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期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征,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始终“魁柄独持”,可谓操权有术,从这一点说,他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明神宗死后仅二十四年,明朝灭亡。




个人认为,万历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是一个对历史绝对有划时代意义的帝王,明实亡于万历这话也对但是也不全对。还是要把朱翊钧执政分成前后两个时期来看,如果说前期的朱翊钧,应该是除了朱元璋,朱棣和朱佑樘外明代文治武功最有作为的帝王,而后期的昏庸和颓废除了自身性格,疾病和贪婪的原因外,也是和明代的言官体制及政治生态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对万历十年之前的朝廷政治革新和国家一除积弊的功劳归功于张居正,以及冯保,甚至李太后,这没错,但在朱元璋创立的明代帝王高度集权的制度下,有明一朝,那位实权的首辅,太监,太后能翻了大明的天?崇祯明朝末世都没戏,当时能执大明牛耳者也只能万历一人而已,所以说没有朱翊钧的支持和配合,张居正的改制就会被掣肘,张居正的声音就会被政敌淹没,同时张居正的新政再好也只能叫“万历新政”。

当然,万历继位时的确只有十岁,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年龄被很多人说是一个不懂事的年纪,但那是在现在。万历皇帝明显的继承了他爷爷嘉靖的基因,天资十分聪颖,很小就学习帝王御术,对权利有着超出其年龄的控制力,正如名字里的钧字为钧者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

穆宗朱载垕去世后,就因为首辅高拱痛哭时说了一句“十岁的太子如何治理天下啊!”被冯保听到报告给小皇帝朱翊钧,他直接能就把穆宗托孤、当朝首辅高拱给免职查办,高拱推荐的东宫侍读,礼部尚书高仪吓得吐血三天而死,这里边除了有张居正和冯保的“阴谋”之外,也体现了明朝体制赋予帝王的权利,让朱翊钧明白,皇帝再小也是君,首辅再大也是臣。高拱被罢免后,张居正得以成为首辅。

朱翊钧小时候在李太后的严格管教下,学习非常刻苦。五岁就已经可以读书写字,每天五更天(四点)就要起床去随师傅早课,即使继位后每天天不亮就要到文华殿“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在明朝的众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像朱翊钧那样确实是不多见的。

朱翊钧为了给张居正竖立朝廷权威,在继位后的第九天就单独在奉天殿左后门召见了张居正(平台召见),这在嘉靖中后期和隆庆朝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朱翊钧虚心请教,共商大计,为张居正在朝内竖立了极高的威信。他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一举扭转了正德、嘉靖两朝以来形成的颓势。

但朱翊钧当时毕竟还是年幼,无法完全控制权利,只能与“贤臣共天下”。张居正死后万历才真正的亲政,对张居正做了彻底的清算,一是告诫群臣“功高高震,不知收敛”的下场,二是把张居正作为“罪魁祸首”加以严厉处罚而尽收群臣归心。帝王心术何其高明,亲政后便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杀予夺在朝廷(皇帝)这根权柄,直至去世。

随后万历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尊严发动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文赖张居正,武靠李如松,打赢了平定了蒙古叛乱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酋首丰臣秀吉侵略藩属的朝鲜之役和苗疆土司杨应龙割据自立的播州之役。三大征使得大明国人振奋,万国臣服,“国际”地位如日中天,可以说在朱翊钧在武功上仅次于洪武和永乐以及宣德三朝,也远胜于正德,更胜于正统两朝。使得日寇惧我华夏近三百年。

很多人把三大征巨大的消耗列为明亡的原因之一,也没有错,毕竟花钱太多,但实际情况是三大征军费是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专用于京镇军费开支)仍有存银,也就是说朱翊钧花的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体己钱”,而万历三大征不打的话,大明则会亡的更早。随后的万历极度贪财,可能也是因为自己的内帑没有钱缺乏安全感以及敌视群臣言官的缘故。

万历十五年开始,朱翊钧开始长达了二十多年的怠政,沉湎于酒色之中,身体虚弱(体胖腿疾),几乎不上朝。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传达,而不是召对的方式,奏折也不再批复。好像一夜之间和群臣成了“冤家对头”。起源是因为“国本之争”这一场长达十五年的立储大争论,万历在与群臣关于太子人选上争夺失败,使得“爱子”朱常洵输给了他“厌恶”的长子朱常洛,从而使万历帝产生了极大的失落感和不安感,认为皇权下降,从此他便不在信任群臣,更加抵触群臣的奏议,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和叛逆心理。

朱翊钧消极和不作为让大明从此陷入了朝廷党争,宦官专权,藩王众多,贪污成风,压榨百姓,武备荒废,财政崩溃,使得大明慢慢的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最终崩溃的局面,朱翊钧作为实际统治者的确是应该负有主要责任的。(十三陵只有他的陵被发掘了)

所以大明第十三代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一位功过参半的帝王,前期英明神武,文治武功为大明中兴之主,后期贪财怠政,民不聊生实为大明亡国之君。本人不是明粉儿清粉儿,仅言历史,不惜见谅。




年幼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早慧,史书记载他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就可以读书。十岁登帝位,将师傅布置的帝王课业完成得异常出色,引得朝臣交口称赞。他充分的继承了爷爷嘉靖皇帝的聪慧与政治上的天赋,如果不出意外将会中兴大明的英主。

可现实却截然相反,朱翊钧在张居正去世后就正式走上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怠政之路,以至于史书中评价:明实亡于万历。(清代的史学界流行一种观点:明之亡,亡于万历。如清代的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隐秘,可以让一个年轻富力的皇帝对朝政失去兴趣?

  其中原因还要从一个对他至关重要的一个人身上刨析——内阁首辅张居正。

  (一)

  朱翊钧的父亲隆庆皇帝过世时留了四位辅政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冯保。

  四个人中高拱和冯保的关系非常恶劣。

  这二人一个是外廷首辅,一个是内宫司礼监太监。在隆庆皇帝的理想布局中,俩人正好可以相互制衡从而避免一方坐大。

  但内阁首辅那个位子谁不想坐?

  张居正私底下和冯保联盟驱赶高拱。

  另一边大权独揽的高拱有些志得意满,在内阁里对同僚感慨道:“十岁太子如何治理天下?”

  他的潜台词是:皇帝年幼不能理政,诸般事物肯定要摊到内阁头上,诸位同志还需努力。

  大摆首辅架子勉励同僚,话里话外都透着股春风得意,岂能不招嫉妒?这句话后脚就被有心人传给了冯保。

  冯保再禀告到太后那里就成了:“十岁太子如何为人主?”

  汉字的语境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尽相同,掐头去尾的这句话俨然成了谋反的祸心。

  两宫太后都是不谙政事的妇人,听到内臣这般禀报当即吓得方寸大失。第二天一早就召集诸臣夺了高拱的官位,并令其即刻返乡。

  对两个久居深宫的女人来说,外臣对皇室的忠心更多要从感官上体现出来。

  高拱昔日对先帝那套寸步不让以理服人的态度只会让她们感到害怕,张冯这两个精明的政治家深谙此理。所以在针对高拱的行动中,张冯二人并没有在朝堂大兴党羽与高拱斗争,而是以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引导皇室制裁内阁首辅。

  诸如此类的手段,在以后依旧会套用在朱翊钧的身上。当然这都是后话,小朱同学此刻还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

  (二)

  张冯二人扳倒了高拱,在通力合作之下大明朝政形成了“宫府一体”的局面。即司礼监和内阁联手推行政令,这样的权力之下连皇帝本人都不得不仰二人鼻息。

  可张居正是个极擅长面面俱到的政客,他太懂得如何在上位面前营造出一幅让人如沐春风的模样了。加之有冯保辅助,李太后和皇帝在相当长的一段内都非常信任他,并亲切地称他为:元辅张先生。

  元是第一的意思。在万历朝之前,内阁阁臣在法理上是平等的,并没有主次从属之分。皇室如此称呼,算是默认了张元辅可以统领内阁。

  君臣佳话,这是何等的殊荣?

  但皇室的情义不同于世俗的感情具有长久的效用,它总是充满各种变数。况且张师傅的高压教育理念也给皇帝埋下一颗排斥强势臣子的种子。

  朱翊钧在幼年时读错了字会被张先生不留情面的在大庭广众之下指出。在宫中犯了生活上的错误也会面临极为严苛的惩罚。具体就是罚跪,从数个时辰到一天不等,这种惩罚对成年人而言都算不小的负担。

  十六七岁时,朱翊钧和太监饮酒,喝多了之后让两个宫女跳舞。宫女说不会,他就割了人家的头发。这件事传到了李太后的耳朵里,她竟然声称天子失德要废帝。

  朱翊钧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长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母亲李太后和张师傅扮演的是一个角色,只持续地提供高压。但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严格的教育,更需要慈母的鼓励和陪伴。李太后显然没有注意到这点。

  让人窒息的压抑一直笼罩在朱翊钧身上,他难免滋生的一些反抗情绪。这些反抗情绪会被有心的臣子利用,盖因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被臣子赋予着极为丰富的政治意义。

  有些政治头脑迟钝的上位觉察不到臣子利用其情绪或习惯来达成自己打击敌党的目的,譬如赶走高拱的两宫太后。但朱翊钧是个极为聪慧的人,他发现了端倪。

  (三)

  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的一天,朱翊钧在内宫听戏,戏本是《华岳赐环记》。

  戏的大致内容为南宋宁宗时期,华岳上书请诛权相韩侂胄反被迫害。其中有个片段是宁宗感慨自己没有实权而叹息道:“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戏文里的这句台词出自《左传》意思是:政治权利都由别人把持,而皇帝只能主持祭祀一类的事情。这可戳到了皇帝的痛处,当时宫中的宦官们清晰地看到,戏台上的国君和戏台下的国君都有些不高兴。

  但张居正此时已经离世,皇帝会怎么办?

  他下了一道诏书,是把张居正清查天下田亩的政令停下来,其中不乏清除张居正遗留影响的意思。

  此刻的朱翊钧已经对张师傅颇有微词,但作为一个皇帝他是认可后者功绩的。他明白这条政令本意是好的,只是在推行手段上有些急功近利。张居正有感时日无多而做了些急躁的事情并非不可原谅。可以看出,二十多岁的朱翊钧不仅对自己的国家富有责任感,而且懂得遏制情绪以理性看待问题,这已经强过他诸多先祖。(例如堡宗厚照。)

  然而这件事远非从此刻结束。

  张居正的政敌们立马就嗅到了这道诏书的不同寻常,他们敏锐地感觉到了皇帝情绪上的转变。

  一时间揭露张居正恶行的奏折宛若凛冬之飞雪纷纷扬落在了皇帝案头。

  反张派试图放大皇帝对张居正的厌恶而达到打击张党的目的,毕竟当时的朱翊钧对待教导自己十年的张师傅还是有些感情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编排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就无可厚非。

  其中最有分量的莫过于《病榻遗言》。

  这本书最先是朱翊钧的外公,李太后的父亲李清拿出来,称是高拱搜集张居正谋逆的证据。

  书中放言张居正外结戚继光把持边军有谋反的意图,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事实上张居正的确和戚继光私交密切。

  这种似是而非的谣言足够朱翊钧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张师傅的用心。

  至公元1583年夏季,皇帝已经免去张居正三个儿子的官职。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罪名是在其死后不断增加的。

  最初只是结党营私,到公元1584年9月,张居正的罪状已经成了:“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

   张的罪名正是伴随着皇帝对张居正厌恶的加深程度而增加的,这背后少不了反张派的推波助澜。

  反张派把朱翊钧对张居正的微词放大到怨恨可谓是居功至伟。既然把控皇帝的情绪加以推波助澜就能达到自己打击政党的目的,那么后继者势必如过江之鲫。

  所以朝堂上永远存在着一种情况:皇帝的大小事都被堂而皇之地拿出来讨论,并冠以天家事即国事的名头牵强附会的夹带私货。

  “国本之争”就是一场极为典型的夹私斗争。

  从明朝既有历史来看,皇帝是有权来指定自己继承人的。朱翊钧极为中意自己的三子常洵,但朝臣却以《皇明祖训》为由劝谏皇帝应当立长子,且不容置喙。

  这是一场声势极为浩大的党争,持续数十年,诸多官员被逼下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试图调和皇帝与文官集团矛盾的首辅申时行。他最后落了个“首鼠两端”的名声无奈致仕。

  可以看出这场意识形态的斗争威力之大,连内阁首辅稍有疏忽也会身败名裂。而明朝关于此类时间跨度极长的斗争万历朝并不是首例,之前嘉靖朝就出现过“大礼仪”之争,最终的结果是皇帝胜出。

  如此看来,嘉靖皇帝的斗争经验就成了孙子万历皇帝的宝贵笔记。

  可万历皇帝却对爷爷的笔记讳莫如深。

  当时嘉靖皇帝的做法是扶持严嵩一党来收拾以正直自诩的文官集团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严嵩当了文官集团的叛徒自然只能依靠皇帝。这样的手段自然也适用于万历。

  但朱翊钧却因为张居正的关系极端的排斥强势臣子,哪怕是家奴太监,他也不愿意其权势太过膨胀。

  有次他想提拔一个官宦进司礼监,只是因为宠爱的郑贵妃夸赞了那个宦官一句。朱翊钧就找了个由头将那个宦官贬去了南京。

  多疑的皇帝皇帝怎么会放心地扶持一个权臣替自己吸引火力?

  所以,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朱翊钧在和臣子的交锋中落败,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他被文官集团那些草蛇灰线的谋划搞得心力憔悴,索性两腿一伸躺平吧,朕不管了。

  朱翊钧把自己藏在皇宫里,借用锦衣卫和司礼监这两个机构把持着朝堂,使之不至于失控。然后任由文官集团诸党倾轧。

  他甚至不愿意给缺人的官位补人。

  《明通鉴》中记载:“帝以海宇承平,官不必补,有意减损。”

  海宇承平自然只是个借口,补上位的官员除了党争他们不会再发挥别的作用。朱翊钧觉得自己又何必发着钱让他们膈应自己呢?随他们去吧!

  明王朝就在这种内耗中逐渐走向颓败,明始亡于神宗并不是一句空话。

  文/念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万历皇帝朱翊钧,明代历史上第十三位皇帝,是明代历史上典型的“双面”皇帝,他既是一位优秀的帝王,同时又是一位昏庸的帝王。他的皇帝生涯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以张居正的去世为分界点。前期的万历皇帝是一名有为的君主,再加上其母后李贵妃的协助,任命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开展了历史上著名的“张居正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走上了荒政怠政的道路,二十多年不上朝,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年少继位

隆庆六年(1572),明穆宗朱载垕去世,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登上了明王朝皇帝的宝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宝座既成就了朱翊钧,也毁掉了朱翊钧。此时,他的老师是一代名臣张居正,对他进行了严厉的管教,锻炼了万历皇帝的心智。在我看来,正是这种严厉的管教导致了他后期叛逆的性格。不管怎么样,登基之后的万历皇帝体现出了一个优秀皇帝该有的一切品质,政治魄力与勇气、勤劳、虚心、孝顺等等。这一时期的万历皇帝,所有人认为他会像朱元璋那样位列明代优秀政治家的行列。

张居正变法

这一时期,万历皇帝协同张居正一起,启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张居正变法”,包括“考成法”、发展水利事业和“一条鞭法”等等。这些措施的顺利开展,与万历皇帝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张居正变法后,明朝的国力有了明显的加强,一改中期以来的颓势。但是,万历皇帝是一个多疑、多变的君主。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立即废止了几乎所有的变法措施,让稍有好转的明帝国重新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这是令人惋惜的地方!

怠政阶段

万历十四年(1586)年,万历皇帝的政治生涯逐渐走下坡路。这时的万历皇帝开始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以前兢兢业业的万历皇帝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他作为明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总共48年。但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历史,在明代皇帝中也是很突出的。正是在万历怠政的时期,辽东出现了影响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萨尔浒大战”。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抗,使明朝在面对女真势力时失去了抗衡的力量,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结语

在明朝的历史上,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一个典型的“双面”皇帝,他的能力绝对不输隋炀帝杨广、唐玄宗李隆基,但他的昏庸程度也丝毫不在以上二人之下。对于个人而言,某些缺点可能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长期隐居深宫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有着无法弥补的损害,所以“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万历真的算不上一个好皇帝,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意气用事,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一生都没有长大,一直都在闹小孩脾气。

皇帝是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领导人来说,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皇帝的权力就是非常大的,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样的后果,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然而万历皇帝却没有管理好自己情绪的能力。

万历皇帝耍小孩子脾气,可以说处处皆是。

比如张居正一死,他立马抄了张居正的家,把张居正的家人发配到边疆。甚至试图把张居正的遗体从棺材里挖出来鞭打。万历皇帝这样做,明显就是在泄私愤,对张居正当年管教他表达不满,对张居正僭越权力表达不满。

说万历皇帝是小孩脾气,是因为打击张居正,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是不敢干的,只有等到张居正死了,才敢这样干,这就是一种小孩子才会有的行为。

比如他始终不认可他的长子朱常洛。朱常洛是他和自己的母亲李太后的宫女生的。有一次去母亲那里,看见母亲身边这位宫女有些姿色,就把人家按在地上,春风一度。谁知道这个宫女的土壤极为肥沃,就这么怀孕了,就这么有了朱常洛。但是他始终不承认这个孩子是他的。

实际上,他不承认是很好笑的。宫女在宫中怀孕,如果不是皇帝的,就有大问题,而且也是给皇帝戴绿帽的表现。万历皇帝不去考虑这些,就是不承认。这就如同一个孩子干了坏事,被大人逮住后,他无论如何不愿意承认一样。所以说,这也体现了他的孩子心性。

再比如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他为什么30年不上朝,因为他在和大臣们斗气。他为什么斗气呢?原因就在于,大臣们希望他认可朱长洛,把朱常洛立为太子,而他只想把他喜爱的妃子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大臣们认为应该长幼有序,他不听。大臣们说不服他,他也说不服大臣们,就这么较起劲来。

对于大臣的意见,要么皇帝从善如流,要么皇帝一意孤行。如果皇帝想一意孤行,大臣们还要喋喋不休,那样的话,可能皇帝就要杀人。毕竟皇帝权力很大,他要杀人,谁也把他没办法。但是万历皇帝没杀人,也不接受,而是躲起来不见。不见就不见,过了就算了,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毕竟朝中有那么多事情,需要皇帝去做。但是万历皇帝竟然30年躲着不见大臣。

除了小孩子斗气采用这种办法,大人是不太可能这样做的,更何况还是皇帝。

那么,为什么万历皇帝是这种小孩心性呢?

万历皇帝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帝,但是他又不能干皇帝的事情。毕竟他太小了,因此朝中的事情,就交给了张居正来处理。

张居正处理朝中的事情,其实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因为明朝和之前的那些王朝都不一样,明朝是没有宰相的。如果有宰相,朝中的大小事情,自然就该由宰相来做的。没有宰相的时候,朝中的事情只能由皇帝来做。虽然设置了内阁,但内阁是协助皇帝做事情的。当时正是因为皇帝年纪太小,做不了这些事情,所以只能由内阁首辅来代做。

同时,张居正不仅仅是要干宰相的事情,而且他还得当万历皇帝的老师,负责教育,培养万历皇帝成长。

万历皇帝虽然很小,但他也知道自己是一个皇帝,那些事情是该他干的,他也想自己做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小孩,本身没有什么能力,但是特别叛逆,特别想自己做主。

但是一方面李太后对他的管教得非常严格,不可能让他做主。另一方面张居正作为老师,也不可能让他做主,也不断在教育他。这就使得他对李太后和张居正有气,觉得是他们联合起来,不让自己做主的。张居正那样做,就是想一直保留着权力。心里的那个气,就郁结了起来。

虽然郁结着,但是被李太后和张居正压着,自己也毫无办法。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万历皇帝在心智上一直没有成熟,一直都只是小孩子心性。就算他后来独自做主了,他还是那种小孩子心性。而且当一个小孩子心性的人,缺乏约束的时候,他对自己是极度放纵的。最终,万历皇帝才会做出那么多出圈的事情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神宗   万历   明代   大明   皇帝   明朝   嘉靖   群臣   臣子   宫女   内阁   太后   大臣   帝王   事情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