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鸣冤昭雪?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在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件地方性的冤案,只不过因为地方官草菅人命,判了冤案,导致被冤的杨乃武家属上京告御状,最后惊动了慈禧太后。而慈禧太后要借这件案件打击盘踞在浙江的湘军众多大小官员,所以这件案件就成了轰动中外的一件大案。

小白菜本是葛品连的童养媳,只不过当时因为美貌,最终被余杭知县的刘锡彤的儿子给糟蹋了。而当时杨乃武也经常教小白菜识字,所以这些人的关系搞得有些不清不楚的。后来葛品连爆毙,而葛品连的母亲怀疑是杨乃武和小白菜合谋害死她的儿子,最终告上了官府。官府知县刘锡彤原来就和杨乃武有过节,屈打成招,最终判了杨乃武和小白菜死刑。

杨乃武的姐姐为了自己的弟弟,到官府里去申冤,但是所谓官官相护,这些官员根本就不理杨乃武的姐姐。但杨乃武的姐姐杨贞菊也不灰心,并且一直努力奔走,最终上海当时的申报报道了此事。舆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样就把当时浙江的官场推向了风口浪尖。深度新闻系列报道第一次在中国打响就是在《申报》,而主题正是杨乃武与小白菜,相当有意思的是,后来杨乃武申冤成功后竟还去该报社做了记者。

这桩发生在浙江余杭的大案之所以最终导致上百名官员被革职,乃是因为它惊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而它之所以会让慈禧介入,则是因为它牵涉到了大清的江山社稷,而之所以这桩冤案会牵涉如此重大,则得从头简单说起……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极其复杂,以致于影视剧竟用了32集才将它说清楚。但说到底它又很简单,从基本面出发梳理的话,这个案子便是这样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旧识,且少时互有情愫,无奈后来各自婚嫁。由于种种原因,婚嫁后两人还经常有各种必要的往来,但二人并无奸情。

后来,杨乃武中了举人了,没曾想“名来了祸事也跟着来了”。因杨乃武喜好打抱不平,于是他便得罪了当地的知县,偏偏在这一年小白菜的老公葛大突然暴毙,且死得相当像中毒。

知县刘锡彤接了状子之后便请了仵作验尸,因为验尸中的小疏漏银针变黑了。于是有意糊涂的刘锡彤便认定葛大死于砒霜中毒,随即小白菜由受害者迅速变成了嫌疑人。

小白菜落到刘锡彤手中后,他通过夹断她十只手指等极端刑罚让小白菜“招供”了:他顺着知县的话,说自己与杨乃武通奸并毒杀了丈夫,而作案的砒霜则正是杨乃武给的。

紧接着,杨乃武被抓,他也在刘锡彤的严刑逼供下“招供”了,他甚至还在知县的诱导下“编”出了买砒霜的具体地点。眼看着这事就要结了,可杨乃武姐姐杨菊贞、妻子詹彩凤却不干了,她们相信杨乃武的为人,于是她们决定上京告御状。

最终,因为她们的努力,这则御状经由翁同龢被送到了慈禧手上。慈禧便委派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重审此案。结果,出身“两湖派”的将领、钦差大臣胡瑞澜竟在刘锡彤的金钱攻略下办起了“糊涂事”。于是,被重金闪瞎眼的胡瑞澜便如法炮制了刘锡彤的法子:刑讯逼供。

因为受不了胡瑞澜用烧红铜丝穿乳的极刑,小白菜再次诬供杨乃武指使杀人。于是乎,胡瑞澜的调查结果依旧与刘锡彤完全一致。到此时,若不是杨乃武昔日的为人深得妻子和姐姐信任,他的小命绝对难保了。可他毕竟是真君子,所以对他坚信不疑的妻子和姐姐决定再次上京告御状。

而与此同时,监察御史边保泉加了一把大力:他弹劾胡瑞澜复审草率。另一边,这起案件开始被《申报》连载。到此时,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件便正式成为了全国性的大案,在新闻记者的笔下,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地方的案件,而升华到了:一个普通百姓的申冤之路。

事发三年后,即1876年,慈禧委派刑部尚书桑春荣亲审此案,并开棺重新验尸。任何事情想要得到圆满解决通常只要回到事情的开端便可以了,回到案件开端的尸体上后,一位任职60载的老验尸官的话证明了杨乃武的清白:葛大并非死于中毒,而是得病死的。

这一结果出来后,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情便被彻底洗清了。可之前触碰过这一案件的一众官员就惨了,当时的慈禧本就对以曾国藩为首“湘军”不满,而这次负责案件的又多是湘军将领。用脚指头想都能知道,这一次慈禧自然是要逮着机会惩处一下这群官员了。所以,最终便有了一宗冤案被革职官员达百人之多的“盛况”。

后来杨贞菊又在胡雪岩等人的帮助下,把状子递到了京城。这件事也惊动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最终慈禧太后亲自审理过问此事。在强力人物的干预下,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本来这件事又引发成了政治事件,自浙江巡抚以下100多名官员都被遭到革职充军流放等处罚,可谓是浙江官场的一场大地震,不过这本身也是慈禧太后为了报复当年湘军倒腾出来的刺马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得以昭雪之后,杨乃武为了报答申报的帮助,进入申报当记者,而小白菜遁入空门。杨乃武因对官场失望,转而以报恩的心态进入申报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




大清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县有一个卖豆腐的小贩,叫葛品连。葛品连虽然身材矮小,却娶了一个漂亮媳妇,叫毕秀姑。毕氏生得白净,又常穿白色上衣、绿色裤子,颇似娇嫩欲滴的小白菜。所以,也就有有了小白菜的外号。夫妻二人与葛品连的母亲葛喻氏,租住在举人杨乃武家中。

杨乃武早年丧偶、毕氏年轻漂亮。于是,街头巷尾自然脑补出各种桃色故事。绯闻流传,正常;没有绯闻,异常。当时的精神生活要多匮乏有多匮乏。所以,不搞出点儿绯闻,大家都无法承受逼仄生活的折磨。

在传统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女人最大的美德就是不被谈论。这是一种对男人独占权的保护。总是整出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传统社会也就没法运行了。所以,女人在当时就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一旦被人谈论,女人就要升级为主角。这种情况,哪个丈夫也受不了。

葛品连疑心善妒、葛喻氏凶悍泼辣,这母子俩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无处发泄。有一句古话,叫“小丑备物终必亡”。意思是小人物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好,总要给自己招致祸害。此时,葛氏母子就是小人物,而这个“物”当然是小白菜。坏事一定要发生,没啥道理;但是,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却一定能把坏事盼出来。因为你总是能够把坏事跟自己的猜疑联系起来。

而杨乃武呢?

杨乃武是当地举人。如果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也就知道举人在明清是多重的分量了。放在现代,至少相当人大代表的角色,而且随时能升级为官。明朝的海瑞,就从举人当上了朝廷大员。杨乃武要地位有地位、要钱财有钱财、要前程有前程。所以,自然不想困在绯闻中。于是,借故提高房租,让葛品连一家赶紧搬走。葛品连一家也明白怎么回事,也没纠缠、就搬出了杨宅。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自然啥事没有。但是,1873年秋天,街头卖豆腐的葛品连,突然腹痛,于是歇业回家。回到家中,就让媳妇小白菜给自己煮了一碗参汤。要么是喝完了、要么是还没喝,就在这个档口,葛品连竟突然暴毙了。然后,就是坏事一定要发生了。葛喻氏一个看这场景,立即联系到西门庆和潘金莲合伙毒死武大郎的故事了。于是,马上报官,儿媳妇毒杀亲夫,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余杭知县刘锡彤赶紧带上三班衙役,亲赴罪案现场。死一个卖豆腐的小贩,至于惊动县太爷吗?非常至于。传统时代是个礼法社会,谋杀亲夫这种人伦惨案,在当时就是惊天大案。如果情况属实、上报朝廷,朝廷动起手来可不是杀小白菜一个人,而是可能要对整个余杭县动手。皇帝动怒,葛品连一家周边的邻居,首先就得遭殃,发配充军都不是没可能。而且,朝廷也会停你余杭县几年科举,直接打击当地的精英力量。甚至把余杭县城楼、削掉几尺,也不是没可能。

现场仵作检查,银针一探、变黑。没错,葛品连是中毒而死。然后,就是锁定嫌疑人,嫌疑人肯定不是葛品连的母亲葛喻氏。葛喻氏不仅是原告苦主,而且还得指望儿子葛品连给自己养老。于是,凶手立即就锁定到了小白菜身上。再后,就是走访调查,小白菜守不守妇道、平时跟谁勾三搭四。余杭县才多大地方?所以,小白菜绯闻满满、杨乃武就是西门庆,立即成了刘大人的确认偏误。

行了,前因后果、证据动机,全都有了。老百姓痛快嘴皮子靠脑补,刘大人办案也靠脑补。一起潘金莲勾结西门庆毒杀武大郎的案子,立即出现在了大清朝。但是,证据是什么?证据就是口供、口供就得靠打。但是,不能打杨乃武,因为杨乃武是举人。所以,刘大人首先刑讯逼供的,一定是小白菜,小白菜挺刑不过,只能招认:奸夫是杨乃武、毒药也是杨乃武给的。

好了,革去杨乃武的举人功名,投入监狱。但,毒药是怎么来的呢?当时也没几种毒药,能买到的也就是砒霜了。砒霜从哪来?肯定是药店。而余杭县才几家药店?药店能找到,药店卖砒霜给杨乃武的人也能查到,查不到也能打出来。而杨乃武被革去功名之后,自然也就可以打了。一通水火无情棍,杨乃武也招了:我是西门庆、我通奸小白菜、我俩合伙毒死了葛品连。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刘大人和余杭县的衙役去办了。而办这种事情,大家都是专业的。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然后逐级上报、做成铁案,而接下来只能是死刑。当时的杭州知府陈鲁,估计也是个《水浒》迷,认准了这就是一起西门庆通奸潘金莲害死武大郎的大清版。但因为是要杀人的大案,所以还得上报到省里。但省里给驳回了一次,因为有疑点。你们办案不能纯靠脑补啊,人家杨乃武都跟葛品连一家早划清界限了,怎么还成了西门庆?但是,余杭县和杭州府咬死了这是铁案。于是,浙江省也就没心思折腾了:好了,铁案就是铁案。于是,上报朝廷。但是,朝廷也觉得不对劲儿,发回重审。重审基本不会有啥结果。因为重审翻案了,从余杭县到浙江省的官员全都算渎职。于是,铁案仍旧是铁案。

这就是大清的官僚集团。你不能说它程序不严谨,关键是没啥用。在官僚集团面前,程序就是再多往来几次公文而已。官僚集团和司法系统,可以马虎行事。但,马上就被判处死刑的杨乃武,则必须“垂死挣扎”了。关键是杨乃武有挣扎的本钱。

第一个本钱是杨乃武的举人身份。杨乃武对官场办事程序并不陌生。你们别唬人,程序还没彻底锁死。因为朝廷有一个京控制度,就是允许老百姓进京喊冤。简单说就是一起案件,完全可以打到朝廷的。当时,有两个衙门,即步军统领衙门和督察院,是能接民间诉状的。杨乃武的姐姐一直奔走相告,最后竟然真的把诉状递交到了步军统领衙门。朝廷发回重审,但重审还是没有结果。浙江方面认定了这就是铁案,朝廷也无能为力,认也得认、不认也得认。

但是,杨乃武还有第二个本钱:人脉。举人在当时已经是统治阶层了。在这个圈子里面,杨乃武有一个关键人脉,就是他的同学吴以同。吴以同,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幕僚。而胡雪岩的能量也就通天了,不仅掏得起银子上下打点,而且能继续发动人脉。这时候,恰巧有一个叫夏同善的进士要进京当官。于是,胡雪岩就委托这个人去北京打点。银子重要,但银子是撬不动整个官僚集团的。然而,人脉却可以。银子铺路、人脉开路,关键是人脉可以实现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夏同善也发动了自己的一个关键人脉,就是翁同龢。翁同龢是谁?光绪皇帝的老师。杨乃武的官司已经从同治朝打到了光绪朝。现在掌权的是两宫皇太后。于是,翁同龢就把官司递到了两宫皇太后手中。

你看,杨乃武这个人脉够牛吧?但你还是不能说他的人脉够牛,只能说杨乃武的运气太好。而这种上达天庭的好运气,并不是无本之末。否则,凭啥就能落到杨乃武身上。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江省。这个地方人杰地灵,给朝廷“贡献”了一堆进士,在各地还有一堆师爷。当时没有人大代表,那谁能代表地方利益呢?自然是各地在朝中的进士和官员们。而银子在这个时候也发挥了作用,因为银子可以把消息送上去。一群在朝的浙江官员立即躁动了。怎么地?一群外省官员竟然在浙江作威作福了,冤枉我家举人是西门庆,这就是在欺负我们浙江人。于是,十八名浙江籍官员联名上书,替杨乃武伸冤。

到这个时候,杨乃武一案,已经不是什么司法问题了,而是政治问题。之前说了,这种案子要是做成铁案,朝廷一动怒都可能把余杭县一起收拾了。所以,为了家乡不被欺负,这伙浙江籍官员也不能袖手旁观。

然后呢?然后就是两宫皇太后也不想把这起案件当成司法案件来处理了,一定要上升到政治高度。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天平天国起义之后,南方的地方势力已经盖过朝廷。而这股地方势力中,最厉害的就是曾国藩的湖南系。军权、财权,基本上都跟朝廷没关系。所以,两宫皇太后就要收权。但收权总得有借口吧,而杨乃武一案恰恰提供了借口。

另一个原因是南方一片乱战之后,朝廷就把死刑复核权也给了地方。所以,地方督抚完全可以不必请示中央,直接将犯人就地正法。最初的目的,肯定是针对天平军和南方盗贼。但秩序恢复后,朝廷就想把这个死刑复核权也给收回来。

同时,地接浙江的上海,借助现代传媒报纸,把这起案子炒得满城风雨。当时的主要推手就是《申报》。这是当时最大的民间自媒体了。而一旦媒体参与进来,那大家就只怕事小、不嫌事大了。所以,大清朝廷就是想压都压不住了。

于是,杨乃武一案,一定要搞成举国大案。最后,搞到多大?

大清朝廷,越过各级官僚,直接把案件的全部人证物证,包括葛品连的尸首,一起调到了北京。然后,由刑部主持,在朝阳门外的海会寺,重新开棺验尸、重新审理定案。验尸结果:葛品连是病死、不是中毒。于是,案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反转之后,则凡经手此案的官员一个也别想跑。据称,牵扯其中的三百多名官员中,有30多人被问罪处刑,有150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

然后,也就明白慈禧在内的两宫皇太后为什么要插手此案了。是因为两宫皇太后爱明如子吗?是因为杨乃武之案确实冤枉吗?关系都不大。之所以成为通天大案,政治的因素比司法的因素更大。

一个是浙江籍官员已经行动了,两宫皇太后要给这伙人一个交代。你不把案子搞大,这伙人就要闹事。

一个是申报的推波助澜,申报对这起案子进行了持续地追踪报道,江浙知识精英想不关注都不成,民间舆论也推动案件向通天的方向发展。

一个是两宫皇太后以及大清朝廷的政治目的,试图借机打压湖南系官员,借机把死刑复核权给收回来。

两宫皇太后和大清朝廷都有这样做的动机。此时他们也必须这样做了。否则,南方到底谁说了算就真心不知道了。

但是,南方最后由朝廷说了算吗?哪有那么容易,权力一旦放出去,再想收回来,几乎就不可能。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大清朝廷怎么也控制不住南方了。而死刑复核权呢?也没收回来。朝廷是想收,但各地督抚却各种抵制。光绪中后期,每年秋审的人数,甚至都不如光绪初年多。指望一起案子改变经年累月的大势所趋,几乎不可能。

这起案件有胜利者吗?

杨乃武和小白菜沉冤得雪,案件真相大白。这怎么也得说是好事吧?

但是,杨乃武后来是什么遭遇?因为刑讯被打成了残疾,后半生拖着病体残躯。小白菜更惨,那个年代就是一个对女人残酷无比的年代。大清朝廷还了小白菜清白,但小白菜已经无法重新融入社会,于是出家当了尼姑,后半生青灯为伴。

但是,真相呢?你总不能说冤案得雪,却连个真相都没有吧。

这起案件到最后就是一笔糊涂账。

真相到底为何,已经无从知晓。不是说:杨乃武和小白菜就是西门庆和潘金莲。而是说:这个葛品连到底是怎么死的,根本弄不清楚。

1873年,农历十月,突然暴毙;1877年,农历二月,重新验尸。然后,大清朝廷给出的定案结论是:余杭仵作验尸有误、葛品连是病死的。从1873年到1877年,已经隔了多少年?就当时的医疗水平,怎么可能确定葛品连是病死的还是毒死的?连死者到底是怎么死的都搞不清楚,你怎么说是真相大白了?

也许真相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要接受这个现实。即便是现代司法、即便是刚刚发生的案件,你就一定能恢复出本来真相吗?

如果给出肯定的回答,那就是一种理性的自负。理性再怎么进步也总有局限,科技再怎么发达也只是手段。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还原真相。越早承认这个现实,就能越早认识真实世界,也能越早豁达。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以前,难免认为孔老夫子只会和稀泥,儒家的保守就是祸国殃民。但是,当认识到理性有局限后,只能对孔夫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了。




光绪二年,42岁的慈禧在接见近臣翁同龢时,听他说起了一桩被冤枉的通奸案,原本慈禧是不想管这件事的,可当她知道案件的主角是一个17岁的小寡妇时,立刻以皇帝的名义,亲自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彻查此案。

1873年10月,余杭一家豆腐店的帮工葛品连突然暴毙而亡,死后尸体发青,口鼻流血。而这人死前吃的最后一顿,就是妻子给他炖的桂圆参汤。葛品连的母亲觉得儿子死的太过蹊跷,怀疑他是中毒了,就报了官。


衙门派去的两个仵作对尸体进行了尸检,因为刺入葛品连喉咙的银针呈青黑色,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人觉得葛品连是中了砒霜之毒,觉得他是被毒死的,另一人却觉得,葛品连的食物中没有发现砒霜,而且他身前曾因病告假,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

如果以下毒案件处理,那这就是一个死刑案件,按清制,死刑案件要经过县级、府级、臬司、巡抚或总督四级审查,再上报朝廷,由朝廷同意后执行,就整个流程来说,其实是一件挺麻烦的事。

负责处理案件的刘锡彤已经70了,没几天就要退休了,原本不想多事的他,在听了葛母口中的一个名字后,改变了主意。

原来葛母怀疑自己的儿子是被媳妇小白菜下毒杀害的,理由就是她怀疑小白菜和一个叫杨乃武的人有不正当的关系。

杨乃武是当地的一个举人,葛品连曾经和妻子小白菜租住在他家,在此期间,小白菜经常向他请教读书认字,而且杨乃武也经常和他们夫妻二人同吃同进,丝毫不避讳他人眼光,加上小白菜长得很漂亮,时间久了,就有一些风言风语流了出来,说二人之间存在暧昧。


葛母知道后,就觉得是小白菜嫌弃自己的儿子,想要毒死儿子和杨乃武双宿双飞。

听到葛母的诉说后,刘锡彤觉得很有道理,就把小白菜押到衙门审讯,小白菜当然不承认,不仅如此,还怒骂刘锡彤是非不分。

被驳了面子的刘锡彤大为光火,对小白菜动用了拶刑。所谓拶刑,又叫夹刑,就是用拶子套入手指,用力收紧,夹住十指,受刑的人十分痛苦。


据《申报》报道:除了受拶刑外,小白菜还受到了烧红铁丝刺乳,锡龙滚水浇背”等酷刑。

小白菜这样一个弱女子哪里经受得住,只能屈打成招,诬告自己和杨乃武有染,将杨乃武亲手给他的砒霜放到了桂圆参汤里,毒害了丈夫葛品连。

杨乃武这个人非常正直,经常替乡里人打抱不平,和刘锡彤有些过节,刘锡彤很早就想收拾他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所以在听到葛母的哭诉后,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看我这次怎么收拾你。


只是,让刘锡彤没想到的是,葛品连暴毙而亡的前后那几天,杨乃武人在外地,根本就没有接触小白菜的机会,所以他亲手把砒霜交给小白菜这样的证词根本不可取。

但刘锡彤不管,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收拾杨乃武他又怎么会放过,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像对小白菜做得那样,他也对杨乃武动用了酷刑,杨乃武屈打成招。

浙江巡抚杨昌浚在看了案宗报告后,也没有细查就直接上报了,只要刑部审查通过,杨乃武和小白菜就要结伴赴黄泉了。


至此,此案几乎再无转机,就在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就要以奸夫淫妇的身份共赴黄泉的时候,一道旨意从紫禁城中传出:撤回复审。

而且这道旨意是由西宫太后慈禧,亲自下诏的。

可是,像慈禧太后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为何会把注意力放在一个被冤枉的小寡妇和名不见经传的小举人身上呢?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慈禧并不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人。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东宫太后:慈安,四川总督:丁宝桢。


剧照

慈安太后的印章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慈禧之子同治帝即位。 慈禧作为同治生母,被尊为皇太后,住西宫, 称西宫太后。咸丰的皇后慈安居东宫,称东宫太后。

因为皇上年幼,所以咸丰临终托孤,将皇帝托付给了以端华、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王大臣,也就是俗称的顾命大臣。可又怕这些托孤大臣拿着鸡毛当令箭,威胁孤儿寡母,所以咸丰又给慈禧和慈安留了两枚印章,规定,如果八大臣有什么旨意,也要有两宫太后的印章才作数。


但是,这八个大臣根本就不把这两个太后放在眼里,不但认为两位太后没有审阅奏章的必要,对于他们拟定的奏章,只要老老实实盖章就行。

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换言之,他们只想让这两个太后当一个盖章的工具人。

面对八大臣的嚣张跋扈,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毕竟她是一个对权利颇有渴望的女人,怎么可能容许这些人在自己头顶上搞事情,于是她与慈安太后联手,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彻底扳倒了八大臣。

但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矛盾日深,争权夺利事件时有发生。 而此时而负责审理杨乃武一案的杭州府及余杭县的大小官员,大多都是东宫太后慈安阵营的人。


虽然,咸丰给两位太后都留了一枚印章,但是,因为慈安是正宫娘娘,所以论起法律效力,她那枚印章产生的影响,可要比慈禧手中的那枚印章高得多。

在那场改变帝国命运的辛酉政变中,如果不是慈安的盖章,扳倒八大臣的谕旨就无法生效。所以,只要慈安在,慈禧的想要掌握帝国权力的欲望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打击慈安,就成了慈禧掌握权力的毕竟之路。

所以,与其说慈禧是同情杨乃武和小白菜的遭遇,想要还二人清白,倒不如说,她想借“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打击东宫:慈安太后。

一旦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成功洗刷冤屈,她不但能打击东宫势力,也能落个爱民如子的美名。这笔买卖,对慈禧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划算,确实是一笔不会亏本的买卖。既如此,何乐而不为?


剧照

丁宝桢的威胁

虽然四川总督丁宝桢是慈禧一手扶植起来的,但是慈禧对他并不全然信任,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丁宝桢是汉官,纵观整个清朝,汉人和旗人之间的矛盾就从未缓解过。特别是到了清末,两者之间的矛盾更是越积越深。

对于这一点,慈禧本身也是心知肚明。而负责审理“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江浙官员也基本都是汉官。


在慈禧最初下令重新调查此案的时候,负责案件处理的官员并没有因为慈禧的下诏,变得更加谨慎,反而继续对杨乃武二人屈打成招,维持原判。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径,让相信杨乃武的亲友、官员很是不满,他们继续上诉,让慈禧察觉到此案的不公,以及地方官员对于朝廷政令的敷衍。

这本身就引起了慈禧的不满,而她一手扶植的丁宝桢不但不想着查清案件来龙去脉,甚至还扬言:“如果这个铁案都能翻,那么将来还有谁敢做地方官?”这样的言论,在当时的朝廷看来,简直就是一种威胁。

丁宝桢不知道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督抚权力扩大,湘系官员遍布各方,已经对于朝廷的威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杨昌浚、刘锡彤虽然是浙江官员,但其实也是出自湘军,对于这样的情况,朝廷其实是很忌惮的。


如果说打击慈安,还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内部权力争夺,那么打击杨昌浚以及他背后的地方势力,已经涉及到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

朝廷需要通过这起案件,打击以丁宝桢等人汉人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体系,重新树立司法权的威信,增加朝廷的威望和权威性。

所以,案件发展到这里,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为一起冤案翻案那么简单了,它背后涉及到的,其实是朝廷内部、以及朝廷与地方之间权力争夺的问题。

事情的真相

光绪十二年,9月17日,刑部将葛品连的尸棺运到了北京,在刑部的开棺验尸下,最终确认,葛品连的死因是用药不当,而不是中毒。

原来,葛品连在生命中的最后两天,工作时突然全身乏力,为了滋补自己,专门买了桂圆和东洋参,妻子小白菜将这两样东西煎成药汤给他喝。

殊不知,葛品连当时患得是热症,这两样东西不仅治不了他的病,反而会要了他的命。


只是因为他的死来得太快,而且死状实在是太惨:脸色发青,口鼻流血,与服用砒霜中毒的样子极为相似,所以才会被认为是中毒而亡。

加上小白菜与家婆不和,所以葛母坚持认为是小白菜毒死了自己的儿子,巧合的是负责处理案件的第一人刘锡彤和杨乃武也不和,也一心想要整治他,让他吃点苦头。

各种巧合之下,才有了这桩惊天奇案。

结语

从同治十二年开始,到光绪二年结案,这起冤案一共用了3年多的时间,才彻底完结。在案件的最后,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局。

慈禧太后通过此案,将浙江巡抚杨昌浚、余杭县知县刘锡彤等人拉下马,打击了慈安太后的的东宫势力集团: 朝廷通过此案,狠狠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的威望;商人胡雪岩借此案搭上了左宗棠的线,从中获利;杨乃武、小白菜也得以沉冤昭雪,无罪释放。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皆大欢喜。

只是可怜小白菜这个身陷囹圄的弱女子,自11岁嫁给葛品连,不过6年的光景,就没了丈夫,成为寡妇不说,还平白遭人诬陷,蒙上不白之冤。

不仅没有人同情她,反而遭受世人的辱骂、嘲笑,为了让她认罪,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不惜对她动用各种酷刑,没有人在乎她只是一个刚刚没了丈夫的可怜女子,她甚至连一个为自己辩驳的机会都没有。


哪怕是和她一样遭受不白之冤的杨乃武都不同情她。甚至在杨乃武眼中,小白菜不但不无辜,还应该为自己的无妄之灾负上责任。为了给自己脱罪,杨乃武不惜在自己的辩词中,诬告小白菜曾经赖婚,与别的男人存在不正当的关系。

她的声音就这样被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

17岁的她,正是如花似玉的年纪,却因世人的诽谤、利用以及借题发挥,从此只能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世道艰难,对女子更甚。




杨乃武是举人,小白菜是童养媳,但官府认定,两人有私情,合谋杀夫。定案时,慈禧太后突然连下10道圣旨,要求彻查。慈禧这么做,有3个天大的好处。




事情的起因,和一句玩笑有关。


当时,杨乃武刚刚丧妻。


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他嘻嘻笑笑地,从毕秀姑的房间里,走了出来。


街坊邻居见了,议论纷纷:“又在吃白菜了!”


毕秀姑长得肤白貌美,时常穿着白裤绿衣,因而有个外号,叫做“小白菜”。


这句玩笑话,是街坊邻居调侃杨乃武的。


可是,毕秀姑不是寻常女子,她是葛家的童养媳,即“有夫之妇”。




几天后,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突然暴毙,官府验尸的结果是“砒霜毒杀”。


葛母很生气,想起街坊邻居的玩笑话,便怀疑小白菜与杨乃武私通,合谋杀害亲夫。


于是,她一纸诉状,将杨乃武告到了官府。


官府办案很迅速,杨乃武被抓了起来,知县刘锡彤直接给他上了夹棍。


杨乃武是个普通人,哪里受得住这样的刑罚,当场昏迷过去。


而刘锡彤直接趁此机会,让昏迷的杨乃武“画押认罪”。


至此,此案了结。




不过,杨乃武“认罪”了,杨乃武的姐姐却怒了。


她非常不服气。


杨乃武的姐姐认为,弟弟刚刚考中举人,前途一片光明,绝不可能做这种断送前程的事情。


此后,杨乃武的姐姐就开始了漫长的告状喊冤。


只是,层层上报的结果,是案件层层复审。


而每一次复审,杨乃武和小白菜,就要经历一次严刑逼供。


最初,小白菜坚决不认罪。


可当烧红的铜丝穿过身体,她再也承受不住,承认了“通奸杀夫”。




官府松了一口气,杨乃武的姐姐也满意了,葛家似乎也有了交代。


案子就要了结了。


但就在此时,慈禧突然下了旨意,宣布彻查。


她接连下了10道旨意,还了杨乃武和小白菜清白。


这一案件,也就此成为晚清的一大奇案子。




慈禧为何出手相助?


慈禧可不是个有善心的人。


  • 百姓苦不堪言,没吃没喝,她还要喝人乳、过大寿、建园子;


  • 外国侵略者打进门来,只要不处罚她,她就能笑嘻嘻带着大清俯首投降、割地赔款。


杨乃武和小白菜,不过一介平民,为何慈禧会为他们翻案呢?


仔细查阅史料,我发现,慈禧为两人出头,不是为了匡扶正义,而是在借力打力。




事情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


当时,为了帮弟弟翻案,杨乃武的姐姐找了很多人。


江南很多名人,都在为此事奔走。(毕竟杨乃武中了举人,身份不一般。)


不过,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夏同善和翁同龢。


杨乃武的姐姐曾在夏同善家做过保姆。


通过夏同善,她把案件材料和冤情,送到了翁同龢手中。


翁同龢可了不得。


他是军机大臣,向来为人正直,体恤民间疾苦,与慈禧也有不错的私交。


正是因为他,慈禧才关注到了这个案件。




不过,为了说服慈禧出手,翁同龢可费了很大的功夫。


最初,翁同龢进宫面见慈禧,提到此案,慈禧无动于衷。


她慢条斯理地说:“地方官不会枉法的,一定是他们通奸,谋害了亲夫。而且,四川总督丁宝桢说此案不需要再审,我不能伤了官员的心。”


其实,身居高位的慈禧,怎么可能不知道底下官员是怎么办事的呢?


但对于她而言,百姓的疾苦,远不及官员的忠心。




翁同龢想了很多办法,来讨慈禧欢心。


  • 比如,让牡丹在隆冬开花;


  • 比如,大雄宝殿双佛光显灵;


可慈禧始终不表态,并坚称不能驳了丁宝桢的面子。


此时,翁同龢灵光一闪,说了这么一句话:


“太后,那我就正式参奏丁宝桢!他收受浙江官员财物无数,在外扬言,只要有他在,您就绝对不会查办他们!”


瞬间,慈禧怒了。


她果断下了圣旨,要求彻查此事。




电视剧《知否知否》中,明兰说自己父亲:“只有最核心的利益,才能打动他!”


这话,放在慈禧身上,也非常合适。


简而言之,慈禧关注此案,并下令彻查,为了就是自己的利益。


当然,慈禧彻查此案,并不只是因为生气,还因为彻查此案,对她有莫大的好处。




第一,特殊时期,敲打汉官,树立权威。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而慈禧下令彻查时,已经过了好几年。


当时,同治已死,大清朝改朝换代,新皇光绪登基。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官员势必要经历大换血。


光绪年幼,无法掌控朝政,慈禧便一心一意,培植自己的势力。


慈禧这个人,目光并不长远,她看中的势力,是一帮会专心帮她办事、听之任之的工具人。


丁宝桢,就是慈禧看中的工具人之一。


只是,对于慈禧而言,工具人可以贪赃枉法,可以损害百姓,唯独不可对自己不敬。




当初,太监安德海借慈禧势力,狐假虎威,慈禧就毫不犹豫将他当作弃子。


如今,丁宝桢又如此,自然没什么好下场。


此外,丁宝桢以及一系列浙江官员,都是汉官。


慈禧对于汉官,本身就有一定忌惮。


于是,她果断出手,开始整治,目的不为翻案,而是敲打官员。


正如后来慈禧在下旨时所说:“若此端一开,以后更无顾忌,大臣尚有朋比之势,朝廷不无孤立之忧。请旨严加惩办,以肃纲纪,而昭炯戒。”


因此,慈禧出手彻查杨乃武一案,可不是为了匡扶正义。


她的目的是驳丁宝桢的面子,让他自我反思,让他感受“君威难测”,顺便敲打一众汉官,不允许他们挑战自己的权威。




第二,打击慈安太后势力,排挤政敌。


慈禧是同治的生母,但是,正宫娘娘慈安太后,势力同样很强。


她们一个西宫、一个东宫,两足鼎立。


在同治年间,慈禧作为生母,还能立住脚。


毕竟,这可是她的亲生儿子。


可是,同治去世,光绪即位,情况就不同了。


虽然光绪和慈禧的关系也很亲近,可毕竟不是亲生的。


此外,光绪年幼,大臣商议的结果,是:慈禧慈安垂帘听政。




古话说:一山不容二虎。


慈禧对慈安,表面恭恭敬敬,背后肯定非常忌惮。


而杨乃武案件中,涉事官员绝大部分是慈安的东宫势力团伙,比如,浙江巡抚杨昌浦、余杭县知县刘锡彤等。


这可是天赐良机。


查处他们,就等于是打击政敌。


慈禧当然乐意出手,这可是正大光明的好机会。




第三,回应舆论,赢一个“爱民如子”的名声。


除却政治利益,慈禧出手,还有个重要因素——舆论


杨乃武的身份不简单,是参加过乡试的举人,并且有过讼师的经历。


他清楚地知道官员判案流程,早在被关押时,他就告诉姐姐,想办法把事情闹大


这也是为什么一介女流,居然能够引起轩然大波。




收到弟弟的消息,杨乃武的姐姐马上把冤情,寄给了《申报》,并且刻意打点了一番。


于是,在《申报》的文章中,杨乃武被塑造成正人君子,却命运多舛,遭酷刑深陷牢狱。


民众都是爱看热闹的。


一个身份不简单的举人,遭遇牢狱之灾,却宁死不屈。


《申报》的多次报道,直接让杨乃武“火”遍大江南北。


此后,《记禹航某生因奸某命细情》、《讲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事案情》《余杭案续闻》……等报道相继发布,无数文人志士、上级官员、平民百姓,都非常同情杨乃武。




舆论哗然之下,《申报》的作者还直接批露了审判中的细节,并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


“余独怪夫为邑尊者,既不能保全书生又不能讯明疑案,徒听一面之词。非刑拷打致令虎榜蒙羞,枭徒漏网。噫,岂曰能吏哉酷刑之下何求不得,折狱岂宜如此。”


“设使此案实系杨乃武受屈,县官全部顾忌,放胆肆私,以枉例害民,古今天下之冤无甚于此也查被屈者本有科名之人也,以枉例使有科名之无罪辜之人陷法于非命,又于死前极加刑使之七次昏绝,惨虐冤抑,更孰甚于此耶”。


桃色冤情,本就受人关注。


再有《申报》的“煽风点火”,自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此后,文人志士们,自发为杨乃武请命。


或许,连杨乃武自己也没想到,他的案子会有这么多人关注。




当然,在旧社会,胳膊拧不过大腿。


在慈禧关注本案前,杨乃武经过层层审查,依然逃不过“私通和谋杀”的罪名。


民怨沸腾,却无可奈何。


慈禧稍加调查,便知道,此时自己站出来,拨乱反正,回应舆论,必然能树立正面形象。


于是,她接连发了10道旨意,宛如一个站在光里的巨人,救民于水火之中。




以上,就是慈禧出手的真正原因。


  • 一来,她可以借此敲打对自己不敬的官员;


  • 二来,她可以借此打击慈安太后的势力;


  • 三来,她可以借此树立“爱民如子”的光辉形象。


一举三得,没有任何风险。


所以,慈禧出手,和杨乃武、小白菜无关,只和自己的利益有关。


事情的真正结局


慈禧出手了,杨乃武、小白菜的冤屈洗清了,那么他们得到想要的公正了吗?


其实并没有。


我们看,刑部官员对杨乃武、小白菜的最后处理,就知道,什么叫做“封建社会吃人”


“(杨乃武)讯无与葛毕氏通奸确据,但就同食教经而论,亦属不知远嫌。又复诬指何春芳在葛家之玩笑,虽因图脱己罪,并非有心陷害,实系狱囚诬指平人,有违定制律。应杖一百,业已革去举人,免其再议。”


“(小白菜)捏供与杨乃武商令谋毒本夫,讯因畏刑所致,惟与杨乃武同居时,不避嫌疑,致招他议,虽无奸私实据,实属不守妇道,拟杖八十。”


上面的文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尽管没有你们通奸的证据,但是你们不知道避嫌,甚至还乱开玩笑,即便没有造成后果,也应当承当责任。判令,革去杨乃武的举人功名!小白菜杖责八十!”




你看,做错事的,是官府的官员,可最终承担责任的,却是普通百姓。


杨乃武、小白菜,遭遇了无妄之灾,几经生死,好不容易沉冤昭雪。


可最后,杨乃武被剥夺了举人功名,小白菜被杖责八十。


为了伸冤,杨乃武倾家荡产,被剥夺功名后,他只能靠种桑养蚕为生。


他活了74岁,最终因病去世。


小白菜被杖责八十后,就回了余杭,此后,她削发为尼,也在74岁时去世。


忽然想到了一句这样的话:


“为何不冤枉别人,单单冤枉你,想必你也有过错!”


或许,这是当时官员的真实心理吧。




只是,这种受害者有罪论,又是多么经不起推敲。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垃圾人,想要拖你下水。


有些人的恶,甚至来得毫无道理。


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远离这些人。


如果真的遇上了,也不要害怕,不要自责,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没有道理可讲。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因为这起案件的幕后牵扯极为复杂。

一,案件背景

太平天国期间,清政府为了平叛,将相当多的中央权力下方给了地方。此举固然加快了平定太平天国的进程,但负面影响也是极大的,那就是导致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头在各地势力膨胀发展。

当时全国一共16个巡抚,其中湘军和淮军出身的巡抚就占了11个。他们的存在,很显然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朝廷的权威。

所以到了同治七年,朝廷便下旨,将曾国藩调离两江,改派马新贻担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非湘军出身,他与其他地方派系也素无瓜葛。慈禧调他接替曾国藩。目的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派他到江南“干脏活”,削弱湘军在江南的影响力。

马新贻上任两江后,秉承慈禧的密旨,一面裁撤湘军,一面打压湘军的散兵游勇。慈禧对其很满意。

但他这么干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湘军上下对他恨之入骨。想杀他的人,不计其数。

同治九年的一天,马新贻去两江总督衙门西侧的箭道场校阅士兵操练。检阅结束后,一个叫张汶祥的人,突然从暗处杀出,一刀捅死了马新贻。

这起事件,就是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同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



听说马新贻被杀,慈禧震怒了。堂堂朝廷从一品大员当街被人刺死。这世道到底还没有王法了?必须得彻查,揪出幕后黑手。

于是慈禧下令,令满洲镶红旗出身的江宁将军魁玉彻查此案,严审张汶祥,搞清楚谁在他幕后主使。

可是,调查的结果却让慈禧叫苦不迭,仿佛捅了马蜂窝似的。因为查来查去,最终的黑手都指向了湘军。可魁玉又拿不出是湘军的人在幕后操控的铁证。

没证据,不能服众。如果处理不好,湘军是会造反的!无奈之下,慈禧只好把曾国藩又调回江南,让他彻查这起案件。

曾国藩到任后,稀里糊涂的就结了案,没追究任何人,也没有把事情闹大。他的举动仿佛就好像是说,马新贻被杀了?死了就死了吧。权当这世上就他没这号人存在过。

堂堂两江总督被杀,就这么结案。慈禧当然不能接受,但她心里也清楚。这个事,只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你不说,我也不说,就此打住算了。谁也不准再提了!

至于裁撤湘军,也是就此打住,谁也不准再提这件事了。

不过,湘军势力强大,是事实。慈禧对此寝食难安。所以“刺马案”的草草结案,也为多年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慈禧借干涉案件审理之机,报复湘军,埋下了伏笔。



二,案件起因

同治十二年十月的某一天,浙江余杭县一名叫葛品连的短工突然发烧,他在连吃了两天的药后,病情急转恶化,一命呜呼。

事后,由于葛品连的口鼻内有血水流出,葛的义母冯许氏认为干儿子死的可疑,便劝说葛的生母到县衙告状。

当时,负责调查这个案子的余杭知县刘锡彤是个典型的糊涂官,他在没有确切证据,只听别人传言葛品连的妻子小白菜貌似与杨乃武有奸情,是两人用砒霜毒死葛品连的情况下,就草草的将这起案件定义为奸夫淫妇谋杀相公。然后就把小白菜逮捕了。

在审小白菜时,刘锡彤问她毒死葛品连的砒霜是从何而来?小白菜平白无故被冤枉,根本不知道砒霜的事,自然只能说不知道。刘锡彤还以为小白菜是嘴硬,就严刑逼供。小白菜受不了酷刑,最后只好屈打成招,承认葛品连是被她用砒霜毒死的,自己与杨乃武有奸情,而砒霜就是杨乃武给她的。

刘锡彤认为案件有突破,便派人立即传讯杨乃武,打算把他也拷打一顿。但杨乃武有确切证据,能证明自己与此事无关,而且他还有举人功名,见了县太爷可以不跪,也不得受刑,在公堂上,他和刘锡彤是平等的。

于是,刘锡彤就只好将此事上呈给了顶头上司杭州知府陈鲁。请陈鲁向朝廷上折子,先革除杨乃武的举人身份。再来审他。

陈鲁是湘军出身,上头有关系。所以折子递上去不久后,朝廷的文书下来了,杨乃武的举人身份被革除。

革了杨乃武功名,不再有顾忌的刘锡彤马上对杨乃武也是大刑伺候,各种刑具对杨乃武是轮番上阵。杨乃武被打得皮开肉绽,最后只好认罪,也承认自己和小白菜有奸情,说毒死葛品连的砒霜是自己在余杭县附近的药店买来的。

刘锡彤拿到供词,很高兴。亲自到杨乃武所说的药店取证。面对刘锡彤的追问,药店老板起先是矢口否认,说没这回事。但老板架不住刘锡彤的威胁,便也只好昧着良心说确有其事。

人证、物证也有了,口供也对上号了,这下可以结案了。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初六,杭州知府陈鲁判决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

不过,清朝法律规定,地方官不能随便处决死刑犯。死罪要有上级批示才能执行。而所谓的上级,就是浙江按察使、浙江巡抚以及京城刑部官员的审批。

当时的浙江按察使叫蒯贺荪,浙江巡抚叫杨昌浚。这两位,杨昌浚是湘军出身,蒯贺荪不是湘军出身,但也是凭军功上位,早年与湘军有交往。所以他们接到案子后,均是偏袒草草结案的刘锡彤和陈鲁,将案件审理结果上报给了刑部复核。

如果一旦刑部的批示下来了,是准奏。那么被冤枉的小白菜就得被千刀万剐,杨乃武就得人头落地。这起案件,就得是以两人被冤杀而结案。



三,上诉与复审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报上去后,由于刑部官员一向办事拖沓,没有效率。所以终审批示便一直没有下文。而正是由于这些官员们拖沓办事的作风,竟然让案件起了转机。

因为就在这个期间,杨乃武在狱中给姐姐杨菊贞写了一份申诉材料,请她帮自己到京城的都察院告状。

同治十三年四月,杨菊贞变卖了家产,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艰辛路。

如果不是刑部官员的拖沓,给杨菊贞留出了足够时间。可能她还没到京城,杨乃武就已经被砍头了。

杨菊贞到京城后,找到都察院。但都察院在接到了她的呈词后,不想审理。只是让她回去找浙江巡抚衙门,让地方官重审此案。

得着都察院的回复,杨菊贞本来是满怀希望的踏上归程。但是,她的愿望很快就残酷的现实给击破了。因为浙江巡抚杨昌浚根本就没有心思亲审这个案子,他把此事直接甩给了杭州知府陈鲁复审。

而让陈鲁复审,结果还用猜吗?冤案就是他一手造成的,他当然是维持原判了。

得到这个结果,杨菊贞要崩溃了。第一次进京告状,已经花光了她的家底,此时,她已经没有能力再上京告状了。面对即将被斩首的杨乃武,杨菊贞只能是哭诉,乞求贵人相助,救救自己的弟弟。

还别说,此时的杨菊贞还真就碰上了贵人。

谁呢?胡雪岩。



胡雪岩当时就在杭州,他有个幕僚是杨乃武的好朋友,这位好友知道杨乃武的事后,就把来龙去脉告诉了胡雪岩。并请胡雪岩帮帮忙。胡听说后,当即找来杨菊贞,表示将全力支持她上京打官司。

当年九月,杨菊贞和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一起进京告状。临行之前,浙江籍京官、翰林院编修夏同善恰好也要从杭州返京。胡雪岩借机便宴请夏同善,请他回京后,帮助杨菊贞从中周旋。

夏同善听说这是个冤案,很乐意帮忙。便在返京不久后,亲自带着杨菊贞和詹彩凤,以及杨乃武亲手撰写的血书,到步军统领衙门递交了诉状。

这一次,由于有朝廷官员的帮忙,所以杨菊贞的状纸,没有再像上次那样,打给地方官员处理,而是往上递,直接就送达到了同治皇帝的老师,时任军机大臣翁同龢的案前。

翁同龢一向以清流自居,像这种草菅人命的案子,他当然是要管到底的。所以,他在详细看过诉状后,直接把案子交给同治皇帝御批。最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是以同治皇帝朱笔御批,要求地方再审的形式,又二度打回到了浙江巡抚杨昌浚的手上。

按照常规理解。前番都察院打回重审,杨昌浚置之不理。可能是都察院分量不够。现在皇帝亲自要求重审,杨大人应该会对案子有所重视了吧?

如果你是这么想的话,那就太小看他了。

图|杨昌浚



四,民怨沸腾

之前,堂堂两江总督马新贻被杀,湘军从上到下不带怕的。而今的杨乃武,只是区区一举人尔。至于小白菜,更只是一平民。杨昌浚怎么可能会认怂呢?

所以,尽管有同治皇帝的御批,杨昌浚最终还是把案子给压了下了。在他看来,重审是不可能的。既然湘军同袍判了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死罪。那这个事,即便是错了,也得将错就错。

不久后,二次复审的报告打到京城。一大票京官都愤怒了。无法无天啊!其中,刑部给事中王书瑞上奏弹劾杨昌浚以及相关官员渎职,并请光绪帝(二度复审期间,同治皇帝病死,光绪皇帝继位)另派官员查办此案。

光绪帝准奏,遣浙江学政胡瑞澜复审。

这个胡瑞澜不是湘军出身,但他跟余杭知县刘锡彤一样,是个糊涂官。他负责杨乃武案复审后,也跟杨昌浚一样,懒得查。因为他认为如果此案被翻,自己必然会被湘军上下敌视。他这个官,也没法当了。

所以最后,他也学杨昌浚,上奏,说案子不存在冤情,杨乃武与小白菜都是罪该万死。

当时,中国已经有报纸和媒体了。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件,不仅朝廷官员在注意,媒体记者们也在注意。比如当时的《申报》就铺天盖地的跟踪视报道,在民间形成了一种同情杨乃武和小白菜,盼望朝廷能帮杨乃武和小白菜洗刷冤情的舆论。



尤其是胡瑞澜被任命为钦差后,民间的这种盼望情绪,达到了顶点。

岂不料,胡瑞澜竟然维持原判。这一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朝野哗然,民众纷纷把胡瑞澜骂的要死。顺带着把京城官员祖宗八代也问候了一番。

冤案也不敢翻?这都是什么鸟官?

之后,刑部受到了舆论压力,只得第三次将复审报告打回,要求第四次复审。

同时,浙江籍的京官也是群体出面,给杨乃武站台,声称如果朝廷不给个合理解释,浙江士子在这件事上,定要讨个说法。

于是,舆论的天平开始倒转。杨乃武一案也就朝着有利于杨乃武的方向转变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官场,只是呼吁给杨乃武被翻案,翻案对象不包括小白菜。至始至终,官场上都没有人给小白菜喊冤,一个都没有。大家都认为小白菜是淫妇,说她私生活糜烂,人尽可夫。当时只有民间人士支持她。可老百姓又没有发言权。

五,派系斗争

眼见一件小案子,越闹越大。慈禧决定出面干预。她先是召见了翁同龢、夏同善,对他们面授机宜。让他们直接把杨乃武押到京城来,杨乃武一案的具体审理也直接交给刑部负责,不让浙江地方官员插手此事。

既然慈禧发了话,很自然的,各级官员也就不敢再打马虎眼。办案人员均抱着全力以赴的态度,调查取证,查找案件的漏洞。

经过这一番扒底裤的复查,所有的伪证全部被挖出。比如刘锡彤说杨乃武和小白菜用砒霜杀人,可是砒霜呢?根本没有。还比如药店老板被迫做伪证,也是很自然被顺藤摸瓜查出。当时就连余杭县的仵作在检查葛品连尸体前,事先没有用皂角水擦洗银针的细节都被深挖出来了。(清朝的技术官员给他们一点压力,还是能办成事)

这些细节,别看不起眼。但都很关键。比如仵作验尸前没有用皂角水擦洗银针,这容易导致误判。而一旦证明是误判,间接上又可以证明葛品连并非是被毒杀的,从而在根源上推翻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杀人嫌疑。

根据这些细节,刑部官员把葛品连的尸棺也提到京城,并在北京海会寺开棺,给早已死去三年多的葛品连验尸。最终确认,葛品连是病死的,并不是什么砒霜中毒。

事情到这里,真相大白了。

按常理来说,下一步就该是放人、严惩渎职官员了吧?

可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按照清朝的律例,如果杨乃武被平反,那么杨昌浚和刘锡彤等人,就要被追究错判的责任。

朝廷的官员在这个问题上,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

一派是以翁同龢为代表,力主为杨乃武平反昭雪,并且惩办冤案制造者;

另一派则是以四川总督丁宝桢为代表,极力反对为杨乃武平反。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这个铁案要翻,将来就没人敢做官了。

由于两派相持不下,刑部的结案奏疏,又拖了两个多月,迟迟不能上交。一直到光绪三年二月,刑部才向两宫太后上奏了案子会审的结果。

结果是:推翻原审判决,并建议处分所有错判的相关官员。

为什么数月后,刑部突然就敢上奏了呢?

因为慈禧对这件事,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六,慈禧的介入

对于杨乃武案,慈禧起先也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毕竟浙江官员上下加起来,有一百多人牵涉其中。如果她严查,那结果就真像丁宝祯说的那样了,浙江没官了。

可是,下面的人欺上瞒下,她也不能忍。早先马新贻之死,她还记得呢。

所以,当一个叫王昕御史在翁同龢的暗中授意下,上了一疏后,慈禧被激怒了,她也下定了决心,清洗浙江官场,给地方军头一个教训!

那么,王昕在奏疏中到底说了什么呢?这道奏疏的大意是这样的:皇上再三下旨,要求详审杨乃武案,然而杨昌浚,胡瑞澜却仍然徇情枉法,罔上行私,故意颠倒是非!我就不明白了呢!这些鸟人为什么敢如此胆大妄为?难道是因为两宫皇太后是女人,皇上年纪又太小,他们才敢如此藐法皇权吗?所以我王昕认为,现在正是朝廷杀一杀这股歪风邪气的好时机。如若不然,只怕以后地方官员会更加肆无忌惮的藐视朝廷权威,藐视两宫皇太后的权威。

很显然,王昕的话,说到了慈禧和慈安的心坎上了。五年前,自己就忍了。可这些人竟然还得寸进尺。不把中央放在眼里。所以两宫太后需要借着平反杨乃武案的名义,杀一杀地方大员的威风,给朝廷立威。



七,结果

由于有两宫太后的旨意,历时多年的杨乃武案最终有了结果。

杨乃武——无罪释放。

但是朝廷认为杨乃武不知道避嫌,曾与小白菜确有同室教经、同桌吃饭的行为。所以在释放他的同时,仍然对他责杖一百,以示惩戒,同时革除他的举人功名,永不录用。杨乃武回到老家后,继承父业,余生以种桑养蚕为生,民国三年因患疮疽,不治身死。

小白菜——无罪释放。

但是朝廷认为小白菜确有婚后不守妇道,与杨乃武勾勾搭搭的嫌疑,所以在无罪她释放的同时,仍然对她责仗八十。而她回到老家后,更为凄惨。婆婆不认她,以致她无家可归。同时新任县官还要将她另行发配。她抵死不肯,便只好削发为尼,取名慧定,于民国十八年去世。

刘锡彤——发配黑龙江。

作为冤案的始作俑者,余杭知县刘锡彤被发配到黑龙江充军赎罪。但还没上路,他就病死在老家了。

陈鲁——革职。

杭州知府陈鲁因查案不实,被革职。另外还有候补知县郑锡滜、协助钦差主审的宁波知府边保诚等官员,也被一并革职。

蒯贺荪——不追究。

浙江按察使蒯贺荪因为当时已经病故,所以朝廷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胡瑞澜——革职后又起用。

浙江学政胡瑞澜先是被革职,后来又被朝廷起用,先后担任过广东学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副都御史、礼部侍郎、光禄大夫等重要职务。1886年病死。

杨昌浚——革职后又起用。

浙江巡抚杨昌浚先是被革职,但仅一年后就经左宗棠保举,得到起用。后来,因为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他历任甘肃布政使、署理陕甘总督、漕运总督、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兵部尚书等重要职。临死前受封太子太保。



这一系列判决结果,很显然,就是我先打你一巴掌,再赏你一颗糖的策略。两宫太后作为最终决策者,她们貌似并不想与地方官员彻底翻脸。她们只是借机敲山震虎,并不想为了杨乃武一个区区举人而得罪地方大员。

毕竟,风雨飘摇的清政府还要这些人维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小白菜   光绪   慈禧   刑部   湘军   砒霜   同治   举人   太后   此案   案子   浙江   朝廷   案件   官员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