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皇帝,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但康熙却很怕胤禔夺权呢?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中,应该是想说康熙很怕胤礽夺权吧。

胤禔和胤礽,都是康熙的儿子不假,但胤禔可不是太子,并且他还只是一个庶子,真正的太子兼嫡子,是胤礽。

所以,题目应该是想问:为何朱元璋放心太子朱标,而康熙却担心胤礽夺权?

其实吧,这个问题说起来也不算复杂,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总结就是,朱元璋和朱标,属于“真爷俩儿”,而康熙和胤礽,则是“假父子”。

当然,这里所说的“假父子”,并非指胤礽是“隔壁老王”的,而是说他和父亲康熙之间的关系,远不如朱元璋、朱标爷俩。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朱元璋和朱标这爷俩儿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毫不夸张的说,在古代历史中的众多皇帝里,朱元璋和朱标,是难得的,也很少见的正常父子关系。

什么叫正常父子关系?一句话总结就是,父慈子孝。

也许有人会说,这算啥啊,不就是父慈子孝嘛,历史上应该不止朱元璋朱标这对父子能做到这一点吧。

但事实上,看似简单的关系,至少在皇族中,很少见。

朱元璋和朱标,是真正的做到了父亲对儿子疼爱,且毫不设防,同时,儿子对父亲敬重、孝顺,毫无忤逆之心。

单是这一点,古代历史那么多皇族父子,能做到的有几个?

而之所以朱元璋和朱标父子能做到这一点,其实,既跟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同时,也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朱元璋是什么出身?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当年的朱重八,穷的差点饿死,爹娘死了都没钱安葬,还是靠着村里人施舍,才勉强用破草席,把爹娘的尸体卷吧卷吧埋了。

总之就是,老朱是个苦出身。

而苦出身的人,对待感情方面的问题,都会十分看重,这里既包括亲情,也包括爱情,另外还有友情。

但这三者中,最令老朱看重的,就是亲情。

他从小吃过太多的苦,受过太多的罪,亲眼目睹亲人一个个去世加离散,而自己则最终侥幸活了下来,最终一路打拼,成就了一番事业。

等到其飞黄腾达之后,最想回馈的人是谁,自然是自己最亲的家人。

这也是为何在朱元璋登基后,对待自己的姐夫李贞一家子好到没边儿的原因,而他这种心态,其实跟我们大部分普通人都类似。

比如我们,有朝一日发财了,第一个想法,就是想让自己的家人享享福。

换而言之,别看老朱最终当了皇帝,其实从心态上来讲,他还是几十年前那个普通的农民,发了财,马上就想赶紧让家人分享分享。

同样的道理,吃尽苦头,最终苦尽甘来的老朱,在面对自己的儿子时,又会怎么样?

不用想,那就是可劲儿的爱,有多大能力,就用多大能力去爱,其实换做我们也一样,假如当初你吃尽苦头,如今终于事业有成,难道你不是也可劲心疼自己的儿子,同时心里想,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再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了吗?

而这,就是老朱对待朱标的心态,说得简单点,他和天下大部分普通的父亲一样,只要有能力,都会拼了命对儿子好。

况且,朱标还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

朱标出生时,为公元1355年,此时的朱元璋,已经27岁了,这个年纪,可能放在今天还算年轻,即使没结婚也没啥,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是妥妥的大龄青年了。

甚至有些“积极”的,在这个年纪,当上爷爷也是有可能的。

而朱元璋,在这个年纪,好不容易有了第一个儿子,并且,老朱的几个哥哥都死了,仅留下一个侄子朱文正,而朱标的出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老朱家终于又添人进口了”,你说,换做你是老朱,高不高兴?

更重要的是,按照老朱曾经的家庭情况,能有个儿子,那真是惊喜中的惊喜。

所以,自打朱标一出生,老朱就跟许多初为人父的人一样,对朱标寄予了极其深厚的感情,而在历史上,老朱当时的做法,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史料记载,朱标出生时,正在攻打集庆(今南京)的老朱,兴奋的跑到附近的一座山上,满怀激动的在一块石头上刻下几个大字,为“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如果不是开心自己终于有了第一个儿子,老朱焉能如此兴奋?

要知道,在数年后老朱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朱棣出生与应天府时,忙于军务的老朱,连看都没看上一眼,而当时他可也在应天府之内。

前后差距,可见一斑。

不仅仅是对朱标这个长子极有感情,另外,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老朱对朱标的生母,也就是马皇后,同样也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前文讲到,老朱打小家里穷,因此在最初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愿望,哪里还敢想着娶媳妇?

但是,人家马皇后,不嫌弃老朱长得丑,不嫌弃老朱一穷二白,心甘情愿的跟着他,且毫无怨言的同甘苦共患难。

单是这份感情,怎能不让老朱感动?

所以,有着朴素情怀的老朱,自然对马皇后极为情深,而对于马皇后为他生的儿子,那更是爱屋及乌,疼到没边儿了。

而综合上述几个因素,你说老朱,能不对亲儿子朱标好吗?

因此,有了这种感情基础,老朱对于朱标的心态,那和我们很多普通人一样,当爹的辛苦奋斗一辈子,就是为儿子攒家业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老朱干嘛不放心朱标?反正眼前这一切,早晚都是他的。

并且,老朱也确实把这种心态落实到了行动上,他一改其他皇帝防范太子的做法,反而主动且大力支持朱标结交大臣,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班底。

这叫什么?这叫皇帝自己架空自己,但老朱就是愿意这么干。

按照老朱当时的做法,毫不夸张的说,要是朱标哪天说想登基当皇帝,那老朱就敢马上退位让贤。

其实归根结底,老朱之所以放心朱标,就是因为,他真的把朱标当儿子,他和朱标之间的感情,也是跟我们大部分普通人一样的父子情深。

所以,老朱是压根不会担心朱标夺权的,如果有可能,老朱甚至还很期待。

而反观康熙和胤礽这对父子,情况就大不一样。

康熙对儿子胤礽,不能说没有感情,相比于康熙对待其他皇子,他对胤礽的感情,还算是不错的。

但是,这种看似不错的感情,并不似朱元璋和朱标之间的那样纯粹。

毕竟,在父子感情之外,还掺杂有很多关系到利益的东西,而这,都是可能会影响父子感情的因素。

同时,康熙本身就是出身贵族阶级,他的价值观,以及对待感情的方式,自然和朱元璋不一样。

举个例子来讲,同样是对待儿子以及教育儿子,老朱对待朱标,和我们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既有期待,又有溺爱,同时也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意思就是,该揍时,还得揍一顿才成。

比如,某次朱元璋的一个宠妃去世,老朱很伤心,因此就想让朱标也穿上麻衣孝服,以示哀悼之意。

按理说,这种事很正常,宠妃虽说不是朱标生母,但按辈分来讲也是庶母,所以该穿。

但是朱标不同意,认为自己的爹妈还在世,穿孝服无疑就是诅咒,因此就不穿,不仅不穿,还“怼”了朱元璋一顿。

太子曰:“礼惟士为庶母服缌,大夫以上为庶母则无服。......然则诸侯之庶子不为庶母服,而况于天子之嗣乎!”

怼完,老朱大怒,当场就准备揍朱标一顿,而朱标撒丫子就跑,他前面跑,老朱后面追,问他为啥跑,朱标还说,你都拿大棍子准备要抽我了,我干嘛不跑?

这件事,就很能说明问题,老朱的教育儿子方式,和天底下很多普通的父亲一样,允许儿子犯错,甚至会包容其犯错,即便说了几句儿子不听,那揍几下就行了。

但不管如何,老朱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扩大影响,更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对儿子失去感情。

但康熙对于胤礽,就不是如此。

胤礽小时候,康熙对他还真是不错,确实也做到了一个父亲的典范,但是随着胤礽的长大,康熙的心态,就开始发生变化。

他慢慢的开始防着胤礽,甚至到了后来,更是提防胤礽夺权。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康熙的心态和教育观念,在他看来,我可以疼爱儿子,但是儿子也得满足我的期望值,且处处都得做到我心中所想才行。

一旦儿子犯错,康熙不会像老朱那样当场发作敲打,但却会在心里记下一笔账。

比如,康熙很忌讳身后事,因此在康熙二十九年其生病时,由于前来探望的胤礽“面无忧伤之色”,这就让康熙开始犯嘀咕,且心生警惕。

无形之间,他和胤礽之间的芥蒂,就此已经埋下。

另外,比如胤礽曾在夜间“窥伺”康熙行帐,这不仅让康熙极为恼火,甚至在事后,还用上了胤礽想为索额图复仇等性质极为严重的字眼。

由此可见,康熙已经认为,儿子胤礽会威胁自己的生命安全,有了这种想法,他如何不提防胤礽?

但反观老朱,他从来不会认为朱标会害自己。

所以,对待儿子时,心态上的不一样,以及教育、培养的理念不一样,自然就会形成截然相反的父子关系,而不同的父子关系,便是两人一个放心儿子,一个提防儿子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点,就是朱标和胤礽这两个人也有很大不同。

朱标这个人,基本上在史料中的形象和评价,均是“友爱、仁慈”,且能以德服人,对待兄弟也是极好,从不做仗势欺人的事。

另外,对于大臣,他也能礼贤下士,尊重师长,同时勤奋好学,总之浑身上下都是优点。

甚至在某次朱元璋想处死朱标的老师宋濂时,朱标居然跳进水中,乞求自己的父亲放过老师,这才让朱元璋改变了主意。

这样恭敬、友爱的孩子,如何不让朱元璋看重和信任?

但反观胤礽,聪明是聪明,但是脾气乖张暴躁,史料中就有他在年少时,鞭打老师、部下,乃至兄弟等记录。

说得简单点,就是胤礽远不如朱标那么高情商。

而对于自己的儿子都是什么德行,相信康熙肯定是一清二楚,原本他以为,胤礽会随着年龄增长改掉一些坏毛病。

但是,从窥伺行帐,到面无忧色,再到后来胤礽的种种不仁表现,让康熙越发对其失望。

而在失望之余,自然就生出了防备胤礽的想法,毕竟康熙也怕胤礽来一个“逼宫”,而事实上在其二次被废时,还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所以说,康熙防备胤礽夺权,也不是没道理的,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他在胤礽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个儿子远不是他想要的样子(当然这也是他造成的责任),所以一边失望,一边只能加以防备,以免自己晚年再遭遇不测。

归根结底,朱元璋放心朱标,康熙却提防胤礽,核心的原因有两个,一个父子关系不一样,老朱是真的把朱标当儿子,而康熙则掺杂有其他东西,另一个则是朱标和胤礽这二人,一个争气一个不争气,所以造成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康熙的太子叫胤礽,胤惿只是康熙庶出的皇长子,并不是太子。不过胤礽和胤惿的结果都一样,都被康熙圈禁致死。

至于说为什么朱元璋就放心太子朱标,而康熙就很害怕胤礽的夺权。我觉得这主要是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导致的问题。朱元璋和康熙的性格不一样,对待儿子的态度也必然是不一样。



外刚内柔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父母诸兄早亡,被迫长年独自流浪的孤儿。早年的不幸让他对社会有一种报复感,但同时也让他对血缘亲情的珍视超出了常人。

比如明朝的靖江王一脉,这是明朝唯一不是朱元璋直系后裔的藩王,而是朱元璋的长兄朱兴隆的(本名朱重五)后代。

关于这位长兄,按朱元璋《御制纪非录》中所言,是个对父母不孝,对兄弟姐妹也也不关心的混账大哥。朱元璋和他的关系并不算好。

“幼因皇考(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惜之甚,及壮,无状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胜言。”

而朱兴隆的儿子朱文正(小名驴马),也是一个比较横的人。他因为横行不法,受到朱元璋责问。被骂了一顿后,居然就有叛投张士诚之意,在被朱元璋亲自审问时,他也态度极为恶劣。搞得朱元璋感叹“尝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按理来说,换作是其它人,对这兄侄一门肯定也就死心了。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在第一批封藩诸子时,依然将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小名铁柱)封为靖江王,就藩于广西桂林。虽然靖江王只是郡王,但待遇规模一点都不低,与亲王是一样的。

后来朱守谦也横行不法,甚至公然对朱元璋有怨言。但朱元璋没有跟他计较,仍然多次给朱守谦机会,直至最后无可救药了,才将其禁锢于凤阳。长兄一门三代如此,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奈的很。

“呜呼!盖由守谦祖、父愈积渊深,祸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此为止,按说朱元璋已经仁至义尽了。但事后朱元璋还是不忍绝兄长之嗣,仍然以大哥朱兴隆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世子,并安排他拜访晋、燕、周、楚、齐、秦等十三藩王,让他周游全国,以增广学识见闻,让他跟自己的本家亲戚多多交往,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人关系。最终使靖江王一支与明朝相始终。

试想,朱元璋对兄侄一门尚且如此,对自己亲生儿子能差到哪去?

并且,朱元璋还是一个从不计较个人名利的父亲。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回京师,朱元璋准备将他法办,后经皇太子朱标的解劝,朱樉次年被赦免,放还回了藩封。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主观性很强的人,他要法办的人,他就一定会办,太子朱标出面就能劝解,这显然不可能。所以这个事情的内核实质其实就是朱元璋扮白脸,他把扮红脸的机会让给了太子朱标。朱元璋心肝情愿的给朱标搭台,让朱标招揽人心,树立一个仁慈的储君形象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朱元璋给朱标搭台,朱元璋当恶人,朱标当好人,为朱标拉拢了不少好评。

说实话,当爹的能当到这个份上,中国历史上估计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皇帝了。



后来秦王朱樉去世,朱元璋虽然对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很恼火,但儿子的去世,他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让他这个外刚内柔的人,伤心了很久。

“且如寝室处所,尔等来朝,吾曾亲引指示吾床,周匝群宫人铺睡处,所有关防有势。秦不以吾言为法,与小人孤处,杀身之祸必生矣。老眼昏花为诸子之计,又拭模糊老眼,还亲稿净行,以示诸子。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事”——《明太祖钦录》

上面的引用是朱元璋在朱樉去世后,写给其它儿子的亲笔信。朱元璋当时年近七十,对儿子的舐犊情深,跃然纸上。

他对其它就藩于外的儿子尚且如此,那对他一直都最重视,且一直都在身边陪伴协助自己的长子朱标会是什么感情,就不用多说了吧?

因此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对朱标,他是至始至终都坚定得以朱标为太子。任何事情都没有动摇过他的这个决定



朱标并非软弱之人

长久以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朱标形象,其实是被文人加工后的形象。不能说严重歪曲吧,但起码历史上的朱标能坐稳太子之位,他就绝对不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

朱标十岁即被立为吴世子,明朝建立后成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其太子之位一直坚如磐石。而早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就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众所周知,皇帝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这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威胁,所以历代皇帝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更别说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型的开国之君了。

他敢让朱标处理政务,这绝对是对太子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

在朱标主持政务期间,正好也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发期(除蓝玉案),这三大案,朱标都有亲自过手。他除了因为受孙子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求情外,在史料中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有过明确的对立。

即便是对立,只要朱标求情,朱元璋也必然会照顾他的感情。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朱标和朱元璋是在玩政治红白脸

朱元璋给儿子搭台,让他作为自己在政治上的缓冲器,而朱标也能借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二人利益和立场是高度的一致,没有任何对立。

但是,这种政治合作却被后世文人塑造成了暴君和贤子的形象,这就有点小家气,不懂帝王政治了。

别的都不说,就单说建文帝朱允炆,他也是被后世文人说成是“仁柔”之君。但是他在继位之后,就接连废掉五王。他把自己的叔父要么逼死,要么囚禁。从这一点来看,哪里看得出他是一个“仁柔”之君了

所以说,简单的用仁慈评价帝王,这本身就是很肤浅的想法。朱标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储君,他能差到哪去?他能有多软弱?朱元璋让朱标当太子,这绝不是简单的父亲爱儿子

外柔内刚的康熙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一直就是仁君形象,就连他的谥号也是“仁皇帝”。但是康熙只是一个表面仁慈的人而已,他对大臣、对儿子,表面上都非常的好。但是在内心里,他是一个非常刚硬的人。谁要是得罪了他,他就会记恨一辈子

曾经有人说过:康熙的儿子只有两类,他与孝诚仁皇后生的儿子,以及他与别的女人生的小孩;康熙的女人也只有两类,他的妻子孝诚仁皇后,以及陪他睡觉的女人。

对于胤惿、胤禛(雍正)、胤禩这些他与别的女人生的孩子,康熙是真的瞧不上。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太子胤礽。

对于敬敏皇贵妃、惇怡皇贵妃、悫惠皇贵妃这些女人,康熙是真的瞧不上。他的心里只认可一个女人是他的妻子,就是生下胤礽就去世了的孝诚仁皇后。

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是一个对感情非常看重的人。毕竟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是要有感情寄托的,康熙和孝诚仁皇后的感情好,但是孝诚仁皇后早早就去世了。于是,康熙就把他对孝诚仁皇后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了胤礽的身上

但是我们知道,感情是双向的,康熙对胤礽是父爱满满,但是胤礽却不领情,他对康熙则有点忽视。一个有情,一个无意,这就是后来康熙会废胤礽的根源。



关于这一点,可以举几个例子。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到鄂尔多斯巡视。他临走前,留太子胤礽在京城坐镇。这期间由于父子两人隔得远了,于是康熙就以父亲的身份给胤礽写了很多奏折书信。

比如康熙三十五年十月初一,康熙给胤礽朱笔御批:

我身体很好,你好吗?给你的谕旨都是我一日一日,零零散散写的,因此一段段不连贯。给皇太后上奏的时候要写清楚,若是不恭敬可不行。

还比如十一月初六,康熙再给皇太子胤礽连降两道谕旨,讲述他在鄂尔多斯的见闻。

鄂尔多斯有5斤的兔子,重于4斤8两的很多。春天去军营的时候,索尼特地方的孕兔重达5斤。不知京城的兔子可有过重5斤的?

从上述康熙与胤礽的书信来往可以看出,康熙对胤礽是真的有感情。但是胤礽却无法理解康熙对他的感情,没有及时回信。于是康熙就写了一道怨气慢满满的谕旨:

我身体安好。皇太子好吗?我唯恐皇太子自远方过于思念,因此将我们这里出行愉快之处反反复复咯哩啰嗦写了送去了,为什么一句回复我的话都不寄信过来?这么多奏折写的时候,一点担心忧虑也没有,有这种道理吗?从今以后我多余的话再也不写了

是的,康熙因为胤礽不给他回信,于是康熙就生气了……

一个能因为宝贝儿子没给自己及时回信就生气的爹,他的记仇心之强,还用多说?

像这样康熙记仇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胤礽16岁,当时康熙生病了,胤礽服侍。但胤礽在服侍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一丝担忧的表情,于是康熙被他遣返回宫了。是的,康熙又生气了……

还比如康熙四十七年,胤礽36岁,在前面的各种前奏和太子平时各种得罪人花样作死之后,胤礽第一次被废。

然后康熙下了一道谕旨:

今观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在廷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

仔细看看,胤礽36岁被废的时候,康熙说他忍了胤礽20年。20年前就是胤礽16岁的时候。一个仇恨能记20年,康熙这么记仇,可见胤礽实在是活的累啊

并且,胤礽的其它八个兄弟又整天在康熙面前打他的小报告。有这种一根小辫子被揪了20年的父亲,有这种整天坑自己的兄弟,胤礽岂有不废之理?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角度来看,先说说皇太子夺权的问题,再说朱元璋是否对皇太子朱标很放心。

历史上有过一些被皇太子夺权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政变之后,被迫改立儿子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让出皇位。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被皇太子李亨架空为太上皇,也失去了皇位。更惨的一个比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被皇太子刘劭杀掉。

皇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皇帝在出巡、出征、患病的时候,通常会让皇太子代理皇权,处理国政,一是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让皇太子有历练的机会。

所以,皇太子不同于其他的皇子、亲王,对于国家事务的权力仅次于皇帝。他有许多机会接触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和地方长官。就算皇太子无心,这些官员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向皇太子靠拢。时间一长,就会在皇太子周围形成一个有形或者无形的副权力中心。

如果此时在位的是一个比较软弱的皇帝,比如宋孝宗,他会选择容忍,或者干脆主动放权。但是,如果在位的是汉武帝、明太祖、康熙皇帝这样强悍的君主,那皇太子肯定完蛋。比如汉武帝的皇太子刘据和他的儿子在起兵失败之后一起丧命。康熙皇帝也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

一般而言,皇太子在皇储的位置上坐得越久,势力越大,越容易出事。汉武帝在元狩元年册立皇太子刘据,到了征和二年刘据自杀,中间过了三十多年。刘劭也在皇太子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才对父皇下手。隋文帝在开皇元年正式册立杨勇为皇太子,到开皇二十年废掉。康熙十四年,两岁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废,中间的跨度长达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太了解历史,所以对皇太子很不放心,他又不想当太上皇,反复权衡之后,最终还是把太子废掉。

我们再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标。

朱元璋异常强势、冷酷,而且生性多疑,但对待自己的儿孙十分仁慈,这从他设计的分封制度上就看得很清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之后,就立大儿子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去,中间过了将近三十年。

关于朱标的死因,一种说法是马皇后死后,他伤心过度,哭坏了身体,落下了毛病。

《王文恪公笔记》的说法不同,朱标与一位御史在审案时产生了争论,朱元璋同意御史的观点。朱标坚持认为,治理天下应该仁厚。朱元璋怒道:“等你当了皇帝,再实行你的仁政!”

这句重话让朱标惊惶不安,跳进金水河自杀,救出之后,重病不治而亡。

对于朱标,朱元璋非常信任,很早就指示百官向皇太子奏事,又曾让皇太子裁决奏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平顺,毕竟,权力的诱惑力太大,而人性是不变的。

《王文恪公笔记》中说朱标受到父皇怒斥之后,自尽不成而染病。个人愿意相信这种说法,但是,朱元璋怒斥朱标的原因,也许并不单纯,朱元璋在朝野布置了许多眼线,很可能察觉到了某种非常严重的苗头,才对朱标说出重话。

朱标死后,他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孙。此后不久,蓝玉等一大批高级武将被朱元璋处死,随后几年,傅友德、王弼、冯胜等公侯也因为各种原因被处死。这些残酷的杀戮,也许和朱标也有一些关系。

所以,就算朱标没有病死,他出事也几乎是必然的,估计他不会成为刘劭,只不知道他的结局是像刘据,还是像胤礽。




首先要指出一下提问者的错误,胤禔并不是康熙的皇太子,只是庶出的皇长子,康熙的皇太子是康熙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二阿哥胤礽。

所以拿胤禔和朱标作比较并没有什么可比性,虽然两人都是皇帝的长子,但是身份、地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朱标(1355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所以朱标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胤禔(1672年-1735年)是康熙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因为前面四个儿子早殇,所以胤禔就做了皇长子,生母为惠妃那拉氏。由此可见,尽管是康熙入了齿序的儿子里面年龄最大的,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身份、地位远不及皇太子,包括朱标以及自己的弟弟胤礽。

从这一点上说,按照儒家“有嫡立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由朱标继位是名正言顺,而康熙死后,第一顺位的继承人是太子胤礽,并不是胤禔。但是胤禔从一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并且向康熙进言“愿除庆父之忧”杀掉皇太子,这样不得不让康熙赶到背后一凉,他不仅要放着胤禔伤害太子,更要放着胤禔伤害自己。


朱标性格温和、待人宽容,但是胤禔性情急躁、性格暴戾。

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明史》对于朱标也有很高的评价:“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而朱标也是朱元璋从小立为自己的接班人而辅导培养,自然对其是非常的放心。

再来看看康熙的大阿哥胤禔。康熙就曾评价胤禔“气质暴戾”,而他的母亲惠妃那拉氏也曾向康熙哭诉,奏其“不孝,请置之于法”;在1690年随裕亲王福全一征噶尔丹时,大阿哥就因性格急躁、听信谗言与福全不相和谐,被康熙提前召回;同时,大阿哥待人接物随意,不善与人相处的弱点又让其逐步失去了兄弟们的尊重与大臣及贵族们的支持。所以康熙对于胤禔的并不满意,甚至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的有失偏颇,让康熙也非常反感胤禔。


朱元璋是创业皇帝,开创基业也是为的就是自己子孙后代,康熙起点更高,对于自己和后辈的要求也更高。

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这就像一个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怎么好的老父亲经常对子女说的一样“我这么拼命的工作还不是为了更给你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朱元璋出身贫寒,还出过家当过和尚,最后参加起义军反元,并且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做了皇帝,除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一番事业外,另一个驱动朱元璋的动力就是要惠及子孙后代。甚至可以说,这江山就是为他们的儿子们打下来的,必然是要留给他们的,朱标又这么争气,兄弟中威信又高,这也让朱元璋对于朱标并没有什么顾虑之心。

而康熙面对的情况则不同,康熙继位时,满清已经夺取了天下,而康熙也完成了擒鳌拜、灭三番、收台湾、亲征噶尔丹的功绩,天下太平,康熙有着更高的起点,因而也会站在满清王朝和江山社稷的高度去看问题,更多的是想着不能辜负祖上留下的基业,因而往后看的时候会多,往前看的会少。这样康熙对于自己的后辈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标准,而康熙的这些儿子们却陷入了“九子夺嫡”的斗争中,使得康熙不敢轻易放权,也不敢绝对相信谁,只能是“真的在想再活500年了”。


即便是用康熙的皇太子胤礽和朱标做比较,也一样是朱元璋放心大胆的交付国事,而康熙则担心自己的儿子夺权。

康熙在位时曾两度废黜皇太子,说明他对于皇太子胤礽并不放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胤礽是两岁的时候就被册立为皇太子,所谓名分早定,朝中内外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不乏攀附、依附之人,太子在其中也会深受影响,想着早日登基。可是康熙身体康健,毫无病态,这也是让胤礽大失所望,毕竟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而登基皇位又遥遥无期,必然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而“知子莫如父”的康熙不可能看不出来,所以对于太子胤礽加以防范也就不可避免了。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基主,朱标是太子,忠诚踏实,很受朱元璋赏识。

康熙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一位明主,文韬武略,治国理政,平定叛乱,功绩卓越。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心狠手辣,阴险狡诈,康熙当然知道自己十四个儿子的性格,先立次子允乃为太子,不成器,最后立十四子为太子的诏书,被人涂改了,遗诏上写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将十字加了一笔。最终雍正继了皇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太子   康熙   靖江   皇帝   明朝   放心   皇太子   长子   标的   父子   皇后   对此   父亲   儿子   感情   关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