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中年丧夫,家产被盗,后嫁渣男,又遭家暴,起诉离婚,被投大狱,病痛缠身,无人可告,孤苦伶仃,黯然离世,这便是一代才女李清照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晚年,可以说是极其凄苦,在她离世之前,她几乎是把人世间所有能吃的苦,全都品尝了一遍。

而她的前半生,却曾经是那样的幸福美满。

出身名门不说,且才华横溢,少女时代便写出了令后世传诵至今的《如梦令》,更重要的是,她还嫁给了一个相知相爱的如意郎君。

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可以说是将全世界的幸福都攥在自己手里,当时的她又怎会想到,自己的下半生却是那样的悲凉凄苦。

前半生有多顺遂,后半生就有多坎坷,这句话便是李清照一生的最好写照。

公元1084年(北宋元丰七年),这一年,北宋刚刚经历了对西夏战事的大败,而宋神宗赵顼的生命也所剩无几。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李格非,迎来了自己女儿的诞生。

据说,在为女儿起名字的时候,本就学识渊博的李格非,翻阅大量古籍,最终在唐代王维所著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撷字而得出“清照”二字。

自此,这世上便多了一个叫做李清照的女子。

幼年时期的李清照,物质方面还是相当优渥的,其父李格非当时为朝廷官员,而其母王氏,同样也出身名门(宰相王珪长女),这样的家庭,足以让李清照过上优质的生活。

而在精神生活方面,李清照更要比其他人“富足”的多,她的父亲李格非本身就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而她的母亲也自小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用书香门第来形容李清照的家庭,丝毫都不为过。

也正是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以及耳濡目染之下,李清照幼年时便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加上父亲为她请来名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指导,更让她在学业上突飞猛进。

史料记载,在李清照还是女童时期,便被旁人评价为“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而到了少女时代,李清照更是声名远播,著名的词章《如梦令》,便是她在少女时期所写出来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除了在文学方面表现极为优异之外,李清照的第一段婚姻生活,也令后世不少人为之赞叹与羡慕。

李清照的第一任丈夫为赵明诚,同样也是出身名门,在其21岁那样,与18岁的李清照一见倾心,随后两人结为连理。

自此,令后人无比羡慕的夫妻恩爱,便在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身上上演。

史料记载,赵明诚喜爱收集金石字画,而李清照对此也颇有兴趣,为此夫妻二人走访大街小巷,每得一本奇书,二人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可谓是其乐融融。

但好景不长,随着赵明诚在仕途上的逐渐失意,以及当时时局的日趋混乱,夫妻二人的生活便由往日的宁静,逐渐演变为颠沛流离。

而到了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因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期间,遇属下叛乱却独自弃城而逃,直接导致赵明诚的仕途在不久后戛然而止。

面对丈夫的临阵逃脱,李清照深感羞愧,自此与赵明诚逐渐疏远。

一方面是妻子的冷淡,另一方面则是心中有愧,在这种双重情绪的影响下,加上感染疾病,在当年八月,赵明诚病逝,年仅46岁。

丈夫的去世,对于李清照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而她的生活,也因为丈夫的离去,开始变得愈加凄苦。

先是在埋葬了赵明诚后,李清照大病一场,几乎已经达到“仅存喘息”的地步。

由此,李清照便落下了病根,而身体也时好时坏,一直到她去世为止,这病根始终未能彻底清除掉。

好不容易身体有点起色之后,李清照探知丈夫的妹婿李擢正担任兵部侍郎,考虑到丈夫留下的诸多文物书籍不能有失,李清照便决定,前去投奔妹婿李擢。

但这趟投奔之路并不顺畅,由于金兵大举入境,导致李清照不得不丢弃大部分装在船上的文物书籍,只携带了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

一个妇道人家,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还得想办法保全丈夫留下来的书帖典籍,另外还需要考虑自己如何逃命,可想而知当时李清照是何等的狼狈与孤苦。

但有道是,越在意什么,就会越失去什么,李清照带出来的书帖典籍以及丈夫留下来的珍宝,在不久后又意外损失了一部分。

怎么损失的呢?大致来说,可以定性为“人祸”,即有人眼红采取了阴谋手段夺走。

赵明诚去世之前,曾有好友张飞卿学士前来探访,并且张飞卿携带了一个用珉石制作而成的玉壶,请赵明诚鉴定,毕竟当时人们都知道赵明诚是收藏大家。

而在鉴定完毕后,张飞卿就此拜别,这件事便算了解了。

但问题是,在赵明诚死后,由于不少人知道他生前收藏了不少名贵珍宝,因此就有人起了坏主意,四处散布谣言,说在金国看到了当初张飞卿请赵明诚鉴定的那个玉壶。

之后,有人借此机会开始借题发挥,说赵明诚以及张飞卿曾与金人暗通,并把这个玉壶当做礼物送给了金人。

且不说张飞卿是如何处理此事的,而对于当时的李清照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当时正值战乱,如果赵明诚被坐实通敌之罪,那么不管是李清照本人,还是赵明诚的族人,都将会受到严惩。

这便是发生在李清照身上的“玉壶颁金”之事。

史料记载,在最开始,李清照听说这个消息后,一度吓得“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但聪慧的她很快意识到,这个谣言发布者的目的,就是赵明诚留下的珍宝。

想想也是,时值乱世,一个妇道人家却拥有丈夫生前耗费大量心思收集而来的各种古玩,怎能不让外人眼红?

而想到这里,李清照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既然你们的目的是想要这些珍宝,那好,我就把这些珍宝全都献给朝廷,这样不仅可以攻破谣言,并且还会让那些别有所图之人不能得逞。

最终,李清照说到做到,将丈夫生前收集而来的绝大部分奇珍异宝,拿出来准备献给朝廷。

不得不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清照这么做确实是彰显了其具备的大智慧,懂得拿得起放得下不愧是一代奇女子。

但最终,这批珍宝的结局并未如李清照所愿,由于当时南宋政权初建,李清照为了献珍宝,不得不辗转南下,但始终没能追上朝廷的脚步。

到了最后,这批珍宝据说是被一些军官士卒强行夺走。

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

尽管珍宝最终还是落入他人之手,但不得不说,李清照利用自己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大气,以及及时舍得的觉悟,为丈夫保住了身后名誉。

除了珍宝遗失之外,李清照与丈夫曾经收藏的名人字画,也经历了被盗事件。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三月前后,李清照一路颠沛流离来到越地,在这里她寄宿于居士民钟氏的家里,而仅仅在此人家中住了没几天,李清照所携带的字画,便在一夜之间被偷盗的几乎一干二净。

对于谁是偷盗之人,李清照十分清楚,但清楚又能如何呢?她一介女流之辈,况且又身在异乡,就算知道是谁偷盗的书画,她也无可奈何。

珍宝的遗失,书画的被盗,让李清照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加上自从丈夫死后便开始的颠沛流离,更让当时的她万念俱灰。

而就在李清照深感人生充满痛苦和无味的时候,一个别有用心的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

这个男人,便是李清照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他在李清照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着目的开始与李清照接近,然后用照顾有加,以及嘘寒问暖彻底打动了李清照的心。

最终,两人在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式结为夫妻。

后世对于李清照的第二段婚姻,历来是持“鄙视”态度,认为她在赵明诚去世仅三年后,便再嫁为人妇,颇有“迫不及待”的意味。

但实际上,这种看法,着实是有点言过其实。

为什么呢?当时的情况是,李清照一个妇道人家,孤苦无依,四处颠沛流离,她需要一个能为她遮风挡雨的人,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而在她这种心境之下,张汝舟适时出现,加上其殷勤的态度,自然会俘获李清照的芳心,因此,两人结为夫妻,实属正常。

只不过,李清照第一时间没能看清张汝舟的真实面目,而等她看清时,却已经晚了。

张汝舟接近并愿意娶李清照,一来是素知李清照美名在外,二来,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李清照手里仅余的那些金石文物。

他的想法是,自己娶了李清照,便占据其人,继而再将那些金石文物弄到手,这样就可以达到人物俱占的目的。

但由于李清照对这些前夫赵明诚留下的金石文物视若生命,因此,张汝舟想将其据为己有的想法便落了空。

而看到李清照不受自己的支配,并不愿意把那些金石文物交给自己,张汝舟的真实面目便逐渐显露出来。

他先是不断与李清照发生口角,继而发展为对其谩骂,再到后来,恼羞成怒的张汝舟开始对李清照大打出手。

本来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托付,结果却接二连三的遭受殴打,这种情况别说是李清照,就是放在任何一个女人身上,想必都是极端痛苦。

而李清照在痛苦之余,更痛恨自己“遇人不淑”。

到了后来,由于张汝舟不断对自己拳打脚踢,最终让李清照忍无可忍,她决定豁出去脸面,上告官府,要与张汝舟离婚。

这场由李清照提出来的官司,审讯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官府查明张汝舟确实有虐待李清照的行为,同时还查出他有徇私舞弊,以及骗取官职等罪行,最终,张汝舟被抓捕入狱。

事情发展到这里,李清照似乎重新解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按照当时宋朝的律法规定,女子状告丈夫要求离婚者,即便是状告成功,但这名女子也需要坐两年的大牢。

这就意味着,李清照也需要被投入大牢之内。

其实对于这个处罚,李清照十分清楚,也就是说,她是在明知道自己会被投入大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要起诉离婚,不得不说,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是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才能做出来的决定。

幸运的是,李清照并未坐满两年大牢,在其亲友等人的多方周旋和打点下,最终李清照得以提前出狱。

不过,李清照出狱了是不假,但她和张汝舟这一闹,不仅让她成了当时不少人口中的笑话,并且,对她的生活和精神,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最严重时,她又大病一场,根据她后来回忆,当时由于病情实在太过严重,家人都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棺木。

“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

而这一年,她已经四十九岁。

试想,一个孤苦伶仃的妇道人家,在经历丈夫故去,又一路颠沛流离,继而遭遇婚变,以及家财散尽后,相信大多数人就会因此而消沉,从而开始“破罐子破摔”。

而李清照在出狱之后,确实消沉了好一阵子,形单影只的她,回望曾经,愈发感觉到凄凉与孤苦。

那首传世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在李清照这个阶段写出来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节选自《声声慢·寻寻觅觅》

不过,李清照毕竟不是普通的女子,在短暂的消沉之后,她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反而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心国家大事,以及诗词创作上面。

绍兴三年,南宋朝廷派遣部尚书胡松年等人出使金朝,而在临行前,李清照特意写下诗词,为出使等人送行。

其中,李清照就用“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来表达了自己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除了写作诗词之外,李清照还在完成其前夫赵明诚未完成的事情,即编著《金石录后序》,并且一直到绍兴十三年,方才编撰完毕。

而《金石录后序》编撰完毕后,李清照并没有留在身边,而是献给了朝廷,也算是为其丈夫赵明诚做了最后一次正名。

这一年,她已然六十岁。

在此之后,没有人知道李清照去了哪里,也许是泛舟江湖,也许是山林隐居,总之,曾经的才女就这样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唯一知道的,是她在72岁(一说是73岁)那年,也就是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前后,一代才女李清照黯然离世。

自此,世间再无李清照。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晚年生活,确实相当凄苦,她的人生分水岭就是从丈夫赵明诚病逝开始,几乎是从天堂一下子就跌落到了地狱,颠沛流离不说,还遭遇二次婚变,乃至家财散尽,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虽说她将内心的悲苦化作力量,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诗词写作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余生,已经再也没有曾经的绚丽多彩。




李清照是北宋杰出的女词人,诗、文、词三绝,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清代文坛盟主王士祯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可见她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她不仅是宋代独一无二的杰出的女词家,同时也是一位倜傥有丈夫气、有胆有识的爱国女诗人。其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以及高标俊逸的风姿才情,都堪称花间第一流。在中国文学史上,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品和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

然而,靖康之变后,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山河残破、故土南归,家破夫亡,文物丢失,晚年再嫁、百日离异、孤独漂泊等一系列重大的打击和折磨,内心充满着无尽的哀愁。晚年的她,内心痛苦、忧愁和绝望。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一生中遭遇了诸多不幸:

第一、易安难安”——“易安居士”,夹杂在新旧党争中,实则是“难安”

李清照(1084一约1155),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人,享年七十三岁。父亲李格非(字文叔),“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居礼部员外郎,中书省正六品,系追随苏轼的“保守派”、旧党人物。

  • 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赵明诚结为伉俪。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字德甫,一称德父)结为伉俪。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的季子,以父荫,历任州郡地方官,是位著名的金石鉴赏家、收藏家。赵挺之系改革派王安石变法集团中重要的新党人物。由此可见,李清照的父亲是旧党要员,公公又是新党头目。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夹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之中,遭受颠簸沉浮是不可避免的了。

  • 1102年,父亲被打入“奸党”之列,全家被逐出京都,与新婚良人,劳燕分飞。

李清照婚后第二年(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打入“奸党”“元裕党人”之列,全家被逐出京都,李清照被迫离开了御赐宅第汴京府司巷,回明水老家栖身,与新婚良人,劳燕分飞。

  • 1107年,公公被罢官,去世,丈夫赵明诚以及两个兄弟被捕入狱。

大观元年(1107)三月,公公赵挺之被罢官后5天去世,死后3日,丈夫赵明诚和他两个哥哥存诚、思诚,一起被捕入狱。七月获释,一齐被赶回老家青州。李清照又随夫“屏居”(隐居,或称闲居,但不许做官)青州十年之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后屏居乡里十年”句)。政和元年(1111)初,朝廷为赵挺之平反昭雪。一年之内,三个儿子相继官复原职。


  • 1126年,“靖康之变”,导致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

靖康之难,一个极其富强的宋王朝,突然崩盘,绝大多数人尚未来得及反应,就已经迅速跌落至谷底。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破东京,史称“靖康之变”。翌年四月,徽宗赵估、钦宗赵桓被俘,与宗室、后妃、辅臣、乐工、工匠等数千人和大量珍贵财物被劫,汴京洗劫一空,北宋亡。五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继皇位,尊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元年”,建立南宋王朝。

  • 1127年,44岁的李清照举家南渡逃亡

这年(1127),44岁的李清照举家南渡逃亡,七月,复起直龙图阁赵明诚受诏出守江宁,兼任江东经制副使。七月议定,八月上任。

  • 1129年,2月赵明诚接到调任湖州知州的诏令;3月,赵明诚以“弃守建康城”获罪,被罢官。

三月,赵明诚以“弃守建康城”获罪,被罢官。这样,赵明诚江宁就没法待了,湖州也去不成了!怎么办?前思后想,“是非之地不可留”,“三十六计走为上”。决定举家出走,暂避风头。赵明诚于建炎三年三月罢官,与夫人李清照带着家佣、旧部乘船西行,从江宁溯江而上,经当涂,过芜湖,原来打算到江西赣江之滨安家定居的。五月初夏,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池阳(即池州,有时又称‘池阳郡”)。

第二、李清照46岁时,丈夫年仅49岁离世,无儿无女,从此孤身一人

  • 1129年,五月底或六月初,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

李清照一家来到池阳,受到池阳州官刘子羽的礼遇。不几日,大约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突然郡守刘子羽兴致勃勃地来到赵明诚的住处报喜,送来了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刘热情挽留赵明诚和李清照把家在池阳城内安顿下来。李清照见池阳古城古色古香,江南水乡,风光雅丽,且民风纯朴,与外地相比,显得多了几分安逸,欣然赞同,暂居池阳,让赵明诚独自赴京应召。

算来,从二月罢官,到五月底或六月初“被旨知湖州”,前后仅仅三个月,就官复原职,怎不令赵明诚和李清照喜出望外呢!个中原委,唯赵明诚和李清照心知肚明。据后人猜度,认为他俩有几个在朝中为官的亲人起了作用:明诚的两个妹婿,一个兵部侍郎李耀,另一个礼部员外郎傅察;还有一个是清照同父异母的小弟任救局删定官的李远。他们所任都是朝中要职,系“皇帝身边的人”。还有明诚的两位兄长存诚和思诚,分别担任广州和泉州的州官,都属封疆大吏。因此,此说颇有几分道理。

按照朝廷的惯例,赵明诚在接到皇上的任职诏令后,应立即进京“过阔上殿”,晋见高宗皇帝,面受圣谕。根据赵明诚当时的心情,可说是绝处逢生,深感皇恩浩荡,感恩不尽,定然是要立马进京,例行召对。于是,他重托刘知州照应家眷和所带文物家产,并决定将家暂时安顿在池阳郡府附近定居,自己骑着郡守刘子羽提供的马匹,单身从陆路官道赶往京都“赴召”。

  • 1129年,丈夫赵明诚因为中暑病倒了,不久就病死在南京,终年四十九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七月底,李清照在池阳送别夫君赵明诚赴京面圣才仅仅一个多月,池阳郡守刘子羽匆匆送来了丈夫赵明诚病卧建康的告急家书。

李清照见信,得知明诚冒着酷暑,一路之上鞍马劳顿,中暑染疫,病卧京都,大惊失色,万分焦急。

李清照深知丈夫性子急。去京都时,就怀着罢官不久又得圣恩的感恩之情,所以才冒着酷暑,日夜兼程,劳累过度,感染疟疾,病倒在帝王行宫所在的京都建康。李清照又懂医道,知道疟疾这种恶病,发作时全身忽冷忽热,颤抖不止,齿寒作响,痛苦万分。明诚如何耐得住这般折磨,必定会服用大量退烧的寒性药物,就容易患痢疾恶病。这样两病并发,寒热交加,生命就危在旦夕了!李清照愈想愈可怕、越想越焦急。在知州刘子羽的关照帮助下,留下两名跟随明诚多年的老部下,看管留存在池阳城临时住宅里的古董珍宝。自己带着贴身老仆人,连夜乘轻舟启程JI}}江而下,一天一夜航行三百里水路,直驰建康。

丈夫暴病,来得太突然了,犹如五雷轰顶。待李清照火急火燎赶到建康,见到病危中的赵明诚时,果不出所料,他服用了大量去热的寒性中草药,不仅疟疾没得到控制,又患上了可怕的痢疾,腹泻不止,病上加病,病入膏肓!这时,己是回天无术了!她在《后序》中继述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展之意。

李清照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又不忍心问奄奄一息的赵明诚临终遗嘱,对后事的安排。建炎三年八月十八日那天,赵明诚自知再也起不来了,临终取笔作绝命诗,写完就流然去世了。

这年,正值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一对相知相伴二十八个春秋的恩爱夫妻,就这般匆匆生死永别了……


第三、国家动荡,奔逃躲避金兵追击,夫妻收藏的十五车珍贵文物古董丧失殆尽

这年,1129年,(建炎三年)是闰八月,李清照料理完丈夫的丧事,感到孤苦伶仃没有地方可以投靠。这时,时局己越发紧张了。她在《后序》中所言“朝廷己分遣六宫”,指的就是这年七月,隆裕(即哲宗赵煦后孟氏)皇太后率领六宫逃往洪州(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之事。又听说为了阻击金兵,长江都要封锁禁渡了。李清照万分担心留在池阳临时住处的两万多卷古典书籍、两千多卷金石刻本和所存的足可供上百客人使用的家俱、被褥,以及相当数量的古董器皿等贵重物品,不知如何是好?急中生智,她想起了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是护卫隆裕太后率领六宫逃往洪州的兵部侍郎,只有将这些珍贵文物送到洪州去交给他代为保管,是最为保险的了。亡夫重托,是未亡人心中天大的责任。于是,李清照顾不得沉病病痛,立即带上老女佣和赵明诚生前手下旧部吏,抱病重返池阳的临时住处。

这是李清照第二次到池阳古城。 李清照拖着病体,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形如救火,十分仓促,时间十分短暂。当她赶到池阳郡府衙门北边与池州府儒学之间的塔上街临时住处,见到留下的两位明诚生前“故吏先部”,看管的数十箱未曾拆封的珍贵古董文物安然无恙,心中万分感激。当即在池阳郡守刘子羽的帮助下,雇用可靠船主。李清照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付这两位“故吏先部”,负责押运这批文物珍宝,送往洪州,面交妹夫李擢。李清照自己只捡了一小部分轻巧的小件稀珍文物,随身携带。

李清照在送走了“故吏先部”去洪州的舟船之后连夜带着老佣人乘船沿江而下,告别池阳,返回建康。

李清照来去匆匆,刚刚离开池阳不久,池阳城就发生了重大变故。“建炎三年秋冬,(金)兀术(兵)下太平(今黄山区)。分兵向池州。池州驻御前亲军都统制程全,以众寡不敌,欲坚壁待援。时受建康知州兼江淮宣抚使杜充节制。(杜)充檄(令程)全出战甚急。(程)全不得己,率麾下与金兵激战,败溃死亡”。所辖在池阳的驻御前亲军溃散。李清照闻此噩耗,大惊,甚感不幸中之万幸,免遭此劫。不料洪州局势骤变。由于隆裕太后所率六宫一行,浩浩荡荡,目标太大,引得金兵穷追不舍。直追至洪州时,守臣弃城逃亡抚州(临川郡,今江西临川),太后一行则退去虔州(即赣州),李耀和他的父亲也都早已逃之夭夭。入冬十二月,洪州失陷。李清照托明诚生前两位“故吏先部”,从池阳运去的这么多辛辛苦苦从青州千里迢迢运来的十五车珍贵文物古董,“又散为烟云”,丧失殆尽矣(赵明诚是宋朝最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李清照闻讯,深感有失夫君生前重托,懊伤至极,又大病一场,“仅存喘息”……

这时,李清照在走投无路之际,只有“往依”“任救局删定官”、继母王氏所生的小弟李远,紧紧追赶朝廷御舟而行,却又时时扑空。李清照在金兵的追击下,带着病体,在浙东一带经历着颠沛流离惊恐凄惨的逃亡生涯……

第四、中年再婚——遇到匪人,受骗再嫁

真是老天不灭南宋。建炎四年(1130),浙东海上一场风暴海啸,吓退了不习惯海战的金兵,仓皇逃亡中的高宗皇帝赵构,才得己脱身,驻跸越州州治会稽。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以州名为府名。

绍兴二年(1132),是李清照陷入人生悲剧的又一个年头!这一年春,李清照追随朝廷到临安(即杭州),四五月间,病中再嫁,所遇匪人。“匪人”者,“取义于李朝威《柳毅传》的‘不幸见辱于匪人’。李清照的再嫁酷似洞庭龙女远嫁径河小龙之不幸,所遇均为行为不正当之‘匪人”。这一年,亡夫三载、年届四十有九、双鬓苍苍、重病缠身的李清照,在她孤寂凄惨的生活之中,突然闯进了一个卑劣匪人!

这个“匪人”,姓张名汝舟。

  • 张汝舟何许人也

张汝舟,浙江归安人。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榜进士,北宋时仕履不详。绍兴元年(1131),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这个军中小吏,是负责检查审核军队粮草、军需供给和军中官员的体禄待遇等事务。大都是在新组建队伍时,才委派这类军中官吏前去“职筹”“审计”。所以他官衔品级虽不高,但在军中却举足轻重。御前亲军溃散后,朝廷对池州驻军进行改编的“军期事务”而来。这个张汝舟来到池阳后,就听到池阳人有关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许多传闻。

有说“赵太守(明诚)远道而来,特地在我们池阳城里安家呢。赵太守是什么人?他是京城建康的太守呀!”

有说“赵太守的夫人李易安,是天下第一女词人!她相貌端庄,举止文雅。这样的才女一年之内,两次来池阳,与池阳有缘,是池阳之福啊!”

更有说“啧啧,赵大人和清照夫人,来到池阳时,带来了整整一船金石、文物、古董。从南门大水埠运到住处,整整搬了三天呢!不要说多,就是搬一车子宝贝,我们老百姓一辈子也吃喝不完呀!”

这些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汝舟这个军中行伍小吏、卑劣小人,大小也是个进士出身,略通文墨,深知官场名望的重要。他对李清照享誉朝野的才华词名和花容月貌,早有耳闻,令他倾倒。这次听到她竟然拥有这么多稀珍文物,可说是价值连城啊,怎不令他垂涎欲滴!

其实,当时赵明诚收藏稀世文物珍宝的名气的确很大,朝廷上下想图他手中古董财宝的人,大有人在,就连高宗皇帝宠幸的太医局医官、和安大夫王继先,在给赵明诚看病时,病没有看好,却看上了赵家珍藏的大量古董。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提出要用三百两黄金全部买下赵明诚手中的稀世珍宝。幸亏赵明诚的表兄、兵部尚书谢克家出面,给高宗皇帝上了奏折:“恐疏远闻之,有累盛德,欲望寝罢。”说这事以权势夺人所爱,传出去恐有损圣德,影响不好。皇帝发话,才被制止。

可想而知,连皇帝老儿的宠臣尚且如此,何况这个军中小吏卑劣匪人张汝舟呢。岂不更是见财眼开,不择手段了!


  • 同名同姓,两个张汝舟

说来也巧,查考史料,两宋时期,朝廷确实有两个同名同姓都叫“张汝舟”的官员: 一个张汝舟,昆陵(江苏常州)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宣和二年(1120)任殿中侍御使,因怜上意,于宣和五年降授宣教郎、直秘阁权知越州郡绍兴府。

另一个张汝舟,乃浙江归安人,就是这个派到池州去办“军期事务”的军中小吏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

两个张汝舟。一个是政声斐然,名闻朝野的明州太守;一个是池阳军中小吏,朝中无名之辈。这就给军中小吏张汝舟有了鱼目混珠的可趁机之机,也成为李清照和李远姊弟俩之所以“轻信匪人”、上当受骗铸成再嫁悲剧的一个原因。

  • 李清照受骗再嫁

李清照在著名的《投綦启》感谢信中,开头一段血泪文字,就诉述了她受骗再嫁,酿成悲剧的真相。文曰: 近因疾病,欲至膏育,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膺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

这段文字,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因近来一直在病中,己将病入膏肓,无法挽救了。她在这里引用了“牛蚁不分”一个典故:晋人殷仲堪父病虚悸,听见床底下蚂蚁响动,以为是斗牛之声。神志恍忽如此,形容病情十分严重。家中已经为我准备好了封棺用的铁钉和石灰。明诚去世之后,我身边递汤药照顾我的只有生性懦弱的小弟李迒一个亲人,看管门户照应家务的惟有跟随多年的老佣人、老部下了。廖廖数语,道出了她膝下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凄惨景象。又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和生性懦弱的小弟李迒,才会如此轻率地相信了匪人张汝舟巧嘴如簧的谎言,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张汝舟见我年近半百,病成了这个样子,膝下又无儿无女,弟弟又老实可欺,才敢与媒人串通,送“官文书”上门来说媒。像南朝始安郡的温峤公说媒时,赠送玉镜台作定信物那样做了假,也未可知啊。我们姐弟难察真伪呀!遂轻信了媒人欺诈之言。

那么,媒人带来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文书”呢?竟然使见多识广才学过人颇具男子气概的李清照惊恐害怕得“身几欲死”了呢?这无疑是张汝舟和媒人施出的毒计,威逼李清照再嫁的卑劣手段呀。

要解开张汝舟派媒人送来的这张“官文书”之谜,还得从李清照撰写的《后序》中寻找答案。文曰: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眠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遂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

大意是说:明诚在建康重病的时候,阳翟学士张飞卿带了一把玉壶来请明诚过目鉴定。明诚看完后,张飞卿就把玉壶带走了。其实,他带来的玉壶不是真玉的,而是一种与玉近似通称“珉”的石头壶。这事,后来不知被那个别有用心的人造谣生事,无中生有,把这把假玉壶说成是国宝,诬陷明诚将这把国宝玉壶暗地里献给了金国,卖国求荣,当了汉奸。这就是所谓“玉壶颁金”之说。后来李清照又听到传说,有人已经向朝廷告密,要以“玉壶颁金”的罪名,检举、弹劾已故明诚。这可是个通敌大罪呀!明诚虽然死了,他历史上又有“缒城宵遁”被罢官的劣迹,在这兵荒马乱之际,谁会去为莫须有的“玉壶颁金”罪名作调查、帮辟谣呢?我一个女子,就算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呀。如果一旦事发,朝廷真要追究查办起来,事情就闹大了,不但死去的赵明诚要获罪,被革职除名,就连遗孀我李清照,轻则入宫为奴,重则发配充军,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我怎不惊骇,“大惶怖,不敢言”呀!遂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珍贵古董进献朝廷,以表示对皇上的一片忠心。

因此,如果说媒人带来的“官文书”上写的是“玉壶颁金”之事,是弹劾已故赵明诚的状子,以此要挟李清照逼婚的话,才会使李清照“大惶怖,不敢言”。看来,只有这一种解释,比较合乎情理。


第五、百日离异,又遭牢狱之灾

李清照病中受骗,仓促再嫁。婚后不久,张汝舟原形毕露,将李清照的人生悲剧,推向了极点!

先说军中小吏张汝舟。他之所以那么主动积极、千方百计、软硬皆施地要把李清照骗婚到手,心里怀着两个鬼胎:一是,倾慕李清照名门之后,才貌出众,一代词宗,“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名闻朝野,一心想娶到她为妻,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求仕途飞黄腾达;二是,贪图李清照手里由赵明诚遗下的大宗古董文物,价值连城,一心想只要娶了李清照,就可霸占她手中的珍贵文物财宝,一步登天,成为巨富。有了钱,就可以买高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再说李清照。她之所以轻易上当受骗,晚年病中再嫁“匪人”,其原因有三:一是,自丈夫赵明诚染疾暴亡,前后三年时间,一个独身女子,年近半百,重病缠身,孤苦伶仃,精神上需要有人关怀,要有家庭的温暖;生活上也需要有人体贴照顾,安度晚年;二是,三年来拖着重病的身子,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吃尽苦头,亡夫遗下这么多珍贵的古董文物,在兵荒马乱中丢失了许多,使她雪上加霜。这时,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多么希望能有个依靠,能有个人保护年老多病的自己,也能保护亡夫遗下的珍贵文物,不负亡夫生前的重托;三是,为张汝舟花言巧语所迷惑,也为他“官文书”的欺诈恐吓、软硬皆施所威逼就范。

纸是包不住火的。李清照“强以同归”再嫁张汝舟之后,很快就看清了这个匪人的卑劣的面目,自知受了这个小人的骗。把他与前夫赵明诚相比,无论才学、志趣、品德、感情的恩爱等等方方面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有天壤之别。性情清高的李清照,实在是难与这样的匪人相处。

同时,张汝舟很快发现自己受了骗。原以为娶了李清照,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可以霸占她手中的稀世珍宝,发大财,买高官。哪知将她娶到家,她手里根本没有当年池阳人说的那么多古董珍宝,她手中仅存的一点珍品,还死死抓住不让他沾边,时不时还遭她冷嘲热讽。再说李清照当年最怎么才貌出众,名闻朝野,这时已是年近半百的病老婆子了。他当年倾慕之情,也已荡然无存,更不用说甜蜜的夫妻生活和情感了。于是,这个生性粗野的匪人张汝舟,就撕下了一切伪装,竟采取强硬手段,拳脚相加,毒打重病在身的李清照,欲至她于死地,谋夺她劫后余剩的古器书画。


一向清高气傲的李清照,怎受得了这般的凌辱、摧残!她在《投綦启》中,作了血泪的控诉: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前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叩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李清照痛心疾首地诉说道:我为自己竟然将晚年之身,许配给这样一个市侩掮客,自己贞洁之身,已被张汝舟这个臭恶之人玷污,万分后悔,万分懊伤,痛不欲生。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摆脱这个卑鄙小人,离开这个凶残恶棍。“彼素抱璧之前往”,其典出“(卫庄公)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汝璧。 ’己氏曰:‘杀汝,璧其焉往? ’遂杀之,而取其璧。 ” (《左传鲁哀公十八年》)意为这个军中小吏张汝舟,正是想用这种法子来杀人夺宝。 “遂肆侵凌,日加殴击”。李清照以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文弱书生刘伶自比,怎受得住蛮汉“石勒”老拳的毒打呢。自己再怎么担惊受怕小心翼翼,也怎么敢像南北朝时期乐舞中的“踏摇娘”那样诉苦叫冤呀。况且我从来也没有与这种腥臭污秽之人同流合污之心啊!

可是,在古代女子要提出与丈夫离婚是大逆不道之事,朝廷法典上是决不允许的。除非男方主动休书,或是男方另有重罪在身,女子方可提出离异。面对这样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王法”,李清照陷入无限痛苦之中,病情越发加重。小弟李迒也因自己的懦弱上当受骗,使病中老姐姐陷入火坑,遭此恶运,自责不已。他心想这个张汝舟,既是朝廷命官,怎么这等卑劣?他是朝廷的敕局删定官,朝中几乎所有一定资历和品级官员的任命告身,都要经过他这里审核备案的。这时他想起了利用敕局删定官之权,查一查这个张汝舟究竟是个什么货色?立即查阅了他当初任官时的档案。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很快就发现这个军中小吏张汝舟的底细。他根本不是那个为官清廉的明州知州张汝舟,而是一个犯有严重舞弊罪行、劣迹斑斑的无赖匪人。

李迒查得了张汝舟舞弊罪证,立即告诉了姐姐李清照。李清照立即状告张汝舟舞弊之罪,并诉讼要求离异。

可是,根据大宋刑法《新详定刑统斗讼律》规定,妻子状告丈夫,属“告周亲,以下罪。 ”“虽得实,徒二年。 ”就是说,即使所告丈夫的罪行属实,妻子也要因“地告天”的犯上行为,受坐牢两年的惩罚。面对这样严酷的刑罚,李清照宁可身受牢狱之灾,也要状告张汝舟,与他一刀两断。可见她的决心,何等的坚决。这就是敢作敢为的李清照。她这一“地告天”的罪,幸得姑表兄、官居三品的翰林学士綦崈礼出面营救,竟然得到高宗皇帝亲自过问这个案子,下诏:将张汝舟除名,流放到柳州编管。因此,李清照只在诉讼开始时,作为“嫌疑人”在狱中被关了九天,就宣布无罪释放,并解除了与张汝舟的婚姻关系。


第六、晚年一人,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晚年再嫁、百日离异之事,在古代也是一件惊世骇俗之举!这事发生在李清照这样一位才华出众、性情清高、誉为“婉约词宗”的杰出女词人身上,蜚闻传言,掀起千年余波,就不足为奇了。

经历过这次的打击,李清照的心思彻底的改变了。

她借助打马博戏来打发无聊寂寞时光……

她开始饮酒……

她开始向皇帝嫔妃大颂功德……

在此之前,她滴酒不沾,对统治者也是充满了不满。一首《夏日绝句》把她的鄙夷体现的淋漓尽致。此刻经历过丧夫,奔逃,下狱,被辱。丢掉了爱人,丢掉了家国,丢掉了尊严,她还剩下了什么呢?

青灯黄卷,挽袖流泪。窗外秋雨绵绵,屋内潮湿凄冷。身处南国,却体会不到风景之美。寒意入骨,想起的只有故国故人。

或许是一个窗外斜阳若影的黄昏,李清照卧在窗外,看着那一缕斜阳,往事如烟,此刻浮上心头。屋内箜篌依旧,这位绝代佳人,却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让我们再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不禁潸然泪下: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论:

当李清照四十四岁以后随着国家的破亡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先是金兵入侵,汴京陷落,李清照也加入了逃难流亡的人群中。两年后,丈夫又突然病故。战乱中,夫妻从前苦心收藏的金石书画等大批艺术珍品也丧失殆尽。李清照失去了依靠和寄托,膝下又无子女,从此过着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乱离和贫困中度过了凄凉悲惨的晚年之后,悄然离世。


(图片均来自网络)




是夜,49岁的李清照沐浴更衣,慵懒的斜躺在床榻上,微微眯着眼,等着30岁的二婚丈夫张汝舟,过了许久,张汝舟蹑手蹑脚走进屋子,他瞥了一眼已经熟睡的李清照,吹灭了蜡烛,赶忙打开了床头的衣柜,这时,李清照忽的在床上坐起来,痛斥张汝舟娶她原来不怀好心,夫妻二人开始争吵。

这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片段,李清照晚年生活十分凄惨,她46岁死了丈夫,49岁二婚嫁给渣男,50岁被逼离婚,72岁在病痛中含恨而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成为她晚年生活的主色调。

提起李清照,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形象,她如花般灿烂地绽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济南章丘,父亲李格非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先后担任太学录、太学博士等职位,生母王氏则是宋朝名相王珪的女儿。

出生在这样一个有名望、有才学、文学气氛相当浓厚的告知家庭,李清照从小便熟读经史子集,练习赋诗填词,因此少年成名,在当地享有盛名。

李清照的前半生过得顺风顺水,出生名门贵族,年少时光,无忧无虑,文采飞扬,18岁那年遇到了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

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两人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来被视为完美爱情的典范,婚后他们情投意合、琴瑟和鸣、相濡以沫、情深义重。

然而,这样的幸福生活,仅仅维持了二十八年,随着北宋的灭亡,金兵的入侵,赵明诚的去世,李清照的幸福生活也一去不返了。

她的后半生过得非常凄惨。

病起萧萧两鬓华

1129年8月18日,年仅49岁的赵明诚骤然离世,这一年,李清照46岁,斯人已逝,留下伊人独憔悴,世事茫茫,今后的她一个人,又将何去何从呢?

公元1129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眼看求和政策不再管用,便开始一路难逃,并未进行抵御。

现世不再安稳,岁月不再静好。

身为弱女子的李清照,躲避战乱路程中的艰辛和无助,故土沦丧,丈夫病逝,和丈夫耗费一生心血和财力收集的金石文物在逃亡途中一再丢失......

这种种不幸,同时降临在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弱女子身上,即便内心再强大,也难以承受这接二连三的打击。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摊破浣溪沙》

很多人在经历巨大的悲痛后会一夜白头,李清照也如此,丧父之痛以及流离失所,使得她的身体和精神遭受到了双重的打击,以至于她大病一场,好在她靠着顽强的意志力熬过了病重这一劫,可是白发却早已爬上了她的双鬓。

此时,李清照唯一的丈夫离她远去,而且也没有任何子嗣,加上金兵入侵,处处无安宁可言,身为女流之辈,今后的人生路该何去何从?

乱世再嫁,遇人不淑

1132年,李清照逃难到弟弟李迒家,此时的李清照病重,失去了辨别人事的能力,这时候30岁的张汝舟托人来求亲,弟弟看到李清照此时孤苦无依,一时被张汝舟天花乱坠的言辞迷惑,也极力的劝说她再嫁。

此时的张汝舟对李清照嘘寒问暖,身心疲惫的李清照犹豫再三,最终还是草率的答应了这桩婚事,嫁给了张汝舟。

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是一场张汝舟精心设计的骗局。

此时的张汝舟,时任右奉承郎监诸君审计司,负责管理军队粮草和俸禄方面的事情。

他之所以在李清照病重之时上门求亲,好话说尽,并非真正仰慕她的才华,也不是倾慕她的颜值,更不是想要照顾她的后半生,而是另有所图。

婚后不久,李清照便发现张汝舟经常半夜去衣柜里翻东西,原来张汝舟是看中了李清照拥有的那些金石文物。

李清照和赵明诚常年在各地收购、收藏大量文物,在社会上已经有一定知名度,张汝舟这个好财之徒很早就盯上了她,李清照的重病,恰恰让他得到了可乘之机。

李清照对张汝舟的动机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她将那些文物藏起来,誓死护卫那些所剩无几的金石文物,不让张汝舟得逞。

张汝舟找不到金石文物,眼见自己的计谋难以得逞,盛怒之下,张汝舟开始对李清照拳打脚踢,“遂肆侵凌,日加殴击”。

李清照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不将就,不苟且,傲骨铮铮。她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再和张汝舟过下去了,她要尽快远离这个男人。

如何才能和张汝舟划清关系?在古代,可没有现在离婚这么容易,如果夫妻要结束婚姻,只能是丈夫休妻,而女子根本无权单方面提出离婚,即便提,还得由男方写休书。

可是,张汝舟不同意写休书,毕竟一旦离婚,就意味着他今后再也没有机会继续打李清照那些金石文物的主意。

李清照不会在屈辱痛苦的生活中苟且,她下定决心,要排除万难也要离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能和张汝舟离婚,李清照做出了一个比离婚更加惊世骇俗的举动,告发自己的丈夫张汝舟。

李清照偷偷收集证据,向官府告发了张汝舟科举考试作弊的事情,并起诉离婚,这件事惊动了朝廷,宋高宗已经知晓,便派廷尉对张汝舟进行审判,李清照因此也受到牵连。

按照宋代相关法律《刑统》规定:妻子如果告丈夫,如果丈夫因罪获刑,妻子也将被连带坐两年牢。

公堂之上,李清照戴着手铐和脚镣和自己的丈夫张汝舟对簿公堂,她提出,只能和张汝舟一刀两断,撇清关系。

就这样,李清照终于离婚,而且这算得上是“闪离”,这段婚姻前前后后只维持了一百多天,同时,她也下了大狱。

好在有好友的帮忙,李清照在牢里待了九天就被放出来了。

出狱后的李清照,回首刚刚过去的牢狱之灾,还有维持了三个多月的婚姻,就像做了一场难以醒来的噩梦。

流离失所,满衣清泪

和张汝舟离婚后,李清照又过上了清苦的单身生活,她不再奢望能再次遇到像赵明诚那样的良人,也不再期待遇上一个可以给她后半生幸福的伴侣。

公元1147年,李清照六十四岁。

那一年的秋天,似乎比往常更加荒芜和孤寂,黄昏时分,李清照独自倚着古旧的木质窗棂,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于是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诗字字句句都能让人感受到她那晚境的凄凉和孤苦。

不过,日子虽然清苦,可是李清照依然没有倒下,她继续整理赵明诚留下的金石文物,并开始了校订金石录的工作。

她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丈夫赵明诚的一项未完成的事业,是他们夫妻二人留给后世的金石专著,做好这份工作,责无旁贷。

1143年,李清照为了了却赵明诚的遗愿,将赵明诚的遗作《金石录》校勘完毕,上交朝廷,李清照选择了这种最好的方式来缅怀她和赵明诚刻骨铭心的爱情。

1155年,72岁的李清照离世。

结语:

李清照的人生是先甜后苦的一生,也是酸甜苦辣逐一尝遍的一生。

纵然生命历经流离苦难,但是李清照一直坚强面对,在当时当刻,都能从容淡然地面对,而且依然爱花,爱酒,爱着春光般灿漫的人生。

被乱世辜负,也被乱世打磨,时光悠悠,将近一千年来,李清照这个名字没有被我们所遗忘,作为千古才女,她用悲苦愁怨的一生,抒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唯美,令人敬仰!




李清照是宋代非常有名的女词人,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书君就非常地喜欢这位女词人。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小就受家人熏陶,这也难怪她文学这么好了。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倒是过的无忧无虑,后来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个人是琴瑟和鸣,况且两个人都有金石古籍的爱好,日子过得也算是很美好。

可是这一切的美好随着赵明城的去世也消失了,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也陷入了凄惨之中。现在就随有书君一起走进李清照凄惨的晚年。

一、 赵明诚去世,李清照的晚年起初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赵明诚去世时,也正值靖康之变,金人大举向中原入侵,北宋朝廷瓦解了。

赵明诚去世了,就剩下李清照自己了。她为了保护和赵明诚一起收藏的藏品,就投奔了自己在朝廷敕令局做删定官的弟弟李迒。

所以她就和他的弟弟一起追随着宋高宗,开始了南下的逃亡。

虽然这一路上是跟着弟弟,有弟弟的照顾。但是弟弟也有自己的家人,也还要上班,她的弟弟最主要照顾的人是宋高宗。

而此时李清照已经近五十岁了,实际上她基本上都是自己照顾着自己,她不但要带着很多的家用物件,还要带着一大堆的文物。

关键是宋高宗的路线是一会儿走海路,海路走完了又转陆路。而陆路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李清照此时也是跟着宋高宗的路线,陆路、海路的来回的变幻。

这样的路程对于李清照来说其实是很艰难的。

尤其是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能赶上宋高宗的队伍,李清照把衣物、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但是有一样东西她没有扔,那就是视它为生命的文物。

李清照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带着她的文物,历经了一年多的逃亡生活。这一路逃下来,可真是非常地艰辛,真是很不容易。

二、 李清照在晚年走入了一个错误的婚姻,遭受了牢狱之灾

这一路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李清照的无情的折磨,李清照此时有点坚持不住了,她感觉自己好孤独无助。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走入了李清照的生活,他就是张汝舟。张汝舟早就惦念上李清照的那些宝贝了,所以他对李清照是极为地照顾。

李清照因为流浪的困苦和无助,也很想找个依靠,正好张汝舟向她百般示好,所以李清照就嫁给了张汝舟。

可是谁想到,在李清照和张汝舟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没有多少财物,这时他邪恶的嘴脸就暴露了出来。

李清照结婚后,发现上当了。她发现张汝舟这个人,不但是学识修养方面不能和赵明诚比,而且个人道德品行败坏,跟 这样的人相处,她真是太伤心绝望了。

李清照在给綦崇礼的信中说道,我跟张汝舟根本就是两类人,处不到一块。我真是后悔自己的晚年,把自己的清白之身许配给这么一个肮脏低劣的市侩。我真是再也不愿意和他相处了,我再不离开他,他老盯着我的宝贝文物,哪天非杀了我不可。

这就是李清照婚后的状态,张汝舟为了要文物的监护权,每天对李清照是拳打脚踢。甚至上升到了以性命相逼。李清照每天看到他那副嘴脸也是恶心至极,但是逃脱不了,还是要受张汝舟的家暴。

而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发现张汝舟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所以李清照想都没想,就去报官告发了他,并且还要求和他离婚。

经过官府的调查,张汝舟确实有这些行为,所以张汝舟被除名流放到了柳州。而李清照虽然被允许与张汝舟离婚,但是根据宋代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是要判处3年徒刑的。就这样李清照又陷入了牢狱之灾。

没有办法,这是大宋的律法,李清照在离婚后就又住进了监狱,开始了狱中的凄苦生活。

一个一身清高的女词人,在晚年遇人不殊,又遭遇了牢狱之灾。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对于李清照来说,实在是打击不小,李清照的晚年也确实是可悲。

三、 李清照的晚年是孤孤单单一人度过的

李清照出狱后,就独自搬到一个小院落去生活了。她每天就靠着对赵明诚的思念和对国家的担忧来度日子。

她身边有几个关系不错的好友倒是经常来找她出去划船游玩,或者说话聊天。但是李清照全都拒绝了,她很少应他们的邀。

李清照是清高的,她当时觉得自己的容颜已不在,所以无法示人。

同时,她也不想出门,觉得自己已经无法融入他们了。所以她就经常独自一个人,靠着窗户听着外面人的欢声笑语,回忆着赵明诚和她的幸福时光来过活。

她有时为了派遣寂寞,也会独自一人去泛舟。但是看遍了景色,却依然愁容惨淡,消解不了她满心的愁绪。

所以李清照的晚年是孤独的。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的,从她的清新的小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女。但是随着国家的破裂,丈夫赵明诚的病逝,李清照的不幸就接踵而来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李清照的才气是不容置疑的,可惜的是晚年却有一个如此荒凉的结局。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李清照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虽然出身名门,但命运坎坷,半辈子颠沛流离,还在四十五岁的时候死了丈夫,等到四十八岁的时候再嫁人,本以为可以安度晚年了,却被骗财骗色,还遭遇家暴,真是太悲惨了。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家庭,山东济南人,父亲名叫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大名鼎鼎的苏轼的学生,先后担任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等职务,家中藏书万卷,善诗文。

李清照的母亲也不简单,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她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家庭,注定她的人生将不平凡。

李清照从小聪明好学,悟性也很高高,,连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都对他赞叹有加,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在李清照十几岁的时候,他跟随父母一起居住在汴京,她家生活优渥,汴京又是个繁华之地,因此她的创作热情被极大激发,写下了著名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这首词刚一问世就轰动京城,人们纷纷传阅,视为绝世佳作。

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奉父母之命,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出身也很显赫,是左仆射、吏部侍郎赵挺之第三子,与李清照可谓门当户对。

虽然是父母做主的婚姻,但赵明诚与李清照也是早已相识的,有一次赵明诚约李清照的从兄李迥外出游玩,李迥便将李清照也带了出来,刚好那时候是元宵节,三人便在大相国寺赏花灯。


赵明诚早就听说李清照的诗才,又见李清照本人貌美,便喜欢得不得了,回去之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来暗示父亲赵挺之,赵挺之起初还不明白,后来了解到赵明诚的心思,便亲自到李府提亲。

而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印象也很好,当赵挺之前来的时候,她便暗示父亲李格非答应,两人就这样结婚了。

难能可贵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兴趣相投,两人都对文学、金石学很有兴趣,那时候赵明诚只是个学生,他不愿意找家里要钱,便每月初一、十五到典当铺当几件衣服,然后购买一些金石和书籍回家,与李清照一起钻研。

并且,赵明诚和李清照都对物质没什么特别需求,他们生活过得很简朴,几乎把所有精力放在钻研学问这件事上,还花了很多钱购买金石和书籍。

总的来说,虽然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过得清贫,但生活安静祥和,高雅有趣,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但好景不长,就在李清照结婚的第二年,她的父亲李格非因为牵扯元佑党争,不得在京任职,她虽然多方奔走,还请公公赵挺之出面,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李格非只得携家眷返回家乡明水居住。


而随着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然牵连到了李清照,朝廷先后下达政令,宗室成员不得与元祐党人联姻,党人子弟不得在京居住,一律发往外地。

由于当时赵明诚已经在京城入仕了,因此这对刚结婚三年的恩爱夫妻,就面临着被拆散的风险。

尽管赵明诚和李清照到处托门子,但无奈势力太过弱小,没人肯帮他们,李清照只得泪别赵明诚,回到明水老家居住。

又过了几年,赵挺之和赵明诚也变成了“元祐党人”,他们的官职被革除,举家返回老家山东诸城,赵明诚则将李清照接回,一起来到青州定居。

赵明诚一下子从显贵变成老百姓,这样的境遇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会怨天尤人,但他没有如此,反而觉得因祸得福,因为他又大把时间与李清照相处,并一起钻研学问了。

那时候李清照二十四岁,赵明诚二十七岁,两人虽然没有孩子,却毫不在意,而是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研究学问上,后来赵明诚开始写作《金石录》,李清照则从旁协助,再给赵明诚极大帮助之外,自己的才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此期间,两人收藏了大量书、画、彝、鼎等物,为此几乎花光家财,而就在两人快要饿肚子的时候,由于党争逐渐缓和,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知府,此时距离二人隐居青州,已经过去十三年之久了。


赵明诚赴任之后,李清照留在青州照看家业,数年后赵明诚改任淄州知州,李清照这才来到淄州居住。

然而,就在李清照来到淄州的第二年(1127年),金军大举南下,俘虏宋徽宗、宋钦宗而去,北宋朝廷就此灭亡,康王赵构则在应天府登基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朝廷就此建立。

当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府去世,他不得不南下奔丧,李清照则返回青州家中居住。

八月,由于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而此时北方局势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李清照听说赵明诚已经安定下来,便打算带着家当南下。

不过,由于家中收藏颇丰,李清照感到有些为难,于是将物品一减再减,最后减无可减了,依然有十五车物品需要运送到南方;而留在青州的物品,则堆满了十几间房屋,李清照用铁锁锁上房门,待日后再找机会运送到南方。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再具舟载之。


在南下的一路上,李清照几次遇险,尤其当她走到镇江府的时候,由于守将钱伯言弃城而去,镇江出现了大暴乱,李清照靠着大智大勇,最终在兵荒马乱中将十五车价值连城的宝物运送到了江宁,她也因此与赵明诚团聚,这一年她四十四岁。

而就在李清照抵达江宁后不久,青州老屋毁于战火的消息就传来了,一生心血大半化为灰烬,她与赵明诚为此感到悲痛欲绝,但也无可奈何。

第二年(1129年),赵明诚干了一件事,让李清照对他失望至极,夫妻感情至此名存实亡。

事情是这样的,赵明诚有个手下御营统治官王亦准备发动叛乱,有人察觉了,并向他作了报告,但他并未放在心上(可能研究学问去了,那时候他的著作还未最终完成),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到了晚上,王亦果然发动叛乱,好在向赵明诚报告的那个人长了个心眼,提前做了些准备,最终将叛乱给镇压了。

等到第二天天亮,众人寻找赵明诚的时候,发现他早就不在城中了,再一追查,发现赵明诚已经在前一天晚上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因为这件事,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也为丈夫临阵逃脱而感到不齿,虽然她没吵也没闹,也依然与赵明诚住在一起,但她也开始疏远赵明诚,夫妻之情也因此名存实亡。


又过了些时间,江宁府的局势也开始变得紧张,恰在此时,赵明诚再次被起用,准备前往湖州任职。

而就在赵明诚赴任之前,李清照问他,如果江宁也守不住了,那家中物品怎么办?

赵明诚对李清照说,如果遇到不测,先丢弃重物,再丢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册、卷轴和古器,但他挚爱的《赵氏神妙帖》万万不能丢,他还强调说,李清照一定要与这副帖子共存亡。

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但是,还没等赵明诚赴任,金军大举入侵的消息就传来了,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李清照及众多藏品,乘船往江西方向逃去。

而就在逃跑的一路上,气氛可以说是相当尴尬的,因为李清照想起之前赵明诚弃城逃走之事,现如今再次重演,自己也参与其中,就深感耻辱,便不愿意跟赵明诚说话,赵明诚他也感到羞愧难当,只顾自怨自艾。

两人行走到乌江边的时候,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下了《夏日绝句》一诗,用项羽宁可自刎也不过江的故事来讽刺赵明诚。


赵明诚当时就站在旁边,他听完李清照的诗,很是惭愧和自责,自那之后便越发郁郁寡欢,没过多久竟然一病不起,于当年八月在建康去世,死时年仅四十八岁,而李清照则四十五岁。

就这样,李清照永远地失去了丈夫赵明诚,她为此感到十分伤心,也大病了一场,病好之后心情依然很差,因此在建康滞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建康的局势也不太好,李清照听说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担任兵部侍郎,正在南昌保护宗室成员,她为了保存赵明诚的遗物,便派人将大部分藏品运往洪州(南昌),自己则带着一小部分物品留在建康。

然而,就在当年十一月,洪州竟然被金军攻克了,她派人送藏品到南昌的船只,还未登岸就被金军的火箭射中,所有藏品要么化为灰烬,要么沉入江中。

李清照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但由于建康也不是久留之地,她便再次南下,投奔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

然而,李清照的运气很不好,有奸人散播谣言,说赵明诚生前藏物,很多都是皇帝赏赐的,现在国难当头,作为赵明诚遗孀的李清照,理应将藏物归还国家,用于抗击金军。

无奈之下,李清照只得寻找宋高宗的踪迹,希望将藏物交给朝廷,至少这样可以让藏物得以保全。


然而,那时候金军追着宋高宗打,宋高宗四处窜逃,最后在台州一带失去了踪迹(可能是逃到海上去了),李清照便离开台州奔赴衢州,后来又来到绍兴。

李清照在绍兴住了一年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她刚到绍兴的时候,携带的名贵书画就被人偷走了大半,为了找回书画,她贴出榜单重金悬赏,但一直没有人揭榜,无奈之下她值得滞留绍兴一年多。

1132年,李清照来到杭州,这一年她已经四十八岁了,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以及藏物散失殆尽给她带来的巨大伤害,让她心力交瘁,也让她感到孤苦无依。

而就在李清照绝望之时,一个男人来到了她身边,说要与她长相厮守,她在感动之余嫁给了这个男人,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个男人就是个大渣男。

事情是这样,李清照来到杭州的时候,已经名动一时的大词人了,也有很多人知道她作为赵明诚的遗孀,拥有大量珍贵藏物,因此十分眼馋。


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张汝州的人,当时在朝廷任职,她刻意接近李清照,对李清照嘘寒问暖、照顾有加,还说要跟她过完下半生,李清照那时候处在人生低谷期,觉得自己需要个男人作为依靠,便嫁给了张汝州。

但是,就在结婚之后不久,张汝州的野心就暴露了,原来,他之所以娶李清照,是为了得到那些珍贵藏物,但当他发现李清照并没有多少藏物之后,便感到十分失望,还与李清照经常发生口角,甚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这还没完,张汝州见李清照没有财物,便四处鼓吹自己娶了个美貌才女,还试图让李清照成为自己的提线木偶,配合他四处挣面子。

总之,张汝州的野蛮行为,让李清照感到无比愤怒,但他作为女人,也是无可奈何。

后来,李清照发现,张汝州之所以能考中进士,是因为参与科场舞弊,并且他还通过欺诈手段骗取官职,这些在当时都是大逆不道的重罪。

李清照急于与张汝州结束婚姻关系,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她的路只有两条,一是张汝州主动休妻,二是她将赵汝州告到官府,官府会判她离婚。

很显然,张汝州是不可能放过李清照的,那她的路就只有后一条了,但问题是,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和丈夫打官司,无论妻子是对是错,都要坐牢两年。

最终,李清照还是选择状告张汝州,也就是说,她宁愿坐两年牢,也要与张汝州离婚!


经过官府裁决,张汝州被罢官免职,发往柳州军中管教,李清照则顺利与之离婚,但也被关进大牢中。

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二年。

李清照入狱后,她的亲友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人多方营救,最终她在被关押九天之后被释放出狱,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经历了再嫁渣男、身陷牢狱之后,李清照本该沉沦的,但奇怪的是,她反而有一种脱离苦海的快感,之所以会这样,或许跟她已经孑然一身,藏物损失殆尽,再也没有半点牵挂有关吧。

自那之后,李清照开始重点关注国家大事,在她写的很多诗词当中,都有抒发她抗击金军、收复失地的心愿,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从1132年李清照被释放出狱,到1155年去世,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李清照一方面继续完成赵明诚的遗作《金石录》,另一方面四处游历,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据说,在李清照人生最后数年时间里,由于她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弟弟李迒一直照顾在她身边,直到1155年,她最终在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以及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中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可以说,李清照的人生是十分坎坷的,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还在中年时痛失爱夫,甚至遇到了一个欺骗她身体和感情的渣男,最后落得个在孤苦无依中黯然去世的下场,实在是可悲可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靖康   晚年   青州   小吏   汝州   绍兴   玉壶   颠沛流离   北宋   金石   军中   朝廷   珍宝   凄惨   文物   丈夫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