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李承乾是大唐的皇太子,未来的储君。如果没有谋反,他绝对是板上钉钉的皇帝。结果不知哪根茎搭错了,参与谋反失败被贬为庶人。西元644年去世,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可悲的一生,一手好牌被自己的愚蠢和无知打的稀巴烂!

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皇位迟早是他的,为何等不及就要谋反?

1、跟老爹李世民学的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李世民并不是李渊的嫡长子。在唐朝之前,不管是王孙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嫡长子继承制。

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皇位压根到不了李世民的头上。不得不说李世明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子,为了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对军中也有很大的威望。正是因为优秀,才被太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陷害处处刁难!李世民先入为主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兄弟登上了皇位。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李承乾虽贵为太子,但并不是最出色的儿子。庶子李洛也非常优秀,经常受到李世民的夸奖和委以重任!

李承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仿佛看到了自己走上了大伯李建成的老路,于是一不走二不休发动政变起兵谋反!可惜,他有谋反的心,却没有谋反的策略,结果被贬为庶人推迟了政治舞台!

2、自己的不争气,好男宠

李承乾是未来的储君,李世明对他寄予厚望,倾注了好多的心血。

世上好多事情,往往欲速则不达。李世民给他请了最好的老师教导,李承乾很反感。因为在李承乾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欢乐,只有读不完的书和学习。

李承乾就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你越抓得紧,他越反抗的凶。到了最后就直接摆烂,还喜欢上了男宠“称心”,结果被人揭发,李世民杀了男宠。这就让李承乾恨上了李世民,心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所以他逐渐变得目中无人,逐渐迷失了自己,眼里只有皇位,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连李世民的性命,在李承乾看来都无所谓了,于是就起兵造反!在他看来,只要他坐上最高的位置,就没有人敢反抗他!

明明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却落到了如此的下场,可悲可叹!




李承乾之所以冒险谋反,主要还是害怕自己当不上皇帝。他的谋反,可以说是古代太子教育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了。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619年,李承乾出生于长安太极宫承乾殿。因为出生于承乾殿,所以他爷爷李渊亲自给他赐名,李承乾之名,由此而来。

这一年,是唐朝武德二年,也就是唐朝开国的第二年。当时唐朝还没有统一天下,但已经雄踞关中,有鲸吞天下之势。

这一年,李世民还是秦王,刚刚灭掉了陇西的薛举和山西的刘武周。在唐朝内部,地位仅在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之下,是李渊最信任的顶级战将。这时的李世民,和大哥李建成关系还不错。所以李承乾出生的时候,李建成还送了礼物给这个大侄子。


这一年,李世民22岁,正妻长孙氏20岁。而李承乾,则是他们的嫡长子。

可以说,李承乾生来就带有诸多光环,而且给大唐带来了好运。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当中的李承乾,便被李渊册封为恒山王。相比之下,就连太子李建成的几个儿子,都是稍大一些之后,才被封王。李渊对他的宠爱,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也和当时他爹李世民的战功有关,从唐朝正式开国以后,李世民一直带兵南征北战,战无不胜。就算是为了表彰李世民,李渊也得对李承乾另眼相看。

随着李承乾一天天长大,他爹打得胜仗也越来越多,唐朝也逐渐统一天下。就在李承乾受封衡山王的同一年,李世民在虎牢关以三千精锐,战败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经此一战之后,北方的王世充、窦建德都被唐军击败,唐朝统一天下之势,已经势不可挡。而李世民本人,也因此被封为天策上将,功劳大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也正是在这一年开始,因为地位越来越高,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关系,也逐渐出现了裂痕。此时刚刚会开口说话的李承乾,或许无法理解,自己老爹为什么和自己大爷会相互对立。但这场冲突,却是真正地改变了李承乾的命运。

公元626年,玄武门事变爆发。李世民踩着自己兄弟的尸首,登上了大唐权力的至高宝座。李世民登基之后,当时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便被封为太子。

虽然此时的李承乾,估计还不知道太子之位意味着什么。但从这一年开始,这个年仅八岁的男孩,确实成为了大唐万众瞩目的储君。从这之后,年少的李承乾,便竭尽全力去扮演一个完美的太子。


身为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从小就得到了超一流的教育。李承乾刚六岁的时候,李世民就令孔颖达、陆德明两位当时最顶尖的儒学大家,担任他的启蒙老师。这就好比于今天一个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找一个诺奖获得者来给他当幼儿园老师。稍大一些之后,更是拉来李纲等一堆大儒,轮流给太子授课,给李承乾打造了一个无比豪华的‘早教天团’。

贞观四年,才刚刚12岁的李承乾,就已经被李世民派去‘听讼’,也就是观看治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李承乾到底是寄予了多么高的期望,才十二岁的时候,就让李承乾插手政务。贞观六年,李世民前往岐州视察,年仅十四岁的李承乾,已经开始奉命监国了。

除了给李承乾制定严格的教育计划之外,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宠溺,更是人尽皆知。贞观五年,李承乾生病,向来不信佛道的李世民,难得信了一次,不但请道士来给李承乾祈福,更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贞观七年,李承乾又一次生病,李世民更是直接找来天竺高僧波颇,为李承乾祈福。


从李世民的这些做法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李世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式狼爸’。作为老爹,爱你是肯定爱你的,而且恨不得把天下最好的东西,都拿来给我儿子。但是教育你的时候,也是真的没商量,恨不得你马上成才,能够担当重任。

但是,李世民忘了一点,他眼中的适度教育,肯定已经超出李承乾的承受范围了。

李世民和李承乾,虽然是父子二人,但是两人经历的时代却截然不同。李世民小的时候,李家无比艰难,李渊深受隋炀帝杨广猜忌,不得不在家韬光养晦,很多事情都得交给儿子去办。所以李世民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李渊去北边砍人,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代替李渊出征,带着军队去雁门关解救杨广。

李承乾和他不一样。


李承乾从小长于深宫,从小就被大儒教导,没经历过李世民经历的那些东西。或许在李世民看来,李承乾不用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很早就带兵出去砍人,只是在家里读读书,已经很幸福了,根本就没什么压力。但是实际上,读书、做太子,也是压力很大的。

这种压力,一天两天倒也无妨,一年两年也可以忍受。但若是从小到大一直这样,那就容易出问题了!

当然,在贞观十年之前,这个问题还不明显。李世民还是那个慈爱的父亲,虽然严厉一些,但李承乾也能感觉到老爹是爱自己的。而李承乾也确实努力,所作所为确实让李世民满意。

不光李世民很满意,朝中的大臣对于李承乾这位储君,也是极为满意。大家都认为,有李承乾这样的储君在,大唐再保持几十年的兴盛,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贞观十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这一年,长孙皇后去世了。


这一年,李承乾18岁。

长孙皇后的去世,对于整个唐朝历史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因为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发妻,两人性格相辅相成。李世民性格过于刚强,而长孙皇后则相对柔顺。如果李世民过于暴躁,只要长孙皇后在,还能劝得住李世民。比如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被魏征说急眼了,回宫之后扬言要砍了魏征。结果长孙皇后一劝之后,李世民不怒反喜,反倒是奖励了魏征。

可以说,贞观盛世的存在,长孙皇后也是有很大贡献的。

但是如此,长孙皇后没了。

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再也没人能够劝得住李世民了。李世民开始由昔日那个贤明君王,逐渐变成晚年暴躁易怒的样子。而且自此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过任何子嗣,原因不明。为了让李世民后宫充实一些,一年之后,武则天被送进了皇宫。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长孙皇后的去世,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李承乾这个储君。

长孙皇后在世的时候,李世民虽然教育得严厉一些,但好歹还有人帮这对父子沟通一下。但是如今长孙皇后不在了,这对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就彻底断了。

历史证明,单亲家庭生长的孩子,在教育上往往都会出现一些缺失。

这种缺失,对接下来的李承乾,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刚开始的几年,李承乾依然还是那个听话的储君,贤明有加,广纳四方文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亲家庭的教育弊端,开始出现了。


身为老爸的李世民,不懂怎么和儿子沟通,只懂如何严厉教育儿子。见到儿子稍微有点懈怠了,就找更多的名师给儿子上课。

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

反正当时只要出名一点的大儒,基本上都让李世民给请来了,就为了教李承乾一个人!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适得其反。

这些大儒,在学问上固然没得说,每一个都是当世大家。但是同时,这些大儒对李承乾的要求也过于严苛,一律按照书本上所谓的‘上古仁君’的标准来。没有人考虑李承乾能不能受得了,所有人都在盯着李承乾的举止。只要李承乾犯一点点错误,这帮人就玩了命的上书进谏。


比如说,李承乾盖了个新房子,于志宁就说他过于奢华;李承乾难得放个假,和宦官们在宫里放松一下,于志宁就上书说他是秦二世。其他几个大儒,也都干脆每天什么都不干了,就玩了命的盯着李承乾。

这谁受得了?

不在沉默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

此时的李承乾,已经二十多岁了。放到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也该是上大学或者已经工作的年纪了,不可能让家里时时刻刻都管着。但是李承乾作为大唐的储君,不但要被管着,而且还不能反驳。再加上没了母亲的劝说,身为父亲的李世民,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这更是让李承乾有苦说不出。

于是,李承乾开始变了。


既然那些老师讲不清道理,那就和身边的宦官讲;既然老爹不理解自己,那就找个能理解自己的人沟通。

此后的李承乾,开始逐渐疏远那些严厉指责自己的老师,亲近身边的宦官。尤其是有个太常寺的乐人,非常讨李承乾的喜欢,李承乾后来干脆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称心’。李承乾与之同吃同住,将自己的苦闷都告诉了这个乐人。然而后来李世民知道了以后,李世民做得更绝,直接一刀把这个‘称心’给砍了。

这一下,父子二人之间的隔阂更深了。

日益变化的李承乾,对于朝臣们来说,自然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后来,逐渐就开始有人劝李世民加大管理力度,甚至有人已经开始试探李世民,能否废掉李承乾,再立一个贤明的太子。对此,李世民只有一个回答:没门!


李世民自始至终,都从来没有想过要换太子。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希望李承乾能够更加优秀,仅此而已。在朝臣们开始质疑李承乾,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时,李世民坚决站在了儿子这一边。不但多次让李承乾监国,甚至下令唐朝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嫡长子,一律到太子府任职。

但是,在长孙皇后去世以后,父子二人失去了那个沟通的桥梁,隔阂越来越深,终于渐渐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公元638年,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编写的《括地志》完稿,李世民对其大加赞赏。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李承乾的亲弟弟。面对李世民对李泰的赞赏,李承乾开始逐渐怀疑:老爹是不是要废了我?让老二取代我做太子?


既然如此,那我就先下手为强吧!

在种种逼迫之下,此时心理已经严重变态的李承乾,终于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李承乾联合了一群心腹,先是打算干掉李泰,但没有得手。然后又打算发动政变,逼李世民退位,自己直接登基。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巧合事件的发生,打乱了李承乾的全部部署。

李世民的五子李佑,先一步造反了。

李佑之所以会造反,其实原因也和李承乾差不多,都是被李世民这个虎爸给逼疯了。李佑的老师名叫权万纪,也是个贼能钻牛角尖的人,把李佑管得受不了了,干脆直接杀了他。后来李佑担心老爹会处罚自己,索性就直接造反了。


结果显而易见,李世民自己就是马上得天下,又是靠政变上位,自然轻松平定了李佑。李佑兵败被抓之后,按规矩自然就要审问同党。结果在审问的时候,牵扯到了一个太子府的亲信,叫做纥干承基。纥干承基被逼问之下,直接把李承乾要造反这件事也给抖落了出来。

这下,李世民头大了。

一连两个儿子造反,而且其中一个还是自己的嫡长子,这可咋整?

但是此时,木已成舟。事情既然已经被揭发出来,就连李世民都无法再替李承乾遮掩,只能继续查下去。这一查,所有的证据都确凿无误,李承乾还没来得及造反,就被一网打尽了。

这时的李世民,想必是极为失望的。


李承乾谋反案败露之后,依律本该处死,但李世民到底还是爱子情深,只是选择废掉他的太子位,将其流放黔州。李承乾到了黔州之后,因为水土不服,身染疾病,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去世之后,李世民悲痛不已,为之辍朝三日。

从李承乾的故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承乾之所以会造反,其实纯粹是被李世民逼出来的。李承乾本来是一个特别合格的储君,但是面对李世民这种极端狼爸教育,再合格的储君也会被逼疯,不得不走上极端的道路。

其实,像李承乾这样的案例,历史上并不少见。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一个著名的‘太子诅咒’。但凡开国君主或是较为雄才大略的君主,所立太子大多无法顺利即位,而且大多早夭。基本上没有顺利即位的,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数。


这恐怕也是因为,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已经习惯了严厉要求儿子,而忽视了儿子能不能受得了自己的打磨。

李承乾的悲剧,可以说是‘狼性教育’的一个典型反例。如果长孙皇后一直活着的话,相信李承乾无论如何都不会走上谋反的道路。




这个问题真的是一声叹息。

明明是真正的储君,九五之尊唐太宗最宠爱的孩子,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甘愿放弃自己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偏偏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天下人“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

那么这匪夷所思的背后,究竟是利益的驱使?还是道德的沦丧?亦或是人性的扭曲?欢迎收看本期静夜史说事儿。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李承乾却落得个冒险造反最后还失败的悲惨命运。而导致这一切的,是李承乾面对的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

某种程度上说,李承乾的悲剧是封建时代所有皇太子的悲剧。

在那个皇帝乾纲独断的时代,皇权是远远高于法权的,更是高于伦理道德的。

虽然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伦理秩序,李承乾是板上钉钉的皇太子。在唐太宗驾鹤西去后,他将是大唐帝国名副其实的天子。

但是只要李世民没有明确将“李承乾是下一代大唐帝王”的字样写入大唐律法,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就没有真正的保障,李承乾内心的那块石头就始终无法落地。

而且即使写入也没用,太子之位的去留全凭皇帝主观意志。

也就是说,在“人治”为先的古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否稳固,完全取决于九五至尊的父亲唐太宗。

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首先,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当然希望太子李承乾和自己一样英明神武,将大唐帝国的基业发扬光大。

但是从小长在深宫娇生惯养的李承乾,注定不可能像刀光剑影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唐太宗一样勇武,这也是封建时代帝位传承的通病。一般而言,王朝的前两代开拓者经历了腥风血雨,他们对于江山的来之不易有着切身体会,因此格外珍惜。

但是其后的继承者基本长在深宫之中,像汉宣帝这样自小流落民间的天子实属罕见。大部分皇子都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的性格相比于先辈而言更加优柔寡断。

而很不幸,李承乾就是这样的一个太子。在母亲长孙皇后的庇护下,李承乾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按照父亲唐太宗设置的路线稳步前行着。

但是在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因为没有了母亲的庇护,特别是没有母亲长孙皇后在自己和父亲间充当良好的缓冲,使得唐太宗和李承乾的矛盾开始逐渐表面化。

李承乾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送给他一名太常乐人称心,非常妩媚,史载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虽说同性恋在我国古代皇室并不少见,但望子成龙的唐太宗决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行为,于是愤怒的唐太宗赐死了称心。

这件事让李承乾蒙受巨大打击。某种程度上说,称心的出现是李承乾在母亲去世后情感的一种寄托,而父亲完全无法理解自己,这让李承乾对父亲非常恼恨。

也就是从这一事件开始,乖巧伶俐的李承乾,突然变得暴戾乖张。而面对这一切,作为父亲的唐太宗,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对李承乾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致使父子矛盾更加激化。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般而言都是虎父犬子的状态,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让自己的儿子李承乾常年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性格变得优柔寡断且生性多疑。

而唐太宗和天底下所有的父亲一样,在宠爱太子李承乾的同时,对李承乾的弟弟李泰和李治也倾注了大量的感情,这让李承乾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

尤其是在李承乾和父亲矛盾激化之后,唐太宗对李承乾表现出了很多失望,同时对于弟弟李泰格外青睐。这让李承乾错认为自己的太子地位行将不保,于是选择了最为极端的方式,那就是谋反篡位。

而作为通过血腥政变上位的皇帝,唐太宗对儿子模仿自己的做法怒不可遏。但作为自己和钟爱的长孙皇后的嫡子,唐太宗并未将十恶不赦的李承乾处死,仅仅将其贬为庶人,至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彻底失去。

李承乾的悲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所有皇太子悲剧的一个缩影,在人治的社会环境下,太子之位是真正的烫手山芋。

而李承乾最后的悲惨结局,和唐太宗过分的溺爱以及太过急切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说,李承乾的悲剧,唐太宗需要负大部分责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早早的就被封为了太子,开始李承乾其实是个品学兼优,而且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可随着长时间在太子位上年龄越来越大,史书上记载又患了足疾,一下子就从一个乖乖虎变成了一个叛逆男。这时候李世民也看出了李承乾的变化,就精挑细选了以魏征这类十几个说话不拐弯儿的直谏大臣教化李承乾,这十几个大臣就天天从李承乾身上挑毛病,而且言辞犀利批评像骂人一样从不打草稿,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叛逆期的李承乾根本就起不到好的作用。

后来李承乾竟然喜欢上一个长相俊美,能歌善舞的男宠,还给这个男宠起了个名字叫称心。李世民知道这件事之后更是怒气冲冠,一气之下就把这个男宠杀掉了,李承乾是非常伤心的,从这里开始李承乾心里也就记恨上了李世民。

可能李承乾这时候也感觉自己事事都不让李世民看好了,而自己的弟弟李泰却还和以往一样深受李世民宠爱,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太子位是不是会受到动摇。李承乾甚至为了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还组织了一次暗杀李泰的行动,但不幸的是这次行动没有成功。后来李承乾就坐不住了,纠集侯君集等人策划逼宫李世民,但谁知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还没有行动就被李世民知晓了,但李世民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贬为平民流放。

李承乾可能看着他爸爸李世民逼宫他爷爷李渊成功,最后自己也想试试,可谁知道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有成功,还把自己搭了进去。手机打字不易,更多精彩点击关注吧!




李承乾谋反是唐太宗教育皇子重大失败的体现,当然不止唐太宗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康熙帝等这样英明神武的君主在选择皇储时依然会十分头痛。

康熙处理的还算不错,九子夺嫡的情况下尚未发生流血政变,而且也选了一位比较优秀的皇帝;赵武灵王应该是最死的最惨的英明君主,被儿子活活饿死在自己修建的陵寝中。

本文主要讲讲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已经是皇太子了,为何还会举兵谋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关于他上位时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大家是有所了解的,由于其上位的艰难性,因此也十分看重皇子的培养。

唐朝嫡庶观念很严重,唐太宗一共14个皇子,其中为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最为唐太宗所重视,他们分别为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早期对李承乾是很看重的,在他继承皇位的同时就立李承乾为皇太子。

在李承乾的太子时代早期,他的人生还是挺顺利的,因为有长孙皇后的照看,聪明伶俐的李承乾还是很受太宗皇帝喜爱的,史载其“性聪敏, 太宗甚爱之”。在李承乾八岁的时候,唐太宗就任命刚刚卸职的丞相萧瑀为太子少师,后来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纲为师。

唐太宗这样为李承乾找老师大概是受了自己当初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一直有一种说法李建成之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失败,是因为李建成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李纲之后是唐朝著名的史学家李百药。这些优秀的老师为太子李承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在此期间,唐太宗对李承乾十分看重,贞观五年的时候,李承乾生病,唐太宗就请道士为李承乾祈福,后来又允许剃度三千和尚出家,要知道唐太宗并不是一个迷信宗教的人;贞观七年的时候,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就请了天竺高僧来给太子祈福。为了李承乾健康状况,太宗不惜以此种方式来祈福。

唐太宗在出巡的时候,都是让李承乾留在京城监国,可以说对李承乾是相当重视了。

这种状况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发生了改变,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失去了重要的庇护。

尽管贞观十二年的时候,李承乾生下嫡长孙,唐太宗很高兴,下令天下囚徒都降罪一等,五品以上官员加官一等,但是关于李承乾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

前期主要是李承乾贪玩,没有节制,诸如“骑射畋游, 酣歌戏玩” , “私幸太常乐童称心, 与同卧起”等,甚至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布陈大呼交战, 击刺流血, 以为娱乐” 。尤其是“私幸乐童”这种在古代看起来大逆不道的断背情,更是不为当时的社会所能容忍。

唐太宗安排的老师,也不是采取引导的方式进行规劝,大部分都是斥责似的进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谁也受不了啊,致使李承乾不止对这类的进谏产生免疫,逼得李承乾有干掉老师的打算。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种种作为,导致唐太宗对李承乾逐渐不满。

李承乾会有这样的作为,估计跟他坡脚有一定关系,在古代的时候,如果作为一名皇帝他如果是残疾的话,那是十分有伤大雅的事情。

纵横在这里讲一下明朝万历皇帝的事情,万历皇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懒惰的皇帝,因为在他执政期间竟然长达二十多年没有上朝,很多抨击明朝的人经常拿这个说事,认为万历是一个沉迷女色的人,其实万历早年也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关于为什么后来不上朝,众说纷纭。直到建国后,考古学家打开了万历皇帝的陵墓,才发现万历皇帝的两条腿的骨头不一样长,右腿有一些弯曲,由此可见,万历皇帝应该是个行走不方便。

在这个时候,唐太宗十分宠幸魏王李泰,让李泰产生了夺嫡念头,李承乾看在眼里,自然是伤在心里,认为唐太宗有换太子的打算。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导致当时的大臣都有点看不下去了,甚至向太宗进谏“有逾于皇太子”。

当这些东西都叠加在一块施加在娇生惯养的李承乾身上时,李承乾未能顶住压力,最终选择了自暴自弃,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最终走上了逼宫谋反的路。

对于李承乾的谋反行为,大概唐太宗后来也感觉出来并非全是李承乾的问题,最后唐太宗把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诛杀,李承乾却只是被贬为庶人,尽管很失望,然而还是下不去手。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李承乾身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败有着必然的联系,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为失败的,这种为了权力发生宫廷政变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大儒   长孙   太子   贞观   大唐   板上钉钉   皇太子   称心   长子   老爹   唐朝   皇后   皇帝   儿子   父亲   老师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