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吉思汗军团灭了金国后不直接灭南宋而是大部分西征?

1234年,端平入洛,蒙古、南宋撕破脸。窝阔台大汗全力南下,灭掉南宋问题不是很大,但不想为他人做嫁衣。蒙古内部权力博弈,南宋得以续命46年。

一、蒙古、南宋:从盟友到敌人

1223年,哲别、速不台从钦察草原返回漠北,宣告蒙古第一次西征结束,斯拉夫军团元气大伤,对蒙古畏惧万分。此时,成吉思汗班师,与西夏有关,他要消灭这个“墙头草”,然后收拾金国。

1226年,成吉思汗最后一次对西夏发起进攻,他亲率十几万蒙古兵杀来,围着中兴府。与此同时,成吉思汗也在探索一条进攻金国的路线:从南宋境内穿插而过,联合南宋灭亡金国。

攻打西夏的同时,蒙古分兵进入南宋位于陕西、汉中的领土,双方进行厮杀。初次交战,南宋一败涂地,毫无招架之力。南宋连金国都打不赢,何况是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呢?但是,成吉思汗只是试探性进攻,双方没撕破脸。

1227年,成吉思汗临幸西夏王妃,顿感身体不适,有种大限已到的感觉。成吉思汗叫来儿子窝阔台、察合台、拖雷,确定继承人的同时,提出灭亡金国的作战方案:“联合南宋,从南宋境内经过,南北夹击,夺取开封。”

“联合南宋”方案,成吉思汗定下来,窝阔台大汗则严格遵守。那么,为何南宋会答应蒙古的要求呢?金国、南宋相互靠近,“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一点都不懂吗?

1122年,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联合金国,结成“海上之盟”,一起夹击辽国。1125年,辽国灭亡,金太宗旋即撕毁协议,12万大军分两路南下,俘虏徽宗、钦宗,酿成“靖康之变”,这是一种耻辱。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南宋为何不清醒?其实,南宋也是无奈。金国与蒙古作战失败后,居然来了一个昏招:“北失南补”。金国失去的土地,要从南宋那里补回来;打不赢蒙古,难道还欺负不了“软柿子”南宋吗?

金国为何“北失南补”,原因很多,南宋不遵守“嘉定和议”,看到金国在野狐岭战败后,没有按照协议送给“岁币”,惹恼了金国。可以说,南宋、金国双方都有问题,而且历史仇恨太深,很难“一致对外”,结果被蒙古各个击破。

1229年,窝阔台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胜出,成为新一任大汗,旋即派使者前往杭州,与南宋商谈夹击计划。南宋当即同意,双方开始对金国作战,蒙古从汉中一路杀向湖北,从背后包抄开封。

1232年,窝阔台、拖雷分两路南下,目标直奔开封。拖雷从陕西出兵,从南宋境内经过,与金国名将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的15万大军对峙。双方在三峰山决战,金兵几乎全军覆没,开封被速不台拿下,金国迁都蔡州。

1234年,塔察儿、张柔(张弘范父亲)率10万蒙古、汉军攻打蔡州,金兵严防死守,死磕到底,蒙古进展缓慢。此时,孟珙率2万兵马来增援,不但在阵前救出张柔,还第一个杀入蔡州,将早已自尽的金哀宗砍成两半。

蔡州之战,是蒙古、南宋友谊的顶峰,南宋不但协助蒙古灭了金国,还给他们几万担粮食,让他们吃饱饭。但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南宋为了收复“三京”地区,夺回北宋的土地,跟蒙古闹了矛盾。

几个月后,南宋决定北上,以6万大军杀入洛阳,试图收复失地。结果呢?南宋几乎全军覆没,几十万粮食被焚毁,十几万铠甲、兵器损失殆尽。张柔率蒙古汉军直抵长江,攻打襄阳、荆州,南宋朝野震惊,史称“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之后,蒙古、南宋撕破脸皮,从盟友变成对手,开始了长达46年的战争。南宋能熬这么久,除了孟珙防守有方,关键是蒙古内部博弈,否则撑不了几个回合。

二、蒙古西征:内部权力博弈,南宋得以续命46年

蒙古西征,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蒙古西征,总计3次:成吉思汗西征、拔都西征(长子从征)、旭烈兀西征。其中,后面2次西征都跟蒙古内斗有关,蒙古贵族权力博弈,是后2次西征的根源。

“端平入洛”惨败,南宋虚弱的一面暴露无遗,如果窝阔台铁了心南下,全力夺取江南,南宋败亡不可避免。此时,也许有人会说,“岳家军”后裔的孟珙是机动防御的高手,只要他活着,南宋就不会灭亡。

不可否认,大将孟珙确实厉害,但毕竟是“机动防御”高手,而不是野外作战的行家里手。再则,与孟珙交战的蒙古兵,以“汉军”为主,而不是草原上的蒙古铁骑,更不是成吉思汗麾下最精锐的军团——拖雷军团。

金国灭亡,以及“端平入洛”之后,窝阔台没有直接灭亡南宋,关键是蒙古贵族内斗,窝阔台不想为他人做嫁衣,其他诸侯王也未必愿意打。蒙古不担心打不赢南宋,而是害怕利益分配不均匀。

1206年,成吉思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建立蒙古帝国,这是一个具有浓厚部落联盟色彩的帝国。蒙古帝国,不是中原王朝,大汗(君主)没有树立起绝对的权威,也缺乏一套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从而牢牢掌握中央、地方。

蒙古大汗,名义是帝国的主宰,但诸侯王手握重兵,对君权构成挑战。即便是成吉思汗,也未必真的能调动他们。1225年,成吉思汗准备攻打西夏,派使者去钦察,让长子术赤出兵协助,但术赤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出兵。

术赤身体不好,这是事实,他“不速之客”的身份,让他在蒙古帝国内部受够了兄弟的冷眼、嘲讽。术赤可以派兵协助,不用自己来,但他都没有。如此,成吉思汗大怒,立刻点兵准备讨伐术赤,得知他病逝后才作罢。

成吉思汗建立帝国后,大规模分封,所分封诸侯王有几种类型:漠北诸侯、东道诸侯、西道诸侯、功臣诸侯。其中,东道诸侯王是大汗的兄弟,西道诸侯是儿子,漠北诸侯一般是“幼子”及其后裔,以恪守蒙古草原“幼子守灶”制度。

成吉思汗晚年,对大汗所属兵马,又做了调整。术赤的兵马8千,察合台、窝阔台分别是6千,幼子拖雷是12万,占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如此,窝阔台名义是大汗,但实力最强悍的是拖雷,他不但兵多,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等几个儿子也非常聪明,发展潜力很大。

窝阔台继位后,为了强化君权,必须要打击拖雷家族,并想办法控制东道、西道诸侯。1232年,三峰山之战后,拖雷“中毒”而亡。拖雷死后,麾下兵马和部落民众,由妻子唆鲁禾帖尼管理,大汗也不能染指。

为了瓦解拖雷家族,窝阔台让唆鲁禾帖尼嫁给贵由(窝阔台长子),霸占拖雷家族的财产,却被唆鲁禾帖尼巧妙破局。窝阔台不甘心失败,又把拖雷的3千户民众划给次子阔端,唆鲁禾帖尼不想与大汗闹僵,便不再反对,结果得到阔端支持。

蒙古贵族内斗,窝阔台对攻打南宋顾虑很多。首先,如果全力南下,一旦灭亡南宋,则夺取的土地就应该进行分封,这对大汗不利。窝阔台雄才大略,早就想占据中原,成为“天之骄子”,岂能容许其他诸侯来分享呢?

再则,诸侯王也未必真心作战,他们既担心损失实力,从而被大汗控制,又抱怨自己没得到领地,岂能为他人火中取栗。诸侯王不愿意卖力,窝阔台也得考虑他们的利益,西征就是最好的选择。

西征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可以让诸侯去遥远的西方,夺取新的领地,蒙古铁骑所到之处,都是你们的土地,可以随意占有他们。如此,诸侯王的作战积极性非常高,打赢了,财富、土地、人口,都是自己的。再则,大汗可以支开这些碍事的诸侯,然后慢慢蚕食南宋,夺取整个中原。

1235年拔都西征,有几个特点值得一说。首先,除了拔都之外,参与战斗的将领都是诸侯王、大将的长子,故而称为“长子从征”。蒙古奉行“幼子守灶”制度,幼子继承家业,包括长子在内的其他儿子,只能靠军功、战斗,夺取属于自己的领地。

再则,窝阔台大汗让自己的长子贵由参战,而其他儿子则在中原,目的也是不言而喻。蒙古西征的成果,窝阔台也不想都让诸侯夺取,自己的儿子也要镀金,或者占领一块土地,从而起到监督西道诸侯的目的。

最后,拔都西征所带去的蒙古骑兵,都是最强悍的存在,速不台是这支队伍的实际指挥官。窝阔台用来攻打南宋的军队,蒙古骑兵数量不多,主要是中原汉族世侯的“汉军”,毕竟大汗的直属兵马就这么一点。

拔都西征的第二年,窝阔台开始部署对南宋作战,次子阔端、“储君”阔出分别率领5万人南下,攻打四川、襄阳、荆州,先夺取上游,再灭南宋。参与对南宋作战的将领,几乎都是大汗的亲信,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窝阔台想培养儿子,削弱诸侯王,故而重点西征,攻打南宋则是起到“锻炼”儿子,扩充大汗实力的作用。可惜的是,贵由不争气,西征时跟拔都吵架,拿着酒杯泼洒对方,被窝阔台调回漠北。

阔出是“储君”,文武双全,却喜欢杀在第一线。结果,阔出夺取襄阳,还跑出去冲杀,被宋军乱箭射死。阔端战略眼光长远,提出:“灭亡大理、吐蕃,夺取长江上游,再灭掉南宋”的作战方案,却因跟窝阔台的皇后乃马真关系不好,父亲死后,就一直被打压。

1241年,窝阔台大汗病逝,乃马真摄政,无视大汗“遗诏”,不让阔出的儿子失烈门继位,而是选择了贵由。1248年,贵由对拔都耿耿于怀,痛恨他不来参加忽里勒台大会,便出兵西征,与拔都决战。

贵由西征,20万蒙古兵杀向中亚,用来对付南宋的军队很少,只有张柔在小打小闹而已。贵由中途病逝,拔都也退兵,海迷失摄政。3年后,拔都无视成吉思汗的“哪怕窝阔台家族还是一块肉,都优先继承汗位”的遗诏,选举拖雷长子蒙哥为新一任大汗。

蒙哥继位,在“黄金家族”内部划开一道裂痕,是帝国走向瓦解的开始。窝阔台家族、察合台家族不服,蒙哥则进行“清洗”。从1248年贵由病逝,到1258年蒙哥三路攻打宋朝,期间10年,双方并未发生大规模战斗。

1253年,蒙哥大汗派弟弟旭烈兀西征,主要目的是在中亚插入钉子,对抗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让拖雷家族染指西域。结果都知道,旭烈兀西征势如破竹,但很快就跟钦察汗国撕破脸,为争夺高加索而兵戎相见,后来则跟察合台汗国死磕,打了几十年。

1258年,蒙哥三路攻打南宋,为了防止忽必烈提高个人威望,起初并未让他参与南征。1259年,因东路主将塔察儿滥杀,引起愤怒,蒙古进展缓慢,蒙哥再次让忽必烈出山,负责鄂州作战。

忽必烈也有夺权的打算,他进入河北,就得知蒙哥在重庆阵亡的消息,却非要继续南下攻打宋朝,无非就是为了夺取大汗之位积累资本。鄂州之战,忽必烈让贾似道臣服之后,立刻率兵北上,在没有西道诸侯、漠北诸侯参加的情况下,在开平继位,正式向镇守漠北的阿里不哥宣战。

蒙古诸侯王,支持阿里不哥的力量很多,远超忽必烈。但是,忽必烈依靠中原内地的汉族世侯,依靠强大的财税支撑,最终搞定阿里不哥。阿里不哥战败,关键是资源不够,经不起消耗战。

1273 年,忽必烈稳定漠北局势,也不想再染指中亚,便集中兵力南下,力求灭了南宋。3年后,蒙古兵抵达杭州,谢太后、宋恭帝投降。1279年,张弘范攻打崖山,10万军民跳海自尽,陆秀夫背着小皇帝纵身海里,南宋灭亡。

1234年“端平入洛”开始,蒙古、南宋撕破脸,到1279年的崖山之战,南宋坚持了46年。不可否认,南宋确实顽强抵抗,但蒙古内斗无疑是重要原因。忽必烈皇位来路不正,也不可能继续染指中亚,他建立了“元朝”,然后专心对付南宋,6年时间就统一中原。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蒙古帝国类似中原王朝,大汗拥有绝对权威,估计南宋在窝阔台时代就被灭亡。同一历史时期,能跟蒙古骑兵掰手腕的,几乎没有。马穆鲁克骑兵,也就击败蒙古西征的偏师而已,如果不是蒙哥病逝,旭烈兀率兵回来返回,又跟钦察汗国死磕,马穆鲁克王朝估计见不到拿破仑,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参考书目:《元史》




首先,古代打仗都是要讲理由的。蒙古人灭了金国以后,他也是得有理由,才能够打南宋。而且在灭金国的时候,蒙古和南宋是联合在一起共同打金国的,是友邦。虽然蒙古觊觎南宋的土地,他也不可能一下就顺势打南宋。事实上,蒙古和南宋之所以打起来,根本原因主要还在南宋这一边。当时蒙宋两国灭掉金国以后,蒙古人暂时收兵回漠北。这时候南宋就打算把金国占去的“三京”给收回来。结果蒙古人不高兴了,当南宋军队攻占洛阳以后,他们就迅速渡过黄河来,把洛阳给全部包围,南宋打了大败仗,后来通过讲和才暂时获得安宁。


其次,蒙古人西征和南侵是同时进行的,并没有只西征没南侵。如果说第一次由成吉思汗带领的西征,有蒙古人为了复仇的话,那么,在窝阔台时期进行的第二次西征,就是是彻底的侵略行为。这次西征的目的,一是为了攫取财富和土地,二是为了锻炼蒙古第三代,也就是拔都、蒙哥、贵由这一代。在西征的同时,窝阔台也进行了南侵。而且南侵还是窝阔台最为上心的一次行动。因为他想把汗位传给他的二儿子阔出,因此把阔出派到南线战场上。阔出走的是荆襄一带,也就是中路战场。他的三儿子阔端去的是西线四川战场,另外一个宗王口温不花去的是东线两淮战场。这次战争,由于有南宋将领孟珙等的领导,结果阔出被打死在战场上。南线行动基本上宣告失败。


第三,蒙古人知道南宋是一块硬骨头,他们对南宋采用的办法是先打消耗战,抄掠战,最后才是总攻战。在窝阔台时期,当阔出战死以后,蒙古对南宋的进攻,基本上就停留在边境的骚扰上,也就是不断地消耗和抄掠。同时,因为蒙古皇室发生了权力的转换交接,汗位从窝阔台系转移到拖雷系,因此他们也没有精力攻打南宋。等到最后蒙哥上台,拨乱反正,让国内政权安定下来以后。他才开始全面进攻。但是蒙哥却又在进攻南宋中被打死。蒙哥死后,蒙哥的几个兄弟之间争权夺利,结果又给了南宋二十年的喘息机会。直到忽必烈完全坐稳汗位后,他才继续向南宋进攻,最终灭亡南宋。

总之,南宋算得上是蒙古帝国史上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他们攻打南宋,前后花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按当时情况,中国分裂割据政权太多,成吉思汗没有办法一下解决那么多国家,当时战线拉的太长,对金朝战争已经陷入泥潭,在山西一带,蒙古军与金军你争我夺,来回折腾。金国在当时拥有百万,成吉思汗在野狐岭大决战干掉一半,另一半零星分布在个关口,战斗力相当顽强。守潼关的一帮金军就是典型例子,成吉思汗曾试探性由西夏发起进攻,但无果,在之后蒙古对金战争中潼关始终成了蒙古对金的滑铁卢,这让成吉思汗不得不在遗诏中明确提出绕道潼关,抄袭宋境攻金。金国在黄河一线布有四防,固若金汤,而且集精兵强将,蒙古军一时很难突破,所以他才不得不选择艰难险境就是宋朝的南方潮湿的丘陵沟壑来个背后偷袭。金朝那时对蒙古的认识由最初的盲目变成全力以赴,归根结底,是统治阶层越来越惧怕蒙古,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对手,可国家建立一百年衰落腐朽,猛安猛克制衰败,这让新兴的臣子国蒙古有机可乘,胜算帷幄,只是时间问题,金朝自章宗时由盛世转向衰落,永济皇帝在位后,国家弊端显露,蒙古对金战争让这个北方大国一战全线奔溃,成吉思汗结结胜利,这让后来的皇帝宣宗因为惧怕蒙古人不得不选择迁都,避其锋芒。曾经骁勇善战的女真铁蹄在蒙古人面前这样不堪一击,灭辽灭宋的辉煌战绩不能重现,倒是风水轮流转,几万人打败敌军的气势换成了北方蒙古人,金国再没有完颜兀术这样顶尖军事天才,因为中原的富庶,锦衣玉食,沉浸一来百年的安逸生活,让他们失去战斗力。



就在这样背景下,成吉思汗还是难以一时拿下金国,因为对手已经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了,为了能尽快为蒙古扩大地盘,与金,宋旗鼓相当,不得不向西发展,而西边自然就是西辽,西辽在西夏西面,通往西域,如果打通丝路,这样对蒙古经济是有利的。但主要还是西辽本身问题,让成吉思汗头疼,他害怕西辽会和金朝联合夹攻自己,西辽现在国王耶律直古鲁被驸马乃蛮太子曲出律给踢下台,自己当了国王,曲出律何许人,就是被成吉思汗亡国那个敌人的儿子,他岂能善罢甘休,有朝一日肯定复国,联合花剌子模,金国,甚至西夏对付自己。成吉思汗一向对敌人有个传统,敌人之后不可留,这是他从小到大铭记的血淋淋教训,他的父亲也速该就是被塔塔儿部首领扎邻不合毒死的,他也正是被他父亲杀死的那个首领也叫铁木真的儿子 。





成吉思汗当时也高明,打的是两张牌,一面对金国用兵同时,又对西辽用兵,他也是处心积虑,早期对拓展领土的渴望。在与花剌子模交往中,让他那种渴望和诉求达到极限,最终让他放弃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对付金国身上 ,花剌子模帝国当时雄居西域,拥有中亚和波斯,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他的国王自然不把成吉思汗放在眼里,在讹答剌城,常年积累的矛盾最终爆发,海尔汗无端扣押蒙古五百名商队,抢劫了其财务,还将他们统统送上断头台,西域大国对蒙古的不友好已经明确显露,国王摩诃末更是傲慢无礼,不但拒绝交出凶手,还杀了正使。成吉思汗当时并没有想向更远西域用兵,他那时年龄已到中老年,只图中原,没有心思图更西面,然而历史已将这不可能的事实变为现实。这让成吉思汗有了想法,眼看中原不能一时拿下,商队又无辜被杀,花剌子模一方无端挑起战争,他必须付出一切后果,简单的说花剌子模是在引狼入室。成吉思汗也因此被卷入对花剌子模长达四年的战争中,他逮住那凶手,命人将银水灌进眼睛就地正法,摩诃末不做,凶手还不如自己处决了算了。凶手完蛋后,接下来,理应按道理说退兵算了,可成吉思汗没这么想,上瘾了,想要整个花剌子模,这也许是一代天骄的高明之处。


花剌子模全境被吞并,成了他两个儿子封地,这为之后蒙古扫灭俄罗斯,远征欧洲埋下伏笔,似乎后代们正续成吉思汗的成果。对金国,西域用兵已经耗了成吉思汗大半时间,中原金国,西西夏仍还在,他哪有时间管得了南宋。西夏和金毕竟与蒙古恩怨很深,蒙古早有抹掉他们的想法,而南宋则没有理由用兵。西夏灭亡是成吉思汗取中原的一个前奏,他去世时金国仍在,而且当时兵强马壮,扼守在河南关中一带,偏师木华黎只起个打草惊蛇而已,不足凭一己之力已消灭金朝,蒙古只有主力进攻才可以灭金 。成吉思汗死前留有遗言,证明他时间有限,心有不甘,尤其对金国迟迟未拿下,南宋那是之后的事,毕竟当时中国分裂的王朝,虽然衰落,可国力不容忽视,成吉思汗终其一生也无法如愿统一中原只有等孙辈们完成,那就是忽必烈。




有本书叫《元朝秘史》,也叫《蒙古秘史》,里面记载了蒙古帝国南征金、夏,进兵中亚、远征欧洲的很多事情。

我一直不相信秘史之类的东西。尤其《元朝秘史》在经过多种语言翻转之后,里面必然会夹杂更多人的个人主观。

《元朝秘史》原本我看不懂,所以我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全部来源于《二十四史》。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部落之时,自然感觉到西部的草原对于一个马背上的民族的重要性。

成吉思汗为了保证马匹资源,自然而然地把占领西部草原作为战略地第一要点。

对于南面的农耕地带,显然并没有太大的占领欲望。

对于南面农耕地带,依然存在着以前游牧民族的劫掠思想。

要不是大宋与蒙古联盟攻金,恐怕蒙古人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南下。

在对金国的作战之后,蒙古人就意识到: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于战斗,而是来自对气候的不适应。

由于位置靠南以及靠近大河和海洋,气候潮湿。夏季的炎热和潮湿对蒙古人和马匹来说,几乎是无法忍受的。

在农耕区和城市,他们屡次遭遇各种可怕的疾病。在这一点上,大家可以脑补曹操在赤壁整个大军感染瘟疫的场面。

在夏季,战事几乎完全停止,大批蒙古人以及大量的马群,就近撤回较为凉爽的北方和蒙古草原。

金国的农田、水渠、石墙、城池等设施,阻碍他们在这一带纵横驰骋的机动能力,延缓蒙古铁骑的进军速度。

当蒙古人撤离金国的城市时,他们驱散和屠杀那里的居民,并且摧毁城市建筑,把大量的农田改造成牧场。

经过这样的改造之后,就会在蒙古和农耕之间,制造出一个无人区,以便在蒙古军队返回之时,那里有着一片广阔的牧场。


真正引起成吉思汗西征的原因,是成吉思汗的商队在花剌子模遭到劫掠并被杀害。

成吉思汗派出使臣前去交涉,花剌子模处死部分使臣,并将其余人毁容,将他们送回成吉思汗那里。

成吉思汗在圣山之巅,面对长生天祈祷:“我不是这一争端的制造者;请赐予我严正的复仇力量吧!”

从圣山上下来,成吉思汗开始了复仇的行动,也由此拉开了征服世界的序幕。

花剌子模就像一只惊慌的兔子,一路向西逃窜,而成吉思汗的军队就像追逐兔子的猎狗,紧紧跟随在后。

直到发现了欧洲大陆,蒙古人将西征继续升级。

等到成吉思汗发现南朝不是想象中那么强悍之时,成吉思汗以垂垂老矣。

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之时离世。死因多种,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之后蒙哥命丧钓鱼城,忽必烈停下南征的脚步,回到草原争夺大汗的权位。蒙古帝国的扩张由此停下了脚步。




先声明一点,成吉思汗也就是铁木真同志这辈子虽然很能折腾,但是还没有活到灭宋灭金的时候,所以这里还是严谨一点称之为蒙古汗国比较合适。


作为帝国的首创者,铁木真在世时主要战绩是统一蒙古高原、灭西辽、灭花剌子模、重创金国和西夏,为后继者横扫亚欧大陆铺平了道路。

而真正完成灭金大业的则是儿子窝阔台汗,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金国灭亡。但令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何蒙古没有接着南下灭宋,毕竟南宋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羸弱无力。


这其实就有这么几个原因了:

  • 首先是地理问题,相比于金国所占据的中原地区,南宋的大部分领土都位于多山地的南方,而且大江大河环绕纵横。所为有山就会有关,比起金国,南宋的关城更为众多,这对蒙古人来说是一块非常不好啃的硬骨头。此外南方水系众多,想灭宋,就势必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去夺取长江的控制权。
  • 其次就是气候问题,潮湿炎热的气候对于很多北方干爽平原上的汉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很容易水土不服,甚至滋生疫病。像钓鱼城之战时,蒙哥军中便是滋生了瘟疫,致使军队战斗力下降。
  • 所谓不兴无义之战,虽然蒙古汗国喜欢揍人,可是打架总是需要一个听起来比较合理的理由的。蒙古灭金可以说时世仇,毕竟被欺压了那么多年,动手也是可以的。可南宋不一样,先前灭金之时,蒙宋乃是盟友,如果前脚刚合伙打躺下一个人,接着就倒戈相向,让人怎么看,自己都说服不了。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还有一点就是要搞懂当时蒙古人的目的是什么。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战争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作为侵略者的一方最终一定是为了经济利益才会去泼洒鲜血。

那么这里就要分析这么一个问题,打南宋对于当时的蒙古来说值得吗?

也许你会说南宋很富有,打下来蒙古人可以获得庞大的经济收益。

可是成本呢?作为一个游牧帝国,蒙古军队固然强大,可是如何维持长期的战争消耗,这才是当时蒙古汗国的硬伤。彼时的中原经历了长年的战乱,已经破败不堪,并不能为蒙古人带来多少经济支持。同时窝阔台时代的蒙古汗国也不具备后来大元那样的物资动员能力,所以打有快速收益的战争,才是蒙古人渴望的。

毕竟当时的蒙古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也就么有那种一匡宇内、天下统一的政治诉求,有的只是对财富无穷无尽的渴望。在对西夏、西辽的战争中,蒙古人控制了丝绸之路的东段,并尝到了甜头。剿灭花剌子模之后,一条通往新世界的道路摆在了蒙古人的面前。很明显,一马平川的中亚、东欧和西亚更适合蒙古铁骑的奔驰。而那里也有着取之不尽的财富。

野心是一点点膨胀起来的,等到蒙哥汗即位的时候,蒙古人才想着回过头来灭宋。只是灭宋对于蒙哥来说时作为大汗统治有方的荣誉,也是为了强化自己在汗廷统治的政治资本(当时蒙古汗国已经分封子汗国,汗廷的权势开始衰落)。


而直到真正灭了宋的忽必烈时,蒙古的统治者才想着要去做中国的皇帝,完成那个一统天下的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成吉思汗   南宋   中亚   西域   西辽   蒙古   中原   漠北   蒙古人   帝国   作战   西夏   诸侯   大汗   军团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