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

慈禧是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同治、光绪时期的实际统治者,前后掌晚清政权近半个世纪。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联军行至西安时,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实际上仍操纵着朝政。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于次日去世,摄政王载沣逮捕了慈禧太后的余党,开始主持朝政。载沣支持的新皇帝是溥仪,也就是后来的宣统帝。

所以,慈禧死后,清朝权力实际上落入了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权贵和隆裕太后之手,袁世凯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明着是摄政王—载沣,实际上落到袁世凯手中,因为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北洋军厉害,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公元1908年11月15日,手握晚清最高权柄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太后在西苑仪鸾殿病逝,终年74岁。此时距离光绪皇帝驾崩不过20多个小时的时间,一日之内,清王朝两位最高统治者相继离世,一时之间引起了朝野上下的纷纷议论。


由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相继离世,清王朝的朝政大权曾短暂出现了真空。光绪皇帝死后,慈禧太后病逝前的这段时间里,已经大限将至但仍自我感觉良好的慈禧太后匆忙之中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立为皇帝。随后的几个小时之内,慈禧太后病情恶化,由于当时的新皇帝溥仪仅三岁,根本无法临朝理政,因此慈禧太后将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封为监国摄政王,为了防止出现清朝初年多尔衮专权欺凌幼主的情况,慈禧太后又将朝政事务的最终裁决权赋予了已经升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的叶赫那拉氏。


监国摄政王载沣:

慈禧太后选立溥仪为新皇帝,实际上是想继续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进而继续把持清朝最高权力,这实际上是同治十三年册立光绪皇帝的故伎重演。但是令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溥仪被立为新皇帝的十多个小时之后,慈禧太后便一命归西了。在慈禧太后人生中最后的几个小时里,这个自感不久于人世的精明老太太才想起来将日后清朝的权力归属问题。然而此时慈禧环顾皇族宗室之内,能够在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中肩挑重担的寥寥无几。最终经过权衡,慈禧太后将溥仪之父载沣封为监国摄政王,命其在皇帝年幼期间,代行皇帝职权。载沣也因此成为清王朝仅有的两位摄政王之一。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虽然将最高权力交于摄政王载沣,但是深知载沣为人和能力的慈禧为了防止载沣倚仗皇帝生父的身份专权秉政,因此在将朝政事务处理的权力交由载沣的同时,还规定了重大朝政事务的裁决仍需要请示皇太后(即隆裕皇太后)。慈禧太后还确告知载沣:”摄政王是臣,皇太后是君,君臣之间的法度不可废。”慈禧此举实际上是将摄政王定位于朝政事务的具体施行者的身份,而将皇太后作为朝政事务的最终裁决者。说白了,载沣只是负责一些具体事务的处理,而隆裕太后则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


末代皇太后隆裕: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光绪十五年通过选秀(慈禧内定)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得到广泛承认的皇后,这位一生不得光绪皇帝宠爱的皇后,没想到在慈禧太后死后,成为了大清帝国的最高裁决者。然而慈禧太后临终前的这个权力布局,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布局,一方面,以载沣为首的满洲宗室贵族不愿在看到女主临朝,垂帘听政的局面,而另一方面,政治才华和能力远逊于慈禧太后的隆裕太后却凭着慈禧太后的政治遗言而干预朝政,因此与载沣等宗室集团产生了矛盾。隆裕太后虽然有干预朝政之心,但是无奈其手段和资历远不及载沣等人,长期生活在慈禧太后阴影之下的隆裕太后多年以来都没能学会慈禧太后的手段和谋略,因次在与载沣试探性的较量了几次之后便败下阵来。


慈禧太后死后的宣统一朝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掌握清帝国最高权力的始终是摄政王载沣,而隆裕太后仍然像光绪年间一样,幽居深宫之中,载沣只会在一些重大事务的决定中,才会礼节性的告知一下隆裕太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2月,摄政王载沣迫于压力,辞去了摄政王一职,此时的清帝国已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仅对北方部分省份保有控制力,载沣此时辞职,将这个烂摊子丢给了毫无政治经验的隆裕皇后,面对外有革命党威胁,内有袁世凯逼迫的情况下,万般无奈的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历时296年的大清帝国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和平谢幕,颇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个慈禧太后临终前遗命的清廷最高权力掌握者,直到清朝灭亡前夕,才真正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对于隆裕太后个人而言,和平退位虽然保全了孤儿寡母和皇家尊严,但是丢了祖宗江山的隆裕太后却经历了千古伤心之事,列祖列宗血染关山造就的大清帝国终结在了丢在了她的手里,她的自责可想而知。

我们绝不能将清王朝的灭亡简单地归咎于隆裕太后,清朝灭亡如同历朝历代一样,都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隆裕太后这位深宫妇人只是在特定时期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她这位清朝最高权力最短掌握者在不经意间扮演了慈禧太后编导的一幕悲剧中的悲剧角色。




112年前,统治了大清朝48年无冕女皇慈禧恋恋不舍的闭上了上眼,在她死前的一天,当朝的傀儡皇帝光绪竟然提前死掉了,原因不明,后来终于清楚了,光绪死于大量的砒霜中毒,这事儿很容易推断,肯定是慈禧觉得身体不行了,决定把光绪带走,带走光绪的理由也很简单,(他曾经想政变杀掉慈禧,结果失败了,所以光绪肯定会在慈禧时候做出种种对慈禧不利的举动)以慈禧的性格,是绝对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慈禧在死前,除了做掉了光绪,还干了另外一件大事儿,那便是重新立了溥仪为宣统皇帝,授权她的侄女,也就是光绪皇后隆裕。仿效她的模式与溥仪的父亲載沣来统治这个帝国,但是事实证明慈禧高估了她侄女隆裕,这事儿咱下面慢慢说。

当載沣带着三岁的溥仪到紫禁城荣登大宝后,載沣便成为了大清帝国实际的摄政王,按照慈禧的设计,摄政王没有全权统治大清的能力,他所做的一切决定毕竟经由皇太后隆裕批准才可以执行,但是不是谁都可以垂帘听政,不知谁都可以像慈禧那样有政治手腕和政治智商,还没干几天,隆裕就被架空了,也就说,在大清朝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摄政王載沣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后来大清朝气数已尽,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这便是后话了。




慈禧虽是清朝“卓越”的女领导人之一,一生颇不善高瞻远瞩,贵在快刀斩乱麻敢想敢做的任性豪迈劲儿,话虽如此,关于身后权力交接问题,倒也在自己生前就做了安排,将大清的航舵交给了载沣手上,载沣也不负慈禧重托,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关于慈禧的政治水平,曾国藩曾有过评论:“两宫才地平常”,两位太后智商一般般;“见面无一要语”,见了面尽是扯闲篇,没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什么点子?治国之策呗。


慈禧当然不会治国之策,但要论起“治人之策”,没人比她还精,治住这些臣子,让他们帮忙治国,也是极好的。对她来说,“治人”才是真正的大权。

慈禧那么英明,怎么会等到死后让权力“落”在谁手里?

作为清廷的掌舵人,慈禧不可能不明白,接班人的问题,是大清的首要问题,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旗民的幸福,也关乎大清能不能沿着慈禧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所以慈禧她老人家早就在考虑接班人问题,并早已胸有成竹,对此做出周密的安排。


慈禧做出的安排就是选定了溥仪为表面接班人,让溥仪的老爸摄政王载沣辅政做实质接班人,让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为摄政王随时纠偏(就像她自己当年垂帘听政那样),看起来类似于三驾马车的稳定架构。然而实际上溥仪那一架并不存在,隆裕那一驾比自己当年那一驾成色减半不止,所以也就是载沣和隆裕双黄连担当,合起来马马虎虎算一驾半。

不过下面的大臣和马屁精对老人家的决定不太理解,尤其是清廷的忠实汉臣张之洞。

张之洞是慈禧最忠实的汉臣,对大清的忠诚甚至超过了那些满人王爷,一听说慈禧要让三岁的娃娃接班,老张心急如焚、坐卧不安,他立马吩咐手下备轿去见慈禧。

张之洞声泪俱下地对慈禧说,老佛爷,您不能让把大清江山交给一个小娃娃,这会导致"年富力强"的隆裕太后专权,架空小皇帝,会毁掉祖宗基业的。

张之洞情急之下,竟然说祖宗基业,把自己姓什么都忘记了。


不过慈禧并没有责怪,毕竟这个老臣是为了大清嘛。于是她挥挥手,让人把老张扶起,和颜悦色对他说:老身心里有数,不会让江山变色大权旁落的。

慈禧说,溥仪登基后短期内就是个名义皇帝,我已经安排载沣摄政,载沣是个久经考验的亲戚,一定会实现按照我制定的方针走下去的。

张之洞抬起头,迷茫地问慈禧: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宣布载沣为接班人呢?

慈禧哈哈大笑,看着有点天真的张之洞说:"老身何尝不想啊,可是咱大清同治时期是兄终弟及,光绪是从哥哥手里接过重担的,如果再让载沣从他哥哥手里接班,怕外人说咱大清闲话,怕列强看中国笑话,这个面子不能不要。"


面子问题很重要。

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是光绪的弟弟,还是慈禧的亲外甥。

光绪十六年,载沣就世袭了醇亲王的爵位,当时才七岁。

载沣聪明好学、勤奋上进,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是个根正苗红的接班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载沣越来越显露出自己的才华,政治上更加成熟,更加有魄力,在重大事件面前冷静沉着,显示出领导才能。

庚子之变后,清政府被迫跟八国联军签订了城下之盟——《辛丑条约》,也道歉了也赔款了;可是但德国方面得寸进尺,非要大清派人到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当面向德国道歉。

这件事表面上说是小事一桩,其实却非常棘手。

德国是欧洲大国,傲慢无比,而且人家公使被杀,正在气头上。怎样既平复德国的怒火,又维护大清的国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18岁的载沣自告奋勇,前去德国履行使命。


到了德国,德皇欺负载沣是个毛头小伙,就想戏耍他,提出要他跪拜自己。

但少年载沣不卑不亢,临危不惧,在德皇面前口若悬河、据理力争、说得德皇理屈词穷,被迫取消跪拜。

载沣德国之行,圆满完成使命还扬我大清国威,大局保全,国体无伤,受到海内外盛赞,一举成名。

此后,慈禧对载沣更加重用,刚满二十岁就提拔他为随扈大臣,不久又提拔他为军机大臣,彼时载沣才25岁。

光绪驾崩这年,载沣刚刚就任军机大臣,可谓是风华正茂、年富力强,让载沣接班,那是大清之福,是众望所归,国民幸甚。

同时载沣性格温和,比较顾全大局,对慈禧言听计从,一直维护慈禧的权威,对她绝对忠诚。


这样既有工作能力,有非常听话的孩子,自然是最佳人选。

所以慈禧让载沣接班,自己还可以当"太上皇",实在是两全其美。不过为了大清面子问题,不能连续性兄终弟及,只能牺牲载沣,现在让溥仪登基,载沣摄政,载沣也能得到权力报偿,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当皇帝都是个形式,就像我慈禧老佛爷一样,没有当过一天皇帝,不是照样掌握国家大权,何必在乎这个形式呢?

1908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就立即下旨,宣布溥仪为帝 ,改元宣统,载沣为摄政王。


之后,慈禧也随之而去、一命归西。老人家走的时候,一定是非常欣慰的,因为大清江山有了合适接班人,自己后顾无忧,能确保大清江山千秋万代不会变色了。

可是慈禧英明一世、糊涂一时,老人家还是看走了眼。

载沣是个好人,但却不是个好接班人,搞政治不会心狠手辣、快刀斩乱麻。

1911年,载沣面对四面楚歌的大清,不但没有力挽狂澜,反而急流勇退选择了辞职,一推二五六,不管三七二十一。

1912年,溥仪在袁世凯与民党的合力之逼迫下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灭亡。


载沣面对大清的灭亡,没有像其它满族王爷那样痛不欲生,反而如释重负地说:这下好了,终于自由了。

这就是“英明伟大”的慈禧老人家亲自选定的接班人?

难道除了载沣,慈禧还有更加合适倚仗的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宣统   光绪   慈禧   垂帘听政   权力   摄政王   江山   皇太后   朝政   帝国   德国   太后   接班人   清朝   皇帝   手上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