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朱三太子”的实力,是一个可大可小,且能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的未知数。

听起来好像十分玄乎,怎么会有如此随意的实力呢?但实际上,历史上的“朱三太子”,还真是如此。

之所以会这么说,就得从“朱三太子”的由来开始说起。

首先,朱三太子是谁?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标准答案,要是非得找一个确切的回答,那么就是,所谓朱三太子,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儿子。

但是究竟是哪个儿子,这就不一定了。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崇祯皇帝一生一共有七个儿子,除去早夭的那几个,最终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

这三人,分别是长子(序齿)朱慈烺,三子(序齿)朱慈炯,以及四子(序齿)朱慈炤。

其中,朱慈烺在出生次年,就被封为了皇太子,但原本是大明下一任皇帝的他,却在十五岁那年,遭遇了人生的巨变。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京城,而在城破前夕,曾有大臣建议崇祯,让太子朱慈烺南迁监国,但崇祯考虑良久,最终选择拒绝。

到了当年三月,城破,崇祯帝自缢,而在自缢前夜,崇祯将朱慈烺、朱慈炯以及朱慈炤,秘密送到成国公朱纯臣处,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朱慈烺兄弟三人能活下去。

但可惜的是,没过多久,这三兄弟就被交给了李自成。

不过,虽说李自成当时没有将朱家三兄弟杀掉,但是仅一个月后,也就是李自成东征吴三桂期间,这三兄弟就失去了踪迹。

具体去了哪里,究竟有没有被杀,尚无确切记载。

但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史料显示,据说当时李自成和吴三桂谈判,最终将这朱家三兄弟交给了吴三桂,不过这个记载,真实度存疑。

总之就是,太子朱慈烺,以及他的两个弟弟就此失踪。

不过,在数年后,已经失踪的朱慈烺,却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并且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怎么回事呢?这就得说说清朝初期的“南北太子案”了。

顺治元年,京师流传朱慈烺现身,且有前明官员辨认称不假,因此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自然也被清廷得知。

清廷得知后,随即就将这个所谓的朱慈烺擒拿,而这一消息传出,极大刺激了反清义士。

比如当时凤阳有个叫张三的人,就纠集一帮人扬言要救出“太子”,且当时应者颇多,很快在当地形成一股势力。

面对这种情况,清廷玩了一个花招。

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考虑到不能直接杀掉所谓的朱慈烺,就想到一个主意,他派出前明归顺清朝的官员,要他们公开去辨认,去看一看这个太子到底是不是朱慈烺。

多尔衮的意思是,如果是真的,那就“恩养”,如果是假的,那就杀掉。

而这些官员,当然清楚多尔衮想要什么结果,因此在装模作样的辨认之后,回来均声称,这个所谓的朱慈烺,是假的。

于是,多尔衮借坡下驴,当即就将“假太子”处死,之后,又将参与营救太子的相关人等,一一擒杀。

这便是当时的“北太子案”,有说法认为,这个太子极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烺,只不过被多尔衮找了个理由杀了而已。

而南太子案,和这个如出一辙。

明朝灭亡后,南明政权建立,而在顺治二年,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萁密报弘光帝朱由崧,说是在浙江,发现了太子朱慈烺。

对此,朱由崧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因此就派太监去将此人接来,并加以辨认。

但这么一来就出现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朱慈烺是真的,那就对朱由崧的地位会造成影响,所以,底下的大臣也相当上道,一口咬定,这太子也是假的。

最终,这个被认定为假的太子,也被南明政权处死。

而南北太子案,在当时传播甚广,不少人都知道这两件事,正是由于朱慈烺已经被“官宣”死亡,并且还死了两次,所以,再打着太子的名号反清,自然就不好使了。

因此之后,那些反清的义士,就不能再用明朝太子的名义起义,只能再琢磨出一个新的名号出来才行。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三太子应运而生。

而朱三太子究竟是谁,其实并没有定数,有部分反清的义士,利用的是崇祯皇帝的第三子朱慈炯的名义。

比如在康熙时期发生的杨启隆案,其就是自称自己是朱慈炯。

还有一部分人,则把当初崇祯自尽时,托付给他人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那个朱慈炤,也认定为朱三太子。

比如同样是康熙时期,漳州人蔡寅用的就是朱慈炤的名头。

甚至,还有另外一部分人,则打的是崇祯皇帝第五子朱慈焕的名义,这个说法流传最广,《清稗类钞》中就记载了一个叫王士元的人,极有可能是朱慈焕。

并且这个说法,也被近代的一些电视连续剧所引用。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崇祯皇帝就封过一个太子,那就是前文提到的朱慈烺,而崇祯也不是托塔天王,自然他的儿子里,也就没有什么“三太子”的说法。

因此,不管是朱慈炯也好,还是朱慈焕,亦或是朱慈炤,都只不过都是一个旗号和一个名义,真正是谁,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名号背后的意义。

所以,正如前文所说,朱三太子具体是谁,并没有标准答案,谁都可以是,谁也都可以不是,总之只要是崇祯皇帝的儿子就行。

其次,朱三太子的实力到底如何?

对于朱三太子的实力,这个同样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定数。

道理很简单,前文也提到,所谓朱三太子,都只不过是那些反清复明义士的一个旗号,这种旗号的意义,就是起到“师出有名”这个效果。

就好比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是,打出了“公子扶苏”这个旗号的性质类似。

所以,要问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那就得看具体是哪一拨反清复明义士在使用了,使用者不同,其实力大小就不同。

以朱三太子活动最频繁的康熙时期为例,其实力大小就区别很大。

比如前文提到的杨起隆,他是在康熙十二年时,以自己为朱三太子朱慈炯为由,在京师宣布起义,据记载,当时他的属下,多达千余人。

这其中,不仅有三个得力助手,即齐肩王焦三,护驾指挥朱尚贤,阁老张大(三人官位均为杨起隆所封),另外,还包括京师的部分游民,以及八旗叛奴等。

这些人在杨起隆的组织下,不仅成立了“中兴官兵”,甚至还制定了年号为“广德”,总之也是初具规模。

并且,这帮人的首脑人物约三十多人,经常聚在一起商讨起义细节,结果在某次开会时,被人举报,遭到清军围捕,不得已就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提起宣布起义。

但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焦三、朱尚贤、张大这三人连同数百名属下,均被缉拿,并遭到清军磔杀。

至于杨起隆,则侥幸逃走,之后多在陕西一带活动,最终在数年后被杀。

而在杨起隆被杀之前,在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一个人自称是杨起隆,并宣布起兵,麾下聚拢了数百人,但最终被清将图海击败,后将其缉拿后找人辨认,确认此人是假冒,并非真的杨起隆,所以也是杀了了事。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就能看出,朱三太子的实力是“动态”的,大小不一定,而除了像杨起隆这样稍微具备规模的,还有仅几十人的。

同时是在康熙年间,在康熙皇帝某次南巡之际,杭州一带有一个姓金的和尚,拥立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翁称朱三太子,并召集了数十人,计划在康熙南巡中实行刺杀。

但结果,由于准备工作出了问题,导致在康熙一行人经过时,发炮不鸣,不仅未能刺杀成功,反而悉数被抓,最终一一被杀。

还有发生在山东汶上县的朱三太子案,则是一个没有谋反,反而被杀的例子。

康熙四十七年前后,有密报称在山东汶上县,有一个老者,极有可能是崇祯的儿子朱慈炯,之后当地官府第一时间将其缉拿,严刑拷问下,该老者供认,自己就是朱慈炯。

据他所说,当初是在李自成败退之后,一路辗转流离,先后到过河南、安徽、浙江,最终来到山东,并在此隐姓埋名生活。

他还供认,自己的几个儿子,名字的字辈为“和”,末一字则为“土”部,而这恰好与当初明成祖朱棣这一脉的字辈完全吻合。

因此,在康熙皇帝多番审查之后,得出结论,此人是真的朱慈炯。

但得出结论后,却让康熙犯了难,如何处置此人呢?按照他的意思,肯定是想杀了,但是他曾公开表示,一旦寻访到明朝皇室后裔,为体现大清朝的“仁爱”,会对前明宗室恩养。

因此,直接将其杀了,这就意味着自己打自己的脸,但不杀,康熙又不放心。

最终,康熙仿照当初多尔衮处理北太子一案的方式,即对外宣称,这个老者,并不是真的朱慈炯,而是一个假冒朱三太子之人,因此,按律当斩。

可怜这个朱慈炯,一辈子隐姓埋名安分守己,从未干过谋反之事,却在晚年之际,不仅自己被杀,其儿子、孙子也全部抄斩。

而他这个朱三太子,则属于没有一点实力的那种。

当然,康熙时期所发生的朱三太子案中,同样也有实力强大的组织,比如在康熙十六年,由福建漳州人蔡寅组织的那次起义,实力就相当雄厚。

根据记载,当时蔡寅也是自称为朱三太子,打出旗号后,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因此吸引了大量部众,人数一度达到了数万人。

这个实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在具备一定实力后,蔡寅将部众组织训练,并命令部众头裹白布,对外宣称为“白头军”,此外他还有一部分海上的部众。

正是因为实力不错,蔡寅在在当时还与郑经联合,一度给清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但最终,实力雄厚的蔡寅,起义也没有成功,史料记载他是被海澄公黄芳世所击败,本人也被诛杀。

另外,在康熙四十六年的十一月,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同时发生了两拨起义,首领均自称自己是朱三太子,两拨人加在一起,也有个数万人。

上述的蔡寅,以及发生在康熙四十六年的那两拨起义,应该算是康熙年间,朱三太子案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但这些起义,都在清军的围剿之下,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从这几个大大小小的朱三太子案中就能看出,朱三太子的实力,确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未知数,具体大小,则跟打出这个旗号的组织者有直接关系。

那么,朱三太子为何只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在雍正时期乃至乾隆时期,所谓的朱三太子就销声匿迹了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朱三太子,并不能长生不老。

换句话说,不管那些反清复明的义士,打出的朱三太子究竟是用的崇祯哪一个儿子的名号,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朱三太子慢慢也会老。

即便是当初崇祯的几个儿子侥幸活了下来,但按照年龄去算,到了康熙中后期,都已经是一个老人了。

比如崇祯的第三子朱慈炯,他生于1632年,而按此时间,在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假设 他还活着,那他就已经有75岁了。

哪怕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同样也有七十多岁。

这个年纪,尚且还有利用其名号的可能性,但到了雍正登基时的1722年,两人按时间算都近百岁的人,可利用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毕竟,用一个百岁老人组织造反,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再之后就更不用说了,二人从出生都过了百余年的时间,这按自然规律都入土为安了,因此再用这个朱三太子的名号,更让人不能相信,也没有号召力了。

所以,从雍正时代再往后,虽说民间一直都有各种起义,但基本上没有人再使用朱三太子的名号。

至此,朱三太子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之中。

综上所述,朱三太子的实力,是根据反清复明义士的规模大小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就会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而之所以在雍正之后没有朱三太子再出现,主要是这个名号已经过了“有效期”,再也没有可使用的价值了。




朱三太子,也就是历史上的朱慈炯,正因为他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儿子,而且位列老三,所以在民间就被广泛的称为朱三太子。

至于朱三太子为什么这么出名,就不得不提发生在他身上的未解之谜,崇祯皇帝除了朱三太子,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朱慈烺和朱慈焕。

大约在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攻打京师,慌乱之中崇祯皇帝自杀而死,也来不及照顾他的三个儿子了。父债子偿,既然父亲死了,那么李自成就顺理成章的俘虏了他的三个儿子,本来还是相当满意的。

本想留着这三个人日后他用,却不料这一切计划被多尔衮打乱,李自成未免高兴的太早了。没几天,崇祯皇帝的这三个儿子都消失不见,完全寻不到一点踪迹,这可让李自成有点难搞。

接下来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在当时居然同时出现了两个名叫朱慈烺的太子,当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是在南方的,还是在北方的太子,总有一个是真的。

既然你敢出现,那么就必定不会让你再跑了,最终两个朱慈烺都被斩杀了,至于排行老五的皇子朱慈焕就有点尴尬了,刚开始挺顺利的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潜伏在民间没人发现。

但是造化弄人,最终已经年过半百的朱慈焕,还是被人给挖了出来,尽管他没有任何不良的企图就想活命。可康熙皇帝还是为了以绝后患,将其所有的家眷悉数斩杀,藏了一辈子,终究没有躲过这一劫。

相信这里更令大家疑惑的就是,身为三太子的朱慈炯,他后来去哪了呢?

关于他后来的行踪去向,可真成了一大谜题,尽管朱慈烺和朱慈焕都相继被杀,却依旧没有得到关于他的半点消息,仿佛从整个人间蒸发了一样。

而更为离奇的事情后面才真正开始,由于朱三太子一直没有出现,但毕竟他的名号还在那里,只要有人起义,就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终究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快就会被蛊惑拉拢,既然有人这样做,反正也没有什么损失,就相继冒充朱三太子。

当然这是不是朱三太子背后的阴谋,那就不得而知了,假的朱三太子层出不穷,反而真的朱三太子却销声匿迹。

但是这样的事情,却免不了让清朝的三个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头疼不已,恨不得早点抓住朱三太子碎尸万段。

让康熙、雍正乾隆的朱三太子

朱慈炯一日不献身,这样的事情就绝对不会停息,各地的起义者充分利用明朝皇室的影响力,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屡试不爽,一个个喊着:举兵反清,光复大明!

要说起朱三太子的真正势力范围,其实只要是想反清复明的起义军,也都算得上是朱三太子的党羽。

然而这些其实就是借着朱三太子在明朝的皇室号召力的造反起义,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实力,分布范围比较广,剿灭难度比较大,只不过是搞得人心惶惶而已,根本不可能形成大的气候。

尤其是明朝刚刚覆灭的那几年,也正因为朱三太子失踪,没人知道他的下落,反而让这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所以才有人相信。

但这也就仅仅局限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后来差不多到了朱三太子几乎已经死亡的年纪,再加上当时的反叛,起义者也已经不再像你以前那样坚定了。

他们知道继续打着这样的名号,影响力也不如从前了,也算偃旗息鼓了。




崇祯有七子三女。

在崇祯上吊前,七子中,只剩下太子朱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了,其余二、五、六、七子都已夭折。

李自成打进北京时,崇祯将太子、三子定王托付给了周皇亲,四子永王托付给了刘皇亲。

李自成入京后,搜到了太子、定王,封太子为宋王,封定王为安宅公,没有找到永王。

后来,李自成兵败后,太子、定王连同一直没有找到的永王一起,都不知所踪了。

此后,不知所踪的几个少年,都成了“传说中的人物”。

被“两次处死”的“太子”

在不知所踪的三兄弟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毫无疑问是太子。

不过,对打着复明旗号的志士们来说,太子这张牌,却早早被损耗,无法再用了。

因为:两位有“权威认证”的太子都死了。

第一个折损的,是“北太子”。

已经投降大清的周皇亲,贡出了一个太子。

原来,太子本被托付给了周皇亲。

李自成搜得太子后,封为宋王,送由刘宗敏“照顾”。

李自成败出北京时,带着太子一起逃走了。

然而,已经军心动摇的大顺军无暇照看,太子趁机逃了出来。

逃出来的太子,得知大清善待自己的妹妹长平公主,并哭祭了崇祯,认为大清也会善待自己,便回到北京,再次找到了已经投降大清的周皇亲,也就是自己的外公周奎。

周奎考虑再三,将太子送给了大清。

当时的大清统治者,为了安抚前明吏民之心,确实是打着为大明复仇的旗号入关,也确实是做出善待大明皇室的样子,然而,像前明太子这样的隐患,是万万不敢留下的。

果然,太子归来的消息,刺激了反清义士。

山东东阿县县民起义,向清官员扬言:你们速还我太子,不然把你们都杀光!

摄政王多尔衮也不好直接杀了太子,便作了一个“假动作”:下令前明皇亲、官吏前去“认证”。并虚言:如果是真太子,太子必加恩养。

这些皇亲、官吏,先降大顺,又降大清,当然都是“识实务”的,深知多尔衮的用意,纷纷表示:这个太子是假的!

多尔衮顺势把“指鹿为马”的把戏玩全,处决了15个坚持“真太子说”的官员和百姓,迅速结案,处死了这位太子。

然而,不久后,南边又跑出了一个“太子”,也就是“南太子”。

南京成立弘光政权后,为了确保皇位的正当性,弘光朝廷早早给太子三兄弟定了谥号,“官宣”太子兄弟的死亡。

不久,有人带来一个少年,宣称他是东宫太子。

与多尔衮一样,弘光朝廷也不希望再来个什么太子。

他们的处理方法和多尔衮也一样:找人来“认证”。

毫无疑问,弘光政权的官僚们也不“懂事”,纷纷”认证“其为假太子。

然而,民间和各地的官员,却都传言:这是真太子,马士英等奸臣“指鹿为马”,迫害真太子!

实力雄厚却被排挤在外的左良玉不干,表示自己奉太子密诏,要“清君侧”,举兵东下。

后来,清军南下,抓住了这位“太子”,不管真假,处决了事。

周皇亲亲自认证,被北方义士尊奉的“北太子”和弘光朝廷争议,被南方民间尊奉的的“南太子”,都被处决了。

从此,再拿太子来说事已经不合适了。

于是,后来的反清义士们,就搬出了一个更为模糊的概念:朱三太子。

模糊的“朱三太子”

崇祯是真皇帝,不是什么托塔天王,所以他只封了太子,没有封过什么“三太子”。

所以,“三太子”这个透着一股戏剧味的名号(灵感或许来自哪吒三太子),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朱三太子”,就是崇祯的第三子,定王朱慈炯;也可以是崇祯“不知所踪”的三位儿子中排行第三的兄弟,永王朱慈炤。

当然,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大家也都弄不清楚未成年皇子的排名、姓名。

所以,“朱三太子”不限于崇祯的真儿子,还可以是“原创”出来的。

由于已知的崇祯的几个儿子,都是以“火”作为偏旁来命名,因此,老百姓们也用“火”字作偏旁,“原创”了许多版本的“朱三太子”。

而像吴三桂这种“实力派”来说,甚至连名字都懒得起,直接拿出“朱三太子”的名号就够了。

从此,“朱三太子”这个模糊而神秘的名号,成了困扰几代清帝的幽灵。

杀不完的“朱三太子”

顺治十二年,一个叫朱周祺的书生自称“朱三太子”,在苏北组织起义,被杀。

这是“朱三太子”第一次被正式搬出来。

此后,“朱三太子”,成了反清“标配”。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扬起隆聚众起义,失败后,扬逃脱。

康熙十六年,附件永春县“白头贼”,自称“朱三太子”,组织了数万人,与台湾郑经联络,攻打漳州,被歼灭。

同样在康熙十六年,河南也有“朱三太子”起事,也被镇压。

康熙十八年,陕西汉中、兴安又有人以“朱三太子”的名义组织反清,被抚远大将军图海逮捕。

康熙二十八年,江苏太仓与浙江四明山同时暴动,首领都自称“朱三太子”···

仅康熙年间,就发生了十起“朱三太子”起事的事件。

当然,这些民间组织的实际影响力都不大,真正最大的一次,是“实力派”吴三桂起兵。

吴三桂与“朱三太子”

吴三桂起兵时,发布了《讨清檄文》,也搬出了“朱三太子”。

这篇檄文中,吴三桂讲述了一个故事。

顺治元年,吴三桂到北京,遇到了周皇亲、田皇亲庇护的朱三太子,这位朱三太子时年仅3岁。吴三桂在其胯下刻有记号。

吴三桂起兵,推举朱三太子恭登大宝,建元周启。

显然,吴三桂搬出“朱三太子”,只是借其自圆其说而已。他要借朱三太子的故事,为自己替清帝卖命,逼杀永历等劣迹洗白。

至于“朱三太子”实际为何人,压根就是自由发挥的。

要知道,崇祯诸子中,无论是实际上的“三子”,还是存活到崇祯自尽时的“三子”,在顺治元年时都已经十几岁了,不可能只有三岁。

所以,即便吴三桂讲的故事中,这个孩子在顺治元年时只有3岁,即便确实崇祯有这么个儿子,也绝对不可能是“三太子”。

吴三桂如果真要把故事讲好,也绝不可能安上“三太子”的名号,搬出“朱三太子”,不过利用民间传言,企图以此为号召而已。

可以说,吴三桂版的“朱三太子”,从头到尾都是吴三桂自己“原创”的。而且,“原创”得极不讲究,连个名字都懒得起,就直接上个符号了事。

后来,吴三桂自己称帝,也就直接称帝了,并没有搬出朱家皇室来搞个什么“禅让”仪式。

打着“朱三太子”名号的骗子们

“朱三太子”的名号不光可以用来造反,还可以用来骗钱。

顺治八年,一个自称是朱慈焕的家伙被抓获。

这个家伙确实有些神秘,他能对宫中往事说个八九不离十,看起来还有几分真。

其实,崇祯确实有一个叫朱慈焕的儿子,不过按《崇祯实录》记载,这个人5岁时就夭折了。

这个自称是朱慈焕的家伙,也没有造反,只是打着皇子名号,去找前明官吏借钱,被当成骗子抓了起来。

后来,这个自称是朱慈焕的小伙被送往北京,下落不明。

下落不明,就又成了一个“传说”,后来也成为“朱三太子”常见的主人公之一。

顺治十三年,直隶真定也出了“朱三太子”,他宣称将来要光复大明,给官职明码标价,要求香客捐钱,结果也被处决。

顺治十六年,一个自称是朱慈英的“朱三太子”,组织了一帮江湖骗子,又来“销售”官职,半年骗了七万余两银子···

最接近真人的“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的事情此起彼伏,使清帝极为头疼。

清帝为安抚人心,一直宣扬自己尊敬明皇室后裔。

康熙在南巡时,祭奠了明孝陵,并表示:朕想访察明代后裔,授予官职、爵位。

1708年,大清确实找到了“朱三太子”热门人选,永王朱慈焕。

原来,朱慈焕被一个溃逃的大顺军将领带到河南种地。

后来,因朝廷追查“流贼”,这位毛将军自己跑了。

朱慈焕一路流亡,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遇到了前明给事中王先生,并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王先生将朱慈焕改名,让其姓王,收养了下来。

后来,已改姓王的永王娶妻生子,安定了下来。

尽管如此,“王老先生”是“皇子”的消息,还是在浙东地区流传。

后来,浙东地区的张念一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失败了。

大清访察时,找到了“王老先生”。

审讯中,大清官员确认:造反的这些人和“王老先生”压根不认识,“王老先生”与造反没有任何瓜葛。

而“王老先生”也表示:我已经75岁了,不在三藩之乱时造反,怎么会在这个时候造反?我既没有占据城池,也没有招兵买卖、打造盔甲,造什么反?而且,我认为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我不会造反。

然而,康熙仍不愿绕过他。

康熙表示:这个人确实没有造反,但怎么证明他没有造反之心呢?

同时,康熙又搬出多尔衮当年“认证”的那一套,证明“王老先生”不是永王。

最后,“王老先生”被凌迟处死,几个儿子被斩立决。

后世史家大多认为:这位王老先生,最有可能是永王,也就是“朱三太子”真人。

真正的“朱三太子”并没有造反,却在七十五岁时难逃凌迟的命运,令人唏嘘。

持续的困扰

“王老先生”的死,并不意味着清帝摆脱了“朱三太子”。

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时,仍然尊“朱三太子”名号。

此后,雍正年间,仍然常出现举着“朱三太子”名号的反清起义。

直到乾隆年间,“朱三太子”的名号才逐渐消失。

确实,已经过了100多年了,“朱三太子”也不是“哪吒三太子”,活不了那么久,这个旗号也确实不方便打出来了。


朱三太子,只是一个虚构的名号,其身份,只不过是按照起事者的需求“定制”的。

既然身份都是虚构的,那么,他的实力、主张,自然也都是虚构的了。

讽刺的是:真实存在的“太子”旗号,只是打了区区几年,就不再有人提及,而虚构的“朱三太子”,却此起彼伏,影响了天下百年。

《乌合之众》一书曾说:越是虚无缥缈,谁也说不清的东西,越是可能被有心人鼓捣出来,越是可能引人为之赴汤蹈火。

“朱三太子案”,正是这一理论的绝佳注解。




朱三太子是一个符号,是反清复明的一片旗帜,但其实他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实力,而是其所代表的朱明正统性,始终是清王朝统治中原合法性的一个隐患。

清朝初年出现了一个极其吊诡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清王朝的全力追杀,真正的明朝皇室成员无不隐姓埋名,另一方面,假冒朱家后代层出不穷,有假冒王妃的,假冒亲王的,当然最多的是假冒太子,特别是“朱三太子”的。这些人不甘寂寞,刀头舔血,铤而走险,希望以此浑水摸鱼捞些好处。

其实折磨清朝统治的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而是层出不穷的假冒“朱三太子”的人。

最典型的案子是顺治十六年(1659)的“朱三太子”案。一伙江户无赖组成一个骗子集团,其中一个号称是朱三太子朱慈焕。他们说朱三太子因为地位特殊,可以和顺治皇帝直接搭上线,只要交钱,他们就有办法让一个目不识丁的人立刻成为现职位清朝官员,而且还是盐道、粮道、工部、吏部等肥缺。凭这样荒唐不经的谎言,他们半年间居然骗到了7万多两银子。案发之后,一时间朝野轰动。

而另一个与此类似的案子发生在稍早的顺治十三年(1656),真定的一个商人破产之后,突然奇想,自称“朱三太子”朱慈焕,搞了一个庙会,招揽香火钱,一年后原价退回。按现在的说法,是一起典型的招摇撞骗兼非法集资案。事发的原因也很可笑:有两个人都花了几两银子,预购了“未来”的七品“县令”。拿到收据之后,他们马上自认为已经是有身份的人,在大街上争抢道路,互不相让,直至大打出手,闹成治安案件,到县衙一审理,自然一批人死于非命。

这类骗子中,最“成功”的一个,当时“南太子”王之明,这个人是万历朝驸马的侄孙,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聊起宫中的奇闻异事,对帝王生活羡慕不已。正巧天地大变,他和太子年纪相仿,又颇知“宫中故事”,遂自称东宫太子朱慈烺,南下南京找自己的“伯伯”弘光帝,

弘光帝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人也比较昏庸,但在这一突发事件上,处理却相当理智。他宣布,关键是要坚定太子真假,自己壮年无子,如果太子是真的,将来正好继承自己。

为了坚定结果又说服力,弘光拍板,一、审问过程中不得刑讯逼供,二、鉴定全过程公开。

在公开鉴定这一天,大殿里人山人海,骗子王之明北迎入殿内,他人小鬼大,故意大摇大摆,径直“踞上座,南面”。那些大学士、尚书们只好位居其下。

王铎曾经当过三年太子的老师,一见面马上断定此太子为假,为了让大家信服,他问太子认识我不,太子说不认识,王铎又问给太子讲书在哪个殿?王之明只知道宫中有文华、武英等殿,随口回答是文华殿,其实是在端敬殿。

刘宗政、李景琏两个翰林也曾经见过太子,都认定这个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朝臣们拷问其他宫中内情,他回答也多不着四六,不过小骗子王之明心理素质不错,遇到这类问题,他态度傲慢,动辄就说:尔等宵小懂得什么?

虽然审讯结果最终证明太子是假冒的,但是中国民众的判断,从来大多是基于情感而非理智。南明政府的公信力,早就破产,何况中国人几千年前就都变成了“阴谋论者”。百姓们普遍认为王铎等人都是弘光指使,因此纷传太子为真,连外地领兵的大臣,也相信这种传言。

弘光为了不担上“故杀”的罪名,就决定把王之明关起来再说。

就这样光了几个月,清军南下,朱由菘弃城而逃,王之明终于翻身,南京百姓在二三士绅的率领下,跑到监狱,放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真太子”,拥着他在武英殿“即位登基”,有些没有逃跑的南明官员给跟着上殿行礼如仪。

王之明终于苦尽甘来,一偿宿愿。南京百姓拥立他,是希望他率领南京军民抵挡清军。不过王之明止步在此,他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居然是要选秀女。不过秀女还没有选好,南京城就破了,王之明被清军抓获。

清人利用他来安抚江南百姓,所以对他很礼貌,虽然王之明没有享受到“秀女”,但一心想着做起清王朝的封王美梦来。

不过小骗子好运不长,江南弄地区很快就“内外俱定”,王之明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清人遂将他和弘光帝一起送到北京,不久之后,找了个借口,把他和弘光一起处死了。




朱三太子本人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实力,更多的只是朱三太子这块金字招牌的号召力,因为从清初康熙时期到乾隆前中期,在清朝统治之下民心并不稳,尤其是南方的江南等地区,清初统一全国时对南方部分地区都进行了屠城,因此失去了南方民心,即便康熙后来下旨永不加赋,希望收买民心,但是南方很多民众并不买账,于是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成了孕育反清分子的土壤。

想反清就得有号召力有领头人,这时候大家就开始思念前明政权,而前明政权最有号召力的就是崇祯的第三子朱三太子。因此来说朱三太子在当时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不代表他有着多强的实力,更多的是号召力。下面就来详细的说一说关于朱三太子的号召力有多么大。

其实朱三太子并不真正指的是崇祯第三子朱慈炯

其实明末帝崇祯在位时已明立太子,是他与孝节周皇后所生的长子朱慈烺,而崇祯一生有七个儿子,在亡国之时还有三个儿子健在,其他的儿子均已夭折。

崇祯健在的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这其中朱慈烺和朱慈炯都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炤则是崇祯宠妃田贵妃所生。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杀妻杀女最终在景山上吊自尽,别看崇祯很硬气的砍了女儿长平公主,但他可没舍得杀儿子,他的三个儿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都被他送到了王公贵戚府中,希冀保留血脉。

太子朱慈烺被送到驸马成国公朱纯臣府上,从扬州领兵进京勤王的史可法在半道听闻崇祯自尽殉国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悲痛之余史可法本想救出朱慈烺,带他去南京拥立为新君,但当时朱纯臣负责守朝阳门,结果城门被李自成攻陷,朱纯臣自己也被李自成乱军所杀,因此导致了朱慈烺直接被李自成先抓走了。

就这样李自成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召见了年仅16岁的亡国太子朱慈烺,这朱慈烺自幼被崇祯寄以厚望,栽培的十分得体大器,即便见到李自成也无丝毫畏惧,李自成见他第一面先命他下跪,朱慈烺根本没屈服,李自成才对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问朱慈烺朱家何以失天下,朱慈烺则对曰奸臣误国,随即李自成则说朱慈烺还是孩子,没有罪行,不应追罪。之后朱慈烺要求李自成勿伤京城百姓,勿扰祖宗陵寝,厚葬崇祯与周皇后,都得到了李自成许可,李自成即封朱慈烺为宋王。

与朱慈烺一同被李自成抓住的还有他两个弟弟朱慈炯和朱慈炤,崇祯在殉国之前将朱慈炯和朱慈炤送到了岳父嘉定侯周奎府上,而周奎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铁公鸡,一生只认钱不认人,周奎后来担心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后拷掠王公贵族,他身家巨富,所以为了怕李自成把自己的钱财抢走,周奎主动将外孙子朱慈炯和朱慈炤交给了李自成,希冀换来财富平安。

不过周奎并没有保住自己的巨额财产,李自成依旧没有放过他,占领北京之后不久李自成就把周奎的财产全部抄没,周奎在忧愤交加中一命呜呼。

就这样李自成很顺利的抓住了崇祯的三个儿子,但李自成对他们三个并没有加害,不过很快的就是李自成率军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关宁铁骑联合八旗精锐将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山海关彻底击败。

李自成被吴三桂所击败,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炤三人也在李自成的乱军之中失散,后来朱慈烺被吴三桂所找到,吴三桂和清朝本想利用朱慈烺大做文章,好能趁机收服那些南明小朝廷。

但是朱慈烺很聪明,他趁机在吴三桂行军之中逃跑了。之后朱慈烺的下落便不知所踪,南明小朝廷怕清朝那朱慈烺的事情做文章,在得知朱慈烺不知所踪后,南明小朝廷抢先公告天下声称朱慈烺已被清朝所害,为朱慈烺发丧,并先后追谥朱慈烺为献闵太子和悼皇帝。

但实际上朱慈烺并没有遇害,而是趁机逃跑了,据近代学者考究,朱慈烺很有可能并没有遇害,他是被东宫侍读李士淳所救,李士淳带着朱慈烺逃到了河南洛阳栾川县老君山上,之后朱慈烺一直以道士身份隐居在道观之中。

在现今老君山附近还流传着朱慈烺的传说,至今老君山下还有太子墓和太子碑,据传说朱慈烺隐居老君山,吸引了一大批前朝遗老臣民,他们暗地里奉朱慈烺为皇帝,而朱慈烺也活到51岁才去世。

而真正朱三太子朱慈炯可能真的是不知所踪了,不管是历史上也好还是民间野史,朱慈炯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清廷之后也一直是在寻找朱慈炯,毕竟朱慈炯给清廷造成了极强的困扰,可是清廷一直没有找到,甚至康熙在后来祭奠南京明孝陵之后,更是公告天下宣布朱氏后人无罪,并且还寻找朱氏后人入朝封爵。

这其实是康熙不得已的招数,因为在此之前康熙已经严重受困于各地区的朱三太子起兵反清一事,而且朱三太子号召力极强,每次不管真假都有很多人响应,因此康熙想借此找出真正的朱三太子,至于是真封爵还是想灭口看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王士元案就知道了。

康熙四十七年除了发生了康熙一废太子胤礽,还发生了一起王士元冒充明朝皇子案。根据《清实录》记载最初清廷把王士元认为就是朱三太子,但其实这个王士元确实是真正的崇祯儿子,不过他不是朱三太子而是四子朱慈炤。

真正的朱三太子清廷一直寻找不到,后来清廷加大了对朱三太子的搜查力度,结果就把藏匿在民间五十余年的朱慈炤搜了出来。

朱慈炤与朱慈炯在李自成溃败之后,都在乱军之中失散,朱慈炯是下落不明,朱慈炤则是被一位姓王的给事中所救,这位王给事中给朱慈炤改名换姓为王士元(取谐音原是王)。

之后朱慈炤以教书先生的身份隐藏民间五十余年,后来由于康熙时期朱三太子起义闹得很厉害,清廷开始了对民间加大排查力度,而朱慈炤虽然改名换姓,但是他所生子女起名字还是沿用了朱元璋定下的“和”字辈,以及名字最后一个字配了“土”字旁的古怪生僻字体,朱慈炤这些异于平凡家庭的取名方式引起了清廷注意,于是清廷的官员认为朱慈炤很可能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炯改名换姓,然后直接将他全家抓了起来。

此时已经75岁的朱慈炤面对清廷审讯也是坦然的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不过朱慈炤承认自己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并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炯。

按照康熙当初定下的规矩,既然人家承认了是崇祯的子嗣,那就应该对朱慈炤进行封爵和善待,不过康熙怎么可能容得下给自己造成了这么大困扰的朱三太子活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呢。

于是清朝君臣玩了偷梁换柱,朱慈炤本来有一同母弟弟也就是崇祯第五子朱慈焕,这个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就夭折了,有明朝官方的死亡记录,于是清朝在修史和对外将朱慈焕改成了朱慈炤,所以清廷宣称朱慈炤早已在崇祯年间夭折,而被当做朱三太子的王士元供称自己是朱慈焕实属冒名顶替、欺君罔上,因此将王士元满门抄斩。

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清实录》

就这样真承认了自己是崇祯皇子的朱慈炤在藏匿五十多年后连同子孙就被清廷满门抄斩了,从这就可以看出康熙的帝王心机之深,表面上看似寻找明朝皇室后裔加以封赏,实际上是利用这个借口找出明朝皇室后裔大加杀戮而已。

因此来说在历史上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是下落不明,而被《清实录》所记载被当做朱三太子抓活的人实际上是他的弟弟崇祯第四子朱慈炤。

康雍乾时期的起义几乎都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

所以就上面来看真实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根本就找不到了,困扰康雍乾三代人的朱三太子实际上更是名号带来的号召力。

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起一直到乾隆初期,清朝的很多农民起义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从而号召人民起义。

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康熙时期的杨起隆起义,杨起隆是康熙初年的一个无业游民,虽是无业游民却非常有勇略且果敢,于是杨起隆趁康熙爆发三藩之乱的时机,自称是崇祯第三子朱慈炯,最先打出了朱三太子的名号。

杨起隆可以说是诸多打着朱三太子名号的人中最像朱三太子的人,他的年纪,以及他对外讲述的皇宫生活都让人觉得他就是朱慈炯。

康熙十二年(1673年),杨起隆本来想借着吴三桂作乱之际,趁乱攻占紫禁城,结果事情败露,杨起隆弃部众逃亡而去。

之后杨起隆一直潜逃七年之久,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杨起隆在陕西凤翔被康熙的堂叔安亲王岳乐所抓获。杨起隆坚称自己就是朱慈炯,但是其部属却指证他是假冒的朱三太子,他并不是真正的朱慈炯,于是康熙命人将杨起隆斩首示众。

杨起隆是诸多以朱三太子名号起义的人中最像朱三太子的人,但至于他是不是真正的朱慈炯那就不得而知了,有可能他并不是朱慈炯,毕竟后来他的部属都揭穿其为假冒伪劣的身份。当然杨起隆也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炯,康熙故意认他是假冒伪劣将其杀害。

除了杨起隆之外,康熙时期的福建漳州蔡寅起义、江苏太仓的张一念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等起义,这些起义中都打出了朱三太子的名号,可以说一直到乾隆初期,以朱三太子名号起义的人就没断过。

清廷康雍乾三代皇帝对这个朱三太子是恨之欲绝,凡是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的人失败之后都是被处以极刑,这就证明了清朝的皇帝是得有多么痛恨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在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就如同芒刺在背一般,可见朱三太子给清朝皇帝带来的阴影。

朱三太子之所以能给清朝带来这么大的不安稳因素,主要在于人心思明,当时在南方的很多城市并不买清廷的单,毕竟清朝在统一之初曾经在南方进行过屠城,失去了口碑和民心,即便康熙的永不加赋政策也很难挽回,因此南方的朱三太子起义此起彼伏。

这也说明了朱三太子这个名号有着超强的号召力。朱三太子已经不像是单纯的指一个人了,它更像是一面不倒的反清旗帜,起到号召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如果崇祯知道自己的儿子朱慈炯对清朝的三代帝王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相信他一定会对努尔哈赤说:我一个儿子害得你们康熙大帝肝颤了三代人。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崇祯   清朝   太子   雍正   皇帝   皇亲   明朝   实力   清廷   义士   顺治   旗号   名号   康熙   儿子   财经   朱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