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和孟获哭得最伤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诸葛亮是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拜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才华、智慧和忠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关键人物。因此,当他去世时,刘禅和孟获的哭泣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刘禅来说,他是蜀汉的皇帝,诸葛亮则是他的重要谋臣,对他的去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诸葛亮对刘禅的关怀和教导也让刘禅感到十分感激。他的离去对刘禅来说无疑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因此他的悲痛也可以理解。

孟获则是南蛮地区的首领,曾经与蜀汉发生过战争。然而,在诸葛亮的智慧和外交手段下,他被蜀汉所征服并成为了蜀汉的臣民。此后,诸葛亮对孟获的善待和关怀,使得孟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感激和忠诚。因此,诸葛亮的去世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可承受的损失。

总之,诸葛亮的去世对于蜀汉政权和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刘禅和孟获的哭泣之情是表达对于这一损失的悲痛和缅怀,也是对于这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种致敬。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与孟获哭了一个昏天黑地,的确令人动容。

丞相远行,别人不好说,刘禅与孟获好好哭一下是合情合理的。

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把年幼的太子刘禅和濒临灭亡的蜀汉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苦心经营五年后,蜀汉总算恢复了元气,得以继续维持下去,诸葛亮可谓居功至伟;南中平叛,无论诸葛亮是几擒几纵孟获,毕竟给孟获留了一条生路,还把他带回了成都,任命为御史中丞,摆脱了饮毛茹血的野蛮环境,过上了体面的文明生活。

因此,刘禅与孟获在诸葛亮去世后,出于感恩之心,大哭一场也在情理之中。

这个没有多少异议,也没啥好多说的,但究竟史实如何呢?豹眼就说一下这事吧。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遵照他的遗嘱,就把他埋在了汉中定军山。

汉中与成都相去甚远,没有史料证明诸葛亮的灵柩是否运回成都。

演义的说法是,杨仪按照诸葛亮遗计斩杀魏延之后,扶着诸葛亮的灵柩回到了成都。刘禅率领文武百官,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然后,后主刘禅亲自扶着灵柩入城,停于丞相府中,让诸葛瞻守孝居丧。

罗先生如此安排,没啥毛病。

但在豹眼看来,这恐怕不符合史实。汉中与成都相距很远,来回折腾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不太可能把诸葛亮的灵柩运回成都,然后再运回汉中安葬。

当时,后主刘禅曾经下诏禁止大臣前往奔丧,但由于谯周行动迅速,得以到达。

豹眼专门查阅了《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对于这件事并没有记载。谯周是陈寿的老师,这件事应该是很重要的事,陈寿没有记载,很可能是认为这事并不确定。

但起码说明了一点,就是刘禅下诏禁止大臣前往奔丧。

如果诸葛亮的灵柩被运回了成都,也就不会有刘禅这个诏书。

因此,豹眼断定演义的说法不可信,那是老罗自己虚构的事。

诸葛亮的灵柩没有运回成都,但不影响刘禅与孟获为诸葛亮哭丧。哭得是不是最伤心不好说,哭一下恐怕是很可能的。

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逝后,刘禅诏策曰:

“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联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令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从刘禅这个诏策看出,人家刘禅也说了,诸葛亮病逝,他”肝心若裂“,心情很难受是真的,不会有假。

从这个诏策也看出,当时刘禅命左中郎将杜琼使持节,去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这也说明诸葛亮灵柩没有运回成都,否则也不会专门派遣使者去赠印绶和谥号。

这些都不影响刘禅及大臣们哭得很伤心,比如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因为伤心,直接哭死了。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北伐,命李严督运粮草。由于连降大雨,李严运输供应不上,被诸葛亮上书免去了官职,废为庶人。

李严听说诸葛亮病逝后,激愤而死。李严认为,诸葛亮病逝后,再也不会有人启用他为官了。据此推断,恐怕李严是哭得最伤心的人。

总之,诸葛亮病逝,对于蜀汉是极大的损失,许多人为此哭丧是必然的。

究竟是谁哭得最伤心,这不好说,而且哭得目的也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绝不会像有些电视剧所描述的那样,扶着诸葛亮的灵柩,哭得死去活来的。




谢谢邀请。

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和孟获哭得最伤心。

阿呆认为,这是罗贯中让他们哭的,是电视剧导演让他们哭的。如果穿越到三国时期,去看看真实的场面,估计不是这个样子。

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痛哭不止,哀泣:“朕用伤悼,肝心若裂,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这是刘禅的聪明之处,刘禅一直在装。

阿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咱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关系。

其实吧,刘禅作为蜀国的第二位君主,诸葛亮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相父”,是看着他成长帮助他成长的人。按照常理说。诸葛亮是刘禅的大恩人,刘禅应该十分感激和依赖诸葛亮的。起码罗贯中是这样认为,并在《三国演义》中这样安排的。

事实上,刘禅对诸葛亮更多的是敬畏和厌恶。

第一,诸葛亮对刘禅的牢牢控制,让作为君王的刘禅不舒服。刘备托孤是两位大臣,诸葛亮却逐渐独揽大权,将军政集于一身。“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让刘禅成了一个傀儡和摆设。并且在宫中府中安排亲信,让刘禅听从他们。刘禅在朝堂大事上全无发言权,甚至连自己后宫都不能做主,这样的境遇

第二,不顾反对,执意北伐,搞得蜀国上下疲惫。诸葛亮为了控制军权,一次次地北伐,劳民伤财。刘禅尽管不愿意,也不得不一次次地支持。即使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并没有报请刘禅裁决,而是自降三级,并不交出兵权。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果断地停止了北伐。

第三,打压人才,导致蜀国无人可用。托孤大臣李严被一步步贬为庶民,门牙将军、汉中太守魏延被陷害致死,与庞统齐名的军师人才侍中郎廖立被流放。又没有培养新人,导致蜀国人才匮乏,无将可用。

总之,刘禅对于诸葛亮是敬畏加讨厌。以至于诸葛亮死后,迟迟不建祠堂,二十四年后才在定军山下建祠堂。

很多人说,阿呆是胡说,史料中怎么没有记载。

阿呆要说的是,刘禅会让史官记载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吗?

况且,自从刘备去世后,蜀国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诸葛亮这样一位博通古今的渊博之士能不明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是严重的失误吗?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国不置史是不合礼制和逻辑的。为什么会这样,只能是故意的。也就是说,有很多的言和行,是不想被记录下来,不想被人知道的。

至于孟获为什么哭得伤心,阿呆这里不想去探究,没意思,他爱哭不哭,没多大意义。




恐怕并不是,诸葛亮去世后,第一个痛哭并且非常伤心的人,不是刘禅,也不是孟获,而是李严。当然了,诸葛亮去世,也不仅仅只有这几个人痛哭,而是有很多人痛哭。

为什么第一个痛哭的人是李严?李严可是被诸葛亮所废掉的人啊。



这个李严,原来是刘备的托孤重臣之一,诸葛亮的副手,但由于李严性格孤僻,与人极其难相处,与李严共中的诸多同事,都与李严不和,诸葛亮由于为了顾全大局,一直忍让李严,但李严仍不悔改。

李严不仅想让诸葛亮把益州东部的几个郡单独划出来成立一个巴州,自任巴州刺史,可是诸葛亮不同意,这可是赤裸裸的搞分裂,并且李严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搞鬼,故意告诉诸葛亮没有粮草让其退后,又在刘禅而说故意说诸葛亮无故退后,这就触及了诸葛亮的底线,最终被蜀汉群臣联名弹劾,贬为庶人。



李严是被诸葛亮废掉的,当李严听到诸葛亮去世后,大哭一场,并生了病,不久就去世了,李严哭诸葛亮的原因是因为:诸葛亮是唯一可能起用李严的人,诸葛亮一死,整个蜀汉朝廷,包括后主刘禅,不会再有人起用李严,李严感到伤心绝望,于是痛哭而病死,李严直到临死前,还在乎的是功名利禄,他哭诸葛亮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本人伤心,而是为自已再也没有机会出来做官而伤心。




但是,刘禅、孟获与李严哭的原因显然又不一样。

当刘禅派出的使者李福回到成都,向刘禅告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刘禅闻言大哭:天丧我也”。哭倒在龙床之上,被太监扶入后宫。

刘禅为什么要哭啊?



诸葛亮是谁啊?是刘禅的相父啊,什么叫相父?是指新即位的一国之君对待丞相像对待自已的父亲一般,这可是刘备去世前交待的,前有周武王对待姜子牙为相父,后有刘禅对待诸葛亮为相父,这是一种介于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之中的一种特殊关系。

虽然诸葛亮总揽朝政,可是诸葛亮对待刘禅可是毕恭毕敬,依法行事,哪怕是诸葛亮做错了事,也得受罚,同时诸葛亮也对刘禅严加管教,刘禅自小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他的身边如果是小人,刘禅就会学坏,他的身边如果是贤臣,刘禅就是一个圣明的君主。



而有诸葛亮在一天,刘禅基本上不用操心任何国家大事,本来刘禅也不是权力欲望重的人,反而乐得清闲,让诸葛亮统管一切,刘禅本人只负责祭祀祖先,这皇帝当的也是优哉游哉,无事一身轻。

现在诸葛亮去世了,虽然立了接班人,但刘禅感觉整个国家的担子一下子就压到自已身上,这就相当于一个人经常依靠的靠山突然间就消失了,巨大的压力一下子全压在身上,刘禅的痛哭是对这种压力无措的反应,和对诸葛亮这么多年来建立的近似于父子之间的感情而痛哭。



两汉以孝治国,刘备建立的“汉”在名义上延续了前汉和后汉,所以刘禅需要表现出足够的孝心,以示天下人,如何表现呢?唯有痛哭伤心,才能表达刘禅的孝心


刘禅哭了,还有刘备的皇后吴太后也哭了,满朝文武百官都哭了,就连整个蜀中的百姓也都哭了,当然还有孟获也哭了。



吴太后哭,是因为蜀汉政权失去了一个顶梁柱。满朝文武哭,是因为诸葛亮名义上是整个益州官员的上司,按照当时的礼法,下属是需要为上司守孝并奔丧的,守孝和奔丧当然要哭了

整个蜀中的百姓哭,是因为诸葛亮以法治蜀,所有人都按照法律来办事,而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是弱者,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秉公执法,才没有人敢随意欺负蜀中的百姓,保证了百姓的权利不受欺犯,现在诸葛亮去世,百姓心中的保护神去世了,百姓们当然要哭了。



而孟获痛哭伤心的原因显然又不一样了。

孟获是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刘备去世时,孟获随其他南中地区的汉族豪强一起反叛蜀汉,诸葛亮率军平定了南中的叛乱,对于孟获来说,诸葛亮以攻心为上,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放了孟获,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彻底征服孟获的心。



很显然,诸葛亮做到了。少数民族兄弟一般生活简朴,感情真挚,只要真正收获了他们的心,他们是会以诚相待的,而不像那些汉族政客们尔虞我诈,孟获是被诸葛亮征服的,他一生中只服诸葛亮一个人,孟获把诸葛亮当成自已的好兄弟,现在好兄弟去世了,孟获很伤心,他就是为了诸葛亮这个人而痛哭伤心的,孟获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就是自已的真情流露,为失去一个兄弟而痛哭,仅此而已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最为感到痛苦的是后主刘禅,和之前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人的死亡,对另外的人来讲感到十分痛苦和悲伤,那必然是因为那个人对死者的感情非常的真诚与炙热,那么,刘禅和孟获到底为什么会对诸葛亮的感情真诚而炙热?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我们先说刘禅,受当今许多电视连续剧乃至一些游戏作品的影响,很多人都对,刘备的这位儿子阿斗非常的了解——因为阿斗这个人,在这些电视连续剧或游戏作品中,往往都是搞笑担当,或者卖萌担当,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这位后主刘禅给人们的印象并不是非常的好,因为蜀汉政权就是在后主手上灭亡的——出城投降。

这么一个人,看上去似乎非常的不尊重他的父辈给他打下的这片江山,那他为什么要为诸葛亮的去世而感到分外痛苦呢?他对诸葛亮到底有怎样真诚而挚烈的感情呢?总会有人说,诸葛亮在位的时候,后主大权旁落,那么按照这种说法,后主根本没有可能感到悲伤,后主应该感到十分开心才对。

然而,事实上后主确实感到非常悲伤,也许会有人要说了,那可能是后主在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悦,但是实际上,后主确实没有掩饰自己的习惯与能力——当年在晋国的时候,直接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这种话。

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那叫一个“事之若父”,毕竟刘备去世时刘禅才16岁,诸葛亮辅佐刘禅了11年。诸葛亮死后,刘禅极为悲伤,自己换上白色丧服、举国哀悼三日、亲写祭文,将诸葛亮曾经做过的丞相一职直接给废弃了——没有人可以与相父相提并论、斩杀言语对死亡的诸葛亮不敬的官员李邈、后来把女儿嫁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开400年大汉先河大汉天子给死去的大汉丞相立庙,一句话——相父知朕,朕知相父。

我们中学时,都背过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出师表,情真意切,令人泪下,诸葛亮七出祁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用自己的生命交出了一个完美的答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放他身上不是赞扬,是写实。后主对丞相也真的是“事之若父”。这么一个亲爱的为自己遮风挡雨的“父亲”死了,刘禅当然会分外悲伤。

至于孟获,孟获当年造反,诸葛亮清代大军将他七擒七纵,按照演义的说法,自此之后,孟获就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诸葛亮足够了解他们,说实话,像他们这样的人之所以造反,还能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他们只要日子过得下去,怎么可能会起来反抗呢?

孟获作为少数民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受歧视,当时的南蛮部落,往往受到汉人的歧视与欺压,而诸葛亮身为一国之相,不但没有对他们进行种族屠灭政策,反而对他们采取收心为主的进攻方式,孟获是南蛮的头人,在蜀汉的后方,一般的统治者往往会对这个后方的不安定分子采取斩草除根政策。

而诸葛亮讨伐南蛮的目的虽然也是为了稳定蜀汉的后方,但是诸葛亮就没有按照常规方式对后方的这些南蛮部落进行屠杀,因为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杀了孟获,南蛮还可能推举出新的首领,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而且杀了孟获还有可能进一步激化民族矛盾,所以诸葛亮以攻心为主,对于孟获的攻心看上去虚耗国力,实质上却使得蜀汉后方从此稳如磐石。

对于这样的诸葛亮,南蛮首领孟获自然是心怀感激,对于这样的一个明白人的死亡,他自然也感到分外的悲切与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南中   武乡   蜀汉   汉中   印绶   伤心   南蛮   灵柩   呜呼哀哉   蜀国   后主   丞相   成都   大臣   政权   财经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