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很简单,狄青搞政治的水平实在太菜了。


1057年,49岁的北宋第一名将狄青,在家中“惊惧而死”,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是“莫须有”!


狄青出身寒门、学识不深,却精于战阵、英勇善战,他大破西夏、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叛乱,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终于从一个普通士兵奋斗到官居一品的枢密使,成了站在权力之巅的武将!


然而,他在权力之巅上仅仅坐了4年,就迅速陨落,最终“惊惧而亡”。


狄青久经沙场、战无不克,为什么最后会被自己活活吓死?


他的死,真的比南宋的岳飞还冤吗?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的传奇人生


一、出身寒门,被刺字充军,却成一代战神


狄青,字汉臣,公元1008年出生于山西汾州西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6岁那年,狄青因替哥哥狄素顶罪,被抓进大狱、刺字充军。


没想到,这件坏事却意外成了改变狄青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狄青刚去部队时,只是御马直的一名普通骑兵,后来因为善骑射,被选入抗击西夏李元昊的延州前线。


当时宋军几乎是屡战屡败,前线的将士都被打怕了,打仗时都蜷缩在后面,没人敢上前。




人小胆大的狄青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向上级要求做先锋。


为了掩盖脸上的刺字,狄青打仗时总喜欢戴一副铜面具,猛一看披头散发,状如厉鬼,在军中左冲右突,仿入无人之境,西夏军还未与之交手,就被狄青的这副“尊容”吓跑了胆。




狄青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的这股劲头,很快感染到了身边的将士,在他的带领下,宋军开始有了战斗力,打了一场接一场的胜仗。


据史书记载,在与西夏交战的四年里,狄青共参与了25场战斗,夺取了金汤城、宥州等失地,斩杀敌军部落首领无数,烧毁了西夏的储备粮食数万石,并在敌军的要害之地建造了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


当然,狄青在如此累累战功的背后,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他先后八次中箭,多次命悬一线,差点死在战场上。


“(狄青)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宋史》


巨大的付出换来了巨大的回报。


狄青一战成名,不仅朝臣们对其赞誉有加,就连皇帝宋仁宗也成了他的“小迷弟”。


1042年的一天,宋仁宗赵祯专门下诏,想要面见狄青,谁知刚好碰上西夏兵犯渭州,狄青以大局为重,只能先去讨贼,宋仁宗抱憾不已,只能派画师到军中画了一副狄青的画像,挂在宫中时时称赞。


在朝中,经略使范仲淹、韩琦对狄青也非常赏识,范仲淹见狄青读书不多,便将自己的一套《左氏春秋》送给了他,并告诫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此只有匹夫之勇耳。”


听了范仲淹的教诲,狄青开始发奋读书,认真研读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在此之后,狄青领兵作战的能力更强了。


1052年,随着军功的不断增多,狄青的官职也一路高升至枢密副使这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执政大臣的行列。


然而,这还不是狄青人生的高光时刻。




狄青升任枢密副使没多久,朝廷再次收到战报,这次是南方广源州(今越南广渊)的首领侬智高发动叛乱。


侬智高仅用一个月就攻破了邕州和其他9个州县,建立了大元国,正式称帝。


宋仁宗闻讯立即派兵讨伐叛贼,但无一例外,全部战败而归。


危急时刻,狄青再一次主动请缨:“臣出身行伍,对陛下的恩德无以为报,只能舍身杀敌,将贼首送予陛下。”


宋仁宗含泪应允,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送行。


大军开拔之前,狄青便传下军令:所有宋军在主帅到达之前,不准再战,违令者斩!


广西钤辖陈曙立功心切,他想在狄青到来之前打一场漂亮仗,于是便带领着八千士兵冲进昆仑关,结果大败而归。


狄青抵达南方大营后,立即着手整顿军纪,将违令出战的陈曙、袁用等30余人斩首示众。


战事未开,先斩大将,狄青此举,很快在军中引起了轰动。


更令将士们不解的是,狄青不仅不加紧做战前准备,反而命令大军原地休整,整日喝酒庆祝。


侬智高听闻宋军的抱怨声一日高过一日,便认定狄青是个不懂军事的草包将军,于是,放松了警惕,谁知,狄青出其不意,在一天深夜突然带兵包围了邕州的要塞昆仑关




等侬智高缓过神来的时候,手下早已四散而逃,邕州城也成了一片火海,到处是宋军的呐喊和欢呼声。


狄青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危害一方的侬智高叛乱,宋仁宗论功行赏,便将狄青从枢密副使擢升为枢密使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统管全国的军政事务,职权堪比宰相。北宋一朝,这个职位除少数几位武将外,一直由文官担任。


俗话说,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仕途达到巅峰的狄青,也没能逃出这个结局。




二、陷入政治漩涡,巅峰陨落、惊惧而亡


狄青的领兵作战能力一流,但政治智商几乎为零。


在刀光剑雨的官场上,狄青横冲直撞、很快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1044年,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和韩琦,对“是否在西夏修筑水洛城”这件事,发生了争执,二人闹得不可开交。


为了调和两派的矛盾,宋仁宗赵祯已经派出了宣抚使,与此同时,狄青却奉了韩琦之命,逮捕了范仲淹的亲信刘沪。


在这场内斗中,狄青最好的选择就是,走个过场,然后静待宣抚使的到来,两边两个大恩人谁都不得罪。


但狄青不仅立即逮捕了刘沪,还动用了私刑,差点将刘沪打死在狱中,自此之后,范仲淹就与狄青结了梁子。


无奈之下,狄青只能投奔到韩琦的阵营中。


可没多久,狄青又把韩琦给得罪了。




1048年4月,韩琦移知定州,并兼安抚使,狄青任他的副官,当时定州军队松弛、军纪不整,韩琦上任后决定大力整顿军队。


一天,狄青的手下焦用因私自克扣军饷,被人举报到韩琦处。


韩琦怒不可遏,立即命人绑了焦用,让其跪在大帐外受审。


得知消息后,狄青为了保全“兄弟情义”,不问青红皂白,径直走到韩琦跟前,求情道:“焦用在战场上立过功,是一个好男儿,韩大人就饶他一回吧!”


狄青此话一出,韩琦心中的火气更大了,他冷笑一声,反唇相讥道:“东华门外高中皇榜的状元郎才算是好男儿,你们这些当兵的也配叫做好男儿!”


说完,韩琦就当着狄青的面把焦用杀了,狄青顿时面如死灰、悔之不迭:他当众违抗军令,韩琦这一刀,难道不是给他的下马威吗?


青出立于子阶之下,恳魏公曰:“焦用有军功,好儿。”魏公曰:“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立青而面诛之。——《宋史》


但好在,狄青的背后还站着一位重量级的支持者,他就是当朝皇帝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对狄青一直爱护有加,他曾劝狄青用药水把脸上的刺字去掉,但狄青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他说:“我要这天下人都知道,再低贱的人,只要肯努力也能身居高位。


此言一出,狄青立即成了军中人人仰慕的偶像,他每次出门都会引起全城围观。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武将,拥有那么大的声望,对他本人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很快,朝堂中谣言四起:


狄青家的狗长了一个犄角、莫名着了一团火,言官们觉得这是“异相”,而只有帝王出世才会有“异相”发生,难道狄青要称帝?


“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宋史》


京城发大水,狄青为了避水搬进了大相国寺,言官们纷纷猜测:狄青这是在求佛祖保佑顺利登基吧?


还有一次,狄青穿着浅黄色的单衣去指挥士兵,言官们又炸开了锅:他竟敢穿“黄袍”指挥军队,这是居心叵测啊!


写这些无厘头弹劾的人,不仅有宰相文彦博,学士刘敞,还有一代文豪欧阳修等。




最终,宋仁宗架不住文官们轮番的弹劾,下旨免去了狄青枢密使的职务,将他贬去了陈州。


当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宋仁宗心里是十分不忍的,他向宰相文彦博说:“狄青是个忠臣啊!”


没想到文彦博更加直接地反问道:“太祖皇帝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后来,不也有了陈桥兵变?”


宋仁宗顿时哑口无言,是啊,往事历历在目,不得不防啊!


但狄青对此一无所知,百思不得其解之下,狄青便跑去找文彦博讨个说法,文彦博直直地瞪了他好久,终于给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无他,朝廷疑耳!”


狄青如五雷轰顶,这六个字彻底压垮了他。


狄青明白,一个武将若被朝廷怀疑会是怎样的下场,所以,他在出发去陈州时,对手下绝望地说:“此行必死。”


为了保命,被贬后的狄青一直谨言慎行、尽量减少外出,但朝廷对他依然不放心,每隔两个月,就要派宦官前来“抚问”。


结果,不到半年时间,狄青就在陈州惊惧而亡,年仅四十九岁。


狄青的死讯传来,宋仁宗十分哀痛,不仅为他举办了哀悼仪式,还赐给了他武将的最高谥号——“武襄”。



一代名将狄青为何壮年而亡?


狄青作为一个军人,死非其所,冤吗?


从这个角度上,他确实死得挺冤的。


但狄青的死,除了外部的政治原因外,跟他自身的缺陷也有很大关系。


首先,北宋“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压制了狄青等武将的生存空间。


在赵宋之前,军阀割据与武将夺权,几乎贯穿了整个五代。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获得皇位之时,北宋政权最重要的一个治国方针,就是提防手握重兵的武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社会风气。


在这样的环境下,士大夫的地位空前提高,军武之人则“贱如草芥”。


比如,狄青刚被任命为枢密使的时候,枢府下属官吏照例要欢迎新领导,然而狄青却因为事情耽搁了好几天。这些下属等得不耐烦,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大骂狄青:“迎一赤佬,屡日不至。

“赤佬”是对武将士兵一种非常难听的蔑称,可见他们并没有把这位领导放在眼里。


不仅整个文官系统瞧不起狄青,就连青楼歌妓也对狄青有偏见。


一天,狄青受邀参加宴席,忽然,一位花名为“白牡丹”的侍宴妓女来到他身边,当着众人讥笑说:“劝斑儿酒一盏。


“斑儿”是嘲笑狄青面上有刺字,狄青气不过,酒席结束后,就借机将白牡丹杖责了一顿。


狄青身为高层武将尚且如此,地位更低的将士,处境更是难堪。


在这种“重文轻武”的政治生态里,狄青官居枢密使,势必会遭到文官集团的攻击和反对。




其次,狄青缺乏必要的政治智慧,得罪了朝中一干重臣。

狄青出身行伍,性格直爽,却缺乏明哲保身的智慧。


在狄青如过山车一般的人生中,前半段曾经帮过他的范仲淹、韩琦、庞籍……最后无一不走到了他的对立面。


最后,在关系错综复杂的文臣集团里,大家达成了一致共识:狄青此人多次改换门庭,人品存疑。


身居高位,却在朝中无有力同援,这样的狄青如羊入狼群,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




最后,狄青心理素质太差,不具备成熟官员的坚韧品质。


狄青虽然从枢密使的位置上被罢免,但宋仁宗还是顾念他的功劳,给他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只将他外放到离开封不远的陈州。


在北宋的官职体系中,身居高位的人特别是宰相大多做不长久,几起几落是家常便饭,像名将李继隆因参与宋真宗兄弟夺嫡之争,也被贬官陈州,后来不照样在澶渊之战中复出,死后配享太庙吗?


况且,宋仁宗对狄青还是很信任的,他这样的性格,远离朝堂,才是最好的保身之道。可惜,狄青没有想到这一点,他整日生活在惊惧之中,以致脸上的一个小疮,就要了他的命。


至于题目中所说,狄青死得比岳飞还冤,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狄青和岳飞没有可比性,二人虽同为不世出的名将,但岳飞的军功、操守、政治水平远在狄青之上,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生在了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都因一个并不存在的罪名命丧黄泉。


但狄青遇到了宋仁宗这个“只会做官家”的皇帝,他的一世英名不仅得以保全,连子孙后代也受到了极高的礼遇。


可岳飞不仅含冤而死,他的妻子儿女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无一得到幸免,从这个角度上说,狄青要比岳飞幸运得多啊!




狄青与宋仁宗的关系一直还算君臣相得,尤其是狄青战功赫赫,一直不顾及形象地保留着从军时被刻在脸上的字以激励将士,宋仁宗很是感动,也对他的忠诚表示肯定。但是北宋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一些文臣谏官对于狄青所受到的恩宠很是嫉妒,他们一方面担心深受将士爱戴的狄青重演陈桥兵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受不了一个出身行伍的粗莽武夫地位高于他们。无形中这些文臣谏臣开始了对他的打压。曾有一个谏官,说狄青家的狗长出了犄角,而且还冒光,要知道赵匡胤出生时就冒着光,红光满室。可见,谏臣们的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宋仁宗并没有理会这些大臣。然而没过两年,由于汴梁发大水,狄青一家为了避难躲进了相国寺,借住在了相国寺。相国寺是皇室家庙,哪能让大臣一家随便住进来,于是那些文臣抓住时机,又开始了一轮弹劾。这些普通大臣说说也就罢了,但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参了他一本,欧阳修说道,一个武将既有兵权,还深得士兵爱戴,这简直台可怕,这不就是当时的宋太祖吗?他还给宋仁宗提出建议,让皇帝夺去狄青的兵权,只让他做个地方官就可以了,以绝后患。

病中的宋仁宗一方面经不住这些文臣的不断上奏,一方面自己病重身体弱,很是担心王权旁落。宋仁宗妥协,狄青被免去枢密使职务,被调离京城出任陈州知府。不明不白的狄青离开了他所忠于的朝廷,离开了他挥洒热血的军队,愤懑而又抑郁地度日,再也没有了驰骋沙场的豪情与荣光。嘉佑二年,狄青因生毒疮,离开了人世。说他死的冤,但是并不准确,因为是得病而死,并且宋仁宗也没有真正的否定他,但是最终抑郁而终,壮志未酬,也确实可惜,要怪只能怪当时的时代,重文轻武,劳苦功高招人妒。




令西夏军闻风丧胆的战神狄青,蹲过监狱、脸被刺字,8次中箭都没事,却在49岁被吓死。他死得太冤,冤到让人想起来就心痛。

狄青,是宋仁宗时期赫赫有名的战神。和他同时代的名人,还有一个,叫包拯。

题目中提到狄青是“北宋第一名将”,可能稍微有点争议。

从狄青出现的时间来看,他算不上“第一”,因为在他之前,还有杨家将、李继隆等人。

不过,从名气、战功来看,狄青位列第一,也当之无愧。

狄青的一生,实在太过曲折,也非常励志,只是,他的结局太戏剧化,让人想起来就忍不住心痛。

狄青并非名门出身,他和许多人一样,普普通通的出身,却拥有着不太寻常的童年。

十多岁时,他因为和人打架,被抓进了监狱,判刑很重,脸上被刺了字,然后发配到京师充军。

不过,人生可能就是福祸相依,正式这次阴差阳错的“发配充军”,让狄青的人生彻底改变。

初入军旅,狄青成了一名小小的骑兵。

不过,因为学习能力很强,他很快就因为精通骑射被选为了散直。

公元1038年,李元昊叛乱,30岁的狄青被派去边疆作战。

此前,军队和李元昊交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自从狄青去了,就开始接连打胜仗了。

在边境4年,狄青以25次战斗、8次中箭的代价,带着铜面具,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破金汤城,略宥州,屠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金汤城一战,狄青夺取了宥州,俘虏五千多人,收缴帐篷2000多顶,焚烧了西夏早就储备好的数万石粮食,还在敌人的要害之处,兴建碉堡……

自此以后,西夏军一听狄青的名字,就吓得落荒而逃。

狄青打仗很勇猛,有时候身受重伤,还能继续冲锋。后来,李元昊俯首称臣,狄青也因为赫赫战功,成了名将。

公元1052年,44岁狄青升迁为枢密副使,正是进入执政大臣的行列。

此时,距离他踏入军旅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他也从初出茅庐的楞头小子,变成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放在其他朝代,这个生前速度并不快,但这可是北宋!一个重文轻武到了令人发指程度的朝代。

在北宋,武将能成为执政大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而只用了10多年就成为枢密副使的狄青,更是成了北宋无数文臣忌惮的对象。

一时之间,无数攻击、提防、暗箭都涌向了狄青,群臣上奏要求皇帝卸掉狄青的兵权,防止他拥兵自重。

幸好,宋仁宗足够信任狄青。

他对这些弹劾的奏章置若罔闻,还专门让狄青用药把脸上地刺字去除,避免刺字影响他在枢密院当差。

不过,狄青婉言谢绝了。

他表示,脸上的刺字不会影响他为国效力,反而,脸上有刺字,能让他更加感恩皇帝的赏识,珍惜来之不易的重视,同时也可以激励将士们:只要愿意建立功勋,一切皆有可能。

《宋史》:“陛下摧臣以功,不问门第阀阅。臣所以有今日,由涅尔,愿留此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不久,广源蛮首领侬智高反宋,破了邕州建立大南国,还一度攻城掠地。

宋仁宗立刻派军队围剿,但效果不好,反而让侬智高几乎占领了整个两广地区

之所以出现这么不禁打的局面,并非北宋的将士不行,而是因为北宋打仗的规矩,实在有些反人类,即“以文驭武”。

“以文驭武”,意思是,武将领兵打仗,一定要有文官集团陪同,避免武将拥兵自重。

但是,文官集团完全不懂打仗,很多都是软骨头,甚至还会在关键时刻胡乱指挥,最后的结果是战机转瞬即逝,而军队越指挥越乱。

在这种制度下,再好的军队也发挥不出实力,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救不了。

侬智高的实力也不弱,这样打仗,注定要失败。

此时,狄青毛遂自荐,要求出战,而宋仁宗也不管什么“以文驭武”的惯例,直接把全部指挥权都给了狄青,即“广南将佐皆票青节制”。

狄青的军事本领非常强,来到前线后,他只用2步就取了胜利。

  • 第一步,杀人立威,严明军纪。

此前,宋军对战侬智高,节节败退,作战将领压根没有反省,每次讨论战略部署,就会争吵,到了战场上,这些将军们也胆小如鼠、贪生怕死。

有句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将领如此贪生怕死,宋军的士气自然一败再败。

《谏水记闻》“诸将视其帅如寮案,无所严惮,每议事,各执所见,喧争不用其命。”

狄青到了前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责,他直接斩杀了32名将校,严明军纪,也为自己这个主帅立威。

就这么一个行为,狄青就整肃了宋军的懒散之风。

  • 第二步,按兵不动,麻痹对手,出其不意。

在狄青到来之前,侬智高已经赢了好几场战争,开拓了不少地盘。

他非常高兴,当得知狄青这个名将到来之际,他立刻做好了完全部署,生怕功亏一篑。

但狄青并没有出战。

一连好几天,狄青都按兵不动,还斩杀了不少自己人,故意放出消息,让侬智高认为自己是个窝里横的草包。

等侬智高透露出轻敌的状态时,狄青偷偷带兵出了昆仑关,突然绕到了敌军阵前,占据了有利地位置。

紧接着,宋军在狄青的指挥下大举前进。

因为作战迅速,侬智高还没完全回过神,就已经彻底输掉了战役。

这一战,狄青获得了北宋统一以来边疆战争的最大胜利。直接斩杀了2200余人,杀掉了对面非常多极别很高的将领,还生擒了500余人。

《谏水记闻》“捕斩二千二百级,其党黄师鑫、侬建中、智忠并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禽贼五百余人”。

在狄青出发之前,朝廷众臣没有几个认为他能获胜,甚至,不少人还给宋仁宗上折子,让他拿出三万缗钱给小国做军费,向他们借兵。

但狄青坚决拒绝借兵,表示,若是借兵,会有损宋军士气。

满朝文官都像看傻子一样看狄青,甚至认为他会有去无回。

不过,狄青硬是靠着计谋和能力,拿下了侬智高。

这一战之后,狄青的名声更加响亮了,将士、百姓们都忍不住夸赞他。

然而,名气更响亮的狄青,自此就被谏官们盯上了,他们开始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弹劾狄青,仿佛狄青的存在就是对国家最大的伤害。

弹劾的罪名有多奇葩?举几个例子给大家感受一下。

  • 一次,狄青家里的狗长了角,谏官们就连连上折子弹劾他,说他不祥;

  • 又一次,狄青家里偶尔发了光,谏官们也弹劾他,希望能够将狄青调出京师。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你还别说,就这种玄乎又玄的弹劾,还真的有点作用。

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君权神授,每一个开国皇帝的诞生,都会给自己找点不一样的名头,比如刘邦称自己是白帝之子。

而现在,狄青的军威越来越重,还有这样异象,显然是一种对皇权的挑战。

宋朝自开国以来,就非常忌惮手握兵权的武将。

听了谏官们的说辞,宋仁宗的心里也觉得不是滋味,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对狄青做出什么处罚。

但有句话说得好,三人成虎,后来,说的人越来越多,宋仁宗也开始对狄青下手了。

一次,京师发大水,狄青为了避水,搬到了大相国寺里居住,还住在佛殿上,百姓们议论纷纷。

这一次,宋仁宗没有再沉默,他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职位,把他调出了京师。

狄青知道,自己这是被忌惮了,但他没想到,事情还没有结束。

在正史的记载中,狄青于公元1057年2月,嘴生毒疮,于3月去世,但死因不明。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明年二月,疽发髭,卒。

而从《野客丛书》的记载来看,狄青的死,大有蹊跷。

狄青被调离后,宋仁宗每个月,都会派2名太监去探望狄青。

但名义上是探望,实际上是监视。

《野客丛书》: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

也不知道这2名太监做了什么,但每月2次的探望,却让狄青惊惧度日,身体越来越差,去世时,年仅49岁。

一代名将,毫无过错,却因子虚乌有的事情被贬。我想,狄青的死,一半是因为不得志的抑郁,一半是被监视被怀疑的恐惧。

狄青的死,是真的非常冤枉,而且冤枉得让人愤怒。

宋太祖赵匡胤,一朝黄袍加身获得了皇位,此后整个宋廷都担心,有武将效仿赵匡胤。因此,宋朝从建国开始,就一贯重文轻武,利用文官压制武官。

到了狄青时期,文官集团基本形成了“恐武”的风气。

因此,当狄青越来越接近权力中心时,文官集团们开始着急了。

尤其是欧阳修,他更是接连三次上书让宋仁宗罢免狄青的职位,赶他出京城,以防“黄袍加身”再次上演。

宋仁宗再相信狄青,也经不住一整个文官集团的耳边风。

所以,表面上来看,狄青是因为狗长角、住佛殿等无厘头的事情被贬,这背后其实都是文官集团的政治阴谋

后来,一月2次探视,恐怕也是欧阳修等人的手笔。

善意来看,这些文臣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打压狄青,并不是为了把狄青置于死地。

但狄青作战勇猛,肯定无法接受这样的猜忌和怀疑。在这样频繁的监视中,他肯定长期处于愤懑和郁结之中,最终导致英年早逝。

题目中还提到,狄青死得比岳飞冤枉,这一点我不是特别认同。

和岳飞相比,狄青确实死得很冤,但我认为岳飞还是更冤枉一点。

岳飞的死,是因为秦桧勾结金国,找人陷害岳飞谋反,而宋高宗赵桢虽然心有怀疑,但仍然放弃了岳飞。

最终,岳飞因为谋反罪被赐死,连他的遗体都是狱卒偷偷背出城掩埋的。

此后,岳飞的长子岳云被杀,次子岳雷被流放后含恨而终,唯有三子、四子、五子等到了岳飞平冤昭雪的那一天。

在供词上,岳飞只留下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这8个字,字字泣血,透露出岳飞的绝望和痛苦。

若非多年后宋宁宗为他平反,或许,岳飞的一生,都会因此被钉上“谋反”的名号。

相比之下,狄青虽然也很冤枉,但他只是因为一些无厘头的事情,被怀疑、被猜忌。

文官集团并没有直接诬陷他,给他扣“谋反”的帽子,更没有过分泼脏水。

被贬谪之后的狄青,除了2次“探望”外,依然行动自由,只是,他再也没有施展抱负的可能。

但他的清名依然在,百姓们、官员们依然会记得有个叫做狄青的名将。

临终时,狄青是不得志的无奈、被猜忌的苦闷,但岳飞却是不被信任、不被选择的绝望。

相比这下,岳飞的死才更冤枉,否则,始作俑者秦桧都在岳飞祠前跪了800多年,为何人们还不解恨?

但造成狄青惨淡结局的欧阳修、文彦博等人却是毫发无伤,连个负面评价都没有。

由此对比,也能看出,岳飞更加冤枉。

你认可吗?或者说,在你的心中,狄青更冤,还是岳飞更冤?欢迎留言。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狄青是北宋仁宗年间抗击西夏的名将,功绩比起收拾旧山河的岳飞还是有差距的,他建立了赫赫战功不假,以武将身份担任北宋军事中枢部门的最高领导人枢密使也不假,但是说他死的比岳飞还冤,这就脱离历史史实了。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山西西河人,家境贫寒,出身行伍,面有刺字,以军功起家,最高官拜枢密使。狄青是在北宋抗击西夏李元昊前线战争中一举成名的。在他出类拔萃之前,北宋在与西夏早期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先后丧师数十万,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仁宗皇帝派遣大臣韩琦担任陕西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开始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抗击西夏的反击战。而狄青那时候只是范仲淹手下的一名作战勇敢的将军,在范文正公的提携与指导之下,狄青苦读兵书和史书,从一名粗通文字的莽夫,变成了一位文武全才的儒将。

西夏战争最终在元昊求和中结束,而狄青也因为这些军功官拜枢密副使,后来广州侬智高叛乱,狄青临危受命,带兵夜袭昆仑关,一举荡平了侬智高叛贼,平定了岭南地区。班师回朝之后,狄青就被仁宗皇帝提拔为枢密使,这个职务向来是文官担任,仁宗皇帝将其交由狄青担任,可见对其信任程度。

然而,北宋是在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中立国的,对军人干政非常忌惮,所以“抑武扬文”成了整个宋代的基本国策,武将从来不会有机会担任中央要害部门的领导,狄青开了先例,自然招致口诛笔伐,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仁宗皇帝遵守祖宗制度,不要让武夫当国,以免尾大不掉,带来后患。即使狄青小心周旋,做人做事谨慎,他还是抵挡不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强大攻势,没过多久,就被仁宗皇帝免职。狄青气愤交加,面部生了毒疮,最终毒发身死。

所以说,狄青之死,谈不上有多冤枉,更与岳飞没法比。因为狄青是病死的,不是被皇帝杀害的。




岳飞是冤死的,狄青是自己“作”死的。

简单说,对于狄青的评价只有十二个字:很勇敢、无原则、不感恩、胸怀小。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聊聊狄青为何出现“早死”的结局。

1、狄青因为站队问题,背叛了范仲淹,动用了私刑


从北宋开国到北宋灭亡,一百多年的“生命”中,如果给武将排个名,狄青能排前三。如果不算开国那些猛人,狄青甚至都能排到第一。

就这么一个牛皮哄哄的厉害人,少年时和人斗殴,被捕入狱,脸上刺了字。如果按照水浒大汉们的叫法就是“贼配军”。

后来,因为武功出众,狄青被送到京城充军。对于武功高超的人来说,军队才是最佳的工作地方,能建功立业,也能保卫家国。

军人不打仗,就没法扬名天下,正所谓“乱世才能出英雄”。

1038年,西夏的李元昊自立了,于是,宋夏战争开始了。此时,狄青已经30岁了。

接下来,在宋夏交战的前线,常常出现一个牛人,披头散发,头戴铜面具,杀伐果断,勇敢无比!

西夏人一见到这个铜面人,那是非常的忌惮。

这个铜面人就是狄青。和西夏作战4年,打了二十多次仗,中箭8次,“狄青的勇猛”名扬大宋,狄青的战绩非常显赫。

出名了!

狄青的春天来了!!


1040年,狄青认识了第一个大伯乐,这是他的贵人,名字叫尹洙。

尹洙当时担任了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他给狄青介绍了两个奇才,一个人名字叫韩琦,一个人名字叫范仲淹。

这两人是宋仁宗年间绝对的大咖,尤其是范仲淹,被誉为“两宋300年的完人一个”。韩琦和范仲淹两人都很欣赏狄青。

范仲淹非常惜才,教狄青读《左氏春秋》,并对狄青说道:为将者,不能只有匹夫之勇!

在范仲俺的点拨下,狄青的军事水平飞速提高,仗打得越来越漂亮。

可以这样说,范仲淹就是狄青的第二个大伯乐,甚至能称得上是狄青的“老师”。

范仲淹的能力在韩琦之上,但政治手腕不如韩琦,但这两人曾经的关系很好,好得像兄弟似的。

在对付西夏人时,范仲淹采取“攻下一个地方,扎一个城”,步步紧逼,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但是,为了一座水洛城,范仲淹和韩琦终究还是撕破脸了。

范仲淹主张修,认为对战事有利。韩琦主张不修,认为劳民伤财,不划算。

两人都不让步,怎么办?

只有找最高领导协调了。韩琦给皇帝发去的奏折,阐述不修的原因:那块地盘归我管,我很清楚那一块地方,无须修城,劳民伤财。

朝廷批准了韩琦的意见。

定川寨之战(1042年)宋军大败,这让范仲淹有了理由:必须修水洛城。

不久之后,范仲淹派出了刘沪、董士廉等人开始修水洛城。支持者还有朝里的欧阳修等人。

但是,韩琦拉上了文彦博、尹洙等人,继续反对修城。

而此时,面对范哥和韩哥的争执,狄青思前想后,选择了站队韩琦。

这个宋仁宗也是个举棋不定的人,先是不支持修,后来又支持修水洛城。再后来,在韩琦和文彦博等人的建议下:同意停止修建!

而此时,范仲淹的人还在继续修建水洛城。

韩琦直接通知狄青抓人

狄青逮捕了刘沪、董士廉。

这还没完,看刘、董两人比较傲气,狄青不仅动用了私刑,还差点斩了这两人。此时他没有想过,这是他曾经老师的人,真的是太“作”了,一点后路不留,一点面子不给。难道他忘记了范仲淹曾经的谆谆教导了吗?

狄青此举得罪了恩师范仲淹,还得罪了文官集团,毕竟,当时是不能对文官随意用刑的,而狄青对文官董士廉用刑了。

背叛恩师,对文官用私刑,这都给狄青的前程埋下了地雷,让很多文官不耻于狄青的为人。

那两人可以不动,交给韩琦就好,狄青的野蛮操作,让人感觉狄青的情商有些着急!

2、狄青和另一个“恩人”韩琦交恶


(1)狄青和韩琦有了冲突

1048年,韩琦到了河北定州担任安抚使。

看到这里的将士们军纪废弛,军中的贪官污吏很多,韩琦开始大力整顿。其中,韩琦抓了一个克扣军响的贪污军官,这个人叫焦用,这是狄青的人。

对于此,狄青很不满意,力保焦用,理由是此人上过战场立过功。这是什么道理?立过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此事后来成了北宋文官的笑谈,文官们就差说出八个字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韩琦坚持杀了狄青。

这事让狄青很难受,感觉韩琦没有给面子,恨意大生,曾经韩琦的关照一概放到了脑后。

于是,两人渐行渐远.....

(2)狄青膨胀了,不把韩琦放到眼里


狄青在战场上立功不少,职位也是不断上升,在1052年担任了枢密副使。

不久后,夜袭昆仑关,平定邕州,宋仁宗对狄青的夸赞毫不吝啬,并且任命为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武将能达到这位置,太难了!因为这个位置长期都是被文官霸占的。

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小子,一个年少犯罪的小子,竟然能上到这个位置,不得不说已经到了武将的天花板了。

问题来了,狄青已经是数一数二的高官了,和韩琦的关系怎样了呢?不怎么样了!

这就是人性,当你比我官高一级的 时候,我可以听话得和孙子一样,当你我官位一样或者我比你高的时候,凭什么我要低你一头?

狄青做枢密使是在1053年,韩琦是在1056年拜枢密使。

于是,情商不高的狄青后来对外说道:我和韩琦都当过枢密使,我比他仅仅少个进士。

言外之意,有文化怎么了?没有进士怎么了?老子照样可以做枢密使。

同时,狄青深有感触的是:朝廷不比战场,复杂得很。

文官们对他并无好感。

特别是欧阳修等人,时不时参他一本。要知道,欧阳修是范仲淹的超级粉丝。

一切说明,狄青当初对董士廉和刘沪用私刑,做法粗暴,太让文官讨厌了。

3、狄青做了“蠢事”


文化是个好东西,少了还真不行。

按理来说,狄青官当得越来越大大,最后官居枢密使(军方最高长官)。但成长过程中做的蠢事多有发生。

曾经喝酒时,一个陪酒的妓女看着他笑了笑,就惨遭毒打,他认为是嘲笑他的黥面。太敏感!

1056年,京城发生水灾,狄青带着一家人竟然住到了大相国寺,还睡在了佛殿上。按理来说,这是不合适的,因此,文官继续告发狄青。

本来,狄青在朝中的人脉和威信一般,不被文官集团喜欢,加上这事,狄青的好运就要结束了。

在各种影响之下,宋仁宗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任用了韩琦担任枢密使。

宋仁宗的态度表明:相比而言,在这个阶段,韩琦还是更受信任。

其实,取消了枢密使,狄青又被加封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给了狄青一个心理缓冲。对于去向,也只是让狄青去了陈州。

一个成熟的官员,几起几落完全正常,就像范仲淹都贬了好几次,但不影响人家每一次的重新崛起。一个成熟的官员,必须具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坚韧!

但是,狄青没有。他喜欢将士们对他的拥护和欣赏,他喜欢自己在军事方面一呼百应,他更喜欢战场上的奋勇拼杀。

他被取消枢密使职位,他感觉受了奇耻大辱,他开始郁郁寡欢。而朝廷对陈州的狄青,常常派人“探望”,每探望一次,狄青能忧郁一天(“惊疑终日”)。这心理真的不强大。

1057年2月,狄青在郁闷当中口腔得了毒疮,三月份就此一命呜呼,年仅49岁。


狄青死得不冤也不惨,没有人加害于他,不像岳飞是被宋高宗和秦桧直接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

狄青的情商不高,两次背叛恩人,特别是背叛范仲淹后,对刘沪、董士廉用私刑,让文官憎恨无比。

朝中朋友不多,被免去枢密使并打发他出京后,狄青的心理上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终日郁郁寡欢。

曾经战场上的勇武将军,最后以这样的方式死去,让人不胜唏嘘!

想起美国巴顿上将说的那句话:一个将军最好的结局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此话很有道理,凡是战绩出众的将军,大多政治上比较弱,情商比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宋史   北宋   名将   谏官   枢密使   私刑   文官   战功   作战   西夏   武将   将士   朝廷   大臣   皇帝   集团   财经   狄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