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和脾阴虚的症状都有哪些?

你好。

中医认为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生成,均依赖于脾 (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 (胃)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同时,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系统包括:脾藏意,在志为思,在形体为四肢及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中医所言之“脾”不只指解剖学上的脾脏,它涵盖了消化、免疫与代谢等多系统的功能,现代研究认为脾阴虚证存在一系列病理学改变,包括消化腺分泌低下、植物神经机能失调、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和前列腺素调控失常以及自由基损伤等。

脾的功能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了便于理解,分为运化谷食 (以固态食物为主)与运化水饮 (以液态水饮为主)两个方面。


2、脾主统血,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脾的部分。一身之气充足,则脾气充盛;而脾气健运,生气充足,则一身之气自然充足。气足则能摄血,故脾统血与气摄血是统一的。脾气健旺,气生有源,气足而固摄作用强健,血液则能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脾失健运,气衰而固摄作用减退,血液失去统摄则逸出脉外而为出血。

脾阳虚

人体阳气主要来自于自然界中的阳气、先天之阳与水谷精微。气属阳,阳气是推动人体功能、精神正常运行的动力,更兼温煦之功。若脾功能不足,脾阳衰惫则脾脏无以升清,奇恒之腑失养。


脾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等原因,导致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等所致。症状表现有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

脾阴虚

李东垣在《脾胃论篇》中提及脾阴,然其认为脾为死阴,主静,受胃阳之温煦才可上疏津液,布散至五脏六腑、四肢九窍,行脾阴之功,脾阴亦可因脾胃之阳受损而不足,故常以顾护脾胃之阳为主,忽略脾阴,此后的医家多受李东垣的影响,治疗时多从阳论治,以温补为主,因而现代医家亦常忽略脾阴,仅从阳论治,很少关注脾阴虚。

脾阴虚多由外感六淫、饮食劳倦、七情内伤、久病虚损,或过用汗、吐、下法伤及津液,或医者误用辛温燥烈之品而致。常有患者喜饮酒,酒多湿热,而吴鞠通云“湿热多伤脾胃之阴”。

《医经原旨》:“劳倦不慎而形气衰少,伤脾阴也。”

《明医杂著》:“近世论治脾胃者……所用之药又皆辛温燥热,助火消阴之剂,遂致胃火益旺,脾阴愈伤。”

脾阴与脾气共助脾运化,阴亏则运化失职,出现食少纳呆,腹胀,食后尤甚,夜剧昼静,甚至可出现便溏;脾阴亏虚,失于濡养,不可滋生血脉,则可出现口干,皮肤、口唇干燥,大便干结,面色少华等;阴亏无以制约脾阳,虚热内生,则心烦、口渴,手足心热,身热,口舌生疮,舌红,脉细数等;脾胃之阴互滋,脾阴亏而不可为胃行其津液,致胃阴亏虚,可见口干、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脾阴亏虚而不制胃阳,胃阳偏亢,可见消谷善饥、疮疡等症。

《温病条辨》:“泄而腹满甚,脾阴病重也。”




脾阳虚证是脾阳虚衰、温运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损伤脾阳,或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脾阳虚者主要表现为阳的不足一面。临床症状常有脘腹冷、精神倦怠、腹泻、腹胀、大便稀塘等症状。

对于脾阴者,首次明确提出当为明代缪希雍,其《神农本草经疏》曰:“胃主纳,脾主消。脾阴亏则不能消,胃气弱则不能纳。饮食少则后天元气无自而生,精血坐是日益不足也。经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节其起居,适其寒温,此至论也。不如是则不足以复其脾阴”。对于治法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用次煎,取次煎味淡,善能养脾阴也。而在清代,吴澄又针对脾阴不足创立理脾阴的观念,并据此设立九个理脾阴之方。

对于脾阴虚,侧重于阴的不足,临床症状主要有: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干燥,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光剥苔。次要症状为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手足心烦热,或见少量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紫癜等),脉细无力。




1、脾阳虚

脾阳虚有什么症状呢?其实在《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中有过一段论述,相当精辟,基本涵盖了脾阳虚的症候。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什么意思呢?脾阳不足的病人,会出现很多消化系统的症候表现。腹部胀满,用热敷的方法后,患者明显觉得很舒服,如果用手按着肚子,医生体会不到抵抗感,病人没有觉得不舒服,这就是阳虚的表现。病人胃口不好,时不时的还出现呕吐,而且腹泻也会逐渐加重。

腹部冷痛,痛不是一直都痛,而是时不时发作一下,遇到温暖的东西就会缓解。如果医生看到病人腹胀、腹痛以为是阳明腹实证,用泻药通大便,就会使脾阳更加亏虚,这个时候仲景出示了方子——甘草泻心汤。

2、脾阴虚

脾阴虚会有什么症状呢?关于脾,医家多从阳虚、气虚论治,很少关注脾阴虚,不是因为脾不会阴虚,而是脾阴虚过于隐蔽。蒲辅周老先生将脾阴虚概括为“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手足为脾所掌管,中医称之为“脾主四肢”,因此脾阴不足,不能滋养四肢,四肢的火就会比较旺,进而出现四肢烦热;同样,口也是归脾主管,脾阴虚,虚火上炎之口腔,导致口干,但是因为脾虚水的代谢又出现了紊乱,所以即使口干,也不愿意多喝水。




脾主运化,输布饮食物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具有益气、统血、主肌肉与四肢等生理机能。脾胃气虚表现为食少、便溏、腹胀、胃痛喜按、面色萎黄、四肢消瘦、月经过多、便血、内脏下垂、小便淋漓等证候。脾阳虚和脾阴虚都是脾病的证候。

脾阳虚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的。阳虚生外寒,所以形寒肢冷;阳虚运化失司会出现浮肿或白带清稀;阳虚寒凝,会出现胃腹隐痛、喜暖喜按;寒饮上逆会口泛清水;阳虚气少则舌质淡,脉沉弱无力。

脾阴虚,气化源泉枯竭,所以倦乏无力;阴虚阴液伤,所以口干;胃失脾之助,不能和降,所以食少或干呕;脾失转输,所以便秘;脾阴亏虚所以舌干,脉弱数。




脾虚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脾虚对于人身体会有很多的危害,脾虚有脾阴虚和脾阳虚两种症状,那么脾阴虚和脾阳虚的区别是什么?脾阴虚的患者主要是阴虚发热的症状,脾阳虚的患者则主要表现出阳虚怕冷的症状,如果发现这两种情况要及时地调理治疗。

脾阳虚和脾阴虚的区别

脾阴虚和阳虚是两种完全相反的疾病,是完全对立的。脾阴虚表现在临床表现方面主要是患者阴虚的患者,一般会容易出现发热就像感冒一样。而脾阳虚的患者会出现受寒的现象,患者一般会容易发冷。对于脾虚的患者,可以采用中药的疗法进行调理,同时还可以采用按摩穴位法。

一般来说脾阳虚主要是脾气阳虚,最主要的表现是患者,会容易出现怕冷的症状。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凉气过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经常容易出现四至的冰冷现象,而且会出现,腹胀,腹泻,白带增多。

体虚的患者,一般主要表现的是发热现象,主要是由于内伤所导致的气血不调。当患者出现拼音学的时候一般主要表现就是患者容易出现皮肤的干燥,而且容易出现乏力瘦弱,有的时候还会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而且患者会出现手足发热。

脾阴虚和脾阳虚的表现是两种对立的临床症状。一个是怕冷,而另一个是发热,脾阴虚和脾阳虚两者的临床表现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不管是每一种,都要好好地调理,平常的生活中也要注意,要好好休息,饮食方面也要注意。

食补治疗脾虚

脾阳虚,病症名,又称脾胃虚寒,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症见食欲减退、腹胀、胃痛而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1.山药菟丝子粥

山药30克,菟丝子10克,粳米100克。菟丝子捣碎,煎水取汁,山药研成细末;与粳米共煮粥,粥熟加白糖,一次吃完,本方以菟丝子补肾益精,山药补脾肾。

2.羊肉羹

煮熟的瘦羊肉八十克,用刀背砍成泥状,置碗中,注入六十毫升羊肉汤,放少许鲜姜汁、蒜泥、料酒、味精、盐、淀粉,拌匀后置笼上蒸四十五分钟,热食。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劳倦   症状   菟丝子   津液   医家   精微   脾胃   山药   手足   大便   口干   患者   脾气   饮食   功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