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柏林战役前夕英美法故意将柏林城留给苏联红军攻打,而自己不去攻打?

1945年4月16日,柏林会战正式打响。苏联集中了270个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余人。此外,苏联红军还配备了2450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火炮等。为了顺利攻克柏林,苏联可以说下了血本。

德国也知道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战,也必将是至关重要的一战。如果柏林会战以失败而告终,纳粹德国就会彻底灭亡;如果赢得柏林会战,纳粹德国还可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为了应对苏联红军,希特勒也组织了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80万人。最后,希特勒还纠集了一万余门火炮、1500余辆坦克、3000多架各种飞机。

从1945年4月16日到5月9日,柏林会战持续了20多天,以苏联红军的完胜而告终。短短20多天的时间内,苏联红军损失30万余人,其中战死8万人,德国则损失军队40余万。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于总理府的暗堡,纳粹德国彻底没有了抵抗的决心,5月8日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联红军虽然击败了德军,结束了欧洲战事,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约8万苏联红军牺牲在了“黎明之前”。眼看胜利就在眼前,苏联即使不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也可以击败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则要“聪明”得多,他们“故意”将柏林留给了苏联红军。果子已经熟透了,英法美为什么不亲自去摘,而是将“这好事”让给苏联。

所谓的美英法不愿意攻打柏林,其实只是美国不想打。其实英国和法国还是想进攻柏林的,尤其是英国。英国和法国想打,但是实力不允许啊。如果苏联和美国不插手,当时的德国依然可以击败英国和法国。以英国和法国的那点实力,也无法跟苏联争夺最后的胜利果实。苏联也不允许英国采取自己辛辛苦苦“培育”的果实。

二战中,美国一直以盟军大后方自居,而且一直非常注意自身的伤亡。雅尔塔会议中,美国为了推动苏联进攻日本,甚至答应苏联的某些不合理要求。直到美国研制出核武器,才不希望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时间进入1945年之后,所有人都知道战争即将结束。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都只是秋后的蚂蚱。

1945年之后,有些成员国或者势力已经开始坐等胜利,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再付出更多的牺牲。美国认为占领日本本土可能会付出上百万美军的性命,所以推动苏联进攻日本、使用原子弹。美国的空军和海军绝对比苏联红军强大,陆军就不好说了。苏联都付出了大约30万人伤亡的代价,美国也差不多。

诺曼底登陆之时,盟军的损失要远远大于德军。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的进展并不顺利,损失却很大。美国意识到如果进攻柏林,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伤亡。柏林会战极有可能是欧洲的最后一战,美国没有必要在“黎明之前”再付出十万美军的性命。于是,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便决定不进攻柏林,将柏林“留给”了苏联。

相比较于美国,苏联攻打柏林的意愿则非常强烈。苏德战争打了近四年时间,德国人摧毁了苏联人的家园,造成大量苏联人死亡。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伤亡总人数达到了3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经济区都被德军蹂躏,很多城市被夷为平地。苏联跟德国人有深仇大恨,欲将整个德国夷为平地。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并没有整肃军纪,而是放任苏军“报复”德国。

苏联是抗击德国的最重要力量,也是抗击德国的主力军队。苏联也想由自己攻克柏林,以求获得更大的利益。二战后期,美苏两国实际上也开始争夺战利品,以求在战后获得有利的位置。当时,苏联的综合国力明显不如美国,所以只能在战场上获得更多战功,以求争得更多话语权。如果苏联没有击败关东军,处理日本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多少话语权。

在苏联看来,柏林是战争结束前最大的战利品。如果苏联攻占了柏林,在欧洲将会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所以苏联一定要进攻柏林。一方面美国不愿意付出更多伤亡代价,另一方面苏联进攻柏林的意愿又比较强烈。美国则顺水推舟,将柏林留给了;苏联也非常愿意进攻柏林。美苏两国默许的事情,英法两国则没有能力做出改变。

诺曼底登陆之后,美英盟军一度进展比较顺利。但是随着战事的推移,盟军的进攻势头被延缓。柏林会战前夕,苏联红军距离柏林已经非常近,而英美盟军则距离柏林相对较远。从地理位置上说,盟军需要苏联红军尽快进攻柏林。如果苏联红军不尽快进攻柏林,德国可能会赢得一些喘息的机会。

德军一旦有了一些喘息的机会,盟军将会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战争结束的时间甚至可能会延长。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苏联红军进攻柏林是最佳的选择。后来的事实证明,苏联及时进攻柏林,有效地阻止了德国的援军。柏林守军和外围守军的联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最终柏林守军只能孤军作战,德军也越来越绝望。

从1943年开始,美英苏中四大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商讨如何击败法西斯国家,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1945年2月,美苏英三大盟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史称之为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中,三大盟国再一次明确了对德作战的原则,包括对德作战以及战后处置德国的问题。盟国明确了对德作战的基本原则,战后分区占领德国。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相关规定,战后美英法苏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柏林又在苏占领的范围之内。从雅尔塔会议的决定来看,美英法三国即使不进攻柏林,最后也可以参与占领柏林。那么美国就没有必要冒着士兵伤亡的代价,攻打柏林,完全可以坐享其成。苏联则不一样。柏林在苏占区内,苏联红军需要打下柏林,而且也需要扫清苏占区的抵抗力量。

尽管美国和苏联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还是通力合作。苏联进攻柏林期间,美英法盟军也没有闲着,也在外围打击德军。由于美英法盟军的牵制,纳粹德国其他区域的军队才不能及时回防柏林,直接支持了苏联红军的军事行动。1945年4月25日,美苏军队会师易北河,完成了历史性的握手。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于绝望中自杀。希特勒自杀之前,纳粹德国的高级官员要么自杀、要么投降,纳粹德国完全土崩瓦解。1945年4月30日21时50分,米哈伊尔·耶果罗夫和麦利唐·坎塔里亚将苏联的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两天后,柏林守军投降。5月8日,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3月27日,艾森豪威尔接到马歇尔的急电:“防止敌人形成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区,(德国)南方的崇山峻岭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地区之一”!美国陆军总参谋长建议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渡过莱茵河的美军主力,应向东南方向突击。而同一天,艾森豪威尔又收到了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蒙哥马利的一封电文,内容截然不同。


(马歇尔)


英国人表示将以两国装甲部队为先导,沿韦瑟尔—汉诺威的公路全速推进,即兵锋指向偏北,蒙哥马利电文最后的两句话是:“然后沿着公路直抵柏林,我希望如此”。也就是说,在是否抢先攻取柏林这个问题上,盟军内部也是有分歧的,当然没有法国人什么事,他们那点兵力根本没有话语权,最终有权决定盟军主攻方向的,仍然是艾森豪威尔。


马歇尔的意见更多是从军事上考虑,当时风闻德国大批军政要员已经逃出柏林,汇集在德国南部、奥地利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准备建立所谓的“民族堡垒”。据称德国人“将能依靠天险和最有效的秘密武器继续存在下来,准备东山再起,那里有许多容纳军工厂、粮食和设备的大山洞,还准备成立一支专门接受游击战训练的青年地下军”。


(艾森豪威尔)


蒙哥马利等英军将领则是从政治角度认识柏林的重要性,丘吉尔的态度亦如此,那就是要争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话语权、以及形成战后与苏联军事对峙的有利态势。但是艾森豪威尔更倾向于执行马歇尔的指示,因为他也担心所谓“民族堡垒”可能真的存在,从历史上看,没有什么是希特勒做不出来的,况且大批纳粹要员南逃确系事实,鬼知道他们要去干嘛?


在高级将领会议上,艾森豪威尔忧心忡忡地说:“如果让德国人真的建立了民族堡垒,那么我们将陷入旷日持久的游击战和代价更大的围攻战。而德国人就可以保有他们的最后希望,即利用盟军的不和,最后获得比无条件投降更为有利的条件”,美军重要将领、第12集团军群总司令布莱德雷也支持艾森豪威尔的意见,他摆出了三点理由:


(蒙哥马利)


第一,就战场态势而言,盟军主力部队距离柏林尚有250英里,而苏军兵锋所指,到达柏林仅剩30多英里(1英里差不多1.6公里,自己算哈哈),差不多是八倍的路程,美英盟军即便是玩命赶路,也未必能在苏军总攻柏林之前到达,那么去干什么呢?难道是专程去给人家庆祝胜利不成?


第二,布莱德雷保守估计,如果强攻柏林,美军将至少付出10万人以上的伤亡,在1945年3月德国战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实在得不偿失,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一条挺重要,就怕死人多。笔者个人感觉布莱德雷的估算还真的不准确,以盟军地面部队与苏军的战斗力差距,就算拥有空中优势,伤亡也不会低于20万,因为攻克柏林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巷战,空中掩护作用受限。


(蒙哥马利和朱可夫)


第三,军人就应该干军人份内的事情,消灭敌人为第一要务,既然苏军已接近柏林,根据《雅尔塔协定》的条款,盟军能够打到易北河已经帮了苏军很大的忙,战争就是战争,布莱德德着重指出:“我们更关心的是消灭德军的残余力量,而不是战后政治力量的组合”。


艾森豪威尔拍手称是,因为按照《雅尔塔协定》划定的美苏对德占领区范围,直到易北河以西90英里,都算是苏占的德国东部地区,也就是说,盟军挺进到易北河都已经是“越界”了。而柏林完完全全在苏占区之内,盟军就算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打下来,最终还得把它交还给苏联人,除非想马上开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否则就是吃饱了撑的为别人火中取栗。


(德军向美军缴械)


于是美军高层就此决心放弃柏林,转兵东南去干掉德国人可能存在的“民族堡垒”(事实证明子虚乌有,但是大批德军高官逃到南方是真)。而接到作战命令的蒙哥马利大为不爽,忽悠英国政府和参谋长会议出面,试图改变艾森豪威尔的决定,美英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关键时刻,马歇尔力挺艾森豪威尔:这是最高统帅的权责,应该得到完全支持。


艾森豪威尔底气更足,1945年4月1日专门电示蒙哥马利:“你应注意到,我在前封电报中没有提到柏林,在我看来,那个地方只不过是个地理概念,我对它从来不感兴趣,我的目标只是消灭敌人,摧毁其抵抗力”,言外之意,老大老二你得分分清楚,执行命令就得了,没事少BB。


那么你看,盟军放弃进攻柏林是故意的吗?准确的说,那叫“有意”。!


(德军在柏林投降)




这就是美国精英阶级的世界级眼光和格局了!

别觉得美英一伙坑苏联,这时候美国第一个要收拾的,恰恰是英国!然而这时美国最厉害的地方,不是愣头莽上去干死英国,而是收编它,正式全盘接收了英国这个原世界霸主的大部分政治遗产。

我们大多数年青人成长的环境里,地缘政治状况就一直是美国和西欧主导着世界主流社会,美英始终像好的穿一条裤子,已经很难理解美国主流社会的那些老世家,具体说就是当年五月花号送到美洲的那批人的后裔,大部分家族流传至今的传世格言依旧是:“敬畏上帝,不说谎话,仇恨英国佬”。另外不要看西方世界在我们明朝中叶就开始了大航海,大殖民时代,英国1840年就把落寞的晚清按倒摩擦,但真正在经济上第一次全面超越我们这个古老封建国家,就是美国在我们甲午战争那些年才完成,可是那个年代的世界霸主仍旧还是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聪明的在恰当的时间参与了战争,已经初现新世界霸主的形态,然而政治上的不成熟,为英法提供大量物资,牺牲自己十几万年青人,最终还是导致在一战胜利后,在巴黎和会上被英法联手排挤出去,基本没有获得什么战争红利,这才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的政治精英们,首先需要和自己国内社会“光荣孤立”的主流思潮做斗争,也才有珍珠港是罗斯福故意放纵日本人打的阴谋论流传。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政治精英阶层一方面积极控制国内光荣孤立思潮,既掌握正确价值观导向,又利用这个思潮为借口,抵御英法的过早援助要求,就是借希特勒这把刀,先在欧洲把整个欧洲经济打垮,两头倒卖物资,给自己的大工业做好预热。真要说阴谋论,我觉得可以把红色资本家哈默帮助苏联建立工业体系这件事给算进去,英国这个老霸主对付欧洲大陆的手段,一贯是扶持老二打老大,但是美国的政治精英应该是已经意识到老欧洲势力的这些老大、老二已经不足以满足未来需求,他们必需给欧洲树立一个令人绝望的对手,一个让欧洲联合都必需仰望的对手,那么除苏联外,别无选择,欧洲别的国家体量规模都无法担此重担。

德国军队的精锐,已经够让欧洲绝望,但是真的还不够,一旦英国、法国,甚至意大利,西班牙,只要出现一个能协调整合国内势力,形成足够威望的领袖,都有可能成为这样一个国家,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希特勒,这样的领袖未必不会重新出现。所以一个看上去组织混乱,完全靠规模彻底堆垮德国的苏联出现了,只有这样一个蛮横国家的存在,才会让一个联合的欧洲,依然感到恐惧。

美国是最先摸到并了解工业规模爆发威力的国家,也为苏联打好了这样的工业底子,因此德国和日本的威胁到底有多大,他们有数的很,对德、对日作战,只是战术手段,战后的新世界布局,才是重中之重,尤其当苏联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顶住德国人,在库尔斯克用T-34堆死德国精锐后,胜利已经确认无疑,物资上的支援美国并不介意,他们也了解他们在出钱,别人在出命,他们在乎的是自己人的牺牲,以及战后世界新格局的确立。

具体到战术上,政治上战后组建联合国问题上,英国迅速就拉拢了法国,美国则拉拢中国和支持了苏联。军事上对德作战,苏联已经打出真火,这时候已经没人能拦住他们进攻并报复德国,巨头会议上斯大林傲娇拿捏,只是需要争取更多的利益,美国半推半就把请求由他们进攻柏林。

美国自己是不在乎这么点威望的。英国在乎,英国也愿意牺牲自己的年青士兵,来争取进攻柏林的荣誉,可是英国真做不到,西线随美军一起登陆的英军,在德国人的阿登反击战前,已经暴露他们在西线这些德国人拼凑出来的二、三线部队面前,仍然不是对手。蒙哥马利主导的市场花园行动,一败涂地,费尽心力也没能拿下遥远的阿纳姆大桥,而且在不久后,因为害怕桥南岸的德军进攻,要求美军出动轰炸机把这座桥给炸了,这样的英军,要是真敢进攻柏林,美军和苏军大概会冷眼旁观这些英国部队被柏林吞食,再继续自己原本的节奏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雅尔塔会议的决定。

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各国达成一致:战后德国和柏林将被分成四个占领区。在德国统一前,柏林将由四国占领。 德国被分裂,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条件”。


可见,柏林城市以外的地区,是苏联占领区,不是英美法占领区,英美军队原则上不能靠近柏林。还有,柏林既然已经定为4国共管,又不是谁打下来谁就占领了,英美为什么要不惜代价去打了?犯傻?



第二,军事上难以做到。

英美军队从1944年8月诺曼底登陆以来,本来是一帆风顺,仅仅花费120天就杀到了靠近德国边境的法国阿登山区、卢森堡、比利时。

按照这个速度,英美军队应该会在1945年初就抢先占领柏林,甚至攻占德国全境。

但是,随后两个军事上的失败,导致这个计划无法实现。

一是蒙哥马利元帅在9月主导的市场花园行动,希望绕过德军防御强悍的正面莱茵河和齐格菲防线,直接攻入德国腹地。可惜这个计划失败了,英美军队无法速战速决,只能步步推进。

二是1944年12月,德军出乎预料的发动了阿登反击战。此战打的英美军队措手不及,双方鏖战到1945年1月底才击溃德军。即便如此,英美军队的攻势也被大大拖延了。

相反,由于希特勒的军事冒险,将大量兵力投入西线,为东线的苏军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苏军趁机迅速向南攻击,1945年2月占领布达佩斯,4月占领维也纳,5月占领布拉格。

更重要的是,苏军1945年1月趁着美军和德军在阿登战役厮杀的机会,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到2月2日苏军将战线由在波兰的维斯瓦河推进至德国境内的奥得河,即距离德国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虽然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东普鲁士的德军还在坚持对抗苏军,但谁都知道大势已去,柏林肯定守不住了。

相反,英美军队当时还在200多公里外,面对着坚固的齐格菲防线,不可能遭遇苏军攻入柏林。



第三,美国刻意打压英法。

其实,丘吉尔是非常想要占领柏林的。

他曾经严厉指责艾森豪威尔:“我不明白不越过易北河有什么好处。如果敌人的抵抗就像现实一样削弱下去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跨过易北河,尽可能地向东挺进?当我们把柏林主动让给南部的俄国人,而俄国人一旦进入柏林的时候,就将产生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因为这一切都将使他们产生‘天下是俄国人打下来的’意识。

  另外,我并不认为柏林现在已经失去了它的军事意义,更不认为它失去了其政治意义。柏林的陷落将对整个德国的抵抗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震动,一旦柏林陷落,大多数的德国人就会自动地放弃抵抗。    

  所以,我更倾向于第二十一集团军向易北河挺进,攻占柏林。这同您准备攻打鲁尔以南的攻势并不矛盾,只是把部队的任务向北移动了一些罢了。这样也可以使英国军队免于陷入意外的狭窄地带……”


但艾森豪威尔断然拒绝了!

这不是美国人短视,而是刻意打压英法。

一战结束时,美国协助英法打赢了德国人。但是,英法随即丢开美国,瓜分了德国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结果就是,英法在欧洲的力量迅速扩大,美国却一无所获。

美国人认为二战以后,苏联必然会崛起。如果让英法得到最后的好处,他们就有能力单独同苏联对抗,不需要依赖美国。

相反,如果让苏联具有较强的实力,压倒了英法,后者就只能依靠美国来自保。

由此,美国就会毫无疑问的成为西方世界的霸主。

这是政治布局,并不是罗斯福的乱来。



第四,畏惧攻打柏林的巨大伤亡。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高伤亡,美国人看的很清楚。

柏林是第三帝国的心脏,修建了庞大完整的防御工事。希特勒拼凑了100万人进行防御,除了老幼妇孺以外,至少还有50万人。

二战的特点是,防御一方即便较弱,借助工事采用合理战术,也可以造成进攻一方的重创。

那么,攻打柏林可能会有极大的损失。



事实证明,250万苏军攻打柏林,损失很大,共有8万多人战死,28万人伤病,总数高达36万人,几乎占到进攻部队的六分之一。

而美军在欧洲同德国打了这么久,战斗死亡一共才18万3588人,全部死亡也就25万人。

像苏军这样打个柏林就死差不多10万人,美国是承受不起的。




攻打柏林前夕,英军蒙哥马利元帅早就蠢蠢欲动了,因为丘吉尔认为,只有在苏联前面拿下柏林,才能在欧洲重新挺起胸膛,进而恢复日不落帝国的世界地位。

按照雅尔塔会议的精神,攻打柏林的重任是交给苏联的,可惜丘吉尔的这一意图使得蒙哥马利早就忘了当初的协定。

苏联大军还没开拔,蒙哥马利已经带领英军冲到了柏林附近,英军攻打柏林的战争近在眼前。这个时候和事佬美军出现了!

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的最高统帅,也派遣美军跨过莱茵河,直奔柏林而来。但是这个时候他向苏联和盟军发出消息:盟军此举只是为了切断德军南北联系,没有攻打柏林的意图。

蒙哥马利都懵了,这是什么情况?老美公然偏袒苏联吗?其实谁都知道,要想啃下柏林,必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很显然,老美不想有过多牺牲,而英军却有点儿不知死活。


一、苏联和德军的仇恨太大了。

从二战战损来看,苏联是欧洲受到损失最大的一个国家。苏联早先有1亿人左右,经历了卫国战争以后,苏联光人员就减少了2660万人。其中有860万人是士兵,而平民殒命的多达1800万人。此外还有接近一半人口受伤,这种代价是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难以承受的。

1941年6月22日,德国单方面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要么不打,要打就要一口把苏联给吞了。

所以这次希特勒出动了550多万人、4000多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兵分三路,向苏联发起了全面总攻。

斯大林当时还沉浸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当中,压根就没考虑对手不按套路出牌的情况。以至于苏联猝不及防,大片领土瞬间丧失。


德文斯克、波罗茨克、奥尔沙、明斯克、普斯科夫等城市相继被德军攻克,好在莫斯科保卫战苏联是打赢了,要不苏联真的要退到亚洲这边来了。

到了1941年11月,德军已经占领了苏联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还控制着苏联40%的人口。大部分工业区也都被德军掌握。

此后德军派遣150万兵力,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双方打了数月,消耗巨大。好在到了第二年2月的时候,天气寒冷,德军撑不住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不过这一系列战役打下来,德军对苏联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几乎把苏联的那点工业基础都给打光了,美军之所以给苏联攻打柏林的机会,或许就是在让苏联复仇而已。


二、苏联攻打柏林,那损失老大了。

要知道,柏林是希特勒的最后阵地,最精锐的部署都安排在柏林城内,所以要想拿下这座城并不容易。

别看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叫得很嚣张,可你让他真的上去打的话,他还真的未必能打下来。就算打下来,到时候英军损失殆尽,又有什么意义?无非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罢了。

美军这边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让英军打下了柏林,那英国在欧洲的威信大增,这不利于美国操控欧洲的局面。如果英国打不下柏林,这对整个战局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反而助长了德军的士气。

那么美军为啥自己不打呢?以美军的实力当然可以打下柏林。可是打下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吗?并没有任何好处,反倒是增加无谓的死伤。

美军是最心疼小命的,能不死自己人,就尽量不死自己人。所以说让苏联打是最合适的,既能够消耗苏联,又能够结束战争。


苏联动员了250万人的部队,配备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向柏林进发,这不仅是要打下柏林,还要为打下以后打扫战场做准备了。

而德军这边也有80万人的军队,10400门火炮,1500辆坦克,3300架飞机作为防御力量。可谓是实力强劲,一般人啃不下来。

1945年4月25日,苏军开始包围柏林,随后采取多角度进攻的办法进入柏林,双方展开了惨烈的巷战以后,5天内苏联便攻占了国会大楼,逼得希特勒自尽。

那么苏联打下柏林,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战争结果很惨烈,德军伤亡45万人,而苏军也伤亡多达36万人。


三、苏联靠德国的工业基础,迅速恢复了工业发展。

苏联之所以派遣250万人的部队到德国,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占领柏林,更是为了后来打扫战场的时候,让盟军其他人没有分享战利品的机会。

苏联对抗德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整个国家近一半人被德军伤害过,而且整个苏联的工业体系几乎全部瘫痪。这个时候如果不到德国补充一波的话,苏联压根就撑不过去。

首先就是抢人才,这一点美军也没有落后,双方几乎把德国境内的所有科学家,都给弄到了自己的国内,这些人才是科技、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其次就是硬件设施,当时但凡是钢铁打造的东西,都被苏联给弄回去了,比如说机械、发电站、厂房、军事设备等等,一股脑都被苏联搞回去了。美军也只能干瞪眼,因为这些东西不太好运输啊,只好眼睁睁看着苏联像个捡破烂的,把德国境内的“破烂”都给捡走了。

这些东西运到苏联以后,瞬间就恢复了苏联的工业生产力,由此可见德国的科技在当时来说属于顶尖水平。

此外苏联还获得了德国100亿美元的赔偿款,暂时赔不起没关系,慢慢来。苏军进入柏林城后,自然也放肆了一把,这就不提了,总之是互相伤害的事情。


总结:美国没想到苏联也有自己的计划。

本来按照美国的计划,阻止英国攻打柏林,可以削弱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让苏联攻打柏林,可以消耗苏联的战斗力。

美国以为苏联是个愣头青,没想到人家有自己的打算,可不仅仅是为了报仇。这个时候就算不打柏林,苏联内部也是一堆烂摊子了。只有打下柏林,拿回战利品,才能恢复国家的发展。

结果好了,苏联拿走了柏林的一堆科学家和设备,以至于后来居然在短时间就有了可以跟美国抗衡的实力,不得不赞叹一下,元首统治下的德国是真的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苏联   艾森豪威尔   英法   红军   希特勒   雅尔塔   盟军   欧洲   德国   英国   德军   美国   战后   伤亡   战役   美军   财经   柏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