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第二次大战大胜后,张作霖为何不给最大的功臣郭松龄升官?

实事求是地说,张作霖在“大封功臣”时,是想到了郭松龄。张大帅的本意是:姜登选主政江苏,郭松龄主政安徽。不料杨宇霆从中横插一杠,也想要个地盘玩玩,郭松龄则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郭松龄是北洋集团奉系的优秀将领,也是奉系少壮派张学良的良师益友,深受奉系老大张作霖的赏识和器重。

实际上,两次直奉战争,郭松龄都功不可没。

1922年4月,因为了争夺北京政府的控制权且分赃不均,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大头张作霖,恼羞成怒,亲率12万大军首先发起对直系的进攻。直系大神吴佩孚,以少胜多,将奉军打得鬼哭狼嚎,奉军全线溃败,张作霖惊慌失措,狼狈逃往老巢奉天。郭松龄在山海关打了一场漂亮的狙击战,将直军阻挡在山海关外,挽救了奉军挽救了张大帅。

郭松龄一战成名,深得张大帅的赞许和重用。从此,郭松龄在奉军的地位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面对惨败,是可忍,张大帅不可忍。张作霖非常的不甘心,卧薪尝胆,改革军队,整军经武,积极备战。时隔两年后,也就是在1924年秋,张作霖悍然发动了第二次直奉大战。

第二次直奉大战一开始打得是异常激烈。特别是由郭松龄亲自指挥的发生在长城的九门口争夺战,简直就是绞肉机。在短短20多天的反复争夺战中,直奉双方战死者竟达一万多人。正当战争的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时,直系将领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人“倒戈”,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战争的天平倒向奉军,奉军兴高采烈地打着得胜鼓,敲着得胜锣,咚咚锵锵地就那么一路凯歌地占领了北京城,顺带就占据了直系控制下的大片大片的地盘。

毫无疑问,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居功至伟。威风凛凛,龙颜大悦的张作霖是该论功行赏了,也该列土封疆了。于是乎,奉军的“小诸葛”杨宇霆主政江苏,“虎将”姜登选主政安徽,“狗肉将军”张宗昌主政山东……张作霖新封的封疆大吏们弹冠相庆,郭松龄则黯然神伤。

不得不说,后来郭松龄愤而起兵反张,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写到这,俺不得不再说一下,郭松龄为甚倒戈反奉?主要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郭松龄和奉军的“领头羊”张作霖在政见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已完全掌握北京政权的张大帅(此时已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准备以落实早年北洋政府签订的不平等秘密条款《二十一条》为条件,换取日本的支持和军火供应。准备再扩大内战规模。郭松龄闻之,非常愤怒。二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和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互相打击,相互排斥,两个集团早已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郭松龄起兵反奉的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俺个人认为:郭松龄深受张作霖的器重,深受张学良的信任,起兵反奉,绝不是仅仅因为张作霖没有给他升官那么简单。事实上,郭松龄地位显赫,手握重兵,势力正如日中天。

郭松龄兵败被杀时说:“吾倡大义,出贼不济,死固分也;后有同志,请视此血道而来”!

俺想:这才是爱国将军郭松龄起兵反奉的真正原因!




官还是给升了的,张学良是京榆驻军司令,郭松龄作为张学良副手,也升任副司令,这没毛病。借此说张作霖一碗水没端平,给后来郭松龄反奉找借口不合适。每个人在团队里的角色要有清醒认知,说起来大家都是奉军五虎,但张宗昌、杨宇霆他们是独立带兵的诸侯,郭松龄一直是张学良的副手,是张学良这一系的人,分地盘张学良分到的是北京直隶,没道理再给郭松龄单独分一块地盘。

正职张学良的能力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他就是少帅少东家。郭松龄是军校教官,因为被张学良看中,才获得带兵机会,张作霖也知道老兄弟带的部队有问题,才建军校,准备把部队朝正规化靠拢,这一部分任务,是交由儿子张学良负责的,也就是新组建交给郭松龄的八旅,和自己带的三旅。正因为知道练兵非自己所长,又信任郭松龄,才把新建部队都交由郭松龄编练,郭松龄也确实把部队练的比奉军老部队要强,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被吴佩孚打的很惨,也就是张学良、郭松龄带的这支新部队能虽败不乱有所抵挡,致使玉帅吴佩孚突破山海关后也没能有什么拓展,算是帮奉军保住了底线。第二次直奉大战,也是以这支部队为班底组建的第三军的一点突破,加上冯玉祥在背后给吴佩孚捅刀子,形成全面开花,直系北方部队完全崩溃,奉系不但夺得京畿重地,还一直把势力扩大到长三角地区。这里面作为日常主管负责第三军部队的郭松龄功劳大不大?

当然很大,可问题在于他功劳再大,他也是张学良这山头的二把手,论功行赏,张作霖已经把京畿重地的驻军权都交给儿子的山头了,老头自己也在京城参与核心决策层,周边当然就是心腹部队,张家父子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张学良手底这支部队肯定不能像外放去山东、江苏督军的部队那样成半割据半独立状态,军头本人更是如同节度使一样,握一省军政大权。因为这整幅家当,将来都是小六子的,人家起点层次更高,不在乎、不眼红这一省一地的权力。可是这就苦了这山头上老二郭松龄了,老子立那么大功,屁也没捞到,就升个副司令?!从这一点看,这人本来也是心怀异志,本来他安安心心继续张学良副手职位,到头他可就是奉军老二,多半还是专门提小六子主管负责军权的,他那么急着要地盘干吗?!很简单,他显然一直打着借张家的窝,孵自己的蛋的主意,奉军二梯队新军编练,他确实花费心血不少,功劳很大,但是正职的张学良,不插手、不干涉,给他提供一个没有制肘的舞台,难道不是他成功的基本条件?
张学良这个人,我也觉得德不配位,但在当时这些二代里面,小六子已经是知道好歹轻重,有相当气量的一个人了。张学良本身的少帅身份,在二梯队新军建设上,虽然他没插手具体事物,可是隐性的资源倾斜,军资粮饷不愁,没人刁难没人克扣,这些难道是郭松龄可以靠个人努力能得到的?张宗昌独立带军,最后督军山东,仗打得怎么这么先别说,他的人马可是他自己一手拉扯出来的,郭松龄借张家东风,编练的部队,可是张家自己组建起来的,没郭松龄什么事,打天下时跟着打工,分果子时,想跟合伙人一样分钱?




了解张作霖,了解奉系的人都知道张作霖的拜把子以及他手下的五虎将,这里面就要说到郭松龄的资历问题了,郭松龄是在1921年才在奉军有点名声,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崭露头角,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建功立业,整体来说,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一个将领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就可能成为奉系的五虎将,要么说郭松龄不够格,要么就是奉系这个五虎上将整体都是水货。

郭松龄灰暗的前半段人生

郭松龄是辽宁沈阳人,据说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真假就不知道了,反正到了郭松龄这辈,妥妥的三代贫农,年少时候的郭松龄还需要帮工种地,直到他父亲找到一份工作,郭松龄才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

从学历上来说,郭松龄也算是清末一代较为有军事储备的人才,1905年清政府在奉天大北关设立奉天小学堂,郭松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随后被选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郭松龄毕业之后担任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得到朱庆澜赏识,后来朱庆澜到四川驻防,也将郭松龄带在身边,武昌起义后,非四川籍将领被迫离开四川,郭松龄只得返回奉天。

由于早先已经参加同盟会,回到奉天之后郭松龄参加了反清起义,但是遭到清政府的逮捕,据说当时是韩淑秀冒死拦截刑车,声称郭松龄是其未婚夫,并未参加革命,总而言之,郭松龄神奇的捡了一条命,还捡了一个媳妇。

1913年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这个学历在当时中国已经是能够排的上数的,但是毕业之后郭松龄没有死心塌地的给北洋政府卖命,在北京讲武堂担任一段教官后,得知孙中山组建了护法军政府,1917年郭松龄就到广州投奔孙中山,支持护法运动,郭松龄能够有这样的思想,也跟郭松龄早年参加同盟会有关,可以说,郭松龄一直是一个拥有革命思想的新式将领。

然而护法运动失败,郭松龄只得再次返回奉天,当时郭松龄在东北逐渐站稳脚跟,郭松龄本身是沈阳人,又有很多同学,经人介绍最后投入奉军阵营,以郭松龄的“黑历史”,张作霖能够留下,还是看重郭松龄的学历。

当然以郭松龄这样的人才,张作霖一直都是即想要,要不想重用,当时张作霖正在发展军备,十分缺乏优秀的中下级军官,1919年3月,张作霖开办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对于郭松龄这个从中国陆大毕业的“人才”,就让郭松龄在东北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

郭松龄作为奉系五虎上将够不够格?

郭松龄在东三省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期间,脾气极为暴戾,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的,作为一名高材生,在当时的成就应该不仅仅于此,如果仅仅当一个战术教官何苦要等到1919年,郭松龄在陆大毕业的时候就是了啊!

这么多年兜兜转转,为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遇到少帅,估计这辈子都很难出人头地,少帅作为东北讲武堂第一期的学生,能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这里面少不了郭松龄的“帮忙”。

正因为如此,两个人的欢喜好到了一定程度,少帅逢人边说: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用张作霖的东北话说,两个人穿一条裤子都嫌肥。

张作霖当时也有意培养少帅,因此将郭松龄当作托付之人,让郭松龄担任少帅的副手,将奉系精锐交给少帅的三八旅。

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奉系一败涂地,三八旅在山海关阻击直系的追击战绩中,算是露了脸,但是并没有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

后来奉军“整军经武”,在军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于1924年再次发动直奉大战,此时的郭松龄竟然成为奉系五个军中的一个副军长,这种升迁的速度,简直令人咋舌。

在这次战争中,郭松龄虽然立功,但是个人表现也不突出,在战场上还违抗军令,差点带兵撤退,还是少帅前去追回,所谓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并没有表现出多少。

郭松龄再一次带兵打仗,就是率领奉系七万精锐进行倒戈,除了倒戈前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奉系进行偷袭取得胜利外,仅仅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就完犊子了,郭松龄反奉失败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这绝对掩盖不了郭松龄在军事领导上无能的表现。

不行的人,永远都是不行!

当然,郭松龄不行还能担任五虎将,总体上来说,还是奉系五虎将太渣,五虎将除了郭松龄外,还有姜登选、韩麟春、张宗昌、李景林,姜和韩是日本陆士毕业,军事教育方面应该是比郭松龄要好一点,在奉系内部是与杨宇霆交好,凭借实力得到重视的,他们向来瞧不起郭松龄以太子洗马的方式上位。

而张宗昌和李景林则是以草根的方式在奉系逐渐站稳脚跟的,以军事才能来说自然是不如郭松龄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郭松龄能够成为奉系五虎将,本身自己能力一般,而整个五虎将也比较水。

我们可以看出,郭松龄尽管有一定的学历,在当时已经是炙手可热的人才,但是仕途却屡屡碰壁,最终能够在奉天出人头地,还是因为当时张学良在讲武堂学习,郭松龄在结识了张学良后,才在奉系内得到重用,但是就资历和战绩来说,称其为五虎上将,还是表明奉系人才匮乏。




首先要说一下,张作霖还是给郭松龄升官了,只是没给他地盘。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杨宇霆的阻挠,二也有故意压制郭松龄,好让张学良以后更好的掌控他。

杨宇霆因为个人恩怨,故意压制郭松龄的发展

郭松龄是张学良的心腹,早年张学良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读书时,郭松龄就是他的教官。张学良因为赏识郭松龄的才气,在踏入军界以后,就把他从讲武堂调到自己手下当副手。此后随着张学良在奉军中的地位日益增高,郭松龄也是步步高升。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战败以后,张作霖发现自己原来那帮老兄弟打仗实在差了点,于是大力提拔军校出身的军官,以提高奉军实力。郭松龄因为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表现出色,加上张学良的提携,也得到了张作霖的重用。

但是这些军校出身的军官又分两派,一派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以杨宇霆、姜登选等人为代表,称为洋派。而另一派是国内军校毕业的土派,以郭松龄、李景林等人为代表。这两派之间矛盾不少,尤其是杨宇霆和郭松龄之间势如水火。不过杨宇霆是张作霖的心腹,所以郭松龄对他也无可奈何。

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指挥奉系主力攻打山海关,为击败直系立下了汗马功劳。奉系获胜以后大举入关,抢夺了不少地盘,郭松龄原本有意出任江苏督军。然而杨宇霆捷足先得,在张作霖面前抢先要了这个位子。郭松龄又退而求其次,想去安徽,杨宇霆却在张作霖面前推荐了姜登选。

就这么一来,郭松龄什么也没得到,自然是心存不满。这也为后来叛变张作霖埋下了伏笔。

张作霖压制郭松龄,除了杨宇霆的进言,还有自己的考虑

张作霖之所以压制郭松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杨宇霆的进言。确实,他对杨宇霆很信任,杨宇霆的话对他的影响也很大,但是他也绝非偏听偏信之人,之所以压制郭松龄,还有为张学良考虑的因素。

张学良的军事上水平一般,在第一次、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虽然只是他的副手,但是实际上指挥工作全部是郭松龄负责,因此张学良在军中的功劳,实际上全部是郭松龄的。

张作霖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担心郭松龄如果自己有了地盘,能自己筹饷自己练兵的话,那么张学良未必压制的了他。军阀时代这样的例子可不算少,所以张作霖故意不给郭松龄任何地盘,还是让他当张学良的副手。这样可以避免郭松龄独立性太强,可以让张学良以后更好的掌控他。

所以张作霖虽然把郭松龄提升为奉军京榆驻军副司令,大大提升了他的职权,但是却没有给他地盘。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最终会逼反郭松龄,只能说世事难料了。




1925年12月25日,造反的郭松龄夫妇被抓。张作霖怒气冲冲地下令:枪毙后,曝尸三日,方可收葬!

张作霖为何如此恨郭松龄?因为郭松龄差点把张作霖推下台去。

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其中一个硬核理由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没有给大功臣郭松龄升官,如此,惹恼了郭松龄。

那么,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为何不给郭松龄升官呢?

我们详细聊聊,总共有三条,看完之后,你就会清清楚楚。

1、当时看,张作霖更欣赏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


说起郭松龄,那是一个将才,是理论能结合实践的高级军事人才。

就是这么一个将才,也走过很多的弯路。

1883年,郭松龄出生在东北奉天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寨村。据说,他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

郭松龄上过私塾。大了些,在1905年上了奉天陆军小学堂,这就是个启蒙似的军事学校。

仅仅过了短短的一年,郭松龄进入了陆军速成学堂。

这就有点像进修班,或者加强班。

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名字叫方声涛,这是一个加入了同盟会,并且积极革命的人。

在方声涛这里,郭松龄学会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革命……

1907年,郭松龄毕业了,他被长官朱庆澜深深欣赏。两年后,郭松龄跟随朱庆澜去了四川。

1910年,郭松龄加入了同盟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郭松龄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巨大的使命。

1911年,朱庆澜部发生兵变,朱长官选择离开四川,郭松龄选择回东北。

那时的郭松龄,内心已经被革命的熊熊烈火点燃。到了东北奉天,他参加了同盟会成员张榕组织的起义军。

很不幸,官府有个小个子统领叫张作霖,此人抓捕了郭松龄等人,如果不出意外,郭松龄会死于张作霖的枪下。

神奇的是,一个叫韩淑秀的女子当街拦住了前行的巡防营,大哭特哭,说“郭松龄是我的未婚夫,马上要结婚了,郭松龄不是革命党人!”

那景象,感动了无数路人,也感动了押送“犯人”的官兵,最重要的是感动了张作霖。就此,郭松龄得救了,张作霖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小伙子。

这是张作霖和郭松龄的第一次见面,一个是犯人,一个是统领。

1912年,郭松龄到北洋陆军大学学习,从此成为坚定的“陆大派”人物。

学了几年,奔波了几年,郭松龄再次回到了东北。

1919年,郭松龄应聘到了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

就在这里,郭松龄碰到了最大牌的学生张学良,张学良被郭松龄严重影响,那崇拜得不要不要的。

不久后,郭松龄在张学良的推荐下,进入了奉军,起初只是担任一个团长。

后来,郭松龄因为突出的业务能力,以及在战争中的优秀战绩,逐渐提拔,1924年秋季的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他已经是副军长了。

在奉军里,郭松龄因为突出的能力,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在其周围聚集齐了一个松散的团队:陆大派!

这“陆大派”最突出的能力就是实战。


和“陆大派”相比,他们有一个对手组织,名字叫:士官派!

陆大派是以北洋陆军大学毕业的人为主的,带头大哥就是郭松龄;

“士官派”是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来的一些人,他们比较时髦,各个口才良好,带头大哥是杨宇霆。

大哥郭松林和大哥杨宇霆互相看不上。

郭松龄和杨宇霆不同的是,郭松龄和少帅张学良关系比较好,杨宇霆和大帅张作霖关系比较好。

因为关系有远近,因此,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发生后,郭松龄这一帮实干的没怎么提,而杨宇霆那一派的提拔比较多。

一句话,张作霖更欣赏“士官派”,认为那些人有更为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战术理念,毕竟,“士官派”里的骨干人物,大多都是从日本留学过来的。

2、张作霖说:以后我的就是小六子的,郭松龄何愁没有大权?


郭松龄的军事能力自不多言,绝对是奉军当中的第一号人物,只是,此人情商不高,心胸稍微狭窄了些。

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奉军能力完全高出一筹,直系被打的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郭松龄带领的第三军。

打败了直系,“北方最强军队”的帽子就戴到了“奉系”头上了。

于是,张作霖的人马开始了入关后的各种安排,初期,安排是这样的,任命张宗昌为山东督军,任命杨宇霆为江苏督军,任命姜登选为安徽督军。

而贡献最大的郭松龄,却连一根毛也没捞到!

这样的不公平行为,让郭松龄气得够呛,在他看来,杨宇霆等人嘴上功夫一流,带兵打仗实在欠缺,自己做了那么多年的努力,为何什么都没有捞到呢?

对于这件事,很多人都觉得张作霖好过分,如此对待一个有功之臣,不反才怪呢!

但是,张作霖的理由很奇葩:“我将来会把位子传给小六子(张学良)的,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关系,那不是一般得好。将来,小六子上位了,你郭松龄害怕没有位子坐吗?”

其实,老张还是有些糊涂了,他很懂江湖,但不懂管理,也不懂人性,有了功绩是需要及时激励的,否则,当事人会对组织失望的,进而选择做出奇葩的“破坏性举动”。

后来,杨宇霆和姜登选等人还是丢了苏皖地区,因此郭松龄仿佛很有感触地说道:“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

因为张作霖没有对功绩很大的郭松龄等人进行“及时激励,及时升职”,因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有功之臣郭松龄有了其它的想法,加上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忽悠,还有张作霖和日本走得太近,最后,郭松龄在1925年第四季度发动了“反奉行动”。

3、郭松龄没升职,张作霖或许有深意



郭松龄的团队当时非常特殊,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就是奉军的铁军第三军。

这个第三军大有来头,军长是张学良,副军长是郭松龄。

但是,谁都知道,主要指挥者是郭松龄,而不是张学良。

这个第三军绝对是奉军当中的精锐,为何是精锐?

原因有三个,一是这支部队有奉军中最强悍的带队人郭松龄,他的指挥能力一流,培训能力一流;二是这支部队因为战斗力强悍,单兵素质较高,因此,给予最好的武器进行装备;三是,这支部队的负责人是张学良,这就有点嫡系中的嫡系的意思。

张作霖是看着这支部队打过来的,也是非常欣赏,因为有儿子张学良坐镇,所以很重视。

但是,如果这支部队少了郭松龄这个灵魂人物,那么,战斗力一定是大减的。如此,把郭松龄放出去担任督军,不如把郭松龄不升职,再等下一次的机会。

张作霖还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也看错了郭松龄这个人。

郭松龄这个人接受过革命的洗礼,曾经跟随孙中山参加过“护法运动”,此人对南方的革命军颇有好感,对北方的军阀并不感冒,特别是看着直系、皖系、奉系军阀互相之间的争斗,郭松龄多次表达过反对的论调。

一句话,郭松龄看不上大权在握的张作霖。

虽然,张作霖不给郭松龄升职有他自己的考虑,但郭松龄却认真了,难受了,因此,在后面两个催化剂的作用下(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忽悠、张作霖和日本的合作),郭松龄拉起了造反的大旗。

有意思的是,郭松龄造反的主张是:让张作霖下台,张学良上台,改革军队,进行各种调整!

但郭松龄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他率领的军队较为彪悍,但冯玉祥和李景林这两个伙伴非常不靠谱,而且,张学良并不认可郭松龄的行动,他不想反对老爷子张作霖。

另外,张学良对郭松龄带领的军队仍旧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些加上日本人的支援,郭松龄不败都难。


回到文章开头,张作霖为何不给郭松龄升职为督军?

一是,张作霖对杨宇霆等还是比较偏;

二是张作霖认为郭松龄是未来的定海神针,让儿子去封他职位;

三是,张作霖或许有“继续用郭松龄带精锐部队”的想法。

仔细看那段历史,郭松龄还是着急了一些,如果他不造反,他在未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一个不小心,郭松龄的生命就定格在了1925年12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同盟会   奉天   山海关   北洋   督军   士官   少帅   副手   大帅   日本   教官   功臣   部队   地盘   大战   战争   能力   财经   郭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