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崇祯含恨自杀前,还有三子二女。两位公主一个被刺死,一个被砍断右臂,三个皇子的下场,也没好到哪儿去。


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后,遍寻崇祯不得。直到两天后,才在煤山上发现了僵硬的崇祯尸体,他披头散发,身上穿着白夹蓝袍和白绸裤子,一只脚上穿着绫袜和复底鞋,一只脚却光着。


在衣袖上,崇祯还给李自成留下了一封血诏:


“朕之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只有摘掉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朕身,朝中官员,无论文武皆可杀,只希望你们不要劫掠帝陵,亦不要伤害无辜百姓。”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崇祯谨守帝王职责,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满城百姓,可谓是“最有正义也最值得人同情的亡国之君”。


然而,这位“深明大义”的皇帝,却将这亡国灭君的全部罪责,一股脑推给了朝中文武官员,甚至直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矣”。


然而,凭心而论,大明亡国的罪责,还真不能完全由文武大臣来背。


公正地说,崇祯确实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可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


大明危亡之际,崇祯做了哪些错误的决定?


崇祯死后,他的儿子和女儿们又落得个什么样的下场呢?




一、崇祯之误


1644年,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大明皇帝崇祯迎来了即位的第十七个年头,紫禁城里到处张灯结彩,可崇祯的心里,却似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煎熬。


自崇祯元年开始,大明王朝就像被诅咒了一般,大旱不断、灾害频发,翻开史书,满纸都是“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的记载。


比天灾更严重的,还有人祸。


崇祯十六年,清军多次举兵南下,侵犯大明边境;

闯王李自成正式称帝,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

张献忠则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大明王朝江河日下、危机四伏,已到了独木难支的地步。


崇祯虽然以身作则、勤于政事, 却疲于奔命,一件事也解决不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关键时刻,他还做了不少错误的决定。




1、拒绝迁都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崇祯正在崇德殿与新上任的左中允李明睿,商讨御敌良策。


李明睿示意皇帝屏退左右随从,然后郑重地说:“陛下,眼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唯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


崇祯闻言大吃一惊:“这么大的事,可不是开玩笑的!爱卿这么建议,岂不是陷朕于亡国的境地吗?”


随后,崇祯又指了指天,反问道:“不知天意如何?”


见皇帝如此不着调,李明睿急得直跺脚:“都到这个节骨眼上了,陛下您必须乾纲独断,不能再听任天意了。”


崇祯重新看向四周,确认四下无人,这才吐露心迹:

“其实朕早就想迁都南京了,只可惜朝中大臣无人支持,这才拖延至今,如今既然爱卿提出来了,朕会将此事交内阁速议。


上问御寇之策,明睿请屏左右密陈,趋进御案。言臣自蒙召以来,探听贼信颇恶,今且近逼畿甸,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上曰:此事重,未可易言,以手指天,言上天未知如何。明睿曰: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明季北略》


为了减轻舆论压力,第二天,崇祯悄悄暗示内阁首辅陈演


联名百官上书,请求皇帝迁都。


然而,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陈演不仅不同意照皇帝说的做,反而建议杀掉李明睿,以安民心。


迁都之事争议了整整两个月,就连一向不问政事的周皇后都忍不住劝谏道:“陛下,北边不安全了,咱们南边还有一个家呢!”


可在部分大臣的极力反对下,刚愎自用又极爱面子的崇祯,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最后只得放弃迁都南京,丢掉了大明王朝最后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为了给自己找补,崇祯还冠冕堂皇地说了一段话:


“祖宗辛苦百战,定鼎于此土,若贼至而去,朕平日何以责乡绅士民之城守者?

何以谢失事诸臣之得罪者?

且朕一人独去,如宗庙社稷何?

如十二陵寝何?如京师百万生灵何?”


当然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崇祯,对满朝文武大臣还抱有幻想。


他认为李自成这厮虽然狂悖,然而,北京这个地方,上有列祖列宗的保佑,下有文武大臣的鼎力相助,贼人是无论如何也攻不进来的。


“逆贼虽披猖,腾以天地祖宗之灵,诸先生夹辅之力,或者不至此。”——《明史》


可让崇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自己仰赖的文武大臣,在关键时刻竟是那么的“不靠谱”




2、“众筹”军饷


1644年正月,李自成携百万大军从西安挥师北上,先后攻克了宣府、大同、平阳和太原等军事重镇,眼看北京城岌岌可危、指日可下,无计可施的崇祯,只得紧急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的官员们,讨论是否弃守宁远,调辽东总兵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回京、拱卫京师。


吴襄故作为难地答道:“若调关宁铁骑勤王救驾,少说也得百万军饷!”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崇祯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比任何人都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连年的天灾和平叛,已经掏空了大明的国库,他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犒赏关宁铁骑。


走投无路之际,崇祯别出心裁,想到了一个主意——号召百官“捐资助饷”。


他本以为群臣们会慷慨解囊,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可结果很快打脸了:


一说要掏钱,皇亲国戚个个一毛不拔,满朝文武纷纷装疯卖傻。


前内阁首辅陈演率先表示家无余财,无力助饷;


现任内阁首辅魏藻德,象征性地捐了500两;


其他文武大臣,大多连500两也不到,有的仅捐了几十两。


崇祯见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找到国丈周奎,希望他能起个模范带头作用,捐个五万、十万两的,谁知,周奎竟当场涕泪横流、哭诉道:“老臣年迈,安得多金?眼下只能变卖些许家产,筹集一万两银子,交与陛下。”


崇祯并不买账:这些年光赏给周家的东西,怎么着也不止这个数啊?


所以,崇祯密令周奎:必须交够两万两。


周皇后怕父亲为难,便私下赞助了5000两,岂料,周奎财迷心窍,竟私下昧了2000两,最后,周奎总共就捐了一万三千两银子。


国丈都是如此,其他皇亲国戚更不必说。


官员不论官职高低、亲疏,纷纷捂紧了钱包,谁也不愿出头为君分忧,崇祯低声下气换来的,只有区区20万两捐赠银!


助饷之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是他们真的没钱吗?非也!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也比葫芦画瓢,要求官员们“捐资助饷”。


刘宗敏的“大刑伺候”下,率先哭穷的陈演,一下子拿出了4万两助饷银,魏藻德拿出了1.5万两,国丈周奎家更是被搜出了53万两雪花银。


据说,李自成在北京42天,共搜刮得银7000多万两


纵观中国历史,像崇祯这样低声下气向大臣集资助饷的皇帝,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而像陈演、周奎这样毫无家国观念的勋戚权贵,也着实少见。


但这能怪谁呢?


崇祯为人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凡是真心为朝廷办事的官员,不是被他杀了,就是被他免了,以致到最后,人人皆不愿为国效力!


他在位期间,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而整个大明王朝,内阁大学士才只有160多个


崇祯痛恨文武大臣,可魏德藻、周奎之流,不正是他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吗?




3、拒绝李自成的和谈


1644年3月16日,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惊慌失措,连发多条诏谕,希望各地边将能迅速带兵勤王,然而,响应者寥寥。


就在这时,李自成主动派人给崇祯送来一封“求和信”,在信中,李自成提出可以帮朝廷“内平群寇”,”外抵辽藩”,但朝廷得答应他两个条件:

一是支付100万两的饷银,二是封李自成为西北王。


“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劳军银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小腆纪年附考》


此时,战争形势利于李自成,不利于崇祯,想要保住大明王朝,接受李自成的“求和”,是崇祯眼下最合适的一条路。


没想到,内阁首辅魏藻德带头反对、誓不与贼寇签订城下之盟!


崇祯见众臣激愤,只得杀了李自成的求和使者,拒绝了大顺军的和谈。


当天夜里,李自成开始准备攻城,崇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和他一样难以入睡的,还有司礼太监曹化淳、兵部尚书张缙彦、成国公朱纯臣等人——他们在忙着和李自成洽谈投降事宜


崇祯的近臣们又一次把皇帝给卖了。


3月17日一早,守城官兵就大开城门,让大顺军大摇大摆进了北京城。


负责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火速赶往皇宫,哭着向崇祯汇报说:


“陛下,守城部队已经不听号令了,一个个都躺在地上,用鞭子打起来一个,另一个又躺下去了。请您早做准备!”


公(李国祯)曰:此时君臣,多见一刻,亦一刻事。诸臣惶惧问故。曰:守城军皆疲傲不用命,鞭一人起,则一人复卧。奈何!——《明季北略》


事已至此,还能准备什么呢?


崇祯和身边的太监,个个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主意,君臣之间只能抱头痛哭,崇祯边哭边骂道:“都是诸臣害的朕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3月18日,崇祯最后一次向全国发布诏书:停止加派军饷,赦免除李自成之外的全部造反者,有活捉李自成来献的,即刻封侯。


然而,这道诏书只不过是崇祯的痴人说梦罢了。


这天傍晚,天色突然大变,本来晴朗的天空,一时黄沙满天、大风裹挟着寒雨和冰雹,一下一下砸在紫禁城冰冷的地面上。


城外,火光冲天,此起彼伏的马蹄声和炮声,在这个雨夜,显得格外刺耳。


崇祯知道,他和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到了。




二、崇祯之殇


1、放走皇子


当天下午,崇祯宣布要学习先祖朱棣御驾亲征、荡平逆贼。


身边太监好心提醒道:“京营都已经溃散了,陛下哪里还有兵?您赶紧想办法自己逃吧!”


可崇祯不死心,他召来驸马都尉巩永固新乐侯刘文炳二位皇亲,命令他们带领家丁,护卫太子朱慈烺和永王朱慈炤、定王朱慈炯突围出去。


崇祯共有七子,然而活下来的,只有这三个了。


太子和定王身为嫡子,是周皇后所生,永王乃田贵妃所生。


一旦皇位有变,他们便是皇家仅有的血脉了!


谁知,巩永固头摇得像拨浪鼓:“按照规定,亲臣之家不能藏兵甲,臣家里哪有什么家丁?"


崇祯无奈,只得叫过三个儿子,亲自为他们穿上平民的衣服,嘱托他们赶快逃跑。


临行前,崇祯像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对孩子们含泪嘱托道:


“你们如今是皇子,可出了宫,你们就是平民百姓了,出门在外,你们要记得,见到有身份的,老的要尊称人家一声‘老爷’,年轻的称‘相公’;


见到一般百姓,年老的要叫‘老爹’,年轻的叫‘老兄’,见到军人要称‘长官’或‘军爷’。你们一定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大殿里顿时哭声一片,闻者无不落泪,太子、永王、定王拜别崇祯后,立即按照嘱托,分别前往成国公朱纯臣家、国丈周奎和田弘遇府上。


这天夜里,崇祯下了最后一道圣旨,要求大臣们都到朱纯臣家集合,护卫太子南逃。


可当太监到内阁传值时,却发现内阁里早已空无一人,值班的大臣早已不知所踪了。


传旨太监无奈,只得将诏书放在内阁的桌案上。


护卫太子南逃之事,也只能不了了之。




2、逼死后妃、公主


送走三个儿子后,崇祯黯然回到后宫,想起前朝灭亡的惨状,他不禁胆战心惊,对携手共度十余年的周皇后说:“大事已去,你贵为国母,当一死明志。”


周皇后闻言,随即伤心恸哭道:“臣妾跟随陛下十八年,可你从来不听臣妾的劝告,如今陛下让臣妾死,臣妾自当领命,也没什么好痛恨的了。”


说罢,周皇后回到坤宁宫,毅然自缢身亡。


为了防止后妃落入贼人之手,崇祯又接连砍杀了袁贵妃、赐死了皇嫂懿安皇后等人。


一时间,后宫里哭声震天,惨叫声不断。


几近疯狂的崇祯一扭头,又看见了年仅6岁的幼女昭仁公主和13岁的长平公主,两位公主早就哭成了泪人,崇祯见状,心中大为不忍,仰天长叹道:“汝奈何生在帝王家?


说罢,崇祯以袖遮面,狠心杀掉了昭仁公主,长平公主本能地伸手去挡,结果被砍断右臂,昏死在一片血泊之中。


此时,夜已三更,紫禁城的风雨更大了。




3、突围无望、吊死煤山


崇祯没了后顾之忧,便摘掉皇冠、乔装打扮,提了一杆三眼火铳,想从紫禁城突围出去。


当他来到朝阳门,守城士兵坚称要等天亮之后验明身份再放行,崇祯准备强攻,却被对方更大的火力轰走。


崇祯无奈,只好派人去求助负责守城的戚国公家


谁知,戚国公闭门不见,崇祯只得再去安定门碰运气。


结果,安定门的门闸太重,崇祯和十几个太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打开,崇祯的生路被一条条斩断,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崇祯亲自敲响了前殿的鸣钟,想要再一次召集文武百官。


可他左等右等,始终不见一人前来,崇祯绝望透顶,不由得痛哭失声: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眼下,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自尽


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他身为皇帝的最后尊严和体面。


3月19日凌晨,崇祯在大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爬上了紫禁城南面的煤山寿皇亭,这里虽然只是一个大土堆,却是全城的制高点。


他多想再看一眼这承载了大明无限辉煌的紫禁城啊!


只不过,此时四周一片漆黑,唯有炮声越来越近,崇祯就着微弱的灯光,在衣袖上给李自成留下了一封“血书”,然后上吊自杀。


崇祯的自杀,不仅标志着存续277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亡,也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崇祯死后,他的儿子和女儿们都去哪里了?


崇祯本有六个女儿,可活下来的只有6岁的昭仁公主和13岁的长平公主。


明朝灭亡时,昭仁公主被崇祯一剑刺死,长平公主被砍断右臂。


所幸,长平公主只是失血过多,陷入了昏迷,并未断气,在贴身宫女和太监的帮助下,长平公主被紧急送往外祖父周奎家。


周奎请来御医,为长平公主精心医治,这才保住了她的一条命。


大清入关后,周奎主动献出了长平公主,长平公主感怀故国,曾上疏顺治帝,请求出家为尼,愿常伴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但顺治考虑到她的特殊身份,不仅拒绝了长平公主的请求,还为了拉拢人心,将她嫁给了曾定有婚约的“准驸马”周世显


婚后,长平公主一直郁郁寡欢,再加上她一直旧伤未愈,顺治三年,年仅16岁的长平公主就香消玉殒,追随她的父皇和母后去了。


公主们命运悲惨,崇祯的三个儿子境遇也好不到哪儿去。




紫禁城城破之际,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就被明朝的大臣,献给了李自成。


李自成虽然灭了明朝,但平心而论,他对三个皇子还是不错的,不仅没要了他们的命,反而让他们继续享受王爵的待遇。


一个多月后,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出北京城时,三个皇子趁乱逃走,后,不知所踪。


清军入关后,为了安抚民心,顺治昭告天下,承诺明朝的宗室只要前来投靠,仍能享受朝廷的供养。


“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登极诏》


太子朱慈烺信以为真,从外地偷偷逃回京城,不料却被至亲周奎告发。


顺治先是让明宫旧人指认太子真假,结果“十人一见齐跪曰,此真太子”,可是,顺治却一口咬定这人是假冒的,于是,当天便将朱慈烺入狱处死。


后来,顺治又以“私匿印信”为由,将大明的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11人处死,接着又将已投降的周王、晋王、德王、潞王等人杀害。


有学者统计,自清军入关后,明朝的嫡系皇室几乎被杀戮殆尽,其中有名字可查的,光郡王以上就有50多人,他们及家属一旦被擒,无论男女老幼,一概被杀。


至此,大明王室成员终于看清了清廷的无耻伎俩,纷纷转徙流亡、隐姓埋名。


即便如此,清廷对崇祯的直系后代依然不肯放过,康熙四十七年,有人举报山东汶上县有一位叫“王士元”的私塾先生,可能是崇祯的第四子永王朱慈炤


原来,朱慈炤逃出北京城后,被一位姓王的官员所救,并收为养子,从此之后,他就改名”王士元“,再不过问政事。


当时,这位老先生已经75岁了,在被捕入狱时,他为自己辩解道: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是啊,即便他是崇祯的第四子,可他已经75岁高龄了,这么多年,他一直以教书为业,既没有占据城池、招兵买马,也没有购置过兵器,他拿什么造反呢?


可最后,康熙还是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由,将朱慈照凌迟处死,他的三子一孙也一同被斩首。


与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炤相比,定王朱慈炯的经历堪称“传奇”。


在民间,他是鼎鼎有名的“朱三太子”,只要有反清复明的活动,都会打出他的名号,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深受其扰,当然,这其中有不少都是假冒的。


“朱三太子”被抓捕归案后,无论真假,全部被斩尽杀绝,朱慈炯也因此被杀。




总结:


崇祯,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一个皇帝。


很多人提到他,不由得唏嘘不已,认为他时运不济,“虽无亡国之行,却当亡国之运”


诚然,崇祯是有名的勤政皇帝,也是有名的节俭皇帝,史载他“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然而,他的兢兢业业,却没让大明的内政、军事出现任何起色。


他为帝十七载,有大量的机会可以挽狂澜于既倒,也有大批的能臣良将可以保家卫国,但是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


在所有的选项中,他总是能巧妙地选择最错误的那一个。


崇祯此人,当一个王爷绰绰有余,当一个皇帝却是有极大缺陷的。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明朝的灭亡,崇祯难辞其咎啊!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一生共有七子三女,抛去夭折的孩子,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京城时崇祯还有三子两女在世,分别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次女长平公主、三女昭仁公主。

崇祯亲手杀女并感叹:何故生在帝王家!

实际上崇祯一生共有六个女儿,但是有三个女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由于这些女儿都是妃嫔所生夭折后也就没有封号,因此后世没把她们计算在崇祯子女之中。

在大明亡国之际,崇祯还有两个女儿还在世,分别是年仅15岁的长平公主和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

1644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清晨,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对大明首都北京城发起了总攻,这一天崇祯也知道大明将亡,大势已去,但是崇祯自己还抱了一个幻想,那就是他派人将三个儿子分别送出皇宫安置,希望将来大明还能东山再起。

做好安置儿子计划之后,崇祯就带着嫡妻周皇后所生儿子朱慈烺和朱慈炯去与她诀别,崇祯怕京城陷落之后周皇后受辱,于是在命人送走儿子们之后就下旨命周皇后自尽,同时崇祯又让袁贵妃自尽。

周皇后也很烈性,接旨之后就立刻自缢而亡。而袁贵妃也随之自缢,不过由于袁贵妃体型过重把绳子压断了,因此她只是被吊得昏迷过去并没有死,崇祯随即上前在袁贵妃身上乱刺了几剑,也没再关注她是否已经死去就走了。后来袁贵妃命大没死被救了起来,一直活到顺治时期才去世。

之后崇祯又跑到嫂子懿安张皇后的寝宫与其诀别,同样他也希望嫂子张皇后尽快自尽殉国以免受辱。就这样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嫡妻张皇后也自缢殉国。

随后崇祯就手提利剑向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的居所走去,当时昭仁公主看到父亲来了,她可不知道大祸即将来临,她还很高兴的向父亲崇祯跑去,这一声“父皇”还没喊出来,崇祯提起手中长剑就直刺昭仁公主心窝,于是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前一秒还等着父亲抱抱她,下一秒她就死在了父亲剑下。

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时,没有人能知道崇祯当时的心情,但是可以想象崇祯当时心里绝对是万分痛苦,赐死妻子和嫂子,又亲手杀了女儿,崇祯的心情绝对十分痛苦难过。

而当崇祯的另外一个女儿年纪较大的长平公主看到父亲刺死了妹妹,她就知道多年来悬在大明王朝头上的利剑要掉下来了,但是落在她自己头上的剑却是由她的父亲崇祯亲手刺出,她知道自己今天也是难逃一死了,可求生欲还是让她跪在崇祯面前拉着衣襟哭泣。

崇祯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痛哭的女儿长平公主,加上他又刚刚杀死了小女儿昭仁公主,他的心应该也碎了,于是他仰天长叹:汝何故生我家!

随后崇祯一狠心又再度挥起利剑砍向长平公主,出于本能的求生意识,长平公主挥起左臂格挡,于是利剑斩断了她的左臂,她尖叫一声昏死过去。

崇祯看着女儿昏死过去,他已经再也硬不起心来继续刺向女儿,再加上当时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入京城开始围攻皇城,皇城随时都可能被攻破,崇祯也顾不上再杀女儿了,于是他在心腹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踉踉跄跄的跑到了景山上,最后崇祯就和心腹太监王承恩一同吊死了在了景山之上。

长平公主断臂之后一直昏迷了五天五夜,才被一些心地善良的宫女给救活苏醒过来,由于李自成占据京城期间十分短暂就被清朝打跑了,因此李自成都不知道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还活着,而清朝入关占据京城并搬进了明朝的皇宫紫禁城之后,为了安抚人心,就开始寻找皇族后裔,袁贵妃和长平公主就是在这时候被清朝搜寻出来。

清朝为拉拢人心,特意公告天下将赡养袁贵妃、长平公主这些明朝皇室女人,因此袁贵妃和长平公主还得以一直留在紫禁城中居住。

在明朝灭亡前夕,崇祯已经为长平公主订下了婚约,其未婚夫就是其母周皇后的本家亲戚周世显,但是由于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攻向京城,崇祯没来得及给他们举行婚礼就亡国了,因此长平公主与周世显还没有正式结婚。

明朝灭亡之后,长平公主已经身体残疾,她不想连累周世显,因此她主动向清朝的顺治皇帝请求出家为尼,但是却被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所拒绝,多尔衮为了表现清朝对明朝皇室的宽厚,特意帮她找到了未婚夫周世显,并以顺治名义下旨让两人尽快完婚,以慰崇祯在天之灵。

长平公主就这样在顺治时期按照崇祯给她定下的婚约嫁给了周世显,婚后不久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长平公主就怀了身孕,但是她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由于她的身体虚弱染了重病,因此去世,可谓是一尸两命,其丈夫周世显十分悲痛。

后世都十分怜悯这位长平公主,因此很多文学作品以她原型虚构出了很多情节,比如金庸先生在《碧血剑》和《鹿鼎记》中塑造出来的阿九和九难师太,还有梁羽生先生的《江湖三女侠》中的独臂神尼,还有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先生创作的《帝女花》等文学戏曲作品都是以长平公主为原型所虚构出来的。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长平公主由于国破家亡使得她心情始终抑郁难解,加之她却是一条手臂后身体虚弱,所以导致她在怀孕期间罹患重病去世,她的命运其实十分悲惨。

崇祯的三个儿子其中一人成了困扰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噩梦

明朝灭亡时崇祯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长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其中朱慈烺和朱慈炯是亲兄弟,都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炤是崇祯的宠妃田贵妃所生。

在李自成的军队攻打京城时,崇祯特意派人将太子朱慈烺送到纯国公朱纯臣府上,希望朱纯臣能护送朱慈烺去南京再建大明,当时接到崇祯勤王命令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在途中听闻崇祯殉国的消息悲痛万分,他本想营救出朱慈烺到南京,后来才得知原来朱纯臣向李自成献朝阳门投降,并交出了朱慈烺,无奈之下史可法只得撤回南京。

当时李自成攻入京城又攻入紫禁城,他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志得意满的接见了朱慈烺,虽然朱慈烺当时年仅16岁,但是他自幼就被崇祯立为太子,一直被悉心培养,因此朱慈烺颇有帝王气度,见到李自成举止应答不卑不亢,面对起义军勒令他向李自成跪下,他也坚决不跪,他小小年纪已经国破家亡还有如此气势,都让李自成对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为了磨一磨朱慈烺的锐气,他故意问朱慈烺:“你们老朱家为何会失了江山?”

朱慈烺则不卑不亢地回答大明之亡乃奸臣误国,还告诉李自成这些主动投降起义军的大明朝臣都是不忠不义之徒,若李自成真心收留他们,将来李自成就会自取其祸,说完这些之后朱慈烺就要求李自成立刻将自己处死。

李自成却对朱慈烺越发刮目相看,于是告诉朱慈烺身为太子没有罪过,明朝逼得百姓造反与朱慈烺无关,所以也不会将他处死。

于是朱慈烺趁机恳请李自成勿伤京城百姓,不要破坏明朝皇陵,并礼葬崇祯和周皇后。李自成听后则仰天长笑,随即他就告诉朱慈烺自己本就是农民起义,兴义军吊民伐罪,怎能伤害无辜百姓,更不会破坏明朝皇陵,礼葬崇祯也是理所应当。

于是李自成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崇祯和周皇后,并加封朱慈烺为宋王。

朱慈炯和朱慈炤则被崇祯送到了周皇后之父老丈人周奎家中,周奎是一个极其吝啬的人,爱财如命,李自成占据北京之后不久就以赞助军饷的名义开始大肆拷掠王公贵族,周奎家产非常富有,他害怕被李自成拷掠,于是主动向李自成交出了外孙朱慈炯和朱慈炤。

周奎本来是想主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能免于被李自成拷掠,不过李自成依旧没放过这个老财迷,最终周奎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之后,其家产还是全部被李自成掠走,周奎为此忧愤而亡。

因此在崇祯自缢之后不久他的三个儿子全都被李自成找到了,幸好李自成并没有立即加害这三兄弟,李自成给他们分别封了王爵,不过朱慈烺很有骨气,他带着两个弟弟拒绝接受李自成册封,并且在为父母出完丧之后,朱慈烺就开始绝食明志,想随父母于九泉之下。

但李自成不许朱慈烺三兄弟绝食自尽,于是命大将刘宗敏将他们分别隔离,然后逐个严加看管,后来李自成亲率大军去攻打驻扎在山海关的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时也把朱慈烺三兄弟都带在军中,企图用朱慈烺要挟吴三桂投降。

结果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与清朝军队联军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中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大败往北京逃跑,随着李自成军队的溃败,刘宗敏也顾不上看管朱慈烺三兄弟,因此朱慈烺三兄弟不约而同的都趁着起义军溃败之际逃亡了。

不过朱慈烺三兄弟却也在乱军之中失散了,先说一说朱慈烺,他在逃跑途中被吴三桂的军队找到,当时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听说吴三桂找到崇祯的太子朱慈烺十分高兴,清朝的王公贵族原本都担心入主中原后汉人太多无法统治,因此多尔衮当时就有了让吴三桂扶持朱慈烺在北方称帝,然后成为清朝的傀儡政权,借此兵不血刃收服南方的明朝势力。

朱慈烺十分机警,他看透了吴三桂是不安好心,于是在行军途中他趁机逃跑了,此后朱慈烺不知所踪。

而南方的明朝势力在史可法没能救回朱慈烺之后,就赶紧商议另立新君以延续大明江山,于是崇祯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开创了南明政权。南明后来得知朱慈烺不知所踪后,担心清朝利用身份不明的人第一时间赶紧站出来公告天下,称朱慈烺已被清军害死,并在南京替朱慈烺发丧,朱由崧追谥其为献慜太子,后来鲁王朱以海监国时期又改追谥为悼皇帝。

在1988年史学界爆出消息,原来是找到了在历史上失踪的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有历史学者认为朱慈烺在乱军中逃跑之后,隐遁到了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上的道观中出家当道士。

因为崇祯在位时期经常派人到栾川开采银矿,朱慈烺作为太子也曾来到过这里,所以他对栾川一带比较熟悉,加上明朝自嘉靖皇帝朱厚熜之后大多崇信道教,崇祯的爷爷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曾下旨在栾川老君山敕建金顶太清观,因此朱慈烺就跑到老君山出家当了道士企图借机恢复明朝。

后来朱慈烺发现复国无望,于是就只能在老君山当道士终老,朱慈烺在隐居老君山期间,也吸引了一批明朝遗臣,他们暗中在老君山奉朱慈烺为皇帝,此后朱慈烺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享年51岁。现今老君山附近还流传着有关朱慈烺的传说,老君山下还有太子墓和太子碑。

崇祯的第三子朱慈炯可谓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可是在后来整整困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传奇人物。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乾隆初期,只要民间爆发起义,大多数都会打出朱慈炯的名号,因此朱慈炯在明朝虽非太子却在后来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

仅康熙一朝就爆发了大概十多起以朱慈炯的名义反叛,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时,趁机在京城发动叛乱想攻占紫禁城的朱三太子起义,但是由于事情败露,这场起义很快就被清廷扑灭,主谋朱三太子一直潜逃。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潜逃多年的朱三太子在西安被抓获,后来康熙特意找了前明的大臣和宫廷老太监来辨认,结果才知道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朱慈炯,这个人是一个京城无业游民杨起隆。

由于杨起隆自幼在北京长大,他与一些前明宫廷太监比较熟悉,听老太监们描述宫廷生活和崇祯皇子们的喜好,杨起隆才萌生出冒充朱慈炯趁乱起义的想法,后来杨起隆被康熙以谋反罪诛杀。而杨起隆起义事件还被二月河先生所采纳,创作进了其原著小说《康熙王朝》中并被改成电视剧播放。

除了杨起隆之外,康熙时期爆发的起义如福建漳州蔡演起义、江苏太仓张念一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等,很多起义都是打着朱慈炯名号,都称自己找到了流落民间的朱慈炯,要帮助他反清复明,结果这些起义被先后平定,康熙是平定一个起义就杀掉一个朱慈炯。

但是这些朱慈炯全是冒牌货,真正的朱慈炯却始终没有被清朝找到,所以朱慈炯这个名字让康熙十分头疼,不止康熙痛苦,连他的儿子雍正也跟着脑袋疼,雍正时期爆发的反清复明起义也大多是打着朱慈炯的名号,雍正为此也是不胜其烦。

雍正后来为了平复民间反清复明的想法,他特意找到一个名叫朱之琏的知府,公告天下称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后代,并对外称明朝皇室嫡系后裔已经死光,找不到后人了,于是奉朱桂的后人朱之琏为朱氏正统后裔,册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并允许世袭罔替,还让朱之琏及其后人负责每年对明皇陵春秋二祭。

至此明朝皇室朱氏后人一直世袭清朝的延恩侯爵位到清朝灭亡,不过后世关于朱之琏的身份其实颇为怀疑,朱之琏是否为朱元璋后裔都有待考证,因为朱之琏的名字没有按照明朝皇室的字辈和五行偏旁部首来起名字,因此朱之琏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直系后代,而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后人,属于明朝皇室旁支后裔。清朝灭亡后末代延恩侯朱煜勋生活贫困,在民国时期居然靠盗挖明十三陵生活,这也从侧面说明雍正册立的延恩侯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嫡系后裔。

雍正之所以封朱之琏为延恩侯,就是被各种朱三太子起义逼出来的无奈之举,雍正只能随便找了一个朱氏后人封爵恩赏以安人心。

朱慈炯的名号一直到乾隆初期还有人打出来造反,不过到了乾隆中期之后,即便真的朱慈炯还活着也都已经100多岁了,不太可能在世了,所以朱慈炯的名号才逐渐被人淡忘。

其实真正的朱慈炯下落如何至今都成谜,很可能他隐姓埋名隐居起来,也很可能被清朝杀掉的那么多自称朱慈炯的人中就有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毕竟后来清朝已经懒得去计较朱慈炯的真假了。

虽然真的朱慈炯下落不明,但是他的弟弟朱慈炤可就受他连累了,康熙当初被打着朱慈炯名号反清复明的事整得也很烦躁,于是康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康熙在祭拜完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之后,下旨公告天下寻找朱元璋的嫡系后人入朝封爵,使得这些朱氏子孙能被朝廷监视起来,同时康熙也是希冀能找出真正的朱慈炯,如果真的朱慈炯出现,那么康熙就会认定他是冒充,然后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其名正言顺诛杀。

但是康熙这一招还是没找到几个真正的明朝皇室后裔,于是康熙又加大力度命官府在民间排查朱慈炯,其实康熙主要是想找到朱慈炯杀掉以绝后患。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余姚的地方官排查时,发现了一个名叫王士元的75岁老人很可能就是传闻已久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其实这个王士元不是别人正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原来朱慈炤在逃亡途中被一位明朝的王姓官员所救,这名官员担心朱慈炤的身份被泄露,于是让他改姓为王,成为自己的养子,并给他取名为王士元,其含义就是原是王的谐音。

此后朱慈炤就一直以王士元的身份跟随这名王姓官员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生活下来,并以教书先生的职业一直隐藏于民间五十余年。朱慈炤虽然改名王士元,但他不肯背弃朱元璋定下的宗谱,他给子女起名依旧按照朱元璋给朱棣家族制定的字辈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字辈中他的下一辈第二个字为“和”字辈和第三个字的“土”字偏旁部首起名字,只不过改姓为王而已。

当时官府加大排查力度,就是通过王士元的子女异于常人的起名方式引起了官府注意,因此官府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想法将王士元当朱慈炯抓捕起来,被抓后的王士元很痛快,他直接交代自己就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

按照康熙的圣旨,朱慈炤理应被接进京城封为王爵,但是一个朱慈炯就够让康熙头疼了,这又出个朱慈炤,这还能让康熙安心,因此康熙和朝臣们玩起了偷梁换柱的把戏。

原来朱慈炤有一位同母弟弟即崇祯第五子朱慈焕,不过朱慈焕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时夭折去世,康熙就把朱慈焕的事迹搬到了朱慈炤身上,《清实录》中记载为: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康熙就这样坚持对外称朱慈炤已于崇祯十四年时去世了,所谓的王士元自称是朱慈炤完全是信口开河,于是康熙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75岁的朱慈炤及其子孙满门全部诛杀。

写在最后

因此崇祯自缢后,女儿长平公主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命运也很不好,虽然被清廷赡养,实际上是清廷为了对外安抚汉族人心故意表现出的手段,长平公主虽然活了下来却还是在16岁时英年早逝,和她国破家亡有很大关系。

而崇祯的三个儿子最后是一个隐居避世,一个真正的下落不明,另一个则是暴露身份被康熙满门诛杀。

从朱慈炯的一个名号就困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就能看出来崇祯的儿子们影响力确实很大,如果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个人有一个人能被史可法救走,以他们崇祯之子的正统身份绝对更比南明的那些皇帝如朱由崧、朱由榔等人更具有凝聚力,也许都会改变历史进程。




崇祯帝殉国之前,在世的儿子有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三人,女儿有昭仁公主、长平公主两人。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自缢前也对这五个儿女做了特殊安排:三个儿子化妆农家子弟逃出皇宫,这是要为大明老朱家留个种;为了避免两个女儿遭到农民军的凌辱,崇祯帝亲手砍杀了6岁的昭仁公主,长平公主则用手臂挡住崇祯帝的剑,当场断臂婚死,后在“送葬途中”苏醒过来,算是保住一命!这个传奇经历也被后世多次用于影视创作,如《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傅“独臂神尼”。

三个皇子的结局

  • 道士太子

上面说到崇祯帝上吊前是想遣散诸皇子,可当时农民军将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乔装出城并非易事。太子朱慈烺就没能逃出皇宫,好在被李自成俘虏后,并未加害于他,而且历史资料中记载了李自成与朱慈烺的一段对话。大体意思就是李自成很嘲讽的问朱慈烺,你老朱家为何失了天下,朱慈烺很清楚农民军一路杀戮大明藩王的手段,估计也是抱了必死之心,不下跪不作答,将亡国之责算在百官头上。

李自成见屈服不了朱慈烺,反而觉得此人颇有骨气,于是说“汝无罪”,决定留他一命。后李自成与吴三桂作战失败,朱慈烺被吴三桂寻到救出,但在随后的战乱中失踪,再无记载,所以历史上著名的“南北太子案”由此产生。此案主要就是对朱慈烺的去处产生了争议,一是说吴三桂想拥朱慈烺为明帝,被多尔衮拒绝,因此朱慈烺不再是政治筹码,所以吴三桂西征途中将朱慈烺杀害。

(吴三桂剧照)

但在南太子“现身”后,史可法在一件给弘光帝的奏疏中说提到了“传言太子为贼所害”,这个贼指的是李自成。陈洪范则说过“臣遍访北来诸人,佥谓流贼闻清兵将至,先杀皇太子,挟二王马上偕行迎战。永平失利,二王亦受害”,同样将杀害朱慈烺的罪名算在李自成头上。反正不管南北太子身份真伪如何,政客手中的两位太子最终都是被杀。其中“北太子”被记载为假太子自投罗网,据《弘光实录钞》记载,顺治元年(1644)农历十一月,有“太子”投靠皇亲周奎,摄政王多尔衮闻后彻查,最终结果是此人“伪称太子”,遂被处死。

(多尔衮剧照)

但如史学家分析,大明太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意义非凡,无论是李自成、吴三桂、还是南明、清军都会如视珍宝,这张政治牌捏在手中不香吗?为何非要杀掉?所以洛阳栾川老君山下的太子墓更令人相信,大明太子朱慈烺并未落入任何势力手中,而是伪装成道人。老君山下太子墓有碑文四篇,其中“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万仞宫墙有门难进”、“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等字眼令人无限遐想。且据1934年盗墓案经历者回忆,太子墓有玉带、印玺、龙凤剑等物品被盗,何等道士敢拥此物?

(老君山太子洞)

朱慈烺逃至老君山也不无缘由,据《卢氏县志》记载,万历年间,朝廷派太监至栾川开挖银矿,这里的地理环境由监工太监传回京师,宗室无人不知此地。且万历皇帝信道,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建老君山庙宇,算得上皇家道教圣地,太子逃亡此处完全可以理解。据《明史》、《平寇志》、《甲申传信录》等史料记载,崇祯帝自缢前,对太子五次重托,主要意思是“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可见太子朱慈烺带着父亲重托,复明大业逃遁的,所以前往老君山化身道人实属谋划未来之计。只不过复国不成,当了30多年道士的朱慈烺最后郁郁而终。

  • 朱三太子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一定对朱三太子映像深刻,因为朱慈炯是崇祯皇帝的嫡三子,所以有三太子之称。甲申之变后,他也一样没能逃出皇宫,但也未被李自成杀害,李自成携太子与二王战吴三桂时,朱慈炯也在其列!所以李自成败退时,朱慈炯跟哥哥一样“失踪了”,洛阳老君山的太子墓碑文也提到了“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现代的学者解释这句话时,就认为是碑文撰写者故意隐晦的点出一子二王同时脱离李自成而逃跑,所以后文就不说朱慈炤了,他也是在此时“跑路”的。因为李自成的大顺军逃跑路线为北京向西,经西安、南商、洛南、灵宝、卢氏、襄阳,太子与二王在这条路线上完全有可能轻松逃至栾川。

(朱三太子剧照)

而坊间传闻最多的是朱慈炯从河南又跑到了凤阳,即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中都,而后更名出家,以掩饰身份。至吴三桂“三藩之乱”爆发后,他被一伙趁乱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挟,从此陷身于湘中地区。康熙十八年(1679),满清安亲王岳乐的大军,进剿武冈州枫木岭,将他抓获,解送京师。清庭到了康熙时期本就宣布不再追究明朝宗藩室属,但朱慈炯毕竟身陷造反一事,所以清庭对其态度是必杀!所以又制造出一个“伪太子案”,官方说“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因而以“假冒前朝皇子,谋反作乱”的罪名将其处死!

  • 难逃清算的皇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在南京拜祭朱元璋陵墓时,为继续收买人心,召谕“访察明室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朱慈炤就是在此口谕宣布后被清庭抓获的。这个朱慈炤当年脱离李自成后,亦从河南逃至凤阳,化名王士元(猜测为原是王的意思),后至江浙一带当了教书先生,娶了一妻一妾,育有六子三女,小日子过的也算平静。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朱慈炤身份泄露,被清庭抓获,按理说康熙帝承诺不再迫害明朝余宗,可朱慈炤并没有逃脱被清算的劫难。清庭认为“朱慈炤虽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无反清之心”,于是将朱慈炤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除此之外,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六子三女,外加一个孙子,全家十三口尽数遇害,崇祯帝的血脉,甚至是此前泰昌皇帝、万历皇帝、隆庆皇帝、嘉靖皇帝的全部血脉,至此断绝!当年清朝发动“金印案”,一次处决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明朝藩王时,就公开发布谕旨,即“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意思就是明朝朱氏宗室,如果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或者反抗过满清却又投降,或者被属下挟制投降的,无分年龄老少,全部斩首。此时的朱慈炤75岁,当了60年顺民被清算,也兑现了清庭当年的谕旨。

皇子的抉择与南明的走向

崇祯帝的这三个皇子都选择了隐姓埋名苟且偷生,当初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大臣建议南迁未成,便有人提出将皇子移至南京主持大局,倘若真是如此,或许南明不会那么混乱。隆武年间,鲁王朱以海割据浙东,自称监国,不听福州的隆武帝朱聿键号令,两相争斗中,浙东轻易丢失于满清,八闽大地无险可守。福州陷落后,隆武帝殉国,唐王朱聿鐭自称绍武帝,桂王朱由榔自称永历帝,两个政权又开始争夺南明皇位,唐桂之争使南明实力进一步损耗,历时一个月便被清军趁虚而入,攻占广东,24名明朝藩王被处决。

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当时没有一位能代表正统的皇子,这是南明无法凝聚反清力量的重要原因。这期间最有希望参与领导南明政权的人应该是朱慈炤,但他安安生生的当了顺民,只是在给儿女取名时,依旧按照祖宗家法。即当年朱元璋定下的辈分“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中,取和字辈,以及最后一个用“土”字创造一个字。朱慈炤的这种行为显然就是卑微的维持着祖宗家法,却对老朱家的江山无动于衷。

不过我们也无法一味指责朱慈炤,毕竟那个时期豪杰并起,各股势力皆非善类。很难说李定国是否真心拥保永历皇帝,郑成功被隆武皇帝钦封“国姓爷”,这里又有多少尴尬和苦衷?作为崇祯嫡系子孙,是否真能一呼百应?或是成了挟天子令诸侯的傀儡?与其这样,明哲保身并非不是良策,为崇祯一脉传承香火,留得青山总归是万全之计。可是清庭基本扑灭反清势力后,康熙帝诏喻“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这是清初最险恶的诈骗行为,二王纷纷落网,又纷纷被诛,这完全是清庭的不讲信义,葬送了二王延续龙脉的愿望。

“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朱术桂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克台湾,郑氏政权灭亡。流亡在此的众多明朝远支宗室已非勋贵,在郑氏集团也未染指军政,又因血缘和皇室距离太远,构不成太大威胁,因此侥幸得以活命。他们被清廷收缴谱牒和印信,安置于山东、河南等地,从此务农为业。唯有辽王一系的宁靖王朱术桂,一直作为明朝宗室在郑氏军中的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不甘剃发易服,做满清顺民,故言“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当清军克澎湖,郑克塽决定投降时,朱术桂效仿崇祯帝,自缢而亡。

以上崇祯三子的下落多为后世推测,主要依据为史料、卷宗整合,以及考古推测,而就《明史》记载,崇祯帝三子在随李自成西撤时失踪。明遗太子、三太子的故事多为文学创作引用,因为这本就无法定论,加之满清迫害明宗室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史料中多有遮掩。如南北太子案,多尔衮所杀之人或许就是太子真身,只不过以伪太子定罪,遮掩满清不仁不义之举,平息社会舆论,降低民怨声势。反而是长平公主,被清庭圈养,顺治帝还亲自为其择选驸马,这种“仁义”之举被记录的相当详细。民间反清势力则非要传言长平公主出家为尼,成为一代宗师,再好比“二王皆被害”的言论也出自南明,说明崇祯后裔的生死问题在当时属于南北对峙的舆论工具,这才使该问题扑朔迷离,吊人胃口!




崇祯帝的子女下场都非常凄惨,只有一位皇子通过“隐姓埋名”活到了75岁。

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史称明思宗,年号“崇祯”。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不愿意受辱,于是在北京城的煤山上吊自杀。

那么,崇祯皇帝的后人下落如何呢?

崇祯帝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明朝的万历帝天启帝都是有名的昏君,在位期间以荒废朝政而闻名,而泰昌帝在位时间太短,也未能扭转危局。天启帝暴毙后,信王朱由检以宗室的身份继承皇位,这就是崇祯帝。

当时,明朝面临众多问题,一是国库严重空虚,二是官僚坍塌式腐败,三是朝廷的对外战事一败涂地。到了崇祯年间,国内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军起义,而关外的女真(后金)也步步紧逼。崇祯皇帝虽然有心振作朝廷,铲除宦官魏忠贤,但他生性多疑、能力平平,所用的人也多是酒囊饭袋。

公元1644年正月,北京城内没有一点过节的喜庆气氛,百姓家里没有张灯结彩。皇宫的宫门紧闭,鸦雀无声,一改往年过节的热闹气氛。因为崇祯刚刚接到前线战报,反贼李自成已经在西安府称帝,并且正率领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北京进发。

同年3月,李自成的军队在城内反贼的里应外合之下,迅速攻破九门、朝皇城内进发。崇祯帝突围不成,眼见身边的太监、侍卫也全部逃走,他只好将自己的后宫妃嫔诛杀殆尽,然后在煤山上吊自尽。此时距离他从天启皇帝手中接过皇位仅仅过了17年,积重难返的明朝便在农民起义中覆灭了。

《明实录》记载崇祯帝有13个子女,最后只有三个皇子和两个公主长大,其余的子女全部在幼年因病夭折。这3个皇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这两个公主分别是坤仪公主(姓名不详)、长平公主朱媺娖。

明朝灭亡之后,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均被李自成俘虏。谁知道,后来李自成后来兵败于山海关,随军的朱慈烺、朱慈炯也下落不明,据说被清军或吴三桂斩于乱军之中。

永王朱慈炤的运气稍微好点,在吴三桂失败后隐姓埋名,改姓为“王”,躲过了清朝军队的搜捕。不过,朱慈炤在75岁时被人告发,当时已经是康熙后期。但清朝为了斩草除根,依然将朱慈炤凌迟处死。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帝为了避免后宫女眷受辱,于是将自己的妃嫔、公主诛杀殆尽。坤仪公主有可能就因此死在了父亲的剑下,而长平公主朱媺娖则被斩断了一只手臂,虽然留下了性命但却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考虑到长平公主只是一个女流之辈,所以并没有杀害她。长平公主曾向清廷请求出家为尼,但没有得到允许,她在明朝灭亡后的第二年,就因为悲伤过度而去世了。

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碧血剑》、《鹿鼎记》都以历史上的长平公主为原型创造了一个重要人物。比如《碧血剑》中的阿九、《鹿鼎记》中的九难师太就是以历史上崇祯皇帝的二女儿长平公主朱媺娖为原型创造的。

因此,明朝宗室人员虽然庞大,但是崇祯帝的子女全都没能逃到南方生活。在明朝灭亡后,明朝的其他宗室后裔们在南方建立了一系列割据政权,比如永历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合称为“南明”诸朝。

公元1662年,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杀害于云南昆明,南明彻底灭亡。远在台湾的郑成功、郑经父子为了反清,仍然奉“永历”为正统年号。




崇祯皇帝有六个儿子六个女儿:

长子朱慈烺,1644年国变后被李自成抓获,封宋王,山海关大战后走散,我个人认为南明时的“北来太子”就是真的朱慈烺,后与弘光帝朱由崧一起在北京被斩首;

次子朱慈烜,出生后不久就夭折;

三子朱慈炯,1644年国变后被李自成抓获,封定安公,山海关大战红走散,下落不明,怀疑死于乱军之中;

四子朱慈炤,民间流传最深的朱三太子,1644年国变后被人保护,辗转逃出京城,康熙四十七年因莫名其妙的谋反罪被凌迟处死;

五子朱慈焕,四岁夭折;

六子早夭,名字失考,有流传说叫朱慈灿。

长女坤仪公主,早夭;

次女长平公主,《碧血剑》和《鹿鼎记》九难的原型,1644年国变时崇祯皇帝砍下她的左臂,1646年病逝;

三女昭仁公主,1644年国变时被崇祯皇帝杀死;

另有三个女儿,皆早夭,姓名封号已无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崇祯   紫禁城   雍正   大明   皇帝   明朝   京城   宗室   皇子   清朝   太监   太子   皇后   康熙   女儿   公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