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清朝还有60万大军,为何武昌起义三千人就推翻大清?

清朝的灭亡,原因太多了,包括朝廷的财力、兵力、人心等。

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时的清廷,早已经伤痕累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关键还失去了人心。老百姓不愿意当兵,士绅不愿意掏钱,军官不愿意镇压,情况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清廷想不玩完也难。

可是,大家也有疑问,声势浩大、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都推翻不了的清朝,为什么几个革命党人搞了出武昌起义,却做到了,清廷的60万大军都去哪了?

一、

要讲这个问题,还是绕不开人心这种东西,因为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不能直视的,一个是太阳,一个就是人心!

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天而行,而不能逆天行事,所谓的天,其实就是禁锢在人们脑海中的某种观念,比如皇权。

如果仔细研究中国历史,会发现,封建社会其实就两个朝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汉取代之,从这之后一直到南宋灭亡,都是禅让过度的。

比如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司马德文又禅让给宋武帝刘裕,一直到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再到宋朝灭亡。

其实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告诉全天下的人,朕才是正统,是上天认证的皇帝,其他的都是冒牌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老百姓认可你这个皇帝,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当不了皇帝的。

虽然历史书上说是元取代了宋,成为中国第一个外族统治中原的王朝,其实说白了就是亡国了。这倒也给朱元璋出了一道难题,自己当皇帝的权威性该怎么保证呢,总不能告诉大家自己是造反得来的吧?

所以,朱元璋登基的时候一改常态,不再讲自己是布衣出身,驱逐胡虏了,而成了这样: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等于把蒙古人统治的合规性也一并给了,兜兜转转一圈后,又回到了自己头上!

二、

那么清朝是如何从明朝那里继承正统的呢?

其实就两招,听话的给胡萝卜吃,不听话地给大棒吃,毕竟当初入关的时候就是打着“消灭李自成,为崇祯报仇”的理由来的。

前期的时候到处招降明朝官员,等到后期坐稳了江山,又弄出一本《贰臣传》来抨击这些投降的将领。一边“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以及文字狱来消除异己,一边尊孔教,厚待明陵,还多次前往泰山祭天。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让人们从骨子里相信,清朝皇帝是正统,凡是有违背这条理论的行为或个人,都属于谋逆。

所以,太平天国起来之后,虽然也是人数众多,军队众多,但全国对其舆论却不咋好。尤其是那些士绅或者地主阶级一层,说洪秀全的军队是“洪逆”,说石达开的军队是“石逆”,他们的人民也成了“长毛贼”,成了“发匪”。

还是那句话,大清的子民普遍对太平军没什么好感,尤其是各地的士绅及地主一级。毕竟毛子一来,丢命又丢财,不如花钱投资各地的地方武装,共同剿灭发匪。

所以,纵使太平军鼎盛时期全加起来超过了百万军队,但终归是另类。毕竟拜上帝教是歪门邪道,走不上正道,被人们所不容,纵横十多年,终归灭亡。

但到了武昌起义的时候,情况完全变了,因为国内的舆论变了,他们也不再是“山贼草寇”,也不再是匪。就算是再保守,再顽固的保皇派,他们也不会给这些人的行为定性为“大逆不道”,而且这条理由也根本行不通了。

三、

除了舆论方面发生了改变,连各地方的地主啊,士绅啊,也变了!

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运动中,这类人是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甚至亲自出马拉队伍,一起对抗太平军。但等到了辛亥革命时,这些人不仅不会组织地方武装对抗起义,甚至还附和加入到起义军。

为什么前后也就几十年的时间,情况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主要原因还是人们见识到了世面,这段时间又被洋人欺负得厉害,实在是对清廷失望透顶。再加上庚子之变时,东南互保的签订,也让各地方大员们,有了不满朝廷的具体举动。

更重要的是清廷晚期的变法,彻底毁了“皇权”这个强大的号召力。因为你自己都承认了,这种体制是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从上到下都得变,既然要变,那就变得快一些吧。

这时候,革命者们就出现了……

当然,清廷的变法是不变会慢死,变了会早死,因为旧的基本盘已经崩了,新的盘子又没建好。

其他的变法项目倒是不重要,关键是教育这里改革了,变成了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度。人一旦受了教育,那境界立马就不一样了,所以新式学堂成了革命者的摇篮。那些留洋的学生跑到海外见识到了市面,回国不投身建设大清事业,转而加入了革命党。

这种情况压根就无解啊,凡是有点文化,有点见识的人,要么去当掌权者,要么就跑到革命者的怀抱去了,

四、

但是这些革命者并无法推翻大清,即使组织了几次像模像样的起义,也终归无法撼动大清这棵大树,关键还在于军队!

虽说辛亥革命的时候,大清还有二十万八旗军,其中十万驻扎在京城附近,十万驻扎在各地方,以及其他绿营军几十万。但武昌起义一爆发,大都立马投降了,福州的将军朴寿不肯投降,还点兵要决一死战。等革命军真打到了满城,只放了一枪,八旗兵就全都跑光了,就剩他一个光杆了。

还有一些地方的八旗军,朝廷拖欠的兵饷都有半年之久,比如四川,革命军支付了拖欠的兵饷,不费一枪一弹,自动缴械回家抱老婆去了。

绿营兵就更不用提了,而且他们根本就无法跟革命军相比,实力相差悬殊,那么清廷练的其他新军呢,都去干嘛了?

要知道晚清练兵,中下级军官大都是出国洋,留过学的,就算再不济,怎么着也得到日本溜达一圈吧?这些人只要在海外溜达一圈,多多少少会受到革命思想的熏染,回来后,清廷练的新军自然而然就有了革命的想法。

记住这个词,革命!

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中国终于出现了“革命”这个词汇。要知道之前都是用“造反”、“暴乱”、“运动”、“起义”等等,后来开始有了“革命”这个词,啥意思?

性质不同,之前所有的起义也好,暴乱也好,造反也好,都一个目的,就像陈胜吴广讲得那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他们不是建立一个没有王侯将相的世界,而是要推倒他们,然后自己去当王侯将相!

五、

而革命就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要建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有全新的分工协作!

造反也是需要组织的,没听说一个人就敢举着菜刀要造反的,往往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共同推举个首领,然后才造反。革命也一样,没有革命纲领,那连暴乱都谈不上,就跟某美丽国最亮丽的风景线一样,当然他们也是有头目的。

中国革命,最早的时候,有三个专门造反的帮会,分别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如果你跟我讲,金庸小说里不是还有个天地会吗,难道他们不造反?

其实不太一样!

过去造反的人,需要抱团取暖的,信弥勒佛,白莲圣母,甚至耶和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能给口饭吃。随后各种组织,各种教,各种会就出现了,比如白莲教,比如明教,比如拜上帝教。

这些个教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主张,有些纯粹是为了造反而造反,比如白莲教,宋朝的时候就有了。它是一路反下来,反宋、反元、反明、反清,总之,只要是朝廷,它就反!

他们不是为了执政而反,完全是为了反而反,即使跟李自成似地提出个“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到头来跟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一样,只能当做学生们的必考知识点,其实没个卵用。

太平天国亡了之后,又出来另外一种类型的帮会,比如青帮、洪门、哥老会三大著名帮会,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知道,朱总司令就是出自于哥老会。

再后来才有的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他们一开始也是存在幻想的,希望朝廷能改良。比如谭嗣同其实就是革命党,曾经撺掇哥老会跟着一起造反,后来戊戌变法开始后竟然产生了一丝幻想。

六、

这个之前也讲过,后来也正是谭嗣同的死,唤醒了那群革命党人。不要指望他的死能唤醒老百姓,老百姓是唤不醒的,他们看革命党被砍头,跟看毛子、强盗、流氓被砍头是一样一样的。说不定还拿个馒头去蘸血,期待能给自己的孩子吃了,治疗肺结核呢。

讲到这,就讲到孙中山先生了,现在网络上说人家是孙大炮,但要知道,正是他不遗余力的高声叫喊“自由、平等、博爱”才让那些革命党人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大清也好,太平天国也好,都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人们别那么聪明,最好愚蠢到皇上的命令就是天意,违背皇上的旨意,那就是逆天行事。老百姓的膝盖就是用来跪的,至于洋人为什么不用跪,是因为上天没有给他们膝盖,他们弯不了。

一不小心又扯多了,总之,武昌起义的时候,每个革命党人都铭记孙中山在同盟会上提出的口号: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十六个字,朗朗上口,尤其是民国二字,人民的国家,只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都有权管理国家,而不再是上天指令谁的江山。

如果普通老百姓也听不懂,那就看最后四个字,平均地权,跟《天朝田亩制度》意思是一样的,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实现了前十二个字,后四个字也是能实现的。

当所有人都认为革命能成功时,他就真的成功了!

只不过因为袁大头窃取了胜利果实,导致我们的共和又革命了几十年才最终完成……




自从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满清入关以来,遇到的军事斗争不计其数,其中影响比较大,危及清王朝统治的有: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嘉庆年间的天理教暴乱及白莲教起义,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光绪年间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庚子国变等。其中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实力原因再加上其他列强掣肘,无法灭亡满清政府并吞并中国,于是将策略改为扶持中国代理人来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所以,真正让满清感到有倾覆之际的恐惧感的军事斗争是农民起义,其中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中又以太平天国为冠。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巅峰时期定都南京,坐拥半壁江山,历时14年,先后发展到18个省,拥兵百万,军力强盛。但是最终还是无可避免的走向了失败。而辛亥革命时,由于孙武等革命党领袖计划泄露,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仓促提前起义,却成功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武昌起义时,起义军的人数

湖北的新军,总兵力只有一镇一协(一师一旅),一共一万两千人,起义前,大约两个标(团)被清政府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时,除五个营和两个标(团)没有参与外,一共2000多人左右。再加上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零星革命党人,也就说起义时,总共也就3000多人。就是这区区3000多人,引起了多诺米牌效应,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帝制。满清已是强弩之末,走到了改朝换代的尽头

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就算是大一统的朝代,寿命还没有超过300年的。西汉214年 ,东汉 196 年,东西晋加起来才156年,隋朝37年,唐朝290年,北宋168年,南宋152年,元朝98年,明朝276年;满清从清军入关1644年算起,到1911年也有267年了。从历史纵向来看,已经算一个高龄王朝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满清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廷耗费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元气大伤,中央权威开始丧失,政令不出,满清贵族开始没落,政权的天平和话语权向汉族实力官僚开始倾斜,地方豪强开始崛起;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从朝廷到民间,都已经不太认同满清政府的体制;等到了1900年庚子国变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以李鸿章盛怀宣为代表的12省地方地主阶级实力派居然不鸟慈禧太后的勤王开战诏书,搞出了一个“东南互保”条约,与列强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事后,这些参与东南互保条约的实力派居然没有受到清廷的任何惩罚。可见,当时的满清政府早已威信扫地,并对其依仗的上层官僚彻底没有了威慑力和约束力,上层统治阶层从内心深处已经不认同这个政权了。立宪失败、皇族内阁和保路运动是最后一根稻草

清末光绪年间同盟会连绵不断的起义活动,以及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让清廷舆论认为只有学日本那样的政体,君主立宪才可以富国强兵,才能避免“揭竿而起,瓜分豆剖”的结局。迫于舆论和内外压力,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5人去欧美学习考察,一年后,考洋大臣代表载泽上书说明立宪的好处:“ 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很快慈禧宣布预备立宪。实际上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贵族集团并不打算君主立宪,宣布预备立宪不过是稳定人心的权宜之计而已,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十年后实行立宪”。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成员共13人,其中其中满族贵族9人(皇族又占7人)。被人称为“皇族内阁”。至此,对满清还抱有一丝幻想的官僚阶级,立宪派,资产阶级,彻底失望并醒悟,转而同情并支持革命。同样是1911年的5月,皇族内阁一上台,就颁布了“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从而向英法德美列强筹措款项来应付目前入不敷出的财政。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来自社会的各阶层,不仅有地主,商人,资本家,还有小手工业者,工人农民,而且工人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邮传大臣盛宣怀宣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这种强行占有铁路原股东权益的强盗行径,很快就遭到了四川各阶层的激烈反对。与粤汉、川汉两干线相关的湖南、湖北、广东三个省,也展开了保路斗争。清廷不仅不亡羊补牢,反而派兵屠杀镇压。就这样,清廷完全失去了民心,全国的所有阶层包括人数占大多数的工农阶级也都认清了这个政府已经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更多的人开始加入革命军的队伍中来。满清的分崩离析,覆灭倒台只是时间问题,只是需要一个导火线罢了。




为什么当年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能够如此坚定不移地举行起义,而且还一次次,不畏惧失败就是视死如归地前仆后继。

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点燃起义的第一把火,只要这把火点燃了,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为什么说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革命先驱并非无脑式的的举行起义,而是很清楚当时的天下格局。

清政府已经名存实亡了,所谓的军队早就成为了各大地方派系手头的掌控之物,除了还能够使用朝廷体制在名义上管理天下之外,其实啥都干不了。

只差一只出头鸟,只差一个真正的勇者去揭开这层假面具。

革命的起义者心甘情愿去当出头鸟,他们只要不断地用自己的勇敢行动去带到早已麻木,或者尚在观望的人们,甚至用成功的例子告诉天下,清朝早已经灭亡了!

果不其然,在多次的起义和成功的案例面前,各个地方积极响应,通电起义,大清再也维持不住表面上的统治,直接宣布灭亡。




清入关之前崇祯健在的时候清已经反明和明交战了,而且努尔哈赤就是被明军打死的,后来的为崇祯报仇的口号谁会信呢?无非是个理由罢了




说白了,当时全世界列强各国都在走立宪共和之路并强盛了。

野蛮愚昧落后的大清最高统治阶级迏沉醉在君临四海的君主专制美梦中不愿醒来。就算是列强的大炮轰开了国门,他们还是继续在贪欢强睡续梦!

好比一个大男人的脑子坏死了一样,就算四肢再健壮。恐怕还经不住三岁小孩一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太平军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   崇祯   士绅   清廷   立宪   党人   人心   列强   满清   朝廷   清朝   中国   财经   万大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