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李世民少年从军,英勇无匹。是他最先向李渊提出晋阳起兵的,在攻城略地的时候也是出力最多的。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又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秦王。

可以说他前半生唯一的污点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用沾血的双手抢来了皇太子之位。后来又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可是李世民继位之后勤政爱民,善于纳谏,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在他执政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史称贞观盛世。但是到了贞观后期,李世民的很多行为遭人诟病,显得昏聩无能。那么他晚年究竟做了什么,使得世人转变了对他的崇拜和歌颂呢?下面,就来详细说说李世民晚年的七宗罪。

第一宗:前期节俭朴素,后期劳民伤财

李世民刚继位的时候,唐朝开国才八九年,经历了隋朝末年大规模的战争,社会各方面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国家需要拨款发展生产,所以国库并不是很充裕。于是李世民下令放生了宫廷花园中所养的鹰隼,并且不再收取各地进贡的奇珍异宝,带头节约开支。在他的影响下,长孙皇后也在后宫厉行节俭,从不铺张浪费。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李世民计划巡视洛阳,命令将作大匠阎立德找一个清凉避暑的地方修建行宫。阎立德就在河南汝州建了一座宫殿,名为襄城宫。这时候的李世民还抹不开脸面,不太好意思大肆营建,所以襄城宫规模比较小。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难以忍耐夏季的酷热,命令阎立德主持将李渊时期的太和宫旧址扩建,改名为翠微宫,宫殿落成后李世民开始在这里避暑兼处理政务。

没多久李世民又觉得一座行宫还不够,同年又命人将李渊时期的仁智宫扩建,并改名为玉华宫。玉华宫“十殿五门”,规模非常大。李世民还曾经诏玄奘法师同往玉华宫避暑,玄奘法师在这里翻译了多部佛家经卷,李世民还亲自为其作过序。

翠微宫和玉华宫虽然都是在原址的基础上翻修扩建的,但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最后一次来到翠微宫,五月在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去世。

宫殿有了,空荡荡的也不好看,李世民就从天下广征美女入宫。他在玉华宫与玄奘法师译制经卷,在其他宫殿则与女施主探讨佛法,看观音端坐莲花上,听巨木撞钟深浅声。

尤其是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更是放飞自我,除了各地海选的上千名美女,他没事儿还自己打听,听说哪家有美女就要收入后宫。有一次听说李渊的好友武士彟的次女长相是“容止美”,就下诏让武家次女入宫,赐名“武媚”,这就是武则天。

频繁纵欲导致李世民气虚肾亏,据推测李世民很可能在四十多岁就失去了生育能力,此后他直到去世都没有再生育子女。

住大房子、讨小老婆,这都还算是人之常情,男人一辈子也就这么点儿乐趣了。可是李世民志存高远,根本不满足于此,他计划封禅泰山,这无疑是非常烧钱的一项运动。李世民此刻完全忘了初心,节俭朴素的作风荡然无存,为了个人的享受开始不顾民生。

第二宗:前期讲求实际,后期好面子

我们都知道,为了表示尊敬,古时候人书写各种文字材料需要避讳皇帝的名字。像李世民的名字“世民”二字都属于常用字,如果避讳的话,人民生活就很不方便。李世民登基后曾体贴民众,说皇帝姓名中的两个字不要为某一个字而避讳,近代以来,两个字都避讳,废缺的地方已经很多。以后那些官号、人名、公私文籍图书,虽然出现了“世民”这两个字但不连续的,并不须避讳。

那个时候这位年轻的帝王格局很大,收获的也是人民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但是到了晚年,李世民反而钻牛角尖了。

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李世民晚年曾经授意史官篡改了国史,夸大自己的功绩,贬低其父亲李渊执政时期的成就。并且李世民非常忌讳“玄武门之变”,对于相关记载也做了一些粉饰。

宋太宗曾经这样评价李世民:朕览唐史,见太宗所为,盖好虚名者也。每为一事,必豫张声势,然后行之。意思是说李世民贪慕虚名,做什么事都要发个微博给自己造个势。

第三宗:前期大度宽容,后期多疑猜忌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以皇太子身份处理国家政务,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图谋叛逆,只是被夺了爵位废为庶人,没有丢掉性命。李世民还将武德元年(618年)以来由于直言被责罚流放的人都放了回来。还不计前嫌,重用了政敌李建成的旧部魏徵。

晚年的李世民却出于猜忌冤杀、误杀了不少直言敢谏的忠臣。比如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逼迫宰相刘洎自尽。

贞观二十年(646年)又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开国功臣张亮。

在开国功臣侯君集谋反案之后,李世民猜疑其推荐者魏徵,于是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革除赐予魏征的许多荣誉。

鞍前马后追随李世民的尉迟恭也曾遭到猜疑,无奈之下尉迟恭只好主动辞职,李世民都没客气一下就让他回家了,这无异于卸磨轰驴。

开国功臣李君羡,当年跟随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但由于他籍贯洺州武安,封爵又是武连县公,小名又唤作五娘子,在“女主武王”的谶语流传开来之后,李君羡无辜躺枪,李世民就开始厌恶他。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下诏诛杀了李君羡,并抄没了他的家产。

第四宗:前期爱民如子,后期视如蝼蚁

贞观元年(627年)河北和山东大旱,李世民派遣使臣巡视各地灾后重建工作,救济和慰问灾民。他一想到灾民食不果腹,自己也舍不得多吃粮食。听说民间有为了生计卖儿卖女的事情,李世民马上自掏腰包命人帮助灾民赎回卖掉的孩子。那时候的他爱民如子是全方位无死角的。

然而李世民晚年大修宫殿时,曾有大臣进谏劝阻,说不能这样役使百姓。李世民却回答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意思是百姓们闲着没事干就容易放纵散漫,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能使他们顺从听话。

这话实在是太气人了,把百姓当牛做马压榨劳动力,还不忘鄙视一下。这与当年秉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理念的唐太宗差别太大了。

第五宗罪:前期虚怀纳谏,后期刚愎自用

李世民登基后常常以隋炀帝拒谏亡国来警醒自己,他给予谏官极大的权力,鼓励各级官员直言进谏。魏徵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言进谏200多次,在朝堂上指出李世民的过失,有好几次使得李世民尴尬无比、下不来台,李世民却极为信任他,将他誉为“镜子”。贞观一朝的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也都以极言力谏而闻名。

然而到了后期,李世民就飘飘然了,作为盛世帝王的自信心一下就爆棚了。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讨伐高句丽,理由是其摄政大臣谋杀了在任的高丽王另立新王,却没有向自己报备。

褚遂良等大臣表示反对,认为高句丽地处偏远,地形易守难攻,气候严寒冰期极长,征高句丽实在得不偿失。

可是这时候老李头已经听不进逆耳忠言了,他一意孤行,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最终因为当地气候水土的原因粮草跟不上,马匹也损失得差不多了,所以班师还朝。

这次亲征虽然前面取得多次大胜,但距离他出发前定下的目标差了十万八千里。回来以后李世民自己都后悔了,这时候想起魏徵来了,就说如果魏徵还活着的话,一定能够避免这次征伐。可是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不是从前的李世民,朝中也不可能再出一个魏徵了。

第六宗罪:偏爱魏王,造成内耗

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三个是长孙皇后所生,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

太子李承乾好玩乐、不上进,李世民慢慢就不大喜欢他了,同时过度偏爱魏王李泰。在李泰到年纪该去封地就藩时,李世民也不让走,还对李泰各种封赏,几乎已经达到了太子的标准。

这就让太子李承乾有了危机感,最终在功臣侯君集的劝说下准备谋反。不过李承乾起兵之前事情泄露,最终没有成功。

这场风波最后,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平民,魏王李泰被幽禁,齐王李祐以及李世民七弟李元昌都因为牵扯其中而被赐死,侯君集也被李世民诛杀。

在这种情况下剩的唯一嫡子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李世民的皇位就是靠弑兄杀弟得来的,他非常忌讳这一点,更是绝对不允许儿子们走上他的老路,然而现实啪啪打脸。他的儿子们为了争位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反目成仇,最后基本都不得善终。兄弟之间闹成这样,李世民有很大责任。

第七宗罪:前期看淡生死,后期迷信丹药希求长生不老

李世民年轻时对于秦始皇执着于长生不老药的事情嗤之以鼻,也嘲笑过汉武帝走上了秦始皇的老路。

而晚年的李世民身体素质大不如前,他也对死亡产生了恐惧,他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他到处征召方士为他炼制丹药,可是吃了很多丹药也没有效果。刚好王玄策从印度回来,顺路代购了印度神油,哦不,是印度神药,他吃了以后,没多久就仙去了。

写在最后

论文治武功,李世民在中国帝王史上无疑是排名前五的,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也大多是积极而正面的。但是人无完人,虽然李世民被尊称为“天可汗”,但他毕竟不是圣人,他也有欲望,也有缺憾,这是再多的丰功伟绩也无法掩盖的。

李世民晚年对自己的评价也比较中肯:“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

这意思就是李世民认为自己为苍生黎民创造了很好的生活,为大唐奠定了莫大的基业,功过之间还是功绩大得多而过错很小,但要说尽善尽美还是有些羞愧的。连他自己也知道过错不少,把他称为完美的帝王他都觉得惭愧。




在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为帝期间,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贞观十九年的亲征高句丽事件。如果说之前的太宗皇帝是精明强干的、英明神武的,那么从高句丽战场上回来的太宗皇帝就是疲劳多病的、安于享乐的。

人在死亡面前很容易妥协,转而变得易怒、多疑,并且开始享受人生,即便享乐的代价是沉重的。比如说太宗皇帝,他在贞观末期的骄奢享乐一直成为世人攻击他的证据,甚至很多人忘记了他所做的那些政绩,而津津乐道于他如何如何昏庸,须知昏庸是相对的,太宗皇帝的昏庸只是相对于他为帝前期开创的贞观之治而言的,实在不应该大加苛责。

武德九年,一场玄武门之变成就了李世民的皇帝梦,在登上皇位的同时,伴随着李世民的就是永远的争议,皇位得来不正这件事是无论如何抹杀不了的,况且李世民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但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在为帝期间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向世人证明他这个皇帝是最合适的。而李世民也的确做到了,由他和他的团队开创了贞观之治,虽然不能称之为盛世,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为后来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可以否认的。

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时代,是令后世怀念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这是极为难得的,魏征和王珪这两个东宫旧臣时刻不忘规劝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愿意纳谏,留给了后世一段非常好的佳话。但后期李世民逐渐不再纳谏,变得独断专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对于自己建立的功绩开始自信起来,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李世民为帝日久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

令人耿耿于怀的就是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推到了他的墓碑,起因就是李世民得知魏征生前曾将进谏的时间和内容等拿给褚遂良看,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青史留名,而且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接连犯下大错。这让太宗皇帝觉得自己被魏征蒙蔽了,因此在为魏征亲笔题写墓碑之后又将其推倒,但在后来,李世民发泄完心中的不满后还是下令为魏征重修墓碑。

重修墓碑这件事发生在亲征高句丽之后。从贞观十八年开始,李世民就打定主意要亲征高句丽,并在派出李绩和张亮的两路大军之后,于贞观十九年的春天带领十万大军亲征高句丽。李世民征高句丽这件事被看成是李世民贞观末期的穷兵黩武,实际上这还真算不上穷兵黩武。李世民在最初继位之后并没有开始对外战争,而是第一时间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最大程度发展了农业。为了先提升国力,李世民甚至忍下了渭水之盟,为的就是在国力充足的条件下对外开战。

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力确实大大提升,然后李世民才开始收拾骚扰边境的小国家。并数次取得胜利。攻灭高句丽是中原王朝从隋炀帝开始就有的夙愿,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虽然攻下了十余座城池,但是高句丽并没有就此灭亡。但李世民的身体却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实际上在回师的路上李世民就病了,从此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真正好起来,太子李治开始长时间的监国。至于病因则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因素就是劳累过度。他20岁随李渊晋阳起兵,之后的数年之间一直征战沙场,天下平定之后就是和太子李建成争权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再之后就是勤勉政事,一直到贞观十七年李祐、李承乾、李元昌、李泰等等谋反的谋反,谋嫡的谋嫡,给李世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李唐皇室遗传的风疾,终于在持续近一年的高句丽战场上爆发了出来。

李世民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开始享乐,比如大兴土木,将终南山上的太和宫重修扩建为翠微宫,将仁智宫重修扩建为玉华宫,做为李世民的避暑行宫(李世民一直很怕热)。两处宫殿都是富丽堂皇,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不可胜计。

李世民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年轻时候的他曾耻笑过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带来的恐惧,让李世民想抓住一切可能让他继续活下去的可能,为此他宁愿相信曾经不肯相信的东西。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长生不老药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贞观二十三年的五月,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去世,时年52岁。




唐太宗,以其雄才大略,开创盛世,堪称圣君。

然而,进入中年(唐太宗51岁去世,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晚年)以后,唐太宗却渐渐“变坏”,“渐不克终”。

两人的先后离去,使唐太宗渐渐”放飞“

唐太宗手下能人极多。

然而,最能够约束他的,只有两个人。

一位是直臣魏征。

唐太宗把他看成自己的镜子,能够随时找出自己的问题来。

一位是长孙皇后。

如果没有长孙皇后,可能魏征早已经被弄死了。

这位贤内助,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及时制止丈夫的冲动,维护直臣。

然而,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

内助和镜子没有了,唐太宗也就逐渐“放飞”了起来。

从轻徭薄赋到不惜民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本是唐太宗君臣的共识。

因此,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是唐太宗长期的治国方向。

然而,随着天下太平,功业渐成,李世民却发生了改变。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渐渐开始增修宫室,大兴土木,并提出了“颠覆性理论”:“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当时,长孙皇后虽已经离世,但直臣魏征还在。

魏征犯颜直谏,直接指出“此恐非兴邦之至言”,正面怼。

魏征在时,唐太宗还能收敛。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大兴土木就更严重了。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嫌京城闷热,就修建了翠微宫。然而,宫殿甫成,太宗又不喜欢,重修了玉华宫。

在长安、洛阳等地,许多宫殿陆续修建,“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

战争观的改变

大兴土木的同时,唐太宗的战争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早年的唐太宗,其战争观是非常务实的。

早年,唐太宗在尽量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基础上进行战争的。

登基之初,条件不成熟,李世民不惜定“渭水之盟”,为恢复生产、积蓄力量争取时间。

此后,灭东突厥、吐谷浑,莫不是在充分保障生产、生活秩序的基础上,以良将精兵,一战而定。

因此,对内人民安定,对外打出了“天可汗”的威名。

然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唐太宗投入越来越大,甚至是不惜血本。

为征高句丽,唐太宗先后下诏在江南十二州、剑南造船,每欲亲征。

事实上,高句丽是城郭之国,有坚城林立,而六七月为雨期,八九月至二三月为寒冻期,可以大举用兵的时间窗口只有三月至七月的短短三、四个月时间。

大举用兵,一举平定高句丽,并无把握。

当时,李勣等人都提出先以骚扰之法先疲敌、弱敌,再视机平定的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而且,高句丽威胁并不大,太宗完全不必以万乘之尊亲征!

以唐太宗的军事天赋,当然深知此点。

然而,一辈子都在上演军事奇迹的唐太宗膨胀了,仍想一举平定!

何况,李世民在与高句丽作战的同时,西线、西南线,也处于战争状态,“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运输”。

长期的大规模用兵,大兴土木,使“军旅棘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

从虚怀纳谏到朝无正言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而闻名。

唐太宗不但善于纳谏,还鼓励直臣多劝谏。

然而,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态度却挣扎了起来。

贞观十五年,左右仆社房玄龄、高士廉,路遇负责宫室营造的官员,随口问了一句“北门近来在营造什么?”

结果,唐太宗大怒,把两位召过去怒斥:你们管好南衙的事情就好了,北门这点小事有什么好问的?

房玄龄吓得不敢回话,好在魏征还在,正面怼:宰相询问工程,有什么罪过?

唐太宗面露愧色,说不出话来。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房玄龄什么的已经不敢多说话了,只有魏征还能直言一下。

魏征去世后,再敢直言的人少了。

更严重的是,因为各种原因,魏征去世后仅一年,唐太宗居然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推到魏征墓碑的原因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魏征墓碑的推到,也意味着直言的丰碑倒了。

亲征高句丽的归途中,士卒冻死不少,唐太宗叹息: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到最后,唐太宗询问长孙无忌等人:朕近来有没有什么过失,你们说说看!

询问再三,长孙无忌等人的回答始终如一:陛下没有过失!

反倒是年仅20多岁的嫔妃徐惠,洋洋洒洒,直言不讳,直陈太宗过失!

一位20多岁的嫔妃都能看出问题,长孙无忌这些政治家难道看不出?

镜子没有了,正言也没有了!

由君臣互信到权术相待

早年的唐太宗,待臣子以坦诚之道。

曾有人建议太宗假意说反话老试探臣子的心思,太宗斥责,认为君臣相交,贵在坦诚,不要搞这些诈术。

然而,随着太宗年事渐长,坦诚少了,“诈术”多了。

唐太宗与尉迟敬德、李勣的交往,就很能说明问题。

尉迟敬德,战场上救过太宗的,生死交情,绝对亲信。

贞观初年,尉迟敬德一拳打了李道宗,李世民直言警告:我现在理解刘邦为什么杀功臣了,功臣不守法呀!

此时,君臣之间,直来直去,彼此没有什么弯弯绕。

然而,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却耍起了权术。

太宗突然发问:有人说你要造反,这是怎么回事?

尉迟敬德露出满身伤痕,表示自己绝对没有造反之意。李世民又“圆场”:开玩笑的啦!别在意。

唐太宗的“套路”,不正是他当年反对的“诈术”吗?

唐太宗与李勣的关系也是如此。

唐太宗去世前,一面对李勣说了许多肉麻的话,有托付后事之言。

然而,另一方面,李世民又对太子李治说:李勣有才干,但你无恩于他。我现在把他外放。如果他老老实实接受外放,你就重用他,如果他徘徊观望,“杀之可也”!

君臣彼此失去当年的生死情谊,以权谋相待。

后来,武后崛起,唐臣多明哲保身,与此不无关系!

成为自己曾嘲笑的人

对于生死,唐太宗是很有见地的。

唐太宗曾嘲笑秦始皇、汉武帝修炼仙丹,妄图长生不老,相信那些无稽之谈!

然而,唐太宗晚年时,自己也成了自己曾嘲笑过的人。

东征高句丽回来后,唐太宗患上了风疾,身体出现问题。

然而,当时的太宗,只是身体欠佳,病时好时坏,倒也没有性命之虞。

直到他遇见一位自称有200岁的胡僧。

结果,服用了几次胡僧的丹药后,病情加剧,直接“要命”。

要知道,秦始皇也好,汉武帝也罢,吃仙丹,最多算是慢性中毒。而唐太宗,这几乎是直接被“毒死”!

最终,年仅五十一岁的唐太宗,早早驾崩了!


唐太宗到了中年以后,其作风确实发生了一些不良的变化。

然而,即便是在其中晚年,唐太宗的治政水平仍然是不错的,虽有一些不智之举,但也绝称不上昏庸。

虽有一些“减分项”,但唐太宗仍然堪为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说起中国古代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位了,在很多人眼中,他甚至可以称得上中国最伟大的皇帝。

他不仅协助李渊建立了唐朝,而且还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之后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其美名流传千古。

(李世民剧照)

但是,这样一位明君,到了晚年却也晚节不保,做出了许多昏庸之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来看看吧。

首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李世民其人。

李世民,是李渊的嫡次子。

正如许多传奇人物一样,李世民从出生起便不同凡响。他四岁的时候,家中来了一位相面的书生。

书生见到李世民后,大加夸赞,称其“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听了,便以世民两字为其名。

(李世民)

李世民少年时期便从军了,武功超乎常人,尤其擅长骑射,立下了无数战功,被封为秦国公。

后来,李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李世民也因此成为秦王。

在建唐后,他平定四方割据势力,巩固了李家的统治。

不过,军功赫赫的李世民并没有得到李渊的青睐。

李渊曾在太原起兵时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后来却违反约定而立李建成。

李世民自然是不甘心,两派之间明争暗斗许久。直到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和李元吉及其族人,逼迫李渊让出皇位。

(玄武门之变)

尽管得位不正,但李世民确实担得起明君这个称号。

李世民接手皇位时,国家还没有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中完全恢复过来。

杨广昏庸无道,大兴土木,造成了国库空虚。光是开凿大运河一项,就耗费钱财无数,而且人们苦于徭役,无数人因此而死,可谓是民不聊生。

再加上隋末各地割据势力兴风作浪,贞观初年,人口只有两百万户。

据史书记载,贞观初年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可以说,李世民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他却成功地把一副烂牌打活了,这与他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最出名的一点,就是他任人唯贤,积极纳谏。

李世民重用魏征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名言,正是出自李世民之口。

他鼓励谏官积极进言,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李世民不但不生气,反而积极地听从他的观点,励精图治。

(魏征)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从一穷二白逐渐变成“贞观之治”的盛世清明景象。

那么,李世民晚年又做了什么昏庸之事呢?

其实,李世民的昏庸,是相对于他早期理政的贤明而言的。

对于这样一位明君,再昏庸,也不可能昏庸到隋炀帝那个地步。

只是,李世民晚年做的一些事,存在一些过失。 首先,李世民晚年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华丽的宫殿。在李世民看来,百姓不做事,便会产生惰性。

以此为名,他命人修建了翠微宫、玉华宫等富丽堂皇的宫殿,实在是劳民伤财。

(翠微宫)

其次,沉迷酒色。

晚年的李世民逐渐沉溺于女色当中,不仅招收了大批美貌女子入宫,而且还霸占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荒淫无比。

(李世民后宫佳丽)

再者,以善于纳谏著称的李世民,晚年也不再听从谏臣的意见,刚愎自用,甚至对他们产生猜忌。

在魏征死后,他还派人推倒了他的墓碑,可见其怨恨之深。

最后,和秦始皇一样,李世民也想追求长生不老。

一位印度和尚宣称自己会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便对其倍加礼遇,赏赐他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还在全国派人搜寻珍贵药材,劳民伤财,而最后却反而中毒,误了自己性命。

总而言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李世民虽然晚年有一些过失,但在其执政几十年中,总体而言,是功大于过的。

在历代君王中,他可以称得上一位合格的君主。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微隌




要说谁是中国最伟大的封建帝王,李世民是毫无疑问能够当选的一位。

但其实,李世民的黑历史也非常多,尤其是他晚年时,本质上和后来的唐玄宗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李世民在和他儿子的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加上他死得正是时候,所以一生盖棺定论,才是完美。否则,他恐怕就是另一个李隆基。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为防止太子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扶持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抗衡,硬生生搞出一个东西宫并立的局面,结果酿成兄弟相斗和父子相残。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这自然不是他的错,而是儿子们不孝,所以他才不得已自卫,不得已杀掉齐王李佑,废掉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但问题是,如果李世民的儿子和后来唐玄宗的儿子李亨一样,能够获取最后的胜利,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说,显然就是李世民老迈昏庸,宠信奸臣,对自己的儿子各种不信任和打击,惹的天怒人怨,百姓苦不堪言,最后李世民的儿子为挽救大唐江山社稷,只能提前上位。

如果真是这种结果,那我们现在看李世民时,那和李隆基、甚至是李渊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次,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也是大兴土木,他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至理名言,叫做“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意思是说老百姓如果不辛勤劳动,就会骄奢淫逸,所以需要不断劳役他们,让他们不停的工作和干活,这样统治才能稳定。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李世民开始大兴土木,贞观二十一年,他嫌弃皇宫闷热难耐,就下令在临潼骊山顶上修建了翠微宫。谁知刚刚建立不到三个月,李世民又嫌弃宫室规模太小,辱没了大唐的威仪,于是又下令重修了玉华宫。

结果,等到玉华宫建完之后,他又觉得玉华宫太过华丽和奢侈,实在有辱他明君的称号,于是他又下令将其拆毁。

然后,他又命人大力重修隋朝留下的仁寿宫等五个宫殿。这些宫殿耗资巨大,一直到年底才竣工,结果等修建完,他发现这些宫殿不是他喜欢的样子,于是又命令将其夷为平地。

类似的事情,李世民晚年经常干,不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是完全是把广大百姓当成牲口或奴隶使唤,以至于很多老百姓为逃避徭役,不得不自断手足。

然而,当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但不反思,反而痛骂这些百姓是刁民,下令要将他们全部处死,最后逼得剑南道(川贵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第三,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变得是一意孤行,不再听从别人的意见。

遥想当年,魏征刚死的时候,李世民流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幕画面,何其感人,套用《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评家李隆基的那句话:“圣人于泰山之巅,自比尧舜,我们都觉得他像,他配!” 当时的李世民,同样也配得上这样一番评价。

然而,魏征死后还不到半年,因为魏征举荐的侯君集、杜正伦都被牵扯到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中,李世民便认为魏征竟然串联侯、杜害自己;于是他当即翻脸,先是下令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接着又推倒他亲自给魏征撰写的墓碑。

不仅如此,李世民为杜绝群臣来劝谏自己,甚至公开警告他们说:“若不为此,不便我身。”贞观十九年,谏臣刘洎只因为说了句“疾势如此,圣躬可忧”的肺腑之言,李世民便给他加个“谋执朝衡”的罪名,赐其自尽。后来,房玄龄临终时也难过的说,现在朝廷已无人敢犯颜强谏。



在这种局面下,李世民仍然是变本加厉,他晚年一方面沉醉美人温柔之乡,大肆搜罗美女充实后宫,搞的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后来篡夺了李唐天下的武则天就是这个时候被吸纳进宫,成为“才人”,当时她才十四岁。

另一方面李世民又好大喜功,他拒绝张亮、李大亮等人的谏阻,三次下诏攻伐高丽,却遭到了高丽的顽强抵抗,唐军损兵折将,最终无功而返。

当时李世民的种种行为,已经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甚至最后竟然引起了羽林军哗变,卫兵们“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

再后来,晚年的李世民还变得贪生怕死起来,他下令国内的方士为其炼制长生不老丹药,为此他还专门从印度抓了一个和尚回来,让其一起炼制药丹。

一年后,丹药终于练成,李世民毫不迟疑地吞下,结果中毒暴亡,仅仅52岁!由此李世民也成了第一个被长生不老药毒死的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昏庸   长孙   晚年   翠微   贞观   大兴土木   长生不老   过失   墓碑   宫殿   太子   皇后   后期   地步   皇帝   百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