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了韩信?

首先,韩信的死,刘邦只是知情者,不是参与者,这时候的刘邦还在外地平叛呢,其次,对于刘邦建立的新天下,张良已经看的很清楚了,即便是自己出手,也没有什么可能性。

韩信,这个刘邦军事集团的军方领军人物,可以说在大汉王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又是怎样走到了被杀的地步呢?毕竟,韩信算得上刘邦最大的功臣了,毕竟跟着刘邦南征北战,而且韩信的战斗力属实也是强悍,在项羽一开始占据上风之后,刘邦被封到了成都平原,远离了中原,而其他的那些原来国家的贵族,项羽又是各种封王,没过几年,最后天下又开始乱了,刘邦开始出川,楚汉战争正式开始。

本来项羽在北面作战,刚一出川就到了陕西之地的刘邦,迅速称帝,开始转战天下,这时候的那些被秦灭掉的国家,已经都恢复过来了,因为贵族势力在时候还是很厉害的。韩信一个人,攻灭四五个国家,从陕西一路杀到了山东,来到了天下第一的诸侯国齐国境内,在拿下齐国之后,韩信威胁刘邦,即便是万般无奈,也得封韩信为齐王,因为要用韩信的兵马。之后,攻灭项羽,天下初定,刘邦那些建国时期许下的承诺开始暴雷了,异姓王们开始频繁造反,最后,刘邦不得不的四处灭火,而韩信继续是在山东作威作福,不听命令。最后,韩信被叫回长安城。

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个皇后吕后这时候出现了,这个在刘邦还没有发达时期,就嫁给他的发妻,在这种关键时刻,太懂自己老公怎么想的,异姓王不靠谱,各种捣乱,即便是第一功臣的韩信也一样,就和丞相萧何商量,弄掉韩信,而张良这个黄老之学的传承者,肯定不会干预,毕竟这时候参与,就是在和国家意志对抗,最后韩信被诱杀在长乐宫,也是托大,不带人,独身一人。

张良在看到了韩信,彭越等那些为刘邦立下了汉马功劳的人先后被杀,最后明哲保身,引退了,远离了朝堂。而作为“汉初三杰”,在韩信被杀这件事情上,萧何是策划者,韩信是被杀者,张良远远观看,也是令人唏嘘。




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什么这么说?

要知道刘邦建立汉朝,摇身一变成为皇帝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同患难共享受的刘邦了,而是一个残酷无情的君主了,他觉得身边的功臣都是危险份子,只要他们存在,就会威胁到自己的江山社稷,为此想除之而后快。而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也就成了他最为看重的眼中钉了。

刘邦之所以会对韩信下杀手,其实除去刘邦的原因,韩信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要知道萧何和刘邦是老乡,刘邦还没有发迹时,萧何便追随他,推荐他为泗水亭长,甚至能娶上吕后也是他牵的线搭的桥,革命后,萧何坐镇后方,为刘邦免去了后顾之忧,可以说萧何无论是战功还是个人情份都是旁人无法相比的,因此,刘邦再怎么心狠,也不会直接对萧何下毒手。而萧何也是聪明人,为了彻底消除刘邦对自己的警备之心,不他不惜放荡自己,损坏自己的名声,甚至当吕后要求其配合设计诛杀韩信时,他也无可奈何的选择地支持,落得“成败萧何、败也萧何”的结局。

而韩信却不识时务,他在楚汉这争中,原本就立下赫赫战功,原本就功高震主,被封为楚王后,还不知道韬光养晦,收敛起来。因此,很快刘邦就把他从楚王降到淮阴侯。然后还韩信谈话。

“你看夏侯婴将军能带多少兵啊!”刘邦试探性地问道。这个夏侯婴是刘邦最心腹的人,刘邦这样问自然是有目的的。

“三万吧。”韩信一字一句地回答道。

“樊哙呢?”刘邦把自己的另一个心腹,同时也是自己的连襟拿出来了。

“五万左右吧。”韩信一脸平静地回答。

“那朕呢?”刘邦的提问进一步升级。

“最多十万。”韩信当时脑筋也许是短路了,依然实话实说起来。如果仅仅是这样也罢,但刘邦提最后一问时,事情就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那你自己呢?”刘邦使出了撒手锏。

“多多益善,多少兵我都可以带。”韩信只想起垓下和项羽大决战时的无限风光,但却忘了此时和他说话的人正是要考核他的顶头上司。

提问就此结束,不用再说什么了,刘邦微笑的背后是嫉恨。此后,他下定决心要除去“不类已”的韩信,防患未然。

和韩信不懂得“藏锋”相比,张良就显得深沉和老练多了。自从刘邦当了皇帝,他已看出功高震主是件危险的事,因此马上深居简出,开始“归隐”了——闭门不出原修练养气辟谷之术。

放下朝中一切事,张良以这种“淡泊名利”的方式,终于为自己保全了性命。张良能保全自己已属不易,要想再保全韩信,更何况是功高震主、不知藏锋的韩信,那是比登天还难。所以说,不是张良不想阻止刘邦杀韩信,而是张良没有能力阻止刘邦杀韩信。




要说起来,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风气就是从刘邦开始的~但刘邦杀功臣这个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还是个问题,据<史记>看来,刘邦所杀的功臣都有其不得不死的理由。但我知道必定有人会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理由来为被杀的功臣辩白,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但要解答刘邦为什么杀韩信的问题,还是要立足于现有的史料~

一:看看韩信都做了些什么

汉二年(前205年)韩信攻下赵国,听从广武君建议,请求刘邦册立张耳为赵王,刘邦答应

汉三年(前204年)韩信听从谋士蒯彻的建议,攻占已经被刘邦谋士郦食其说降的齐国。导致郦食其被烹杀

汉四年(前203年)在楚汉相持最为激烈的时期,韩信提出册立自己为假齐王,刘邦不得不答应,并立他为真齐王

同年,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联楚,三分天下,韩信做齐王,韩信拒绝,没有将此事告知刘邦

之后,帐下谋士蒯彻以“功高震主者身危”为借口劝谏韩信自立,韩信被说动,之后又犹疑不定,没有背叛~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约韩信和彭越会师,和项羽进行最后的决战。韩信、彭越迟迟不动,后来,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划陈(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韩信闻召,马上起兵而来。

汉六年(前201年)韩信藏纳楚国逃亡将军钟离昧,刘邦借口巡游云梦泽,乘机抓住韩信,钟离昧自杀,韩信被降为淮阴侯

同年,在京的韩信坦然接受樊哙的跪拜,感叹自己竟然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同列,深以为耻

同年,陈豨被任命为巨鹿太守,向韩信告辞,韩信拉着他的手嘱咐“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那是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了。”陈豨应诺而去。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造反,刘邦亲征,韩信称病在京,暗中托人联系陈豨,准备在京城起兵响应,事情泄露,被吕后骗到长乐宫杀死,诛三族。

根据以上事件,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很没自知之明的人,不仅没有自知之明,更没有任何政治觉悟,盲目自信却又优柔寡断。善于剖析项羽的过失和不足,却不知自己的毛病比项羽更加严重。口无遮拦,盲目自大,面对君王不仅没有丝毫避嫌的意思,反而大言不惭的说自己带兵是“多多益善”,却不知刘邦本就对自己不放心,现在刘邦年事已高,而韩信却是正当壮年,试问哪个皇帝放心把这样一个始终游离在自己权利中枢意外的军事人才留给自己并不算刚强英明的子孙后代?这种定时炸弹,自然是越早铲除越好,但很明显的在韩信窝藏逃犯的时候,刘邦还是顾念旧情,不愿杀韩信的,但也已对他很不放心了,所以将他留在身边。谁知道韩信本人却还是不安分,擅自结交诸侯,意图谋反,这不是自己找死是什么?试问,假如你是一国之君,你能对韩信放心吗?

二:再看看建国后的张良做了什么

汉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张良推辞三万户的封赏,甘心就位留侯

同年,为刘邦谋划“册封雍齿以安众心”的计策,被采纳

同年,建议刘邦定都关中,被采纳

还是这一年,张良因为体弱多病,施行道引之术,不食五谷,闭门不出一年多

汉七年(前200年)为吕太后出谋划策请出商山四皓,保住汉惠帝刘盈的太子之位

汉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亲征黥布,张良在关中辅佐太子,此时张良已经患病

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战胜回京,准备废黜太子,张良劝谏,不被采纳,从此不再理事

总的来说,建国后的张良露面的次数非常少,重要的基本就这么几次:而从他所做的事情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建国后的张良开始有意识的淡出政治中心,不愿意过多的接触朝廷政事,这其实是张良想要功成身退的一种表现。

三:张良不可能救韩

张良出生贵族,为了替已经灭亡的韩国报仇,他可以毁家纾难,在博浪沙孤注一掷。从这点上看,张良非常重情义也非常爱国。而韩信所做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所以说张良绝对不可能营救韩信,这是第一点。张良是属于较早就追随刘邦的人,对刘邦的能力和为人还是十分了解的。所以他在与刘邦交流时都非常注意分寸,这是臣子侍奉君王时才有的礼仪。可以说两人之间是相得甚深的,相反的,张良和韩信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交往,更无从谈有何深厚的交情了,这是从个人情感来说的,是为第二点。张良是个颇为文弱,不愿意与人正面抗衡的人,汉十二年的事情就足以证明,但韩信则是一个极为自信自负的人,性格迥异的两个人,虽然同样功高盖世,但其结局则是早已注定的,刘邦想杀韩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不愿意背负杀功臣的骂名才一忍再忍,这一点张良岂能不知?




根据题主的提问,有书君认为,需要先更正两个不确切的说法。

首先,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是指的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的时代,刘邦想依仗张良的谋略对付项羽。

而韩信被杀已是大汉天下初定之时了,此时的刘邦功成业就,踌躇满志,根本不会特别听谁的话。

其次,韩信被杀之时,刘邦正率兵在外地平叛。

严格来说,韩信并非刘邦所杀,而是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杀死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刘邦幕后主使的可能。

话说至此,我们再转到正题讨论。

且不管韩信是被吕后所杀还是刘邦幕后指使所害,一直对韩信非常欣赏的张良,在韩信被杀时为何袖手旁观呢?今天有书君就来分析一下这件事。

一、张良很识时务,他不想阻止。

用“一条好汉三个帮”这句俚语来描述刘邦成就千秋霸业的历程非常恰如其分。

对于创业打天下时代的刘邦,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各具所长,缺一不可。

因此在历史上,三人又被称为“西汉三杰”。

其中萧何资历最老,曾为刘邦举荐了许多栋梁之才,韩信就是他拉来的;张良足智多谋,是不可多得的智多星军师。

而韩信,则是个军事奇才。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平定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他被后世人奉为“兵仙,战神”,他统领士兵打仗的本事,甚至胜于刘邦。他被萧何誉为“无双国士”。连刘邦自己都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功勋卓著,因此在天下初定的大汉王朝具有极高的地位。在他统领过的,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创大汉基业的士卒中有一呼百应的威望。

当时七个诸侯王势力范围广阔,拥有军队,征收赋税,实力足以与朝廷抗衡。而且个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在刘邦的心中,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胁大汉政权的一颗颗地雷,早晚得一一铲除。

而韩信更是七王之首,说他“功高震主”一点不为过。刘邦把他由齐王改成楚王,再由楚王贬至淮阴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就是要灭了他的节奏啊。

刘邦忌惮每一个可能觊觎他皇位的人,他甚至不放心跟着自己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连襟樊哙,何况是打仗本事比他都大的韩信呢!

“兔死狗烹”,自古君王大致如此。刘邦也不例外。这些张良心里明白得很。他是韩国贵族的后裔,依靠刘邦推翻了秦朝,报了家仇国恨就了了心愿了。他可不想招惹与自己无关的是非。

后来,天下平定,张良做出退隐的人生选择,去跟着赤仙子学道,也表明了他这种想法。

二、韩信咎由自取,张良不能阻止。

如果仅仅是功高震主或可原谅,关键是韩信还先后三次在刘邦被困,危难之际提条件,索要封赏要挟刘邦。

韩信第一次要挟刘邦是在平定齐国后。他自我感觉功劳卓著,便派使者送信给刘邦,请求立他为假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对韩信这样居功要挟之举当然十分愤恨。

第二次,是刘邦与项羽决战于垓下前夕。刘邦约韩信,彭越出兵,合击项羽,两人却按兵不动,结果刘邦大败。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被迫临时为韩信加封土地,并封彭越为梁王,两人这才率兵前来,估计刘邦当时就有杀了他的心。

第三次是赵相国陈豨发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平叛,临行前令韩信随从。不料,他竟然称病不从。这显然又是在要挟索取。

这三次临阵要挟,让刘邦从心底里对韩信打上了解不开的死结。

刘邦当时就气的破口大骂,是张良从大局考虑,一次次劝说提醒,告诫刘邦现在是必须要重用韩信的时候,刘邦才压下怒火,一次次跟他妥协。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平定了天下,腾出手来了,不收拾韩信才怪了。

而此时,时局今非昔比。张良如果再劝阻刘邦,不但他肯定不会听,没准儿还会连累自己。张良那么聪明的人,才不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买卖。

三、张良与韩信交情不深,张良没必要阻止。

张良跟随刘邦较早,因此他对刘邦的忠心要远胜于他跟韩信的交情。韩信是后来加入的,他们二人之间并没有多么深厚的革命感情。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

韩信和萧何的关系应该算得上铁杆儿了。然而杀韩信,具体策划人正是萧何。

铁杆儿好朋友已成仇敌,只不过是普通朋友的张良,当然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了。

况且,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霸王项羽都是其手下败将,那么刘邦死了之后,还有谁能控制得了他呢?

与其给大汉江山留下韩信这么个隐患,刘邦觉得还不如提前为儿孙将他铲除掉。

作为汉朝的开国大臣,张良既然洞悉刘邦的这份深谋远虑,又怎么会去阻挠呢?

根据以上分析,有书君认为,韩信虽是军事奇才,他的死,也确实令人为英雄扼腕,但他的政治智商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他既不识时务,又不会做人。所以,当萧何选择了为吕后出谋划策,韩信就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

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张良,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不会去救他。毕竟这是刘家的天下,多说无益不说,弄不好还会引火烧身。

少管闲事,明哲保身,自然是聪明人的上佳选择。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了韩信?首先要说,韩信是吕后和萧何杀的,当时刘邦在外带兵平叛,等刘邦回来,韩信已经被杀。那么,张良为何不阻止吕后杀韩信呢?

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四个角度去看:

一,张良凭什么救韩信?他跟韩信本来就没什么交情。

二,张良愿意救韩信吗?不,他如果不是已经隐居了,他会像萧何一样支持弄死韩信。

三,张良在乎韩信的死活吗?张良不在乎。

四,张良不敢救韩信,怕惹来杀身之祸。

我们先说第一点。

刘邦能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统一天下,建立汉朝,汉初三杰居功至伟。

打仗打的是钱粮,打的是后勤,萧何为刘邦办了。

打仗光靠勇猛不行,还得有适当的策略,张良为刘邦办了。

打仗光靠兵多将广不行,所谓三军不可无主帅,韩信为刘邦干了。

这三个人,都在刘邦手下做事,互相之间也有联系,可是说到关系,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亲密。

我们都知道一个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说韩信原来在项羽那边干,后来发现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好施小惠,却不赏大功,又有妇人之仁,韩信觉得项羽不靠谱,难成大事,就转而投靠了刘邦,谁知道刘邦不能赏识韩信的大才,韩信无奈,再次要转投阵营。

萧何跟韩信有过谈话,知道韩信是个大才,听说韩信走了,顾不得天黑,趁着月色去追赶,把韩信追赶回来,再次推荐给刘邦,终于,刘邦重用了韩信。

萧何跟韩信,也就这段交情,没有很深的感情。萧何向刘邦多次推荐韩信,并不是因为韩信跟萧何关系多好,而是因为刘邦需要人辅佐,需要军事将领,萧何纯粹是为了刘邦。

后来韩信要谋反,而刘邦带兵去剿灭跟韩信一起谋反的陈浠了,长安城里只有吕后和萧何能拿主意,吕后不敢派兵去抓韩信,怕韩信不来,还在京城作乱,就问萧何的意见,萧何二话不说,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并亲自出马骗了韩信到皇宫,吕后就将韩信抓起来,然后二人把韩信弄死了。韩信临死抱怨自己栽在了女人和小人手里。韩信说的小人是谁?萧何。

这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可见萧何跟韩信没有太多感情,为了刘邦,他能不顾身份月下追韩信,也能不顾身份做小人骗韩信杀韩信。

张良呢?他也一样,他跟萧何一样是忠于刘邦的,他跟韩信也没什么感情,为了刘邦,他可以举荐韩信,为了刘邦,他也可以杀韩信。

当年在留城,张良遇到刘邦,夸刘邦是天人,因为他的计策说给别人听,别人听不懂,也不采纳,刘邦听得懂,而且十有八九都采纳了,张良这是遇到了明主,所以对刘邦死心塌地。

鸿门宴之后,楚汉从一起打秦朝的盟友分裂成了敌对双方,汉王刘邦被赶到巴蜀之地,刘邦一时之间有点灰心,张良好心劝导他,还让他重用韩信。

刘邦在巴蜀待不住,要去打项羽的楚国,一直打到楚国的都城彭城,项羽当时正在打北边的齐国,听说以后带着两万人马偷偷地打了回来,结果刘邦在彭城吃了败仗,仓皇逃窜到下邑,刘邦再次心灰意冷,自己在山东打下的地盘也不准备要了。

张良再次劝导刘邦,说把山东的地盘分出去,一是联络彭越,二是联络英布,让他们分别占领一块地盘,三是让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占领一块,用这三个人,先抵抗着项羽,然后刘邦在巴蜀和汉中慢慢恢复元气、养精蓄锐,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

为了刘邦,张良再次举荐了韩信,还说刘邦手下大将里,只有韩信有独当一面的实力。

可见,张良举荐韩信,完全也是为了刘邦,他跟韩信也没深厚的感情,所以吕后杀韩信的时候,张良不出来说话。

我们接着说第二点

刘邦评价汉初三杰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正是有汉初三杰这样的大才,出身低微的刘邦才当上了皇帝。

汉初三杰都是有才干的人,在各自领域,分别有各自的特长,然而说到政治头脑,韩信差其他两人不是一点半点。

汉朝建立以后,为了保身,萧何和张良都做了很多动作。

萧何的做法历史上很有名,学的秦朝大将王翦,秦王嬴政给王翦六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王翦在路上不断地派人去跟秦王要钱要地,给秦王造成一种他贪图富贵胸无大志的形象,让秦王放心。

萧何做了相国以后,就在家里大兴土木,兼并土地,盖大房子,没事干点违法的事儿,让刘邦也以为他只贪图富贵,使刘邦放心。

张良学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的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知道越王勾践这个人只能共苦难,不能同富贵,于是飘然离开越国,悠然于他国的江湖之远,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张良的时代跟春秋不同,他没法躲到别的国家去,他就装病,不再过多参与国家大事,甚至后来刘邦要换太子,吕后派自己的兄弟去张良家里逼张良出面,张良都没出来,只是推荐了商山四皓。

张良因此也打消了刘邦对他的猜疑。

萧何与张良可谓既善于谋国又善于谋身,而韩信呢?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

他功高盖主,却不知收敛,而且,还对刘邦抱着单纯的幻想,觉得刘邦不会拿他怎么样。当初蒯通早就警告过他,他一定会被刘邦兔死狗烹,韩信还不信呢。

韩信对项羽的认识很清醒,对刘邦却没有认清,可谓不知人。他更认不清萧何这个伯乐,到死还在骂萧何是小人骗了自己。

其实他早该认清,萧何和张良都忠于刘邦,这两个人一旦发现对刘邦的威胁出现,一定会为刘邦出谋划策,铲除这个威胁。

当初汉朝建立以后,封在楚地的淮南王英布叛乱,张良拖着病体去见刘邦,告诫刘邦说,楚人勇猛彪悍,皇上跟楚人打仗时,千万不要硬碰硬。

为了刘邦,张良可以推荐英布,为了刘邦,张良也可以出谋划策除掉英布。

换成韩信也一样,如果张良知道了韩信谋反的事,八成会支持萧何与吕布除掉韩信,韩信被女人和小人弄死时,张良没出来说话,就是默认支持弄死韩信。

我们再说第三点。

汉朝建立后,萧何当了相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除非生死存亡的大事,比如有叛乱之类,其他一般的政事儿刘邦不怎么管,所以他有时间就有事没事召隐居的张良进宫闲聊。

在闲聊过程中,张良向刘邦回顾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事业,他说他平生有两大愿望,一是灭了秦国,为韩国报仇,二是辅佐刘邦成就大业,这两件事基本上算是完成了,所以他心愿已了,才隐居起来的。

至于无关刘邦帝国生死存亡的事,张良根本就不关心。

隐居以后的张良只有两件事出面了,一是刘邦换太子,这当然是国之大事,前面我们说张良为吕后推荐了商山四皓,其实后来张良还亲自出面劝谏刘邦不要换,刘邦没听他的。

另一件事就是刘邦带兵去平定英布,张良拖着病出来,劝谏刘邦不要跟英布硬碰硬,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此外,张良还建议,让太子做将军,统领关中的兵马,这一建议,是为了稳定刘邦的后方,如果刘邦带兵正跟英布打呢,关中有人生起叛乱,刘邦腹背受敌,汉朝危险了。

至于其他的小事,张良根本就不在乎,韩信已经被刘邦剥夺兵权,降为淮阴侯,不再是威胁,他的死活,张良同样不在乎。

我们最后说一下第四点

汉朝建立后,韩信本来被封为楚王,而且还有很多兵权,刘邦不放心,找了个借口夺了韩信的兵权,而且把韩信贬为淮阴侯,韩信被弄到了长安,实际上刘邦是把韩信圈禁在了长安。

韩信当然抱怨,后悔当初没听蒯通的话背叛刘邦,到了长安的韩信又想造反,就联合在巨鹿带兵的陈豨谋反,韩信跟陈豨约定,陈豨在巨鹿带兵叛乱,韩信在长安趁机放出监狱里的犯人造反,以为内应。由于韩信有个家臣得罪了韩信,被关了起来,这个家臣的弟弟便把韩信的密谋上书给吕后,吕后立马去找萧何商量。

萧何二话不说,出了一个主意,吕后要抓韩信,怕韩信不从,萧何说可以派人假装是从皇上那里来的,去找韩信,就说皇上平叛胜利了,让韩信进宫参与庆功宴。萧何还专门让人告诉韩信,就算是病了,也要勉为其难地参加,就这样韩信被骗进了皇宫。

杀韩信时,为什么萧何那么卖力。

其实,萧何这是一种自保行为。都知道萧何跟韩信关系匪浅,虽然他们感情不深,可韩信好歹是萧何举荐的,如果韩信有什么反叛行为,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是不是相国萧何也参与其中了?为了自保,萧何就卖力地参与杀韩信。

张良也一样,如果他出来为反叛的韩信说话求情,刘邦会不会怀疑他有二心呢?张良不得不为自己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刘邦   巨鹿   秦王   楚国   关中   淮阴   项羽   劝谏   楚王   齐国   长安   汉朝   功臣   大汉   财经   天下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