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龙椅上等朱棣,朱棣会动他吗?

从朱棣起兵开始,对于这个事情就做出了选择。如果朱允炆没有逃跑,那么在明面上,朱棣不但不能杀了朱允炆,还要对他竭尽全力的效忠,当一个大忠臣。否则,他靖难之役得到的一切胜利果实都将化为乌有。

1400年,北平燕王府演武场上,鼓声雷动,绣着“燕”的战旗在风中呼呼作响。

800府兵刀甲分明的站立着,肃杀之气弥漫。燕王朱棣身穿盔甲,面沉似水的站在点将台。

等到三通鼓停歇,朱棣猛地怒目圆睁,拔出腰间配刀斜指苍天,怒吼道:

今,朝中奸佞当道,朝政腐败,太祖子孙藩王几被屠戮,社稷沦为秋墟,国将不国。吾为太祖嫡子,诸王之首,奉太祖皇帝遗训,起勤王之兵,入京师,除佞臣,清君侧,还大明江山以安定。诸君可愿随我,杀入京城”?

“入京师“,

除佞臣”

”清君侧”

“杀”

“杀”

“杀”

……

八百士兵,刀枪并举,杀声如雷!

朱棣心里既兴奋,又紧张!他被朱允炆逼反了,也有了为皇位一搏的野心!




这就是靖难之役,朱棣以八百府兵从北平起兵,朱棣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走对了,作用之大不可估量,为永乐登基打下了稳固的基石。

以朱元璋的遗训为由,师出有名,占据了大义。这也是朱棣起兵的底气所在。

朱元璋明确规定过,若是朝中有奸佞宵小之徒扰乱朝纲,挟持皇帝,藩王可领兵直入京师以清君侧。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太过狠辣,根本不是明君所为。若不是有奸佞之臣从中挑拨,掌控了皇帝,朱允炆只是初掌朝政的孩子而已,怎么会如此残暴的削藩?普通人都会这么想。

朱棣的机会就来了,皇帝侄儿处于危机当中,国家风雨飘摇,朱棣作为皇族的族长,宗正寺宗正,于情于理,都应该挺身而出。

以靖难之名起兵,名正言顺,解皇权倒悬之危,朱棣妥妥地成了保皇的“大忠臣”,人心所向。为南下之路扫清了各地驻军这个巨大阻碍。



好处也显而易见,有了这个大义名头,朱棣轻松收服了北平驻军。

北平虽有驻军,却不是朱棣直属,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他当初虽然施行了分封制,但是与以往的分封制却不一样,为了防止藩王坐大威胁朝廷,对藩王做了很多限制。

各地藩王享受部分封地税收,战时领当地驻军御敌,但是在平时,藩王对驻军没有领兵之权。各地驻军统军将领由朝廷直接委派担任,定期换防,防止藩王渗透。

但是现在,朱棣有了机会名正言顺掌管北平驻军,你敢不听从朱棣指挥?那就是违抗太祖圣旨,这可就是大事儿了,尤其是在明初,朱元璋刚死不久,开国皇帝的威望和人心远非一般人可比。

朱棣奉太祖旨意领兵去保皇帝,驻军如果不听,就是反贼乱军,眼看皇帝陷入奸臣掌控而无动于衷,他们哪里有这个胆子?

不出意外的,朱棣吞并了北平驻军,兵力一下子从八百府兵扩充到了四万多人的精锐大军。




再由这四万大军对着宁王主权软硬兼施,又吞并了朱权封地的兵权,势力一下子膨胀到了七万多,还得到了朱权手里精锐的朵颜三卫,朱棣实力大增。

朱棣一路起兵南下,军队过河北,入山东,全国各地的藩王都保持了观望的状态,他们被削藩吓怕了,想试试朝廷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朱棣奉太祖遗训啊,这是大义,也是为了皇帝朱允炆“好”啊,这是连朱允炆都无法狡辩的大义,证明朱棣对皇帝“忠心耿耿”。

尽管各地藩王心里清楚,事实并非如此,但他们如果对朱棣动手,在明面上,那就是违抗太祖,是反贼,凝聚不了军心,没人跟他们干的,搞不好反而被士兵绑了见朱棣。

当时秦王和晋王已死,朱棣就是诸王之首,是大宗正,皇族的族长,包括朱允炆在内的所有皇族子嗣的婚丧嫁娶,都要朱棣这个大宗正点头,才能上族谱,不然哪怕你朱允炆再是皇帝,若是朱棣不同意,你的皇后仍然名不正言不顺,和你的儿子都是黑户。




朱棣传讯天下,说皇帝被奸臣挟持了,作为大族长要去清理门户了,这是正儿八经的大事,顺理成章。

也是皇族的内部事务,与其他人没关系,所以不仅是各地藩王,就是各地将领都没有理由起兵。也不敢起兵 。

即使皇帝下了勤王的圣旨也没用,朱棣是奉太祖皇帝遗训靖难清君侧,又是宗正,他说皇帝被挟持了,这圣旨自然可信度就不高了,也保持观望态度。

朱允炆一伙儿人刚开始盲目自大,也没有让各地军队勤王的心思。

不过朱允炆确实有自大的资本,京营五十万大军,加上周边府兵,几乎百万大军,还有全国的资源粮草,而朱棣只有十万人,北平一地之力,这一仗,不管怎么看,只要是个正常人,都没有理由输。

原本这么想也没问题,可问题就在于朱允炆聪明过头了,用了唯一一个不是正常人的李景隆,以至于朝廷百万大军被朱棣打得全军覆没。




此消彼长,朱棣实力迅速壮大,朝廷大势已去,等到朱允炆想要再调集勤王大军时,朱棣的数十万大军已经兵临南京城下了。

这个时候,朱允炆难得的聪明了一回,他一把大火烧了皇宫,来了个生死不明,让朱棣也毫无办法。

不然的话,等待朱允炆的,只能是被朱棣暗地里整死的命运。

以保皇清君侧的大义起兵的朱棣,他的一切都是来自忠心报国向皇帝尽忠的态度,当然不会众目睽睽下伤害他,否则就等于在告诉所有人,他之前的所有做法都是假的,那么他很快就会人心尽失。

在那个忠诚孝道大于天的时代,尤其还是在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继承人身上发生公然谋逆的事情,那不是给了其他藩王讨伐朱棣的机会吗?

各地忠臣和军队也不会服他,勤王大军顷刻间就会把他吞噬。




所以,朱棣要表现的对朱允炆很好,忠心耿耿,并且痛斥所谓的“奸臣”齐泰、黄子澄等罪魁祸首,然后杀之以儆效尤,搞不好还得演一场泪洒皇帝侄儿面前的戏码,这样才能站稳脚跟,把朱允炆架空。

等到这一切做好之后,也就没必要演戏了,朱棣就要露出獠牙来。

不管当初为什么起兵,现在到了这一步,他要么当皇帝,要么死,没有别的路。

朱棣和朱允炆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胜利的人夺得皇位,失败的人下场不用多说。他们谁都不可能退步。

演戏就是演戏,即使朱棣表现的再好,那也是做给外人看的。等他掌控了朝堂,朱允炆就失去了作用,若还留着他,只会遗害无穷。朱允炆只能一死。

可是朱棣不能光明正大的杀了他,否则就是自食其言,欺骗天下人,天理难容。

他想要继续掌控大义,就只能暗地里让朱允炆死去,而且还是要“合理”的死去。



毕竟,纸包不住火,时间一久,有些事情也就忽悠不了人了。朱棣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完全取代了朱允炆,各地驻军必然勤王入京师,那就生死两难了。

所以,朱棣要么撤兵,要么就要在天下人反应过来之前,是取代朱允炆,以太祖嫡子身份执掌朝政,才能重新掌握天下大义名头。

可是一旦撤兵,等朱允炆腾出手来,召集了勤王大军,仍然是朱棣的末日。

之前朱棣之所以能赢,一方面是因为朝廷的用人失当,朱棣侥幸赢了这一战;二是朱允炆的残暴削藩引起恐慌,给了朱棣占据大义的机会,把全国战争变成了皇族内斗的局部战争,其他人没插手。

可是,如果再给朱允炆一次机会,朱棣就没那么幸运了。



只有朱允炆“名正言顺”的死了,朱棣才能一劳永逸。

毕竟,朱允炆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如果他禅位了之后还活着,别人不清楚怎么回事,那些臣子还不清楚怎么回事吗?他们必然会拥戴朱允炆号召勤王之师和朱棣对抗,作为正儿八经的皇位继承人,再加上朱元璋的民心,朱棣仍然要面对全国大军压境的局势。谁又能保证朱允炆安安心心当一个闲散王爷毫无异心?

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炆失踪后,朱棣一登基,就派遣了水陆两支人马找寻朱允炆斩草除根的原因。




世人只知道郑和七下西洋宣威海外,又有几个人知道,郑和就是朱棣安排的水路寻找朱允炆的人马?

朱允炆不死,他就掌握着名分大义,一旦获得自由机会,就能给朱棣致命一击。

所以,朱棣明面上不会杀朱允炆,但是暗地里,他会以最快的速度,杀了朱允炆,比如“暴毙”,或者被贼匪袭击身亡都有可能。

朱允炆一生因名分大义而亡,朱棣的一生因名分大义而成功,但是朱棣也被这种名分大义困住了一生,他一辈子战战兢兢,不管是迁都、北伐,或者是修永乐大典,篡改身世等等,都是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甚至为了否定朱允炆的正统性,朱棣甚至编造说,朱元璋曾经说过要把皇位传给他之类的话。

可见名分大义的力量有多强!朱棣因此而崛起,朱允炆因失了大义而亡。它直接决定了朱棣和朱允炆这对叔侄的命运。




朱棣肯定不会下达杀、逮捕朱允炆的命令。朱棣要继承大统,朱允炆是朱元璋明确指定的继承人,朱棣造反的理由是“清君侧”,因为朱允炆的政策违反太祖旧制,所以要帮他侄子清君侧。如果朱允炆老老实实待在金殿等着朱棣,无外乎两种结果:

一、朱棣以皇叔父的名义摄政,进而掌握朝权,待稳定政局以后,要么自己禅位,最后莫名其妙死在软禁之地;要么就是第二个高贵乡公曹髦,被朱棣手下杀掉。

二、朱棣在知道朱允炆在大殿端坐的情况下,暗示(事实上并不需要)某位大臣入宫觐见,请求皇帝出皇城慰问大军,此时应天城内一片混乱,随时随地都会有意外发生。朱允炆在出宫后,被乱匪行刺。朱棣进而顺理成章的为侄子报仇,然后在大臣的劝进声中,开启永乐王朝。

朱允炆在金陵城破的刹那间,有若干选项:一、投降祈生;二、自持身份,拒绝投降,最后被乱兵杀害;三、端坐殿上,静候处理;四、逃跑。前三个选项,不论哪一个最后都免不了被朱棣找理由除掉。唯独这最后一个逃跑,让朱棣在龙椅上一直不安稳。




当朱棣包围皇宫的那一刻起,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已经成为必然,就算他不逃跑,坐在龙椅上等待朱棣破皇宫而入,与朱棣面对面对峙,也是必死无疑,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逼迫朱棣造反


朱棣虽然从建文帝当上太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反心,但是却没有反的胆子,毕竟自己的实力与朝廷的实力相差太大,简直就是老虎与老鼠之间的差别,想要以北平一城之力抗衡朝廷,那无异于找死。


可是在建文元年一月开始,朱棣就有了找死的心,因为建文帝对藩王下手了。第一个被削的藩王是周王,第二个被削的藩王是代王,第三个被削的藩王是岷王,第四个被削的藩王是湘王,第五个被削的藩王是齐王。


这五个王,除湘王自焚而死之外,其他的四位无一例外全部变为庶民。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藩王变为庶民,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忍受的落差,朱棣也一样。




事实上,朱棣不一定有变为庶民的机会,其他被削的藩王从未得罪过建文帝,而他在建文帝当太子期间,曾不顾大小之别,用手拍建文帝的后背。除此之外,在建文帝当皇帝期间,他曾经走建文帝才能走的路,站在大殿之上不拜建文帝。


没得罪过建文帝的藩王被削成庶民,他得罪过建文帝,有很大的可能连庶民都当不成,迎接他的结局,必将是囚禁。朱棣原本就想造反,但是却不敢,现如今建文帝逼着他造反,他只能奋力一搏,举起“清君侧”的造反大旗,发动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死法


从朱棣进入南京的第一件事是祭拜朱元璋(意义在于报告朱元璋,清君侧成功),第二件事才是包围皇宫,逼迫建文帝自己写下退位诏书来看,说明他是一个当了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人。


虽然他造反是事实,但是他造反打的旗号一直是“清君侧”,现如今清君侧成功,总不能不向朱元璋报告吧。




倘若建文帝不逃跑,无异于只有一种结局,死于战乱。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朱棣进入皇宫,以保卫建文帝的名义,押送靖文帝出皇宫,但是在没有出皇宫的时候,命令手下给建文帝一刀,这样就能够制造出一个皇帝死于混乱的结局。


朱棣进入皇宫的时候,太监、宫女、后妃等等皇宫中的一切人物,为了逃命肯定会乱成一团,对外宣称建文帝是死于混乱,虽然有的明白人不信,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会相信,毕竟是官方所说的话,再加上也有一定的基础。


有的人或许会说,难道朱棣就不会将建文帝囚禁吗?可以肯定,建文帝绝对会死在皇宫,不会死在别的地方。建文帝不比他的弟弟,他的弟弟不是皇帝,而建文帝是皇帝,朱棣怎么敢囚禁皇帝。


虽然事实上他敢,但是为了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他不敢。




建文帝当时到底有没有逃出皇宫?


《明实录》记载,建文帝已经死于大火,但事实上,建文帝有很大的可能并没有死于大火,而是逃出了皇宫。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明实录》


第一、朱棣在埋葬建文帝的时候,用的是天子的礼仪埋葬。按道理来说,墓的规格应该是非常宏大才对,但奇怪的是,到明朝末年,人们已经找不到建文帝的墓在哪里。这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负责扫墓的人知道墓中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所以并不在意,而皇帝也不在意,所以造成了找不到墓的结果。


第二、建文帝总共有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叫做文奎,第二个儿子叫做文圭。文圭被朱棣囚禁,一直囚禁到明英宗年间,才被明英宗释放出来。不到五岁被囚禁,被释放出来时已经五十七岁,连猪、狗、牛、羊都不会认,话都不会说,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而他的哥哥文奎,之所以没有被朱棣囚禁,不是因为朱棣大发慈悲,而是因为朱棣根本就没有找到他。你说奇怪不奇怪?当时的文奎年仅七岁,七岁的孩童有自杀的想法显然不可能,那么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逃到了宫外。


既然文奎逃到宫外,那么建文帝自然也能够逃到宫外。


第三、朱棣曾经跟左右的人说过,他在宫中一直找不到建文帝使用的那个玉玺,这个玉玺很有可能在建文帝自焚的时候烧坏了。这句话是记录在《明实录》当中的,而《明实录》是由朱棣的子孙负责著作的。


这句不经意的话,却透露出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如果说建文帝带着玉玺自焚,玉玺不是人,肯定烧不坏,再怎么烧也会存留下来。再者说了,建文帝自焚,没有必要带着玉玺吧。



很有可能建文帝带着玉玺逃跑到了宫外,他说他是皇帝,可能没有人会信,但是他如果带着皇帝的玉玺,说他是皇帝,那么别人肯定会信。


第四、永乐年间有人告发建文帝藏在浦江义门郑氏家中。


如果说建文帝果真是死于大火,那么朱棣完全不必要将这件事情当做一回事,然而事实是朱棣不但将这件事情当做一回事,而且还特别认真的将这件事情当做一回事,亲自派人到郑氏的家中搜查。


后来什么都搜查不出来,还发了一场大火,将那个诬告的人直接处死。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朱棣本人认为建文帝没有死。


第五、胡濙是负责寻找建文帝的,在永乐二十一年的一天深夜,当时的朱棣正在征途中睡觉,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胡濙将朱棣吵醒,两个人一直谈了将近半夜的话。



至于两个人到底谈了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毕竟当时在场的只有他们两个人,没有第三个人,但可以肯定,胡濙百分百找到了建文帝,如果没有找到,他是绝对不敢回来向朱棣复命的。


要知道,到永乐二十一年,他已经找建文帝找了二十年,连他的母亲去世他都没有回来为他的母亲守孝,而是一直奔波在外,因为他明白,自从他接受朱棣寻找建文帝的这一道命令开始,就注定了他必须要找到建文帝,就算找到死。


有的人或许会说,难道他就不可能忽悠朱棣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依靠朱棣的习性,你如果单单只凭一张嘴,就想说服朱棣,说你找到了建文帝,朱棣肯定不会相信。要想让朱棣相信,第一、要有只有建文帝与朱棣两人知道的事情;第二要有信物。


胡濙当时肯定这两样都有,要不然朱棣当时就把他斩了。



有传闻,建文帝曾经到过云南武定狮子山,在这座山的寺庙当中有一座建文帝的雕像;有传闻,建文帝曾经到过龙兴古镇的龙藏寺为僧,“龙兴”一名正是来自于建文帝的到来;有传闻,建文帝曾经到过重庆瓷器口宝轮寺,因为建文帝的到来,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


民间关于建文帝的传闻数不胜数,甚至在武昌一带有一支姓“让”的人,声称是建文帝的后代,还拿出《让氏家谱》以供证明。之所以姓让不姓朱,是因为建文帝改名“让銮”,所以后代一直姓让。


建文帝并没有死于大火,而是逃到宫外的这种说法承认的人有很多,以至于在修《明史》的时候,纷争不断,到后来留下了一句“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相当于间接表示建文帝并没有死于大火。



结语


建文帝的失败可以说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建文帝早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向朱元璋说明藩王的危害,外敌藩王可以解决,但是藩王有了异心那该怎么办?可是朱元璋太过信任自己的儿子,不拿建文帝的话当一回事,以至于靖难之役的发生。




朱棣打进北京城的时候,如果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龙椅上,笑眯眯地看着朱棣打进去。那么朱棣将怎么安置朱永文呢?他敢不敢杀掉朱允炆呢?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历史并没有这种情况如期发生。但假如真的发生了,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呢?

我认为,朱棣打进北京城的时候,朱允炆如果真的还坐在龙椅上,朱棣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不敢杀朱允炆的。

朱棣为什么不敢杀朱允炆呢?

因为朱允炆是皇帝。这一点,朱棣是不敢否定的。如果他否定了这一点,那也就意味着他否定了他的父亲朱元璋。因为朱允炆的皇位是他的父亲朱元璋给他的,而不是他私自夺取的。无论如何?朱棣不敢否定这一点。

如果朱允炆这个皇帝没有问题,朱棣要是敢杀朱允炆,那就是一种以下犯上弑君作乱的做法。显然,朱棣是不敢弑君的,这在古代是一种大罪,是会被史官记录在反面教材里的。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崔杼弑君”的故事,已经准确而又生动地表明了古人的观点。一个人大臣无论有多么大的理由,一个君王无论多么昏庸,这个大臣都是不敢杀君王的,杀了君王,就是一种大罪,就必须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说,假如朱允炆坐在龙椅上,朱棣根本就不敢杀他。

既然朱棣不敢杀朱允炆,那么,当初他是用什么理由,来表明他造反的正当性的呢?

他的理由是,朱允炆身边出现了奸臣,他要进京清君侧。皇帝身边出现了奸臣,身在外地的藩王进京清君侧,这是有历史传统的,也是有正当性的,没人会觉得这个做法不对。

再一点,当年朱元璋老人家在《皇明祖训》里,也做过这样的记载。他也说了,如果皇帝身边出现了奸臣,藩王是有权进京帮助皇帝诛灭这些奸臣的。这是朱元璋当年为了保住老朱家的江山不变色,做的一项保险措施。朱棣正是严格执行朱元璋老祖宗这项命令的。

所以,当朱棣打进京城,而朱允炆还安安稳稳地坐在皇位上的时候,朱棣确实非常的麻烦。他肯定不敢杀朱允炆。不敢杀朱永文,他还必须把朱允炆捧起来,让朱永文继续当皇帝。同时,按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他在“清君侧”行动结束以后,就必须立刻返回藩王,继续当他的藩王。

但我们知道,朱棣肯定是不可能这样做的。一方面,因为朱棣本来就想当皇帝。如果杀掉几个所谓的“奸臣”后他就回藩国了,那么朱棣不就白忙活了一场吗?另一方面,朱棣也不可能真的就回来。因为如果他真的从京城回到地方上,那也就意味着,朱允炆对他的反攻就开始了。接下来,朱允炆可能会重振旗鼓,追杀朱棣。他会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清君侧”,都是朱棣犯上作乱。对于犯上作乱的朱棣,必须要杀掉他。

总之,朱棣怎么做,都是个麻烦事。

所幸的是,朱允炆并没有坐在皇位上,而是自焚了。或者按照有些历史研究者猜测的那样,朱允炆逃走了。

朱允炆没有坐在龙椅上,给予了朱棣极大的方便,让朱棣从容不迫地坐龙椅。朱棣为什么这时候可以坐龙椅呢?因为朱允炆已经不在了,朱允炆的太子也被烧死了。显然,皇位就在老朱家选。最好的办法,就是朱棣当皇帝。

不过,这件事,其实我们是应该反过来想一想的。朱允炆真的是自焚或者逃走了吗?可不可能是朱棣动了一些手脚。也就是说,是不是朱棣暗中把朱允炆杀掉,然后谎称是朱允炆自己干的呢?

我们必须注意到,朱棣并不是在强攻下打进北京城的,而是在谷王和李景隆这两个人的帮助,朱棣才进去的。这两个人本来和朱允炆是很亲近的人,他们要想害朱允炆,其实是非常容易的。那么,会不会是这两个人提早杀掉了朱允炆,然后再点火烧了皇宫,假装是朱允炆自杀,从而给朱棣打进皇宫,留下操作空间呢?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相关的历史根据。但是这种猜测,现在看来也是合情合理的。

反过来,如果朱棣打进北京城的时候,朱允炆还活着,朱棣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他首先要以安全为由,想办法留在北京城不回去。然后,他要通过各种手段,让朱允炆“暴毙”,接着他才当皇帝。只是这样做,朱棣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权臣奸臣,而且新的矛盾会引发天下新的不满。那样的话,朱棣就不容易坐稳江山了。

(参考资料:《明史》等)




剧本我都给你想好了,朱允炆坐在龙椅上,然后朱棣来了之后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几天后,朱允炆会莫名其妙地发一条公告,对外表示天下大事我实在担任不了,我的叔叔还年轻健壮,让给我的叔叔吧,再过不了几天,朱允文就会莫名其妙的死掉。

这个剧本是不是特别熟悉,这就是朱元璋用过的套路啊,朱元璋那个时候对付的就是小明王,而小明王最后死的可以说是非常惨了。

第1点:朱允炆当时的几种可能的行为

要注意,当时朱棣已经把部队带入了南京城,整个南京都是自己的了,与其说南京是自己的了,倒不如说整个天下是自己的了。

所以此时的朱棣已经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朱棣最希望的是什么?

最希望的是能够捉住朱允炆,不管朱允炆怎么样只要捉住他,那天下的大事就平了。

所以此时的朱允炆不管是死了还是活着,对于朱棣来说都无所谓。

是朱允炆要削藩把自己逼到了这一步,既然自己反抗了而且还成功了,那么朱棣就绝对不会给自己这个倒霉的外甥任何活着的机会。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朱棣攻入南京城的时候,整个人都激动的发抖,甚至恨不得立刻派领部队直接打入南京城去。

但是一个臣子提醒了他,不对,你本身就是境难,什么境难?

是清军策,你要先做个样子,然后再去城里面去,可就这么一会功夫就出事情了。

朱允炆不见了。

这一下子出了大问题,以至于朱棣后来派了一名一暗两条线满中国撒网,目的也就是为了知道朱允炆究竟在哪,究竟死没死。

传说当时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查找朱允炆的下落。

所以此时对于朱棣来说,朱允炆最好的下场有2个:

第1个被活捉,不管是因为什么情况下被活捉的,哪怕在此次战争当中丢了胳膊少了腿,整个人神志不清了或者得了失心疯了,也都无所谓,能捉住就好。

第2种情况那就是死掉了,战争嘛死个人是很正常的,朱允炆稀里糊涂地死掉,对朱棣来说更好。

皇帝都死了,那天底下没有人当皇帝怎么行?群龙无首怎么办?让我来当皇帝吧。

但是朱允炆选择了第3种方式,他既没有死,也没有被朱棣活捉。

他逃跑了,跑到哪里去了朱棣不知道。

当然也有不少的历史解读创作者们曾经说过,朱棣大概率是知道朱允炆在哪的,尤其是在朱棣即将去世的时候。

但是知道之后也无所谓了,因为此时的江山已经稳固下来了。

关于这一点更多的是历史领域的爱好者们的揣测,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只能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2点:如果朱允炆没有逃跑会怎么办?

我们来做第2点预测,如果朱允炆没有逃跑,或者在逃跑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被朱棣察觉出来活捉了,那此时大家觉得朱棣有可能直接一个头磕在地上,然后对朱允炆说:

咱们打了这几年的战争,你一点信任都没有,现在你身边有几个坏的臣子,我要把他们给做掉,做掉之后你继续当你的皇帝,我继续当我的王爷,大家觉得朱棣会这样做吗?

朱棣绝对不会这样做,如果朱棣真的这样做的话,那朱棣的下场会很惨,朱允炆杀不杀朱棣不知道,但朱棣身边的人必然会杀掉朱棣,为什么?

因为朱棣身边所有的臣子们都知道这是在造反,那他们为什么还敢造反?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相信朱棣,相信跟着朱棣更有前景。一旦朱棣当了皇帝,怎么着也得给自己封个侯加个薪吧。

这就相当于公司当中的管理层人员突然成为了老板,那这个管理层人员手下的人能被亏待吗?当然亏待不了。

可是现在这个管理层的人好不容易快要当老板了,突然往后退一步,说:我不当老板了,你继续当老板吧。

你觉得这个管理层人员的身边人会怎么去做?他们会第一时间按住朱棣,然后狠狠地教训他一顿,老子都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给你打天下了,打到最后你反而给让出去了,你安的这是什么心?

所以对于朱棣来说,只要他率领部队反抗朝廷的那一刻,几乎就是无解。要么打败朱允炆,要么被朱允炆打败。

而跟着朱棣的那些士兵也都明白,要么被朝廷打败杀全家,要么打败朝廷,然后要钱有钱要银子有银子。

所以此时的朱棣既不可能认怂,也断然不会认怂,他会跟朱允炆据理力争,你这个皇帝不要当了,因为你不称职。

所以朱棣当皇帝是必然的。

只不过朱棣是以怎样的一种身份状态当皇帝是我们需要推敲的。

就像之前一句话说得好,我给你体面你就会体面,我给你体面你不要体面,那你只能不体面地去拿这个体面。

大家是不是觉得上面这一句话是个绕口令,实则不然。

对于朱棣来说,你最好老老实实地把皇位让给我,让给我之后,你有一定概率能够活下去。

请注意朱棣说的是有一定概率而不是一定活下去,为什么?

因为只要朱允炆活一天,那朱棣这个皇帝的位子就坐得就不安心。

因为现在皇帝还活着呢,你怎么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当上皇帝呢?

那有人就说了,朱允炆活着是一个既定事实啊,既然是既定事实,那么朱棣也就没有办法做其他的文章了。

怎么没有办法?

那些臣子们24小时跟着朱允炆,朱棣也已经控制了南京城,南京城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往往就不会在其他人的预估范围之内了。

此时的朱允炆就如同案板上的鱼肉一样。

举个例子,朱棣对外宣称朱允炆继续当皇帝,自己只做一个大臣,再过上两三天,对外说朱允炆因为这件事情受了惊或者吃错东西坏了肚子,导致一命呜呼了,那些臣子们即便是反对或者有疑惑,好像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原因很简单,因为朱棣已经掌握了话语权,在这个时候原则上来说,朱棣说什么就是什么了,这些臣子们怎么就算怀疑又能怎么办呢?

毕竟此时掌握兵权的是朱棣,所以朱允炆自然不会活,只不过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死去是需要朱棣去考虑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炆在得知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并没有坐在龙椅上等着朱棣,而是着急忙慌地跑掉了。

只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件事情你能怪朱允炆吗?不能怪。你能怪朱棣吗?也不能怪。

要怪只能怪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毕竟在朱元璋时期,洪武四大案件把朝廷当中的能人该杀的都杀得差不多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宝贝儿子去世之后,朱元璋竟然鬼使神差的让自己的孙子来当皇帝,这是不符合规矩的。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朱棣都能忍,朱棣最不能忍的是朱允炆刚一上台就翻脸不认人,连自己这个叔叔都不认了,满世界开始削藩,削来削去最后削到了自己头上。

此时的朱棣只有两种选择,第1种选择交出所有的兵权,回到南京城当个王爷,或者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当个王爷,然后某一天可能惹到皇帝不开心,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

另一种可能就是起兵反抗,对于朱棣来说,后者或许会更好一些。

就这样朱棣稀里糊涂地率领了自己的部队开始反抗朱允炆。

反抗之后朱棣也吓坏了,他没有想到朱允炆这么菜鸡,随便地打一打,竟然把朱允炆打跑了,更重要的是朱玉文好像也没什么能耐和本事嘛,之前的那些想法完全就是多虑了。

当然不管朱棣怎么想,反正朱允炆的悲惨结局已经成为了定局,既然已经成为定局,那么再探讨朱允炆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北平   北京城   玉玺   奸臣   皇位   臣子   驻军   太祖   大义   南京   朝廷   大火   皇宫   大军   皇帝   当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