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主张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谁更高明?

权衡一种看法或观点,其标准不是对错,而是高下。高下判断,关键是三点,一是诚实的自我评估;二是洞见到最佳方向;三是跟随事实改变观点。

以这三点为评判原则,那诸葛亮和庞统都不算差,而且极为高明。之所以出现差别,是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以前可以搞荆州,但现在搞不动;以前可以先取荆州再图益州,但现在形势不允许;以前可以建立跨荆州加益州的组合,但现在只能勉强实现1.5个组合,即整个益州和半个荆州。

首先是诚实的自我评估。简单点儿说就是你刘备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诸葛亮之所以认为荆州重要,那是因为他诚实地评估了刘备集团实力。兵不过万、地不过县,还寄人篱下。

凭这点儿势力,刘备没法向北跟曹操抢地盘。“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曹操在当时就是俩王四个二的牌面,刘备即便再想兴复汉室也不能往北打。往北跟曹操争锋,那就是个死。

那往东呢?东边的孙权,同样打不过。“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根基已成、国险民附,关键是“贤能为之用”。所谓贤能,就是当时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士族集团。这伙人站谁、谁就赢。

所以,向北、向东全都没法玩。这不是北边和东边不好,而是实力不允许。

其次是洞见到最佳方向。直白点儿说就是谁容易搞、就搞谁。

在两汉之际,冀州这地方最好。一是要兵有兵、二是要钱有钱。但对刘备来说,冀州不仅远在千里之外,而且已经属于曹操。不是不想取冀州,而是形势不允许。在历史上,关中一直好。但董卓之乱后,关中已经生民百无一。纵有形胜,但没了人口,也就无济于事。这还是形势不允许。那江东呢?江东的发展趋势很好。但那是将来时。孙坚虽然起于江东,却锋向荆州、名成中原。于是,诸葛亮才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而关键是“其主不能守”。眼前的刘表容易搞,那就搞刘表。刘表坐拥荆州之地,却在乱世之中毫无作为。这足以证明他是个庸主。关键是荆州之地,真心不算差。只要利用得当,荆州诸侯足以跻身顶级诸侯之列。

那不管荆州、直冲益州呢?益州也很好。但做事得一步一步来,你刘备不能放着荆州不管,然后跑到益州打游击。所以,在《隆中对》的时候,荆州就是刘备集团的最佳方向。

形势不允许的事,咱不干;形势允许的事,咱必须干。但形势是会变化的。主观判断是形势,客观对象则是事实。所以,形势的最硬变化就是事实变化。

第三是观点随事实变化而变化。具体点儿说就是现实丰满则想法丰满、现实骨感则想法也必须骨感。

诸葛亮《隆中对》没有忽视益州。他认为益州也很重要,即所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但是,诸葛亮对益州的定位,仅是兵源财源之地,而非用武之地。

益州这地方,的确好,北依秦岭、东凭三峡,然后门一关,谁也攻不进来。但出去咋办?同样难受。别人攻进来费劲、自己攻出去也费劲。所以,秦一天下是关中加益州的组合,汉一天下也是关中加益州的组合。关中用武之地,益州绝对后方,然后才可后顾无忧、尽显锋芒。因此,以益州争霸天下,就必须搞组合。关中加益州肯定不行,那就荆州加益州。但是,形势变化了。客观来说就是荆州的事实发生变化。

赤壁之战把荆州打得千疮百孔、孙刘曹三方论战把荆州撕得支离破碎。关键是一通乱撕之后,刘备没撕下多少好肉。人口最多、财力最厚、位置最好的南阳郡,被袁术糟蹋得乱七八糟。即便这样,赤壁之战前还被曹操一口吞下。关键且富庶的南郡和江夏郡呢?被曹操和孙权瓜分了,跟刘备没啥关系。好不容易借了半个南郡,但襄阳和樊城这两个战略要地还在曹操手里。

所以,庞统才会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赤壁之战前,荆州富庶且繁盛,关键是曹操顾不上、孙权搞不动;赤壁之战后,荆州荒芜且殚尽,关键是曹操不放弃、孙权不抛弃。事实已经变化到此种地步,那刘备还怎么做到跨荆连益?

最后总结一下:

诸葛亮没说益州不重要,夺取益州虽然不算根本之策,却是关键环节。庞统的确大大贬低了荆州的重要性,但那是把变化的荆州与未变的益州相提并论。资源就这么多,荆州也要、益州也要,根本不可能。所以,这两个人都做到了诚实的自我评估。

赤壁之战前,刘备只能就近夺取荆州,有了荆州才能再图益州,然后建立荆州加益州的组合。但是,赤壁之战后,在荆州这片红海,刘备这家创业公司根本卷不过孙曹两个巨无霸。内卷卷不过、躺平不甘心,于是唯有开拓益州。所以,这两个人都找到了最佳突破方向。

汉末乱世的最佳逐鹿策略袁绍的策略,即北据河北而争天下。这也是刘秀的统一策略。但事实发生变化。于是,也就有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张纮的“擘画江东”,即长江攻略。而在微操层面,两个长江攻略在荆州这地方撞车了。关键是刘备既撞不过孙权,又搞不过深插一脚的曹孟德。既然事实已经如此,那就只能按庞统所言,赶紧西取益州。所以,这两个人都做到了跟随事实改变观点。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不过这两天对于夺天下的战略规划却有所不同。诸葛亮认为蜀汉必须占领荆州,这样才可以一统天下,而庞统却认为,荆州残破,不可倚重,可以适当地放弃荆州,另寻出路。那么这两个时代骄子的观点,到底哪一个更高明呢?

诸葛亮对荆州的看法

刘备三顾茅庐,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相助,并给刘备献出了隆中对,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在此战略中,诸葛亮提出了占荆州、夺益州,等待天下生变,然后以此二州为根基北伐,逐鹿中原,进而一统天下!

《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荆州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荆州占尽了地理优势,四通八达,刘备完全可以将其占领以做基地。后来的故事发展,也和诸葛亮的规划一模一样,刘备在和孙权联合击败曹操以后,迅速占领了大片的荆州领土,并以荆州为基地,攻下了益州,算是初步完成了诸葛亮占荆州、夺益州的战略,接下来便是等待天下生变,刘备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了。更为重要的是,就在刘备夺取汉中之后的第二年,曹操就离世了,这便是诸葛亮所说的天下生变之时,可谓天赐良机!

由于诸葛亮所规划的占荆州、夺益州的战略,基本都成功地实施了,所以大众普遍认为,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是非常厉害的,他“占领荆州”的观点,自然也受到了众人的认可!不过和诸葛亮同时代的另一个顶级谋士,却对荆州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

庞统对荆州的看法

庞统在投靠刘备后,也针对荆州给出了这么一番看法,他认为原先的荆州,确实人口众多、繁荣富强,但经历过曹操蹂躏的荆州,人口流失严重,早已没有当年的繁荣了。另外,此时的荆州,危险因素也很多,此时荆州有三大势力,分别是曹操、孙权、刘备,而前两个势力都比刘备强大,所以刘备要想在荆州有所作为,非常困难。相比较而言,益州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摧残,还是比较繁荣强大的,所以刘备应该放弃荆州,转而进攻益州,并以益州为自己的发展基地!

《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可以看到,庞统主张放弃荆州,主要是因为荆州有两大劣势,一是荆州残破了,实力不足以帮助刘备做大做强,二是荆州的敌人太强,曹操、孙权都是刘备惹不起的,所以刘备最好转向益州,不然早晚玩玩儿!

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刘备身边的顶级谋士,然而他俩对于荆州的看法,却完全不同,那么到底谁的看法更高明呢?估计很多人会认为,诸葛亮的看法更高明,因为事情的最终发展,确实是按照诸葛亮的规划在走,刘备集团也确实差点就一统天下了。然而很少有人发现,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中,有一个致命的矛盾点,而这个矛盾点,庞统早就看出来了,并在他的规划中直接阐述了出来!这便是孙权对荆州的渴望!

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占领荆州后,应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在他看来,刘备应该拉进和孙权的关系,一同对抗曹操,只有这样,刘备才有机会击败曹操,一统天下。也正是在这一厢情愿的基础上,荆州最终被孙权偷袭,关羽战死,而且当刘备出兵伐吴时,诸葛亮竟然还说了这么一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意思是他不赞同刘备伐吴,认为应该和东吴和谈,而且在夷陵大败、刘备都被气死了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坚持和好东吴,令人大为愤慨。

可以说,诸葛亮从始至终都对东吴保持着幻想,认为凭借自己的才能,能够将东吴拉上正轨,一同对抗曹魏,然而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东吴众人,就如同阿斗一般,都是扶不起来的!无论诸葛亮如何妥协,东吴始终是那个烂样子,所以说诸葛亮从一开始的战略就完全错了,东和孙权根本就不现实!相比较而言,庞统的“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倒是比较现实,看清了东吴的真实面目!

所以说,本文认为,在荆州的这个看法上,庞统的看法要明显高于诸葛亮!具体原因如下!

一、东吴对荆州的渴望远超众人想象

江东和荆州的仇怨,早在刘表统治时期就已经不可调和了!当时孙坚带兵进攻荆州,最终死于荆州,自此,刘表和孙家彻底结仇。之后孙家在孙策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占领了江东,之后孙策、孙权便数次带兵进攻荆州,为父报仇。曹操南下,刘表去世,刘表的继承人刘琮宣布投降曹操,江东孙家和荆州的仇也就此烟消云散。然而孙权对荆州的渴望,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越来越强大!

孙权年纪轻轻就掌握了江东大权,而年轻人总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合肥那边的曹军太厉害,根本不好打,孙权失败了好几次,所以他的建功欲望,只能转向荆州。而且到了后期,随着荆州关羽的做大做强,江东众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关羽的威胁,因为关羽占据了长江的上游!

东吴之所以能够扛住曹魏的进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掌握着长江防线,而曹军的水战能力差,大部队根本打不过去。然而关羽不同,关羽不仅陆战能力不输曹军,其水战能力也强悍无匹,这样的人占据着长江上游,随时可以顺流直下,杀入江东腹地!到时候江东引以为傲的长江防线,将会不堪一击!所以说,东吴对荆州的渴望,远超众人想象!

无论是出于自身对外扩张的渴望,还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东吴都必须占领荆州,这是东吴和蜀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说白了,不管诸葛亮对东吴释放多大的善意,东吴都会攻打荆州,只有把荆州拿到手中,东吴才会和蜀汉好好地谈下去!然而这一点,诸葛亮并未看到,他还在一厢情愿地想着“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最终导致荆州丢失、关羽战死!

说实话,隆中对虽然成功实施了一部分,貌似这个战略规划非常有效,但它在创立之初,就有重要的缺陷,诸葛亮低估了东吴对荆州的野心,导致了蜀汉的最终失败!

二、庞统了解孙权的想法

庞统在投靠刘备之前,其实一直在周瑜手下效力。周瑜在占领南郡后,一直在和手下计划攻打益州,但是孙权却对此不置可否,发展到后面,孙权甚至已经表露了不攻打益州的想法。周瑜暴毙、周瑜团队解散、庞统遭到弃用等事件,其实都是孙权对周瑜集团的打压,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庞统发现了孙权此人的阴狠毒辣。为了自身安危,他可以如此对付周瑜,那么为了自身安危,他又为何不能如此对付刘备呢?

所以说,在经历了周瑜之事后,庞统果断地劝说刘备,别在荆州发展了,赶紧去抢占益州,不然孙权早晚会和他翻脸!“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这十六个字,其实就是庞统对刘备的暗示,这就差直接点名说孙权对刘备有想法了,劝刘备赶快重新找一个容身之所,别再想着在荆州和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了,这不现实!

在庞统的劝说下,刘备最终选择了出兵益州,遗憾的是,此战中庞统不幸战死,否则在庞统的力推下,估计刘备最终会放弃荆州,转而去攻打凉州,走当年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路!这样的话,至少关羽不会死,关羽手下的荆州兵团不会消失,夷陵之战蜀汉战死的那五万精锐还会活着,这么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夺取凉州应该不是问题,若是在放弃荆州前,再将荆州的百姓迁往益州,则刘备实力将会更强,更有机会一统天下!

结语

诸葛亮认为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该放弃荆州,二人水平高下立判!诸葛亮在制定占荆州的战略时,低估了孙权对荆州的渴望,没有注意到其中的主要矛盾,所以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损失了关羽这么一员上将,而且损失的整个荆州兵团,数十万百姓!相比而言,庞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若按照他的看法,放弃荆州,把人口迁走,损失会更小!所以说,在对荆州的看法上,很明显庞统技高一筹!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九州春秋》)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的策略是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刘备、孙权、曹操三家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即“隆中对”。

从中可看出,诸葛亮的主张是必须占据荆州。在他眼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荆州之主刘表又守不住荆州,这正是上天用来资助刘备的!

拿下荆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两相呼应,能成大事。

刘备阵营后来的战略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规划好的路线在执行,的确也顺利地取得了荆州南部四郡,并且以此为跳板,又夺下了刘璋的益州、曹操掌握的汉中。

但刘备手下另一谋士庞统,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三国志》记载,庞统认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曹操和孙权无时无刻不对荆州垂涎三尺,巴不得啃下一块大肥肉来,能是提供和平环境搞建设的好地方吗?

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则号“凤雏”,无形中就有一种对比。两人在当时是齐名的,可惜庞统死得太早,否则在后世的名声不会亚于诸葛亮,刘备对他也极为信任。

那么,同为俊杰的一龙一凤,一个说必须占荆州,一个说荆州要不得,到底谁更高明呢?

只从局部来看,庞统是正确的。

虽然荆州的荒残可以通过休养生息来缓和,人才也可以从外引进或慢慢培养,但曹操和孙权对荆州虎视眈眈,刘备一方很难守住。

襄樊之战就证明了这一点。关羽和曹军打得正激烈,孙权釜底抽薪,派吕蒙白衣渡江,偷偷夺取了关羽的大本营。关羽进退失据,只能退兵,落得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下场。

表面上,孙权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关羽得罪了他。众所周知,关羽善待士卒,对士大夫却比较倨傲,和孙权向来处得不好。孙权曾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之女,关羽不但不答应,还辱骂使者,说什么虎女焉能配犬子,孙权因此怀恨在心。

但是,就算关羽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和孙权好得像亲兄弟,若有机会夺取荆州,孙权也绝对不会放过,最多不杀关羽而已。

身为乱世军阀,扩张领地是一种本能,而且荆州对于孙权来说太重要了。孙权的地盘在长江中下游,荆州关乎到东吴的生命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管谁占据了荆州,对孙权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只有将荆州掌握在自己手里,东吴才能安全。

本来孙权可以通过赤壁之战进军荆州,却被刘备抢先一步,以刘表长子刘琦的名义占去了荆州的大部分地盘。这叫孙权如何咽得下这口气?与刘备发生多次摩擦,为的就是荆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荆州是孙权预定下的蛋糕,早晚要拿到手。同时,还有北方的曹操也在一旁觊觎,要同时跟两方顶级势力耍太极,荆州实在不好守。

不过,将目光放长远一点,格局放大一点,就会发现蜀汉若想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

光有益州地盘,人口、财源、物资、战略前出地,都远远不够,必须要从荆州方向对曹魏形成战略钳形攻势。这点从诸葛亮、姜维北伐时,屡次都想拉上东吴一起干,就可见一斑。

当年汉高祖刘邦能从汉中挥师东出争夺天下,是因为各方势力还没稳固,项羽虽然威名赫赫,却缺乏统一天下的霸气,各地正混乱着呢。刘邦趁浑水摸鱼,才成功平定三秦,拥有了和项羽叫板的实力。

但到刘备这会儿,局势不同了。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形成,各块地盘都有了明确的划分,蜀汉很难再找到扩张的机会。只靠一个益州,能和疆域涉及12个州的曹魏抗衡吗?

显然不能!失去荆州的蜀汉,无论疆域还是人口,都是三国中最弱的。

再看诸葛亮数次北伐,几乎每一次都因为运粮不继而功败垂成。蜀道难,运粮更难。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还因李严督粮不力将其贬为庶人。第五次北伐,为了解决粮食的问题,特意在渭滨之畔屯田。

有趣的是,诸葛亮能安安稳稳地屯田,是因为司马懿采用守势。如果司马懿不与他对峙,而是四处出击,蜀军这田就屯不了。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家想一想,正常的出征,大部队哪来的时间屯田?不都忙着打仗吗?屯田是守军才能干的事儿。诸葛亮能在战争进行中屯田养军,估计是因为太了解司马懿了。

要知道,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有所保留,并非举全国之兵,就这还不能保证粮草。假设某一天全军出动攻伐曹魏,只怕不用魏军反攻,自己就得被后勤拖垮。

这还只是粮草方面。要是再考虑兵力动员、税赋收入等因素,蜀汉就更需要荆州了。为什么各大军阀都爱抢地盘?因为有地盘才有兵有钱。有了荆州,蜀汉的实力就能扩大一倍,东出有望。

所以,从大局来看诸葛亮更为高明。蜀汉丢失荆州,就只是地方性政权,别说曹魏,就连貌似弱小的东吴,都能将蜀汉死死堵在蜀地。但话又说回来,现实状况是蜀汉难以保住荆州,只能说刘备没那个命吧。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顶级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和庞统。

他们四人有一位共同的好朋友,此人正是精通奇门和兵法的“水镜先生”司马徽。

对于诸葛亮和庞统,司马徽有自己的评价,他曾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先生的评价,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出两个问题。

其一,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有安天下?

其二,卧龙与凤雏,谁更胜一筹?

就像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

就像在《三国演义》中,程昱、徐庶、诸葛亮和庞统,常常以才识相差“十倍”以自谦,但,不足为信。

他们只是自谦,并不代表孰优孰劣。

他们所谓的“十倍”之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时间差:四人的出场顺序不同。

高人的眼界往往很高,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关键时刻,能沉得住气,愿意晚出道。

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正是程昱、徐庶、诸葛、庞统。

2. 空间差:四人的初始战功各有不同。

高人的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说得形象点儿,有的人是十里之才,有的是百里之才,有的则是千里之才。

他们四人的初始战功,也确实如此。

程昱略施小计阻击黄巾军,守住东阿县;徐庶新野城外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着关羽暗度陈仓夺取樊城大本营;诸葛亮赤壁大战,巧舌如簧借荆州;庞统献出上中下三计,帮助刘备夺取益州。

即便四人战绩辉煌,但是,要论终生成就,那还是非程昱和诸葛亮莫属。

曹操创业初期,程昱从寿张令做起,一路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征战四方;到了曹丕称帝时,程昱被曹丕拜为卫尉,进封安乡侯。

诸葛亮从隆中对开始,一路追随刘备借荆州,取西川,七擒孟获,五次北伐,白帝城中的托孤大臣,刘阿斗的亚父,先后被封为武乡侯、忠武侯。

徐庶新野城外帮助刘备打败来势汹汹的曹仁,但因孝敬母亲,投降曹操,最后,进了曹营,一言不发,未有再次建功立业的记载。

庞统赤壁大战中,卧底孙吴;夺取益州时,一句话点醒“梦中”的刘备;可惜,落凤坡前中箭身亡,年仅36岁,未能再次展现自我。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四人有第三个差异性。

那就是风格差。

3. 风格差:四人智商在线,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术业有专攻,程昱、徐庶、诸葛、庞统四人的专业特长不同,风格不同,所以,人生成就也不尽相同。

程昱多谋,善断大事。

建安三年,吕布大败刘备,无奈之下,刘备依附于曹操。

此时,程昱第一个站出来向曹操提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

曹操犹豫未决,便询问郭嘉。

郭嘉号称鬼才,自然看得出刘备并非闲人。

他告诉曹操:“程昱说得没错,不过,他在走投无路时投靠我们,我们却将其杀掉,这有损您诚信招揽天下英雄的名誉。”

听郭嘉这么一说,曹操也觉得有道理,于是,他决定不杀刘备。

可是,郭嘉又换了个角度说:“刘备身边有号称万人敌的关羽和张飞,刘备本人又得人心,所以,刘备不会为人之下。”

说完,郭嘉向曹操提议软禁刘备。

可是,事实证明,刘备技高一筹,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借着一声响雷,故意扔掉手中的筷子,瞒过了曹操。

事后看来,郭嘉的“软禁”还真不如程昱的“杀掉”划算。

徐庶原本是一位游侠,后来弃武从文,拜师学艺,骨子里透露着硬朗的风格。

徐庶投靠刘备后,非常受器重。

曹仁率领大军来势汹汹,势在必得,在阵前摆下八门金锁阵时,刘备一筹莫展。

多亏徐庶看了几眼,便识破了阵中的破绽。

在他的指导下,赵云率领500军士冲阵,杀败曹仁。

小有谋略的曹仁不甘心失败,他决定晚上前来截寨。

不料,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再次大败而逃,接着,徐庶又设计帮助刘备夺取了樊城。

曹操身边兵多将广,叫得出名的高级谋士如戏志才、荀彧、荀攸、程昱之流,不在少数,可以说,是妥妥的实力派。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曹军却三番四此地被徐庶打败,这让曹操非常震惊。

这时,程昱献计,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再模仿她的字迹给徐庶写信,让徐庶来曹营效力。

徐庶是一位大孝子,接到信后,便向刘备辞行。

英雄惜英雄,刘备对徐庶依依不舍,徐庶对刘备默念不忘。

在走了几里地后,徐庶又拍马赶回,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之后,徐庶来到了曹营,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身计谋的徐庶从此当上了“哑巴”,一言不发。

在此看来,徐庶是程昱的好朋友,程昱暗地里“请来”徐庶的母亲,又模仿徐母的字迹诓骗徐庶,实属卑劣。

这是妥妥的阴谋。

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治理能力要强于军事能力。

诸葛亮“隆中对”中三分天下,赤壁之战前江东舌战群儒,联孙抗曹,更能说明的是他具备优秀的政治能力。

至于他的军事能力,虽然优秀,但五次北伐,成败均占,当然,这不排除司马懿的“有意”让之的意思,比如,空城计。

庞统善奇谋,剑走偏锋,军事能力大于自身的军政能力。

赤壁之战前,曹操率领大军准备打江东,但是,北方士兵不习惯坐船。

庞统在蒋干的推荐下,投靠曹操,并向曹操建议把所有战船用铁索连接起来,表面上看是让曹魏战船更加稳固,实则是配合周瑜的火攻。

曹操身边谋士如云,高手很多,他们不会看不清庞统的真实用意。

但是,庞统的演技太高,不仅蒙骗了曹操及其众谋士,还让曹营中的徐庶看破不说破,更重要的是,在双方激战时,庞统还能全身而退,逃出曹营。

其谋略不可谓不高。

以上是程昱、徐庶、诸葛亮和庞统的才能比较。


接下来,我们分析诸葛亮和庞统关于荆州的问题。

荆州,在三国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方,一度有“得荆州者得天下”的说法。

荀彧曾向曹操提议:“先定河北,后修复旧京,最后南临荆州,便可天下大定。”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待天下有变,以荆州之兵趋宛、洛,益州之兵进关中,一统天下。”

东吴的智囊鲁肃也曾向孙权提到:“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十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由此可见,三国时期的杰出战略家都将荆州视为兵家必争之地,甚至,一度有“得荆州者得天下”的说法。


1. 洋洋洒洒的隆中对,诸葛亮对荆州视若珍宝

《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隆中对》战略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将荆州与益州看做恢复汉室的基地,尤其是荆州,一度被诸葛亮当做刘备集团的立足之地。

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从各个角度说服了刘备,引起了刘备对荆州的重视。

这从刘备入蜀作战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来。

刘备入蜀谋取益州时,仅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带在身边,而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重臣名将镇守荆州。

只不过随着益州战事的发展,刘备屡屡受挫才不得不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从荆州调拨入蜀作战,只留下关羽、关平父子等部分人马镇守荆州。

这样一来,刘备集团在荆州的防守力量大大削弱了,而且还开启了孙权集团对荆州的觊觎之心。

2. 刘备借荆州,孙权集团多次讨而不得

赤壁之战后,荆州落入孙权集团手中。

刘备为了实现《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战略目标,便打起了荆州的算盘。

可是,孙权集团费了很大的劲才拿下的军事重镇,岂能说扔就扔?

于是,刘备决定“借荆州”,说是借,实则想据为己有。

为了借到荆州,刘备风尘仆仆来到孙吴,面前孙权。

孙权身边有周瑜、鲁肃等一干名将和谋士,他们经过了缜密的考虑和激烈的讨论。

一是,周瑜坚决反对将荆州借给刘备,而且,他还建议孙权扣留刘备,以美女、玩物削弱其心志。后来,便有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二是,鲁肃力主将荆州借给刘备。他的理由很充分。

其一,孙权集团的将士刚到荆州,未站稳脚跟,未得民心,不如借刘备的力量安抚他们;其二,刘备占据荆州,就相当于给曹操树立了一个敌人,这对孙吴来说,算是多了一道保护自我的屏障。

孙权内心七上八下,非常矛盾。

就在孙权犹豫未决之时,周瑜提出从荆州出兵巴蜀的战略,以坚定孙权不外借荆州的信念。

谁知,在出兵巴蜀的路上,周瑜却骤然去世了。

接替“大都督”位置的正是与周瑜持相反意见的鲁肃。

鲁肃再次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共拒曹操。

孙权自知此时和刘备为敌,只会两败俱伤,于是,就咬了咬牙,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只可惜,此时的荆州已不是刘表时期的一片乐土了。

3. 相较于荆州,庞统更重视益州

庞统曾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诸葛亮在做隆中对时,荆州虽然四面危机,但是,总的来说,在刘表的治理下还算稳定。

只是后来,随着曹军的南下,曹、刘、孙三家在此发生了激烈的鏖战,所以,刘备“借”来的荆州已不是平安富足的荆州了,而是满目疮痍、人才凋零的废土。

所以,此时富饶且少于战火的益州显得比荆州更加重要。

这也是当初诸葛亮隆中对定下“跨有荆益”战略目标的先见之明。

只是,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从地理位置上看,诸葛亮的“跨有荆益”有很大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上。

荆州与益州彼此联系条件极差,两地相隔千里之遥,且有山川阻拦,如有战事,难免有首尾不能相应。

同时,荆州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没有天然屏障阻隔,如有敌人来犯,易攻难守。

第二,从战略目标来看,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刘备占据荆州后,不仅要防范北面的曹操,还要防范东边的孙吴,占据了刘备及其上下将士的精力。

第三,从宏观来看,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绝不是脉脉的温情,也不是个人意愿,而是赤裸裸的利益。

孙刘虽是联盟,也可以说是利益共同体,但是,利益的背后也尽是一些摩拳擦掌的矛盾。

比如,后来,孙权派人找刘备一连讨要了几次荆州。

总之,三国时期,荆州地位非常特殊,它既是孙刘争夺的焦点,也是孙刘结盟共拒曹操的结合点,绝对不能有半点闪失,一旦孙刘失和,只会有利于对江南虎视眈眈的曹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荆州并不是一个金疙瘩,而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引发曹、孙、刘三方的军事冲突。

所以,庞统主张放弃荆州是有很多道理的。

其实,庞统能看出来的问题,聪明的诸葛亮也会看得出来,只是,在守荆州一事上,诸葛亮犯了3个严重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从荆州调走多员大将,削减荆州的防守力量。

在刘备取益州之前,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在荆州防护,那时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足以抗拒东面的孙权。

谁曾想,在刘备取益州时,随军军师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离开荆州,赶往益州帮助刘备,同时,还将张飞、赵云从荆州调离到益州,把维持孙刘联盟的重任扔给了关羽。

第二个错误:重视益州,轻视荆州,兵力部署轻重颠倒。

诸葛亮太过重视益州,在对付曹操的军事部署上,诸葛亮把重兵放在了益州,只留一支孤军驻扎在江陵。

其实,当时的形势是,曹操的重兵在宛城,诸葛亮不应该让这一支孤军北进而终遭失败。

第三个错误:用人失察。

诸葛亮主张留关羽镇守荆州,不得不说关羽确实是一位将才,当曹操派文聘和乐进荆州的寻口时,关羽凭一己之力将文聘和乐进击退,同时,还让偏将率军北征,所杀甚众,曹操对此感到非常忧虑。

后来,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带伤作战,擒庞德;威震华夏。

但是,关羽没有充分认识到他在荆州必须维护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也没有担负起这个责任。

再加上糜芳、傅士仁相继投降孙吴,荆州很快就丢失了。

这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几乎宣告了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战略目标的破产。

看到此处,我们会发现此前庞统说得那句“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相较于荆州,庞统认为益州才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基础,他说:“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只可惜庞统死得太早,年仅36岁就英年早逝了,如果庞统再多活几年,或许刘备集团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这个问题,得用发展眼光去看待。

对于荆州,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确实就此发表过各自的看法,不过,两二人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其中,在诸葛亮眼里,荆州优势多多,是必须要占据的地方,只有占据这里,方能成就大业。

而在庞统看来,荆州这个地方,不仅内部残破,同时外部强敌环伺,总之就是劣势多多,不宜贪恋此处。

那么,这二人对于荆州的看法,究竟谁更高明一些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先看看诸葛亮与庞统,分别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了对荆州的看法。

先说诸葛亮,他提到必须占据荆州,是在《隆中对》里面。

《隆中对》产生的背景,是在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这段时间,刘备受谋士徐庶徐元直的建议,因此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之大作。

这其中,年轻的诸葛亮对刘备提到,荆州是个好地方,因此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然后以图大业。

具体好在哪里呢?诸葛亮当时说的十分明白。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荆州这个地方,北面靠着汉水与沔水,这就说明水路畅通,而水路畅通,从南海到这里的物资运输,就会十分方便。

二来,荆州东面与吴郡、会稽相连,而西面,则通往巴蜀之地,这么一个水路运输方便,且四通八达的地方,必然是不少人都想争夺,也想得到的所在。

简单几句话,诸葛亮就把荆州在地理上的战略重要性,表达的一清二楚,此乃地利。

当然,在诸葛亮眼里,之所以建议刘备占据荆州,自然不仅仅是因为荆州在地理位置上有战略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当时荆州正是刘备占据的好时机,也就是“天时”。

什么天时呢?注意看诸葛亮的第二句话。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这里面的重点,在于“其主不能守”,也就是说当时荆州的主人守不住这里,那么当时荆州的主人是谁呢?

自然是刘表,那个曾“单骑入荆”,凭实力将荆州带向稳定繁华的男人。

刘表入主荆州的时间很早,大约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当时荆州的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因此,经董卓表奏,刘表被任命为新的荆州刺史。

不过那个时候的荆州,可谓是一片混乱,用刘表本人的话说就是“宗贼甚盛,群众不附”,以至于刘表刚开始连上任都做不到,只能匿名独身赴荆州,这才勉强上了任。

之后,经过刘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等一系列措施之下,不仅内的贼党豪强为唯刘表马首是瞻,同时外部不少能人志士也纷纷前来投靠。

最巅峰时,荆州已经达到“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因此到了后来,荆州成了当时混乱局势下的一方净土,别的不说,单是当时荆州境内学校的规模和制度,就几乎与曾经繁华的洛阳比肩。

试想,在当时的时局下,荆州的教育居然能做到如此规模,其他方面有多成功就不言而喻了。

不过,刘表这个人也不是完美无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好谋无决”,同时“无四方志”,即志向不大,用曹操谋士郭嘉评价他的话那就是仅是一个“坐谈客耳”。

不仅如此,刘表对于人才的任用也是一个很大问题,也就是陈寿评价他的“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不然也不会在晚年时让蔡氏一门上蹿下跳。

所以,正是刘表存在这些问题,导致当时的荆州,看似强大,实则岌岌可危。

并且,刘表的儿子也不成器,更是当时他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对于这些,诸葛亮是看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所以,他才会对刘备说,荆州“其主不能守”。

此外,诸葛亮也知道刘备已然漂泊半生,但始终未能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急切需要一个稳固的地盘,这样才能开创下一步的事业。

加上刘备在当时,不管是号召力还是好感度,都相对来说比较出类拔萃,同时也有一批忠心的追随者,这便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才会建议刘备占据荆州。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刘备必须占据荆州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来是荆州的地理战略,二来是刘表暗弱,而第三,便是刘备在当时的实力。

这三项基本条件,最主要的便是前两个,即“天时”和“地利”,因为这两个是基础,没有这两个,诸葛亮说什么都不会建议刘备冒险占据荆州的。

所以,就当时的局势而言,诸葛亮说的没错。

而庞统又是在什么时候对刘备提出不应眷恋荆州的呢?答案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前后。

当时的背景是,法正建议刘备夺取益州,而刘备犹豫不决,因此作为谋士,庞统提出,不应仅仅把目光放在荆州这一个地方,而要放的更长远。

换而言之,就是庞统也建议刘备拿下益州。

当时在庞统看来,荆州有几大缺点,第一是“荒残,人物殚尽”。第二则是“东有吴孙,北有曹氏”,因此,盘踞在此,难成大事。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九州春秋》

要知道,此时距离《隆中对》,也不过是过去了三四年的时间,但为何同样是荆州,到了庞统嘴里,就变得几乎一无是处了呢?

实际上,这还真不是庞统故意抹黑荆州,而是这几年中,发生了几件大事。

第一,是刘表死了,然后刘表的儿子刘琮,在接管荆州后,面对曹操大军,居然献城投降,白白把荆州让给了曹操。

第二,也就是刘琮献出荆州后不久,刘备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即“赤壁之战”,曹操退走,同时刘表的长子刘琦病逝,因此在部属的推举下,刘备领了荆州牧。

而这样一来,经过战乱后的荆州,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曾经的繁华一去不返,至少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恢复曾经模样的。

这也就是为何庞统会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的原因所在。

并且,当时东吴孙氏已经崛起,吴郡、会稽二地,也被东吴牢牢占据,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东连吴会”这个战略优势同样也不复存在。

还有,当时荆州的北面,也就是诸葛亮之前说的“北据汉、沔”的优势,也已经无法实现。

也就是说,短短几年的功夫,由于时局的变化,曾经荆州具备的“地利”优势已经没有了,加上经历了战火,导致城池破损,人口流失,整个下来,荆州不再是之前的“香饽饽”,至少没有了诸葛亮曾经所说的诸多好处。

因此,庞统才会对刘备提出上述那些问题,而这些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庞统说的同样也没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庞统可没说过荆州要不得,他向刘备表达的意思,是应该把眼光放的更长远,抓紧夺取益州方为上策。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庞统

所以,结合庞统这两段话整体来看,其实意思十分清楚明了,他就是在法正建议刘备夺取益州时,看到刘备犹豫不决,因此才将当时的荆州,以及当时的益州做了一个分析比较,最终建议刘备听法正的建议,抓紧时间拿下益州。

同时,在庞统说完这些后,刘备依旧犹豫,担心因此而失信于天下(当时益州牧为刘璋),而庞统见此,直截了当的说,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并对刘备列举了古人的不少例子。

最终,刘备也觉得庞统说得不错,因此听从了他的建议,率兵进入了益州。

而这么再去看的话,庞统说的有错吗?当然没错,不仅没有错,反而结合实际形势,为刘备剖析出了最合适的办法和举措,因此,“凤雏”之名不虚也。

更重要的一点,对于夺取益州,以及夺取之后如何筹划这件事,诸葛亮早就在《隆中对》里提到过。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这便是当初诸葛亮对刘备提到的长远规划,而这其中,就已经建议刘备不仅要拿下荆州,同时还要拿下益州。

因此,这一点,诸葛亮和庞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有道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非虚言也!

所以,对于荆州的这个问题,还是那句话,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诸葛亮说必须占据荆州的时候,是荆州具备被占据的各种条件。

而庞统建议不要仅迷恋荆州的时候,则是经历了赤壁之战等多个因素之后,时间不一样,情况就不一样,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荆州   益州   蜀汉   东吴   鼎足   孙吴   凤雏   谋士   要不得   形势   赤壁之战   看法   战略   建议   集团   财经   天下   诸葛亮   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