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选一个腿脚不便的儿子继位?

勇武善战还戎马一生的朱棣会把皇位传给他那腿脚不便且体重都胖到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大胖儿子朱高炽当然是有原因的,虽然朱高炽腿脚不便还肥胖过人,而且继位之后朱高炽仅当了九个月的皇帝,但是他却达到了爷爷明太祖朱元璋和老爹明成祖朱棣都未达到的思想高度,看他的庙号明仁宗就能明白为啥朱棣要把皇位传给他了。

朱高炽是一个宽厚仁孝的小胖子

朱高炽是朱棣标准的嫡长子,别看朱棣一生妻妾不少,但他最爱的女人还是嫡妻徐氏,他一生共生育了九名子女,其中有七名子女都是徐氏所生,尤其是他一生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能吸引朱棣一生的女人自然也不是平凡女孩,朱高炽的生母徐氏乃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换言之朱高炽的外公就是徐达。不过别看朱高炽的老爹朱棣戎马一生,极为勇武,曾经五次远征蒙古,外公徐达也是不世出的名将,帮助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建立大明,但偏偏朱棣和徐达这两代猛人的后人朱高炽自幼就喜静不喜动,斯文儒雅,丝毫没有朱棣和徐达的勇武之风。

洪武十一年(1378年)时,年仅16岁的徐氏为18岁的朱棣生育了长子朱高炽,作为长子朱高炽自幼就受到朱棣夫妇的重视,朱棣对朱高炽的教育尤为重视,自幼就让他学习骑射与儒家经典。

别看朱高炽在史料中记载胖到连走路都需要太监搀扶,其实朱高炽幼年时期也是一名颇为骁勇的美少年,只不过随着阅读儒家经典越来越多,朱高炽逐渐变得喜文厌武,喜静不喜动了,就这样不仅他的骑射功夫荒废了,并且在锦衣玉食的生活环境下,连他的体重都跟着蹭蹭上涨,最终导致他成了一个连走路都得别人搀扶的超级小胖子。

一直受到儒家教育的朱高炽十分推崇儒家的仁政思想,所以他长大后待人宽厚,尤其是对待下属极其宽仁厚义,也颇受下属拥护和爱戴,连明太祖朱元璋都曾经表扬过他的宽厚。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时,朱元璋召各藩王世子入京受教,朱元璋的目的是想亲自培养一下这些皇孙,好让他们做好一个藩王能替大明守好江山。当时18岁的朱高炽已经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于是他也被召到了南京接受朱元璋的亲自教导。

在南京期间,有一次朱元璋想锻炼孙子们的治军能力,他要求孙子们在第二天的天明破晓时分去检阅南京周围各处的驻军,每人检阅一处,然后回来向他报告。最后这些皇孙都按时检阅好了驻军回来向朱元璋报告,唯独朱高炽是最晚回来的。

朱元璋看着当时体型就已经横向发展偏胖的朱高炽,就认为朱高炽肯定是平日里在燕王府养尊处优惯了,不能早起,所以才回来的最晚。于是朱元璋就很不高兴的质问朱高炽为何最晚回来,朱高炽却回答他在天明破晓时分已经抵达了军营,只是他看着士兵们还没有吃早饭就要接受检阅,于心不忍,加之当天的天气比较寒冷,他不忍士兵们忍饥受冻的接受检阅,因此他特意下令让全营士兵先行吃早餐,他在士兵们酒足饭饱身体暖和之后,才开始检阅部队。

朱高炽的这番回答让朱元璋大感意外,朱元璋统兵多年,但是却从来没站在士兵的角度想过这些问题,因此朱元璋觉得这个小胖孙子并不像外表看起来这么又蠢又胖,他的心思细腻宽仁,他这种行为肯定能得到军心,为此朱元璋十分高兴,当场称赞表扬了朱高炽做得非常好,值得其他皇孙学习。

后来朱元璋又锻炼孙子们处理政务的能力,他让孙子们参与批阅朝臣的奏折,朱高炽在批阅奏折时却故意把一些言词不严谨的奏折藏匿起来,朱元璋查到这件事后,又责问他为何包庇这些言词不严谨的朝臣。

朱元璋对待朝臣极为严苛,朝臣在奏折上稍微用词不当,就会受到朱元璋的惩罚,轻则挨骂,重则罢官,因此朝臣们都十分害怕朱元璋。

面对朱元璋的责问,朱高炽则坦然回答,朝臣每天公务繁忙还要写奏折,难免会有言词不够严谨或失当的时候,这些都是小事,他不希望因这些小事惹朱元璋生气,也不希望朝臣因这些小事受罚。朱元璋听了朱高炽的这番回答颇为高兴,他当场称赞朱高炽颇有仁君气度,可见朱高炽的宽仁是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在朱棣起兵发起靖难之役后,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骑马都费劲,因此朱棣就让他坐镇老巢北平巩固后方,而朱高炽的两个骁勇善战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则被朱棣带到战场上。在朱高炽坐镇北平期间,朱棣在前线征战,朱高炽总能让朱棣的后勤军需补给及时到位,这个也使得朱棣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战斗中。

后来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率十万大军奇袭北平,当时朱棣在在大宁(现今内蒙古宁城县)谋夺朵颜三卫,在北平只给朱高炽留下了两三万的老弱残兵,而朱高炽面对李景隆多出数倍的兵力不慌不乱的指挥老弱残兵积极守城,并利用天气的优势冰冻北平城墙抵御住了李景隆大军的全力攻城,最终朱高炽坚守北平成功,拖到了朱棣从大宁回援北平。并且在朱棣回援之后,朱高炽还果断的命令城中守军主动出击,配合朱棣内外夹击李景隆,这使得李景隆惨败而逃,由此可见朱高炽不仅熟读儒家经典,他也颇有军事指挥能力。

李景隆战败之后,文臣方孝孺又给朱允炆献上了离间计,由于当年在南京时,朱高炽与堂兄朱允炆关系最为亲密,因此方孝孺就建议朱允炆利用这个关系离间朱高炽与朱棣的父子关系,方孝孺建议朱允炆下旨给朱高炽,只要朱高炽献出北平,朱允炆既往不咎并直接册封朱高炽为燕王。

方孝孺让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宣传这道圣旨,这也是方孝孺离间计的高明之处,只要朱允炆大张旗鼓的把册封朱高炽为燕王的圣旨宣扬出去,朱高炽献不献出北平都会受到父亲朱棣的猜忌,这样只要朱高炽和朱棣父子离心,那么朱允炆就可以趁机剿灭朱棣了。

朱高炽却没有中这个离间计,《明史》记载: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这意思就是朱允炆的册封使者和诏书刚到北平,朱高炽连看都不看,直接命人把使者和诏书全部交给了前线的朱棣。

虽然朱高炽没有中朱允炆的离间计,但是朱棣却险些中了离间计,由于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宣传要册封朱高炽为燕王,因此朱棣颇为疑心朱高炽,而老二朱高煦一直想图谋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所以他就在朱棣面前构陷朱高炽,称朱高炽在南京时就与朱允炆关系亲密,很可能会接受朱允炆的招安背叛朱棣。

有了朱允炆的大张旗鼓宣传,再加上朱高煦的挑唆,因此朱棣就果真担心朱高炽会背叛自己,于是他就准备秘密安排在北平的心腹将领准备捕杀朱高炽。

幸亏朱高炽把朱允炆的使者和诏书送到的早,朱棣还没来得及部署,就看到了朱允炆的使者和诏书,《明史》记载: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朱棣看到朱高炽把朱允炆的使者和没开封的诏书全都送了过来,立刻就打消了对朱高炽的疑虑。

朱高炽宽厚仁义,他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却时刻图谋他的位置,在朱棣登基之后,朱棣曾经一度犹豫是册立宽厚仁义的朱高炽还是册立骁勇善战的老二朱高煦为太子,当时朝廷中的文臣支持宽厚仁义的朱高炽成为太子,武将则支持骁勇善战的朱高煦成为太子。

最后内阁首辅解缙坚定了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解缙称:“皇长子宽厚仁孝天下归心,况陛下还有一个好圣孙。”

解缙的意思就是说朱高炽宽厚仁孝,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且他还有一个优秀的好儿子朱瞻基,也就是朱棣的好圣孙。毕竟考虑皇位继承人不能只看一代,还要看看二代,因此解缙的劝谏坚定了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最终朱高炽被朱棣册封为太子。

不过朱高炽的这个太子最初当得并不省心,虽然他被确立为太子,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依旧时刻图谋着太子之位,二人甚至联手经常找机会构陷朱高炽,幸亏朱高炽得到文臣的拥护爱戴,被文臣们保了下来,可以说朱高炽这个太子当的真累,时刻要面对两个弟弟的构陷。

但是朱高炽对待两个弟弟却是以德报怨,朱高煦曾经秘密召集死士图谋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大哥朱高炽,并逼迫老爹朱棣退位,但是朱高煦的图谋被指挥使徐野驴发现,朱高煦当街击杀徐野驴,引起了朱棣警觉和震怒,朱棣就想把朱高煦削除宗籍废为庶人。这时候是朱高炽站出来哭求朱棣宽恕朱高煦,这才使得朱棣平息了怒火,宽恕了朱高煦。

同样朱高燧也十分有野心,朱高燧曾想趁着朱棣晚年重病期间,收买朱棣身边的太监将其毒杀,然后矫诏篡位,这个图谋最终败露,朱棣十分生气,他对朱高燧起了杀心,想将朱高燧杀掉,又是朱高炽抱着朱棣大腿痛哭替朱高燧求情,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了朱高燧的手下身上,这才使得朱棣只诛杀了朱高燧的亲信部下,赦免了朱高燧。

朱高炽在继位之后也对两个弟弟很好,希望用宽厚仁义来感化他们,不过最后只有朱高燧被朱高炽感化,并在朱高炽继位之后主动上交了两个藩王护卫兵权,朱高煦依旧故我,后来在朱瞻基继位后起兵反叛,被朱瞻基平定。

相比于老爹朱棣两次都对儿子起了杀心,朱高炽对待曾经想害死自己的两个弟弟却是以德报怨,在他们要被朱棣惩罚时,他不仅不落井下石,还替他们求情,朱高炽的宽仁也与老爹朱棣的狠辣形成鲜明对比。

朱高炽虽然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却曾六次监国,永乐盛世算是他和老爹朱棣共同打造

朱棣是一个戎马一生手段狠辣的皇帝,如果朱高炽真的只是一个宽厚的老好人,仅靠着儿子朱瞻基的优秀,那么朱棣绝不会把皇位传给他。朱高炽在当太子前期还能受困于两个弟弟的构陷,不过到了后期,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稳如磐石,朱棣是根本不想换太子了。

朱高炽能让朱棣彻底打消换太子的想法,还在于他卓越的治国能力。由于朱棣是从侄子朱允炆手中篡夺的皇位,朱棣在登基之后就想快速建功立业,以此打消人们对他得位不正的质疑,所以朱棣在武功上先后五次北伐蒙古,在文化上修撰《永乐大典》,又派太监郑和多次下西洋。

朱棣在北伐蒙古期间,他就准备迁都北平,但当时南京还是大明名义上的都城,朱棣留下朱高炽在南京以太子身份监国,朱高炽在太子时期曾先后六次监国,朱高炽累计监国时间长达20年,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朱高炽监国。要知道朱棣总共在位22年,朱高炽却监国长达20年,可以不夸张地说,后世称朱棣在位时期为永乐盛世,那么永乐盛世就基本是由朱高炽所缔造。

这么说吧,朱棣长于武功不善文治,他在位期间长时间让朱高炽监国,他实际上只掌控军权,政权基本由朱高炽所掌控,这也是后世为何会戏称朱棣实际上是儿子朱高炽麾下的征北大将军,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北伐蒙古,专门负责打仗。

所以别看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但实际上永乐盛世是他和老爹朱棣共同打造,甚至都可以毫不过分的说永乐盛世是他一手缔造,他的实际执政时间还是比较长的。

朱高炽在监国时期改革完善了朱棣制定的内阁制度,朱高炽在朱棣制定的内阁制度基础上增加了票拟制度,朱高炽让每位内阁大臣在奏折上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后内阁大臣的看法建议由皇帝统一裁定,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阁大臣参政议政的参议长处。

完善内阁制度是朱高炽的政治智慧,他最大的长处还在于宽仁,他在监国执政期间非常宽仁,朱棣对于当年的建文旧臣惩罚非常残酷,很多建文旧臣的家属亲族都受到牵连被发配沦为奴隶。

朱高炽在监国时期赦免了很多无辜被牵连的建文旧臣家属亲族,皇帝最反感的就是自己制定的政策被人推翻,朱高炽公然推翻了朱棣残酷的惩罚政策,这一度让朱棣很不高兴,也成了朱高煦和朱高燧构陷他的理由。

不过朱高炽依旧坚持自己的宽仁,赦免了这些建文旧臣的家属亲族,后来也幸亏一众文臣力保了朱高炽,才使他化险为夷。

朱高炽不仅对待官员阶层十分宽仁,他在监国执政期间十分重视平民百姓的民生问题,在他监国时期全国各地时常有灾荒爆发,他最为重视的不是赈灾之策,而是灾民在灾后的生计和重建问题。

为此朱高炽曾亲自深入灾区探访灾民的疾苦问题,他在得知灾区有很多灾民在灾后生活无着,为了能吃口饭被逼得卖儿卖女,他为此专门制定了灾区重建政策,要求免除受灾地区的所有税赋,还命令当地官府负责寻访并出资赎回那些被父母无奈卖掉的儿女。

朱高炽制定的这项灾后重建政策让灾民们高兴万分,也给大明朝廷赢得了民心,永乐盛世的称呼也是在这时期被灾民们广泛流传而来,朱棣北伐归来后得知朱高炽制定的这项政策之后,他十分高兴,连连称赞朱高炽有仁君风范。

可以说朱高炽监国时期政绩斐然,深受官员和百姓的拥护爱戴,他在监国时期赈济灾民、开垦荒地、修筑堤坝、解决漕运、在全国扩建粮仓以备灾荒,最关键的是朱高炽每次都能及时保证朱棣北伐蒙古,南征越南等军事行动的军需补给。

因此《明史》中称朱高炽监国时期为: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朱高炽监国执政时期不仅帮助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也为日后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明史》中对他监国时期的评价“朝无废事”是对他最高的认可,20年的监国执政却只给他换来了十个月的皇帝生涯。

虽然朱高炽继位仅有十个月,但他在这十个月里也是政绩斐然,他继续推行仁政,并叫停了朱棣时期一些浪费人力、财力还有一些不得人心的政策,最关键的还是赢得了民心。

朱高炽继位之时正好赶上多地爆发旱灾,灾区百姓颗粒无收,吃不上饭,流离失所。朱高炽当即下旨要求灾区的官府打开官仓放粮赈济百姓,并且要求各地官府要不限量放粮赈灾。由于受灾人数很多,因此朝臣们都认为如果不限量放粮赈济,那么朝廷会负担不起,也会导致国家粮库空虚,所以朝臣们都建议朱高炽把放粮赈济改为借粮赈灾,让灾民们给国家打欠条,等日后灾民们收成好了再把粮食还回国家粮仓。

为此朱高炽严厉斥责了这些提议借粮的官员,他表示国家的根本是人民,如果国民有难国家不能无偿帮助,那么国民还需要朝廷和皇帝干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水国为舟,水没了,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看一看朱高炽的思想高度,他的这种思想高度别说远超于他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几个皇帝有这种思想高度。

其实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以武治天下,父子二人在位期间都是严刑苛法,在宽仁这一点他们都远不及朱高炽。

朱元璋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他在位时期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民生息,按照《中国农民起义史话》统计,朱元璋在位的31年中爆发超过一千人以上规模的农民起义次数多达20次,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中在位时期爆发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开国皇帝,可见朱元璋虽然结束了元末大起义的乱世,但是他没有做到与民生息,所以才会激起了这么多的农民起义。

朱棣更为重视武功,他在位时期北伐蒙古,南征越南,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背后都是由老百姓在给他买单,如果朱棣不是有朱高炽这么一个宽厚仁义的好太子监国,恐怕永乐盛世就该变成永乐末世了。

所以明朝自开国在朱元璋时期就没有真正做到与民生息,朱元璋就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的太子长子朱标宽厚仁义还很有威望,与朱高炽的风范相近,朱标本是不二继承人选,但是朱标英年早逝,这才迫使朱元璋只能改选颇有父风的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当继承人。

朱元璋的本意是在朱允炆执政时代可以真正做到与民生息,但是他万没想到最后朱棣会篡位成功,喜好武功的朱棣也懒得去想与民生息的事情,而朱高炽则正好弥补了老爹朱棣的不足。

因此当朱棣也认识到需要选一位宽厚仁义的继承人,为大明真正做到与民生息,那朱高炽就是不二人选,也因此在后来朱高炽的宽厚仁义加上卓越的治国才能就让朱棣彻底打消了换太子的想法。

写在最后

朱高炽的明仁宗庙号充分体现了他一生行仁政、容百官、恤黎民的风格,也充分说明了他与父亲朱棣和爷爷朱元璋的不同,他真正使得大明做到了与民生息,长足发展的局势。虽然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死的时候才年仅48岁,但是后世却对他评价极高。

一个“仁”字就使得朱高炽的思想高度超过了爷爷朱元璋和父亲朱棣,他能很好地弥补朱棣的不足,所以即便他腿脚不灵便还身体肥胖多病,他也是朱棣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不仅他能弥补朱棣的不足,他的儿子朱瞻基还十分优秀,朱棣不把皇位传给他还能传给谁?




朱高炽不仅腿脚不便,而且胖得连马都骑不上。戎马一生的朱棣,对这个儿子,实在是看不上眼,登基之后,拖了整整2年,不肯立太子。

但是,反复衡量的朱棣,最终还是违背了对朱高煦的承诺,选朱高炽做继承人。

他这一艰难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他最爱的孙子朱瞻基,还考虑到了明朝的传承、官员的意见。

朱高炽这20年的太子生涯,实在不好过。外有弟弟虎视眈眈,内有父亲刻意打压。然而,20年来,地位稳固,最终顺利登基,也不仅仅是靠生了一个好儿子。他也有着自己的大智慧。


朱棣在继承人上的纠结,要从靖难时期说起。

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第2年,朱棣起兵靖难。此后长达4年的时间里,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留守朱棣的大本营,当时还叫做北平的北京,而次子朱高煦,则跟着他一起出征。

在朱高炽镇守北平的日子里,朱高煦在朱棣身边,立下汗马功劳,并至少3次,救了朱棣的命。

  • 1400年,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包围,射光了箭,砍断了剑,眼看就要抵挡不住了。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救他突围。
  • 后来,朱棣兵败东昌,连大将张玉都战死了。又是朱高煦及时率军赶到,击退敌军,把他了救出来。
  • 1402年,浦子口之战,朱棣实在打不过盛庸,军队也到了强弩之末。朱棣都开始打退堂鼓,准备议和退兵。还是朱高煦赶到,帮助他转危为安。

也就是在浦子口之战中,朱棣看到赶来救场的朱高煦,大喜过望,拍着他的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好干,你的大哥身体不好。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殊死战燕王率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


这句话,实在太暧昧了。

可以理解为,朱棣只是纯粹地,偶然地,在这么微妙的场合,叙述了一个朱高炽身体不好的事实。

更可以理解为,作为大哥的朱高炽身体不好,朱高煦大有希望,成为朱棣的继承人。

而朱高煦,理所当然地把这句话放在了心上。

他奋勇杀敌,跟着朱棣进入南京城,看着朱棣登上了皇位。

而远在北平的朱高炽,则只等到了朱棣的一条命令:北平改名为北京,朱高炽镇守北京。

此时的朱棣,是大明的天子。南京,是大明的都城。而作为朱棣嫡长子、燕王世子的朱高炽,只能留在北京。

《明史》: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大局已定,朱棣也登上了皇位,就该考虑立太子的事了。

而且这种事还不好拖。朱棣已经42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算半个老人家了。他的几个儿子,也早已成年。

历史上的皇帝,在这种时候,早就把太子定下来了。

但是朱棣,却把这件事拖了整整2年。

他实在拿不定主意,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自己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还是任性一把,立自己喜欢、靖难中也立了大功的朱高煦做太子。


朝中的大臣,也分成了两派。

以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为代表的武将,站在朱高煦这边,

《明史》: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

而文官们,大多支持朱高炽。

《明史》:独忠以为不可,在帝前历数古嫡孽事。……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犹豫了整整2年,考虑了整整2年,和大臣商量了整整2年,终于,在永乐二年,把朱高炽从北京召到南京,立为皇太子。

《明史》: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朱棣最终选择了朱高炽,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一、朱棣要“拨乱反正”

朱棣的皇位,不是他的父亲朱元璋传给他的,而是他自己起兵,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上抢过来的。

在唐朝,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但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控制父亲,夺得了皇位。

接下来,李世民的皇位继承,又出了岔子。他的长子李承乾造反被废,他出于私心,没有按照继承顺序,立嫡次子李泰为太子,而立了嫡三子李治。


这给唐朝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头:唐朝的皇位,可以无视继承法,靠实力抢过来。

从那之后,唐朝没有多少次皇位交接,是正常传承的,是没有争议、血腥和杀戮的。

如今,朱棣已经靠起兵夺得了皇位。他的皇位能不能顺利继承、平稳过渡,有可能影响后世的皇位传承。

为了明朝的稳定,为了明朝的千秋万代,他也该按照继承法,立嫡长子朱高炽当太子。

而不是为了私心,立他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


二、文官集团的支持

朱棣时期的文官集团,力量还相对弱小,还没有发展成后世那个庞然大物。

但是,朱棣依然不得不倚仗他们。

毕竟,打天下,靠的是武将,治理天下,靠的是文臣。

而这些文官,是礼法的最大支持者。他们坚定地站在嫡长子朱高炽这一边。

他们总是在朱棣面前说,立储,以嫡以长。对着朱棣一一列举,历朝历代,因为立储不立嫡长子,出的那些乱子。

朱棣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三、“好圣孙”朱瞻基的作用

朱棣和很多大臣商量过,到底应该立谁为太子,却总拿不定主意。

直到有一次,他和大才子解缙谈到了这件事。

他问解缙,朱高炽和朱高煦,到底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毫不犹豫地说:皇长子(指朱高炽)仁爱孝顺,天下人都心悦诚服。

朱棣听了,没有说话。显然,他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解缙又磕头,说了3个字:好圣孙。

朱棣终于被打动了,点头同意。

《明史》: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


好圣孙,指的就是朱棣的大孙子,朱高炽的大儿子,朱瞻基。

朱棣对于这个孙子,非常宠爱。不仅仅是因为隔代亲,也不仅仅是因为朱瞻基的性格和他的脾气相投,还因为,朱瞻基的出生,对他而言,是一个天大的吉兆。

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已经快被朱允炆逼到了绝路。为了自保,甚至要装疯卖傻,好骗过监视他的人。

就在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的父亲朱元璋递给他一个大圭,对他说,把这个传给子孙,大明会永远昌盛。


大圭,是皇位的象征。

第二天,朱瞻基就出生了。朱棣见到这个孩子,觉得他英气满面,应了自己的梦境。

这个梦,对于朱棣而言,实在是太有象征意义了。

对于朱棣而言,梦里朱元璋说的那个“传之子孙”,指的就是朱瞻基。

《明史》: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说,如果朱棣不立朱高炽为太子,不把皇位传给朱高炽,他这个宝贝孙子,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他这个梦,也许就没法应验了。

明朝的人,是很迷信的。

所以,为了朱瞻基,为了这个梦,他也要立朱高炽做太子。


朱高炽等了整整2年,才来到南京,当上太子。可是这20年的太子生涯,实在是不好过。

不仅朱高煦一个劲地捣鬼,意图夺嫡,朱棣也经常打压他。

  • 初期,不给他太子的权力。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直接参与政务,而朱高炽,经常只能陪进京朝见的堂兄弟们吃饭。
  • 朱高炽监国期间,训斥贪婪的官员,也要被朱棣批评;监国期间处理的政务,经常被朱棣宣布作废。
  • 东宫迎驾事件,朱棣亲征回京一个月后,突然找借口说,当初太子迎接他,晚了一步,并以这个理由,逮捕大量东宫官员。
  • 就连朱高炽减肥,朱棣也要亲自管,厨子给朱高炽多煮了点吃的,朱棣都要杀了厨子。

可以说,朱高炽这20年的太子生涯,过得是如履薄冰。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废掉。

但是,无论朱棣对朱高炽多不满意,终究没有废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朱高炽能撑过这20年,最终顺利继位,不仅仅是因为礼法的约束,群臣的支持,朱瞻基的帮助。这和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大智慧,也是分不开的。

1、能力出众

朱棣是一个闲不住的皇帝。要么巡幸北京,要么御驾亲征,经常远离首都。

在这20年里,朱高炽6次监国。时间长的,近4年。时间短的,也有4个月。

监国期间,除了必须朱棣亲自处理的军国大事之外,明朝的大事小事,都由朱高炽一手掌管。

朱棣在外打仗,也是靠朱高炽做好后勤工作。

而他的监国成绩,除了朱棣对他不满,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一些事件,可以说是人人称赞。明朝在他的手下,一切井然有序。


2、众望所归

朱高炽是一个仁慈的人。

有一次,他从南京启程,被朱棣召去北京。路上,看到男男女女沿路捡草籽。一问,才知道,原来当地闹了饥荒。

朱高炽赶紧命令当地官员,开仓放粮。然而,没有皇帝的命令,官员不敢承担责任。

此时的朱高炽,正被朱棣怎么看都不爽。但他还是告诉官员,只管放粮,一切的责任,由他承担。

他崇尚儒学,友爱大臣,名声非常好。在当时人的眼里,他是近乎完美的未来君主。


3、顺应时势

历史的趋势,打天下之后,必然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

明朝经历过朱元璋开国,朱棣靖难、御驾亲征,国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无论谁做下一任皇帝,都要与民休息,发展文治。

而朱高炽,就是那个擅长内政、擅长文治、关心民生的人。

他的选择,他的举措,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顺应时势。

所以,即便朱棣不喜欢他,打压他,他的地位依然稳如泰山。

永乐九年,朱棣把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立为皇太孙。这相当于昭告天下:太子地位稳定,无需再有小心思。

毕竟,自古以来,皇帝废太子就不容易。如果太孙在,废太子的同时也要废太孙,一次性废黜两个储君,更不容易。

从朱瞻基当上皇太孙开始,朱高炽的地位,就再也没人能撼动。


写在最后

朱棣心目中的继承人,要像自己一样,勇武,果断,能干。

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朱瞻基,都是这样的人。

他的长子朱高炽,却一点都不像他。

  • 朱棣健康硬朗,朱高炽又瘸又胖,走路都不利索。
  • 朱棣能征善战,朱高炽连马都骑不上。
  • 朱棣暴戾残酷,朱高炽厚道仁爱。

然而,处于礼法和明朝发展的考虑,朱棣依然舍弃了他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立朱高炽为继承人。

不过,朱棣这么喜欢朱瞻基,立朱高炽当太子,也就意味着朱瞻基是未来的皇帝。

这么一想,估计朱棣的心理也平衡不少。

你觉得呢?






有句话叫“上帝在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这句话用在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了。

朱高炽从小腿脚不好,走路不能支撑,需要人扶持。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得了小儿麻癖症,落下了残疾后遗症。

在古人眼里有残疾的人被视为六根不全,是被瞧不起的,在许多方面受制度限制,比如科举、做官等。

但在明朝大老板朱元璋眼里他的这个孙子朱高炽就像是个神童,朱元璋虽然不喜欢他的小儿子燕王朱棣,但他非常喜欢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所以朱元璋亲自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

腿脚不便的朱高炽的“另一扇窗”被打开了,从此他的“势气”不减,说他借“势”也好,顺势也罢,终于坐拥了天下。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4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号洪熙。

01

朱高炽生性沉静、为人仁厚,正是朱元璋期许的太平之世后继者的素质。朱元璋为他竖起了第一道“势气”。



朱元璋及他的儿子们都是在马背上打江山的人,个个骁勇善战。但是朱高炽却是个身体有缺陷的人,腿脚不便,走路都需要内侍太监扶着,更不要说骑马射箭了。

但是小朱同志却有另外一种秉异,自小喜欢读书,请了许多有名的学者跟着学习,脑子很聪明,性格沉稳,为人仁慈忠厚,言行识度,让人挑不出毛病。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明史·仁宗纪》

朱元璋曾命朱高炽和秦王、晋王、周王的世子分别去检阅军队,朱高炽独自最后回来。老朱问他为什么,小朱回答说:“清晨太过寒冷,是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饭后再检阅,所以落在了最后。”老朱听了心里直树大拇指,没想到这个孙儿小小年纪还有这种见识。

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朱元璋又要这几个世子分别审阅奏章,唯独小朱只拿关系军民利益和百姓疾苦的奏章看,有文字谬误的没有听见他回奏,老朱又问小朱是不是忽略了这些?小朱答没有忽略,只是因为小错不足以失去大的德行。

通过几次考验,朱元璋对他这个孙子那个满意啊,这就是将来朱家子孙的榜样!就这样朱高炽在燕王封地的地位被确立了,只要朱元璋活着,他的地位就没人能撼动。

02

朱高炽在燕王内阁成员中威望很高,及到朱棣登基后,满朝文武都认可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获得了第二道“势气”。

朱棣有3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老大朱高炽因为腿脚不便长期得不到锻练,身体越来越胖。

再加上小朱同志喜静不喜动,喜欢读书,年少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儒术研究上,身体是越发的胖了,体质也差。



身有残疾之事老爹朱棣心中就有疙瘩,再胖成个球,朱棣就觉得这个儿子横看竖看就有点不喜。

朱棣不喜老大朱高炽,是因为有老二朱高煦比着,朱高煦勇猛异常,最像他老子朱棣。

可惜内阁朝臣坚决拥立嫡长子朱高炽,就是不妥协。朝臣拥护朱高炽是有原因的。

朱高炽仁爱、儒雅、博学、机敏,深得内阁和朝臣的拥戴,而且他是大老板朱元璋亲自立的燕世子,是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小朱还是嫡长子,最符合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制度。



朱棣起兵靖难期间,命瘸腿儿子小朱留守北平(今北京),自己则带领全部人马去解救永昌。小朱当时就带了1万人马守城,建文帝却派遣李景隆帅50万军队围攻北平。

对于老百姓来说,打仗胜负和他们关系不大,换个当官的,他们一样当老百姓,一样生活吃饭。但是架不住小朱同志善抚士卒和民心,军民一心抗敌,可以看出他在军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由于兵力悬殊极大,北平城门几度要被攻破,关键时刻小朱显示了他的聪明才学,正直11月,趁着南军停攻间隙,指挥人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城墙结成冰疙瘩。待到次日,南军来看,别说攻城了,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有,怎么攻,只能望城兴叹。

保住了北平城,小朱更是被军民拥戴。北平防御战是朱高炽的机遇,这一战为他集下了政治资本。

虽然朱家老二朱高煦跟着朱棣靖难过程中骁勇善战,还救过朱棣的命,但是当朱棣回到北平,看到朱高炽为他守住的大后方老巢,感慨万千,他暗中许诺老二的话恐怕无法兑现了,任何功劳都无法和守北平老巢可比。

其实朱家老二朱高煦浑身的毛病,“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学习,但却不肯向学,而且言行轻佻,明太祖对他非常厌恶。”就属于有勇无谋之人,大家都看得清楚,就朱棣犯晕。

03

朱高炽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最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好圣孙”成为朱高炽的第三道“势气”。

“朱高炽的老婆张氏有着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张氏对自家外戚约束严格,不许他们参与政事。张氏对朱棣夫妻很是孝顺,夫妻二人很喜爱张氏这个儿媳,而且张氏所生长子朱瞻基聪慧好学,深得朱棣宠爱。



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朱棣,意思是说皇上有个好孙子,后继有人了,朱棣一想,孙子辈皇帝有着落了,起码3代之内政局是稳住了,当然就认可孙子他爹朱高炽了。

04

朱棣的原配徐皇后,坚决支持册立长子朱高炽。朱高炽又有了第四道“势气”。

徐皇后生了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长子朱高炽被明朝大老板朱元璋立为燕世子。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知子莫若母,老大朱高炽聪明仁厚不记仇,老二朱高煦勇猛凶悍,老三朱高燧善攻心计,徐皇后把儿子看的很透,所以她坚决站在朝臣一方支持老大朱高炽。



徐皇后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她天资聪颖,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人称“女诸生”,深得朱棣信任。连皇后都支持瘸腿儿子朱高炽,朱棣最后也放下了,顺水推舟选了朱高炽。

其实朱棣只是担心小朱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05

结束语。

朱高炽继位是上上下下全票通过的,虽然身有残疾,但瑕不掩瑜,终将成为一代明君。

朱棣最终选了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也彰显了他的英明,不然以后哪来的“仁宣之治”。

朱高炽继位后做了轰轰烈烈一系列变革,可惜在位仅8个月就忽然驾崩了。看起来肥胖引起的健康风险古来就有,朱高炽好像就是突发的心梗、脑梗或是脑出血这一类的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明朝一代明君早逝,不然明朝的历史可能要改写。




1402年,被南军击败的朱棣,给赶来支援的次子朱高煦开了一张史上最大空头支票:“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当时,朱棣已经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请求,并将大军陈兵于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后攻击南京城,对朱允炆发起最后的总攻。

然而,让朱棣没想到的是,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手下将士,在这一次攻击中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不但没有实现速战速决的设想,反而被盛庸指挥的南军给击败了。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这次败仗着实让朱棣措手不及,他没想到胜利已在眼前,却遭遇了盛庸如此顽强地抵抗。

更要命的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朱棣大军来势汹汹,可由于几年来长途奔波、征战不断,将士们早已身心疲惫,朱棣大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程度。

这次败仗之后,很多将士都不想再打了,甚至有将士进言,希望撤军休整,待大军恢复战力之后,再跟随朱棣挥师南下。

其实,此时的朱棣也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之中,虽然胜利近在咫尺,可他也知道手下的将士,已经到了极限,如果继续进攻,万一僵持起来,那整个大军都有可能会崩溃瓦解。

可如果退,又谈何容易,自己虽然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但任谁都知道自己是在造反,如果给了朱允炆喘息之机,那自己接下来恐怕没有一丝胜算。

就在朱棣左右为难之时,朱高煦率军赶来支援朱棣,这可把朱棣高兴坏了,望着朱高煦带来的虎狼之师,朱棣不禁脱口而出:“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奋勇再战!”

可以说,朱棣此时说的绝对是心里话,他确实没有精力再战了,然而说出这句话后,朱棣就后悔了,生性多疑的朱棣,绝不愿意在别人面前亮明底牌,哪怕那个人是自己的亲儿子。

然而,朱棣此时确实需要朱高煦奋勇向前,可怎么让朱高煦心甘情愿地打头阵呢?朱棣沉思片刻就有了主意,他拍了拍朱高煦的后背动情地说:“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世子就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但他长得非常胖,胖到什么程度呢?据说走路的时候,得有两个人搀扶,否则走两步就气喘吁吁的,根本没法长时间自主行走。

而且,朱高炽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他是一个瘸子,据说出生后就瘸了,后人猜测是得了小儿麻痹症。

所以,朱高炽这样的人,根本没法舞弄刀枪棍棒,他平日里也只是读一些诗书,整体表现资质平平,为人非常忠厚老实。

但尽管如此,朱高炽也是嫡长子,而且在这一次朱棣起兵造反时,虽然没有带朱高炽出征,但朱高炽奉命留守北平时,却创造了以一万将士抵挡住南军李景隆五十万将士合围的壮举。

正是因为朱高炽守住了北平城,才稳定住了朱棣的大后方,可以说朱高炽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朱高炽性情温和,善于抚慰将士,深得人心。

对比来看,朱高煦虽然高大威猛、英俊潇洒,又擅长指挥军事作战,可他只是朱棣的嫡次子,从古代礼法来讲,他无论如何也是争不过朱高炽的。

但朱高煦其人极具野心,他知道如果父亲朱棣打赢了这场战争,那就会问鼎天下,登基为帝,而他和哥哥朱高炽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个太子。

其实,在朱高煦的内心中,一直瞧不起自己这个哥哥,他认为哥哥肥头大耳的,还是个瘸子,根本就是一个废人,没有资格与自己争。

但精明的朱高煦也知道,一个“嫡长子继承制”就把他拦得死死的,除非朱棣力挺他,否则只要哥哥朱高炽不死,他就很难越过哥哥成为太子。

不过,现如今朱棣颇有深意的这句“世子身体不好”,对于朱高煦来讲,无疑就是朱棣的表态,相当于传位指令,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好好表现,就一定会成为太子。

因此,听了朱棣这句话后,朱高煦热血沸腾,他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全力以赴攻打盛庸,在朱高煦看来,此时已经不是为父亲打仗了,一切都是在为自己打天下。

还别说,在朱高煦的拼命攻打下,盛庸真的没顶住,朱棣大军很快就成功渡过长江,来到了南京城下,朱棣也顺利地登基为帝了。

可朱棣成为皇帝后,并没有兑现当初的诺言,他仿佛把曾经说过的话忘记了一样,对此闭口不提,朱高煦虽然非常着急,但也不敢直接去问。

直到此时,朱高煦才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比谁都厚黑,而且当初说的那句话,虽然表面上看,是要把太子之位传给他,但如果细品的话,这里面就非常有意思了。

因为,朱棣当时虽然说,世子身体不好,让朱高煦努力,但并没有明确说要传位给他,其实一切都是暗示,换句话说,都是你朱高煦自己想象的,你非要那么理解,为父也没有办法。

碰上这么会耍无赖的父亲,朱高煦也是没有办法了,不过朱棣虽然不再提当初那句话,但朱棣也没有立即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也就是说,朱高煦同样有机会,只不过这次要重新竞争了。

1404年,也是永乐二年,这时候已经稳固皇位的朱棣,终于把立太子提上了日程,其实直到此时,朱高煦依旧认为自己的机会非常大,而且朱棣似乎也更钟情于他。

当时,几乎所有武将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原因很简单,朱高煦是他们的好战友,战友将来上台后,自然能捞到实惠。

不过,与此相反的,几乎所有文臣都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原因也很简单,朱高炽文化底蕴非常高,懂读书人、更懂文臣,和文臣的关系也好,这样的人上台后,文臣自然能获得重视。

其实,自古以来就一直有一个鄙视链,虽然武将一直认为没有自己就打不下江山,更守不住江山,天天牛哄哄的,可文臣却把这些武将当作莽夫,认为他们根本不会治国。

这时候,武将就对朱棣说,朱高煦擅长征战,特别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太子。

文臣一听不乐意了,你们要非得说“靖难之役”,那朱高炽还在这期间组织了“北平保卫战”呢!没有朱高炽的坚守,你们连大后方都没了,拿什么继续打仗?

而且,文臣还提到一句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话,文臣说从历史的经验看来,如果不立嫡长子,国家很容易产生大乱。

就这样,文臣和武将僵持起来,朱棣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于是他就私下里把几个重臣逐一找过来征求意见。

不过,他们去了之后,大多还是之前那套说辞,没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把朱棣搞得是心烦意乱。

这时候,内阁首辅解缙的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话说当时朱棣私下召解缙入宫后,开门见山地问解缙,应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立马说,应该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然后就又重复了一遍之前那套说辞,朱棣听后沉默不语,因为他此时已经有点中意朱高煦了。

一来他之前在战场上许过诺,二来朱高炽确实身体不好。其实,当年战场上,朱棣对朱高煦说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发自肺腑的真话。

但这时候,解缙却用三个字改变了朱棣的想法,解缙说:“好圣孙!”听了解缙的话后,朱棣眼前一亮,与解缙相视一笑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所谓“好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据说在朱瞻基出生后,朱棣见到这个孙子第一眼时,就觉得朱瞻基脸上一团英气,非常像自己,为此他高兴地说:

“此乃大明王朝之福也!”

可以说,朱棣当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因此解缙提到“好圣孙”后,朱棣立即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因为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自己心中的“好圣孙”才有接班的机会。

很快,朱棣就让解缙撰写立储诏书,昭告天下,立朱高炽为太子,而在“靖难之役”中的大功臣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

至于,后来朱高煦不服太子朱高炽,然后各种作死,最终被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所杀,就是后话了,与我们今天的问题无关,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以后有机会单独说。

综上所述,朱棣选择让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一来这个儿子宅心仁厚,能成为明君;二来有“好圣孙”朱瞻基神助攻,影响了朱棣做决定。

其实,总体来看,朱棣在“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对朱高煦说的那句“世子身体不好”,其实就是给朱高煦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为的就是让朱高煦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帮他打赢盛庸。

至于,打赢之后是否兑现这张支票,那就要看朱棣的意思了,我们不知道,朱高煦后来有没有找过朱棣,要求兑现这张支票。

不过,就算朱高煦去找朱棣,朱棣也有话说:“没错,我当年说过这句话,可没说要立你为太子啊!那都是你自己想象的。”

看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说,朱棣真是厚脸皮,那么明显的暗示,过后都不承认了。不过,大家细想一下,在工作中,我们遇没遇到过这样的领导呢?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大家对朱棣的做法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下一篇文章更精彩,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朱棣并不喜欢他这个残疾的儿子朱高炽,但却十分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自幼聪明伶俐,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很可能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机灵的好儿子。

其实朱棣本心而言,想传位的不是朱高炽,而是朱高煦,因为朱高煦立有大功,而且长得比较帅。而朱高炽却是个残疾人,要当最高统治者,形象上确实差点。

那么,后来朱棣又为何选这个腿脚不便的朱高炽继位呢?

一张空头支票

朱棣在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动了最后的进攻。他陈兵于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攻击京城,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在这最后的时刻竟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抵抗者是盛庸,他率领着南军士兵做了殊死的反击,并打败了北军,暂时挡住了朱棣。盛庸确实无愧于名将之称号,他在最后关头也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顽强地坚持下去。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虽然他并没有把这种忠诚保持到底。

盛庸的抵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军队长期征战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士兵们士气低落,希望回去休整。这一次朱棣也动摇了,因为他也看出部队确实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

就在朱棣有了退走的想法时,次子朱高煦带领援军前来助战,这可是帮了朱棣的大忙。

所谓天助有心人,朱棣十分兴奋,拍着自己儿子的背深情地说道:“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这个所谓世子就是长子朱高炽,此时他的这句话,在朱高煦听来无疑是一个传位于他的指令。

所以朱高煦肯定会拼命,毕竟打下的江山将来全部都是自己的,自己不拼命谁会拼命?

于是,朱高煦为了这一支票,拼了命攻打盛庸,在的全力支持下,北军大破盛庸,之后一举渡过长江,到达了最终的目的地京城。

不过,朱棣其实只是说世子身体不好,也没有说要传位给他,朱高煦误以为父亲承诺继任者就是他了。

岂不知,对于朱高煦来说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不知后来朱高煦有没有找父亲朱棣兑现,反正,我们知道的是朱高煦的皇帝梦并没有实现!

当然了,朱高炽也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的祖父也曾不断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动。

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手下只有一万士兵,却巧妙挫败了李景隆的一次攻击,替朱棣争取了更多时间,这一次他表现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判断力,有助于改变朱棣对他的看法。

这一次靖难之役,朱高炽利用北方的严寒,在城墙上灌水,使北平城变成一座冷冷的、坚不可摧的冰城。第二天,李景隆引军攻打的时候,被眼前冷气森森的冰城给吓住了。

因此,朱高炽不是一个迂腐的文弱之人。在关键时刻,他能担当重任,也会拿起武器,捍卫国家利益。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的朱高炽没有守住北平城,朱棣就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北平是朱棣争夺皇位的根基,没有朱高炽为他守住北平城,他就不能抢到皇位。

在靖难之役,朱高煦打的是前锋,功劳不小;但是,也不能忽略朱高炽这位守御大后方的人的作用。

因此,朱棣对于继位人选便犹豫不决,而朱高煦是大家公认的精明人,但要论机灵程度,还是不如他的父亲,他似乎忘记了支票只有兑现才有效,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

“好圣孙”神助攻

朱高煦为父亲干了那么多的事,到头来却什么回报都没有。自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朱高煦更是愤怒。

论相貌,朱高炽不及他英俊,论军事才能,朱高炽不及他优秀,相比之下,自己的这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将来要做自己的主人!

因此,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

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

不择手段、不论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抢过来!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确实错怪了自己的父亲。

朱棣是明代厚黑学的专家,水平很高,抵赖也是出名,但在选择太子这件事情上,他却并没有骗人,他确实是想立朱高煦的。

朱棣总是说,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而朱高炽却大不相同,这个儿子臃肿不堪,小时候得病成了瘸子(可能是小儿麻痹症),走路都要人扶,简直就是半个废人。朱棣实在是想不通,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么会有个这样的儿子。

除了外貌,朱高炽在性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品性温和,仁慈老实,虽然对父亲十分尊重,但对于父亲对待建文帝大臣的残忍行为十分不满,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讨朱棣的喜欢。

但朱高炽是长子,立长也算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所以朱棣一直犹豫不定,于是他便去征求靖难功臣们的意见。不出所料,大部分参加过靖难的人都推荐朱高煦,毕竟在一条战线上打过仗,有个战友的名头将来好办事。

但此时有一个人跳出来反对。认为:“自古君不立长,国家必有大乱。”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人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此人叫金忠,时任兵部尚书,和那些支持朱高煦的公侯勋贵们比起来,他这个二品官实在算不得什么。

这倒不是因为他本人的能力,而是因为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巨大的身影在支持着他。而这个身影似乎就是无处不在的姚广孝。

翻开金忠的履历,就会发现他和姚广孝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正是姚广孝向朱棣推荐了他的,而此人的主要能力和姚广孝如出一辙,都是占卜、谋划、机断这些玩意。很多人甚至怀疑,他就是姚广孝的学生。

此人一反常态,面对无数人的攻击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见,他建议朱棣不妨去问当朝的大臣。

当朝的大臣大都是读书人,立长的正统观念十分强烈,且这些人也很可能与姚广孝有着密切关系,这真是高明之极。

后来的事情发展也证实了,正是金忠的这一建议,使得原先一边倒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使得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没了主意,便找来解缙,也正是他与解缙的这一番谈话,奠定了大局。

双方开门见山。

朱棣问解缙:“你认为该立谁?”

解缙答:“世子(指朱高炽)仁厚,应该立为太子。”

朱棣不回应,解缙明白并不慌乱,因为他还有杀手锏,那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解缙再拜道:“好圣孙!”

所谓好圣孙是指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此人天生聪慧,深得朱棣喜爱,解缙告诉朱棣,如果朱高炽真的不行,可以考虑重点培养长孙朱瞻基。经过这次谈话,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心,基本上确定了。

朱棣虽没有立马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开始倾向于立朱高炽。

朱高炽宅心仁厚

但在此之后,禁不住朱高煦一派大臣的游说,朱棣又有些动摇,立太子一事也就搁置了下来,无数大臣反复劝说,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

朱高炽一派的大臣十分明白,朱棣是想立朱高煦的。于是,朱高炽派第一干将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战。

有大臣画了一幅画,画中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作父子相亲状。朱棣也亲自来观看,此时站在他身边的解缙突然站了出来,拿起毛笔,不由分说地在画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解缙的这首打油诗做得并不高明,却很实用,所谓百兽尊不就是皇帝吗,这首诗就是告诉朱棣,他是一国之君,天下归你所有,但父子之情是无法替代、也不应抛开的。

朱高煦深受你的宠爱,但你也不应该忘记朱高炽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朱棣停下了脚步,他被深深地打动了。虽然朱高炽是半个废人,虽不如朱高煦能干,但也是我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但他一直都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从没有犯错,一直也很孝顺。

就连杨士奇都能够为朱高炽舍身赴死,因为他被朱高炽的仁爱之心深深打动了。杨士奇语重心长地告诉朱高炽:“你宅心仁厚,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很贤明的皇帝。”

而朱高煦想抢夺皇位的继承权,并且也这么做了,甚至不惜使用阴谋诡计,朱高炽全都知道。面对朱高煦的无耻行为,朱高炽不但不记恨,反而多次为朱高煦辩解。

有时,朱高煦犯错了,朱棣要惩治,朱高炽每次都为朱高煦求情。所以朱棣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深信,朱高炽对敌人都如此仁爱,如果当上皇帝,一定会施行仁政。

也正是如此,朱棣作出了决定。他命令,立刻召见朱高炽,并正式册封他为太子。

从此朱高炽成为了太子,他终于放心了,支持他的一派大臣们也终于放心了。

这场夺位之争似乎就要以朱高炽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争斗才刚开始,朱高煦败给哥哥后,开始耍各种阴谋。

至于,后来朱高煦各种作死,效仿乃父,造反反侄,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

最终被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所杀,这不知是不是上天对朱棣残暴的惩罚。

写到最后

朱棣渴望建立千秋大业,需要一位非常强硬的继承人,汉王朱高煦像朱棣一样孔武有力,有谋略,有毅力,简直就是朱棣第二。而朱高炽如此文弱,长相更不讨朱棣喜欢。

朱棣之所以选择让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总结原因有三:一是有“好圣孙”朱瞻基的神助攻,直接影响了朱棣的决定。二是皇位传给长子的观念极深。三是这个残疾儿子宅心仁厚,有担当,能成为明君。

然而,朱棣“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对朱高煦说的那句“勉之,世子多疾!”就是为了让他竭尽全力帮他打赢盛庸。后来提到太子,朱高煦就恨,恨得咬牙切齿,恨当初为了这张空头支票白出力一场,朱高煦感到上天对他不公平。想当初,攻打应天时,如果没有他朱高煦援军助战,别说朱棣能够当皇帝,可能连小命都没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北平   大明   明朝   儿子   孙子   世子   燕王   朝臣   明史   皇位   腿脚   南京   长子   永乐   太子   不便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