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有军权、军中一言九鼎,雍正要杀他,他却为何不放手一搏?

雍正对年羹尧早有不满,朝中罢黜年羹尧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所以,雍正皇帝只能痛下狠手收拾他了。雍正也知道年羹尧拥兵自重,很可能会起兵谋反,所以跟朝廷重臣十三爷、张廷玉等人谋划一番,周密部署,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剥夺了他的军权,接下来一步步让他走上绝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有清一朝,

八旗军队是最难造反的。

尤其是雍正一朝,

朝廷军队的主将,

地方大员,要员等等,

皇帝都在各人身边安插有密折独奏之权的人,

更可怕的是他们相互间也不知道谁有这个权力,

就象处处有皇帝的眼睛在盯着,

兼之这些要员们各自也有密折独奏之权,随时按日报,

旬报,月报等时间形态,

向皇帝个人秘密奏报这些人的行为举止,

重要行端发现报告。

采取秘密监视,互相监视,明里暗里起到向皇帝互相印证当地要员实时情况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

年羮尧的处境当然也不例外。

另一种情况是皇帝会派出许多皇亲国戚到军队中去名为历练,

实为替皇帝监军,

这种办法谓之“掺沙子”。

皇亲们的利益与皇帝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就算对皇帝不忠或无好感,

由于家族利益与皇帝唇齿相依,也断不会跟着造反。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的制约,

年羹尧一是想反也不敢反,

二是想反也反不成。




年羹尧虽然没有起兵造反,但他的大逆罪就高达五条。年羹尧或许有造反的勇气,但雍正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因为雍正治人有他自己的一套办法,犹如温水煮青蛙。

雍正的驭人之术

雍正上台时,九子夺谪的影响力依然强大,如何对付自己的反对势力,雍正采用的是徐图缓进,软硬兼施的策略。

比如在处理八爷党成员时,先将胤禩的地位提升,将他进封为和硕廉亲王,兼理藩院尚书,直到四年后才对他大打出手。但是对胤禟、胤䄉就没这么客气了,即位后就把胤禟调离了京城,还专门放在年羹尧的眼皮底下让他受罪。对于胤䄉更是毫不客气,先剥夺了他正黄旗的军务,并在第二年将他圈禁。而对于胤禵则用年羹尧去制衡他,剥夺了他的兵权。

到了对付年羹尧时,也是一样的,换汤不换药,先捧后贬擒放有法。年羹尧为雍正上台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与隆科多两人一里一外,隆科多坐镇京城把守九门安全,而年羹尧作为川陕总督,在西北控制局势,与老十四制衡。

在雍正即位后,雍正对年羹尧可谓宠信至极。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不仅给予他一等公爵号,加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世职,而且由年羹尧保举的人才基本都用,于是就有了“年选”名单,在政治上也重用他。

对他的生活也特别关心,年羹尧远在西北,关于他家里的消息,如父亲、妻子等人的情况都会报知给年羹尧,甚至为了使年羹尧感受到他的知恩之心,还曾快马加鞭用6天时间给他送去了御赐鲜荔枝,这待遇堪比杨贵妃。原苏州织造李煦的家产被抄后,其在京的房产都给了年羹尧,家奴任他挑,其他赐药、赐食物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

同时,对他的家人也特别照顾,比如赐给他的儿子年富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晋封他的妹妹为敦肃皇贵妃,他的兄长年希尧及妻女也被大加封赏。

那么雍正对年羹尧的“厚爱”,是发自内心的感恩,还是为了捧杀他。个人认为是后者,因为这些操作很明显都是帝王的驭人之术。刘邦建汉受到了各路诸侯的支持,立国后大封异姓王,同时也分封了同姓王,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为了制衡,之后为了回收权力必然要各个击破。再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明朝朱元璋时期的血腥杀戮也是一样。只不过帝王们在回收权力的过程中,其所采取的手段不一样,有的大动干戈,有的相对温和。

雍正的手段也算是比较温和的,在打击年羹尧时,他充分考虑到年羹尧在西北的影响力,必然不能一步到位。于是,他的矛头对准了年氏集团,擒贼未必先擒王,先把他的党羽毛铲除,从而孤立年羹尧,也是上策。

在分化瓦解年羹尧时,他对不同的人还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年的亲信发出的是警告通知,希望他们与年划清界限,争取保全自己,比如李维钧、川抚王景灏。他曾暗示年羹尧的亲信李维钧,在李的奏折上批道:“近日年羹尧陈奏数事,朕甚疑其居心不纯,大有舞弊弄巧法规蓄揽权之意,尔同年关系密切乃奉旨所为,不必恐惧······”,这番话的分量哪个臣子不得掂量一下。

对于年羹尧的政敌,雍正则毫不避讳,表明自己要处理年羹尧。年的政敌从帝王口中得知这个消息,肯定会加紧搜集年羹尧的罪证,比如河南总督齐苏勒、湖广总督杨宗仁等人。不然年羹尧的罪怎么会那么多,高达92条,其中斩立决的不占到30多条。

对于与年羹尧关系一般的人也发出了通知,警告他们不要站错队,并且还大夸怡亲王胤祥公廉忠诚,值得学习,其意在要求他们站到怡亲王这边来。

作为帝王,雍正亲自向朝中有关人员发出警惕年羹尧的暗示,这个用意再明显不过了。谁看了雍正的批示,不得思索一下老板的意图呢?

一波操作之后,他就可以从年羹尧身上挑毛病了。都说年羹尧嚣张跋扈,但反过来想,年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帝王的纵容所致,这就好比一个熊孩子的背后,也少不了一个宠溺的家长。

在年羹尧身上找毛病几乎一挑一个准,年羹尧在给儿子年富捐差事时被吏部挡回,于是撒泼骂人,事情传到雍正耳朵里,招致雍正大怒。恰好此时年羹尧的折子又出了问题,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雍正正好先抓住这个把柄,调换了年羹尧辖区内官员,进一步铲除年的亲信,避免他阴谋作乱。

之后又将他调离西北,调到杭州任将军,中途年羹尧逗留江苏,以为雍正和他闹着玩呢?结果等来了雍正的大怒。随后,雍正便调换了年羹尧在四川和陕西的亲信,或革职或处死。

就这样年羹尧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个无依无靠的人,剩下的事自然只能听凭雍正发落了。

由此可见,雍正为人谨慎,凡事讲究万全,布局周密,作为帝王,他的驭人之术是十分高明的。在处理八爷党、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些重要人物时,他都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谋略之深。

那么,雍正的意图是通过什么渠道发送到大臣手中呢?又是如何知晓年羹尧一些无法无天的作为呢?答案就是一项帝王私密制度,即密折制度。

可怕的密折制度

为什么说密折制度是可怕的,因为它就像一双暗中藏匿的眼睛,无时无刻不盯着大臣们的一言一行。在这项制度的监控下,恐怕年羹尧还没来得及组织策划,消息就到了雍正的耳朵里。

密折制度不是雍正首创,但却是他在位时才确立下来的。密折早在康熙帝时就用到了,最初的上密奏者多为康熙家奴或亲信,密折内容也没有什么机密性可言。但到了康熙中期,一些内务府出身的人,如像曹寅、李煦等这些家奴,他们会在密折中上报一些些江南的民情。

到了康熙晚年,密折逐渐发展为监督官场、通报民情的工具,上奏人也从少数亲信扩大到地方官员,甚至到全体中央级的官吏。正到雍正朝,密折作为一项制度加以推行。

雍正曾说过,“朕励精图治,耳目甚广”,在密折制度的监督下,他这句话绝不是虚言。在分化年羹尧的权力时,他就通过密折挑拨一些大臣远离年羹尧。比如,他给湖南巡抚王朝恩的密折中,朱批道:“即隆科多、年羹尧亦不能致汝祸福也,二人就曾在朕前奏汝不可用”。在给云贵总督高其倬的密折中,朱批说年羹尧曾奏他不称职。可以说,通过密折起到了挑拨离间的作用。

在雍正朝,有四类人可以上密折:一是科道言官;二是具有密奏权的诸官僚;三是由他亲自指派到各地的侍卫;四是临时派遣到各地的官员。

一些被指派出去的侍卫往往都是不为人所知的。比如名臣王士俊身边曾潜伏了一名长随,而他本人并不知道。直到有一次他要入京陛见时,那名长随才露出身份,说他要先入京做报告。

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有这样的场面,比如一些宗室子弟向雍正密奏年羹尧的恶劣行为,这其中就是对密折制度的反应。

所以,有了密折制度的加持,处理年羹尧更是如虎添翼。那些收到雍正密折的人,都为“倒年运动”做了巨大贡献,比如高其倬、王景灏都向雍正表明了态度,李维钧更是三次上书攻击年羹尧。最后时机一成熟,雍正才公开发布一道上谕旨,带动满朝文武都起来攻击年羹尧。

可见,密折制度也在孤立年羹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年羹尧起兵造反,结果会如何?

历史上有勇气造反的人,有这么几类:

一类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农民起义。每每一个王朝民不聊生时,农民们就会自发起来造反,如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以及明末的李自成起义;

一类为朝代更新换代时,一批有实力的贵族世家也趁乱起来造反。比如项羽、隋文帝、唐高祖、后周太祖郭威,赵匡胤等。

还有一类为王朝前期因不满利益所得而起来造反的。比如汉初的英布造反、西汉宗室发起的七国之乱、西晋争权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徐敬业造反,一人把唐朝搞衰的安禄山造反,明朝抢权的朱棣造反,以及清朝的吴三桂造反等等。

如果年羹尧要造反,他只能属于上述的第三类。诡异的是,第一类没有成功的,第三类成功率极低,也就朱棣是个例外,但朱棣的成功不可复制。

再加上清王朝正处于康乾盛世时代,并非末势,各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皇帝的威严,军队的战斗力都还在线,年羹尧即便起来造反也无法达到一呼百应的程度。

从清朝前期在处理造反派的情况来看,过程比较艰难,但最终都能平叛。比如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乾隆朝平定了大小金川,还有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准噶尔之战。所以,年羹尧即使起兵也不会成功,但一定会造成不小的威胁。

还有一点,年羹尧始终对雍正抱有幻想,甚至在接到雍正给自己的自裁令后仍旧迟迟不肯动手,还在等着雍正的回心转意,所以,他打心底估计没想过要造反。




清朝是最难造反的一个朝代

首先当时的军队是八旗军队

这样的军队主将多数都是满族人

说白了都是跟清朝统治者一起入关的人或者是后代

另外就是不管是八旗军队,还是说地方官员还是朝中大员,

皇帝在其身边都会安排密揍朝折的人,相当于明朝的锦衣卫

不过可怕之处是谁都不知道身边那个是拥有密揍朝折的人

这样谁都不敢轻易乱动。

另外一点,就是皇帝会派各个皇亲国戚去军队或者地方去锻炼,实则为监督

为皇家监督天下,尤其是军队,一般的皇亲国戚成年之后都会去军队进行历练

同时为了避免皇亲国戚与当时的主政官员同流合污,还会不定期地对皇亲国戚进行调换

除了一些地方的主政官员,也会对其他的官员尤其是军队主管进行调换。

最后一点是,皇帝掌握了粮草大权,只要敢造反,首先就会被断粮断草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兵变,说不定下边的会擒拿主将向皇帝示好。

另外就是年羹尧还没来的及造反就被拿下了,毕竟年羹尧被拿下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指挥大军的

综合以上情况,年羹尧是不敢造反的,也没有机会造反。




怎么博?皇帝一声令,他就是光杆司令,更何况雍正在杀他前的主政四川纳泰和陕西巡抚胡期恒革职查办了,他拿什么反?当初十四爷统领十万大军,年羹尧任陕甘总督就把他制住了,何况年羹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雍正   明朝   军权   王朝   皇亲国戚   家奴   农民起义   要员   亲信   总督   军中   清朝   帝王   军队   官员   皇帝   制度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