名字:澳大利亚的保护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鲜的捍卫者。


可以说,在当时的美国,麦克阿瑟就是胜利的象征。他被认为是美军历史上最有才能,最有魅力的人物之一。

即便是其接任者李奇微,也认为麦克阿瑟的才能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无论是美国人,还是麦克阿瑟自己,对这种才能的评价,都“过”了。

“过头”的评价

1、言过其实。

麦克阿瑟的功绩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对他的功勋评价则是“过头的。

在美国一系列胜利中,这位名将”包揽“了大量的荣誉,但这些荣誉,绝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靠他的才能。

先说1928年奥运会的成绩。

奥运会后,美国陆军参谋长赞誉麦克阿瑟:你不仅获得了美国人绝不撤退的美誉,也获得了美国人深知如何获胜的光荣。

其实,咱们都知道,一个国家代表队奥运成绩的好坏,代表团团长的作用确实不容忽视,但最关键的是该国运动员、教练员的水平。

所以,其实麦克阿瑟获得的这种美誉,更多是美国国内”媒体宣传“的成果而已。

再说说太平洋战争。

其实,太平洋战争,最关键的争夺,是制海权。

只要掌握了制海权,美国军队就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美军就基本可以没有太大悬念的推进。

麦克阿瑟的“蛙跳战术”,虽然是明智之举,但其实也算不得特别什么一流的奇谋。


所以,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其实最大的功劳,毫无疑问应该归于尼米兹、哈尔西的海军。

而麦克阿瑟,最终能成为“胜利的象征”,其实不过是有特殊原因的。

广阔海洋的大战虽有决定性,但各国人民感受不到。人民感受到的“解放者”、“保护者”、“征服者”,都是在能够在地面上出现的,麦克阿瑟的陆军!

所以,麦克阿瑟这个“胜利的象征”,是极其特殊的。他所获得的荣誉,是美国强大海军、陆军出色表现的结果,而不是他真的有多么杰出的表现!

何况,在战争爆发初期,美军在菲律宾的溃败,纵然与美菲军准备不足有关,又与麦克阿瑟的处置不当和判断失误有关。

可以说,就二战名将而言,麦克阿瑟表现的才能,与曼斯坦因、蒙哥马利、华西利夫斯基等真正的名将尚有不小差距。


然而,在麦克阿瑟善于出风头的性格和美国媒体的渲染下,这位名将的表现、才能被拔高了。

2、自视“过头”了。

麦克阿瑟与巴顿,是二战时最为媒体所追捧的美军名将。

不同的是,巴顿虽然性格强硬,但喜欢听取参谋们的意见,他甚至常常表示指挥上的功劳应该归于他的一流参谋们。

麦克阿瑟则不同。

从小就是优等生的他,总是认为他手里掌握着正确答案。

随着不断建功立业,原本就自命不凡的麦克阿瑟,也在“鲜花与掌声”中进一步“过头”了。

后来他的继任者李奇微在他的自传中说:麦克阿瑟确实是一流的天才将领。不过,随着他在各种任务中拔得头筹,他越发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他习惯用他的魅力和雄辩来说服对方,而且,一旦他有了意见,他不允许别人说“行不通”或者“也许行得通”···

如今遇到了咱们,麦克阿瑟的“迷之自信”该到头了。

患得患失,已不称职的麦克阿瑟

仁川登陆,是麦克阿瑟最后的巅峰。

然后,膨胀到极致的麦克阿瑟,开始了一个接一个的判断错误。

首先,他判断中国不敢出兵,不顾我们反对他们跨越三八线的警告,贸然过线,一路猛攻。


结果···第一次战役,被我志愿军揍了一顿。

然而,麦克阿瑟又谜之自信的坚持:中国人肯定不敢来和我们打!就算来了,也没有多少人。

于是,他们发起了圣诞节攻势,号称要准备回国过圣诞。

这里有两个问题。

首先,毫无根据地以为中国军队规模小,是完全自以为是的。

其次,打仗也好,比赛也罢,接近胜利时,也要保持冷静和谨慎,不然要容易吃亏。而且,由于准备不足,一旦吃亏,就容易心理崩溃。

而带兵一生的麦克阿瑟居然在全军宣传这种乐观精神,这是兵家大忌!或许,当时的麦克阿瑟,或许觉得面对中国军队,没有什么忌不忌的吧···

结果是毫无疑问的,第二次战役,被我军打惨!


美军不但全线后撤,而且人心惶惶,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也在混乱中车祸而死···

在李奇微接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美军情报告诉他:志愿军的司令是林彪···

都打完两次战役了,仗打到这个时候,美军连对方军事主官是谁都还没有搞清楚,作为总指挥,麦克阿瑟失职太大!

吃过亏以后,麦克阿瑟又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他指出:应该攻击中国东北的空军基地和工业基地;封锁中国海岸线;从台湾把老蒋的部队调来朝鲜;全力支持老蒋反攻大陆;进行核威慑···

同时,他又认为:如果不能做到以上几点,那就应该让联合国军队逐渐退出朝鲜半岛···

总体来看,此时的麦克阿瑟,对在朝鲜这个局部战争与我们作战已经失去了信心,但同时,又认为“放开手脚”,扩大战争规模,就能打败我们。

直接退出朝鲜半岛,抛弃李承晚,那美国拿什么来证明自己能“捍卫民主”呢?美国这个屁股都没坐热的霸主还当不当了?

进一步扩大战争规模,更是匪夷所思:美国陆军大部已经在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都兵力不足,到中国大陆还能看吗?至于老蒋的军队,刚刚九死一生逃到岛上去,又拉回来反攻大陆或者拉去朝鲜,是想要帮我们将来解放台湾减轻压力吗?至于海上封锁,他难道不知道当时咱们已经被西方封锁了吗?还有核武器,是想走向世界大战呀···

显然,无论是进一步扩大战争规模,还是直接撤出朝鲜半岛,都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

美国政府没有赋予麦克阿瑟决定战争规模和外交政策的权限,但麦克阿瑟所有的主张都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甚至不惜公然抗命;美国政府赋予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打胜的责任,但麦克阿瑟对此却只有退出的建议···


麦克阿瑟,已经不是一个能胜任这份工作的合适人选了。

不过,杜鲁门似乎不必担心,因为,已经有人证明自己是合适人选了。

李奇微:美军需要一位好老师

麦克阿瑟之所以吃亏,是因为他压根不了解对面的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的作战方式,是他们前所未见的。

美军打过日本人,但日军与志愿军的作战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是“人海战术”。

对付日本人的“万岁冲锋”,美国大兵能够很熟练的“收割”。


但面对中国志愿军“三三制”、“一点两面”以及夜色下的迂回,美军完全看不懂,一筹莫展。

美国人需要的指挥官,是能够教会他们如何与中国人作战的老师!

麦克阿瑟是校长,但是,如果连靠谱的老师都没有,校长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好像当年,如果运动员和教练员不行,你麦克阿瑟这个奥委会主席又如何摘金夺银呢?

李奇微,正是美军最需要的老师。

沃克死后,李奇微临危受命,前来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

到达战场后,李奇微迅速展现了好老师的本事。

1、整顿了风气。

由于连吃败仗,李奇微到达时,美军士气非常低落。

用李奇微的话说,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去哪里,该干什么”。

这样的风气不改,谈论战略、战术都是奢侈的。

所以,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喊空洞的口号是没有用的。


李奇微随身挂着一个手雷在胸前,表示要随时投入作战。同时,他对各级军官的要求是:不要坐在后面,到交火的地方去!我不喜欢借完任务电话还要抽根烟再出发的军官!

为此,他上任之初,就撤换掉了许多他认为不能给士兵带好头的军官,其中许多都是他的旧交。

能不能干好先不说,首先大家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通过整肃风气,美军仓皇无措的情况迅速得到了改善。

2、找到对付中国军队的方法。

很快,李奇微以惊人的参谋能力,开始寻找中国军队的特点。

他除了亲自在一线观察外,还翻阅他到来前各军的汇报和日志。


通过翻阅日志,李奇微发现一个问题:中国军队补给能力不足,一次进攻最多打一个礼拜···这也就是所谓“礼拜攻势”。

同时,李奇微又发现:志愿军喜欢夜间运动,一夜穿插距离为70华里;中国军队喜欢利用美军依赖公路的特点进行伏击、阻击、袭击···

说实话,这种能够基于细致洞察,找出解决方法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军事家。李奇微、林彪、粟裕、朱可夫,都能从枯燥数据中找到规律,层次比麦克阿瑟那些“蛙跳”高很多!

因此,李奇微针对这些提出了新的套路:磁性战术。

美军要注意控制山头、制高点,进军时大正面多路推进,部队靠拢,以防止我穿插迂回。

志愿军一次夜间穿插70华里,企图打乱美军部署。美军夜间就先撤70华里,等到白天你运动到位了美军就用火力轰炸加上部队反攻。


志愿军大举进攻时,美军正面且战且走,注意对我组织火力杀伤;同时派出空降部队和装甲部队控制我军后方的物资基地和交通要道等···

可以说,李奇微的这些套路,给我军确实带来了很大麻烦。

3、反击。

1950年圣诞节左右,李奇微才来打朝鲜战场。

1951年1月,李奇微就以汉城为战略诱饵,主动出击,给我军带来了一定的打击。(第四次战役)

尽管第四次战役总体上算是一个平手,甚至可以算我军小胜,但这也是一路溃退的美军好不容易打出的一次拿得出手的作战。

因此,此战后,美军士气重新振作起来,气焰也一度重新嚣张了起来。

无论如何,对美军来说,李奇微,正是一个他们急需的好老师。

接着,好老师要做好校长了。

李奇微比麦克阿瑟更适合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打个比方,李奇微是老师,麦克阿瑟是校长,杜鲁门则是教育局局长。

美军形势好转后,三人都有各自的意见。

首先发言的是麦克阿瑟,他一面继续扩大战争规模的论断,一面认为李奇微可以带领美军迅速北进,打到鸭绿江。

李奇微则有更务实的分析:是的,我们是有可能打到鸭绿江。然后呢?中国不会停止军事行动,如果那样的话,敌人的补给线短期了,我们的补给线长了,我们又要陷入被动!

因此,李奇微主张不急进,应该以磁性战术+绞杀战,以消耗中国军队有生力量为目标,然后再北进。

麦克阿瑟则认为李奇微多虑了。当李奇微问“如果到了鸭绿江,中国仍然不结束军事行动该如何应对”时,麦克阿瑟再一次“迷之自信”:不存在那样的可能性···

就战场形势的分析来看,麦克阿瑟仍然很迷糊···

不过,再怎么说,麦克阿瑟与李奇微之间的讨论,都是纯粹的专业讨论,并不决定麦克阿瑟的去留。

麦克阿瑟与杜鲁门之间的争论,则决定了他的去留!

此时,美国政府在充分讨论和分析后认为:扩大冲突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如果美国和中国人打得太大,苏联人是最高兴的,这完全不符合美国利益!

所以,此时,美国倾向于谈判,尽快结束战争,至少不能再扩大规模了。

然而,麦克阿瑟却全不理会这些,依然在大放厥词,表示要大干一场。

甚至于,麦克阿瑟屡屡抗命。

他下令空中力量轰炸到了我国东北境内,这是企图扩大的意思!(如果是现在,我们可以对等反击,轰炸美国本土,但当时我国空中力量尚不足)

同时,他还继续用大嘴巴来破坏美国政府的意图。

当时,美中都初步表达了谈判的想法。

这时,麦克阿瑟大放厥词:中国应该认识到,如果他们不接受和平,那他们就会崩溃!

美国人认为:麦克阿瑟的这一表态,将使中国不可能立刻谈判!

此外,麦克阿瑟依然在喋喋不休,表示要对中国本土实施轰炸,甚至动用核武器···

显然,麦克阿瑟,已经不能“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了。


麦克阿瑟,必须走了。

显然,李奇微稳步前进,消耗中国军队有生力量的想法,是符合美国政府政策和利益要求的。

因此,李奇微能够替代麦克阿瑟,既是李奇微此时是更清醒的将军,对中国军队威胁最大的将军,也是最能执行美国政策的将军。


麦克阿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战功卓著。

然而,同时,他又是一个被媒体和个人魅力过度拔高的将军。

因此,在面对志愿军时,他已经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似乎完全靠着自己的臆想行事,其所作所为既不符合战场现实,又不符合美国利益。

他已既不能带领联合国军在战场取胜,也不能再执行符合美国利益的政策了。

李奇微,名望不及麦克阿瑟,但当时却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就军事才能论,李奇微就是远在麦克阿瑟之上!甚至可以说比麦克阿瑟是高了至少1个层次!他是能够明显提高全军作战能力的将领,是“一将难求”的那种。

同时,虽然他看起来没有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那样的人格魅力,但是,他头脑清醒,对军人职责和权力边界有着更清楚的认识(在其自传中有详细阐述),因此,能很好与白宫、五角大楼合作,使其作为符合美国利益。

其实,我们看今天美国军队的几位将军就会发现:在今天的美国,也既有李奇微这样的人,也有麦克阿瑟这样的人。

总体来说,麦克阿瑟这样的人,会恶心一点;李奇微这样的人,会难对付一点。

但甭管是谁,70年前都没有打过我们,到今天,就更打不过咱们啦!




杜鲁门为什么要用李奇微换下麦克阿瑟?是因为李奇微的军事指挥能力比麦克阿瑟更加出众吗?并不是!撇开彼时的世界政治格局、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麦克阿瑟“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的设想其实是没有什么毛病的。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与美国更加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如果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中国将被迫、不得不与彼时的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在自家的国土上打持久战。就算中国打赢了,也会成为一片焦土,经济复苏更加无从谈起。这对于彼时刚刚从战火中安定下来的中国而言,是及其不利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年中国坚定不移、一定要抗美援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麦克阿瑟忽略了政治,彼时美苏两国的冷战已经拉开了铁幕。中国不仅是彼时红色阵营的一分子,而且还是前苏联与美国之间的重要战略缓冲地带。一旦美国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前苏联将不得不直接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很显然,这不是前苏联和斯大林愿意看到的。彼时,一旦美国对中国本土动武,前苏联很难置身事外。如果前苏联介入了,那就不是局部战争,而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这是杜鲁门与麦克阿瑟之间的根本分歧,无法调和。麦克阿瑟是典型的军人,与艾森豪威尔那种军人出身的政客不同,他更注重的是军事层面的东西,对政治层面的东西往往嗅觉没有那么灵敏。杜鲁门恰恰相反,他是一个职业政客,他首先必须关注是是世界政治格局和国会山上那些“老爷”们的态度。宁可不打、小打,甚至打输了,也不能与前苏联和国会山上的“老爷”们彻底撕破脸……很显然,麦克阿瑟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又或者看到了也只当没看见……

杜鲁门为何要换下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这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在二战期间已经证明了,不弱、而且相当强悍!也正是因为二战,麦克阿瑟在国内和西方世界积累了相当高的威望。但是,同样是因为二战中积累的威望,让麦克阿瑟有些“飘飘然”了,甚至忘了,彼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才是美军的总司令!

麦克阿瑟的态度相当简单粗暴——“我要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你批一下吧,我的总统先生!”此举已经让杜鲁门相当不爽了:“到底你是我的上级,还是我是你的上级?”更让杜鲁门不爽的还在后面,麦克阿瑟在杜鲁门尚未同意的情况下,便开始在媒体上大放厥词,甚至提出了要扔“大蘑菇”的设想。最后,杜鲁门不得不亲自出面,去帮麦克阿瑟“擦屁股”!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了。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总统制共和制宪政国家,“军人不得干政”是铁律。麦克阿瑟的行为已经等于是半公开地以军事向政治施压了,严重破坏了美国的政治生态平衡!离“军人干政”差不多就只剩一步之遥了。这已经不是杜鲁门能不能容得下他的问题,而且美国国会山上的“老爷”们答不答应的问题了!就算杜鲁门不撸了麦克阿瑟,国会山上的“老爷”们也不会放过他。

当然,麦克阿瑟在美国军界和民众中的威望太高,杜鲁门也不便强行出头。最终,老杜同志学着宋太祖赵匡胤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在解除麦克阿瑟兵权的同时对他进行授勋、“充分肯定”了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的“巨大贡献”。“麦大帅”还能说什么?乖乖回家养老吧,再折腾那就是不识抬举了……

杜鲁门为何会选择李奇微

杜鲁门之所以选择李奇微,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一点,在二战中也已经得到了证明,李奇微绝不是泛泛之辈!“礼拜攻势”就是李奇微搞出来的,让咱们志愿军着实吃了不小的亏。但是,这并不是杜鲁门唯一的目的,毕竟美国军中军事指挥能力强悍的将领彼时还是不少的。

之所以选择李奇微,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他是接替因车祸丧命的沃克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身处朝鲜战场的李奇微对战场局势比较了解,便于接手。更重要的是第二点,李奇微这个人是传统的职业军人,坚守“军人不得干政”的铁律。在李奇微的任期内,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围绕美国最高层的战略意图展开的,李奇微只负责具体战术层面的问题,从不干预、倒逼战略决策层——“让我进攻,我就想办法发动最强有力的进攻;让我撤退,我就想办法安全地撤退……”而这,正是杜鲁门和国会山上的“老爷”们最愿意看到的。

综上所述,杜鲁门之所以用李奇微换下麦克阿瑟,并不是因为李奇微比麦克阿瑟的军事指挥能力更加出众,而是因为李奇微比麦克阿瑟“听话”!当然,军事指挥能力出众是必须的,作为二战名将之一,李奇微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否则杜鲁门也不可能看上他,不是吗?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奇微的性格因素,这个人是传统美国职业军人,没有麦克阿瑟那些“臭毛病”,可以更好地贯彻美国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意图。除此之外,熟悉战场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奇微原本是美国陆军副参谋长,负责过战争全局的战术把控;又接替因车祸身亡的沃克出任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熟悉朝鲜战场的环境,用他接替麦克阿瑟可以以最快速度进入状态。




坦率地说,麦克阿瑟并不具备指挥大型战役的能力。

他是历史上最被高估的指挥官之一,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且虚荣的首席指挥官。他唯一提倡的打仗方法就是以更多的增援,更多的补给和更多的时间来压垮敌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的这种战法屡试不爽。

但事实上无论是在二战时期与日本人的交手还是应对中国志愿军的强大攻势时他都无法完全实施自己的作战理论。在珍珠港袭击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菲律宾机场的飞机被日军毫无征兆的突袭摧毁了,而他保卫菲律宾的"计划"给美国陆军带来了灾难,作为菲律宾的最高指挥官,他无视"橙色计划"的建议,忽略了加固巴丹半岛防线和保障后勤供应。数千吨的口粮和大米被日本人在马尼拉截获,美军驻守人员大量饿死。

在日本入侵之前美军在岛上长驻时期,没有理由不在巴丹半岛上建立一条环环相扣的防线,建立补给站和炮兵阵地。如果有这样的准备,美军至少可以坚持几个月,而日军则没有几个月时间可以浪费。然而,麦克阿瑟完全没能做到这一点。然后在科雷吉多尔的地道里生闷气的他在拒绝让饥饿的美国军队投降后,他因"疏散撤退工作"获得了荣誉勋章,这是对这枚勋章的侮辱,也是打在那些英勇战斗并遭受可怕伤害的人脸上的耳光,拼命战斗的他们只获得了一枚铜星勋章。

在之后的战争中,他不停地与参谋长联席会议争论,坚持进击菲律宾。或许拿下菲律宾在战略层次上无足轻重,但只要这样他就可以光荣回归,并为此拙劣地发动了许多不必要的战役,不过因为到那时,美国在火力,空中力量,供应和机动能力上具有异常的压倒性优势,以至于日本人根本没有翻盘的可能性,让得他在这种规模的战役中如鱼得水。

而在朝鲜,在他最初认为朝鲜人可以被美国的空中力量所威慑时,他就错了,错误地将美国军队零碎地投入战斗,使美军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而且他坚持认为中国人不会干预朝鲜事态的结论错得离谱,所以在面对中国军队的干涉时才会一败涂地,若是让他继续指挥朝鲜的美国军队,那朝鲜的局面很有可能朝着美国意料不到的方面发展。因此他被杜鲁门解雇了,杜鲁门解雇麦克阿瑟是有道理的。




历史真相是,早在韩军和美第八集团军被人民军赶到洛东江一线时,美军高层就有遣李奇微入朝的动议,以替换当时的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那还是1950年的8月间。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巴顿将军曾经的部下,“虎头狗”沃克在作战中的勇气可嘉,但机敏度远远不足,属于那种直来直去正面硬刚的悍将,然而在地形多山的半岛战场上,美军的战术发挥极不理想,不过李奇微婉拒了这项任命。


(李奇微中将)


作为二战时期欧洲战场的同僚,李奇微顾忌这么干会有损声誉,也会让沃克非常难堪。然而在志愿军发起的第二次战役中,沃克稀里糊涂翻车挂了,这个障碍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1950年的最后几天里,在几乎不存在第二个候选人的情况下,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走马上任,出任美军在半岛最重要的地面部队职务: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所以要注意,问题中是存在暇疵的,李奇微最初赴朝并非接替麦克阿瑟的职务(老麦的总部在东京),而是就任麦克阿瑟辖下的集团军司令。


志愿军入朝参战时,美军在朝鲜有两大陆军作战单位,即西线的第八集团军(辖第1军和第9军)和东线的第10军(首任军长阿尔蒙德是老麦的参谋长),分别对东京总司令部负责,因此李奇微甚至都不是所有美军地面部队的总司令,不过第八集团军兵力最多、压力最大,司令官份量也更重, 那为什么会选择李奇微呢?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方方面面”他都是最合适的。


(第八集团军司令任上)


第一,李奇微曾经与麦克阿瑟有过交集并深得后者欣赏。


这一点很重要,毕竟第八集团军隶属于“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而那个70多岁的五星上将眼高于顶,甚至不把参谋长联席会议放在眼里,一般人就任此职,很难得到麦克阿瑟的认可和支持。而早在李奇微担任西点军校上尉教官的第二年(1919年),校长就换成了麦克阿瑟,所以两人属于老相识,1930年李奇微还担任过菲律宾总督顾问,而麦克阿瑟时任驻菲美军司令,二战后也曾经在亚洲成为过上下级。


因此麦克阿瑟对李奇微那是既了解也认可,李奇微赴朝就职前当然要先到东京拜谒总司令,而麦克阿瑟给予了他完全的信任和权力下放,这也是李奇微得以施展拳脚的重要保证,否则的话,仅仅放弃汉城一节,弄不好李奇微就得成为背锅侠。1951年4月,当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与李奇微进行职务和工作交接时,曾经当面说道:


“他们选择你来接替我的职务是非常正确的,即便他们没有这样的选择,我也会推荐你来接任我的职务”。


(左为沃克中将)



第二、李奇微还是马歇尔器重的建制派将领。


他们指的是谁呢?当然是华盛顿的陆军中央,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重要将领,几乎都是马歇尔一手提拔起来的,李奇微也不例外。战前李奇微仅仅是一名上校助理参谋长(先后在第2军、第4军和第6军任职),逐渐进入马歇尔的视野并被记在小本子上,二战爆发不久,即调入陆军中央担任战争计划处处长,成为陆军参谋长的重要幕僚。1942年晋升准将外放第82师师长,而前任正是布莱德雷。


然后参加西西里登陆战、诺曼底登陆战,再晋升第18空降军军长,自然也就是艾森豪威尔的下属,所以李奇微在马歇尔的提携下,跟艾森豪威尔、布来德雷、柯林斯(二战时期的军长、集团军司令,朝鲜战争爆发时任陆军参谋长)都有共事的经历,共同属于二战结束后得势的一批将领,并且还是传统的建制派将领,比较守规矩,而不似麦克阿瑟那样桀骜不训。


所以李奇微在人事上的优势在于,能够得到杜鲁门总统、华盛顿陆军中央和远东美军总司令部同时的信任与认可,人事关系的复杂性,哪个国家军界都存在。


(李奇微和麦克阿瑟)


第三,李奇微是当时享誉美国陆军的战术家。


在狭窄的半岛上作战,在美国对战争的整体战略已经固定的情况下,尤其是跟战术灵活多变的志愿军交手,其实美军在战场上需要的是优秀战术家,而李奇微从接手第82步兵师,然后将其改造成为空降师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比大多数美军将领思想更为灵活,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推出新战法,毕竟空降师在二战期间还属于全新的兵种,1943年7月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中,李奇微曾指挥第82空降师,实施了美军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


阿登战役期间,担任战略预备队的第18空降军紧急增援前线,为战役的最终获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时任军长李奇微遂以战术机敏、行动果断享誉美国陆军。比较难得的是,李奇微不似那些喜欢呆在后方司令部的将军们,而是喜欢亲临前线掌握第一手情况,这对于他了解敌我双方的态势、特点和士气大有脾益,所以李奇微能够最早发现志愿军的弱点,提振美军濒临崩溃的士气并发动反攻。


军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正是李奇微把美国第八集团军从失败、濒临崩溃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并最终阻止了志愿军的攻势,虽然有些夸大,但是必须承认,这家伙确实是个挺难缠的对手。


(李奇微在前线)


第四、李奇微的资历和战功使其成为麦克阿瑟的接班人。


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不满由来已久,一方面是这个老家伙极不尊重总统的权威和陆军中央,另一方面是麦克阿瑟对朝鲜战争的理念与美国政府完全格格不入,在杜鲁门和亲信们看来,这只是一场局部战争,美国的重心仍然在欧洲,不可能在远东投入全部的力量,差不多时见好就収。而麦克阿瑟站在军人的立场,拼命鼓吹要把战争扩大化,并且经常自作主张发表与美国政府态度相左的言论,终于被忍无可忍的杜鲁门拿下。


李奇微在1944年就已经晋升三星中将,所以资历是蛮够的,再加上朝鲜战场上的不俗表现,由他接替麦克阿瑟的全部职务是非常合适的,也难说杜鲁门、马歇尔(国防部长)、布莱德雷

(参联会主席)、柯林斯(陆军参谋长)早有此心。李奇微到任第八集团军是1950年12月26日,仅仅四个多月后就飞往东京接任联军总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明显是有点预谋的。


再过一个月以后的1951年5月,李奇微顺理成章晋升陆军四星上将,职衔正式配套。


(在威克岛,杜鲁门就已经起了杀心)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李奇微和麦克阿瑟各有优劣,长短都很明显,不好简单粗暴地直接比较两人的高下。

麦克阿瑟到朝鲜战场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是东亚地区名副其实的太上皇,不光日本和韩国要他麾下的联合国军罩着,台湾实际上也是。所以,他自视甚高,不仅不把朝鲜和中国放在眼里,美国国内的一帮后生晚辈他也没有放在眼里,无论是杜鲁门、布莱德利还是柯林斯,在他眼里都是一句话,你还是个娃娃,懂个什么?

而且,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朝鲜人民军席卷而下,韩军一溃千里,眼看着红旗就要插遍朝鲜半岛了,麦克阿瑟大胆实施了仁川登陆计划。虽然在二战后期,美军就已经开始谋划这种作战方式,并且试图在中国用这种战法,一边从广州登陆往北平推,一边从烟台登陆,将日军截为两段,但毕竟都没付诸实施,而他在朝鲜真的用了。

仁川登陆是一个战略上非常大胆的计划,因为这需要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优劣,并且需要精心谋划才能实施。他一举成功,立刻扭转了朝鲜半岛战局,韩国转危为安,马上让他的声望又上一层楼,更加不可一世。加上他此时完全不把中国放在眼里,认为中国不可能出兵干预,才给之后一次战役和二次战役联合国军惨败埋下了伏笔。

李奇微到朝鲜战场来的时候,是接替沃克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因为沃克死于车祸了,李奇微临时被抓差,派到朝鲜战场上来了。虽然他来之前就知道,杜鲁门、布莱德利和柯林斯等人都对麦克阿瑟极度不满,有走马换将的意思,但究竟什么时候换,换谁,都还不一定,李奇微并没有接手的准备,他想的首先是稳住局面,把军心涣散、士气低迷的第八集团军先从低谷里带出来。

结果李奇微刚一到朝鲜,就赶上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他还没来得及调整战线和部署,就不得不带着第八集团军仓皇撤退。不过,相比于之前沃克不敢违抗麦克阿瑟的命令,明知道前进有很大危险,也只能磨洋工而不敢明确拒绝,李奇微还是比较果断的。志愿军摆出要进攻汉城的姿态,李奇微就直接一路撤退到了三七线。

也是在这个第一次交手的过程中,李奇微对志愿军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并且发现了志愿军星期攻势的秘密,接着就制订了磁性战术,发现志愿军攻势已经力竭的时候,大胆判断志愿军后勤不继,开始组织联合国军反攻,也就是第四次战役。此次战役第一阶段李奇微发扬美军火力优势,给志愿军造成比较大的伤亡,但第二阶段横城反击战又吃了亏,被迫停止了攻势。

最能体现出李奇微作为美军中知名的战术专家才能的,则是第五次战役。前三次战役中,尤其是前两次战役,志愿军大胆穿插、分割、包围,把美军搞得叫苦连天,一看到志愿军抄自己后路,美军就开始撤退。到了第五次战役,李奇微让美军以一个加强营为单位,从志愿军各部队的间隙进行穿插,打乱了志愿军的战线,并且让志愿军遭受了180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损失。

所以,美军在第三次战役之后扭转颓势,开始反攻,一般都被视为李奇微接手第八集团军之后带来的变化。但从客观上来说,第一次战役是志愿军攻敌不备,利用了美军的麻痹大意,第二次战役是美军调整战线之后重新进攻,志愿军仍然是以逸待劳的姿态,而且麦克阿瑟对志愿军的兵力等情况仍然一头雾水,毫不了解。

到第三次战役的时候,麦克阿瑟已经开始认识到,他的对手并不简单,非常强大,所以他才会继续要求美国国内向朝鲜增兵,否则美军无法取胜。作为一个已经70岁的老将,麦克阿瑟前两次战役吃亏是因为他自己麻痹大意,骄傲自满,但第三次战役之后,他开始重视对手了,就会有所变化,无论战略还是战术,都会有所调整,不见得非得李奇微来了才会变。

到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朝方和中方发生激烈争吵,彭总坚决拒绝继续大举追击,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他担心过分深入,补给线太长,麦克阿瑟再来一次仁川登陆。但这之后麦克阿瑟还没来得及再策划一次仁川登陆,就被免职回国了。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虽然第五次战役战术上很成功,但在战略上再没有什么大动作了。尤其是志愿军放弃一次战役全歼美、韩军两三个师的目标之后,李奇微也无能为力。

所以,总体来看,麦克阿瑟长于战略,但对具体的战术方面不够重视,却也不能说他战术方面就是短板;李奇微确实发现了星期攻势、提出了磁性战术,第五次战役大胆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大获成功,但当志愿军改变战略战术之后,他在战略上也并没有提出什么高明的想法,直到最后调任欧洲,朝鲜半岛的战线始终比较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三星   麦克阿瑟   杜鲁门   朝鲜   朝鲜半岛   菲律宾   集团军   志愿军   总司令   作战   美国   中国   战役   美军   战术   能力   财经   军事   李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