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李清照的人生际遇最为坎坷,少女时琴瑟相和,中年时丧夫,后被渣男骗婚,遭家暴,为了起诉离婚,不惜锒铛入狱,她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而提及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不得不从她的身世说起。

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自由不羁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学渊博,藏书甚富。她的父亲李格非曾是苏轼的主要门生,母亲可是当时宰相王珪(guī)的女儿。

李清照自幼就在这么一个幸福家庭里生活,耳濡目染,加上聪慧颖悟,善于观察,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爱喝酒。

而李清照爱喝酒是有学渊源的,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虽然是个当官儿,但相传为苏轼的弟子,平日里喜欢结交文人雅士,与这些人在一起,除了写诗,也有常喝酒。

在耳濡目染之下,李清照也爱喝上两口,成年以后,时常身处闺一个人自斟自饮。那首《如梦令》就是她醉醺醺的情况下作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意思是那天夜里刮起了风,下起了雨,她和几个朋友又喝上了,喝得挺上瘾,以至于睡了一宿,还余醉未消,睁着一双睡眼,问卷帘的侍女院里的海棠花怎么样?然后一番梳洗打扮,她起身进了老爹的书房。

李清照从小就聪慧机敏,在李格非培养下,喜欢博览群书,有事儿没事儿,就跑父亲的书房翻阅书籍,李清照发现一本书,名叫大宋文豪作品选集,出于好奇心,李清照便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谁知道还没读一半儿,小姑娘就把书给扔了,写的什么玩意儿啊?还不如我昨晚喝醉了写的那首词呢,想着想着她就有点心痒痒,倒不如把自己那首《如梦令》发出去。

因此,她在诗词界崭露头角后,不但收获了无数粉丝,也收获到了令人羡慕的爱情。

第一段婚姻:琴瑟相和,相亲相爱

李清照的第一段婚姻,是嫁给了比她大三岁的赵明诚,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这小伙子也是一文青,别人都削尖了脑袋要当官,他却早早确定了人生理想,当一名优秀的金石学家,所谓金石是指上古时代的甲骨文、青铜。李姑娘看不上那些庸俗的名利男,偏偏却看上了一贫如洗的赵明成,李姑娘表示这就是我要找的灵魂伴侣。

婚后,两人经常在一起写写诗,研究研究金石,没事儿就在槐树下秀秀恩爱,赵明诚虽然也做官儿,但只是作为生存之道,因为他对溜须拍马那一套没兴趣,二人成婚后,也一直没有生育小孩。

要知道,古时候讲究无后为大不孝,就算你是当时的才女,嫁了人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那绝对要被夫家休掉的。跟李清照同时代,出口成章的才女唐婉,就是因为生不出孩子,被陆游的母亲一声令下,直接扫地出门,不过,李清照这小两口却比较前卫,即便没有孩子,也把每天单调乏味的婚姻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

有一段时间,赵明诚在外地做官,夫妻俩分居了一段时间,分离的时间越长,思念就越重,于是,李清照写出了一首代表作《醉花阴》,其中结尾的三句最有意思:“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是,把这首代表作寄给了丈夫,赵明诚收到妻子的这首词后,爱不释手,而作为丈夫也不甘居于妻子之后,于是赵明诚闭门谢客三天,洋洋洒洒写了50首词。又将这些词连同李清照寄来的那一首一起拿给好友点评,赵明诚没说《醉花阴》是夫人写的。

没想到,好友看完后说只有三句最好,赵明诚询问哪三句,好友指着“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回赵明诚是输得心服口服,心里不禁由衷佩服妻子李清照,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李清照49岁那年,赵明诚因病去世,当时京兵正大举南京城,洛阳沦陷,正所谓国破家亡,李清照在世上的依靠没有了,年近半百的单身女人怎么在这乱世中活下去?这个时候啊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出现了!

第二段婚姻:遇人不淑,遭骗婚

张汝舟是何许人也?据他本人介绍,是赵明诚的同学,当时担任官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这是个什么官儿啊?

管审军队发放粮草的类似的后勤,都知道县令属于七品芝麻官,他的这个官位比县令还低了一级,是不折不扣的芝麻绿豆小官,而且张汝舟出身贫寒,是个标准的凤凰男。

听说赵明诚去世后,他趁李清照空虚寂寞的时候,就开始对李清照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史料就有记载这样一件小事:丈夫赵明成死后,李清照就在弟弟家养病,这时候,张汝舟特意找来一幅画圣吴道子的作品,他知道才女李清照对画圣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吴道子的真迹,可是很难得的一幅画。于是,张汝舟带着这幅画拜访李清照。

张汝舟假意借口说自己不懂真伪,想让李清照帮忙鉴定一下,那年代都是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是寡妇门前是非多,一个大男人前来拜访是多有不便,但李清照又忍不住诱惑,想亲眼看一看吴道子的真迹,便勉强答应了,这下就彻底掉进张汝舟的坑里了。

原来张汝舟在来之前早就做好了功课,一是寻找共同;二是谦虚向她讨教。所以说,要想当情场高手,就得先当情感专家。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张汝柔便向李清照大献殷勤,还将吴道子的这幅画作直接送给了李清照,而且有事儿没事儿前来拜访,理由就是请教关于金石方面的知识。

所以在追求李清照方面,张汝舟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张汝舟这嘴巴上也很有一套,他对李清照说:你可知道?我是读着你的词开始发育的,整个宋代文坛,一帮大小文人词加起来都比不上你的一首清新。

其实,人都有弱点,爱听好话,李清照也不例外,迷魂汤灌多了,反而认为张汝舟这个人很上进,很好学,也很谦虚,也就慢慢放下了戒心。

李清照虽然在词坛是大咖级人物,但赵明诚死后,她也就老无所依了,如今无奈跟着弟弟生活在一起,寄人篱下的生活,对于个性一向高傲的李清照来说,还真有点儿憋屈。

因此身处乱世,在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哪怕来自他人的一点关怀,也足以让李清照感受到一丝温暖,不久之后,张汝舟派人来说媒,信誓旦旦的向李清照许诺:“你放心,我会照顾你的下半生。”

然后,在张汝舟的猛烈攻势下,活了半辈子的李清照顶着世俗的压力,不顾被人指责晚节不保,毅然决然的二婚了。可谁曾想到,李清照这回真的是遇人不淑,年近半百了却被骗婚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晚年凄苦:被骗婚,遭家暴,锒铛入狱

其实,张汝舟是图她的财,并不是图她的才,因为他看上李清照手里那些价值连城 的宝藏,打算来一个空手套白狼。

婚后没几天,他的嘴脸就开始暴露了,开始旁敲侧击对李清照说:你收藏的那些宝藏去哪儿了?听说你前夫写了一本《金石录》还没出版,这手稿能不能给我看一看?

李清照也不是傻子,很快就发现在张汝舟表里不一,在他的甜言蜜语的外表下,原来是另有所图。根据李清照写给友人的信,才知道张汝舟娶李清照是一场精心安排的。

原来在李清照遇见张汝舟之前,当朝御医王继先曾想收购李清照的藏品和珍宝,但是被李清照严词拒绝了,但王继先对这些藏品心心念念,便找张汝舟去骗婚,将李清前夫赵明诚遗留下来的藏品以及珍宝弄到手。

起初张汝舟不答应,但王继先以张汝舟侵吞军饷的丑行为把柄,让他顺成,而且答应张汝舟,只要拿到这些藏品以及珍宝,就帮他打通关节,毁灭证据,所以张汝舟故意接近你,扮成李清照喜欢的样子骗婚骗财!

都知道,金石路是李清照前夫赵明诚一辈子的心血,李清照肯定誓死也不会交出来的,况且她收藏很多藏品都在战乱中遗失了。婚前财产其实少的可怜,根本不像张汝舟这个凤凰男想象中那么富有,也不是个富婆。

李清照认清了张汝舟的真实嘴脸后,很鄙视他,完全无视于他,但是张汝舟本来就是冲李清照财去的,这下弄不到财就开始急眼,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摘掉他伪装的面具,对妻子李清照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李清照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说,婚后的日子经常挨打,遭受凌辱,如果是那种依赖顺从的传统女子,可能就认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但李清照是什么人啊,才不惯着他,因为在李清照的字典里: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了他这个恶棍窝囊气啊!

于是,李清照要求离婚,但在1000年前的封建社会,女人婚姻生活不如意,要么忍,要么等被休,根本不敢主动离婚,而且要想协议离婚,必须得有丈夫的签字,张汝舟听说李清照要离婚,穷凶极恶地说:想要离婚没门,再提此事,我继续打你!

李清照是什么人?她不怕你威胁,这婚老娘是离定了。于是,顶着淤青的眼睛去衙门告状,官员说这是家庭纠纷,我们管不了。还有人指指点点说:娘子,是不是你更年期到了,脾气大,惹你老公才打你的?

李清照一听,忍无可忍,直接将遭家暴改成揭发张汝舟当年科举作弊之事,这张汝舟官不发,黑料倒是不少,不光侵吞军饷,还科考舞弊,李清照虽没有侵吞军饷此证据,但她有张汝舟科举作弊的证据。

有一次,张汝舟喝醉酒后无意中泄露出来,本来李清照上当后,他十分得意,就把自己当年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炫耀,这种下三滥手段在李清照看来简直无地自容,我这是嫁了一个什么样的恶人呐?

而且在历朝历代,科举作弊是重罪,所以,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绳之以,她才能脱离苦海,但因宋朝法制,妻子告丈夫,妻子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在感情上,李清照绝对不凑合,她宁可受皮肉之苦,也绝不受精神折磨。

最后,张汝舟被革职,流放广西,李清照脱离苦海,然后坦坦荡荡的去坐牢,当时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毫不畏惧地将纤细柔软的双手伸进枷锁中。

幸而天怜其人,后来,通过多方营救,李清照只做了九天的牢,便被提前释放。虽然仅坐九天的牢狱生涯,但却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的创伤和阴影。

出狱后,李清照向朋友表示感谢后,也不乏自责和悔恨,这场婚姻给她留下巨大的精神阴影,不仅仅在婚姻本身的伤害,还有舆论和道德,一直到李清照71岁,在临安去世,各种非议一直伴随在她的晚节不保。

此时的李清照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心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词风也由此又一大变。李清照本是一个个性率真爽朗之人,此时面对着国破家亡的命运,不由得在词中尽诉满心的愁苦,词风也变为沉郁悲凉。

李清照前半生和赵明诚的爱情让他活出了一个真我的风采,而后半生被骗婚,被家暴,还惨遭牢狱之灾,背上半世的骂,不过,李清照内心应该不惧这些,毕竟这是一个能够三五好友,一壶老酒打个麻将的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声声慢》这首词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神面貌,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

后来,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是在漂泊动荡、孤苦伶仃中度过的。她再也不可能像新婚时期那样“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因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她爱的人了。

从此,独自过着隐居生活,不知行踪去向。

写到最后

李清照曾拥有美满的前半生。但是随着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了国破家亡的历史中,丈夫的早逝,文物的丧失,到再嫁婚变的是非,李清照的后半生遭遇了数不清的劫难。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遇人不淑,遭到家暴,为了离婚,锒铛入狱,精神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弱女子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漂泊异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对她的人生画上了句号,她的这朵瑰丽的奇葩就这样在江南寂寞地凋谢了。





李清照,46岁死了丈夫,49岁再嫁渣男。不仅被骗财骗色,还差点被家暴致死,50岁被逼离婚,还被投进大狱,一生无儿无女,72岁悲苦交加,在病痛中死去。


提起李清照,我们总会联想到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无忧少女时光;

也会联想到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恩爱夫妻生活。


可以说,李清照的前半生拿到了最好的剧本,她出生于名门望族、家学渊源深厚、自小饱读诗书,身在闺阁时就才名远播。


到了二八年纪,又颇受上天眷顾,遇到了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


李清照刚嫁给赵明诚的时候,他还是个太学生,虽然俸禄不高,但两人依然愿意倾尽家资,买回金石碑刻,一起在灯下鉴赏、把玩,夫唱妇随何其有趣!


然而,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随着北宋的灭亡、赵明诚的去世,戛然而止了。

李清照的人生也正式进入下半段。



按照古人的寿命,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李清照的晚年从哪开始算呢?


结合李清照一生的际遇来看,从1129年,丈夫赵明诚去世,李清照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晚年生活就开始了。


虽然此时的她,只有46岁。


在这之后的26年里,李清照是怎么度过的呢?



李清照前半生过得有多顺遂,下半生过得就有多坎坷。


1、大病缠身,险些丧命


1129年6月,赵明诚告别妻子到湖州上任,一路上奔波劳苦,两个月后,他刚到建康,就患病不起了。


李清照得知消息,急忙从池阳出发,却只赶上见他最后一面。


8月18日,年仅49岁的赵明诚骤然离世,李清照痛不欲生,随即大病一场,竟至“仅存喘息”。

在这之后,李清照就留下了病根,时重时轻。


在第二段婚姻结束后,李清照在给友人的信中就提到:“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


也就是说,她的病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家人把封棺材的泥灰和铁钉都准备好了。


可见,晚年的李清照已经成了一个病秧子。



2、倾尽全力,保护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字画

赵明诚临终前,曾嘱托李清照,若遇到战乱,“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次卷轴,次古器,独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在赵明诚的心里,他的这些古玩,特别是祭祀用品,是要与人俱存亡的!李清照虽心有戚戚,却决定完成丈夫的遗愿。


然而,一个人越是对某件事物在意,越是容易失去。


当时时局不定,北宋灭亡,金兵大举南下,到处都是逃亡的难民。

李清照上无强势的父兄庇佑,下无儿女子孙相伴,单单一个弱女子,能保住自家性命已属不易,又有何力量保护那么多的古玩呢?


兵荒马乱中,李清照只得独自押解着这些宝贝东躲西藏,尽管如此,这些宝贝还是难逃遗失、焚烧、偷窃、变卖等噩运。

等她千辛万苦抵达临安时,她和赵明诚穷尽一生心血收集的金石字画,已经所剩无几了。



3、二婚嫁给张汝舟,惨遭家暴


1132年,整天疲于奔命、居无定所的生活,让李清照陷入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中,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主动示好的男人——张汝舟。


张汝舟虽是进士出身,却官阶不高,只是监诸军审计司的一名小吏,在遇到李清照之后,他顿时对这个年近五旬的老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托媒婆前去求亲。


已走投无路的李清照,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再嫁给了张汝舟。


可张汝舟看上的根本就不是李清照这个人,而是传闻中李清照拥有的“巨额财宝”,特别是那些珍贵的古玩字画。


二人成亲之后才发现,都被对方“骗了”。

张汝舟既不是救人于水火的翩翩君子,李清照也没有巨额财宝。


意识到发财梦落空的张汝舟,立即原形毕露,开始对李清照拳脚相加。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妻子快点死去,好霸占她所剩无几的珍宝古玩。


然而,李清照毕竟出身名门、见过世面,她宁愿选择离婚,也不会让张汝舟小人得志的。


可在宋代,女子想要离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大宋《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 二年”。


也就是说,妻子想要离婚,必须在丈夫犯有过错的前提下,而且不管结果怎样,都要先坐两年的牢!


比起生不如死的婚姻,李清照不惧坐牢。

而且她已掌握了张汝舟犯罪的证据——张汝舟为了获得“进士出身”,早年曾在科考上作弊。


最后,李清照得以从这段婚姻中脱身,同时,她也失去了自由,被投进了大狱。


好在李清照在朝中还有一些故交旧友,他们听闻李清照的遭遇,纷纷伸手援助,李清照在大牢里只待了9天就被放出来了。


事后,李清照给翰林学士綦崇礼写了一封答谢信——《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在信中,李清照详细讲述了自己这段不堪的婚姻:


“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

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

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

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要不是李清照“及时止损”和一众故交的相助,一代才女怕是要毁在张汝舟这个小人手里了!






4、寄情诗词、追忆往昔、排解愁苦之情


清代文学家赵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国家遭遇战乱是非常不幸的,但这时往往能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热情。


很多不朽的名篇就是在国破家亡的境遇下,写出来的。


一代才女李清照,也是如此。


新婚时期的李清照,笔下的诗是甜蜜的、哀怨的,充满了女性独有的柔美和细腻;晚年的李清照,笔下的诗是悲怆的、凄凉的、雄浑的,处处可见她对人生、对命运别样的感悟。


和张汝舟离婚后,李清照又过上了形单影只的生活。


一个深秋的傍晚,李清照手拿酒杯、靠窗而立,看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和满地的黄花,她不禁愁肠满怀、苦不自胜,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几十年后,文学素养极高的罗大经初读到这首诗,顿时敬佩不已:“起头折叠十四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明代文学家茅暎也对此赞不绝口:“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得不妥。


然而,被誉为“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绝不是一个只会写儿女情长的闺阁妇女,她有情有义、心中时刻装着家国天下。


1129年,当她和丈夫赵明诚来到乌江时,想起西楚霸王项羽当年的盛勇,当场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


羞得赵明诚差点没找地缝钻进去!


追忆往昔岁月、回想故土山河,李清照又不禁发出了:“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悲壮感慨。


这样的李清照,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妇女中,显得是那么的可爱和可敬!





5、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皇室活动


如果你认为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只剩下穷困和悲苦,那就大错特错了。


李清照既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张汝舟离婚,就说明她不是一个逆来顺受、任由命运宰割的老妇人。


实际上,李清照的晚年生活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李清照晚年定居临安后,不仅经常和友人聚会,还时常参加皇室活动,每到立春、端午、中秋等节日,李清照就会写颂诗送进宫里,以供皇帝和皇妃们消遣娱乐。


在李清照的词《永遇乐·元宵》中,她写到:“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意思是,在元宵佳节这一天,平日一起喝酒品诗的好友,驾着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参加宴会,虽然最后李清照拒绝了,但从侧面我们也能看出,李清照在临安是有朋友的,而且他们经常相聚。



此外,李清照一直有自己的爱好。


她的爱好除了写词外,还喜欢玩”打马“,也就是赌博。


她喜欢到哪种程度呢?用她自己的话说:“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只要一开始玩,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到了临安之后,她还专门让子侄画了打马游戏图。


一个温婉的才女,一个痴迷的赌徒,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让人很难归拢到李清照一人身上。然而,李清照晚年的“精彩”远不止这些。


后来,李清照专为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录》写了一篇序——《金石录后序》。


在序中,她提到了这样一段话: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一路跌跌撞撞、得失散聚,晚年的李清照已经全部看开了、放下了,福祸本相依,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这个老妇人的心胸是何其豁达啊!


由此可见,晚年的李清照在经历了重重灾难之后,不仅没有沉沦,还保持着较高的名望,在上流社会颇受关注,并不像一些文人记载的那样,只过着漂泊乡里、无家可归、穷困孤苦的生活。



为什么李清照的晚年会被人认为“过得很凄惨”呢?



我想,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李清照晚年确实遭遇了种种不幸,国破家亡、丈夫早逝、无儿无女、流离失所、收藏珍品损失、疾病缠身……

这桩桩件件,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生存的意志,何况李清照原本还是一个不为生计发愁的名门贵妇!


生活境遇的巨大落差,给了李清照足够的消沉理由,可她并没有被命运打败,而是不断苦中作乐,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第二,一些文人出于“报复”心理,故意抹黑。


为什么这些文人要抹黑李清照呢?


我想,根源主要在于李清照的“离经叛道”。


在宋代,程朱理学盛极一时,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寡妇再嫁,无异于自毁贞洁,是会遭人唾骂的!


而李清照不仅敢再嫁,还敢状告丈夫、主动提出离婚!这样的行为,让那些固守封建礼教的迂腐文人怎么接受得了!


于是,李清照的晚年被写得凄惨不堪,好像唯有如此,才是对这个“不忠”寡妇的报应。




总结:



1155年,72岁的李清照在一遍遍的追忆中,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她的一生,正如泰戈尔在诗中写的:“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李清照的人生际遇,让人不禁想起700多年后,另一个才女张爱玲。同样出身名门、同样身负盛名、同样敢爱敢恨、同样漂泊异乡、同样悲苦半生,俩人的人生何其相似!


只是李清照的命运深受时局、政治的影响,半点由不得她做主,而张爱玲的命运却大多来源于自己孤傲冷僻的性格。


李清照早年无忧,中年彷徨,晚年坚强,与很多逆来顺受的封建女子相比,她的一生,已经非常精彩了了!




中年丧夫,家产被盗,后嫁渣男,又遭家暴,起诉离婚,被投大狱,病痛缠身,无人可告,孤苦伶仃,黯然离世,这便是一代才女李清照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晚年,可以说是极其凄苦,在她离世之前,她几乎是把人世间所有能吃的苦,全都品尝了一遍。

而她的前半生,却曾经是那样的幸福美满。

出身名门不说,且才华横溢,少女时代便写出了令后世传诵至今的《如梦令》,更重要的是,她还嫁给了一个相知相爱的如意郎君。

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可以说是将全世界的幸福都攥在自己手里,当时的她又怎会想到,自己的下半生却是那样的悲凉凄苦。

前半生有多顺遂,后半生就有多坎坷,这句话便是李清照一生的最好写照。

公元1084年(北宋元丰七年),这一年,北宋刚刚经历了对西夏战事的大败,而宋神宗赵顼的生命也所剩无几。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李格非,迎来了自己女儿的诞生。

据说,在为女儿起名字的时候,本就学识渊博的李格非,翻阅大量古籍,最终在唐代王维所著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撷字而得出“清照”二字。

自此,这世上便多了一个叫做李清照的女子。

幼年时期的李清照,物质方面还是相当优渥的,其父李格非当时为朝廷官员,而其母王氏,同样也出身名门(宰相王珪长女),这样的家庭,足以让李清照过上优质的生活。

而在精神生活方面,李清照更要比其他人“富足”的多,她的父亲李格非本身就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而她的母亲也自小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用书香门第来形容李清照的家庭,丝毫都不为过。

也正是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以及耳濡目染之下,李清照幼年时便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加上父亲为她请来名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指导,更让她在学业上突飞猛进。

史料记载,在李清照还是女童时期,便被旁人评价为“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而到了少女时代,李清照更是声名远播,著名的词章《如梦令》,便是她在少女时期所写出来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除了在文学方面表现极为优异之外,李清照的第一段婚姻生活,也令后世不少人为之赞叹与羡慕。

李清照的第一任丈夫为赵明诚,同样也是出身名门,在其21岁那样,与18岁的李清照一见倾心,随后两人结为连理。

自此,令后人无比羡慕的夫妻恩爱,便在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身上上演。

史料记载,赵明诚喜爱收集金石字画,而李清照对此也颇有兴趣,为此夫妻二人走访大街小巷,每得一本奇书,二人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可谓是其乐融融。

但好景不长,随着赵明诚在仕途上的逐渐失意,以及当时时局的日趋混乱,夫妻二人的生活便由往日的宁静,逐渐演变为颠沛流离。

而到了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因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期间,遇属下叛乱却独自弃城而逃,直接导致赵明诚的仕途在不久后戛然而止。

面对丈夫的临阵逃脱,李清照深感羞愧,自此与赵明诚逐渐疏远。

一方面是妻子的冷淡,另一方面则是心中有愧,在这种双重情绪的影响下,加上感染疾病,在当年八月,赵明诚病逝,年仅46岁。

丈夫的去世,对于李清照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而她的生活,也因为丈夫的离去,开始变得愈加凄苦。

先是在埋葬了赵明诚后,李清照大病一场,几乎已经达到“仅存喘息”的地步。

由此,李清照便落下了病根,而身体也时好时坏,一直到她去世为止,这病根始终未能彻底清除掉。

好不容易身体有点起色之后,李清照探知丈夫的妹婿李擢正担任兵部侍郎,考虑到丈夫留下的诸多文物书籍不能有失,李清照便决定,前去投奔妹婿李擢。

但这趟投奔之路并不顺畅,由于金兵大举入境,导致李清照不得不丢弃大部分装在船上的文物书籍,只携带了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

一个妇道人家,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还得想办法保全丈夫留下来的书帖典籍,另外还需要考虑自己如何逃命,可想而知当时李清照是何等的狼狈与孤苦。

但有道是,越在意什么,就会越失去什么,李清照带出来的书帖典籍以及丈夫留下来的珍宝,在不久后又意外损失了一部分。

怎么损失的呢?大致来说,可以定性为“人祸”,即有人眼红采取了阴谋手段夺走。

赵明诚去世之前,曾有好友张飞卿学士前来探访,并且张飞卿携带了一个用珉石制作而成的玉壶,请赵明诚鉴定,毕竟当时人们都知道赵明诚是收藏大家。

而在鉴定完毕后,张飞卿就此拜别,这件事便算了解了。

但问题是,在赵明诚死后,由于不少人知道他生前收藏了不少名贵珍宝,因此就有人起了坏主意,四处散布谣言,说在金国看到了当初张飞卿请赵明诚鉴定的那个玉壶。

之后,有人借此机会开始借题发挥,说赵明诚以及张飞卿曾与金人暗通,并把这个玉壶当做礼物送给了金人。

且不说张飞卿是如何处理此事的,而对于当时的李清照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当时正值战乱,如果赵明诚被坐实通敌之罪,那么不管是李清照本人,还是赵明诚的族人,都将会受到严惩。

这便是发生在李清照身上的“玉壶颁金”之事。

史料记载,在最开始,李清照听说这个消息后,一度吓得“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但聪慧的她很快意识到,这个谣言发布者的目的,就是赵明诚留下的珍宝。

想想也是,时值乱世,一个妇道人家却拥有丈夫生前耗费大量心思收集而来的各种古玩,怎能不让外人眼红?

而想到这里,李清照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既然你们的目的是想要这些珍宝,那好,我就把这些珍宝全都献给朝廷,这样不仅可以攻破谣言,并且还会让那些别有所图之人不能得逞。

最终,李清照说到做到,将丈夫生前收集而来的绝大部分奇珍异宝,拿出来准备献给朝廷。

不得不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清照这么做确实是彰显了其具备的大智慧,懂得拿得起放得下不愧是一代奇女子。

但最终,这批珍宝的结局并未如李清照所愿,由于当时南宋政权初建,李清照为了献珍宝,不得不辗转南下,但始终没能追上朝廷的脚步。

到了最后,这批珍宝据说是被一些军官士卒强行夺走。

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

尽管珍宝最终还是落入他人之手,但不得不说,李清照利用自己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大气,以及及时舍得的觉悟,为丈夫保住了身后名誉。

除了珍宝遗失之外,李清照与丈夫曾经收藏的名人字画,也经历了被盗事件。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三月前后,李清照一路颠沛流离来到越地,在这里她寄宿于居士民钟氏的家里,而仅仅在此人家中住了没几天,李清照所携带的字画,便在一夜之间被偷盗的几乎一干二净。

对于谁是偷盗之人,李清照十分清楚,但清楚又能如何呢?她一介女流之辈,况且又身在异乡,就算知道是谁偷盗的书画,她也无可奈何。

珍宝的遗失,书画的被盗,让李清照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加上自从丈夫死后便开始的颠沛流离,更让当时的她万念俱灰。

而就在李清照深感人生充满痛苦和无味的时候,一个别有用心的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

这个男人,便是李清照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他在李清照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着目的开始与李清照接近,然后用照顾有加,以及嘘寒问暖彻底打动了李清照的心。

最终,两人在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式结为夫妻。

后世对于李清照的第二段婚姻,历来是持“鄙视”态度,认为她在赵明诚去世仅三年后,便再嫁为人妇,颇有“迫不及待”的意味。

但实际上,这种看法,着实是有点言过其实。

为什么呢?当时的情况是,李清照一个妇道人家,孤苦无依,四处颠沛流离,她需要一个能为她遮风挡雨的人,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而在她这种心境之下,张汝舟适时出现,加上其殷勤的态度,自然会俘获李清照的芳心,因此,两人结为夫妻,实属正常。

只不过,李清照第一时间没能看清张汝舟的真实面目,而等她看清时,却已经晚了。

张汝舟接近并愿意娶李清照,一来是素知李清照美名在外,二来,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李清照手里仅余的那些金石文物。

他的想法是,自己娶了李清照,便占据其人,继而再将那些金石文物弄到手,这样就可以达到人物俱占的目的。

但由于李清照对这些前夫赵明诚留下的金石文物视若生命,因此,张汝舟想将其据为己有的想法便落了空。

而看到李清照不受自己的支配,并不愿意把那些金石文物交给自己,张汝舟的真实面目便逐渐显露出来。

他先是不断与李清照发生口角,继而发展为对其谩骂,再到后来,恼羞成怒的张汝舟开始对李清照大打出手。

本来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托付,结果却接二连三的遭受殴打,这种情况别说是李清照,就是放在任何一个女人身上,想必都是极端痛苦。

而李清照在痛苦之余,更痛恨自己“遇人不淑”。

到了后来,由于张汝舟不断对自己拳打脚踢,最终让李清照忍无可忍,她决定豁出去脸面,上告官府,要与张汝舟离婚。

这场由李清照提出来的官司,审讯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官府查明张汝舟确实有虐待李清照的行为,同时还查出他有徇私舞弊,以及骗取官职等罪行,最终,张汝舟被抓捕入狱。

事情发展到这里,李清照似乎重新解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按照当时宋朝的律法规定,女子状告丈夫要求离婚者,即便是状告成功,但这名女子也需要坐两年的大牢。

这就意味着,李清照也需要被投入大牢之内。

其实对于这个处罚,李清照十分清楚,也就是说,她是在明知道自己会被投入大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要起诉离婚,不得不说,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是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才能做出来的决定。

幸运的是,李清照并未坐满两年大牢,在其亲友等人的多方周旋和打点下,最终李清照得以提前出狱。

不过,李清照出狱了是不假,但她和张汝舟这一闹,不仅让她成了当时不少人口中的笑话,并且,对她的生活和精神,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最严重时,她又大病一场,根据她后来回忆,当时由于病情实在太过严重,家人都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棺木。

“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

而这一年,她已经四十九岁。

试想,一个孤苦伶仃的妇道人家,在经历丈夫故去,又一路颠沛流离,继而遭遇婚变,以及家财散尽后,相信大多数人就会因此而消沉,从而开始“破罐子破摔”。

而李清照在出狱之后,确实消沉了好一阵子,形单影只的她,回望曾经,愈发感觉到凄凉与孤苦。

那首传世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在李清照这个阶段写出来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节选自《声声慢·寻寻觅觅》

不过,李清照毕竟不是普通的女子,在短暂的消沉之后,她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反而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心国家大事,以及诗词创作上面。

绍兴三年,南宋朝廷派遣部尚书胡松年等人出使金朝,而在临行前,李清照特意写下诗词,为出使等人送行。

其中,李清照就用“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来表达了自己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除了写作诗词之外,李清照还在完成其前夫赵明诚未完成的事情,即编著《金石录后序》,并且一直到绍兴十三年,方才编撰完毕。

而《金石录后序》编撰完毕后,李清照并没有留在身边,而是献给了朝廷,也算是为其丈夫赵明诚做了最后一次正名。

这一年,她已然六十岁。

在此之后,没有人知道李清照去了哪里,也许是泛舟江湖,也许是山林隐居,总之,曾经的才女就这样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唯一知道的,是她在72岁(一说是73岁)那年,也就是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前后,一代才女李清照黯然离世。

自此,世间再无李清照。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晚年生活,确实相当凄苦,她的人生分水岭就是从丈夫赵明诚病逝开始,几乎是从天堂一下子就跌落到了地狱,颠沛流离不说,还遭遇二次婚变,乃至家财散尽,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虽说她将内心的悲苦化作力量,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诗词写作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余生,已经再也没有曾经的绚丽多彩。




李清照是北宋杰出的女词人,诗、文、词三绝,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清代文坛盟主王士祯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可见她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她不仅是宋代独一无二的杰出的女词家,同时也是一位倜傥有丈夫气、有胆有识的爱国女诗人。其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以及高标俊逸的风姿才情,都堪称花间第一流。在中国文学史上,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品和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

然而,靖康之变后,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山河残破、故土南归,家破夫亡,文物丢失,晚年再嫁、百日离异、孤独漂泊等一系列重大的打击和折磨,内心充满着无尽的哀愁。晚年的她,内心痛苦、忧愁和绝望。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一生中遭遇了诸多不幸:

第一、易安难安”——“易安居士”,夹杂在新旧党争中,实则是“难安”

李清照(1084一约1155),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人,享年七十三岁。父亲李格非(字文叔),“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居礼部员外郎,中书省正六品,系追随苏轼的“保守派”、旧党人物。

  • 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赵明诚结为伉俪。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字德甫,一称德父)结为伉俪。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的季子,以父荫,历任州郡地方官,是位著名的金石鉴赏家、收藏家。赵挺之系改革派王安石变法集团中重要的新党人物。由此可见,李清照的父亲是旧党要员,公公又是新党头目。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夹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之中,遭受颠簸沉浮是不可避免的了。

  • 1102年,父亲被打入“奸党”之列,全家被逐出京都,与新婚良人,劳燕分飞。

李清照婚后第二年(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打入“奸党”“元裕党人”之列,全家被逐出京都,李清照被迫离开了御赐宅第汴京府司巷,回明水老家栖身,与新婚良人,劳燕分飞。

  • 1107年,公公被罢官,去世,丈夫赵明诚以及两个兄弟被捕入狱。

大观元年(1107)三月,公公赵挺之被罢官后5天去世,死后3日,丈夫赵明诚和他两个哥哥存诚、思诚,一起被捕入狱。七月获释,一齐被赶回老家青州。李清照又随夫“屏居”(隐居,或称闲居,但不许做官)青州十年之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后屏居乡里十年”句)。政和元年(1111)初,朝廷为赵挺之平反昭雪。一年之内,三个儿子相继官复原职。


  • 1126年,“靖康之变”,导致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

靖康之难,一个极其富强的宋王朝,突然崩盘,绝大多数人尚未来得及反应,就已经迅速跌落至谷底。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破东京,史称“靖康之变”。翌年四月,徽宗赵估、钦宗赵桓被俘,与宗室、后妃、辅臣、乐工、工匠等数千人和大量珍贵财物被劫,汴京洗劫一空,北宋亡。五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继皇位,尊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元年”,建立南宋王朝。

  • 1127年,44岁的李清照举家南渡逃亡

这年(1127),44岁的李清照举家南渡逃亡,七月,复起直龙图阁赵明诚受诏出守江宁,兼任江东经制副使。七月议定,八月上任。

  • 1129年,2月赵明诚接到调任湖州知州的诏令;3月,赵明诚以“弃守建康城”获罪,被罢官。

三月,赵明诚以“弃守建康城”获罪,被罢官。这样,赵明诚江宁就没法待了,湖州也去不成了!怎么办?前思后想,“是非之地不可留”,“三十六计走为上”。决定举家出走,暂避风头。赵明诚于建炎三年三月罢官,与夫人李清照带着家佣、旧部乘船西行,从江宁溯江而上,经当涂,过芜湖,原来打算到江西赣江之滨安家定居的。五月初夏,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池阳(即池州,有时又称‘池阳郡”)。

第二、李清照46岁时,丈夫年仅49岁离世,无儿无女,从此孤身一人

  • 1129年,五月底或六月初,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

李清照一家来到池阳,受到池阳州官刘子羽的礼遇。不几日,大约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突然郡守刘子羽兴致勃勃地来到赵明诚的住处报喜,送来了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刘热情挽留赵明诚和李清照把家在池阳城内安顿下来。李清照见池阳古城古色古香,江南水乡,风光雅丽,且民风纯朴,与外地相比,显得多了几分安逸,欣然赞同,暂居池阳,让赵明诚独自赴京应召。

算来,从二月罢官,到五月底或六月初“被旨知湖州”,前后仅仅三个月,就官复原职,怎不令赵明诚和李清照喜出望外呢!个中原委,唯赵明诚和李清照心知肚明。据后人猜度,认为他俩有几个在朝中为官的亲人起了作用:明诚的两个妹婿,一个兵部侍郎李耀,另一个礼部员外郎傅察;还有一个是清照同父异母的小弟任救局删定官的李远。他们所任都是朝中要职,系“皇帝身边的人”。还有明诚的两位兄长存诚和思诚,分别担任广州和泉州的州官,都属封疆大吏。因此,此说颇有几分道理。

按照朝廷的惯例,赵明诚在接到皇上的任职诏令后,应立即进京“过阔上殿”,晋见高宗皇帝,面受圣谕。根据赵明诚当时的心情,可说是绝处逢生,深感皇恩浩荡,感恩不尽,定然是要立马进京,例行召对。于是,他重托刘知州照应家眷和所带文物家产,并决定将家暂时安顿在池阳郡府附近定居,自己骑着郡守刘子羽提供的马匹,单身从陆路官道赶往京都“赴召”。

  • 1129年,丈夫赵明诚因为中暑病倒了,不久就病死在南京,终年四十九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七月底,李清照在池阳送别夫君赵明诚赴京面圣才仅仅一个多月,池阳郡守刘子羽匆匆送来了丈夫赵明诚病卧建康的告急家书。

李清照见信,得知明诚冒着酷暑,一路之上鞍马劳顿,中暑染疫,病卧京都,大惊失色,万分焦急。

李清照深知丈夫性子急。去京都时,就怀着罢官不久又得圣恩的感恩之情,所以才冒着酷暑,日夜兼程,劳累过度,感染疟疾,病倒在帝王行宫所在的京都建康。李清照又懂医道,知道疟疾这种恶病,发作时全身忽冷忽热,颤抖不止,齿寒作响,痛苦万分。明诚如何耐得住这般折磨,必定会服用大量退烧的寒性药物,就容易患痢疾恶病。这样两病并发,寒热交加,生命就危在旦夕了!李清照愈想愈可怕、越想越焦急。在知州刘子羽的关照帮助下,留下两名跟随明诚多年的老部下,看管留存在池阳城临时住宅里的古董珍宝。自己带着贴身老仆人,连夜乘轻舟启程JI}}江而下,一天一夜航行三百里水路,直驰建康。

丈夫暴病,来得太突然了,犹如五雷轰顶。待李清照火急火燎赶到建康,见到病危中的赵明诚时,果不出所料,他服用了大量去热的寒性中草药,不仅疟疾没得到控制,又患上了可怕的痢疾,腹泻不止,病上加病,病入膏肓!这时,己是回天无术了!她在《后序》中继述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展之意。

李清照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又不忍心问奄奄一息的赵明诚临终遗嘱,对后事的安排。建炎三年八月十八日那天,赵明诚自知再也起不来了,临终取笔作绝命诗,写完就流然去世了。

这年,正值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一对相知相伴二十八个春秋的恩爱夫妻,就这般匆匆生死永别了……


第三、国家动荡,奔逃躲避金兵追击,夫妻收藏的十五车珍贵文物古董丧失殆尽

这年,1129年,(建炎三年)是闰八月,李清照料理完丈夫的丧事,感到孤苦伶仃没有地方可以投靠。这时,时局己越发紧张了。她在《后序》中所言“朝廷己分遣六宫”,指的就是这年七月,隆裕(即哲宗赵煦后孟氏)皇太后率领六宫逃往洪州(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之事。又听说为了阻击金兵,长江都要封锁禁渡了。李清照万分担心留在池阳临时住处的两万多卷古典书籍、两千多卷金石刻本和所存的足可供上百客人使用的家俱、被褥,以及相当数量的古董器皿等贵重物品,不知如何是好?急中生智,她想起了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是护卫隆裕太后率领六宫逃往洪州的兵部侍郎,只有将这些珍贵文物送到洪州去交给他代为保管,是最为保险的了。亡夫重托,是未亡人心中天大的责任。于是,李清照顾不得沉病病痛,立即带上老女佣和赵明诚生前手下旧部吏,抱病重返池阳的临时住处。

这是李清照第二次到池阳古城。 李清照拖着病体,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形如救火,十分仓促,时间十分短暂。当她赶到池阳郡府衙门北边与池州府儒学之间的塔上街临时住处,见到留下的两位明诚生前“故吏先部”,看管的数十箱未曾拆封的珍贵古董文物安然无恙,心中万分感激。当即在池阳郡守刘子羽的帮助下,雇用可靠船主。李清照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付这两位“故吏先部”,负责押运这批文物珍宝,送往洪州,面交妹夫李擢。李清照自己只捡了一小部分轻巧的小件稀珍文物,随身携带。

李清照在送走了“故吏先部”去洪州的舟船之后连夜带着老佣人乘船沿江而下,告别池阳,返回建康。

李清照来去匆匆,刚刚离开池阳不久,池阳城就发生了重大变故。“建炎三年秋冬,(金)兀术(兵)下太平(今黄山区)。分兵向池州。池州驻御前亲军都统制程全,以众寡不敌,欲坚壁待援。时受建康知州兼江淮宣抚使杜充节制。(杜)充檄(令程)全出战甚急。(程)全不得己,率麾下与金兵激战,败溃死亡”。所辖在池阳的驻御前亲军溃散。李清照闻此噩耗,大惊,甚感不幸中之万幸,免遭此劫。不料洪州局势骤变。由于隆裕太后所率六宫一行,浩浩荡荡,目标太大,引得金兵穷追不舍。直追至洪州时,守臣弃城逃亡抚州(临川郡,今江西临川),太后一行则退去虔州(即赣州),李耀和他的父亲也都早已逃之夭夭。入冬十二月,洪州失陷。李清照托明诚生前两位“故吏先部”,从池阳运去的这么多辛辛苦苦从青州千里迢迢运来的十五车珍贵文物古董,“又散为烟云”,丧失殆尽矣(赵明诚是宋朝最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李清照闻讯,深感有失夫君生前重托,懊伤至极,又大病一场,“仅存喘息”……

这时,李清照在走投无路之际,只有“往依”“任救局删定官”、继母王氏所生的小弟李远,紧紧追赶朝廷御舟而行,却又时时扑空。李清照在金兵的追击下,带着病体,在浙东一带经历着颠沛流离惊恐凄惨的逃亡生涯……

第四、中年再婚——遇到匪人,受骗再嫁

真是老天不灭南宋。建炎四年(1130),浙东海上一场风暴海啸,吓退了不习惯海战的金兵,仓皇逃亡中的高宗皇帝赵构,才得己脱身,驻跸越州州治会稽。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以州名为府名。

绍兴二年(1132),是李清照陷入人生悲剧的又一个年头!这一年春,李清照追随朝廷到临安(即杭州),四五月间,病中再嫁,所遇匪人。“匪人”者,“取义于李朝威《柳毅传》的‘不幸见辱于匪人’。李清照的再嫁酷似洞庭龙女远嫁径河小龙之不幸,所遇均为行为不正当之‘匪人”。这一年,亡夫三载、年届四十有九、双鬓苍苍、重病缠身的李清照,在她孤寂凄惨的生活之中,突然闯进了一个卑劣匪人!

这个“匪人”,姓张名汝舟。

  • 张汝舟何许人也

张汝舟,浙江归安人。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榜进士,北宋时仕履不详。绍兴元年(1131),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这个军中小吏,是负责检查审核军队粮草、军需供给和军中官员的体禄待遇等事务。大都是在新组建队伍时,才委派这类军中官吏前去“职筹”“审计”。所以他官衔品级虽不高,但在军中却举足轻重。御前亲军溃散后,朝廷对池州驻军进行改编的“军期事务”而来。这个张汝舟来到池阳后,就听到池阳人有关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许多传闻。

有说“赵太守(明诚)远道而来,特地在我们池阳城里安家呢。赵太守是什么人?他是京城建康的太守呀!”

有说“赵太守的夫人李易安,是天下第一女词人!她相貌端庄,举止文雅。这样的才女一年之内,两次来池阳,与池阳有缘,是池阳之福啊!”

更有说“啧啧,赵大人和清照夫人,来到池阳时,带来了整整一船金石、文物、古董。从南门大水埠运到住处,整整搬了三天呢!不要说多,就是搬一车子宝贝,我们老百姓一辈子也吃喝不完呀!”

这些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汝舟这个军中行伍小吏、卑劣小人,大小也是个进士出身,略通文墨,深知官场名望的重要。他对李清照享誉朝野的才华词名和花容月貌,早有耳闻,令他倾倒。这次听到她竟然拥有这么多稀珍文物,可说是价值连城啊,怎不令他垂涎欲滴!

其实,当时赵明诚收藏稀世文物珍宝的名气的确很大,朝廷上下想图他手中古董财宝的人,大有人在,就连高宗皇帝宠幸的太医局医官、和安大夫王继先,在给赵明诚看病时,病没有看好,却看上了赵家珍藏的大量古董。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提出要用三百两黄金全部买下赵明诚手中的稀世珍宝。幸亏赵明诚的表兄、兵部尚书谢克家出面,给高宗皇帝上了奏折:“恐疏远闻之,有累盛德,欲望寝罢。”说这事以权势夺人所爱,传出去恐有损圣德,影响不好。皇帝发话,才被制止。

可想而知,连皇帝老儿的宠臣尚且如此,何况这个军中小吏卑劣匪人张汝舟呢。岂不更是见财眼开,不择手段了!


  • 同名同姓,两个张汝舟

说来也巧,查考史料,两宋时期,朝廷确实有两个同名同姓都叫“张汝舟”的官员: 一个张汝舟,昆陵(江苏常州)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宣和二年(1120)任殿中侍御使,因怜上意,于宣和五年降授宣教郎、直秘阁权知越州郡绍兴府。

另一个张汝舟,乃浙江归安人,就是这个派到池州去办“军期事务”的军中小吏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

两个张汝舟。一个是政声斐然,名闻朝野的明州太守;一个是池阳军中小吏,朝中无名之辈。这就给军中小吏张汝舟有了鱼目混珠的可趁机之机,也成为李清照和李远姊弟俩之所以“轻信匪人”、上当受骗铸成再嫁悲剧的一个原因。

  • 李清照受骗再嫁

李清照在著名的《投綦启》感谢信中,开头一段血泪文字,就诉述了她受骗再嫁,酿成悲剧的真相。文曰: 近因疾病,欲至膏育,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膺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

这段文字,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因近来一直在病中,己将病入膏肓,无法挽救了。她在这里引用了“牛蚁不分”一个典故:晋人殷仲堪父病虚悸,听见床底下蚂蚁响动,以为是斗牛之声。神志恍忽如此,形容病情十分严重。家中已经为我准备好了封棺用的铁钉和石灰。明诚去世之后,我身边递汤药照顾我的只有生性懦弱的小弟李迒一个亲人,看管门户照应家务的惟有跟随多年的老佣人、老部下了。廖廖数语,道出了她膝下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凄惨景象。又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和生性懦弱的小弟李迒,才会如此轻率地相信了匪人张汝舟巧嘴如簧的谎言,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张汝舟见我年近半百,病成了这个样子,膝下又无儿无女,弟弟又老实可欺,才敢与媒人串通,送“官文书”上门来说媒。像南朝始安郡的温峤公说媒时,赠送玉镜台作定信物那样做了假,也未可知啊。我们姐弟难察真伪呀!遂轻信了媒人欺诈之言。

那么,媒人带来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文书”呢?竟然使见多识广才学过人颇具男子气概的李清照惊恐害怕得“身几欲死”了呢?这无疑是张汝舟和媒人施出的毒计,威逼李清照再嫁的卑劣手段呀。

要解开张汝舟派媒人送来的这张“官文书”之谜,还得从李清照撰写的《后序》中寻找答案。文曰: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眠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遂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

大意是说:明诚在建康重病的时候,阳翟学士张飞卿带了一把玉壶来请明诚过目鉴定。明诚看完后,张飞卿就把玉壶带走了。其实,他带来的玉壶不是真玉的,而是一种与玉近似通称“珉”的石头壶。这事,后来不知被那个别有用心的人造谣生事,无中生有,把这把假玉壶说成是国宝,诬陷明诚将这把国宝玉壶暗地里献给了金国,卖国求荣,当了汉奸。这就是所谓“玉壶颁金”之说。后来李清照又听到传说,有人已经向朝廷告密,要以“玉壶颁金”的罪名,检举、弹劾已故明诚。这可是个通敌大罪呀!明诚虽然死了,他历史上又有“缒城宵遁”被罢官的劣迹,在这兵荒马乱之际,谁会去为莫须有的“玉壶颁金”罪名作调查、帮辟谣呢?我一个女子,就算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呀。如果一旦事发,朝廷真要追究查办起来,事情就闹大了,不但死去的赵明诚要获罪,被革职除名,就连遗孀我李清照,轻则入宫为奴,重则发配充军,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我怎不惊骇,“大惶怖,不敢言”呀!遂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珍贵古董进献朝廷,以表示对皇上的一片忠心。

因此,如果说媒人带来的“官文书”上写的是“玉壶颁金”之事,是弹劾已故赵明诚的状子,以此要挟李清照逼婚的话,才会使李清照“大惶怖,不敢言”。看来,只有这一种解释,比较合乎情理。


第五、百日离异,又遭牢狱之灾

李清照病中受骗,仓促再嫁。婚后不久,张汝舟原形毕露,将李清照的人生悲剧,推向了极点!

先说军中小吏张汝舟。他之所以那么主动积极、千方百计、软硬皆施地要把李清照骗婚到手,心里怀着两个鬼胎:一是,倾慕李清照名门之后,才貌出众,一代词宗,“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名闻朝野,一心想娶到她为妻,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求仕途飞黄腾达;二是,贪图李清照手里由赵明诚遗下的大宗古董文物,价值连城,一心想只要娶了李清照,就可霸占她手中的珍贵文物财宝,一步登天,成为巨富。有了钱,就可以买高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再说李清照。她之所以轻易上当受骗,晚年病中再嫁“匪人”,其原因有三:一是,自丈夫赵明诚染疾暴亡,前后三年时间,一个独身女子,年近半百,重病缠身,孤苦伶仃,精神上需要有人关怀,要有家庭的温暖;生活上也需要有人体贴照顾,安度晚年;二是,三年来拖着重病的身子,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吃尽苦头,亡夫遗下这么多珍贵的古董文物,在兵荒马乱中丢失了许多,使她雪上加霜。这时,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多么希望能有个依靠,能有个人保护年老多病的自己,也能保护亡夫遗下的珍贵文物,不负亡夫生前的重托;三是,为张汝舟花言巧语所迷惑,也为他“官文书”的欺诈恐吓、软硬皆施所威逼就范。

纸是包不住火的。李清照“强以同归”再嫁张汝舟之后,很快就看清了这个匪人的卑劣的面目,自知受了这个小人的骗。把他与前夫赵明诚相比,无论才学、志趣、品德、感情的恩爱等等方方面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有天壤之别。性情清高的李清照,实在是难与这样的匪人相处。

同时,张汝舟很快发现自己受了骗。原以为娶了李清照,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可以霸占她手中的稀世珍宝,发大财,买高官。哪知将她娶到家,她手里根本没有当年池阳人说的那么多古董珍宝,她手中仅存的一点珍品,还死死抓住不让他沾边,时不时还遭她冷嘲热讽。再说李清照当年最怎么才貌出众,名闻朝野,这时已是年近半百的病老婆子了。他当年倾慕之情,也已荡然无存,更不用说甜蜜的夫妻生活和情感了。于是,这个生性粗野的匪人张汝舟,就撕下了一切伪装,竟采取强硬手段,拳脚相加,毒打重病在身的李清照,欲至她于死地,谋夺她劫后余剩的古器书画。


一向清高气傲的李清照,怎受得了这般的凌辱、摧残!她在《投綦启》中,作了血泪的控诉: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前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叩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李清照痛心疾首地诉说道:我为自己竟然将晚年之身,许配给这样一个市侩掮客,自己贞洁之身,已被张汝舟这个臭恶之人玷污,万分后悔,万分懊伤,痛不欲生。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摆脱这个卑鄙小人,离开这个凶残恶棍。“彼素抱璧之前往”,其典出“(卫庄公)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汝璧。 ’己氏曰:‘杀汝,璧其焉往? ’遂杀之,而取其璧。 ” (《左传鲁哀公十八年》)意为这个军中小吏张汝舟,正是想用这种法子来杀人夺宝。 “遂肆侵凌,日加殴击”。李清照以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文弱书生刘伶自比,怎受得住蛮汉“石勒”老拳的毒打呢。自己再怎么担惊受怕小心翼翼,也怎么敢像南北朝时期乐舞中的“踏摇娘”那样诉苦叫冤呀。况且我从来也没有与这种腥臭污秽之人同流合污之心啊!

可是,在古代女子要提出与丈夫离婚是大逆不道之事,朝廷法典上是决不允许的。除非男方主动休书,或是男方另有重罪在身,女子方可提出离异。面对这样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王法”,李清照陷入无限痛苦之中,病情越发加重。小弟李迒也因自己的懦弱上当受骗,使病中老姐姐陷入火坑,遭此恶运,自责不已。他心想这个张汝舟,既是朝廷命官,怎么这等卑劣?他是朝廷的敕局删定官,朝中几乎所有一定资历和品级官员的任命告身,都要经过他这里审核备案的。这时他想起了利用敕局删定官之权,查一查这个张汝舟究竟是个什么货色?立即查阅了他当初任官时的档案。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很快就发现这个军中小吏张汝舟的底细。他根本不是那个为官清廉的明州知州张汝舟,而是一个犯有严重舞弊罪行、劣迹斑斑的无赖匪人。

李迒查得了张汝舟舞弊罪证,立即告诉了姐姐李清照。李清照立即状告张汝舟舞弊之罪,并诉讼要求离异。

可是,根据大宋刑法《新详定刑统斗讼律》规定,妻子状告丈夫,属“告周亲,以下罪。 ”“虽得实,徒二年。 ”就是说,即使所告丈夫的罪行属实,妻子也要因“地告天”的犯上行为,受坐牢两年的惩罚。面对这样严酷的刑罚,李清照宁可身受牢狱之灾,也要状告张汝舟,与他一刀两断。可见她的决心,何等的坚决。这就是敢作敢为的李清照。她这一“地告天”的罪,幸得姑表兄、官居三品的翰林学士綦崈礼出面营救,竟然得到高宗皇帝亲自过问这个案子,下诏:将张汝舟除名,流放到柳州编管。因此,李清照只在诉讼开始时,作为“嫌疑人”在狱中被关了九天,就宣布无罪释放,并解除了与张汝舟的婚姻关系。


第六、晚年一人,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晚年再嫁、百日离异之事,在古代也是一件惊世骇俗之举!这事发生在李清照这样一位才华出众、性情清高、誉为“婉约词宗”的杰出女词人身上,蜚闻传言,掀起千年余波,就不足为奇了。

经历过这次的打击,李清照的心思彻底的改变了。

她借助打马博戏来打发无聊寂寞时光……

她开始饮酒……

她开始向皇帝嫔妃大颂功德……

在此之前,她滴酒不沾,对统治者也是充满了不满。一首《夏日绝句》把她的鄙夷体现的淋漓尽致。此刻经历过丧夫,奔逃,下狱,被辱。丢掉了爱人,丢掉了家国,丢掉了尊严,她还剩下了什么呢?

青灯黄卷,挽袖流泪。窗外秋雨绵绵,屋内潮湿凄冷。身处南国,却体会不到风景之美。寒意入骨,想起的只有故国故人。

或许是一个窗外斜阳若影的黄昏,李清照卧在窗外,看着那一缕斜阳,往事如烟,此刻浮上心头。屋内箜篌依旧,这位绝代佳人,却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让我们再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不禁潸然泪下: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论:

当李清照四十四岁以后随着国家的破亡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先是金兵入侵,汴京陷落,李清照也加入了逃难流亡的人群中。两年后,丈夫又突然病故。战乱中,夫妻从前苦心收藏的金石书画等大批艺术珍品也丧失殆尽。李清照失去了依靠和寄托,膝下又无子女,从此过着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乱离和贫困中度过了凄凉悲惨的晚年之后,悄然离世。


(图片均来自网络)




是夜,49岁的李清照沐浴更衣,慵懒的斜躺在床榻上,微微眯着眼,等着30岁的二婚丈夫张汝舟,过了许久,张汝舟蹑手蹑脚走进屋子,他瞥了一眼已经熟睡的李清照,吹灭了蜡烛,赶忙打开了床头的衣柜,这时,李清照忽的在床上坐起来,痛斥张汝舟娶她原来不怀好心,夫妻二人开始争吵。

这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片段,李清照晚年生活十分凄惨,她46岁死了丈夫,49岁二婚嫁给渣男,50岁被逼离婚,72岁在病痛中含恨而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成为她晚年生活的主色调。

提起李清照,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形象,她如花般灿烂地绽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济南章丘,父亲李格非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先后担任太学录、太学博士等职位,生母王氏则是宋朝名相王珪的女儿。

出生在这样一个有名望、有才学、文学气氛相当浓厚的告知家庭,李清照从小便熟读经史子集,练习赋诗填词,因此少年成名,在当地享有盛名。

李清照的前半生过得顺风顺水,出生名门贵族,年少时光,无忧无虑,文采飞扬,18岁那年遇到了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

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两人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来被视为完美爱情的典范,婚后他们情投意合、琴瑟和鸣、相濡以沫、情深义重。

然而,这样的幸福生活,仅仅维持了二十八年,随着北宋的灭亡,金兵的入侵,赵明诚的去世,李清照的幸福生活也一去不返了。

她的后半生过得非常凄惨。

病起萧萧两鬓华

1129年8月18日,年仅49岁的赵明诚骤然离世,这一年,李清照46岁,斯人已逝,留下伊人独憔悴,世事茫茫,今后的她一个人,又将何去何从呢?

公元1129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眼看求和政策不再管用,便开始一路难逃,并未进行抵御。

现世不再安稳,岁月不再静好。

身为弱女子的李清照,躲避战乱路程中的艰辛和无助,故土沦丧,丈夫病逝,和丈夫耗费一生心血和财力收集的金石文物在逃亡途中一再丢失......

这种种不幸,同时降临在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弱女子身上,即便内心再强大,也难以承受这接二连三的打击。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摊破浣溪沙》

很多人在经历巨大的悲痛后会一夜白头,李清照也如此,丧父之痛以及流离失所,使得她的身体和精神遭受到了双重的打击,以至于她大病一场,好在她靠着顽强的意志力熬过了病重这一劫,可是白发却早已爬上了她的双鬓。

此时,李清照唯一的丈夫离她远去,而且也没有任何子嗣,加上金兵入侵,处处无安宁可言,身为女流之辈,今后的人生路该何去何从?

乱世再嫁,遇人不淑

1132年,李清照逃难到弟弟李迒家,此时的李清照病重,失去了辨别人事的能力,这时候30岁的张汝舟托人来求亲,弟弟看到李清照此时孤苦无依,一时被张汝舟天花乱坠的言辞迷惑,也极力的劝说她再嫁。

此时的张汝舟对李清照嘘寒问暖,身心疲惫的李清照犹豫再三,最终还是草率的答应了这桩婚事,嫁给了张汝舟。

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是一场张汝舟精心设计的骗局。

此时的张汝舟,时任右奉承郎监诸君审计司,负责管理军队粮草和俸禄方面的事情。

他之所以在李清照病重之时上门求亲,好话说尽,并非真正仰慕她的才华,也不是倾慕她的颜值,更不是想要照顾她的后半生,而是另有所图。

婚后不久,李清照便发现张汝舟经常半夜去衣柜里翻东西,原来张汝舟是看中了李清照拥有的那些金石文物。

李清照和赵明诚常年在各地收购、收藏大量文物,在社会上已经有一定知名度,张汝舟这个好财之徒很早就盯上了她,李清照的重病,恰恰让他得到了可乘之机。

李清照对张汝舟的动机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她将那些文物藏起来,誓死护卫那些所剩无几的金石文物,不让张汝舟得逞。

张汝舟找不到金石文物,眼见自己的计谋难以得逞,盛怒之下,张汝舟开始对李清照拳打脚踢,“遂肆侵凌,日加殴击”。

李清照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不将就,不苟且,傲骨铮铮。她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再和张汝舟过下去了,她要尽快远离这个男人。

如何才能和张汝舟划清关系?在古代,可没有现在离婚这么容易,如果夫妻要结束婚姻,只能是丈夫休妻,而女子根本无权单方面提出离婚,即便提,还得由男方写休书。

可是,张汝舟不同意写休书,毕竟一旦离婚,就意味着他今后再也没有机会继续打李清照那些金石文物的主意。

李清照不会在屈辱痛苦的生活中苟且,她下定决心,要排除万难也要离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能和张汝舟离婚,李清照做出了一个比离婚更加惊世骇俗的举动,告发自己的丈夫张汝舟。

李清照偷偷收集证据,向官府告发了张汝舟科举考试作弊的事情,并起诉离婚,这件事惊动了朝廷,宋高宗已经知晓,便派廷尉对张汝舟进行审判,李清照因此也受到牵连。

按照宋代相关法律《刑统》规定:妻子如果告丈夫,如果丈夫因罪获刑,妻子也将被连带坐两年牢。

公堂之上,李清照戴着手铐和脚镣和自己的丈夫张汝舟对簿公堂,她提出,只能和张汝舟一刀两断,撇清关系。

就这样,李清照终于离婚,而且这算得上是“闪离”,这段婚姻前前后后只维持了一百多天,同时,她也下了大狱。

好在有好友的帮忙,李清照在牢里待了九天就被放出来了。

出狱后的李清照,回首刚刚过去的牢狱之灾,还有维持了三个多月的婚姻,就像做了一场难以醒来的噩梦。

流离失所,满衣清泪

和张汝舟离婚后,李清照又过上了清苦的单身生活,她不再奢望能再次遇到像赵明诚那样的良人,也不再期待遇上一个可以给她后半生幸福的伴侣。

公元1147年,李清照六十四岁。

那一年的秋天,似乎比往常更加荒芜和孤寂,黄昏时分,李清照独自倚着古旧的木质窗棂,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于是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诗字字句句都能让人感受到她那晚境的凄凉和孤苦。

不过,日子虽然清苦,可是李清照依然没有倒下,她继续整理赵明诚留下的金石文物,并开始了校订金石录的工作。

她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丈夫赵明诚的一项未完成的事业,是他们夫妻二人留给后世的金石专著,做好这份工作,责无旁贷。

1143年,李清照为了了却赵明诚的遗愿,将赵明诚的遗作《金石录》校勘完毕,上交朝廷,李清照选择了这种最好的方式来缅怀她和赵明诚刻骨铭心的爱情。

1155年,72岁的李清照离世。

结语:

李清照的人生是先甜后苦的一生,也是酸甜苦辣逐一尝遍的一生。

纵然生命历经流离苦难,但是李清照一直坚强面对,在当时当刻,都能从容淡然地面对,而且依然爱花,爱酒,爱着春光般灿漫的人生。

被乱世辜负,也被乱世打磨,时光悠悠,将近一千年来,李清照这个名字没有被我们所遗忘,作为千古才女,她用悲苦愁怨的一生,抒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唯美,令人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晚年   小吏   绍兴   玉壶   颠沛流离   北宋   金石   寻寻觅觅   军中   朝廷   珍宝   凄惨   才女   古董   文物   丈夫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